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三八線界定,南北建國,戰爭過程,戰爭爆發,美國參戰,中國參戰,第一、二次戰役,第三、四次戰役,第五次戰役,蘇聯秘密介入,第一次停戰談判,軍事分界線協定,雙方僵持,正式停戰,參戰兵力,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韓國軍隊,聯合國軍,傷亡情況,韓美等國傷亡,中朝傷亡,傷亡匯總,戰爭暴行,戰爭影響,朝鮮半島,美國,蘇聯,日本,中國,英國,大事記錄,影視作品,中國大陸,美國,韓國,朝鮮,
歷史背景 三八線界定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時任總統
羅斯福 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
史達林 在
德黑蘭會議 上同意將日本殖民地——朝鮮半島在“適當的時候”應實現獨立。在1945年2月4日~2月11日期間,美蘇英三國首腦羅斯福、
邱吉爾 和史達林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
雅爾達 簽定秘密協定,會議決定應該由美國、蘇聯、中國(國民黨政府)和英國實行國際託管。在
雅爾達會議 上,史達林曾經問美國總統羅斯福有什麼外國軍隊要進入朝鮮,羅斯福回答沒有。
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即
三八線 ,美國和蘇聯分別占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的提議,並得到了蘇聯的認可。由此演變後來朝鮮半島分裂南北陣營的導火線。
三八線以北面積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7%,人口占總人口的40%,南部面積占總面積的43%,人口占60%。朝鮮半島北部為工業區,南部則是主要的糧食產區。美國一開始在南部地區任用日本殖民時期的行政人員,激起了朝鮮人的不滿,之後美國駐軍開始使用不了解當地情況的美國人替代日本人,也受到朝鮮人的反對。
1945年12月29日,美國軍政廳公布了12月27日由美、英、蘇三國外長會議簽署的關於對朝鮮半島進行託管和建立臨時朝鮮半島民主政府的《
莫斯科協定 》。
南北建國 此時,無論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朝鮮民眾,都掀起了
民族主義運動 (包括“反託管”運動在內),主張成立全半島統一的朝鮮人自己的政權。美蘇兩國出於冷戰需要也同時放膽對自己勢力範圍內的反對派進行了清理。
在北方,民族主義領袖
曹晚植 因反對託管而被蘇軍軟禁,1950年被殺害;蘇軍在朝鮮平北龍巖浦鎮壓了右翼學生運動,在
新義州 鎮壓了“反託管”學生運動;
北韓 民族主義分子和右翼分子被掃除乾淨,在北方政黨幾乎都是
清一色 的共產黨或
左翼 團體,
右派 基本消除,不但是右派,在共產黨內部也有清洗,
玄俊赫 的關西共產主義者以及
朱寧河 、吳琪爕關北派,不是被暗殺就是被驅逐出黨,他們的消亡正是由於反對
金日成 路線有關。
金九(中)、李承晚(左)與美軍駐韓司令 在南方,1947年7月左翼民主派
呂運亨 被暗殺,該派作為一支政治力量便不復存在了。朝鮮半島的共產黨各派解放後一度聯合重建,但在美國占領軍和右翼勢力打擊下活動空間越來越小,1946年5月8日,美占領當局以“精版社偽幣事件”為藉口,取消南韓共產黨等左翼政黨合法性,1947年南韓共產黨主要領導人逃往北方,它在韓國影響也就消失了。右翼民主黨領袖人物宋鎮禹,因為他宣稱配合政府軍的託管行為於1945年12月被暗殺(註:也有人認為是反對託管,但刺客留下殺宋的理由紙條,上面寫著是殺宋是由於他贊成託管)。
金九 的“臨政派”雖然一度得到廣泛支持,但他密謀奪取南韓警察的管制權,遭到了失敗,於是美國政府把他作為民族主義分子,排除在外,後被極右翼警察
安斗熙 暗殺;於是美國要想扶植一位傾向於美國政府的代言人,只能是
李承晚 集團了。
由於兩國不斷培植自己的勢力,美蘇聯合委員會無法就朝鮮半島如何組織統一選舉達成協定。美國指責蘇聯在北方鎮壓右翼黨派和反對派,而蘇聯則指責美國在選舉問題上
弄虛作假 。有鑒於此,1947年9月17日,美國將朝鮮半島問題提交聯合國。主張聯合國設立聯合國朝鮮半島問題臨時委員會,負責觀察、監督分別在南北韓舉行的大選,組成全朝鮮半島的國民議會,由國民議會再召集會議建立國民政府。10月31日,美國避開安理會直接將方案提交聯合國大會,儘管考慮到美國當時在聯合國的“號召力”蘇聯持反對意見,但聯大政治委員會仍以投票方式通過了美方的提議。
金日成號召全民反抗美國侵略 由不包括美、蘇在內的9國組成“聯合國韓國臨時委會”(UNTCOK),監督建立全韓國議會並選舉統一的政府。1948年1月,印度代表梅農率聯合國委員會赴朝,安排統一選舉事務。蘇聯禁止在北韓進行此種選舉,不允許聯合國人員入境,他們只得在漢城考察後返回。1948年2月26日,聯大臨時委員會通過決議:“允許朝鮮人在儘可能到達的地方繼續選舉。”
1948年5月10日,在美國軍警的嚴密戒備和監督下,南韓(即後來的韓國)舉行了單獨選舉。據10日夜各投票點關閉後的統計,南韓800萬選民中,大約85%以上的人參加了選舉。選舉的結果是李承晚以略優的優勢當上大韓民國首任總統。1948年8月和9月,朝鮮南北地區先後成立大韓民國(Republic of Korea)政府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0月,蘇聯把
三八線 以北的行政權移交朝鮮人民,到12月蘇軍全部撤離。半年以後,美軍也宣布從南部撤軍,但留下了文官和“軍事顧問團”。朝鮮半島國土和民族分裂,三八線兩側的交通、電訊和人員物資的交流被切斷。當時朝鮮半島總人口為3000萬人,三八線以南人口約2100萬,三八線以北為900萬人口,北南雙方各占面積為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6%和44%。1950年6月,南北雙方在三八線附近發生軍事衝突,歷時3年的韓戰由此爆發。
1953年7月,在三八線的基礎上調整南北軍事分界線,劃定臨時軍事分界線兩側各兩公里內為非軍事區。習慣上仍稱其為三八線。
戰爭過程 戰爭爆發 從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朝韓在“三八線”附近共發生2000多起糾紛。這種武裝衝突不斷升級,終於於1950年6月25日大規模的衝突在“三八線”上爆發了。
韓戰爆發後,朝鮮人民軍攻占漢城 1950年6月25日拂曉,戰爭全面爆發。朝鮮聲稱,“南韓李承晚軍隊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發動突然襲擊,這次戰爭是美帝國主義蓄意發動的,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來說,是抗美衛國戰爭”。蘇聯解體後,隨著前蘇聯檔案的公開,史學界廣泛承認1950年6月25日凌晨4時,在得到史達林的同意之後,朝鮮內閣首相金日成下令軍隊越過三八線,發動了對韓國的突然進攻。至於戰爭第二天出現的“韓國國軍反擊占領海州”的打氣性質虛假報導則在當時就被韓政府澄清收回。
由於當時韓國國防軍大部分軍隊尚未進入戰備狀態,根本沒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後,1950年6月27日漢城(今首爾)就失守了。在撤退時,韓高層驚慌失措,炸毀了
漢江大橋 ,把大批軍隊送給了朝鮮,更快瓦解了韓軍抵禦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金日成並未事先告知中國詳細的作戰計畫和具體的開戰日期,因此中國大陸與美國一樣,直到戰爭開始才得悉的。這也可以稱為真正意義上的朝鮮單方面“不宣而戰”。
美國參戰 195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
杜魯門 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韓國作戰,27日再度命令美國
第七艦隊 駛入
基隆 、
高雄 兩個港口,在
台灣海峽 巡邏,阻止解放軍解放台灣。美國駐聯合國代表還向
安理會 提交了動議案,在蘇聯代表因自1950年1月起抗議中國代表席位被台灣國民黨政府繼續占有而缺席的情況下,以13:1(
南斯拉夫 投了反對票)的情況下動議得到通過,但蘇聯解體後,隨著前蘇聯檔案的公開,6月25日韓戰爆發時蘇聯駐聯合國大使曾向史達林建議,蘇聯代表應於6月底前返回安理會,以便行使
否決權 ,反對聯合國通過不利於朝鮮的決議,但被史達林拒絕了。這就使聯合國順利通過了上述三個決議聯合國軍隊組成。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紐西蘭、澳大利亞、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盧森堡、南非與韓國防軍均歸駐日的美遠東軍指揮,
五星上將 麥克·阿瑟為美軍遠東軍司令。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朝鮮的戰役。
美軍仁川登入成功 在戰爭初期,朝鮮軍隊節節勝利:6月28日奪取漢城;7月20日占領
大田 ;7月24日占領
木浦 ;7月31日則占領了
晉州 。韓國國防軍和美軍被一直逼退到釜山。此時美軍第25師收到死守南方防線的命令,不得再後退。朝鮮人民軍已占領朝鮮半島90%的土地,92%的人口。8月6日麥克·阿瑟將軍在東京與其他高級軍官會面,並說服他人實施風險很大的
仁川登入 計畫。
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登上旗艦麥金利山號親自督戰,在美英兩國三百多艘軍艦和五百多架飛機掩護下,美軍第十軍團成功登入
仁川 ,從朝鮮軍隊後方突襲,切斷朝鮮半島的蜂腰部一線,迅速奪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島嶼。1950年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環形防禦圈的聯合國軍乘勢反擊,1950年9月27日仁川登入部隊與釜山部隊水原附近會合,一日之後重奪漢城。
美軍越過三八線 此外,由於在二戰後,美國為了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美國秘密和日本單獨
媾和 。在美國的的授意下,日本在韓戰中秘密派出了掃雷部隊,是二戰後日本首次向國外派兵。
美國原先將朝鮮軍隊趕回三八線以北的計畫因戰事進展極其順利而有所改變。麥克阿瑟將軍要求乘勢追擊,將共產主義逐出整個朝鮮半島。1950年9月27日,美國
參謀長聯席會議 與總統杜魯門都同意了麥克阿瑟的建議,但是總統要求
麥克阿瑟 只有在中國和蘇聯不會參戰的情況下才可攻擊朝鮮。次日美軍部隊就逼近三八線,1950年10月1日韓國第一批部隊終於進入朝鮮作戰。
中國參戰 中國在韓戰爆發之前,將
第四野戰軍 的朝鮮族部隊以師為單位按金日成的要求轉交給朝鮮。1950年5月底,金日成派密使至北京,但毛澤東主席表示了對美國參戰的擔心,並在戰爭爆發後,仁川登入前,多次提醒金日成和朝鮮人民軍,指出仁川將會是美國登入地點。韓戰爆發後,中國在7月13日即成立
東北邊防軍 ,從河南抽調4個軍及炮兵部隊,開赴東北,增強邊境防禦。8月5日,毛澤東電告東北邊防軍領導,要求在8月底完成作戰準備,在9月上旬能夠出動至朝鮮參戰。此時朝鮮人民軍還在韓國
洛東江 一帶作戰,聯合國軍僅守住釜山防衛圈(僅占朝鮮半島國土3%)一小塊地區。
金日成、朴憲永緊急致函毛澤東請求中國出兵 仁川登入後,朝鮮半島局勢逆轉,中國政府幾乎每天都通過廣播警告美國,如果跨過三八線,中國就會出兵。9月30日,總理
周恩來 在政協國慶大會上發表強硬講話:“中國人民決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對自己的鄰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10月3日凌晨美國部隊大規模進入朝鮮半島北部前,周恩來召見印度駐華大使
潘尼迦 ,要他轉告美國政府:“若美軍跨過三八線,侵略朝鮮,我們不會坐視不顧。”這番警告被杜魯門視為中國對聯合國的“外交訛詐”而沒有被重視。
中國雖然做出強硬聲明,高層領導人內部意見卻不一致,大部分傾向於不參戰,因為中國歷經多年戰亂,百廢待興,捲入這場戰爭對國家發展不利。前蘇聯解密檔案表明,史達林作為
社會主義陣營 的首腦指示中共派兵介入,但是直到10月初,中國政府仍然未能對參戰與否做成最後決定。周恩來趕赴
莫斯科 跟蘇方討論參戰問題。1950年10月4日,中國
西北軍政委員會 主席
彭德懷 奉命抵北京商討朝鮮問題,1950年10月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才最終決定介入韓戰。中國政府作出這個決定直接原因是美國飛機轟炸中國
安東 (今遼寧
丹東 ),中國領土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朝鮮如被占領,將會更直接威脅到中國的國家利益。中國政府十分顧慮麥克阿瑟是否有可能在取得整個朝鮮半島後繼續向北進軍,威脅到共產黨在中國大陸的政權。即使美軍不襲擊中國,一個與中國有長達1000多公裡邊界線的國家落入
資本主義陣營 ,對中國也是很大的威脅。而如果朝鮮亡國,中國勢必要讓金日成在中國的東北設立流亡政府,但這對中國十分不利,因為將為美軍侵犯中國東北提供了強有力的藉口。同時,由於美軍進入台灣海峽,迫使中國中止攻打台灣的渡海戰役,讓中國直接感受到美國的威脅。基於這些理由,中國政府最終決定出兵朝鮮半島,抗擊聯合國軍。
聯合國軍在1950年9月15日至10月24日的進攻 10月8日,毛澤東發布組成志願軍命令 第一、二次戰役 決策形成後,毛澤東和周恩來曾研究過以什麼名義出兵的問題,並初步擬定了“支援軍”的名義。
黃炎培 認為支援軍,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讓國際認為中國對美國宣戰。因此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並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表示不是中國跟美國宣戰,是人民志願支援朝鮮。戰爭初期,這一名稱讓聯合國軍誤以為這不過是一隻小規模的志願者隊伍。後來聯合國軍弄清中國人民志願軍是
成建制 的正規部隊,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後,也願意承認“志願軍”這一名稱,以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避免將戰爭升級。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 雖然名稱為志願軍,但實際是現役部隊整建制地參戰,總司令
彭德懷 更打趣說:“什麼志願軍,我就不是志願的!”不過,即使是這樣,當時的參戰官兵對抗美援朝都抱著歡迎、積極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志願”。當時的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1950年10月7日,美軍大舉越過三八線,向
平壤 推進。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所部東北邊防軍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為進入朝鮮境內作戰積極開始臨戰準備,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1950年10月19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 第38軍率先從
輯安 (今
集安市 )渡
鴨綠江 入朝作戰。入朝後的第一次戰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響。當天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在北鎮對聯合國軍發起突襲,用了一個多小時奪回了溫井,聯軍並未料到中國軍隊會在聯軍越過三八線進入朝鮮的情況下發動進攻,而且此前聯軍也沒有收到任何中國軍隊已經跨過鴨綠江的情報。聯軍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
清川江 以南。
1950年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打響,志願軍第13兵團於
清 川江戰役攻擊並擊退南韓軍隊第二集團,然後擊退美軍第2師。聯合國指揮部、美國第八集團軍在土耳其旅掩護下成功撤退。11月27日,在東面戰線,志願軍第9兵團在
長津湖戰役 突襲美國第七集團軍的團戰鬥隊(3,000士兵)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並一度加以包圍;但美軍仍在空軍和X兵團掩護下成功突圍循海路撤退。11月30日,美軍第八集團軍被志願軍第13兵團驅離朝鮮半島的西北部。12月6日,中朝軍隊收復平壤,並把聯軍趕回到三八線附近,初步扭轉了朝鮮的戰局。
第三、四次戰役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聯軍發起第三次戰役;至1月2日,志願軍已突入聯合國軍防禦縱深15至20公里,將聯合國軍部署打亂,聯合國軍被迫全線撤退。至1月7日,聯合國軍已退至三七線南北之平澤、安城、堤川、寧越、三陟一線,作戰過程中大批南韓軍隊和少量美軍因撤退不及被中朝軍隊殲滅,卻並未殲滅聯軍的重兵集團,彭德懷認為聯軍是在有計畫地南撤,企圖誘敵深入,重演仁川登入故伎,故命令志願軍停止追擊,戰役遂於1月8日結束。
1951.1.4日誌願軍攻占韓國首都漢城 1951年2月11日晚,志願軍發起
橫城反擊戰 ,牽制住了砥平里的聯合國軍,計畫進攻橫城西北的南韓第八師,由此打開缺口,向
原州 的美軍防線進擊,志願軍取得勝利。志願軍利用橫城反擊戰迫使南韓第三、第五、第八師以及美軍第二師一部和空降一八七團開始後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志願軍在整個戰場上面臨的壓力。橫城反擊戰後,東線聯合國軍出現了全線動搖的跡象,並開始不同程度的後退,除了砥平里的聯合國軍
中朝軍隊1950.10.25-1951.1.8的進攻 2月13日,志願軍發起砥平里戰役。溫玉成指揮五個師中的八個團,約25,000人,向橫城以西砥平里美軍第二步兵師23團(弗里曼團)發動猛攻。弗里曼團有團屬坦克中隊、一個野炮營及法國步兵營,兵力約4,500人,擁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和火力優勢。志願軍第39、第40、第42軍的八個團遭受重大傷亡,傷亡高達5000餘人。僅40軍參與攻擊的三個團就有1830人傷亡,其中359團3營的志願軍幾乎全部陣亡。美軍傷亡301人,42人失蹤,美軍稱砥平里戰役為“韓戰的
蓋茨堡戰役 ”,對美軍士氣鼓舞極大。
1951年3月7日-4月4日,美軍進行
撕裂者行動 。在3月14日晚上至15日,韓國第1步兵師和美軍第3步兵師重占漢城,標誌著1950年6月以來第4次,也是最後一次該首都易手。志願軍放棄仁川和漢城,全線被迫後退了100多公里,撤回到了北緯38°線以北。
由於缺乏現代化空軍編制,志願軍在北韓場上沒有所謂前線與後勤的區別,整個戰線曝露於美軍的猛烈空襲之下,只能利用夜戰突擊,並在夜間以大量民工搶修道路與橋樑,隨炸隨修,修復後又再遭炸毀。戰場上缺乏新鮮果蔬,志願軍普遍患有
夜盲症 ,嚴苛的環境逼得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搭機返北京,直言前線之困難。毛澤東思考後向彭德懷提出:“韓戰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
第五次戰役 1951年4月2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至29日“禮拜攻勢”結束,聯合國軍開始發動“第二次春季攻勢”,逼進鐵原、漣川。其中志願軍63軍開始逐山逐水地死守,聯合國軍第二次跨進北緯38°線,志願軍被迫全線後撤退約40公里以勉強阻止住聯軍的進攻,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被稱為“范弗里特的彈藥量”,中國人民志願軍損失慘重,負傷、陣亡和情況不明的總數為7644人,180師人員損失大部分為被俘,被俘人數約為5000餘人。第五次戰役聯合國軍也損失了8萬多人。從此之後,雙方轉入戰略對峙。
1951年7月10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
杜魯門政府與聯軍前方指揮官麥克阿瑟的意見產生很多衝突。杜魯門希望避免與中國或蘇聯產生直接衝突,不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麥克阿瑟則以軍事上的勝利為優先,在朝鮮半島的行動很多都未得到華府的首肯,有些甚至違背了華盛頓的決策。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最終決定免除麥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職務,由馬修·
李奇微 接任。這項命令是麥克阿瑟在無線電廣播中與全世界民眾一樣知悉的,麥克阿瑟認為這是杜魯門對他的羞辱。被解職以後的麥克阿瑟在全美受到數月英雄式的歡迎,但是這股熱潮並未持續。
麥克阿瑟因為與杜魯門發生統帥權之爭,並且主張將韓戰擴大至中國,在1951年4月11日被杜魯門解職,不過麥克阿瑟的主張並不是派軍進攻中國本土,他所希望的是藉由海空力量施加壓力,迫使中國儘快妥協結束韓戰。
1951年5月15日五星上將
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 應邀對國會作證時說:“赤色中國並非尋求主宰世界的那個強大國家(此處暗指蘇聯),坦白地說,從參謀長聯席會議觀點來看,這個策略會讓我們在錯誤的地點、錯誤的時間,與錯誤的敵人進行錯誤的戰爭。”
蘇聯秘密介入 1950年11月初,即志願軍入朝一周后,蘇聯空軍參戰。1951年中期以後,中國與蘇聯空軍MiG-15多次與聯軍戰機交戰,在
鴨綠江 南岸平原一帶上空形成了著名的“
米格走廊 ”,是整個韓戰期間絕大多數空戰的區域。為避免因蘇聯參戰而擴大戰事,當時美國國防部長范登堡在發布會上解釋道:“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空軍強國。”
米格走廊中最神秘而精銳的力量是蘇聯與東歐地區的飛行員,史達林命令國防部長
華西列夫斯基 元帥負責向中國派遣航空兵師,蘇軍參戰人員一律身著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服,並嚴格限制其飛行員作戰區域。其指揮官為空戰英雄闊日杜布,許多飛行員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洗禮,作戰經驗極為豐富。實際上,他們的指揮系統獨立於中國軍隊,但是主要機場仍在中國境內位於安東附近。那裡距離鴨綠江很近,在航程上比起從日本起飛的美軍戰機占上許多便宜。此外,美軍明文禁止空軍單位進入中國境內,絕大多數的時間,這些機場的飛機可以自由起降與集結。美軍飛行員曾經在訪談中提到他們在鴨綠江附近空域巡邏時能夠遠遠看到機場的飛機循序起飛,集節編隊完畢之後以高度優勢進行空戰。儘管史達林要求嚴格保密,但聯軍其實自蘇聯加入空戰的行列之後,很快自監聽無線電通訊當中知道蘇聯的介入,不過整個韓戰期間,聯軍方面也選擇緘默的態度,以免戰事擴大。
米格走廊 米格走廊 的有限區域以及大多數空戰都集中在這個範圍之外,顯示以美軍為首的聯軍並沒有失去對制空權的掌握,蘇聯與中國對於南下建立前進機場的意願也不高,也造成雙方都會到這個區域進行空戰。以雙方需要飛行的距離來看,美軍的F-86平均停留時間在20分鐘左右,從戰果上來看,美軍的確壓制住志願軍在朝鮮半島使用空權的能力。然而經過長時間交鋒,美軍試圖以轟炸切斷中國軍隊運輸線的戰略企圖,卻最終未能實現。
200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前司令員王海在其自傳《我的戰鬥生涯》中寫道:“韓戰初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還相當年輕、弱小,空戰主要是蘇聯空軍打的。”在整個戰爭期間,先後有12個蘇聯空軍師投入了空戰,輪番參戰的空軍人數總計為72000人,1952年最多時達到25000-26000人。蘇聯空軍的殲擊機總共擊落了1097架敵機,高射炮兵總共擊落了212架敵機。根據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的統計數字,蘇聯航空兵在朝鮮戰場損失了335架飛機和120名飛行員。在這場戰爭中蘇聯軍人的總的損失為299人。
第一次停戰談判 經歷了一年的大規模衝突後,1951年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
馬立克 在“
和平的代價 ”廣播節目中提出雙方進行停火談判的建議:
“ 目前最尖銳的朝鮮武裝衝突問題,也是能夠解決的。……蘇聯人民認為,第一個步驟是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與休戰,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
1951年6月25日,中國和美國幾乎同時發表聲明表示贊同,中國在當日《人民日報》中發表社論表示,“我們中國人民完全贊同這個建議”。而美國總統杜魯門則在
田納西州 參加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禮上發表演說表示美國“願意參加朝鮮半島和平解決的談判”。
6月30日,聯合國軍總司令
李奇微 奉命通知朝鮮人民軍:“我得知朝鮮可能希望舉行一次會議,以討論一個停止在朝鮮半島的敵對行為及一切武裝行動的停戰協定,並願適當保證此停戰協定的實施。我在貴方(朝鮮人民軍)對本通知答覆以後,將派出我方代表並提出一會議的日期,以便與貴方代表會晤。我提議此會議可在元山港一隻丹麥傷兵船上舉行。”
1951年7月1日,朝鮮人民軍總司令
金日成 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
彭德懷 答覆:“你在6月30日關於和平談判的聲明收到了。我們受權向你聲明,我們同意為舉行關於停止軍事行動和建立和平的談判而和你的代表會晤,會晤地點,我們建議在三八線上的開城地區。若你同意,我們的代表準備於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會晤。”這樣,雙方第一次停戰談判於7月10日在開城舉行了。
朝中方代表為:
南日 (朝)、
李相朝 (朝)、
鄧華 (中)、
解方 (中)、張平山(朝)五位將軍。韓美方代表為:特納·喬埃(美)、克雷奇(美)、霍治(美)、勃克(美)、白善燁(韓)五位將軍。
朝中方提出三點建議:1、停火;2、恢復三八線為朝韓邊界;3、外國軍隊儘快撤離。韓美方並沒有接受這一建議,要求將停火
分界線 放置在朝中方控制地區。第一次談判破裂。
軍事分界線協定 為獲得停戰談判的有利條件,聯合國軍和韓軍於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別發動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分別進攻朝中方西線和東線防線。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轉入防禦,同時還遭到了洪水災害,很多防禦工事被毀。經過兩個月的激戰,聯合國軍占領了646平方公里土地,平均推進約2公里。李奇微意識到,“沒有誰會相信憑我們手中的這點兒有限的兵力,能夠贏得什麼全面勝利”。於是,停戰談判在1951年10月25日重新恢復,地點改在了
板門店 。
1951年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間,志願軍發起局部
反擊戰 ,收復土地178平方公里,並鞏固了開城地區的防禦。
11月27日,雙方就軍事分界線及
非軍事區 問題達成協定:“以雙方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由此線後退兩公里以建立停戰期間的非軍事地區。如軍事停戰協定在本協定批准後30天之後簽字,則應按將來雙方實際接觸線的變化修正上述軍事分界線與非軍事區。”
雙方僵持 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的夏季攻勢中,為了確保休戰後獲得更為有利的陣地線,自8月18日起,美韓軍隊對喋血嶺和昭陽江東岸地區同時開始了攻擊,進攻比雅里西南方的983高地和773高地的韓軍遇到了朝軍將領方虎山的堅決抵抗,雙方展開了一場短兵相接的血戰,幾天下來,整個山頂都被鮮血染紅了,看到這種悽慘戰況的美軍記者,不由得喊出了“Bloody Ridge”(喋血嶺)這個名字。到8月27日,韓軍被迫撤退,所奪取的各個山頂又被朝軍占領。聯合國軍改由美軍第2師第9團接替南韓軍隊第36團攻擊喋血嶺,該團於8月31日和9月1日從正面進行了攻擊,仍然沒有成功。朝軍躲在反斜面的坑道內,在美軍將要前進到山頂陣地時,突然予以猛烈射擊,因此每次美軍都遭到重大損失。9月5日喋血嶺終被美韓聯軍攻下。
雙方僵持階段形勢
喋血嶺的損失報告卻給了范弗里特很大震動,於是美第10軍轉為奪取喋血嶺正北方的851—931—894高地群。目擊這個山峰戰鬥的美軍記者喊出了傷心嶺這個名字。在這場戰鬥中,美軍第23團突擊連受到機槍交叉射擊和手榴彈攻擊,還受到了
火炮 和
迫擊炮 的集中射擊。第23團兩個營除了退到山谷間避開直射火力,挖
戰壕 防身外,別無他法。9月16日,美軍第23團詹姆斯·Y·亞當斯團長派出預備隊從兩翼同時攻擊,以減輕正面部隊的壓力,但這次攻擊也被朝軍所阻,一步也未進展。9月20日新任第2師師長羅伯特·N·揚格少將下令參加過喋血嶺作戰的第9團奪取位於傷心嶺兩側的1024和867兩個高地。1024高地被奪下,但因其距離傷心嶺有7公里遠,因而對朝軍反斜面的坑道戰術的壓制效果不大,而且新換上來的朝軍第15團頑強守住了867高地。
1952年10月14日凌晨,聯合國軍第8集團軍司令范弗里特發動金化以北的
上甘嶺戰役 ,雙方在表面陣地上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多次反覆爭奪的結果,兩方面皆死傷慘重。前後歷時43天,在3.7平方公里的地區,共發射炮彈超過230萬發,嶺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米。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隊傷亡情況劇增,不過阻止了美軍的攻擊,更使美軍傷亡情況劇增,環嶺遭擊斃美軍遺屍超過千具以上。
在范弗里特不能奪得
上甘嶺 後,美軍沒有能力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的進攻,因美軍已意識到最後仍要靠談判才能結束戰爭。守住上甘嶺上的中國軍隊,全體嘉獎為上甘嶺英雄團。
正式停戰 1953年3月30日和31日,周恩來和金日成代表中朝方面先後提出分兩步解決戰俘問題的建議,主張在停戰後雙方立即遣返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而將其餘戰俘交給中立國以保證對遣返問題的公正解決。這一建議獲得了全世界輿論的同情與支持。
雙方舉行第一次停戰談判 1953年4月26日停戰談判恢復,1953年6月8日,戰俘遣返問題終於達成協定。
但是1953年6月18日,李承晚集團在美國警衛部隊未加制止的情況下,從戰俘營趕走2.7萬名戰俘。據《朝鮮戰志願軍對待戰俘:敵方己方的》文獻記載,麥克勞林遣返時掉了66磅。
簽署停戰協定 1953年6月19日,朝中方面對這一挑釁行為嚴厲譴責,美國迫使李承晚做出今後執行停戰協定的保證。作為交換條件,美國政府應允訓練和裝備20個師的南韓軍隊,提供1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並簽訂軍事協定。
1953年10月1日,美國與韓國簽訂《美韓共同防禦條約》,繼續在韓國保留美國駐軍。1954年4月在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複印度支那和平問題而召開的
日內瓦會議 上,未能就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達成協定。經朝中兩國政府協商同意,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8年底全部撤離朝鮮。這一行動表明了朝中方面執行停戰協定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誠意。
1954年,蘇聯官員和在朝鮮半島參戰的各國代表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談。但談判未達成一個永久和平計畫,未能解決朝鮮半島南北統一問題,直到60年後的今天,朝鮮半島依然是分裂的兩個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
1991年朝鮮和韓國簽署了一項進行永久和平條約談判的協定,1992年得到批准。但1991年朝鮮方面開始抵制軍事停火委員會,中國於1994年退出該委員會。2009年5月27日朝鮮軍方發表聲明,宣布朝鮮退出朝鮮停戰協定,將不再受軍事停戰協定約束。
2009年朝鮮軍方和祖國和平統一委員會聲明稱朝鮮“將不再遵守韓戰停戰協定”。2010年10月21日朝鮮中央通訊社發表長篇評論高度評價中國志願軍功績,授予661736名官兵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勳章及獎章。2010年11月11日歐巴馬在韓國演講時稱美國取得韓戰勝利。
參戰兵力 主要是朝鮮與韓國。中國派志願軍支持朝鮮。美國以及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
希臘 、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盧森堡共16個國家根據聯合國第84號決議參戰;蘇聯派遣了小規模航空兵部隊與高炮部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防空作戰。
參戰國、主要指揮官及國家領導人 投入兵力(人) 中朝聯軍
朝鮮
金日成
266,600
1,642,600
中國
毛澤東、彭德懷
1,350,000
蘇聯
史達林
26,000(主要為飛行員)
韓軍、 聯合國軍
韓國
李承晚
602,902
972,214
美國
杜魯門、麥克阿瑟、李奇微、克拉克、沃克
326,823
英國
艾德禮
14,198
加拿大
略
8,123
澳大利亞
略
2,282
菲律賓
略
1,496
土耳其
略
5,453
荷蘭
略
819
法國
略
1,185
紐西蘭
略
1,385
泰國
略
1,290
衣索比亞
略
1,600
希臘
略
1,263
哥倫比亞
略
1,068
比利時
略
900
南非
略
826
盧森堡
略
44
朝鮮人民軍 朝鮮人民軍 1948年2月起精心準備建立起了一個規模龐大的軍隊。
武器裝備:蘇聯向朝鮮人民軍提供了以
T-34坦克 為代表的大量現代化武器裝備。
人員培訓和配備:從1946年起蘇聯就培訓了幾千名朝鮮軍官,每個師還配備了約15名蘇軍顧問。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2月金日成命朴一禹(長期參與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活動)赴剛剛和平解放的北京找
毛澤東 “借”原被稱為“朝鮮義勇軍”的兩個解放軍朝鮮族師(164、166師)。獲得毛澤東首肯後,大批曾在中國東北與關內參加過中國抗日戰爭與內戰、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朝鮮族官兵被充實到朝鮮軍隊中,這其中就包括令美軍
聞風喪膽 的
方虎山 將軍。故至1949年朝鮮人民軍的實力確實是韓國軍隊所無法匹敵的。同時,為保證軍隊的政治向心力,朝鮮人民軍軍官均由抗日老兵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未與日本合作的人擔任。
朝鮮 10個師,前六個師,每師1.1萬人,第7師1.2萬人,第10師和第13師不滿員,每師只有6000人。第15師也是1.1萬人。
2個獨立團:約8000人;5個警備旅共18600人。
一個105裝甲旅:120輛蘇制T-34坦克。
一個獨立裝甲團:30輛蘇制T-34坦克。
火炮:600門。
飛機:180架。
戰鬥機:40架。
轟炸機:70架。
偵察機:10架。
總兵力:約13.7萬人
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64師”改稱“朝鮮人民軍第5師”,“166師”改稱為“第6師”,“156師”改稱為“第7師”。朝鮮人民軍的第2師師長崔賢,參謀長許波,第4師師長李權武,第6師師長方虎山,第7師師長崔仁,第3師參謀長張平山,第3師16團團長崔仁德等人,多是在華擔任解放軍幹部的朝鮮人。
中國人民志願軍 中國先後入朝作戰的有出自一野的有1軍,出自二野的有12軍、13軍一萬餘人組成補訓師參戰,1954年隨15軍回國、15軍、16軍出自三野的有20軍、21軍、23軍、24軍、26軍、27軍。出自四野的有38軍、39軍、40軍、42軍、46軍、47軍、50軍、54軍。出自十八兵團的60軍。出自華北野戰軍的63軍、64軍、65軍、66軍、67軍、68軍。這些部隊先後入朝作戰,包括空軍和炮兵在內,總共先後投入的總兵力達近190萬。
韓國軍隊 武器裝備:韓國軍隊武器匱乏,沒有成建制的炮兵部隊,空軍部隊和坦克部隊。
人員培訓和配備:軍官多為二戰時期日本或滿洲國軍事學校出身,如後任總統的朴正熙,歷任師長、軍長、參謀總長的白善燁等。
韓國9個師,每個師的兵力都不一樣,其中以第1師和7師為最多,每個師約9600餘人,其次是第6師9112人,第2師約8000人,其餘的3、5首都師均為7000人左右。而第8師不足7000人,只有6866人。
裝甲車:約27輛。
火炮:約129門。
火箭筒:約1900具。
飛機30架:10架戰鬥機,10架聯絡機,10架教練機,無轟炸機。
總兵力:約9.8萬人。
在戰爭爆發前,朝鮮和韓國方面的軍事力量對比為:兵力2—1,火炮2—1,機槍7—1,半自動步槍13—1,坦克6.5—1,飛機6—1。兩方對比,朝鮮人民軍方面占據絕對優勢。
聯合國軍 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荷蘭、紐西蘭、加拿大、法國、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共16個國家的作戰部隊及瑞典、印度、丹麥、挪威、義大利5個國家的醫療隊組成。值得指出的是,韓國軍隊也受“聯合國軍”指揮。
韓戰期間,“聯合國軍”侵朝部隊最多時達到93.26萬人,受“聯合國軍”指揮的韓國部隊達59萬多人,總計152萬多人。其中美國出兵居第一位,兵力達30多萬人;英國居第二位,兵力達1.40萬多人;加拿大居第三位,兵力達8123人;土耳其居第四位,兵力達5400多人;其餘出兵數量的排列順序是澳大利亞、菲律賓、紐西蘭、泰國、衣索比亞、法國、希臘、哥倫比亞、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南非。
韓戰美國動用了其陸軍兵力的三分之一,戰場兵力最多時達到302483人;海軍兵力的二分之一,出動各種艦艇210艘,海軍航空兵的作戰飛機383架;空軍兵力的五分之一,先後出動各種飛機數萬架,戰場上飛機最多時達1700多架。
美軍動用大量的精銳部隊,有“開國元勛師”——騎兵第一師,“美利堅之劍”——陸戰第一師,“滴漏器師”——美軍第七師,“王牌飛行隊”——航空兵第四聯隊等大量“王牌”。
美軍使用了除
核子彈 以外的所有現代化武器,許多戰役、戰鬥的炮火密度、戰場兵力密度、空襲轟炸密度,都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水平。
傷亡情況 韓美等國傷亡 在“聯合國軍”中,美韓共死亡174415人,傷病數十萬人,失蹤及被俘數萬人。其中,美軍死亡36574人;傷病103284人;失蹤及被俘八千餘人,占74.26%。在美軍死亡人數中,陸軍占68.44%,空軍占13.06%,海軍占8.30%,海軍陸戰隊占10.20%。受“聯合國軍”指揮的韓國軍隊陣亡137899人,傷450742人,失蹤被俘32838人,總計621749人,韓國軍民共死亡415004人。
韓國方面的傷亡數據最為混亂,根據一組數字,韓國方面包括軍民共損失1312836人,其中死亡415004人,傷殘425868人,失蹤459428人。
1976年,韓國國防部戰史編寫委員會出版的《韓國戰爭史》則聲稱,聯合國軍方面的傷亡及失蹤/被俘數位是1168160人。而韓國軍隊的損失為984400餘人,其中陣亡227800餘人,負傷717100餘人,失蹤43500餘人。這個數位與中朝方估計殺傷韓軍的數位相差不算太遠。但韓方另外的資料聲稱這其中包括非軍事人員的傷亡數位,而且現在韓國官方數字更正為62萬人。
自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朝中部隊共斃傷俘敵軍1093839名,其中美軍39萬餘名。擊落擊傷和繳獲敵機12224架,擊毀擊傷和繳獲敵坦克3064輛,擊沉擊傷敵艦船257艘。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殲敵71.8477萬人。加上朝鮮人民軍1950年6月25日至1953年7月27日殲敵數,中朝軍隊共殲敵109.3839萬人,其中美軍39萬餘人,韓軍66萬餘人,其餘僕從軍2萬餘人。
通過與美國軍事歷史第II卷有關韓戰中美軍傷亡數字比較,2010年美國國會研究機構(CRS)提交國會的美國曆次戰爭和軍事行動傷亡統計報告應當最為可信(如下表所示)。死亡數字中,還有約8000人的
任務中失蹤 (也稱為UNACCOUNTED FOR即屍體未尋獲,他們已被推定為死亡)數據,上述數字也在不斷變化中,不斷有美國軍人遺骸被找到、確認身份並被安葬,截止2014年1月15日,仍有7896名美國人軍人的屍體未找獲。
類別 總死亡數 戰鬥死亡 其他死亡 受傷 合計
36574
33739
2835
103284
陸軍
29856
27731
2125
77596
海軍
657
503
154
1576
海軍陸戰隊
4509
4267
242
23744
空軍
1552
1238
314
368
中朝傷亡 1950-1958年間,中國志願軍傷亡39萬餘人次,其中陣亡、病故171687人,負傷22萬人(扣除多次負傷人次),合計傷亡39萬人,有報導說中朝軍隊傷亡失蹤總人數約63萬人。 朝軍被俘十萬人。據不完全統計,韓戰期間志願軍共傷亡36萬餘人,陣亡171687人。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韓戰中人員損失為:陣亡和事故死亡11.14萬人、傷重不治2.16萬人、負傷23萬人、病亡1.3萬人、生病43.7萬人、被俘2.17萬人、失蹤0.4萬人,傷亡總計38.2萬人。
抗美援朝戰爭紀念館經過十多年全國範圍的調查核實,截至2010年10月,共確認183108名中國人民志願軍官兵在1950-1958年間為國捐軀。2014年10月29日,中國民政部、總政治部確認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
傷亡匯總 韓國:陣亡137899人、負傷450742人、失蹤24495人、被俘8343人;
美國:陣亡36574人(包括2830非戰鬥傷亡)、負傷103284人、失蹤7926人、被俘4714人;
英國:陣亡1109人、負傷2674人、失蹤179人、被俘977人;
土耳其:陣亡741人、負傷2068人、失蹤168人、被俘244人;
澳大利亞:陣亡339人、負傷1216人、失蹤43人、被俘26人;
加拿大:陣亡516人、負傷1042人、失蹤1人、被俘33人;
法國:陣亡262人、負傷1042人、失蹤1人、被俘12人;
泰國:陣亡129人、負傷1139人、失蹤5人;
希臘:陣亡192人、負傷543人、失蹤3人;
荷蘭:陣亡120人,負傷645人,失蹤3人;
哥倫比亞:陣亡163人、負傷448人、被俘28人;
衣索比亞:陣亡121人、負傷536人;
菲律賓:陣亡92人,負傷299人,失蹤和被俘97人;
比利時:陣亡101人、負傷478人、失蹤5人,被俘1人;
盧森堡:陣亡2人,負傷13人;
紐西蘭:陣亡34人,負傷299人;
南非:陣亡34人、失蹤9人;
幾方面數位匯總,在整個韓戰期間,聯合國軍方面所確認的最低人員損失統計數字是:聯合國軍的人員損失在57萬人以上。而這個數位中,估計由中國軍隊造成的損失占2/3以上,也就是38萬人以上。
朝鮮:陣亡215,000–350,000人、負傷303000人、失蹤和被俘共120000人;
中國:中國的傷亡數據統計:陣亡183108人(其中34000人為非戰鬥死)、負傷383218人、25621人失蹤、21400人被俘;
美國統計的中國傷亡數字:陣亡400000人、負傷486000人、被俘21839人;
蘇聯:在整個戰爭期間,先後有12個蘇聯空軍師投入了空戰,輪番參戰的空軍人數總計為72000人,1952年最多時達到25000~26000人。蘇聯空軍的殲擊機總共擊落了1097架敵機,高射炮兵擊落了212架敵機。根據看到的俄羅斯聯邦武裝力量總參謀部檔案文獻的統計數字,蘇聯航空兵在朝鮮損失了335架飛機和120名飛行員。在這場戰爭中蘇聯軍人總共犧牲了282人。
死亡和受傷平民總數:估計約250萬人。
韓國:990968人;其中373599人死亡、229625人受傷、387744人被虜或失蹤。
朝鮮:估計約1550000人。
戰爭暴行 美軍方面,由於擔心朝鮮情報人員及破壞分子混入南逃
難民 ,因此對成群的難民進行掃射。已經公開的美軍屠殺平民行為有
老根里事件 、
信川郡 大屠殺 。此外美國飛機還對城市及平民目標進行了轟炸。造成大量人員傷亡。1952年6月23日,美國空軍大規模轟炸了中國境內的鴨綠江水電廠。7月11日,美國空軍對平壤進行轟炸掃射。中國各地掀起了抗議聲討活動,揭露和抗議美國這一暴行。部分學者認為聯合國軍在戰爭中使用了
細菌武器 。
韓國軍隊方面,在韓國軍隊收復的本國領土以及隨後占領的朝鮮城市及鄉村中組織“治安隊”、“滅共團”等組織,對
朝鮮勞動黨 黨員和被懷疑為親共人士的平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查和處決,比如
江華島屠殺事件 。
朝鮮人民軍方面,在戰爭初期占領韓國大部分領土後、以及美軍仁川登入後被迫撤離韓國時,在韓國各地區進行甄別,對韓國政府官員、軍官、警察、憲兵、資本家、商人、知識分子、教師、記者、地主、宗教人士,以及上述人員的家屬進行了大規模逮捕和處決。
戰爭影響 朝鮮半島 戰前的北南分裂局面,通過戰爭不僅沒有解決,還進一步惡化,朝鮮半島作為世界軍事舞台上的一個熱點持續至今。
韓國經濟在戰後遭到嚴重破壞,
李承晚 在戰後仍然以統一為目標,不重視經濟發展,不斷計畫隨時再和朝鮮方面開戰。四一六運動後,李承晚下台,局勢依然並沒有緩和。此後
朴正熙 執政期間更出現“
實尾島事件 ”,雙方敵對的氣氛並沒有因領導人轉換而改變。朝鮮和韓國的領導人進行過幾次會面談話,但礙於雙方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方面的根本差異,並沒有產生什麼實際的進展。
由於朝鮮發動的統一戰爭遭到了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抵制,朝鮮在戰爭中遭到嚴重破壞,1945年—1950年和平建設時期所積累的社會財富消失殆盡。這次戰爭使朝將中國牽連進來,將中國捆綁進了朝鮮的戰車至今尚未脫離。此戰為隨後20多年朝鮮的迅速發展奠定基礎。但由於朝鮮經濟是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陣營的一環,結構單一,因此在蘇東劇變後日益艱難、經濟崩潰。在金日成死後,他的兒子金正日獨裁權力鞏固。朝鮮人民的生活條件依然十分艱苦。國際社會包括中國、韓國不斷對朝鮮提供經濟援助。
美國 美國幾乎與中國和蘇聯兩個社會主義大國爆發全面戰爭。韓戰期間擔任美國國務卿的迪安·艾奇遜曾經明確表示:韓戰中的“主要麻煩”在於,“我們是在和一個錯誤的敵人打仗,我們打的是乙級隊,而真正的敵人是蘇聯。”
此外,戰爭促進了美軍內部的民族融合,有超過10萬名黑人士兵加入軍隊至朝鮮半島作戰,這是美軍首次大規模地將黑人與
白人 士兵混編於同一單位。
通過韓戰,美國認識到自己的實力難於打贏地面局部戰爭,戰爭結束後便實行“大規模報復戰略”,把軍備重點轉到發展核武器和空軍方面。美國的年度軍費,由韓戰前的150億美元,飈升至戰爭期間和戰後的年400億美元以上,同蘇聯展開了持續的軍備競賽,導致冷戰局面進一步加劇。
蘇聯 戰爭對蘇聯的影響就十分複雜。一般認為蘇聯是最大贏家,
史達林 成功讓中國出兵對抗美國等盟軍,也藉此出售大量二戰剩餘軍事設備賺取資金物資,中國直到1965年才清償完所有欠款,中國官員戰後又抱怨蘇聯是“死亡販售商”(merchants of death)。戰爭令中美爆發直接衝突,而蘇聯未正面介入。戰爭削弱美國實力,把美國超強的國力軍力從歐洲
鐵幕 一線的爭奪轉移到韓戰的泥潭,為蘇聯爭取時間在二戰後的廢墟上治療戰爭創傷,發展國防尖端技術,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
日本 日本雖然沒有參戰,但是戰爭期間美軍在日本大量的物資採購,對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經濟復甦,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奠定日本之後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戰時美國為鞏固後方,又允許日本以“自衛隊”名義重組軍隊,美日軍事同盟的基礎也在此時奠定。
中國 由於韓戰,蘇聯打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變成第二個
南斯拉夫 的顧慮,從1952年起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大陸建設全面的工業基礎,這些援建項目以及1954年定下的幾十個工業項目被合稱
第一個五年計畫 期間蘇聯援助中國的156個重點項目,為中國打下了冶金、石油、礦山採掘、煤炭、發電、電力裝備、機械製造、紡織、造紙、製糖、航空、航天、交通鐵路、國防兵器製造等全面的科研生產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開始了獨立自主門類齊全的工業化建設道路,藉助蘇聯的技術成功製造出核武器。
中國官方觀點認為: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在與西方列強(包括日本)的戰爭中屢次陷入慘敗或極其被動的局面,韓戰的結果使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獲得巨大威望,中國人的自信心大大增強。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就此形容:“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的海軍建設受到很大影響,外購英艦的希望破滅,於是不得已出天價購買蘇聯舊艦。
沈志華認為毛澤東從戰爭時期的國內政治運動中發現大規模
民眾運動 對實現各種目標很有用,從此在之後的施政中屢屢能見到這種模式。
1954年,赫魯雪夫來華談到撤旅大蘇軍基地事項,因為剛剛停戰,毛澤東說:“我認為蘇軍在這個時候撤走是不合適的,美國人可能會利用這一機會發起進攻。”後經赫反覆勸說才同意。
其他影響是,美國公開保護台灣當局,使解放軍暫時失去了攻占台灣的機會;也間接讓
日本經濟 重新崛起,使日本免於二戰的懲罰。
對當時遷移到台灣的國民黨政權而言,韓戰的爆發延遲或阻礙了人民解放軍攻台。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參戰使得美國認識到台灣對牽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將台灣重新納入防禦體系。日後簽訂的“《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即是基於韓戰的影響。美國也因此改變了對國民黨當局的態度,繼續承認所謂“中華民國政府”為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及支持“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國民黨政權因為韓戰獲得美援,幫助了台灣當時的經濟發展,也提升了台軍的戰力。美國總統
杜魯門 派遣
第七艦隊 巡邏
台灣海峽 ,嚇阻中國人民解放軍進攻
台澎金馬 。同時在國民黨當局要求下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戰俘在被迫遣返台灣後,則大大鼓舞了國民黨軍隊士氣,因此韓戰也被稱為“台灣的
西安事變 ”。此外,國民黨政權曾有意派遣軍隊參與韓戰,幫助韓國擊退朝鮮人民軍,而
麥克阿瑟 也有意將戰事擴張至中國本土,希望能讓國民黨政權得以“
反攻大陸 ”,但是被美國杜魯門、韓國李承晚以及部分國家反對,所以國民黨政權改為以提供物質幫助美韓等國,擊退北韓的南下進攻。此外,由於
中國人民志願軍 大量士兵投入朝鮮,聯合國軍內缺乏熟知漢語及中共軍隊的人才,因此國民黨政權提供了台軍及駐韓大使館部分人員協助
情報戰 、
心戰 喊話、中文
宣傳單 製作、審問志願軍戰俘。
英國 英國是反共陣營的重要國家,再加上身為美國的盟友,在若干議題上需要換取華府方面的支持,因此在外交及軍事上都採取了對抗北韓的行動。
中國介入韓戰後,這種政策受到挑戰。對外,倫敦擔憂與中國的敵對會危及英國在華利益、甚至促使
社會主義陣營 對香港等遠東殖民地構成威脅;對內,二戰後元氣大傷的英國因為武裝政策及軍費開銷而使國庫吃緊,衝擊民生及社會福利預算。而在韓國總統李承晚公開指責英國、加拿大、紐西蘭及澳大利亞等大英國協派兵國“影響了麥克阿瑟遭到撤職”之後,英國民眾對李氏及韓國政權的腐敗、專制產生極大反感,輿論立場也逐漸轉向
反戰 。
工黨 及
艾德禮 內閣的韓戰政策失去民心,黨內也因為輿論壓力及預算問題爆發分裂,這些因素使得工黨在1951年的國會大選中落敗。而選前抨擊工黨將英國拖入韓戰泥淖的
保守黨 ,則在
邱吉爾 的帶領下取得執政權。
邱吉爾上台後,迅速改變立場,推動停戰政策,使英國得以從朝鮮半島的難題抽身而出,同時在韓戰問題上不再支持美國。
大事記錄 時間 事件 1950年6月25日4時30分
朝鮮人民軍進攻韓國
1950年6月27日
美國的第七艦隊駛進台灣海峽,軍事介入台灣海峽
1950年6月28日
朝鮮人民軍攻克韓國首都漢城(即首爾)
1950年7月7日
美國糾集15國,組成以美軍為主並由美國指揮的所謂聯合國軍
1950年8月中旬
朝鮮人民軍將美韓軍驅至釜山一隅,占領了朝鮮半島南部90%的土地
1950年8月27日16時40分
美國P—51型軍用飛機2架,侵入安東市浪頭機場上空,掃射2分鐘,打當機場工人3名,打傷19名,擊毀卡車2輛
1950年9月15日
聯合國軍仁川登入,並不斷轟炸掃射中國東北(美國空軍歸咎于飛行員導航錯誤),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
1950年9月22日
美國B—29型轟炸機1架,侵入寬甸拉古哨上空偵察,繼而飛抵安東市區上空,在振安路一帶投炸彈12枚,炸死居民2人,炸毀房屋28間,震壞800餘間的屋瓦和玻璃,炸毀菜田3330平方米
1950年9月25日
1950年9月28日
聯合國軍收復漢城
1950年9月30日
韓國軍隊越過三八線
1950年10月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最後的出兵決定。3日,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
1950年10月19日
聯合國軍攻克朝鮮首都平壤
1950年10月19日晚
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
1950年10月27日-31日
1950年10月31日-11月2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攻占清川江
1950年11月25日-12月9日
1950年12月5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收復平壤
1950年12月15日
聯合國軍撤至三八線以南
1950年12月31日-1951年1月5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三次戰役
1951年1月4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攻克漢城
1951年3月15日
聯合國軍第二次收復漢城
1951年4月11日
麥克阿瑟被免除最高司令官職務,李奇微接任
1951年4月22日-5月23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
1951年6月23日
蘇聯副外長馬立克建議停火
1951年7月10日
雙方在開城開始停戰談判
1951年8月18日-9月18日
聯合國軍發動夏季攻勢
1951年8月22日
開城談判中斷
1951年9月29日-10月22日
聯合國軍發動秋季攻勢
1951年10月25日
開城停戰談判恢復
1952年
1月,中國稱“美國侵略軍公然違背國際公約,在朝鮮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撒布大量帶有
鼠疫 、
霍亂 、傷寒和其他傳染病的動物和昆蟲,企圖以所謂的細菌戰從根本上削弱中朝軍民的戰鬥力”,但美國予以否認
1952年5月7日
1952年5月12日
1952年10月8日
停戰談判中斷
1952年10月14日
聯合國軍發動金化攻勢
1952年10月14日-11月25日
上甘嶺戰役
1953年5月13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夏季攻勢
1953年6月8日
雙方就戰俘安排達成協定
1953年7月13日
1953年7月19日
板門店雙方談判代表在所有問題上達成協定
1953年7月27日
停戰協定簽字,韓戰暫停
1958年2月19日
中朝兩國政府發表關於中國人民志願軍年內全部撤出朝鮮的聯合聲明
1958年2月20日
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發表聲明,決定於1958年底以前分批全部撤出朝鮮;首批於3月15日動身回國
1958年10月22日
志願軍總部官兵在司令員
楊勇 上將、政委
王平 上將等率領下啟程返國
1958年10月26日
志願軍總部公報:志願軍已全部撤離朝鮮
影視作品 中國大陸 美國 《
鋼盔 》、《Retreat,Hell!》、《
戰地天使 》、《
豬排山 》、《
獨孤里橋之役 》、《
陸軍野戰醫院 》、《
沙場壯士赤子心 》《深入敵後2之邪惡軸心》(BEHIND ENEMY LINESII:AXIS OF EVIL)、《安城故事》、《戰地情焰》、《決不撤退》、《戰艦英雄》、《獨孤里橋之役》、《豬排山》
韓國 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