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派

右派

在政治中,右翼、政治右派是指各種保守的政治立場,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意義。最初,在法國大革命時期,“右派”是指坐在議會右側,擁護君主制與貴族特權的人士。

今日,右派是用來指強調民族主義、傳統和宗教。部分人則用“右派”來稱呼支持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的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右派
  • 外文名:Rightist
  • 解釋:各種保守的政治立場
  • 起源:法國大革命時期
來源,發展,主義,立場,標誌,現今用法,各國右派,澳洲,法國,冰島,印度,伊朗,日本,紐西蘭,韓國,荷蘭,瑞典,葡萄牙,相關著作,

來源

“右派”源自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來自第三階級的自由派參議員坐在主席的左側,這是自1789年三級會議以來的習慣;而貴族階級、第二階級的成員則坐在右側。
之後的立法會議(Legislative assembly),將坐在右側,支持舊制度(Ancien Régime)的君主主義者稱為右派。這個根據自己政治立場而分坐大會主席左右席位的傳統延續到了今日的國民議會,在階級、政黨、集團內,政治上保守、傳統的一派。

發展

19世紀末期,法國政治光譜可分為極左派(社會主義者和激進派)、中間偏左自由派共和主義者)、中間派(溫和派和保守派共和主義者) 、中間偏右(君主立憲支持者、奧爾良派、波拿巴主義者)和極右派(偏激保皇派和正統派)。
埃德蒙·伯克埃德蒙·伯克
從此,右派成為保護現有制度和傳統、贊同統治階級和私有財產權自由市場經濟。現代西方保守主義受到埃德蒙·伯克等人的著作影響,伯克反對抽象概念,而主張民族傳統。
他提到:“我們敬畏上帝,我們尊敬國王且感到敬畏;尊敬議會且滿懷情感;尊敬行政官員且充滿敬意;尊敬且敬重牧師;尊敬且尊重貴族。為什麼?因為當心中出現這些想法,我們“自然”就會被打動。”他提出理由捍衛成見(Prejudice),表示這是“整個國家與時代的銀行與資產”,相較之下個人是較不重要的。他主張“成見能在緊急情況下立即運用。
心中的成見出現在智慧與美德之前,而且不會在人們猶豫、懷疑、困惑、無法解決時離你而去。” 伯克批評社會契約(Social contract)理論,主張社會的確是個契約,但“不只有活在世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是在世的、已死去的、尚未出生的人們間的關係。”

主義

19世紀的英國,有少數但強力的曼徹斯特自由派人士,如理查·科布登(Richard Cobden)和理察·賴特(Richard Wright)等人,追隨自由放任資本主義。1867年,英國與法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之後也與其他國家簽署協定。報紙《經濟學人》創辦於1843年,某一程度上反對穀物法
1866年成立的科布登俱樂部(The Cobden Club)和其他團體或場所也會討論自由貿易。但奧地利經濟學者主張自由放任經濟從未成為任何一個國家的主要信條,並且在18世紀末,歐洲國家重新採用貿易保護主義和經濟干涉主義。
法國二戰後中間偏右戴高樂主義者主張在教育和基礎建設上投入大量資金,和具有社會民主主義特色的大規模經濟管制與有限的財富再分配措施。

立場

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或無產階級的立場,所謂左派就是代表歷史前進方向的人群,而馬克思主義指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所以在今天左派就是主張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人群。有一個經常和左派右派混淆的問題就是左傾和右傾的區分。同樣是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因為對現實的認識不一致,因此就產生了對採取何種措施的分歧,認識落後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右傾,認識超前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左傾。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屬於左派,屬於認識上產生了偏差;另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會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危害,因此就需要即防左又防右。對認識上有偏差的左傾或右傾,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思想上給以幫助,促使他們轉變。所謂防,只是說要防止在策略上出現左傾或右傾,不是說象防賊一樣的防人,甚至是把他們作為革命的對象。
對於無產階級來說,主張資本主義,極力為資本主義社會辯護的,就是右派。由於右派極力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歷史向社會主義前進,所以右派是代表著逆歷史前進方向的勢力。而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資本主義社會當然是要萬萬年的,因此他們並不承認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的是什麼左派,在他們那裡,左派恐怕是要被稱作空想派、烏托邦的。但右派在如何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上,也還存在路線之爭,主要地區分為改革派與維持派(也稱保守派)。改革派就是要割除一些資本主義的弊端,進行一些改良,這就必然要向社會主義學習和靠攏,其政策主張也就必然更多地反映了中、下階層的利益。由此,一般也稱其為左翼或左派。而維持派(或保守派)則更多地要求維護傳統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反對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因此其主張就必然更多地代表上層階級的利益,一般稱其為右翼或右派。不過也常常不用左右派的稱呼來表示,比如,美國的民主黨屬左翼,但通常稱之為自由派,而美國的右翼共和黨則被稱為保守派。
與左傾和右傾的概念相對,在政策的具體實施上又有保守、穩健和激進的區別。比如激進的右翼極力反對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改革,對已進行的改革拚命反對並主張撤消之,一般稱為極端保守派,而激進的左翼就主張實行大膽的、迅速的改革,一般稱為極端自由派。我們可以看到,當今資本主義世界,兩派的主張變得模糊起來,都在向中間靠攏,也就是改革的保守派和保守的改革派在互相靠攏。
其實左派也有保守、穩健和激進的區別,但這通常和右傾、左傾混在一起,不容易區分。

標誌

各國右派絕大多數以藍色為象徵標誌,各國左派大部分則以紅色為象徵標誌。

現今用法

所謂左派右派之分是個歷史的產物,分別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而這個資產階級革命中所誕生的名詞,又被馬克思主義做了進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講清左派右派這個問題,還和你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有關。
現今的“右派”可以指許多不同的事物,例如用來討論經濟政策,當然也有許多其他用法。本節將只討論經濟上的用法。
對自由意志主義者而言,“右派”支持建立在經濟自由之上的分散經濟,擁護所有權、自由市場自由貿易的相關政策。有部分人聲稱經濟自由與右傾政府有關。他們指責“左派”支持管制經濟(Regulatory economics)與平等原則。而在自由主義者眼中,“右派”被視為保守的威權主義者,“極右派”則是支持社團主義
經濟自由主義理論-是古典自由主義的經濟部份-大部分是由亞當斯密於啟蒙時代所建立。亞當斯密主張政府對於經濟的干預應降至最低,但並不反對由政府供應基本的公共財,如道路、隧道、學校、橋樑和其他私營實體無法有效執行的基礎設施。亞當斯密希望能依使用比例繳納費用(如過路費),但也接受稅金的必要性,主張稅款應與各人所能負擔的成比例。
私有財產和個人契約是經濟自由主義的基礎。這些理論始於18世紀,當時主張,如果每個人保留自己的經濟設施,追求個人的最大利益(看不見的手),而不是受到國家控制,如此一來將會出現一個和諧且平等,繁榮的社會(自發秩序)。
該理論中,應該要存在著最低標準的公共資訊和正義,並且不允許任何人脅迫或偷竊。亞當斯密也主張,可用報復性關稅以實現自由貿易,用著作權和商標去激勵創新。經濟自由思想促進了18世紀末邁向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運動,及之後重商主義制度的瓦解。
右派的自由意志主義專注在限制政府權力以保護人民權利。自由意志保守主義,也稱為保守自由意志主義,顯現了部份思想。里根曾在專訪中說:“我完全相信保守主義是自由意志主義。”

各國右派

澳洲

澳洲,保守主義者及右派人士常被視為澳洲工黨的反對者。社會保守主義者、大英帝國民族主義者、支持農業利益的組織、反社會主義的天主教徒、基督教基要主義者和自由市場主義者等,歷來都被視為保守派。
在澳洲聯邦成立後70年間,澳洲政治中的非勞工派主張溫和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支持福利國家,以及維持澳洲與大英帝國的關係。許多學者認為羅伯特·孟席斯所領導的政府便是這種執政方向。但自1980年代起,如同美國的里根和英國的柴契爾夫人,澳洲政治的保守派逐漸採納自由市場經濟政策。在當今的澳洲政治,澳洲自由黨被視為主要的保守黨。

法國

法國最大的政黨,右派的人民運動聯盟-特別是薩科齊-已承諾改革法國制度,擺脫過去舊有的特殊利益,讓法國更加有競爭力。薩科齊支持與北美和位於地中海的中東國家等歐洲鄰邦建立更緊密的政治關係。該黨在前總統席哈克針對海珊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及與“基地”組織的關聯表達懷疑時,引起美國的強烈反彈。甚至美國保守派人士試圖將薯條“French Fries”改為“Freedom Fries”。
法國政黨民族陣線主張回歸傳統價值,包括讓墮胎更為困難或立法禁止;給予未出外工作的母親津貼;宣揚本土傳統文化;更加獨立於歐盟和其他國際組織;對於廉價進口徵收關稅或採取其他貿易保護手段;恢復死刑﹔停止非歐洲移民和採用屬人主義。民族陣線反對移民,特別是北非、西非和中東的穆斯林移民。在1995年總統大選中,讓-瑪麗·勒龐傳送小冊子給全法國選民,他主張以“人道的和有尊嚴的手段”將國內“三百萬非歐洲人”“送出”法國。媒體觀察家將該黨視為極右派或極端右派(extreme right)。

冰島

戴維·奧德森在1991年出任總理,其政策包括穩定貨幣及財政;私有化;減稅;規定漁業的獨占使用權(Exclusive use right);廢除各種資助虧損企業的政府基金;貨幣移轉和資本市場的自由化。

印度

印度的右派政黨以印度人民黨等印度教國家主義(Hindu nationalism)政黨為代表。印度人民黨主張保守社會政策;自主;強健的經濟成長;民族主義所推動的外交政策和強大的國防武力。“印度教徒主義”(Hindutva)在該黨思想中占有獨特地位,他們相信古印度文化和價值會為印度帶來一個更開明的社會。

伊朗

伊朗的右派政黨以保守派為主,如Combatant Clergy Association (CCA)和Islamic Coalition Society。CCA 是1977年由一群神職人員為了以文化方式推翻穆罕默德·禮薩·巴勒維而成立。現擁有全國首要的政治神職人員(包括現任的阿亞圖拉)。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後,該黨是第四和第五屆議會的最大黨。
伊朗的右派陣營反對舊有右派的僵固思想,採取開明觀點,主要代表有Executives of Construction Party (ECP) 與拉夫桑賈尼。在拉夫桑賈尼主政期間,該黨採取開明的國內外政策。這是伊朗右派的第一次分裂。

日本

日本保守派政黨自民黨坐穩最大黨寶座長達半世紀,而自民黨的目標有:迅速、以出口為基礎的經濟成長;在外交與國防政策上與美國保持密切合作;和一些新議題,如行政改革。行政改革包括以下幾個主題:簡化和精簡政府官僚;日本國營事業民營化;和稅務改革、老年化社會所造成的經濟影響的應變措施等等。
其他在1990年代初期的優先事項有:讓日本在快速發展的亞太地區扮演更積極且活躍的角色;日本經濟自由化、國際化,提升國內需求;打造高科技資訊社會;鼓勵科學研究。他們不僅對自由企業作出承諾,也堅持對重要小型企業及第一級產業採取部份貿易保護主義和補貼手段。
在日本也有民族主義運動。右派團體一水會主張建立強大的軍力,並曾批評美國。

紐西蘭

紐西蘭國家黨在2008年的第49屆議會選舉中成為最大黨以及執政聯盟的核心成員。國家黨長達數十年是紐西蘭最大的自由保守主義政黨。國家黨主張減稅,減少社會福利支出,促進自由貿易,恢復或維持紐西蘭的防衛聯盟,對全紐西蘭人訂立一個公民身分的標準(“One law for all”)。
奇異黨(Kiwi Party)主張透過公民投票實行直接民主制,並回歸“猶太教與基督教倫理道德的民主”。紐西蘭家庭黨主張基督教基礎的社會保守主義,並表示其選民基礎為“重視家庭、傳統的基督教徒”。
紐西蘭優先黨也採取社會保守主義的立場,特別是反對大量移民。

韓國

右派的大國家黨是韓國最大的政黨。左派政黨在國內並不受到歡迎,最大的左派政黨只獲得3%的選票。韓國在經歷數十年的自由市場自由貿易及低稅政策後,已成為主要經濟體(20國集團)及亞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亞洲第四位及全球第十三位。其經濟發展被稱為“漢江奇蹟”,是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典範。

荷蘭

荷蘭的自由民主人民黨保守自由主義的代表。該黨在2005年發表“自由宣言”(Liberal Manifesto),包括支持歐盟的“四大自由”;人民有安樂死的權利;針對福利國家與低稅的改革,但保留部分政策,如由納稅人支付勞動家庭的日間託兒費用;允許大麻政策。

瑞典

瑞典溫和黨強調自由市場私有化、個人自由和降低公部門的成長速度,且支持大部分自1930年代以來所採取的社會利益。該黨重視的議題有對抗犯罪、低稅、強健的國防與教育系統的品質。他們也支持瑞典加入歐盟。溫和黨在2003年的公民投票中支持將貨幣改為歐元。他是歐洲人民黨國際民主聯盟的成員。
瑞典民主黨中分離出來的極右派國家民族黨成立於2001年10月。該黨稱他們是民主民族主義(民族民主主義)和種族多元主義(Ethnopluralism)政黨。主流媒體及觀察家時常稱該黨為仇外和/或種族主義,史蒂芬·羅斯學院(Stephen Roth Institute)稱他們為“新納粹”,但該黨均不承認。

葡萄牙

葡萄牙的右派政黨以民主與社會中心-人民黨(Democratic and Social Center - People's Party)為代表。創立者Diogo de Freitas do Amaral 最初是要成立中間派政黨,以舒緩康乃馨革命所帶來的熱潮,採取介於左派與右派的溫和立場,擔任當時政治不穩定中的主要角色。其創立者成功緩和右派份子(無論是否為黨員),提供革命後與左派對話的管道。但人民黨之後逐漸背離創始人的主張,成為一個右派歐洲懷疑主義政黨,支持傳統的基督教價值觀。該黨與領導人Paulo Portas 支持美國的2003年伊拉克戰爭,並強烈反對墮胎合法化。

相關著作

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最早研究歐洲工業興起及商業發展的著作之一,是現代經濟理論的先驅。亞當斯密在這本書與其他作品中,闡述了自我利益的合理性,與競爭可以促進經濟的繁榮與安康,也闡述了自由貿易資本主義最為世人所知的基本原理,大大影響了後世經濟學者的著作。
《國富論》《國富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