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朋

劉玉朋

劉玉朋,藝名“劉八”,山東梆子名醜,一級演員。原山東省梆子劇團業務團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玉朋
  • 出生地巨野縣柳林鄉劉樓村
  • 出生日期:1920年
  • 職業:一級演員
生平簡介,藝術特色,

生平簡介

劉玉朋於1920年出生在巨野縣柳林鄉劉樓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從藝後,因不堪族人歧視,父親攜家移居本鄉丈和集。他12歲入於園梆子“窩班”,從師於藝名“老少迷”學藝,始學花臉。因缺丑角,老師便將五個不足13歲的國小員叫到一起,令大師傅(伙夫)做了五碗麵條擺在案上,讓他們每人立即端一碗出去吃;湯滿碗熱,無法下口。其他學員束手無策,玉朋卻向大師傅要來筷子,一手用筷子挑起麵條,一手端起碗來邊吃邊走。老師喜其機敏,便選他改學醜。從此,他開始了幾十年的“醜”角藝術表演生涯。按照那時學員“三年滿,四年園,再給師傅掙年錢”的規矩,玉朋在15歲學,戲三年出科後,又在於園跟老師“效勞”二年,於十七歲拜別老師,到黃儒秀(“藝名”黃娃”,文大小生)所在的定陶縣”三義堂”搭班,黃儒秀那時已在魯西豫東一帶大有名氣,他對劉玉朋的人品,才能很看重,又在藝術表演及為人處世方面給玉朋以較大影響.”“七七”事變後不久,日軍先後侵占濟寧,菏澤一帶,為避日軍抓捕,劉玉朋便跟隨黃儒秀邊逃難邊演出,輾轉數月到達揚州,而後又到南陽,信陽等地流浪獻藝。1939年回到商丘坐地演出。直到1948年戲班解體,劉玉朋才回到老家教起科班,收徒近50名,他一邊教人投藝,一邊自練戲功,等待時機。
1950年春,菏澤縣成立人民劇社,玉朋應邀參加,並被推舉為社長。1956年秋.人民劇社歸屬專署直接領導,更名為“菏澤專區人民劇團”,劉玉朋任團長,與劉桂榮(旦)、劉君秋(小生)合你“三劉”。當時劇團藝風甚佳,“三劉”頓負盛名,譽滿魯西南。1958年,劇團調歸省屬,稱“山東省梆子劇團”,由宋耀亭任團長,劉玉朋任副團長。1978年劉玉朋退休後,曾受巨野縣文化局的聘請來巨野縣梆子劇團指導傳藝,使劇團面目一新,藝術大進,為振興家鄉戲劇事業做出貢獻。

藝術特色

劉玉朋性耿直,一向坦誠待人,執著從藝,他的表演細膩而簡潔,灑脫而嚴謹,一招一式恰到好處,饒有美感雅趣,唱念高亢樸實,清晰流暢。幾十年間,他以精湛的演技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諸如《日月圖》中的胡林,《櫃中緣》中的淘氣,《牆頭記》中的大乖,《天仙配》中的傻小子,《三英斗老醜》中的老醜等,都以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深厚的人情味見長,真實、生動,在觀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他在《黃牛分家》中扮演的盧老伯和地方兩個性格迥異的人物,更是惟妙惟肖,形神兼備,令人賞心悅耳,讚不絕口。因而在1956年的全省戲劇匯演中獲得一等獎,1957年華東區戲劇匯演時又獲二等獎,受到柯慶施等華東局黨政領導的接見。當代戲劇大師梅蘭芳尚小雲在觀看他演出的《黃牛分家》和《牆頭記》後,也同聲讚揚他是“很有作為的演員”。劉玉朋忠誠黨的戲劇事業,對人民做出了較大貢獻,黨和人民也給他以豐厚的報償。他不但自建國後始終居於劇團領導崗位,還先後當選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山東分會副主席、山東省政協常委等職務,受到藝術界和廣大民眾的尊敬與愛戴。
牆頭記劇照牆頭記劇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