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背景
“
舍人”一詞見於《周官》,據稱掌理王宮中用谷之政務,計其人數多寡、爵秩高下,以定祿食用谷之多少。從史料上看,戰國時期,達官貴人的門客中受主人信用者,一般稱為舍人,如李斯為秦相呂不韋舍人,毛遂為趙國平原君舍人,藺相如為宦者令繆賢舍人,此即《漢書·高帝紀》顏師古注所謂:“舍人,親近左右之通稱也。”也有觀點認為,這些舍人是戰國、秦時貴戚官僚屬員,類似賓客,為主人親近私屬,說法不一。至漢代演變為正式職官。太子太傅、少傅屬官及皇后、公主屬官皆有之。同時,大臣仍有私養舍人者。衛青即有舍人百餘人。
至東漢,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置
秘書監,掌典圖書,古今文字,考核異同,屬太常。因其執掌禁中圖書秘記,故稱秘書,後省。
曹操為魏王時置秘書令,典尚書奏事,兼掌圖書秘記。兩漢以後,隨著
尚書台地位的提高,尚書專權的現象開始出現。曹魏初年,魏文帝為了牽制日益發展的
尚書令的權力,將原有的秘書監改為
中書省,其首長稱
中書令,負責審理章奏,草擬詔旨,執掌機要,甚至有時皇帝密詔下州郡及邊將,不再通過尚書省,直接由中書省發出。這樣,原屬於尚書省的出納王命、敷奏萬機之權,逐漸移向中書省。
歷史沿革
魏晉
一種說法認為,三國魏首先在
中書省設定了“中書通事舍人”,其具體過程,則是先設定了中書通事,至
曹髦時在“通事”下加“舍人”二字。但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在曹魏,舍人與通事是兩個不同的官職。西晉時,於中書省置舍人、通事各一人,東晉時方才合舍人、通事謂之通事舍人,掌呈奏案章,後亦罷廢。
南北朝
據《通典》記載,南朝宋初,復置中書通事舍人四人,入直閣內,出宣詔命,凡有陳奏,皆舍人持入,參決於中,實權日重,中書侍郎之任遂輕。南齊永明初年,中書通事舍人四人各住一省,當時稱之為“
四戶”,權勢較重,
中書監令反倒成了清閒之職。不過,按《舊唐書》的說法,魏晉南朝至
梁武帝之前,詔誥均出自中書監或中書令之手,中書通事舍人只負責呈奏,只不過若中書通事舍人長於文字,則皇帝可能特別敕令他參與詔誥的起草。
南朝梁時,令中書通事舍人專掌詔誥起草,並在官名中除通事二字,直稱中書舍人。此後,中書舍人參預機密,權勢日重。大體在同一時期,北魏、北齊均設有
舍人省,置中書舍人,掌署敕行下、宣旨勞問等,亦以中書舍人掌制誥。
隋唐
隋唐時,
中書舍人在中書省掌制誥(擬草詔旨),多以有文學資望者充任。隋先改稱內史,
隋煬帝時曾改稱內書
舍人。
唐初稱內史舍人,不久改中書舍人,掌起草詔令、侍從、宣旨、勞問、接納上奏文表,兼管中書省事務。《
新唐書.百官志二》:‘[中書]舍人六人,
正五品上。掌侍進奏,參議表章。
武則天時稱鳳閣舍人。簡稱舍人。凡詔旨制敕、璽書冊命,皆起草進畫。’
貞觀元年。
中書舍人高季輔上封事曰。時已平矣。功已成矣。然而刑典未措者。何哉。良由謀獻之臣。不宏簡易之政。台閣之吏。昧於經遠之道。執憲者以深刻為奉公。當官者以侵下為益國。未有坦平恕之懷。副聖明之旨。伏願隨方訓誘。使各揚其職。敦樸素。革澆浮。使家識孝慈。人知廉恥。杜其利慾之心。載以清淨之化。自然家肥國富。禍亂何由而作。上善之。特賜锺乳一劑曰。卿進藥石之言。故以藥石相報。
鹹亨元年二月二十一日。
西台舍人徐齊聃上奏曰。
齊獻公。陛下外氏。雖子孫有犯。不合上延於祖。今周忠孝公廟甚修。而齊獻公廟毀壞。不審陛下將何以垂示
海內。以彰孝治之風。上納之。
其年三月十九日敕。令突厥酋長子弟。事東宮。齊聃又上疏曰。昔姬誦與伯禽同業。晉儲以
師曠為友。匪唯專賴師資。故亦詳觀近習。皇太子自可招尋園綺。寤寐應劉。陛闥小臣。必采於
端士。驅馳所任。並歸於正人。方流好善之風。永播崇賢之美。今乃使裘之子。解辮而事春闈。冒頓之苗。削衽而陪望苑。在於道義。臣竊有疑。詩云。敬慎威儀。以近有德。書曰。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蓋殷勤於此。防微之至也。
天授元年。
壽春郡王成器兄弟五人初出閣。同日受冊。有司撰選儀注。忘載冊文。及百僚在列。方知闕禮。宰相相顧失色。
中書舍人王教。立召小吏五人。各令執筆。口授分寫。同時須臾俱畢。詞理典贍。時人嘆服。
大足元年。則天常引中書舍人陸
餘慶入。令草詔。餘慶回惑至晚。竟不能裁一詞。由是轉左司郎中。
景龍四年六月二日。初定內難。唯中書舍人
蘇頲。在太極殿後。文詔填委。動以萬計。手操口對。無毫釐差誤。
主書韓禮。談子陽。轉書詔草。屢謂頲曰。望公稍遲。禮等書不及。恐手腕將廢。
中書令李嶠見之。嘆曰。舍人思若湧泉。嶠所不測也。
開元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紫微令
姚崇奏。
中書舍人六員。每一人商量事。諸舍人同押聯署狀進說。凡事有是非。理均與奪。人心既異。所見或殊。抑使雷同。情有不盡。臣令商量。其大事執見不同者。望請便作商量狀。連本狀同進。若狀語互動。恐煩聖思。臣既是官長。望於兩狀後略言二理優劣。奏聽進止。則人各盡能。官無留事。敕曰。可。
五年。
高仲舒為中書舍人。侍中
宋璟。每詢訪故事。時又有中書舍人
崔琳。達於政治。璟等亦禮焉。嘗謂人曰。古事問高仲舒。今事問崔琳。又何疑也。
十三年。行封禪之禮。
中書令張說。自定升山之官。多引
兩省錄事
主書。及己之所親。攝官而上。中書舍人
張九齡言於說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為先。勞舊次焉。若顛倒衣裳。則詛謗起矣。今
登封霈澤。千載一遇。清流高品。不沐殊恩。胥吏末班。先加
章紱。但恐制出之後。四方失望。今進草之制。事猶可改。唯審籌之。不可貽後悔也。說曰。事已決矣。悠悠之談。何足慮也。後果為
宇文融所劾。
建中二年六月六日。
門下侍郎盧杞奏。六典雲。
中書舍人。
給事中。充監中外考使。重其事也。今者有知考使。無監考使。既闕相臨。難令詳揀。請依舊置監使。敕旨。令依。其年十月。舊制。
中書舍人分押
尚書六曹。以憑奏報。開元初。廢其職。至是。門下侍郎盧杞請復之。
中書侍郎楊炎。固以為不可而止。
貞元初。中書舍人五員皆缺。在省唯高參一人。未幾。亦以病免。唯庫部郎中
張蒙獨
知制誥。宰相
張延賞李泌。累以才可者上聞。皆不許。其月。蒙以姊喪給假。或須草詔。宰相命他官為之。
中書省案牘。不行者十餘日。
十八年八月。
中書舍人
權德輿。獨直禁垣。數旬一歸家。嘗上疏請除
兩省官。詔報曰。非不知卿勞苦。以卿文雅。尚未得如卿等比者。所以久難其人。德輿居西掖八年。其間獨掌者數歲。及以本官知禮部貢舉。事畢仍掌命書。
元和十三年二月敕。舊制。刑憲皆
大理寺刑部詳斷聞奏。然後至中書裁量。近多不至兩司中書。使自處置。今後先付法司。具輕重聞奏。下
中書令舍人等參酌。然後據事例裁斷。
十五年閏正月。上曰。中書舍人職事。準故事。合分押
六司。以佐宰臣等判案。沿革日久。頓復稍難。宜漸令修舉。有須慎重者。便令參議。知關機密者。即且依舊。
長慶二年七月敕。自今已後。
員外郎知制詔。敕復授本官。通計二周年。然後各依本行轉。郎中亦依二周年與正除。如是中行後行郎中。仍更轉前行一周年。即與正除。如更是卑官知誥。合轉員外者。亦以二周年為限。
諫議大夫知者。同前行郎中。
給事中並
翰林學士別宣。並不在此限。
其年六月。
武儒衡以諫議大夫
知制誥。
膳部郎中元稹。繼掌命書。稹常通結
內官魏宏。簡約車仆。自詣其家。不由宰臣而得掌誥。時人皆鄙之。莫敢言者。獨儒衡一日會食公堂。有青蠅入瓜上。忽發怒命掣去之曰。適從何所來。而遽集於此。一座皆愕然。儒衡神氣自若。
太和四年七月。
中書門下奏。伏以制誥之選。參用高卑。遷轉之時。合系勞逸。頃者。緣無定製。其間多有不均。準長慶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敕。始令自員外以上及卑官知者。同以授職滿一年後。各從本秩。遞與轉官。如至前項正郎。即以周歲為限。皆計
在職日月。以為等差。不論本官年考。頗協通理。凡是因職轉敘。皆與此文相當。其有本官已是前行郎中。年月已深。方被獎用。即授官數月。合正除。比類舊制。卻成僥倖。將垂永久。須有商量。自今以後。從前行郎中知者。並不許計本官日月。但約
知制誥滿一周年。即與正授。其從諫議大夫知者。亦宜準此。即遲速有殊。比類可遵。並請依
長慶二年七月二十七日敕處分。敕旨。依奏。
其年十月二十二日敕。今後大理寺結斷。行文不當。刑部詳覆。於事不精。即委
中書舍人。舉書其輕重出入所失之事。然後出。
會昌四年十一月。
中書門下奏。請復中書
舍人。故事。伏見
天寶以前。中書舍人六員。除樞密遷授之後。其它政皆得商量。宰臣
姚崇奏雲。事有是非。理均與奪。人心既異。所見或殊。抑使雷同。情有不盡。臣既居官長。望於狀後略言事理優劣。奏聽進止。自艱難以來。務從權便。政頗去於台閣。事多繫於軍期。決遣萬機。事在宰弼。伏以陛下神武功成。昧旦思治。精核庶政。在廣詢謀。詩云。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前漢魏相。好觀故事。以為古今異制。方今務在奉行故事而已。數條
漢興以來國家便宜行事。奏請施行。臣等商量。今日以後。除樞密及諸鎮奏請有司支遣
錢穀等。其它台閣常務。關於沿革。州縣奏請。繫於典章。及刑獄等。並令中書舍人依故事商量。臣等詳其可否。當別奏聞。敕旨從之。
大中六年六月敕。太和中敕旨。條流制誥改轉事。頗為得中。實重官業。自後因循不守。有紊典章。遂便遷轉頻繁。近日卻成壅滯。自今以後。宜舉太和四年舊敕。便永遵行。仍每選
知制誥。於尚書六行郎中官。精擇有文學行實。公論顯著者。以備擢用。不得偏取前行正郎。余準太和四年七月十三日敕處分。
宋遼
宋初亦設此官,實不任職,另置
知制誥及直舍人院起草詔令。
中書保為為遷轉之階。元豐改制後,始仍掌其事。如主官中書省
六房(吏、戶、禮、兵、刑、工),起草有關詔令。遼屬中書舍人院。
明清
明朝
舍人分為
中書科舍人、直文華殿東房中書舍人、直武英殿西房中書舍人、內閣誥敕房中書舍人、內閣制敕房中書舍人5種,均為從
七品。其中,
中書科本不稱科,因與六科均在
午門之外,官署相聯,時人習慣稱之為科。署中設20人,不分長貳,以年長者一人掌印,稱“印君”。中書科舍人掌書寫
誥敕,制詔,銀冊,鐵券等事。文華殿舍人,掌奉旨書寫書籍。武英殿
舍人,掌奉旨篆寫
冊寶,圖書,
冊頁。內閣誥敕房舍人,掌書辦文官誥敕,翻譯敕書,並外國文書、揭帖,兵部紀功、勘合底簿。制敕房舍人,掌書辦制敕、
詔書、誥命、冊表、寶文、玉牒、講章、碑額、
題奏、揭帖等機密文書,以及各王府敕符底簿。總之,這些舍人實際任務只是照例書寫誥敕而已,此外並沒有什麼重要職權。
從其沿革看,
洪武間,置承敕監、司文監、考功監,參掌給授誥敕之事。
永樂初,命
內閣學士典機務,詔冊、制誥皆屬之。謄副、繕正皆
中書舍人入辦,事竣輒出。宣德初,始選能書者處於閣之西小門,謂之西制敕房。諸學士掌誥敕者居閣東,具稿付中書繕進,謂之東誥敕房。至於直文華殿東房、武英殿西房的中書
舍人,最初為
內官之職,繼而以中書分直,最後則選擇能書者充任。
中書舍人來自兩方面:由進士部選者,得遷科道部屬,其直兩殿,兩房舍人,不必由部選,自甲科、
監生、生儒、布衣能書者,俱可為之;不由科甲者,初授序班,及試中書舍人,不得遷科道部屬,後雖加銜九列(卿),仍帶銜辦事。
明代中書舍人屬
內閣中書科,掌書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券等。明清時於
內閣中的中書科,亦設有中書
舍人,掌書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券等,非前代可比。明代時,中書舍人已為
從七品。中書舍人這一官,性質十分難辨,明代制度,富家子弟,儘管一無所能,但可用資捐得一中書舍人,再加一卿銜,便儼然成為高官顯爵。如與唐、宋之舍人相較,則有天淵之別。沿至
清代,雖不至如此之濫,而
中書科中書(刪去“
舍人”二字)只以
蔭生,
貢監補授,至於
內閣中書,則幾乎是非進士不可補。
清
順治初年,設中書科,專司繕寫冊文、誥敕等文書。官員稱中書科中書,去掉“舍人”二字,但人們仍習慣舊稱。雍正時隸屬於內閣。
乾隆十四年(1749年),設定滿
中書2人、漢中書4人、
筆帖式10人、供事8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又設管中書科漢
內閣學士1人。次年,改“管”為“稽查”,增滿內閣學士1人。
歷代評價
杜佑:①自永淳已來,天下文章道盛,台閣髦彥,無不以文章達。故中書舍人為文士之極任,朝廷之盛選,諸官莫比焉。②開元二年十一月,
紫微令姚崇奏······因是舍人唯知撰制,不復分知機務。既文書填委,遂令書錄,委之堂後人,其權勢傾動天下,姚竟因主書趙誨贓犯所累罷相。姚誠多才,而隳政擅權,以成斯弊,可哀哉。
劉昫等《舊唐書》:①自魏、晉、齊、梁,詔誥皆出於中書令、中書侍郎,中書通事舍人但掌呈奏而已。或通事有文字者,別敕知詔誥。至梁武,制誥專令舍人掌之,兼去“通事”二字,但云中書舍人。②舍人掌侍奉進奏,參議表章。凡詔旨敕制,及璽書冊命,皆按典故起草進畫;既下,則署而行之。其禁有四:一曰漏泄,二曰稽緩,三曰違失,四曰忘誤;所以重王命也。
李俊:中書舍人實居宰相之任。(指南朝陳代)
祝總斌:它可能符合整個封建統治的需要,那么以後便會逐漸轉化和固定為正式制度。然而也有可能經驗並不成熟,僅僅為了滿足一時需要,皇帝隨意而為,事過境遷,或皇帝一換,這些權力便又被取消。對於這樣一些“天子所拔”的官吏,如屬後一種情況,固然不應視為宰相,歷代“勢傾天下”的宦官、恩幸所擔任的中常侍、中書通事舍人等,便是如此;即便前一種情況,如漢代的尚書長官,魏晉南北朝的中書監、令,門下侍中等,也不應視為宰相。
著名人物
朱孔易
朱孔易,名寅,字行,後更字廷輝。以擅長楷書並能書寫方丈大字聞名於世。明
永樂初,明成祖
朱棣登基後,因書寫朝廷文書和
聖旨的需要,下詔徵召書法精妙之士,朱孔易被地方官員層層推薦,選入
翰林司。此時,明成祖為了鞏固北方邊防,決定遷都北京。永樂五年,開始徵集全國工匠,修築
北京城,並建造內城、
皇城和紫禁城。
明成祖聽說朱孔易“方丈字”寫得好,遂專門召見,命他當場書寫“大善殿”
匾額,朱孔易當著皇帝的面,手執巨筆,
不慌不忙,濡墨揮毫,不一會功夫,一副“矩度風韻,偉然傑出”的大字匾額就呈現在皇帝面前,成祖龍顏大喜,即日封他為“
中書舍人”,成為我國以書法精妙而獲得官職的第一人。永樂十八年,北京宮殿全部建成,許多匾額是由
朱孔易書寫的,他為故鄉
朱涇鎮留下了永恆的驕傲。
蕭嵩
蕭嵩:(公元668~749年),著名唐朝
丞相、軍事家。
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拜相,為蕭氏唐朝拜相笫三人,
後梁明皇帝
蕭巋玄孫,高祖武德宰相
蕭瑀曾侄孫。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晉封
徐國公。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加拜太子大師。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
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
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
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以王安石為首新黨被打壓,
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
史料記載
《通典·職官三·中書令·中舍人》、《晉書·職官志·中書舍人》、《魏書·官氏志》、《隋書·百官上、中》、《新唐書·百官二·中書省》、《宋史·職官一·中書省·舍人》、《明史·職官三·中書科》、《清史稿·職官一·內閣·中書科》等等。
文學引申
初罷中書舍人
作者:
白居易 朝代:唐
自慚拙宦叨清貴,還有痴心怕素餐。或望君臣相獻替,
可圖妻子免饑寒。性疏豈合承恩久,命薄元知濟事難。
分寸寵光酬未得,不休更擬覓何官。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
仙都。自
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奉和中書舍人賈至早朝大明宮
雞鳴紫陌曙光寒,鶯囀皇州春色闌。金闕曉鐘開萬戶,玉階仙仗擁千官。
花迎劍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獨有鳳凰池上客,
陽春一曲和皆難。
賀葉司業兼中書舍人
【作者:呂聲之】
【年代:宋代】
【詩文】:
英妙才華四十年,山林朝市姓名傅。
何妨萬斛橫江上,不礙千帆過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