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傾

右傾

右傾是指政治思想上,認識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客觀情況變化、前進,甚至違背客觀發展規律的傾向。右傾思想如果形成為系統完整的路線,並在實踐中貫徹便成為右傾機會主義。右傾機會主義在政治鬥爭中往往放棄原則,犧牲無產階級根本利益而求得妥協,又叫右傾投降主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右傾
  • 外文名:Right deviation
  • 拼音:yòu qīng
  • 類別:思想
內容,起源,認識問題,機會主義,原因,區別,

內容

右傾機會主義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原則,在革命鬥爭中過高估計敵人力量,過低估計革命力量,不敢積極發動和組織民眾進行鬥爭,坐失有利時機,甚至悲觀失望,退卻逃跑。

起源

北伐戰爭後期,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思想(蘇共史達林指導錯誤),發展為投降主義路線,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機關中占了統治地位。表現為不是放手發動工人、農民起來鬥爭,而是放棄黨的領導權,致使黨不能組織有力的鬥爭。抗日戰爭初期,曾經犯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王明,在不要聯合,只要鬥爭,“一切通過統一戰線”,以退讓求聯合的思想指導下又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把抗日領導權交給蔣介石,嚴重影響了江南新四軍的發展。右傾和“左”傾都是違背馬克思主義,都以主觀和客觀相分裂、認識和實踐相脫離為特徵。它們雖是從兩個各不相同的極端出發,但思想基礎都是主觀主義,因此在一定條件下,兩者可以互相轉化。馬克思主義者在政治鬥爭中,既反對“左”傾,也反對右傾。

認識問題

黨內的“左”右傾問題是關於黨的政治路線的認識上的問題。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黨的政治路線和政治任務不是隨心所欲的,也不是亘古不變的。人們對政治形勢及政治任務的認識水平不同,從而對政治路線的領會程度參差不齊。加之政治形勢千變萬化,人們的認識有時超前於政治形勢,有時落後於政治形勢,於是便產生帶有某種傾向性的政治思想或言行。“左”和右正是政治路線方向上的這種傾向性問題。也就是說,“左”和右指的是,在某一歷史發展階段政治路線確定前後帶有落後於或超前於政治形勢的傾向性的政治觀念或政治言行。進一步講,凡是趨後的、守舊的一些政治觀念或政治言行都是右,凡是超前的、激進的政治觀念或言行都是“左”。比如,我黨政治路線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既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又要改革開放,在這一基本路線方向上,如果一味地強調改革開放而忽視四項基本原則,這就是一種“左”傾;如果一味地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而不進行改革開放,這就是右傾。正如鄧小平所說的:“‘左’的干擾更多是來自習慣勢力,舊的一套搞慣了,要改不容易。右的干擾就是搞資產階級自由化,全盤西化,包括照搬西方民主。”(《鄧小平文選》第3卷)。

機會主義

毛主席說:”什麼是機會主義呢,機會主義就是這裡有利就到這裡去,那裡有利就到那裡去,無一定原則,無一定方向。”什麼是右傾:“過高地估計敵人力量,過低估計人民民眾的革命力量,主張搞階級合作;右傾機會主義在思想上是保守主義,行動上是逃跑主義,組織上是投降主義。”

原因

陳獨秀
陳獨秀的一生,經歷了一個大起大落的過程。從一個前清秀才,一躍而成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文科學長,進而成為“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再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甚至是中共五屆中央的總書記。曾幾何時,斗轉星移,陳獨秀因受蘇共錯誤指導,發展右傾機會主義,最後貧病交加,客死他鄉。
錯誤的思想認識
自建黨伊始,陳獨秀就認定,落後於俄國的中國,一定要按照俄國革命的方式進行革命,即共產黨先幫助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成功二月革命,再聯合工農成就自己的十月革命。他幾度公開發表文章,說明中國革命之所以要兩步走,就在於“中國產業之發達還沒有到使階級壯大而顯然分裂的程度,所以無產階級革命的時期尚未成熟,只有兩階級聯合的國民革命的時期是已經成熟了”。
右傾右傾
只不過,陳獨秀一直認為,中國無產階級幼稚,資產階級也同樣幼稚。而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遠遠大過資產階級,兩階級聯合進行國民革命的結果,無產階級的力量最後勢必大過資產階級,國民革命成功後,緊接著自然是一場“十月革命”,“資產階級決難堅持獨厚於自己階級的經濟制度”。也正因為如此,他一直認為,共產黨的主要任務應該放在爭取和組織無產階級,壯大自身力量的基礎上,以便民主革命成功時,即可在最短時間一舉而成就社會革命。共產國際轉而突出強調民族革命,這與陳獨秀最初的觀點顯然有多少差別。
堅持右傾路線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後期,在中國共產黨內形成的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路線。1923年,陳獨秀提出了“二次革命論”,認為中國民主革命只能由資產階級領導,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無產階級只有等待資本主義發展後再發動第二次革命,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1926年12月,在中共中央漢口特別會議上,陳獨秀的右傾思想發展成為在黨中央占統治地位的右傾投降主義,放棄了無產階級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致使1927年在蔣介石背叛革命的情況下,使大革命慘遭失敗。
結論
從主觀方面看,大革命時期,中共尚處於幼年時期,還不能把中國革命的實踐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結合起來。從客觀方面看,共產國際不了解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它的錯誤指導也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至此,陳獨秀離開了他曾經嘔心瀝血地為之操勞了6年之久的中共中央。他因此也背負起了“右傾投降”的罪名。繼季諾維也夫擔任共產國際主席的布哈林在陳獨秀辭職幾天后就公開發表文章,點名批判“陳獨秀這樣一類機會主義傾向最嚴重的領袖”。又過幾天,《真理報》進一步給陳獨秀戴上了“右傾分子”和“投降路線”的帽子,說他是“中國共產黨最突出、最道地的機會主義代表”,是實行“機會主義的投降路線”的“右派領導人”,說他提出退出國民黨就是“將整個革命領導權統統交給資產階級”,“是在民族資產階級面前投降”。毫無疑問,俄國人當年的這種批判是帶有明顯的政治目的的。
右傾右傾

區別

“左”傾是激進冒險主義、機會主義,右傾是保守主義、投降主義機會主義(最初出現時的表現是“左”傾)。機會主義包括“左”傾機會主義和右傾機會主義。“左”傾機會主義又是“左”傾冒險主義。右傾機會主義又是右傾投降主義
左派右派之分
所謂左派右派之分是個歷史的產物,分別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而這個資產階級革命中所誕生的名詞,又被馬克思主義做了進一步的引申,所以要講清左派右派這個問題,還和你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有關。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或無產階級的立場,所謂左派就是代表歷史前進方向的人群,而馬克思主義指出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所以在左派就是主張走社會主義道路的人群。有一個經常和左派右派混淆的問題就是左傾和右傾的區分。同樣是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因為對現實的認識不一致,因此就產生了對採取何種措施的分歧,認識落後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右傾,認識超前於實際情況的,我們叫做左傾。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屬於左派,屬於認識上產生了偏差;另一方面,無論左傾右傾,都會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帶來危害,因此就需要即防左又防右。對認識上有偏差的左傾或右傾派,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從思想上給以幫助,促使他們轉變。所謂防,只是說要防止在策略上出現左或右傾,不是說像防賊一樣的防人,甚至是把他們作為革命的對象。
右傾右傾
對於無產階級而言的右派
對於無產階級來說,主張資本主義,極力為資本主義社會辯護的,就是右派。由於右派極力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反對歷史向社會主義前進,所以右派是代表著逆歷史前進方向的勢力。而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資本主義社會當然是要萬萬年的,因此他們並不承認主張實現社會主義的是什麼左派,在他們那裡,左派恐怕是要被稱作空想派、烏托邦的。但右派在如何維護資本主義制度上,也還存在路線之爭,主要地區分為改革派與維持派(也稱保守派)。改革派就是要割除一些資本主義的弊端,進行一些改良,這就必然要向社會主義學習和靠攏,其政策主張也就必然更多地反映了中、下階層的利益,由此,一般也稱其為左翼或左派。而維持派(或保守派)則更多地要求維護傳統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反對對資本主義進行改良,因此其主張就必然更多地代表上層階級的利益,一般稱其為右翼或右派。不過也常常不用左右派的稱呼來表示,比如,美國的民主黨屬左翼,但通常稱之為自由派,而美國的右翼共和黨則被稱為保守派。
政策的實施
與左傾和右傾的概念相對,在政策的具體實施上又有保守、穩健和激進的區別。比如激進的右翼極力反對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改革,對已進行的改革拚命反對並主張撤消之,一般稱為極端保守派,而激進的左翼就主張實行大膽的、迅速的改革,這大概是叫極端自由派吧。當今資本主義世界,兩派的主張變得模糊起來,都在向中間靠攏,也就是保守的保守派和保守的改革派在互相靠攏。其實左派也有保守、穩健和激進的區別,但這通常和右傾、左傾混在一起,不容易區分。
區別派別的習慣
用“左”或“右”來區別派別的習慣來源於1789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三級會議。當時的國民公會裡山嶽派在左,吉倫特派在右。山嶽派是法國大革命時期國民公會中的革命民主派,因坐於會議大廳的最高處得名。1792年吉倫特派退出雅各賓俱樂部後,山嶽派實際上成為雅各賓派。哲學上講: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地理論就是正確的認識,如果執行的路線、方針、政策符合當時的實際,就是正確的;如果超越了當時地客觀實際,做了條件不成熟的事情就是左傾盲動(冒險)主義;如果落後於當時的實際,條件成熟了還不去做某種事,一般叫右傾保守(投降)主義。
在戰爭年代的區別
在戰爭年代,黨內"左傾"容易走向關門主義,"右傾"容易導致投降主義,因此要反對"左傾"、"右傾",但主要是反"左傾"(反"左左為右")地冒進性。在和平時期,黨內"左傾"容易走向空想主義,"右傾"容易導致妥協主義,因此還要反對"左傾"、"右傾",但主要是反"右傾"(反"左右為中")地保守性。其實,"左"與"右"地區別由來已久。在兩千多年前地春秋時代,中國偉大的哲學家老子就說過:"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以責於人"。
西方話語體系辭彙
左與右完全就是西方話語體系地辭彙,在20世紀初隨著馬列理論傳入中國而開始被中國知識分子所使用。簡單地說,左就是要革命,主張平等,維護下層民眾的利益,右就是保守,主張自由,集團的利益。但是,左與右地劃分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政治上評價左與右和學術研究一定要嚴格區別。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的左右劃分標準以對共產黨的態度來劃線,親共的是左派,反共的是右派,共產黨左右以對國民黨的態度劃線,主張奪取革命領導權的是左派,比如張國燾,主張擁護國民黨領導國民革命的是右,比如陳獨秀(一般如此,但披露出來的資料證明陳獨秀地右傾受了共產國際地影響)。其實從總體來看,整箇中共都是左派。
國共合作國共合作
按照中共傳統黨史地劃分
1927年國共分家後,按照中共傳統黨史地劃分,以毛澤東為標準來劃分左右,中共蘇維埃革命後期王明博古犯了左的錯誤,王明在抗戰初期又犯了右的錯誤。對於建國以後,一般以1957年反右鬥爭為界,以後毛澤東在左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到發動極左的文革。需要注意地是,以上皆是當下政治宣傳地一套說法,然而我們怎么進行學術研究就是另一回事,比如陳獨秀右傾的說法已經基本被推翻了,當時以湖南農民運動為代表地共產黨鬥爭其實是存在左的傾向的。另外,對毛澤東發動文革地評價也發生了巨大的分歧。
其他區分
左:政治上屬於革命的、進步的,如左派、左翼;右:政治上屬於保守的、反動的,如右派、右翼。用左、右來區分政治派別,好像是始於法國,法國大革命時期,在表決一項議題時,不同觀點地人分坐左右,坐在左邊的持激進的、革命的態度,而右邊的則持反對的態度。後來,約定俗成,左右成了表示區分政治立場、觀點、態度的概念。但是,“左傾”有時是褒義 的,表示思想上有革命的傾向;有時是貶義的,表示思想太左,脫離實際,如“左傾機會主義”。為什麼有時左要加引號即“左”呢?如“‘左’的錯誤”,就是這個意思,看起來很激進、很革命,但是,用這種“左”地思想指導實踐,不但達不到預期目地,甚至會造成嚴重損失。如王明的左傾機會主義錯誤,建國後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也是“左”的錯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