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中華民國四年(1915年)三月一日,馬大猷出生於北京。
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年),馬大猷考入師大附中。念中學時,受傅種孫和程春台先生影響很大,喜歡數學。
中華民國十九年(1930年),15歲的他靠北平潮州同鄉會的資助才得以完成中學學業。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馬大猷從北京大學畢業獲學士學位,考上了清華大學招考的留美公費生,學的是物理學方面的電聲學專業。
出國留學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底,在
吳有訓先生的建議下,馬大猷前往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物理系學習,成為國際聲學權威之一努特森的研究生。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碩士學位。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馬大猷獲得了
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回國任教
中華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學校畢業典禮後,馬大猷即啟程回中國;8月到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電機系任副教授,兩年後升教授。
中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馬大猷被美國聲學會選為會士,成為中國科學家在該學會的第一位會士。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8月,馬大猷到達北京大學,任物理系教授,不久學校決定籌備工學院,被聘為籌備委員會主任,後任工學院院長。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任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
建國初期
1952年-1955年,任中國科學院研究員。
1952年,中國院系調整,馬大猷事先已調到哈爾濱工業大學任教務長、教授。
1952年,歷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兼教務長、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及副所長、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數學物理學部副主任及研究生院副院長、中國聲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
1955年,調到科學院套用物理研究所(後來改為物理所),恢復聲學的研究工作;先後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電子研究所和聲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同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來改稱院土)。
1956年,中國制定十二年科技發展遠景規劃,馬大猷提出了發展聲學的規劃建議,並參加了討論。會上提出4項緊急措施(電子學、半導體、計算機和自動化),為中國新技術的發展畫出藍圖。後來關於聲學部分的發展規劃意見正是由他起草。會後,中國科學院成立了電子學研究所籌備委員會,指定馬大猷為籌備委員會副主任。
1959年-1966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1959年,經
周恩來總理親自點將,他主持了人民大會堂的音質效果設計。
1961年,總結了50年代領導開展低頻和大氣聲學記錄分析系統研究的經驗成果,以自己的名義專門向中科院寫報告,提出開展核爆破偵察和聲學探測的科研任務。
1964年,聲學研究所從電子所分出來正式成立,馬大猷改到聲學所,任副所長、研究員;同年,創辦了《
聲學學報》,馬大猷任主編。
1966年,馬大猷承擔了飛彈發射井吸聲系統的設計;同年就組織進行了第一次北京市交通噪聲調查研究工作。
1972年,馬大猷開始研究解決捷運噪聲問題,找到了電動機設計上的缺陷,經處理後降低噪聲10分貝。
1973年,召開的第一次中國環境保護會議上,馬大猷提出噪聲應與廢水、廢氣、廢渣並列為環境污染四害問題之一。
晚年經歷
2005年,馬大猷給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寄去他所撰寫的《國家實力根本源於基礎研究》和《推廣基礎研究》兩篇文章,溫家寶作出重要批示。
2012年7月17日8時40分,馬大猷在北京去世享年97歲。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馬大猷在
加州大學,做了兩件研究工作:一件是教授給的課題,
顫動回聲的研究,做了實驗記錄和理論分析;另一件是和“師兄”伯魯特討論中想到的,研究成果後來寫成論文發表。
20世紀60年代初期,在馬大猷的指導下,中國又開展了語言聲學的研究,開拓了一個新領域。此後,他又組織開展了高聲強聲疲勞、
環境聲學、
氣流噪聲、
有源噪聲控制等研究工作。到90年代中期,他又進入到一個新的方向,開展大振幅駐波的非線性研究,通過這些工作,中國的
聲學研究體系逐步建立起來。
馬大猷在學生時代就注意簡正波理論,1938年,在UCLA孥特森教授處學習時發表了第一篇論文,《矩形室內低頻簡正頻率的分布》,這篇論文成了聲學中套用簡正波理論的基礎,也是嚴格
室內聲學的基礎。
1956年,馬大猷主持了電子所大樓的設計、施工、裝修工作,並設計了達到國際水平的中國第一座聲學實驗室和聲學實驗水池。
1959年,曾負責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音質設計工作,組織了語言聲學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漢語語音的基本參數,並在六十年代初自動識別漢語國語的十個元音;組織了戶外廣播用的氣流揚聲器的研製,聲功率達一萬瓦,並提出氣流揚聲器理論;發明了微穿孔吸聲體,不用多孔或纖維性材料,並提出理論,吸收特性可以設計;研製了小孔消聲器,有效地降低氣流噪聲;建立了氣流噪聲的壓力定律;組織了大氣聲學和次聲學的研究工作;發展了以抑制簡正波為手段的有源室內噪聲控制的原理和技術;建立了非線性駐波理論,解決了長期未解決的問題,繼續發展了微穿孔吸聲體的理論並發現了它的新物性和新套用;發展了微縫板吸聲體理論。
1964年,馬大猷在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爆破成功的同時,組織了核爆破偵察研究,用次聲測定大氣層核爆炸的地點、時間和當量。
1966年,馬大猷提出在不鏽鋼板上穿小於1毫米的孔這種微穿孔板的想法,設計了有機玻璃微穿孔板,按在玻璃窗前,既解決了回聲問題,又保持了透明度;同年,他接受的另一個任務是人造地球衛星的噪聲試驗。馬大猷領導了高聲強實驗室的設計、建築和安裝工作,建成了能產生160分貝的混響室和170分貝的行波管道,建立了非線性聲場理論。
1982年,馬大猷主持完成核爆炸產生次聲波在大氣層中傳播的理論、數據處理和電容傳聲器次聲探測系統的建造;同年他組織完成了《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及測量方法的標準制訂工作,之後又陸續組織完成了機場噪聲、鐵路噪聲、工業噪聲、施工噪聲以及各種噪聲源測試等多個相關的中國國家標準的制、修訂,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環境噪聲測量、評價、控制的標準體系。
截至2016年12月,馬大猷共完成研究論文160篇,其中三分之二是60歲以後寫的,論文一部分錄入《馬大猷科學論文選集》(1990)和《現代聲學研究一一馬大猷院士八秩華誕紀念文集》(1995);另外寫書和編書14本;出版科普讀物百餘篇,出版有《馬大猷科學論文選》、《現代聲學理論基礎》、《聲學手冊》、《語言聲學和語言信息》等專著十餘部。
序號 | 題名 | 作者 | 出版商 | 出版日期 |
1 | 實用建築聲學 | 馬大猷 | 上海商務印書館 | 1953年4月1日 |
2 | 聲學術語 | 馬大猷,應崇福 | 科學出版社 | 1958年12月1日 |
3 | 環境聲學袖珍手冊 | 馬大猷 | 科學出版社 | 1986年7月1日 |
4 | 語言信息和語言通信 | 馬大猷 | 上海知識出版社 | 1987年6月1日 |
5 | 噪聲控制學 | 馬大猷 | 科學出版社 | 1987年7月1日 |
6 | 第十六屆國際噪聲控制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 | 馬大猷 | 不詳 | 1987年9月30日 |
7 | 第十六屆國際噪聲控制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 | 馬大猷 | 不詳 | 1987年9月30日 |
8 | 環境物理學 | 馬大猷 | 上海辭書出版社 | 1993年8月1日 |
9 | 聲學漫談 | 馬大猷,楊訓仁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1994年8月1日 |
10 | 現代聲學研究-馬大猷教授八秩華誕紀念文集 | 張家騄 |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 1995年3月1日 |
11 | 聲學名詞術語 | 馬大猷,戴根華,章汝威,徐唯義 | 標準出版社 | 1997年3月1日 |
12 | 現代聲學理論基礎 | 馬大猷 | 科學出版社 | 2004年3月1日 |
13 | 聲學手冊(修訂版) | 馬大猷,沈壕 | 科學出版社 | 2004年7月1日 |
14 | 說話的科學技術 | 馬大猷 | 清華大學出版社 | 2004年9月1日 |
15 | 聲學基礎研究論文集-慶祝馬大猷院士九十華誕 | 聲學所 | 科學出版社 | 2005年1月1日 |
16 | 微穿孔板吸聲理論(彙編) | 馬大猷 |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 2007年3月1日 |
17 | 馬大猷院士文集(第一卷) | 馬大猷 |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 2011年11月21日 |
18 | 馬大猷院士文集(第二卷) | 馬大猷 |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 2011年11月21日 |
19 | 馬大猷院士文集(第三卷) | 馬大猷 |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 2011年11月21日 |
20 | 馬大猷院士文集(第四卷) | 馬大猷 |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 2011年11月21日 |
人才培養
1949年1月,迎來北平解放,北平各個部門對畢業生的要求:超過學校的規模。為此,馬大猷在工學院採取了兩項措施:一是改變學制,把五年制改為四年制;另一是大辦根據實際需要的一年制和二年制的專科,這樣就培養了大批技術幹部。
馬大猷尤其注重人才培養對學科發展的重要意義。1956年馬大猷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3名學生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語言聲學、噪聲震動和理論聲學。馬大猷的學生有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研究員程明昆;中科院聲學所通信聲學實驗室主任李曉東等。
榮譽表彰
時間 | 榮譽表彰 |
---|
1978年 | 全國科學大會獎 |
1980年 | 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 |
1997年 | 德國夫琅和協會金質獎章及建築物理研究所ALFA獎 |
1998年 | 何梁何利獎 |
資料來源: |
個人生活
父馬有略,字星曹,在北洋政府農商部任"辦事",因經常欠薪,有時要去當鋪典當,所以從小知道貧窮滋味。後來,父親棄官去上海做律師,兩年後故去。
社會任職
曾任中國聲學標準化技術員會名譽主任委員、國際聲與振動學會榮譽會士。中國聲學學會會士名譽理事長,中國電子學學會會士,中國物理、計量、環境學會會員,美國科學促進協會會員。
從1955年起歷任第二、三、五、六屆中國政協委員,第七、八屆中國政協常務委員。從1986年起歷任中國民主同盟第五、六、七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第八、九屆中央委員會名譽副主席。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8年-1985年,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1978年起,並擔任《聲學學報》主編,中國聲學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環境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標準化協會副理事長,美國聲學學會會士。
1987年-1993年,國際聲學委員會委員。
人物評價
衷心感謝他為聲學所和中國聲學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中國科學院聲學所所長王小民評)
馬大猷教授是中國科學界的典範,他把畢生的精力和大愛都獻給了祖國、獻給了教育事業、獻給了環境保護事業、獻給了聲學事業。馬大猷教授以嚴謹求實的態度、樸實無華的作風、堅忍不拔的意志、愛國奉獻的精神,成為了聲學界的一代楷模。(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評)
馬大猷教授是中國科學界的典範,他把畢生的精力和大愛都獻給了祖國、獻給了教育事業、獻給了環境保護事業、獻給了聲學事業。馬大猷教授以嚴謹求實的態度、樸實無華的作風、堅忍不拔的意志、愛國奉獻的精神,成為了聲學界的一代楷模。(中國科學院聲學所評)
後世紀念
2013年6月4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婁,田靜研究員和向寧教授在第21屆國際聲學大會(ICA2013 Montreal)上成功組織了“紀念馬大猷院士聲學貢獻專題研討”,來自世界各地聲學巨匠和青年才俊紛紛發言,回顧了他在聲學領域的主要貢獻,並緬懷了與他一起時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