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哲學名詞)

實踐(哲學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實踐有著諸多的含義,經典的觀點是主觀見之於客觀,包含客觀對於主觀的必然及主觀對於客觀的必然。

實踐就是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一切客觀物質的社會性活動。

實踐的基本特徵:客觀性能動性社會歷史性

實踐的基本形式:經濟、政治、軍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民族、宗教、司法、社會治安、社會管理、社會交往、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實踐
  • 外文名:Practice
  • 拼音:shijian
  • 經典的觀點:主觀見之於客觀
  • 實質:哲學名詞
基本含義,實踐觀,第一層含義,第二層含義,核心概念,規律特點,基本形式,實踐地位,實踐活動,實踐與認識,認識基礎,反映客觀,檢驗真理,

基本含義

實踐有著諸多的含義,經典的觀點是主觀見之於客觀,包含客觀對於主觀的必然及主觀對於客觀的必然。
總而言之實踐包括三方面基本內容:①生產實踐(為滿足人類生產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動性活動)②處理社會關係的實踐(調整和改革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為目的的活動)③科學實踐(科學的探索宇宙間普遍規律的有目的的能動性實踐活動)在恩格斯自然哲學中揭示人的思想產生於勞動即人的主觀意識產生於人的實踐行為,同時人的主觀意識反作用於客觀存在。在馬克思那其主要強調人的社會實踐,強調實踐的社會性。強調人的社會意識具有的生產力歷史性、階級性,他們都是物質的,辯證的。
人的主觀與客觀存在都是物質的,主、客觀是認識論上的區別是相對於實踐的內外關係的定義。實踐論是基礎於唯物論辯證法兩者總體的認識。毛澤東的《實踐論》強調實踐的主客觀矛盾發展對於認識及再實踐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上升到理論的指導作用。在當代以來強調實踐的真理標準,其包含真理的發現及檢驗、實現,見之於客觀。
人是人的客觀存在,人本身是物質的,也是具有特定意識體存在的客觀物質。人內在矛盾的包含一對物質矛盾:意識本體對於生命本體的物質矛盾,此一矛盾是人類內在的基本矛盾,它是物質的。人內在矛盾總體同時與外在世界構成人類的發展矛盾。其同時可分個人主體的外在社會及自然矛盾與社會主體的人類內在與外在矛盾。這些矛盾總體的是人的實踐!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主要是社會總體矛盾的解放探索與對於自然的解放探索。當代馬克思主義對現代科學及社會發展進行新的發現與探索在個人為核心的人類內在矛盾實踐領域進行廣泛的探索,汲取資產階級學者的有益成果,進一步擴大研究範疇,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進行了全面豐富。
人類是宇宙之海捲起的一朵浪花。太陽和地球就如同巨大的齒輪,它是人類活力的源泉。即使你無意中向水中投一枚石子,也可能在你的腦海中激起最美麗的圖畫。你或許會沿著這藍圖走,說不定那裡是又一個世外桃源。從廣義上說,只要你活著,實踐就在進行中。儘管大多時候,你是無意識、下意識或不由自主、被迫地進行著自己的活動。有一條你可能不在意的完美的信息鏈條在支撐著、引導著你的一切活動。因此,所有的實踐活動都不是孤立的,而出人意料的實踐結果,正是打開新世界大門的一把金鑰匙。

實踐觀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對實踐本質的這一理解和規定,包含了兩層相互聯繫的含義。

第一層含義

實踐的第一層含義,指實踐是只為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這裡,首先肯定了實踐活動的對象性質,即它是以人為主體,以世界上任何事物為對象(客體)的現實活動。與動物消極地適應自然的活動不同,人的實踐活動具有自主性。實踐的自主性表現在,人通過實踐不但能夠認識客觀規律,而且能夠利用客觀規律,使客觀規律為人所用,從而使物按人的方式同人發生關係,達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同時,實踐還具有創造性,它創造出按照自然規律本身無法產生或產生的幾率幾乎等於零的事物。人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本質上就是創造。沒有創造,就不會形成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屬人世界。實踐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一起,共同體現了人的主體性特徵。實踐是由人發動的同時又是為了人的活動,它使人與物的關係由物支配變成人支配物,由此確立了人對自然界的主體地位。在實踐中,人按照對事物運動規律的認識去改造事物,把它塑造成適合人占有和利用的形式,充分顯示了人的主體能動性。同時,人在實踐中自覺地把自己和自然界區分開來,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具有發主體意識。實踐的發展,既是人的主體性不斷發展和提升的過程,同時也是人的主體意識不斷提高和弘揚的過程。

第二層含義

實踐的第二層含義,是指實踐具有物質的、客觀的、感性的的性質和形式,這一含義把實踐作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用以區別人以精神的、觀念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如認識、理論活動等等。在這種區別中,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徵。所謂直接現實性,指實踐是人把自己作為物質力量並運用物質手段同物質對象發生實際的相互作用,這種“感性的”活動同感性的對象一樣具有現實的實在性。純粹的自然存在物不包含人的主觀活動,因此它們不可能證實或證偽人的理論與認識。實踐則不同,它既同人的主觀活動相聯繫,又從人的主觀精神的圈子裡走出來,物化即外化為感性的客觀實在。人通過實踐活動的多次進行,不但能使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得滿足,而且也檢驗著自己的主觀目的、願望、意圖和計畫等等是否符合客觀實際,檢驗著自己對事物的認識是否正確。只有實踐才能證實或證偽某種理論(認識),而理論(認識)卻不能通過自身而得到證實或證偽,這無疑表現出實踐優於理論的地方。

核心概念

實踐是人類自覺自我的一切行為。內在意識本體與生命本體的矛盾是推動人類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為人類個體及組織、階級通過生產關係聯繫的整體對於自然及個體間或者集體關係、階級關係形成的解放活動。實踐只有在自覺的意識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自覺是人類自我解放的一般規律,它是自我意識的必然。自發是無意識的自然活動,其是人基礎於自然進化的基礎所具有的屬性。人類基本的實踐矛盾就在於內在的自我本質對於自我自然的發現及創新。而人類由於實踐的科學化,在生產力進步的社會化中外在矛盾的實踐再反作用於自我本體形成對於自我本體的實踐主導。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實踐活動是以改造世界為目的、主體與客體之間通過一定的中介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實踐矛盾產生物質及意識概念。物質與意識的認識是實踐的規律性規定。實踐的內在矛盾是意識本體與生命本體的自我解放必然。實踐的基本主體是人,實踐的基本矛盾就是人的基本矛盾,其規律就是人的運動規律。人的行為範疇就是實踐的行為範疇。
實踐與思想相互共同。從廣義上來講,實踐是思想的內部鬥爭和與外鬥爭之總合,或者說實踐是對於人的物質活動和思想活動的統稱。實踐以思想為本。沒有思想參與的物質活動是不足以稱之為實踐的.思想是實踐最基本的東西。所謂思想的與外鬥爭,就是思想與物質的鬥爭。從廣義上來說,實踐即思想,思想即實踐。實踐為思外的實踐,思外的實踐與思內的虛踐相區分。狹義實踐與狹義思想相區分。狹義實踐與狹義思想的區分錯綜而複雜。從最根本上來講,狹義實踐指思想的與外鬥爭,即思想與物質的鬥爭,而最基本的則是思想與狹義物質的鬥爭。狹義思想指思想的內部鬥爭。通常所說的實踐是指狹義的實踐。

規律特點

實踐具有自身的規定和特點,同思維和認識相互區別和相互對立的主體行為,實踐不能脫離思維和認識獨立存在,實踐需要思維產生的實踐意識作指揮,思維需要認識獲得的知識作基礎,沒有思維和認識就沒有實踐。實踐、思維和認識是統一的整體,是前後相繼、水乳交融的主體日常行為。
實踐是世界和萬物的創造者,沒有實踐就沒有我們生活在其中的現實世界,就沒有實踐創造的城市、農村、山川、田野和萬物,就沒有在實踐中得到生存和發展的主體,實踐不僅創造出新的客體,而且創造出新的主體。
人的實踐具有社會性。人是社會的主體,個人的實踐同社會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人的實踐是社會的實踐,也是新社會的創造者。
人們能動地改造和探索現實世界的一切社會的客觀物質活動。實踐是人的社會的、歷史的、有目的、有意識的物質感性活動,它是客觀過程的高級形式,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基礎和動力。全部人類歷史是由人們的實踐活動構成的。人自身和人的認識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

基本形式

實踐的基本形式:
①改變自然,使自然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經濟活動。包括生產、消費、流通、財政、金融、信託、投資、保險、服務等活動,它決定著其他一切活動。
②以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係的活動,包括政治、軍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民族、宗教、司法、社會治安、社會管理、社會交往、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活動。
實踐是人的主觀的、感性的活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能動的活動,它是社會的活動,它是歷史的活動。科學證明,人類歷史同自然歷史都是客觀的過程。同樣,構成人類歷史的實踐以及實踐自身的歷史發展也是一個客觀的過程。
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將實踐分為社會實踐和自然實踐。社會實踐,即人與人之間所有實踐活動的總和。自然實踐,即人類以自然界為對象的所有活動的總和。

實踐地位

實踐是社會關係的本質和基礎。將社會關係的本質解析為社會實踐是馬克思社會關係思想的鮮明特徵,也是馬克思實踐哲學的要求。馬克思認為,人既是從事社會物質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的主體,也是社會聯繫的主體,“人是進行全部人類活動和全部人類關係的本質和基礎。”而在現實中,人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實踐;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實踐是人類全部社會關係的本質和基礎。
社會關係形成於人的現實實踐活動之中。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研究“原初的歷史關係”和歷史的前提時論述了人與人在自然關係之外的客觀的社會關係的形成和性質:“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達到的自己生命的生產,或是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係:一方面是自然關係,另一方面是社會關係,社會關係的含義在這裡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馬克思在此強調:社會關係不是自生的,而是源於生產活動;社會關係就其實質內容而言,乃是一種現實活動。
實踐“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從而也是整個社會關係生成、演進的基礎和根據。實踐內在地包含著的三重關係(即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使實踐成為社會關係的發源地。在馬克思看來,社會不是作為給定的、現成的結構強加於人的生存之中,“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也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其意志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這些,非常明白地說明了生產關係和一切社會關係都內生於從而依賴於物質生產活動。
以物質關係為基礎的全部社會關係是實踐活動的表現形式。馬克思說:“物質關係不過是其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藉以實現的必然形式罷了。”
因此,不能把社會關係與人的社會實踐分離開來。一方面,人類社會實踐本身蘊涵著社會性和社會關係,我們能構想被剝離了各種具體的社會性和社會關係的赤裸裸的社會實踐嗎?如此的實踐只能是抽象的實踐。另一方面,社會關係又根源於感性實踐活動之中,社會關係不過是人類實踐活動藉以實現的方式。
社會關係與人類實踐之間存在著直接同一的關係。我們不僅要看到社會關係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生存與實踐活動的制約,也應看到社會關係本身也是受其制約的。
人類實踐必須具有某種形式,所以說,社會關係不過是人的現實的實踐活動同時不可缺少的形式和構成。這種社會關係的形式既內生於實踐活動,又成其為內在構成,並是其內在屬性。只是我們在研究人類實踐活動時,才從內容與形式的不同角度去研究它,但不等於社會關係、生產關係的形式似乎是外在於、先在於實踐的,而毋寧說,社會關係諸形式的本質只能存在於實踐活動之中,其實質是指人類實踐活動本身。二者內在的統一關係還表現在:一方面,社會關係表示人們之間基於實踐的“共同活動”及其活動方式,社會關係是人類實踐的活動方式;另一方面,實踐本身也是一種社會關係,一種根本性的社會關係。

實踐活動

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是在認識了自然規律以後,在勞動者的頭腦中形成內在尺度之後才進行的。內在尺度即反應了對象的內部規律,又體現了人類改造利用對象願望和要求,體現了人類生活勞動的需要和目的性,體現了人的本質力量。人通過勞動把它的目的、觀念實現在產品中,使對象成為人化的對象,同時,使人的本質對象化。
實踐發揮創造作用貫穿著主體客體化與客體主體化。實踐由實踐主體、實踐客體和實踐手段三個方面構成。主體是指處於一定歷史條件和社會關係中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個人或社會集團。客體是指主體在實踐活動中所指向的對象。主體對客體有能動作用,客體對主體有制約作用。主體客體化指人通過實踐使自己的本質力量轉化為對象物,即主體通過對象性活動向客體的滲透和轉化,也就是主體對象化。如人類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學知識製造出先進的生產工具。客體主體化,指客體從客觀對象的存在形式轉化為主體生命結構的因素或主體本質力量的因素,客體失去對象化的形式,變成主體的一部分。客體和外界事物的形態、屬性、規律等經由人的實踐活動拓寬了人的視野,發展了人的智慧,增長了人的才幹,豐富了人的情感,磨鍊了人的意志,從而轉化為個體的素質和能力。如人類通過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獲取了新的知識,提高了人們的科學技術水平。
實踐造就了人化自然和人造的世界。人化自然 與“自在自然”相對。指與人的實踐活動相關聯的、由人的本質力量所創造並為社會的人所占有的對象世界。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通過“對象性活動”的論述所表述的一個思想,與異化自然相對。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類本質,其中包含有人與自然的關係。人把自然界作為勞動對象,勞動的根本內容是對象化,即勞動者把自己的本質力量凝聚和體現在作為勞動產品的自然對象身上,使自然界打上人的活動的印記,使人的有效的能力變為自然對象的屬性。勞動的對象化必然以自然界為前提。因為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麼也不能創造。

實踐與認識

認識基礎

沒有實踐就不會有認識,理解實踐也不能正確理解認識。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實踐的目的在於改變世界以滿足人的需要。要改變世界必須認識世界。實踐及其發展的需要是認識、知識產生的根源和發展的動力。在現代,實踐的發展促使科學成果層出不窮,以至促成新科學的誕生。人類實踐發展的無止境,決定了認識發展的無止境。同時,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必須滿足實踐的需要,為實踐服務。實踐提供了認識的可能。只有實踐才能提供認識所必需的信息。同時,也只有實踐才使人們獲得並不斷發展對信息加工的能力即思維的能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凡是符合客觀的真理性認識,通過實踐必然會成功地轉化為客觀的現實。反之,凡是錯誤的認識,在實踐中必然遭到失敗。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也在歷史地發展著和完善著。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偉大功績之一,就是第一次對實踐作出全面的、科學的考察和規定,並把科學的實踐觀引入了哲學,由此制定出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完成了舊唯物主義所無法完成的徹底批判唯心主義或神秘主義的任務。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具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
實踐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表現得日益明朗,致使西方的唯心主義哲學也不得不以這種或那種形式反映出來,其中最突出的是實用主義。實用主義哲學十分強調實踐的意義,但它否認實踐的客觀性,甚至否認實踐對象的客觀性,把實踐等同於主觀經驗;否認客觀規律對實踐的制約,把實踐的能動性誇大為人的主觀隨意創造;否認實踐的社會歷史性,把實踐當作個人生物式地應付環境的行為;把實踐取得對個人有用的效界看作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完全不考慮認識內容是否和客觀相符合。因此,實用主義的實踐觀是一種同馬克思主義相對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點。

反映客觀

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能夠指導人們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反映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意識,則會把人的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一句話,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因此,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檢驗真理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真理是主觀符合客觀的認識。若要判定主觀是否符合客觀,必須對主觀和客觀進行比較,這也就是說,作為真理的標準,必須具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結起來的特點。 在人的主觀認識範圍內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標準,我們不能用主觀檢驗主觀,用認識檢驗認識,這是由於主觀無法實踐主觀。客觀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客觀事物也不能把主觀認識和其自身加以對照。實踐是精神見之於物質、主觀見之於客觀的東西。實踐除具有普遍性的優點外,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優點。所謂“直接現實性”,它是指實踐可把正確的認識變成直接的現實。這樣,實踐就成為溝通主觀和客觀之關係的橋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