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
《資本論》一書揭示了
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
規律,對於我們認識
資本主義經濟和研究
社會主義經濟提供了基本原理。然而,《資本論》這部巨著,一至三卷就有180多萬字。為了在有限的時間裡,大家都能夠學習研究《資本論》,編者本著精而管用的原則,選編了《資本論(選讀本)》,目的是促進交流,提升《資本論》研究
學術品味。從學術發展看,收到的效果是很明顯的。
《資本論》內容博大精深,體例完備。選編目的是為了重點推介《資本論》
研究方法,推進時代化的
研究,以
政治經濟學方法論促使學術
保衛。特點:一是縮減字數控制在30多萬字;二是保持《資本論》體系;三是針對當今新的實踐,突出有關重要的基本原理;四是便於集中分析新情況,研究新問題。因而,可以消除人們想讀《資本論》,而又感到塊頭大、一時難以讀透讀懂讀完的困惑。
選讀目錄
卡爾·馬克思 第一版
序言
第一卷 資本的生產過程
第一篇 商品和貨幣
第二章 交換過程
第三章 貨幣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貨幣轉化為資本
第八章 工作日
1.
工作日的界限
2.對剩餘勞動的貪慾。工廠主和領主
5.爭取正常工作日的鬥爭。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末葉關於延長工作日的強制性
法律 7.爭取正常工作日的鬥爭。英國
工廠立法對其他國家的影響
第六篇 工 資
第二卷 資本的流通過程
第一篇 資本
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第三卷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第五篇 利潤分為
利息和企業之收入。生息資本
第七篇 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推讀的目的
推讀的目的,就是強化《資本論》的學習與保衛。
在此基礎上,研究目的則在於要揭示:《資本論》既是
理論著作,也是具有辯證敘述要求的一部
科學意義的
史書。
歸根結底,
馬克思資本論是“書寫
歷史”的社會客觀
批判的工作體系。這種研究使
歷史建立為“實踐的對象”,產生認識,又進一步使邏輯建立為“認識的對象”,產生理論,從而完成了對於“
康德主義知識論”的真正走出。這是我們在閱讀中需要尤其注意的地方。
新近研究進展
它的理論實質和研究路線規劃卻是副標題:經濟形態社會理論。
這本書的內容用最簡潔的方式概括,則是:《
道德經》和《資本論》具有結構的“巧合”:道和德規定的相互推動和彼此間的有機交融。《資本論》在成書結構上分成四個層次:
歷史發生學(道,歷史生產 →
再生產過程);
系統發生學(德,
再生產→ 流通過程);
現象發生學(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 → 生活過程);
認識發生學(道和德的認識形式,生活 → 認識過程)。這其實是邏輯發展的必然,摹寫的是“以歷史生產為基礎的時間
過程”、“以
社會再生產為基礎的空間過程”、“以流通為基礎的現象過程”和“以經濟生活批判為基礎的認識過程(抽象上升到具體”。這種
辯證法的“四肢結構”完成了對社會歷史
有機體的整體刻畫,書寫了一部商品
經濟形態的“整史”。歷史的理論概念、
批判=發展的
方法論概念得以發掘出來;進而,中國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據亦可以從中得到鎖定。整體看,這是“
保衛《資本論》”的學術價值、工作意義和建設路徑。
該著 ,在成書前分別發表了四篇《資本論》“
發生學文章”。它的重點內容是介紹“
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以及《資本論》邏輯的怎樣練成。
推薦閱讀
【摘要】概括起來說,《
資本的生產過程》實踐的
邏輯是:第1篇——商品(貨幣)躍身為貨幣(商品)過程,說明資本發生的前史;第2篇——貨幣轉化為
資本過程,說明資本發生的轉化史;3~6篇——剩餘價值生產過程,說明資本發生的正在進行史;第7篇——
資本積累過程,說明資本發生的整體運動史。資本(歷史)
發生學提煉
資本主義的
生成和發展原則,使《資本論》成為
資本主義社會有機結構的系統
邏輯學。該特殊邏輯旨在統一研究對象和
研究方法,高度凸顯
政治經濟學方法論。
《資本論第二卷的邏輯:系統發生學》.《當代經濟研究》2012年第1期 【摘要】《資本的流通過程》即資本論(第二卷),是對“
階級科學”的具體實踐、對“階級結構”的具象化。第1篇刻畫
資本循環運動條件,說明
資本結構一次系統的生成過程;第2篇刻畫
資本周轉運動條件,說明資本結構多次系統的生成過程;第3篇以資本結構的活的層級遞進運動為基礎和依託,刻畫並說明
社會再生產整體系統的
生成過程。實踐行程內在化了歷史和存在的結合,將其構造為特殊科學和特殊方法。
系統發生學的方法論意蘊在於達成對“
辯證法主義”、“
科學主義”的內在抵制,從根本上拒絕一切非歷史的現象主義和
解釋學的分析進路。
【摘要】《資本論》作為
總體邏輯,是對統一歷史對象——
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和運動形式的概括。
資本論·第三卷作為
現象發生學與
資本論第一卷和資本論(第二卷)
共生,揭明資本存在的“秘密”:1-3篇以
價值具體地生長為資本主義
價格的過程,說明經濟利潤的一態系統;4-6篇以“
階級鬥爭Ⅰ”的社會生長過程——利潤率趨向下降的現實展開機制,說明經濟利潤的多態系統;以“階級鬥爭Ⅱ”的社會生長過程——利潤率趨向下降的深化形式,說明經濟利潤的
虛擬運動系統;終篇以階級生活圖像的定格化過程——“分配
假象”及其破除,揭明資產階級
認識論的規定性。研究表明:
政治經濟學批判與階級分析是等同的
方法論範疇,旨在根除“偽科學”對
經濟理論建構的影響,終結“
庸俗”,使
科學還原為推動歷史生長的革命性力量。
《資本論第四卷的邏輯:
認識發生學》.《當代經濟研究》2012年第10期
【摘要】《資本論》第四卷實踐的
邏輯是:
範疇發生的認識機理。在這種意義上,它使
範疇的“生產”實踐化,首要性地貫徹了“認識”由“歷史”生產的原則。歷史部分和理論部分的相互構成形成總的寫作邏輯,歷史部分確立了後續研究的理論指針。
方法論意蘊是:(1)根據歷史
生產方式的“自然生長”,顯露範疇的核心的生理結構———(剩餘)價值;(2)由範疇生產上的層級運動,揭示“結構生長”的歷史性;(3)通過“理論”的總體生產,最大程度地彰顯
方法論批判和
認識論批判的內在結合性,具象出
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實踐工作路線。因此,它否決了
考茨基非法編纂《
剩餘價值學說史》的錯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