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新亞書院於1949年由
錢穆、
唐君毅、
張丕介等一批來自
中國大陸的學者興辦,當時名為亞洲文商學院,次年3月改組並易名為新亞書院。學校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采西歐大學導師制度,溝通世界中西文化,令學生不忘本之餘,且有能力應付現代社會的挑戰。
事實上,錢穆心中“新亞”一詞即“新亞洲”之意,即“重新賦予亞洲以新生命”,錢穆希望把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建成一個傳播中國文化、亞洲文化的中心。
發展歷史
桂林街時期(1949—1956)
新亞書院的前身為“亞洲文商學院”,成立於1949年,為
錢穆、
唐君毅、
張丕介等學者所創辦,其目的在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采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保存和發揚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及溝通東西文化為教育宗旨。建校初期,規模極小,師生不過數十人,租用佐敦道三間課室在夜間上課。當時只設文史、哲學教育、經濟三系。其後獲得王岳峰先生資助,在九龍深水埗桂林街六十一、六十三及六十五號租用三、四樓兩層作為校舍。1950年三月改組並易名為新亞書院,增設商學、農學、新聞社會三系,其後因未能自設農場及校舍不敷套用,停辦農學及新聞社會兩系。由
錢穆先生任院長兼文史系系主任,
唐君毅先生任教務長兼哲學系系主任,
張丕介先生任總務長兼經濟系系主任,
楊汝梅先生任商學系系主任,
趙冰先生任法律顧問。當時在校任教的其他學者有
吳俊升、
羅香林、
張維翰、
梁寒操、
陳伯莊、
程兆熊、
羅夢冊等。
開學兩個月後,王岳峰先生因經濟困難而中斷資助,新亞陷入經濟危機。於是,創校諸先生四出募捐,又勤於撰稿,賺取稿費補助書院,苦苦撐持。後錢先生赴台,獲總統府從辦公費中每月撥捐三千港元,始解燃眉之急。1951年,學生只有八十多人,大多為大陸流亡來港的青年,未能負擔學費,有能力繳納學費者僅三分之一。學校經濟窘迫,老師以鐘點計薪,每人的月薪由八十至一百元不等。除正規課程外,書院又於每逢周末在桂林街舉行公開文化講座,座無虛設,廣獲各方推崇,因而聲名遠播。
由於新亞書院教授陣容強大,多為國內政界、學界名流,論其人選,香港大學中文系遠不能比。儘管學校條件甚差,仍然受到香港教育司的重視,對新亞書院特多通融,有所請求,皆蒙接受。
1953年開始,新亞書院漸獲香港社會,乃至國際團體支持及援助,包括亞洲協會、雅禮協會、
福特基金會、香港孟氏教育基金會、美國
哈佛燕京學社、美國
洛克菲勒基金會及香港政府等。其中贊助最有力的是雅禮協會,一九五四年與本院展開合作計畫,除捐建新校舍外,又協助購置圖書,成立圖書館,及捐助每年經費差額。新亞在各方援助下,於1953年成立新亞研究所,校舍設於太子道,由錢院長兼任所長。這段桂林街時期,新亞師生為理想而艱苦奮鬥的“新亞精神”,最為人津津樂道。
農圃道時期(1956—1973)
1956年7月,由
福特基金會捐建的農圃道第一期校舍建成並遷入。校園占地四萬餘方尺。校舍建築之一為五層大樓一座,設有教室、實驗室、臨時禮堂及學生宿舍;另一座為圖書館,設有書庫、閱讀室及辦公室;而第三座為圓亭,設演講室及自然科學教室。
1957年,藝術專科課程成立,其後於1959年獲雅禮協會資助設立藝術系;1958年雅禮駐新亞代表羅維德先生(Rev. Dr. Sidney Lovett)推動成立理學院,於1960年設數學、生物兩系,翌年加設物理及化學兩系。
1959年秋,新亞院長改稱為校長。同年,接受香港政府的建議,改為專上學院,參加統一文憑考試,同時接受香港政府的補助費。
1963年農圃道第二、三期校舍全部落成,有六層教學樓一座及禮堂一座,全部建築費由雅禮協會及香港政府撥助。是時,新亞的各項設施及學院架構都漸臻完善。文學院有中國文學系、歷史系、哲學系、英語文學系及藝術系;理學院有數學系、生物系、物理系及化學系;商學及社會科學學院有經濟系、會計財務系、工商管理系、新聞系及社會系。三院合共十四系。同年與雅禮協會合辦新雅語文研習所。
沙田時期(1973—)
1973年沙田校舍落成,共有六座大樓,七月開始遷入。計有:誠明館(行政及教學樓)、人文館(教學樓)、樂群館梁雄姬樓(師生活動中心)、錢穆圖書館、會友樓(教職員及招待學人之宿舍)及知行樓(學生宿舍)。其後因學生人數增加,先後增建三座宿舍:學思樓(1978)、志文樓(1982)、紫霞樓(2003)。
1976年香港立法局三讀通過“一九七六年香港中文大學條例”,書院原具有之教學、人事、財政等權能統歸於大學,新亞校長職稱亦轉為院長。各成員書院則負責”學生本位“之教學。為適應改制,本院乃成立“院務委員會”,為書院最主要決策組織,主席由院長擔任。書院設院務主任,總管書院事務。書院仍致力於舉辦雙周會、
通識教育、學術講座、
學術研討會、交流互訪計畫,編輯《新亞生活》月刊,出版《新亞學術集刊》,及推動各項學術活動,增添校園生活姿采。
1978年,本院成立“
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基金”,每年邀請世界著名學者來院主持講座,成為每年一度之盛事。其後更設立“龔氏訪問學人計畫”、“明裕文化學術基金”、“林耀明經濟訪問學人交流計畫”及“許讓成藝術交流計畫”等;2007年,與
崇基學院合辦“
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後又增辦“新亞當代中國講座”及“新亞儒學講座”,以促進學術交流,使校園學術文化生活更為豐富。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自2000年開始,每年暑假邀請
兩岸四地的中、國小校長及老師蒞臨,參加“中華美德教育行動師資培訓班”及“中華傳統文化研修班”。
為擴闊學生視野,本院與多間海外著名大學合辦交流計畫,暑期課程,社會服務體驗計畫,領袖訓練及語文改善課程等。新亞的學生人數也不斷增加,由1949年的42人,至2013年之約3000人,此可反映新亞書院的發展的一斑。
校訓
新亞書院校訓為“
誠明”,語出《
中庸》。
《中庸》指:“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又指:“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誠是德性行為方面的;明是知識了解方面的。誠是一項實事,一項真理;明是一番知識,一番了解。
校旗與校徽
新亞書院校徽是根據漢墓出土“孔子問禮於老子”畫像設計,中間鑲上“誠明”校訓二字。書院著重發揚中國傳統文化,而中國是禮儀之邦,禮亦是維繫人類生活、社會秩序的行為守則,故非常重要。
校歌
山岩岩,海深深,地博厚,天高明,
人之尊,心之靈。廣大出胸襟,悠久見生成。
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十萬里上下四方,俯仰錦繡,
五千載今來古往,一片光明。
十萬萬神明子孫,東海西海南海北海有聖人。
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
亂離中,流浪里,餓我體膚勞我精。
艱險我奮進,睏乏我多情。
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隊向前行。
珍重珍重,這是我新亞精神。
學規
新亞書院有獨特的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24條學規。
凡屬新亞書院的學生,必先深切了解新亞書院的精神。下面列舉綱宗,以備本院諸生隨時誦覽,就事研究。
1、求學與做人,貴能齊頭並進,更貴能融通合一。
2、做人的最崇高基礎在求學,求學之最高旨趣在做人。
3、愛家庭、愛師友、愛國家、愛民族、愛人類,為求學做人之中心基礎。對人類文化有了解,對社會事業有貢獻,為求學做人之嚮往目標。
4、袪除小我功利計算,打破專為職業、謀資歷而進學校之淺薄觀念。
5、職業僅為個人,事業則為大眾。立志成功事業,不怕沒有職業;專心謀求職業,不一定能成事業。
6、先有偉大的學業,才能有偉大的事業。
7、完成偉大的學業與偉大事業之最高心情,在敬愛自然,敬愛社會,敬愛人類的歷史與文化,敬愛對此一切的知識,敬愛傳授我此一切的知識的師友,敬愛我此立志擔當繼續此諸學業與事業者之自身人格。
8、要求參加人類歷史相傳各種偉大學業、偉大事業之行列,必先具備堅定的志趣與廣博的知識。
9、博通的知識上,再就自己才性所近作專門之進修。你須先求為一通人,再求成為一專家。
10、人類文化的整體,為一切學業事業之廣大對象。自己的天才與個性,為一切學業事業之最後根源。
11、從人類文化的廣大對象中,明了你的義務與責任,從自己個性的稟賦中發現你的興趣與才能。
12、理想的通才,必有他自己的專長,只想學得一專長的,必不能具備有通識的希望。
13、課程學分是死的、分裂的,師長人格是活的、完整的。你應該轉移自己目光,不要盡注意一門門的課程,應該先注意一個個的師長。
14、中國宋代的書院教育是人物中心的,現代的大學教育是課程中心的。我們的書院精神是以各門課程來完成人物中心的,是以人物中心來傳授各門課程的。
15、每一個理想的人物,其自身即代表一門完整的學問;每一門理想的學問,其內容即形成一理想的人格。
16、一個活的完整的人,應該具有多方面的知識;但多方面的知識,不能成為一個活的完整的人。你須在尋求知識中來完成你自己的人格,你莫忘失了自己的人格來專為知識而求知識。
17、你須透過師長,來接觸人類文化史上許多偉大的學者;你須透過每一個學程來接觸人類文化史上很多偉大的學業與事業。
18、你須在尋求偉大的學業與事業中來完成你自己的人格。
19、健全的生活應該包括勞作的興趣與藝術的修養。
20、你須使日常生活與課業打成一片,內心修養與學業打成一片。
21、在學校里的日常生活,將會創造你將來偉大的事業,在學校時的內心修養,將會完成你將來偉大的人格。
22、起居作息的磨練是事業,喜怒哀樂的反省是學業。
23、以磨練來堅定你的意志,以反省來修養你的性情。你的意志與性情將會決定你將來學業與事業的一切。
24、學校的規則是你們意志的表現,學校的風氣是你們性情的流露,學校的全部生活與一切精神是你們學業與事業之開始。敬愛你的學校、敬愛你的師長,敬愛你的學業,敬愛你的人格。憑你的學業與人格來貢獻於你敬愛的國家與民族,來貢獻於你敬愛的人類與文化。
新亞精神
新亞書院之創立,基於同人之崇高的教育理想,與為實現此一理想而艱苦奮鬥之精神。
錢穆先生認為新亞精神不僅是一種吃苦奮鬥的精神,而是指一種為理想而吃苦奮鬥的精神。如果背後沒有一個崇高的理想,吃苦奮鬥是沒有價值的,只是自討苦吃。而錢穆、
唐君毅、
張丕介等先生,在創校時的其中一個理想,正是要保存中國的傳統優良文化。
六十多年以來,新亞師生之理想或未能完全實現,但新亞人對創校時之精神與理想,始終未敢忘懷。
另據創校校長錢穆述及,新亞草創初期經濟極為拮据,設備簡陋而規模狹小,但仍然憑藉如此可憐的物質條件而致力表現出一眾學者的教育文化理想,就是新亞的精神;同時,當時新亞學生多歷顛沛流離,亦多為窮困所迫,但仍有志上進,努力進學,亦是新亞精神的體現。
第二任校長
吳俊升亦曾言及新亞精神,認為其分別是“不怕困難,不畏艱苦的創造”,“尊重我們固有的文化傳統”,“對於社會、國家、人群有一種責任感”以及“師生的親切的關係”。
總而言之,所謂“新亞精神”,大抵概括了一眾創辦及領導新亞書院的學者對書院及學生的期望,而此一辭彙亦廣為後來者傳誦。
設施簡介
學生宿舍
新亞書院隸屬於香港中文大學,位於山頂,俯瞰吐露灣,擁有四所學生宿舍:知行樓、學思樓、紫霞樓和志文樓,可容宿生共1165人,宿生人數達全院學生總數一半。
男生宿舍知行樓共有房間122間,每間容二人或三人入住,提供340個宿位。女生宿舍學思樓共有房間108間,提供226個宿位。志文樓為男女生宿舍,男生宿位60個,女生宿位224個,共有宿位284個。2002年落成的紫霞樓為男女生宿舍,男生宿位161個,女生宿位154個,共有宿位315個。宿舍住宿期由每年9月初至翌年5月下旬。2007至2008學年一般宿費為每人每學7716元,改裝後之三人房宿費則為每人每學年5144元。
宿舍設施包括活動室、電視室、計算機室、自修室、休息室等,宿生房間裝設冷氣、電話及計算機線插座,宿生可於房間接駁大學計算機網路系統。宿生並可使用宿舍智慧卡系統操作宿舍冷氣機及洗衣設備。
每所宿舍分設委任舍監一名及導師多名,協助宿舍管理,彼等經常與宿生會(宿生會費為每學期二十元)舉辦各項活動,增進宿生感情。
圓形廣場
新亞書院圓形廣場為一半圓形的露天廣場,供學生休憩及舉辦活動。
廣場上有兩扇圍牆。圍牆分新舊兩部分,樓梯上的為舊圍牆,舞台後的為新圍牆。牆上刻有歷屆畢業生的芳名,作為紀念。
新亞書院有不少學生活動都在圓形廣場舉行,包括千人宴晚會、國術會夜粥晚會等。不少校友都曾在這廣場上留下足跡。
舊圍牆的另一邊是自由論壇,同學可在牆上自由發表個人意見。圓形廣場是書院及中大之景點,每年都吸引大批畢業生前來拍攝畢業照片。
新亞水塔
新亞水塔為書院的重要標誌。水塔高120呎,位於圓形廣場旁,不論從大埔道或海旁的高速公路都可看到這座塔形建築。
水塔外形線條簡單和諧,與其實用之內部結構相應。塔的外形呈“T”字狀,橫頂部分為直線設計,與聯合水塔弧線設計不同。塔頂水箱儲存鹹、淡水,供應書院各部門的飲用及沖廁所需。塔內有梯級直達塔頂,在塔頂可盡覽中大校園。為免生危險,塔門長時間鎖上。書院如有慶典,亦會於塔外牆張掛宣傳直條,以廣宣傳。
孔子像
新亞書院為啟發同學對中國文化的興趣,於1998年邀請著名藝術家
文樓先生雕塑一
孔子像,設於新亞校園內。
孔子像在內地鑄造,以銅為材料。孔子像面向北方――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銅像背後有一竹枝,竹上寫著孔子的教學理念:“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新亞書院共有兩個中藥園,其中一個設於孔子像右邊,另一中在錢穆圖書館後草地。此處的中藥園種植涼茶用藥材。大家可見園旁的石上寫著“中草藥園圃:涼茶植物”字樣。
校園鐘樓
新亞校園鐘樓設於學生宿舍知行樓和學思樓前,為同學提供時間的參考。這鐘樓以天圓地方意念設計,表達天人合一的思想。鐘的底部為方形,與圓形頂部融為一體。鐘樓由一正方形分解為兩相等三角形柱支撐,表現了新亞院歌歌詞的“千斤擔子兩肩挑”的新亞精神。鐘樓是公開比賽的冠軍作品,由建築系一位同學設計。
鐘樓高約六米,鐘共有四面,每小時報時後,播放一段新亞校歌。晚上有照明設備,不時有宿舍同學在大鐘下聚會或開糖水大會。
合一亭
前任校長
金耀基教授譽之為“香港第二景”的合一亭,位於新亞書院學生宿舍學思樓與知行樓之間。此亭之興建乃為紀念新亞書院創辦人
錢穆先生及其所著《天人合一論》。
天人合一說是
儒家學說的核心觀念,意謂人道、天道相通不隔。合一亭選址巧妙,“一池清水,二樹半抱,非傳統園林,有現代筆意。”亭前水池更可營造水天一色的效果,表達天人合一的意念。亭外牆上所刻錢穆先生的《天人合一論》及“天人合一”印章,分別是藝術系
李潤桓教授和
唐錦騰教授的作品。
歷任院長
1977年中大改制前,校長:
1977年中大改制後,院長:
第十一任:
信廣來教授(2010.8—2013.12)
第十二任:
黃乃正教授(2014.1—2020.12)
知名校友
中大實行“全民書院制”(即教職員及本科生都有其所屬書院),畢業生重返中大工作也將屬於該書院,這裡只包括學生。
唐端正(1953哲學):新亞書院哲學系第一位學生,退休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知名哲學家
盧瑋鑾(1964中文):退休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知名文學家
吳明林(1969新聞):香港資深傳媒工作者
葉國洪(1973歷史):原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院疑難為本教研計畫總監。
鄭海泉(1973經濟):前
滙豐中國董事長、前滙豐台灣區主席、前
滙豐控股執行董事、前港英政府行政局議員
尊子(黃紀鈞)(1978藝術):政治漫畫家
張文光(1978經濟):香港立法會(教育界)議員
張宏艷(1993新聞):前香港有線新聞總主播,現職香港總商會。
夏誠華(1994歷史):以研究海外華人見長
李偉儀(1995人類):前
社會民主連線內務副主席兼秘書長、現為人民力量成員
方東升(1999新聞):香港無線新聞主播及助理採訪主任
陳珍妮(2004中文):香港無線新聞主播
蔡文健(2007新聞):香港有線新聞主播
李永健(社會學):香港大律師
李敏(新聞):是香港作家兼填詞人、編劇、歌手、DJ
陳永明(中文):曾任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曾任
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學院院長、節目主持人、專欄作家
陳恩進(物理):年青物理學家
其他信息
歷年誠明獎得獎者
誠明獎始於1981年,是新亞書院的最高榮譽獎,誠明獎是書院內一年一度的盛事,得獎人不但須學業成績優異、品行良好、有傑出之學術表現,還須熱心社會服務或具超卓之領導才能。
2009年:郭文德(歷史)、李笑燕(化學)
2008年:靳清揚(哲學)
2007年:陳洛輝(人類學)
2006年:羅燕玲(中文)、梁佩雯(新聞與傳播)
2005年:趙正偉(翻譯)、戴遠雄(哲學)
2004年:陸詠詩(新聞與傳播)、歐陽靖民(訊息工程)
2003年:鄭浩廷(訊息工程)
2002年:謝嘉臣(政治與行政學)
2001年:劉仁斌(物理)、楊傑玲(中文)
2000年:莊金隆(醫學)、鄧碧雯(工商管理)
1999年:方東升(新聞與傳播)、王智源(社會工作)、李賜惠(工商管理)
1998年:周智海(藥劑)、李敏儀(翻譯)
1997年:羅莘桉(經濟)、鄧小虎(哲學)
1996年:鄺玉儀(心理學)、蕭偉業(經濟)
1995年:林美茵(新聞與傳播)、李偉儀(人類學)
1994年:雍進(新聞與傳播)、司徒玉兒(生物學)
1993年:魏凱欣(新聞與傳播)、黃志偉(工商管理)
1991年:賴梅珍(新聞與傳播)、駱偉成(生物學)、吳志強(工商管理)
1990年:吳貴亨(新聞與傳播)、周兼善(英文)
1989年:葉菁華(新聞與傳播)、吳卓婷(工商管理)、賴振輝(生物)
1988年:陳立思(新聞與傳播)
1987年:沈惠珠(英文)、王良和(中文)
1986年:周敬流(生物)、黃燕玲(社會學)
1985年:無合適領受人
1984年:陳仕傑(藝術)
1983年:劉淑芳(人類學)
1982年:馮嘉詠(人事管理)、胡麗珠(生物)
1981年:陳榮開(歷史)、林博生(經濟)、邵鵬柱(生物)、鄧偉明(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