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總公式

資本的總公式,經濟學術語,是作為資本的貨幣在流通領域內所表現出來的運動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本的總公式
  • 術語:經濟學術語
  • 表現形式:作為資本的貨幣
  • 公式:G′=G+△G
正文,

正文

作為資本的貨幣在流通領域內所表現出來的運動形式,即G(貨幣)— W(商品)—G′(貨幣′)。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每個資本家開始進行剝削活動時,首先必須掌握一定數量的貨幣。這一貨幣額經過G-W-G′的特殊運動形式,就轉化為資本。在這裡,終端的貨幣在數量上大於起點的貨幣,從而發生了價值的增殖。這一增殖額,就是剩餘價值。因此,資本的總公式明顯地表示出資本主義生產的動機就是賺錢,它集中地反映了資本是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這一本質特徵。初看起來,G-W-G′似乎是商業資本所特有的運動形式,其實不然,它對產業資本和生息資本也同樣適用。所以稱作資本的總公式。
貨幣轉化為資本 資本雖然最初表現為一定數量的貨幣,但是,貨幣本身並不是資本。作為資本的貨幣和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的區別,首先在於它們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
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它的流通形式是簡單商品流通的形式。其公式是:
W(商品)—G(貨幣)—W(商品)
作為資本的貨幣,其流通公式是:
G(貨幣)—W(商品)—G(貨幣)
簡單商品流通公式和資本流通公式之間存在著共同點:①它們都分成賣(W-G)和買(G-W)兩個對立的流通階段;②在每一個階段上都有商品和貨幣、買者和賣者的互相對立;③它們都是賣和買兩個對立階段的統一,這種統一都是通過三個當事人即賣者、買者、既買又賣者的登場而實現的。這些共同點表明,它們都屬於商品經濟的範疇,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聯繫,因而簡單商品生產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資本主義生產。但是,貨幣在資本的流通公式中,與它在簡單商品流通公式中不同,總是要經過一種獨特的運動才能轉化為資本。
從流通的形式上看,兩個流通公式的區別只是賣和買兩個階段的次序相反。 W-G-W是以賣開始,以買告終;商品是運動的始點和終點,貨幣是過程的媒介並被買者最終花掉了。而G-W-G則是以買開始,以賣告終;貨幣是運動的始點和終點;商品是過程的媒介。在這裡,支出貨幣只是為了再收回貨幣,貨幣只是被預付出去,貨幣的流回是由貨幣支出的性質本身所決定的。這種形式上的不同,反映了內容上的本質區別:①運動的目的和內容不同。在W-G-W中,起點是商品,終點是另一種商品,是為買而賣。運動的目的是取得使用價值,滿足消費方面的需要。不同使用價值的交換,是運動的實際內容,體現著社會勞動的不同物質的交換。而在G-W-G中,整個運動是從貨幣出發,又回到貨幣,是為賣而買。運動的動機和根本目的在於交換價值本身。由於運動的兩極都是貨幣,它們沒有質上的不同,但卻有量上的差別,從流通中取回的貨幣,必須大於投入流通中的貨幣。因此,這一運動過程的完整形式應該是G- W-G′,其中 G′=G+△G,△G 是原預付貨幣額的一個增殖額,即剩餘價值。可見,運動的內容在於價值的增殖。正是這種獨特的運動,才使貨幣變成了資本。資本就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②運動的界限不同。簡單商品流通是以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價值以滿足消費為最終目的,因而,需要的滿足就是運動的最終界限。而資本流通的目的則是追求價值的增殖,資本只有在不斷地運動中才能不斷地帶來剩餘價值。如果運動停止了,就失去了增殖價值的能力,也就不成其為資本了。因此,資本的運動是沒有止境的。資本家是資本運動的有意識的承擔者,是人格化的資本。價值增殖這個運動的客觀內容,成了資本家的主觀目的;資本運動的無限性,決定了資本家對剩餘價值的無限貪慾。③運動的主體和體現的關係不同。在簡單商品流通公式中,運動的主體是使用價值。貨幣作為價值存在的獨立形式,只是充當商品交換過程的媒介,運動一結束它就會消失。相反,在資本流通公式中,價值是運動的主體,貨幣和商品僅僅是資本價值在運動過程中所採取的不同形式。價值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但它永遠也不會消失,反而會不斷地保存自己,擴大自己,改變著自己的量,並且不斷地自行增殖。由於運動的主體不同,兩個流通公式所體現的經濟關係也就不同。在簡單商品流通中,價值體現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自己勞動的關係;而資本流通所表示的,則是原價值與剩餘價值的關係,即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
總公式的矛盾 貨幣經過G-W-G′的運動,帶來了剩餘價值,從而轉化為資本。那末,剩餘價值是從哪裡來的呢?從形式上看,資本總公式與商品、價值、貨幣以及流通本身的性質和規律是相矛盾的。商品是使用價值與價值的統一;價值是抽象勞動的物化形式,是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會在流通中自行增殖;金屬貨幣是商品的一般等價物,它的價值在生產中就決定了,也不會在流通中自行增殖;流通本身只是商品形態的變化,而不是價值增殖的源泉。這一切都說明,流通過程並不能產生剩餘價值。但是,在資本的總公式中,剩餘價值卻表現為流通的結果,價值確實是增殖了。這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有些資產階級經濟學者認為剩餘價值產生於流通,這是錯誤的。不論是等價交換或是不等價交換,在流通過程中都不能產生剩餘價值:①等價交換。既然買和賣每個階段的交換都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那么用貨幣購買商品或者出賣商品取得貨幣,都只是價值形式的變換,並不包含價值量的改變,在流通中商品交換就其純粹形式來說是等價交換,不能產生剩餘價值。②不等價交換。不論是貴賣或是賤買,也都不能產生剩餘價值。因為商品交換所賦予每個商品所有者的權利是一樣的,資本家既是買者也是賣者。假定賣者有某種特權,可以高於價值出賣商品,但當他成為買者時,別的賣者也有同樣的權利高價出賣商品,這樣,他貴賣時獲得的利益又在購買時失去了。同理,賤買也不能得到剩餘價值。即使有的人既賤買又貴賣,這也不能說明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因為他所賺的,正是別人所失去的。商品買賣中的這種欺騙行為,只能改變社會上已有商品的價值在不同人們或集團之間的分配,而整個流通中的價值總額不會有絲毫增加。
剩餘價值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必然有某種在流通中看不到的情況發生在流通過程以外。但是,剩餘價值又不能離開流通而產生,因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全部相互關係的總和。離開流通領域,商品所有者只能同自己的商品發生關係,他們只能用自己的勞動創造價值,而不能創造進行增殖的價值。所以,在流通以外,不跟其他商品所有者發生接觸,價值也不可能增殖,貨幣也不可能轉化為資本。因此,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必須根據商品交換的內在規律,以等價交換為出發點來予以解決。
轉化為資本的貨幣,其價值的變化既然不可能發生在貨幣本身,也不可能發生在流通的第二階段,即商品的出賣上。這種變化就只能發生在流通的第一階段所購買的商品上。但又不能發生在所購買的商品的價值上,因為商品是按價值買賣的。所以,這種變化只能發生在所購商品的使用價值上。要把貨幣轉化為資本,貨幣所有者必須在市場上找到這樣一種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特殊屬性,從而它的使用本身就能夠創造價值。這一特殊商品就是勞動力,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條件。
勞動力是存在於人的身體中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勞動力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成為商品、即成為買賣的對象,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來決定的。資本家在流通中首先作為買者,按價值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然後進入生產過程,消費勞動力。勞動力使用價值的真正實現,是勞動本身,它能夠創造出比勞動力自身價值還要大的價值。這裡具有決定意義的是,勞動力的價值和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是兩個不同的量。只要把僱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的時間以上,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就會超過勞動力的價值,從而生產出剩餘價值。最後,資本家又作為賣者,把他占有的包含剩餘價值在內的商品,按價值出賣,實現剩餘價值。在整個過程中,商品交換都遵循了等價交換的原則。但其結果,價值卻增殖了,資本家也獲得了剩餘價值。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進行。說它在流通中進行,是指以流通為媒介,以在市場上購買這一特殊商品為前提,說它不在流通中進行,是因為流通只是為價值增殖過程作準備,剩餘價值只能是在生產領域中創造的。這樣,資本總公式的矛盾終於得到了解決。
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實際上提出的是剩餘價值的來源問題,要解決的問題是:資本的實質和它產生的條件以及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沒有解決這一問題。馬克思以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為基礎,堅持以等價交換的原則說明貨幣到資本的轉化,發現了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見勞動力商品),並區分了勞動和勞動力,從而解決了資本總公式的矛盾,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在此基礎上,才能充分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及其運動規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