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秦雲擷英小譜》一卷,清·王昶撰。王昶(1725~1807),字德甫,號述庵,又號共泉,青浦朱家角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士。官至刑部右侍朗。工詩詞古文,為當時“江左七子”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雲擷英小譜
- 作者:王昶撰
- 時期:清
- 著者:嚴長明
〖解題〗《秦雲擷英小譜》一卷,清·王昶撰。王昶(1725~1807),字德甫,號述庵,又號共泉,青浦朱家角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士。官至刑部右侍朗。工詩詞古文,為當時“江左七子”之一。
〖解題〗《秦雲擷英小譜》一卷,清·王昶撰。王昶(1725~1807),字德甫,號述庵,又號共泉,青浦朱家角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進士。官至刑部右侍朗。工詩詞...
秦腔班社。清康熙末年創建。乾隆中葉時,該班是西安著名秦腔班社三十六班之一。著名演員有旦角太平兒等。椐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金隊子》記載,“西安樂部著名...
乾隆四十一年(1776)返陝,故《燕蘭小譜》記載為“陝西長安人”。後入西安雙賽班,為台柱。“色藝稱於時”(《秦雲擷英小譜·三壽》),人稱“賽色子”。唱腔、...
清 王昶 《秦雲擷英小譜·小惠》:“院本之後,演而為曼綽、為弦索。曼綽流於南部,一變為弋陽腔,再變為海鹽腔。”原注:“俗稱高腔,在京師者稱京腔。”...
它一方面盛行於山陝地區,如清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記載,乾隆年間在陝西的西安匯集了許多梆子腔戲班。另一方面,梆子腔已經向外地流傳,據《秦聲擷英小譜》、《...
清乾隆中葉嚴長明所著《秦雲擷英小譜》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1] 樅陽腔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編輯 隨著江西移民的遷入,屬楚音的江西弋陽腔傳入樅川,迅速與屬吳聲的...
(《秦雲擷英小譜》)乾隆四十三年(1778)四月,隨莊虛庵自秦赴浙,為孫西林方伯家班演員。後孫氏謝世,不知流落何處。善演貧女,徐元九寫詩哀嘆道:“玉顏憔悴向...
(《秦雲擷英小譜》)徐元九贈詩讚之:“萬千紅紫古長安,到眼芳菲著意看;韋杜名花都賞遍,風流何似素心蘭。”乾隆四十年(1775)春,因贖其弟回周至,慕名而觀...
徐元九贈詩曰:“渭河北去舊知名,一曲霓裳四座驚。西地梨園三十六,與郎細細辨秦聲,”(以上引文均見《秦雲擷英小譜》)所終不詳。中文百科內容由網友共同編輯,...
(1)清人嚴長明在《秦雲擷英小譜》中說:“院本之後,演而為曼綽(注:俗稱高腔,在京師者稱京腔),為弦索。……弦索流於北部……陝西人歌之為秦腔。秦腔自唐、...
徐元九有詩贈之。《秦雲擷英小譜》有小傳。所終不詳。[1] 參考資料 1. 秦腔旦角演員:張銀花 .戲劇網[引用日期2016-01-18] ...
同州梆子﹐本即秦腔﹐乾隆年間嚴長明在《秦雲擷英小譜》中記述秦腔名旦祥麟﹐渡黃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也可知山陝兩地的梆子腔彼此相通。蒲州﹑同州的藝人...
(《秦雲擷英小譜·祥麟》下同)乾隆三十四年(1769),奏技武昌,觀者盡傾。後因胡妲嫉妒暗殺,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返陝。不久又赴山西蒲州、太原等地尋親、...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前後出現的張鼎望《秦腔論》,乾隆年間(1736- 1795年)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吳長元《燕蘭小譜》、周元鼎《影戲論》,都是較有影響...
據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記載,“雙賽”之意,即演技長出於保符班與江東班。清乾隆中葉,因著名秦腔旦角藝人申祥麟、岳色子相繼入班,又稱雙才班。此班擁有一批...
《秦雲擷英小譜》雲:“弦索流於北部,安微人歌為樅陽腔(今名石牌腔,俗名吹腔);陝西人歌之為秦腔。”石牌與秦腔同出一源,統名亂彈。“亂彈誰道不邀名,石牌串...
所以,從清代的《秦雲擷英小譜》,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秦腔記聞》,乃至後來的《關於秦腔源流的研究》、《秦腔聲韻初探》、《秦腔音樂》、《秦腔史稿》、《...
乾隆時期(1736—1795)翰林院學士嚴長明(江蘇人)宦遊陝西,酷愛秦腔、所著《秦雲擷英小譜》記載關中秦腔班社共有36個,並以禮泉、周至、渭南、大荔為四大流派。秦腔...
秦雲擷英小譜(谷曙光整理)燕蘭小譜(谷曙光整理)消寒新詠(谷曙光整理)日下看花記(谷曙光整理)片羽集(谷曙光整理)眾香國(谷曙光整理)...
據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記載,“雙賽”之意,即演技長出於保符班與江東班。清乾隆中葉,因著名秦腔旦角藝人申祥麟、岳色子相繼入班,又稱雙才班。此班擁有一批...
康熙四十四年(1705)前後出現的張鼎望《秦腔論》,乾隆年間(1736一1795)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吳長元《燕蘭小譜》、周元鼎《影戲論》,都是較有影響的論述...
秦雲擷英小譜燕蘭小譜消寒新詠日下看花記片羽集眾香國聽春新詠評花花部農譚鶯花小譜燕台集艷金台殘淚記京塵雜錄辛壬癸甲錄...
據清乾隆(1736—1795)時人嚴長明《秦雲擷英小譜》載:“院本之後,演為曼綽,為弦索。……弦索流於北部……陝西人歌之為秦腔。……至於燕、京及齊、晉、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