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圖書出品書籍。來自“五角大樓”的韓戰真相。上世紀“內部發行”,軍史研究權威作品,20年後國內首度公開出版。全景式再現美國軍方政界決策、實施和作戰的真實進程,比小說還要好看的軍事史。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編輯推薦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目錄
引言:一場苦澀的小戰爭
第一章 鯨斗殃蝦
第二章 戰爭爆發
第三章 “警察行動”
第四章 炫耀武力
第五章 先斬後奏
第六章 背水一戰
第七章 仁川賭勝
第八章 放手行事
第九章 “悠悠行動”
第十章 威島會談
第十一章 大軍待發
第十二章 中國介入
第十三章 暫時平靜
第十四章 走向深淵
第十五章 死裡逃生
第十六章 陷入災難
第十七章 危難受命
第十八章 麥帥解職
第二十一章 和談密徑
第二十二章 爭持不下
第二十三章 政令之變
第二十四章 最後和平
資料來源和致謝
序言
然而不管後人如何評說那場戰爭的得與失、勝與負、罪與罰,歷史在60年前中美朝(韓國除外)簽訂停戰協定時已經改寫:它是美國開國以來第一次戰而無勝之役,也是中國自鴉片戰爭百餘年來境外戰爭中首次不敗紀錄。中國志願軍將士憑藉簡陋的裝備、頑強的意志和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應對擁有陸海空絕對技術優勢的對手,硬是把逼近鴨綠江邊的聯軍一度推回37度線。韓戰的結局是年輕共和國的開拓之舉,也是百年來我們多難民族歷史性崛起的第一步,更作為東北亞地緣政治的拐點而載入史冊。
30年前在美國問世的《韓戰:未曾透露的真相》一書,從一位美國作者的視角,記錄了這一歷時三載、震撼世界,被美方刻意淡化但又難以割捨的“有限戰爭”。
美國的“集體遺忘”與“不依不饒”
60年來,美國朝野對待韓戰(以下又簡稱“朝戰”)的觀念可用“集體遺忘症”來概括。美國出版界有關越戰的出版物汗牛充棟,而朝戰的書籍卻寥寥無幾,其中又多以“遺忘”“未透露”等為主題。著名作家大衛·哈伯斯塔姆1972年以揭露越戰決策失誤的《出類拔萃之輩》而一舉成名,而他關於美陸戰1師在長津湖僥倖逃脫中方第九兵團毀滅性打擊的巨著《最寒冷的冬天:美國人眼中的韓戰》, 直到他於2007年去世數月後才出版。出版界失語,好萊塢亦健忘。美國大小銀幕上充斥著二戰和越戰的鏡頭,唯獨朝戰作品鳳毛麟角。甚至首都華盛頓的朝戰雕塑群,也是在停戰42年之後的1995年才落成,比建於1982年的越戰紀念牆還晚12年,而後者在越戰結束7年後即完工。直至2009年底,美國國會才通過法案紀念韓戰。
1982年出版的美國政論家約瑟夫·古爾登的《韓戰:未曾透露的真相》一書,是美國研究韓戰著述中少有的較早的綜合性著作。 美國政府1967年頒布的《信息自由法》要求聯邦政府的記錄和檔案以25年、50年和75年為限,原則上向所有的人開放。古爾登充分利用了70年代末開始解密的美國政府有關朝戰的檔案,此後四年間採訪了眾多當事者和知情人,完成了這部“內幕”之作,對患有“集體遺忘症”的美國公眾不失為一服清醒劑。
美國多年來對朝戰集體失憶,原因至少有三。其一,美國歷史上對外戰爭多多。三年朝戰,長度不及越戰的三分之一,輝煌不及數月的海灣戰爭,國民記憶中自然難有其位。其二,美國政府大事化小,當初把朝戰定義為“警察行動”,以繞過國會審理和宣戰的“麻煩”(無獨有偶,“9·11”事件後美國把本應是“警察行動”的“反恐”定性為“戰爭”,以無限擴大總統操控戰爭的權力)。然而越戰也定義為“警察行動”,美國人何以念念不忘?!
以筆者之見,朝戰在美國國民記憶中的“邊緣化”,似有更深層的原因。美國政治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極濃,習慣於在敵我、黑白、是非、善惡、勝敗中擇取其一,不輸不贏的朝鮮停戰實屬另類——既不同於此前美國完勝對手、凱旋班師、重塑國際體系的一戰、二戰的記錄,也有別於美軍筋疲力盡、被迫撤出後徹底失敗的越南戰爭(1964—1975)。這也就是為何美國對朝戰的觀念多年來一直游離於兩個極端之間:既要“遺忘”,卻又難以割捨;千方百計地從記憶中抹除,也為當年不能“臨門一腳”而耿耿於懷,難以放棄與朝鮮現政權敵對的政策。2010年韓戰爆發60周年時,歐巴馬突然宣稱美國贏得了韓戰,並且不接受“平局”的說法。 不管歐巴馬是為了譁眾取寵還是安撫人心,這位哈佛高才生和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在對韓戰的結局的認知方面,既違反歷史,也無視現實。
按美國歷史學家沃爾特·拉夫伯的話說,“美國人總是抱怨說,‘美國總是贏得戰爭,但卻失去和平’,這兩個說法其實都不甚準確。事實上,韓戰是美國第一次被迫接受的僵局,而在10年後開始的越戰中,美國的敗局更是確鑿無疑”。
中國:與時俱進,面向未來
與西方中心主義相比,近年來中國的朝戰研究更具開放性,以軍事科學院2000年出版的《抗美援朝戰爭史》為例,它大量借鑑和使用了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使整部書比1988版的《戰史》更為豐富、更有深度,在相當程度上比起美國同行更為客觀。舉一個例子,90年代初在丹東落成的韓戰紀念館中,把韓戰爆發的根源定性為1948年爆發的內戰,這與美國朝戰修正派的主要觀點基本一致;而美國官方對朝戰爆發的定位仍延續冷戰的說法,即共產主義制度就意味著侵略。
與中國朝戰研究的開放性和包容性相呼應的是,中國對朝鮮半島的政策也在與時俱進。30年來,中國對朝鮮半島的政策已逐步擺脫了歷史的陰影。中朝同盟框架仍在,中國對朝鮮半島的政策則摒棄意識形態且日漸中立。80年代以來中國對朝鮮半島不偏不倚、與時俱進的政策,建立在對歷史深刻反思的基礎之上。朝戰對中國最深刻的教訓,乃是在戰略層面。1950年初,史達林出於對獨立於蘇共的中共的戒心,最終同意由蘇聯扶植的金日成政權南進,維護以至擴展蘇聯在東北亞的利益;設法通過中蘇同盟關係使中方在美國出兵後援助朝方,避免蘇美直接對抗。朝方一意孤行和蘇方自私自利,使朝鮮內戰終於升級為中美歷史性對決。儘管中方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使戰線穩定在38度線,然而取得的戰果和付出的代價都是巨大的。戰爭期間,中蘇、中朝之間同盟關係的上、下限都多受衝擊,突顯了國家利益層面的矛盾和衝突,為未來中蘇分裂埋下了伏筆。
有鑒於此,堅持獨立自主、根據事物的是非曲直和國家根本利益制定半島政策,恐怕是朝戰給予中國最寶貴的經驗。80年代初,中國開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朝鮮問題上,中方反對破壞半島穩定的任何行為,不管是來自任何一方;與此同時,致力於發展與南北雙方的經貿和正常的國家關係。2003年以來,由中方主導的朝核六方會談早已超越了中國自身的利益,而是把地區穩定和防止核擴散作為更高的追求目標;同時創造條件,以和平協定取代停戰協定,促成美朝關係正常化。
21世紀的世界,兩極終結,一超稱霸,多極隱現,然而半島時局仍撲朔迷離,險象叢生。著眼現實、面向未來的中國,如何與仍生活在過去時態的美朝韓三方互動,如何在歷史、現實和未來中尋求一個既維護中國利益、又兼顧他國光榮與夢想的平衡點,仍是對中國政治和知識精英的智慧和能力的挑戰。
30年後再看《韓戰:未曾透露的真相》
30年前,當我們開始翻譯約瑟夫·古爾登剛剛出版的《韓戰:未曾透露的真相》一書時,國際社會還處在兩極體制,冷戰不僅仍在繼續,更有加劇之勢。而在東北亞,剛剛步入改革開放的中國,對朝鮮半島的態度則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中國致力於保持與平壤的政治和經濟關係,但1983年10月9日的仰光爆炸事件後,中方開始與朝鮮在類似“國際”問題上拉開距離。與此同時,中國開始注意韓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中韓轉口貿易也在1983年啟動。
在對朝鮮半島問題“向前看”的同時,中國的軍事史學界也開始回頭審視30年前結束的韓戰。然而在整個80年代,無論是將帥的回憶錄,還是其他有關韓戰的著作和譯本都少之又少;包括蘇聯在內的各國韓戰檔案仍未公開。這一狀況在90年代出現根本改觀,大量的回憶錄和作品陸續問世。蘇聯解體後陸續公布了一些檔案,各國學者紛紛前往“淘金”,朝戰研究才步入黃金時期。
而古爾登的《韓戰:未曾透露的真相》一書在1982年出版,恰是在中國和國際的朝戰研究蓄勢待發卻又青黃不接的時期,這也是我們立即著手翻譯的背景和動力。作為西方“修正學派”的早期作品,它向讀者提供了一個涵蓋政治、戰略和戰場“互動”的全新視角,而它所運用的大量剛剛解密的美方內部檔案,為中國的韓戰史研究提供了一些原始素材。古爾登本人的批評性論述,也有別於西方和美國的“正統”觀念。30年後的今天,在美國朝戰史學界似又回歸“正統派”、對那場贏不了又放不下的戰爭開始歌功頌德(包括歐巴馬本人)的時候,古爾登的書更突顯其自身的價值。
* * *
60年前結束的韓戰,畢竟漸行漸遠。如今南北分野仍在,物是而人非。然而,那些永遠長眠在朝鮮三千里江山和中國白山黑水間的18萬志願軍英靈,那些以原始的裝備和血肉之軀,使美國強大的戰爭機器被迫停止在三八線的百萬壯士們,以及共和國的所有奠基者們,他們在60年前的那場“有限戰爭”中的巨大奉獻,卻是後輩們心中永存的豐碑。
於 濱
美國文博大學(Wittenberg University)政治系教授
上海美國學會資深研究員
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研究所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