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梆子(高調梆子)

山東梆子

高調梆子一般指本詞條

山東梆子是流行於山東省魯西南魯中地區的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又名“高調梆子”,簡稱“高調”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點,被人稱為“捨命梆子腔”。主要流行於山東西南部的菏澤濟寧泰安等地的大部分縣市,以及聊城、臨沂等地區的廣大城鎮鄉村。因流行區域的不同,民眾對其稱呼亦有別。如以菏澤為中心的,習稱“曹州梆子”;以濟寧、汶上為中心的,稱為“汶上梆子”或“下路調”,總稱“高調”,以區別於流行在魯西南的“大平調”。1952年,定名統稱為“山東梆子”。

2008年6月7日,山東梆子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東梆子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Ⅳ-118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申報地區:山東省菏澤市、泰安市、嘉祥縣
劇種簡史,歷史流傳,近代演變,藝術特點,表演特色,唱腔板式,唱腔特色,伴奏器樂,伴奏樂器,伴奏曲牌,嗩吶曲牌,弦樂曲牌,打擊樂,角色行當,生行,旦行,淨行,醜行,傳統劇目,科班情況,梆子名家,靈魂人物,八大名旦,其他名家,文獻,

劇種簡史

歷史流傳

山東為歷代貿易運輸的主要通道之一,山西人來山東經商為時甚早,濟寧菏澤、聊城在明代就已有了規模宏大的山西會館。這些山西商人,經營典當、錢莊行業,在山東境內具備了較強的經濟實力,他們長期定居山東,在這種形式下,在這種情況下,山西的戲曲和班社自然也流入山東魯西南一代,在不少劇目中也反映出當時山西商人到魯西南等地做買賣的情形。諸如《奇錯》、《換妻》等。因此,四大古老劇種之一的“西梆”,早期流入魯西南濟寧、菏澤等地後,受到當地文化、方言、習俗的影響,加上當地及其他戲曲形式的影響。也就順其自然地逐步演變成今天的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梆子
據清乾隆(1736—1795)時人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載:“院本之後,演為曼綽,為弦索。……弦索流於北部……陝西人歌之為秦腔。……至於燕、京及齊、晉、中州,音雖遞改,不過即其本土所近者少變之。”其中的“齊”,就是指山東。又據乾隆五十年刊印的吳長元燕蘭小譜》載:“花部四十四人”中,有於永亭(即墨人)、孟九兒(歷城人)是山東人。其中孟九兒隸大春部“演百花公主,戎衣結束,秀媚中頗饒英氣……。其他雜部則梆子腔,俱多為京班別派。”後面的附詩中還有“箏阮調高蛙漏促,踏搖娘苦月三更”句,可知當時是用箏、阮等彈撥樂器伴奏的。所謂“京班別派”的“梆子腔”,多為山陝梆子。據嘉慶十五年(1810)刊印的留青閣小史《聽春新詠西部》“金慶兒”條:“姓金名元慶,字菊人,又字繡卿,年十五,山東兗州人(大順部)。”該條附詩說:“齊歈不唱唱秦聲,怯怯玉喉度玉箏。”說明山東藝人進京後,不唱“齊歈”而改唱山陝梆子,也使用彈撥樂器(箏)伴奏。就兩書所述的伴奏樂器,也與山東梆子早期用大弦(八楞月琴)伴奏是相吻合的。
上述文字資料可證明,至遲在乾隆年間山東境內已有本地梆子存在,且有山東籍演員到北京演出。這一點,與山東梆子老藝人追述中的時間較接近。
據資料考證,濟寧財神閣的高調老班“五福班”,是明朝萬曆皇帝登基(1573年)以前由李翰林創辦的,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為證實這段歷史,1957年山東省戲曲研究室曾專門調查走訪了山東梆子老藝人段廣才(藝名段珩,1889年生),他講:“聽我老師張恩普說(濟寧人,花臉),濟寧財神閣的高調五福班是明朝萬曆皇帝登基以前由李翰林創辦,至今已有380多年的歷史,這個班垮了不過五六十年”。另據巨野大姚班最後一代班主姚保員介紹:“姚班始建於清代,姚孔綽是第一代傳人,到我已是第九代了。姚班至今已有280多年的歷史”。再綜合其它的一些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山東梆子約在清初就相當流行了,而它的產生,則可以推溯到明代的後期。
山東梆子山東梆子
可見,時至今日,濟寧東門裡財神閣高調五福班,汶上縣大曹班、崇聖府班,巨野縣田家班、大姚班等,成班均有300多年之久,其活動範圍遍及菏澤、濟寧地區,以及泰安、聊城、臨沂地區的許多城鎮、農村。過去,不少職業班社和著名演員經常到豫東、蘇北、皖北、冀南一帶流動演出。
山東梆子原無女演員。光緒二十六年(1900)前後,出現首批女演員,如巨野縣的“女班”中,小冷兒(旦)、小景兒(旦)均是受到民眾歡迎的女演員。此後,其他班社也陸續吸收女演員扮演旦行,較著名的有單縣四班的王德蘭、綠大褂子、紅大褂子(小環),巨野縣孔班的李翠喜,汶上縣萱樓班的吳太雲,莘縣沈莊的大金等,其中大金並能唱黑臉。王紹明(紅臉、黑臉)與孫致平(旦)曾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過標名“山東梆子”的唱片。
與此同時,曾有一些山東梆子藝人去外省演出,如魏二(紅臉)、么五(小生)、李二黑心(黑臉)、唐進功(藝名三托,旦)、張克明(藝名一棵蔥,旦)等曾演出於江蘇、河南等地。直到1930年前後,河南東部(包括開封)仍常到魯西南邀角。當時較出色的演員有王錫堂(藝名桂花油,曹縣曹家班出科,青衣花旦)、劉德潤(紅臉王)、黃儒秀(藝名黃娃,定陶縣東三義堂出科,文武小生)、孫子高(孫三,曹縣曹家班出科,黑臉)、趙義庭(曹縣火神台班出科,小生)、崔雲芳(女)等。但在這一時期,河南梆子(豫劇)崛起,而魯西南一帶因受連年戰爭影響,社會動盪不定,山東梆子的發展受到阻礙。至40年代初,一些河南梆子演員,如李金娥、徐鳳雲、陳素花、馬金鳳等都曾到菏澤地區演出,從而是山東梆子唱腔受到了河南梆子影響。據1953年山東省文化局戲曲工作組調查,山東全省四十三個梆子劇團,其唱腔很多吸收了豫西調的成分,使山東梆子的唱腔更加豐富。

近代演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全省仍有不少職業劇團在流動演出。業餘劇團也很普遍,僅菏澤縣就有梆子業餘劇團一百餘個。據1953年山東省文化局戲曲工作組的統計,全省尚有四十三個梆子劇團。1958年,山東省文化局組織“山東梆子劇目工作隊”,對山東梆子傳統劇目和唱腔、曲牌進行挖掘整理。同年,以菏澤專署人民劇團為基礎,並從濟寧地區調集竇朝榮、盧勝奎等著名老藝人,在濟南成立了山東省梆子劇團。山東省戲曲學校也設立了梆子科。通過整理傳統劇目和創作現代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唱腔、表演、音樂伴奏等方面均有所改革和創新。
山東梆子山東梆子
1960年,山東省梆子劇團至北京匯報演出時,《牆頭記》、《萬家香》、《玉虎墜》、《兩狼山》等劇目受到好評。此後又先後編演了一些現代戲,如《三回船》、《前沿人家》、《老王賣瓜》、《鐵馬宏圖》、《柳下人家》等。
1982年在山東省戲劇演出月期間,省梆子劇團演出的《程咬金招親》分別獲優秀劇本創作獎、導演獎、音樂設計獎、樂隊伴奏獎,劇中主要演員獲表演獎。至1983年,這一劇種除山東省梆子劇團外,梁山、鄆城、巨野、泰安、肥城、新泰、曲阜、嘉祥等地,仍有專業劇團巡迴演出。
已傳唱300餘年的山東梆子,如今卻成了“瀕危物種”。截至到2005年,全省僅餘3個劇團,即泰安市山東梆子劇團,菏澤地方戲劇院山東梆子劇團、鄆城山東梆子劇團
2006年山東省開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工作,山東梆子成功入選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又給這門古老的戲曲藝術的復興注入了新的希望。
2007年,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下,黨和政府重視山東梆子的發展,重新啟動恢復該劇種,全省計有專業劇團:泰安市山東梆子劇團、濟寧市山東梆子劇團、菏澤市地方戲劇院山東梆子劇團、汶上縣汶上梆子劇團、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巨野縣山東梆子劇團等,其中泰安市山東梆子劇團的武蘭香李紅,汶上縣汶上梆子劇團的劉太華,巨野山東梆子劇團的劉秀雲入圍全國紅梅花戲曲大賽總決賽 並獲得金花大獎。又於2007年12月成立了山東梆子專業委員會,使該劇種重獲生機。

藝術特點

表演特色

山東梆子是中國戲曲之一的傳統表演程式與魯西南一帶的其他古老劇種如柳子戲大弦子戲大平調等一樣,表演動作粗獷,架式誇張。如黑臉上場亮相時,雙手舉過頭頂,五指分開;推圈走圓場時,右手推圈,左臂隨之有節奏地擺動;表示憤怒、急躁等情緒時,有吹鬍子、瞪眼睛、帶活腮、晃膀、跺腳、捋胳膊等動作。其他行當“推圈”時,動作不盡相同。
臉譜上則根據人物年齡的變化而變化,更有一個角色在同一齣戲中隨劇情變化而不斷變換臉譜。如《白蛇傳》中[收青]一場,小青由花臉扮演,連變三次:先為花臉,後變為一半花臉,一半俊臉,最後才變成旦角臉形。

唱腔板式

山東梆子的唱腔音樂屬板式變化體。各種板式均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其唱腔中的基本板式有[慢板]、[流水板]、[二八板]、[一鼓二鑼]等。輔助板式有[起板]、[栽板]、[非板]、[一串鈴]、[倒反撥]、[亢令亢]等。在板式的運用上,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為單一板式的套用,即根據劇中情節和人物情緒,選用某一種基本板式作為一個獨立唱段,主要適用於情緒比較單一的唱詞。另一種形式則是通過不同板式的有機組合和轉接,構成節奏變化明顯、旋律對比鮮明的大段成套唱腔,這是山東梆子唱腔音樂的主要表現手法。專用曲調有[殺己調](《哭劍》)、[流水捻子](《蘭花山》)、[叫門板](《宇宙鋒》)等。
山東梆子——《牆頭記》山東梆子——《牆頭記》
常用的唱腔板式可分為四大類:
①慢板。包括[慢板]、[中慢板]、[破字慢板]、[金鉤掛]、[上五音]及由它派生的[二凡]、[一句正]、[一句落]等。
②流水板。包括[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一串鈴]和由它派生的[一鑼切]、[倉令倉]、[倒送板]等。
③二八板。分為[二八板]、[慢二八板]、[中二八板]和[緊二八板],還有它派生的[一鼓二鑼]、[呱打嘴]、[倒反撥]、[嘟嚕錘]等。
④散板。分為[飛板]、[栽板]、[滾白]、[起板]。
除以上四大板式類別外,另有[導板]、[哭劍]、[叫板]、[三哭腔]及演出神戲時用的[吹腔]等。

唱腔特色

山東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壯,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行當則以紅臉、黑臉為主要腳色,唱腔慷慨激昂,高亢雄健,動作粗獷,架式誇張,舞台上洋溢著雄渾、豪放的陽剛之美。過去全用“大本腔”(真嗓)演唱,旦角尾音翻高,後來逐漸變化,多用“二本腔”(假嗓)演唱。也有用“大本嗓”(真聲)吐字,“二本嗓”甩腔。其中淨行的發音則帶沙音和炸音,使唱腔粗獷奔放。女聲各行當,都採用真假聲相結合的演唱方法,發音多用口腔共鳴,聲音圓潤、音域寬廣。

伴奏器樂

伴奏樂器

山東梆子最初用的伴奏樂器是:大弦、二弦、三弦。大弦是彈撥樂器,狀似月琴,腹部八棱,無品,四軸,四弦,全用皮弦。藝人們根據它的形狀,通稱它為“老鱉”(平調早期用的大弦,八品,又稱八棱月琴)。二弦桿較短,筒較大,千斤與筒子之間的距離較近,皮弦,用弓拉奏,發音尖亮高亢。三弦與現今通用的相同。後來山東梆子藝人逐漸改進,更新為栗子殼的瓢,即現今用的板胡,距今有150年的歷史,有皮弦改為鋼弦(然後經開封傳到河南各地),這樣板胡、二胡成為主要的伴奏樂器,大弦、二弦已經很久不用了。新近又增添了笙、阮、琵琶等樂器伴奏。
山東梆子伴奏樂隊山東梆子伴奏樂隊

伴奏曲牌

山東梆子伴奏用的嗩吶和絲弦曲牌有180餘種,相當豐富,根據不同的劇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規定比較嚴格。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見元令”、“拜堂令”等,各有專用。每個曲牌都有“大字”(曲詞),有的一人獨唱,有的全台齊唱。個別複雜的曲牌(如六十四板“揚州”一曲,用於《江東》劇中周瑜修書時),由於複雜難學,現已失傳。山東梆子還曾演出過崑腔、笛戲(近似“吹腔”,用橫笛伴奏)、大笛羅羅(用嗩吶伴奏)的劇目。
山東梆子《牆頭記》山東梆子《牆頭記》

嗩吶曲牌

“拜堂令”、“落馬令”、“將軍令”、“得勝令”、“新水令”、“折桂令”(抖雙車)、“王八令”、“逍遙令”、“拆書令”、“哪吒令”、“報馬令”、“回馬令”、“銷軍令”、“狀元令”、“走馬令”、“中軍令”、“大、小宮花”、“大、小紅桃”、“雲霄閣”、“二迷子”、“普天樂”、“十番子”、“金勾掛油瓶”、“揚州”、“揚州開門”、“嗩吶皮”、“打老虎”、“苦中樂”、“快、慢欠場”、“前、後四句”、“五六五”、“梆子娃娃”、“大笛娃娃”、“紅繡鞋”、“點絳唇”、“粉蝶兒”、“柳搖金”、“柳搖金序”、“玉芙蓉”、“爬山虎”、“撞金鐘”、“急三炮”、“四大鑼”、“出天子”、“朝天子”、“散朝歌”、“風入松”、“宴駕令”、“園林好”、“園林好序”、“收江南”、“清江引”、“滴溜子”、“江兒水”、“香柳娘”、“水龍吟”、“一騎馬”、“滿堂花”、“沽美酒”、“忙開舟”、“到春天”、“壽筵開”、“畫眉序”、“龍鳳閣”、“紫金環”、“泣顏回”、“一官遷”、“朝元歌”、“五馬”、“二犯”、“石榴花”、“雁兒落”、“一枝花”、“步步嬌”、“傍妝檯”、“山坡羊”、“下天堂”、“家住在”、“緊風開”、“搭拉蘇”、“人稀求旺”、“夜夜錘”、“蕎麥穗”、“抬閣”、“報公子”、“滿營吹”、“二虎碰”、“饃國南”、“轅門鼓”、“正、反門子”、“小合音”、“狗連蛋”、“老崑腔”、“尾聲”。

弦樂曲牌

“大、小金錢”、“四合四”、“百鳥朝鳳”、“大游場”、“十番子”、“十番子序”、“卷竹簾”、“肚裡疼”、“鬥鵪鶉”、“哭皇天”、“萬年歡”、“剝畫皮”、“壓扳”、“八件”、“大桃紅”、“哪吒令”、“五龍擺頭”、“五龍擺尾”、“拉房”、“小八板”、“大救駕”(天下同)、“扯手”、“苦中樂”、“上天梯”、“望門牌”、“陰陽牌”、“放羊牌”、“對打本”(倒捲簾)“磕頭蟲”、“碰倒牆”、“傻和尚”、“序子曲”、“開門”、“山西開門”、“揚州開門”、“殺妲己”、“破字”、“錯字”、“小花園”、“爬橋”、“摸半夜”、“掏老鴰”、“螞蚱撩腳”、“套車令”。

打擊樂

山東梆子的打擊樂與其他梆子劇種基本相同,早期曾用過四大扇(大鐃、大鈸,但為時不長就停止使用了)。常用的鑼鼓點有:
鳳凰三點頭”、“大、小起板”、“大、小二犯”、“快、慢栽板”、 “正反悟定錘”、“正、反滾頭”、“大、小冒兒頭”、“連成”、“報子吹”、“挖窟窿”、“出頭龜”、 “吊四鑼”、“七七引”、“巧八鑼”、“十大鑼”、“十一鑼”、“二十鑼”、金錢花、半金錢花、“小鑼錢花”、“一標標”、“簸簸箕”、“緊急風”、“蒜錘子”、“毛邊”、“揭痂疤”、“四面靜”、“假二八板”、“嗩吶皮打頭”、“雙跺腳”、“撲燈蛾”、“鬼推磨”、“水底魚”、“倒拉牛”、“發梆”、“火里炮”、“單五鑼”、“三遍錘”、“大、小收頭”、“大小二鈸”、“呱噠嘴”、“令子”、“小鑼穗”。
過去,開演前“打通鬧台”時,敲:一進板、花開台(加吹“挑子”)再敲“什樣錦”。著名山東梆子第35代傳人老藝術家張貽君先生得到老師王貴苓(山東梆子第34代)先生的真傳,又挖掘整理了的山東梆子曲牌——“天下同”。

角色行當

山東梆子傳統的角色行當有生、旦、、醜五大類。現行的腳色行當按生、旦、淨、醜四大門頭劃分。末行歸入生行,稱“外腳”。

生行

生行含紅臉、外腳、小生三類。
勾紅臉的生腳,稱大紅臉。重唱功,發音高亢渾厚,講究做功身段,著重刻畫角色的英雄氣勢,如《哭頭》中的趙匡胤、《臨潼山》中的秦瓊等。
淨面大王是紅臉行的一種,因戴黑三髯又稱鬍子生。重唱功,行腔流暢圓潤,表演穩重大方,多扮演帝王、官員一類角色。如《反徐州》中的徐達、《摔琴》中的俞伯牙等;
跑馬生,紅臉行的一種,又稱馬上紅臉、架子生,因常有跨馬及多種趟馬套路而得名,劇中大多扮演武將,如《大名府》中的盧俊義等。
大外腳,外腳行的一種,俗稱老外。該行常扮演將帥、官員等角色,氣派較大,故稱大外腳。演員唱腔高亢激昂,道白蒼勁有力。如《兩狼山》中的楊繼業等;二外腳,外腳行的一種,主要扮演劇中平民百姓、員外等角色。
文小生,多扮演年輕的公子、儒生,以念唱為主,常用真假嗓結合;
&amp&amp
帥生,文小生的一種,多扮演年輕的統帥人物,講究風采氣度,扮相英俊瀟灑,唱腔常用本嗓。如《拜帥》中的韓信;官生,文小生的一種,多扮演年輕的文職官員,亦稱冠生,要求道白清晰、唱腔圓潤、做功秀美;
包頭生,文小生的一種,扮演劇中男扮女裝的角色。其表演摹擬女態,舉手投足均同於旦腳,唱念用小嗓,行腔婉轉;
靠架生,武小生的一種,其動作講究脆、帥、漂,唱念作打並重,多扮演年輕氣盛、威武雄壯的將帥角色。如《截江》中的周瑜;
娃娃生,小生的一種,扮演年齡幼小的生行角色。

旦行

旦行,包括青衣花旦、小旦、帥旦、閨門旦、刀馬旦、潑旦、彩旦老旦
青衣,因該行角色常穿素色女帔而得名。多飾演中年婦女。重唱工,多用真嗓和假嗓相結合,唱腔委婉細膩、字正腔圓。如《鍘美案》中的秦香蓮等。
花旦,扮演的角色大多為穿紅掛綠的青年女子。其飾演的人物性格活潑機智、大膽熱情,唱念甜潤,身段靈活,扮相俏麗,舉止輕捷。講究扇子、手帕、辮子等功夫。如《櫃中緣》中的許翠蓮。
小旦,飾演年少女子的角色。其表演的人物大多是大戶人家的小姐或小家碧玉,性格溫柔含蓄,舉止端莊文靜。如《蝴蝶杯》中的胡鳳蓮等。
帥旦,主要飾演擅長武藝,統兵打仗的女性角色。其表演唱念具備、文武兼長。如《破洪州》中的的穆桂英等。
閨門旦,多飾演有教養的閨閣小姐。其表演念白嬌柔,唱腔委婉纏綿,身段端莊文靜或嫵媚嬌羞。如《哭劍》中的蘇妲己等。
刀馬旦,因飾演的角色提刀跨馬而得名。多扮演女俠、女妖、女寨主等。其表演文武兼備,唱念嗓音洪亮。如《姚剛征南》中的黃金嬋等。
潑旦,多飾演潑辣女性角色。其表演的人物性格或粗俗強悍或爽快風趣。如《牆頭記》中的李氏等。
彩旦,又稱醜婆子、彩婆子。飾演的大都是滑稽可笑或刁鑽醜惡的女性角色,如媒婆、後娘、傻丫頭、醜小姐等。唱少而念白多,主要通過白口或噱頭表現角色的性格。如《雙玉鐲》中的劉媒婆等。
老旦,主要扮演劇中老年婦女。

淨行

淨行,內有大淨、奸淨、毛淨、童淨等行。
大淨,因本行飾演的角色大多勾畫黑色臉譜,故又稱黑臉、黑頭。其所表演的人物性格多剛直不阿、粗獷豪放。做功注重氣質架式,舉止沉穩老練,嗓音高亢洪亮。如《鍘美案》中的包拯等。
奸淨,因勾畫白色臉譜,又稱白色臉譜。多扮演奸詐陰險、專橫跋扈的角色。如《老邊廷》中的潘仁美等;
毛淨,因飾演毛手毛腳的粗魯武將而得名。又稱二花臉。其所表演的人物性格多豪放耿直。如《滾鼓山》中的張飛等;
童淨,扮演劇中年少的淨行角色。其所飾演的人物性格大多憨厚耿直、鹵莽剽悍。如《兩狼山》中的楊七郎等。

醜行

醜行,含公子醜、官醜、武丑、老醜、娃娃醜等行。
公子醜,多扮演行為不端、其貌不揚、放蕩好色的富家公子。身段表演迂腐作態,念白口語化,唱腔花哨。如《日月 圖》中的胡林等;
官醜,因扮演官宦角色而得名;武丑,飾演擅長武功、性格機警、語言伶俐的人物;
老醜,多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所飾人物大都詼諧善良,語言幽默生動,生活氣息濃郁。如《黃牛分家》中的盧萬倉等。

傳統劇目

山東梆子傳統劇目極為豐富。劇目的內容以歷史題材為主,多為成本大戲。其中描寫反抗強暴、大忠大奸、殺富濟貧、鋤暴安良的劇目,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反映了魯西南人民敢於鬥爭,爭取自由的剽悍個性。
據老藝人講,汶上縣大曹班經常上演的戲就有600齣之多。謝小品先生歷年抄錄、掌握的山東梆子傳統劇目以朝代計述為:殷代故事戲25出,周代故事戲40齣,秦代故事戲6出,漢代故事戲34出,三國故事戲65出,兩晉及南北朝故事戲12出,隋唐故事戲120齣,五代故事戲19出,宋代故事戲125出,元代故事戲9出,明代故事戲76出,清代故事戲49出,朝代不明及民間故事戲102出,總計682出。
建國後,山東省戲曲研究室挖掘記錄的共437出,其中藝人通稱的“老十八本”為:《春秋配》、《梅降雪》、《千里駒》、《全忠孝》、《江東》、《戰船》、《宇宙鋒》、《玉虎墜》、《百花詠》、《老邊庭》、《金台將》、《富貴圖》、《龍門陣》、《佛手橘》、《雙玉鐲》、《虎丘山》、《天賜祿》、《馬龍記》。
“十七山”即《老羊山》、《虎丘山》、《鐵籠山》《山海關》、《岐山角》、《天台山》、《兩狼山》、《長壽山》、《司馬懿探山》、《滾鼓山》,《二龍山》、《豹頭山》、《翠屏山》、《紅羅山》、《蘭花山》、《大佛山》。
“十二關”是:《反昭關》、《過五關》 、《反潼關》、《亂潼關》、《晉陽關》、《攆地關》、《三上關》、《打三關》、《南陽關》、《陽平關》、《高平關》,《天水關》。
“五陣”即:《五雷陣》、《青龍陣》、《陰門陣》、《黃河陣》、《梅龍鎮》。
“六州”是:《反徐州》、《安樂州》、《平霍州》、《頭冀州》、《二冀州》。
這些戲在民眾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故而民間編出一些很流行的順口溜來,有“頭冀州、二冀州,姚剛征南,對抓鉤”,“打金枝,罵金殿,曹莊殺妻、牧羊圈”等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編創的現代戲有《白毛女》、《父子婚姻》、《小女婿》、《老王賣瓜》、《萬紫千紅》、《萬家香》、《前沿人家》等。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有《牆頭記》、《程咬金招親》等。其中《牆頭記》於1982年由中央新聞紀錄片場攝製成彩色影片。
四大征
有“四大征”,即《穆桂英征東》、《秦英征西》(《對松關》)、《姚剛征南》(《雙槍緣》)、《雷鎮海征北》(《刀劈三關》)。
其實,“征東”還有《薛禮征東》(《龍門陣》)、《劉連征東》、《馬三保征東》。
“征西”還有《木蘭女征西》、《雷鎮海征西》、《樊梨花征西》(《三上關》)、《盧明徵西》(《困雪山》)、《狄青征西》(《烈火旗》)、《火神爺征西》。
“征南”還有《雷鎮海征南》、《李炳征南》。
“征北”還有《蘇雲妝征北》(《青石嶺》)、《羅通掃北》、《燕王征北》等。
大套劇
山東梆子不少劇目系成本大套劇目,長的可連演十幾個小時,如《江東》一劇,包括《討荊州》、《甘露寺》、《回荊州》、《蘆花盪》等。《戰船》一劇,包括《魯肅過江》、《舌戰群儒》、《蔣乾盜書》、《草船借箭》、《打黃蓋》、《借東風》、《火燒戰船》等。《薛剛反朝》包括《打金冠》、《陽河摘印》、《法場換子》、《舉鼎觀畫》、《徐策跑城》等。《回龍鴿》包括《彩樓配》、《三擊掌》、《投軍別窯》、《鴻雁捎書》、《趕三關》、《武家坡》、《回龍閣》、《大登殿》等。《楊家將》包括《闖幽州》、《兩狼山》、《雁門關》、《攥御狀》、《雁門摘印》、《提寇準》、《審潘洪》、《密松林》等。
傳說故事劇
山東梆子的傳統劇目中,保存了許多不畏強暴、敢於反抗的傳說故事。一些劇目往往以“反”、“打”、“罵”來體現劇目的主題思想。以“反”為劇名的有《反五關》、《反潼關》、《反西涼》、《反陽河》、《反徐州》、《薛剛反朝》;以“打”為劇名的有《李剛打朝》、《陳平打朝》、《花打朝》、《黑打朝》、《馬天官打朝》(《千秋燈》)、《打城隍》、《打督郵》、《打保府》、《敬德打虎》、《打金枝》、《二打金枝》、《打鑾駕》、《打狀元》、《打南陽》等;以“罵”為劇名的有《罵龐涓》(《馬陵道》)、《擊鼓罵曹》、《徐母罵曹》、《賀後罵殿》、《胡迪罵閻》等。另有演包拯循律斷案、以“鍘”為劇名的有《下陳州》、《鍘包勉·跪韓鋪》、《鍘美案》、《鍘趙王》、《鍘郭槐》(《對龍指》)、《鍘郭松》、《鍘田二橫》以及以劉墉為主角的《鍘閣老》、《鍘西宮》、《下南京》、《會總督》、《雙開鍘》等。
民間生活小戲
在現存的437種抄本中,還有一部分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如《三勸》、《三怕》、《王小過年》、《奇錯》、《打棒槌》、《打沙鍋》、《掛門牌》、《借妻》、《鑽瓮圈》;神話戲有《白蛇傳》、《天河配》、《天仙配》、《白蓮花》等。此外,也有一些內容不健康的劇目,如《鐵冠圖》、《擒方臘》、《雙開膛》等。
笛戲和羅戲
山東梆子除用梆子聲腔演唱的劇目外,還保存了一部分笛戲和羅戲(大笛羅羅)。笛戲有《六國封相》、《酒樓封官》(《雪夜訪普》)、《天台山》、《連升店》、《花子犯相》、《三義麥》、《黃桂香推磨》、《佛手橘》、《風波亭》、《戳姐夫》、《報喜》等。此外,《宇宙鋒》、《萬花船》等劇中,均插有部分笛戲。羅戲有《打麵缸》、《百草山》、《拐妗子》(《沙州遷民》)、《胡小放羊》、《打灶王》(夾有“跑娃娃”調)等。另有個別崑腔劇目,如《賜福長春》、《九江口》、《姚期》等,均已失傳。
山東梆子——玉虎墜山東梆子——玉虎墜

科班情況

科班分布
三百年來,各地先後組成不少職業班社,據初步調查,主要有:
一、菏澤地區(以曹州梆子為主)。曹樓曹家班,鍋餅口劉惠廷班,張丕榮班,龍王馮班,馬莊馬家班(以上菏澤)。牛家班,呂圍子班,曹家班,王堤圈班,蔡興科班,火神台班,李同百班,大張樓張班,孫老家班(以上曹縣)。姚樓大姚班,田莊田狀元家班,姚念集班,大義集孔班,馬莊班,孫班,女班(以上巨野)。福盛班,王沙窩班,八班(以上鄆城)。西三義堂班(東明)。黃鶴樓班,四班,朱家班(以上單縣)。呂家莊大呂班,董口班,箕山王二麻子班(以上鄄城)。壽張集井班(梁山)。三班(成武)。孔家班(後改大興班),東三義堂班(以上定陶)。
二、濟寧地區(以汶上梆子為主)。大曹班,崇聖府班,大孔班,占里集宋義相班,岳樓岳家班,黃石店孔家班,陳村孔班,萱樓班(以上汶上)。財神閣五福班,孫家班,馮家班(以上濟寧)。東郭張天師府班,窪斗得勝班,龍峪福盛班,寧陽店班,東郭韓典班(以上滕州)。管莊孔班,聖公府班,新莊孔家班,吳村福盛班(以上曲阜)。全盛班,石祥莊班,雙盛班(亞聖府班),後屯班(以上鄒城)。歇馬亭吉慶班,西關趙元琴班(以上兗州)曾班,吳侍尉班(以上嘉祥)。大蘇班,小蘇班,羊山李家班,周班,李班(以上金鄉)。
山東梆子——玉虎墜山東梆子——玉虎墜
三、泰安地區。張瑞祥班,宋莊班,王玉千班(以上泰安)。張班,東阿長升班,小曹班(以上平陰)。夏鎖班(東平)。由翰林家班(肥城)。義氣班、陳寶忠班、閻班、葛石店張洪邈班(以上寧陽)。
此外,黃河以北的莘縣、臨沂地區的費縣以及河南的范縣、台前(原屬於山東)等地,也都先後成立過梆子班社。
大姚班
大姚班約成立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人稱“三百年江湖大姚班”,據大姚班最後一代班主姚保元在20世紀五十年代說:“姚孔綽是第一代班主,傳到我這一代已經是第九代了,到現在已有280多年了。”(如果此說準確,至21世紀初期,巨野大姚班則有近330年的歷史了)。大姚班建班時屬於科班,全部招收14歲以下窮人家的孩子,在巨野縣姚樓坐科學戲,共培養學員六、七期。大姚班在1760年至1949年近二百年的時間裡,先後培育出不少名藝人,這些名藝人大致分三代,具體為:
第一代有張學為(人稱“大麻子”,黑臉),能演各種內容的劇目,後被梁山縣大井班聘為教師;岳登鵬(又名“岳十兒”,紅臉),擅演《臨潼山》等劇,文武皆通,唱作俱佳,人稱戲子狀元;薛中奎(人稱“小黑頭”,活楊七),擅演各種劇目中的黑頭角色,聲情並茂;張西棚(外號二妮,青衣);倪封太(青衣)等。演出水平都相當高,在魯西南稱雄一時。
第二代有宋玉山(又名立楞,青衣),由演《鍘趙王》中的包婆出名,在民眾中有“金馬駒子銀鈴當,不及立楞一晃蕩”之美談;段廣才(又名段桁,紅臉),張恩普的徒弟,擅演《太白醉酒》、《斬莫成》等;竇朝榮,自幼入巨野大姚班學藝,初學小生,後改紅臉。其唱腔渾厚圓潤,高亢激越,擅演《太白醉酒》、《摔琴》、《大轅門》、《兩狼山》等劇目;謝瑞春(又名謝兵,紅臉),李富貴(外號“二窮兒,紅臉),丁憲文(小生,後改黑臉),明全興(花臉),岳興路(公子醜),擅演《小鋸缸》。
山東梆子——玉虎墜山東梆子——玉虎墜
第三代有劉雲亭(又名劉三,青衣),能演旦角中的許多角色,唱腔別具一格,擅演《老羊山》、《反西唐》、《賀後罵店》、《樊梨花征西》等劇,任心才(藝名“紅十二”,紅臉),功底深厚,擅演《弔孝》、《摔琴》、《闖幽州》等戲;李玉亭(小名石頭,小生),韓新才(又名韓小,小生),李翠喜(人稱老丁,花旦),姚月芝(花旦)等。
大姚班演出劇目相當豐富,其中以“老十八本”、“十七山”、“十二關”、“五陣”、“六州”最為常見。這些傳統劇目劇情大都曲折跌宕,引人入勝,深受廣大民眾喜愛。
新中國成立後,大姚班藝人分散到省內各地,主要有兩個分支,一個分支去了鄆城,成立了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另一個分支留在巨野,成立了巨野縣山東梆子劇團。
大興班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廩生孔昭榮投資購置戲裝道具,在定陶城隍廟組建了一個山東梆子班社,起名孔家班,後為了圖吉利,改名“大興班”。聘請藝人張保山、邵萬明掌班,主要演員有鄭義山(外號鄭二麻子,藝名老先頭)、劉明德(藝名劉占兒,紅臉)、李秀俊(藝名鐵錘,小生)、張保山(藝名老粗,醜)、李月亮(藝名黃馬褂,青衣)、王明山(紅臉)、李大山(青衣)、小金、小銀(花旦)等,陣容整齊,唱作俱佳,聲名響遍曹州。當時演出的主要劇目有《宇宙鋒》、《紫金鐲》、《一捧雪》、《陰門陣》、《趙高篡朝》等。
1905年,掌班換了李大山(又名李振奎),主要演員增加了侯德山(藝名一陣風,旦)、吳鎖(旦)、岳興(藝名花臉興)、孔凡海(藝名孔七,武丑)、郭四(藝名郭四大刀,武生)、許忠新(藝名新頭,紅臉)、劉德潤(藝名紅臉娃)等。演出劇目三百餘出,活動區域由曹州擴展到河南、河北、安徽三省。
1921年,掌班又換了李大山的師弟王明山,在他掌班二十多年間,培養了一批新秀,有李迎生(藝名戲子狀元)、王金榮(旦)、薛六(生)、劉兆倫(紅臉)、張玉彬(淨)、高如意(小生)、小才(旦)等。1946年10月,又從河南蘭考請來五位女演員,分別是桂雲、巧雲、愛雲、秀雲、紅雲,民眾稱為“五雲”。從此,女演員開始登上大興班的演出舞台。
在四十年代戰爭動亂時期,大興班數易班主,解放後來到菏澤,定名為“菏澤專署人民劇社”,1958年調省,成立了山東省梆子劇團。

梆子名家

靈魂人物

竇朝榮(1891-1960) 山東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其唱腔被稱為竇派唱腔,山東嘉祥人。10歲入巨野縣大姚班坐科學戲。初學小生,後改紅臉(老生),20歲成名。1932年竇朝榮進金鄉袁班。在袁班十餘年,被尊為名副其實的台柱子,名震魯西南。每次演出,均掛他的名。只要有他演出,場場滿座,觀眾無不拍手叫好;無他上場,概不叫座。在袁班期間,擅演《兩狼山》、《洪昌府》、《大轅門》等戲,其演出藝術之高超,唱腔之優美,令人讚不絕口。解放後進入濟寧勝利劇團,經民主選舉擔任了團長。1954年他以《兩狼山》一劇參加了華東區戲曲會演,榮獲演員一等獎,為山東梆子贏得了第一塊金牌。《兩狼山》是山東梆子優秀傳統保留劇目,是竇朝榮的拿手好戲,也是竇派藝術的代表作。在華東區觀摩會演時,《兩狼山》得到了很好的發揮,台上台下齊聲讚嘆,內行外行同聲叫好。他的《兩狼山》尤其響在魯西南、蘇北、豫東一帶,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仰慕竇派的戲迷不計其數,特別是魯西南,為能看到他演出的《兩狼山》,不借披星戴月,步行幾十里,乃至上百里一飽眼福。他在華東觀摩會演時灌制的《兩狠山》唱片,不僅記載了他的藝術風采,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1958年,竇朝榮由濟寧勝利劇團團長調任山東省梆子劇團團長,並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山東分會副主席。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正當醞釀把他演出的《兩狼山》搬上銀幕時,竇朝榮先生卻不幸逝世,其舞台藝術形象未能傳世。
任心才(1919—1988)山東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山東鄆城人,其唱腔被稱為“任派唱腔”,任心才先生生在戲班、長在戲班,先學花臉,後改鬚生紅臉,在父親的薰染下,5歲便能模仿名紅臉竇朝榮的唱腔,9歲到梁山壽張集井班正式學藝,拜師吳桂遠始學花臉,繼之又扮演鬚生,後專攻紅臉。十二歲開始挑梁子唱戲,由演《高平關》中的趙匡胤、《轅門斬子》中的楊景、《亂潼關》中的岑彭、《青龍陣》中的孫臏、《反徐州》中的徐達等,嶄露頭角,挑梁唱戲,故民眾送號“紅十二”。他嗓音洪亮,唱腔高亢悠揚,搖曳多姿,富有濃郁的山東梆子韻味,,故民眾又稱他為“任紅臉”。他所主演的《闖幽州》、《斬黃袍》、《臨潼山》、《轅門斬子》、《諸葛亮弔孝》、《嚴海斗》等劇目深受民眾歡迎,在魯西南一帶家喻戶曉。1956年參加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他在《闖幽州》中飾楊繼業,榮獲演員一等獎。此外他還多次在省市會演中獲獎。生前曾擔任有戲曲之鄉之稱的山東省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團長、鄆城縣人大代表、鄆城縣政協常委等職。
任心才先生有一副好嗓子,音域寬廣,聲腔洪亮,激昂高亢,極富山東梆子的傳統韻味。另一方面,任心才先生功底紮實,文武兼備,塑造出了不少具有鮮明人物性格的舞台形象。如他主演的《闖幽州》,當演到楊繼業在兒子五郎、大郎敗陣回營後的三笑時,他朗聲念道:“軍營之中只許千聲喜,不許一聲憂---我看哪個敢哭?都得給我笑,都得給我笑。哈哈,哈哈,哈哈---。第一聲大笑,抖髯丁字步亮相;第二聲降為悲音笑,叉步托髯;第三聲笑,抖盔亮髯,表現出老英雄楊繼業的雄心壯志與憂國恨奸的矛盾心理。每演至此,觀眾無不淚下。

八大名旦

《山東梆子藝術研究》推出了山東梆子八大名旦,她們分別是:劉桂榮、姚月芝、劉桂松、孟玉琴、郝瑞芝、李玉苓、開鳳芹及尹愛菊。
1、劉桂榮:(1930年11月~1998年)山東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山東菏澤人,原山東省梆子劇團演員。幼年學藝,工青衣、花旦。她扮相俊美、做工細膩、韻味醇厚且唱念俱佳。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曾主演過各類劇目百餘出,也曾隨團多次進京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其代表劇目有《牆頭記》(飾李氏)、《黃牛分家》(飾大嫂)、《打金枝》(飾公主)、《玉虎墜》(飾王娟娟)、《哭劍》(飾蘇妲己)、《五鳳嶺》(飾吳鳳英)、《雙槍緣》(飾黃金嬋)、《日月圖》(飾胡鳳蓮)、《破洪州》(飾穆桂英)、《春秋配》(飾姜秋蓮)、《燕王征北》(飾燕月娘)及《鴛鴦衫》、《萬家香》等,她主演的《哭劍》《黃牛分家》《栓娃娃》等劇目,20世紀50年代曾參加山東省第一屆、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和華東地區戲曲會演,分別榮獲演員一等獎和二等獎。曾擔任山東省政協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山東分會理事。
2、姚月芝:(1923年~2006年),山東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山東巨野人。幼學河北梆子,後改唱山東梆子,1964年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小雲為師。工青衣、花旦和刀馬旦,亦擅演老旦,戲路寬廣,可塑性強。其嗓音寬亮,吐字清晰,唱腔委婉動聽,她獨特的顫音獨樹一幟。她博採眾長,善於融合,其山東梆子唱腔融入了京劇、評劇、豫劇、河北梆子等兄弟劇種的優秀元素。其代表劇目有《對花槍》《樊梨花》《麻瘋女》以及現代戲《紅珊瑚》《橋隆飆》等。1956年參加山東省第二屆戲曲會演,她飾演《對花槍》中的薑桂枝,榮獲演員二等獎。曾任山東省嘉祥縣山東梆子劇團業務團長、濟寧市人大代表、嘉祥縣政協常委等職。
3、劉桂松:(1940年~),山東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山東鄆城人,現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梆子傳承人之一。出身於梨園世家,受家庭薰陶,自幼酷愛戲曲藝術。1953年參加巨野縣山東梆子劇團,開始了藝術生涯。工青衣、花旦。18歲即挑大樑演出,曾擔任該團團長。《老羊山》是她的代表作,她所塑造的樊梨花,切合人物實際,形象生動逼真。特別是其中的大段唱腔,吐字清晰,行腔自如,音色柔美,並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採用了斷音、顫音、滑音等演唱技巧,使唱腔更加清新優美,常常贏得觀眾的熱烈掌聲。除《老羊山》之外,她的代表劇目還有《天賜祿》、《賀後罵殿》、《反西唐》、《三省莊》等。曾擔任巨野縣政協常委。
4、孟玉琴:(1932年~2008年)山東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幼年學藝,工青衣、花旦。1948年參加濟寧勝利劇社(團),1959年隨團調臨沂地區山東梆子劇團。其所演劇目甚多,以唱工戲為長。其代表劇目有《樊梨花征西》、《五女興唐》、《對花槍》、《三省莊》等。1956年,以《栓娃娃》一劇參加山東省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榮獲二等獎。曾任臨沂市政協委員。
5、郝瑞芝:(1937年~)山東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河南開封人。現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梆子傳承人之一,原泰安山東梆子劇團團長,現任名譽團長,國家一級演員。幼年學戲,工青衣、花旦。其代表劇目有《春香傳》、《盤夫索夫》、《桃花庵》、《掛帥》、《遊春》、《畫皮》、《豐收之後》《紅嫂》等。她唱腔音色優美,行腔委婉,以聲傳情,唱念俱佳。1956年,參加省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演員一等獎。
6、李玉苓:(1937年~1994年11月)山東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山東濟寧人。幼年學藝,工青衣、花旦、刀馬旦。她唱腔音色純正,發音灑脫自如,委婉動聽,高亢明亮,且善於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安排唱腔。她主演的《三省莊》中黑景芝的一段慢板戲--《夸將》的,集中體現了山東梆子的精華,異常精彩。1960年參加山東省文藝界群英會文藝匯演,獲演員表演二等獎。主要代表劇目:《女中魁》、《白蛇傳》、《三省莊》等。曾任嘉祥山東梆子劇團團長、書記,嘉祥人大常委。1988年被選為山東省勞動模範。
7、開鳳芹:(1938年~)山東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山東巨野人。主工青衣、花旦。1949年入濟寧勝利劇團。她嗓音柔美動聽,行腔自如流暢,表演細膩傳神。其代表作《燕英買母》、《三回頭》、《春香傳》、《玉虎墜》、《淚灑相思地》、《王寶釧》、《血手印》等。
8、尹愛菊:(1947年~)山東梆子著名表演藝術家,山東金鄉人。原曲阜山東梆子劇團演員。主工老旦。她的嗓音洪亮,唱腔委婉。代表作有《對花槍》、《楊家將》、《山花向陽》、《沙灘上的白楊》、《闖王劍》等。1988年戲曲演唱大獎賽獲特別獎。其主演的《闖王劍》已由山東電視台拍成電視藝術。

其他名家

⑴大 生
竇朝榮/ 段 珩/ 許中新/任心才/ 袁福全/李洪福/ 鄭西元/ 劉兆倫/ 劉德潤/ 竇玉謙/ 周書路/華君武/ 侯景全/ 姬興起/ 徐延臣/ 王明山/ 曾憲錫/劉玉珍/ 許佛寶/湯慶言/許相雲/ 張學保/侯仰存/ 趙立豪/ 王金亭/ 王福科/張貴元/ 張繼祥/ 卜令文/張天恩/常興君/ 曹占民/ 楊憲法/楊聖軍/ 趙子正/ 丁連貞/ 王悅營/ 李福全/孟凡義/ 孫發修/ 韓宗榮/ 邵留新
⑵黑 臉
丁憲文/ 張朝雲/ 章兆麟/ 張繼愛/ 宋貴福/ 王士柱/ 申廣雷/王廷臣/ 胡盛奎/劉天成/韓寶來/ 龐洪德 /張永貴/ 賈瑞成/徐淑文/ 張寶軍
⑶旦 行
宋玉山/ 薛子玉/ 馮孝順/ 張福雲/張玉合/ 曹連升/ 侯德山/ 閆泰順/ 劉雲亭/ 孟玉琴/ 楊梅蘭/劉桂榮/姚月芝/張桂花 /劉玉花 /米玉華/ 劉翠仲/ 郝瑞芝/ 趙秀真/陳文秀/ 李玉玲/ 劉桂松/ 蔣佳榮/ 尹愛菊/ 游遂英/王愛霞/宋其美/ 武蘭香/ 林 潔/ 李 紅/杜玉珍
⑷小 生
黃儒秀/ 李秀俊/ 丁長岐/ 李雲鵬/劉君秋/ 馬金蘭/ 陳傳富/ 杜明亮/ 劉景泰/ 王若河/ 王忠俠/宋福斌/ 張宗信 /劉金蘭/孫寶紅
⑸醜 行
盧勝奎/ 孫繼興/劉玉朋/ 喬新發/ 安 軍/ 陳朋義/趙學義/ 郭玉雪/ 吳德先/任光明/ 邢延明/ 程 濤/李心合/ 范和強
⑹鼓 師
李心剛/ 劉桂榮/李福盛/ 王全榮/ 開瑞寶/ 孫憲權/ 石傳榮/ 田和靈/王身健/陳傳貴/柴心記/ 李賢生/ 李家芳/張兆祥/何立旺/李顯志
⑺琴 師
王桂苓 /王玉平/郭嘯玉/ 陳學古 /張玉枝/張玉松 /馬士仲 /李延懷 /曹心庫 /張占申/畢雨生/杜洪申/張貽君/王化洪/ 田春閣 /馮建倉/張玉勇
⑻青年名演
王淑慧/ 劉太華 /陳鳳英/李新花/ 劉麗麗 / 陳德年 / 鞏桂林 /孫保全/ 李霞/ 黃河/李繼業/ 王 震/劉春蘭/ 李 保/ 祝鳳晨/ 呂端勇/孫淑霞/ 孫峰 /李文廣/ 李娜 / 王道冉 /李軍/程體華 /王瑛/劉成貴 /張桂香/侯翠玲 /張尚運 /閆娟 /郭延軍/馬鳳銀 /韓小躍 /劉振關/冀梅霞
⑼作曲及其他
高鼎鑄/潘思亭/井秋奇

文獻

山東梆子介紹華東戲曲劇種介紹(第二集)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編 / 1954年11月第1版 / 601頁/第433頁
山東梆子(高調梆子)介紹&;山東省文化事業管理局戲曲工作組調查 紀根垠整理第19頁華東戲曲研究院編輯 / 1955年08月第1版 /
齊魯春暉:山東省農村題材小戲集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1.--113頁.--(小戲春暉:全國部分省市農村題材小戲調演劇本叢書)
山東戲曲音樂概論/高鼎鑄著.--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400頁.--(戲曲音樂研究叢書)
山東曹縣戲曲紙紮藝術/潘魯生編.--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151頁.--(中國民間美術叢書 ;6)
山東地方戲曲唱段欣賞/張大經,高鼎鑄編.--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2.7.--762頁
山東地方戲曲劇種史料彙編/李趙璧,紀根垠主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382頁
二夾弦唱腔音樂初探/尼樹仁編著.--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521頁.--(《山東地方戲曲音樂叢書》 ;2)
山東三十年戲劇選:1949-1979/山東人民出版社編輯.--濟南:編者,1979.--502頁
山東革命小戲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76.--160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