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函谷關曾是戰馬嘶鳴的
古戰場,與“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同為我國古代的重要關口。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曾於此著述五千言《
道德經》。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
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裡朝聖祭祖。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函谷關古文化旅遊區,位於豫陝晉三省交界、河南省西大門
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2平方公里,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雞鳴台、關樓、函關古道等20餘處。
函谷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
老子著述
道家學派開山巨著《
道德經》的靈谷聖地,道家文化的發祥地;是古代西去長安、東達洛陽的通衢咽喉,河南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匯地;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塞,紫氣東來、雞鳴函關等歷史故事與傳說的起源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裡以名人(老子)、名著(《
道德經》)、名關(函谷關)留芳
青史,名揚海內外。
地理環境
函谷關位於河南省
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
王垛村(依《後漢書·郡國志》所載:“谷城”
瀍水出,有函谷關。谷城隸屬
河南尹轄治,遺址應在今洛陽市西北
磁澗鎮柴灣村附近,而東漢時的函谷關應在今新安東3.5公里處。),距
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
長安古道”,緊靠
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古人
王氏曰:自
靈寶以西今河南靈寶縣、潼關以東,皆曰桃林。自
崤山以西崤山,見
河南名山三崤、潼津以南,通稱函谷。
古代處於洛陽至西安故道中間的崤山至潼關段多在澗谷之中,深險如函,古稱函谷。戰國時
秦惠文王從
魏國手中奪取
崤函之地,在此設定函谷關。此關關城東西長7.5公里、古道僅容一車通行,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諸國合縱攻秦,至此敗還。此處有
令尹望氣台、
孟嘗君雞鳴台,老子著《
道德經》的太初宮等,太初宮已經成為國內外信仰者祭奠老子的重要場所。1992年,靈寶市政府按照原古關圖形,投資重建了關樓。這裡已成為知名旅遊景點。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
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始建於
西周,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谷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周慎靚王三年,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
秦始皇六年,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谷,皆敗走”。“
劉邦守關拒
項羽”,“
安史之亂”的
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1944年
中國軍隊與日本
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都是在這裡進行的。
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點。圍繞著這座重關名城流傳著“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
玄宗改元”等歷史故事和傳說。
唐太宗、
唐玄宗、
司馬遷、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司馬光等歷史名人志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餘篇。
歷史淵源
春秋時期,
晉國據此天險阻擋了西面
秦國的入侵,戰國時秦國占領函谷關,此後關東、關中、關西即以此而得名。
戰國時,
戰國七雄除秦以外的其餘六國曾聯合對抗
秦國,但秦國在函谷關成功抵禦住六國聯軍的攻勢。西漢
賈誼的政論名篇《
過秦論》寫道:“於是六國之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
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其中的“關”就是指函谷關,可見其戰略影響。
由於函谷關易守難攻,秦朝末年各地起義抗秦後,新立的
楚懷王為儘快平息戰亂,宣告誰先入關中,得為關中王,此處所指的關亦是函谷關。之後
劉邦先入關中,不過並非直入函谷關,理由即是函谷關易守難攻,加上關內即是秦的首都鹹陽,護守函谷關的秦軍必是精銳,為避免攻堅,劉邦接受
張良的建議繞道進入關內。不過,項羽不滿劉邦先入關,設下鴻門宴,但又不願違逆楚懷王當初的宣告,因此在冊封時將劉邦封為巴王,之後封為
漢王。雖然巴、漢兩地也屬於關中關內(函谷關以西),但當時為未
開化的不毛之地,甚至是秦與秦朝專門用來流放罪犯的地方。不過劉邦仍然在漢中成功積蓄力量,最終在楚漢相爭中戰勝了項羽。
西漢建立後,置關都尉守關。漢景帝初,爆發
七國之亂,吳遣其臣
應高遊說膠西王曰:王幸而許之一言,則
吳王率
楚王略函谷關,守
滎陽敖倉之粟,拒漢兵,治次舍,須大王矣。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
漢武帝從
楊仆言,徙
故關於新安東界(今河南新安縣),以故關為
弘農縣,治
弘農郡。
王莽居攝二年(公元7年),關東
翟義等起兵,遣其部將武讓屯守函谷關。東漢初,
王霸屯函谷關,擊滎陽、
中牟賊,平之。王元說
隗囂曰:
請以一丸泥,東封函谷關,圖王不成,其弊猶足以霸。
漢桓帝初平二年,校獵
上林苑,遂至函谷關。
延熹九年,復幸函谷關。
漢靈帝光和五年,校獵上林,歷函谷關,遂狩於廣成苑。漢獻帝初平二年,群雄起兵討伐董卓,
董卓強行將
漢獻帝從洛陽遷到長安時,就以函谷關堅固易於防守為理由。魏正始初,從
弘農太守
孟康言,移函谷關,更號大崤關,又為金關。
此後兩千年間,地勢險要的函谷關常常成為軍事爭奪的對象,包括唐代
安史之亂,甚至抗日戰爭等。
文化背景
軍事文化
函谷關建於西周時期。“因在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東自
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號稱天險”(《
辭海》)。函谷關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嶺,東臨絕澗,南依秦嶺,北瀕黃河,地勢險要,道路狹窄,素有“車不方軌,馬不並轡”之稱。《
太平寰宇記》中稱“其城北帶河,南依山,周回五里餘四十步,高二丈”。關城宏大雄偉,關樓倚金迭碧,因其地處桃林塞之中樞,
崤函古道之咽喉,素有“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唐·胡宿詩),“雙峰高聳太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金·
辛願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
周慎靚王三年(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伐秦,秦據函谷關天險大敗六國軍隊。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楚、趙、魏、韓、衛五國伐秦,“至函關,皆敗走”。戰國時魏占函谷關而鎖秦,秦占函谷關而出山東。六國合縱攻秦也全是以函谷關為戰場。
秦末
楚漢戰爭中,劉邦曾守關阻擋項羽進攻。唐“安史之亂”中,官兵與叛軍在關前進行了著名的桃林之戰。
自春秋戰國以來的兩千多年中,函谷關歷經了七雄爭霸、
楚漢相爭,
黃巢、
李自成農民起義,以及辛亥革命、抗日戰爭、
解放戰爭的狼煙烽火,無論是逐鹿中原,抑或進取關中,都是山東入關中的重要通道,可見函谷關的重要性。函谷關歷來都是兵家必爭的
戰略要地。
長達五十公里的峽谷,東頭是函谷關,而西頭就是潼關。“歷史上發生在函谷關的重要戰爭達13次,而潼關則多達45次。”常駐重兵,少則數萬,多則幾十萬,這段峽谷在軍事上的作用被歷代君主銘記。
老子文化
老子(約前571~?),字聃,號
伯陽,又稱
老聃,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
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後人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
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
鹿邑)人,是我國春秋末年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和文學家,不僅是道家學派理論的奠基人,被後來的道教奉為教祖,而且是先秦諸子百家的啟蒙者。他的著作《
道德經》,即《老子》一書,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自《道德經》問世以來,上至皇帝高官,下至黎民百姓,都對這部經典著作有著極大的研究熱情。據不完全統計,有史料記載的版本達1800多種。不僅在國內影響廣泛深遠,而且在公元七世紀便以梵文傳到國外,16世紀傳至
歐美各國,以後逐漸風靡世界。德國著名哲學家
黑格爾曾指出:“
中國哲學中另一個特異的派別……是以思辨作為它的特徵。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這就是理性。這派哲學與哲學密切聯繫的生活方式的發揮者是老子。”德國哲學家
尼采說:“《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美國前總統
里根在其1987年的
國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名言來闡述他的
治國方略。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蘊含豐富,涉及天、地、人各個方面,在政治、經濟、軍事、藝術、倫理、養生等領域都有獨到的見解和智慧的光焰。
研究老子思想成為一種國際性的
文化現象。英、法、美、日等40多個國家都在研究《道德經》,翻譯《道德經》的版本已達600餘種,其中日本人著述達330餘種。因《道德經》成於函谷關,函谷關名副其實成為道家文化的發祥地。
名勝古蹟
關城遺址
建築無存。據考證函谷關關城為不規則長方形,用長、圓、平夯夯打而成。東城牆長1800米,西城牆長1300米,南城牆長180多米。遺址基本與史書記載相吻合。
東門關樓
原關樓已不存在,目前看到的是1992年開工修建的復古建築。
東門關樓南北長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東,控制入關的要道。關樓為雙門
雙樓縣山頂式三層建築,樓頂各飾
丹鳳一隻,所以又叫“丹鳳樓”。
函谷古道
東起
弘農澗西岸的函谷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溝、黃河峪、狼
皮溝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長15公里,是這一帶唯一的東西通道。谷深50~70米,谷底寬10米左右,窄處只有2、3米,谷岸坡度40~80度,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古書上說函谷關道“車不分軌,馬不並轡”,“一泥丸而東封函谷”。2000年,村內一農民在田間勞動時,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
遺骨,發現其身上中箭十多處。經文物部門鑑定,死者身上的
箭簇為戰國時期製品,可見當時戰爭之一斑。
戰國井式箭庫
位於函谷城樓
東城門右側城牆下端,為一直徑0.9米
豎井穴式兵器倉庫,於1986年7月發現,是戰國時守關官吏儲藏兵器的箭庫。箭庫象一口
旱井,裡面放著一捆捆箭鏃,約1立方米,箭頭是銅質的,箭桿是鐵質的,很輕,已經銹在一起,不能分開。此箭庫為研究戰國時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據。
尹喜故宅遺址
相傳為
尹喜的寓所。尹喜,
春秋時代人,素識天象,曾為函谷關關令。傳說他曾在此挽留老子居住半年之久。
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陳王府參軍田同秀(桃林縣人)進言玄宗皇帝說天降靈符於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靈符”,玄宗大喜,認為是老子對他的恩賜,遂將年號“
開元”改為“天寶”。
雞鳴台
又叫田文台,成語“雞鳴狗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重建的雞鳴台,傳說就是當年
田文食客學雞叫的高埠。
望氣台
傳說是函谷關關令尹喜登高望遠,觀察天象之地。“紫氣東來”這一成語源出於此。唐代大詩人杜甫《秋興》詩中有“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之句。後人為紀念他,便將尹喜登高望遠的土山起名為望氣台。唐時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樓”。此樓民國年間毀於兵火。
太初宮
位於函谷關東城門右側。傳說,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關,行以師禮,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便在此寫下了《
道德經》五千言。這部蘊涵豐富的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也有有認為是後人託名之作)。為了紀念這件事,後人便在老子著經的地方修築了太初宮,曾是一座道觀。
太初宮為殿宇式
古典建築。殿脊和山牆檐邊上塑有
麒麟、獅、虎、雞、狗等珍禽異獸,神形兼備。
殿頂飛梁縱橫,椽檁參差,雖然屋架複雜,但卻自成規矩,殿宇寬闊,中無撐柱。史載,太初宮始建於西周。現存太初宮主殿建於唐以前,元、明、清均有修
葺。
函谷碑林
函谷碑林修建於1988年秋,碑林南北長100米,東西寬40米,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不但有從
靈寶各地蒐集來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
楊貴妃之兄楊仲嗣的墓誌碑、明代
吏部尚書許
天官夫人的墓誌碑等,而且有
近現代書法名家書寫名人吟詠函谷關詩文的新碑,如清代
康有為給當時的靈寶縣長寫的條幅石碑,
李向陽原型的
筆文碑等。
三處函谷關
秦關
即春秋戰國時期所建的函谷關,遺址在今靈寶市北15公里處的王垛村。
漢關
在今河南省新安縣東500米,西距秦關150公里。據靈寶市志記載,自
漢室興起之後,關中作為帝都,函谷關以東則稱關外。人們都以自己是關中人為榮。
樓船將軍楊仆,原籍函谷關以東的
新安縣,別人說他是關外人,他深感不快,就盡捐家資,於漢
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新安縣城東也修起了一座雄偉的城池,人們稱它為
漢函谷關。有了這座
新關,楊仆也就成了關中人了。
漢關早已廢棄,2000年僅存有關門遺址。
魏關
位於靈寶市東北20公里,距秦關約5公里。相傳三國時候,
曹操西討張魯、
馬超,為了迅速轉運兵馬糧草,命
許褚在那裡開鑿隧道,築起關樓,距秦關不遠,故稱新關。這處後來成為東達洛陽,西接長安的重要交通幹線。抗日戰爭時
城樓毀於兵火,遺址為
三門峽水庫淹沒,現僅留古道和
烽火台遺址。
成語典故
紫氣東來
據
《史記》記載:春秋末期,柱下史老子
李聃看到周室將衰,西渡隱居。
公元前491年,函谷關令
尹喜,清早從家裡出門,站在一個土台上(現瞻紫樓)看見東方紫氣騰騰,霞光萬道,觀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氣東來,必有異人通過。”忙令關吏清掃街道,恭候異人,果然,見一老翁銀髮飄逸,氣宇軒昂,並且倒騎青牛向關門走來。尹喜忙上前迎接,通報姓名後,誠邀老子在此小住。老子欣然從命,在此著寫了彪炳千秋的洋洋五千言
《道德經》。以後,函谷關一帶的
門楣或
春聯都刻寫“紫氣東來”,流傳至今,表示吉祥。
仙丹救民
老子在函谷關著寫
《道德經》時,他的坐騎青牛被當地一老農飼養著。
當時,函谷關一帶流行一種
瘟疫,許多人為此斃命,郎中也無能為力。一天,老子的青牛不吃不喝,急壞了飼養人。他找郎中,郎中說人都
看不好,更看不好牛,飼養人死纏硬磨讓給牛瞧瞧,青牛氣息奄奄,郎中讓人扶起,
牛站不穩,只是咳咳不止後突然咳出一個肉團(就是現在人說的
牛黃),牛才如釋重負,張嘴吃草。郎中大喜,忙將肉團拿回家中,泡製成小藥粒,發給有病關民。病人吃後馬上見輕。人們為了感激老子的青牛救命之恩,說這是仙丹。至今,靈寶還流傳有正月二十三為
牛節的習俗。這天,家家門上貼著用
黃紙剪成的青牛圖案,並寫上“新春正月二十三,天上老君煉仙丹,家家門上貼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
雞鳴狗盜
戰國時期,
齊國的
孟嘗君好客喜賢名聲很大,
秦昭襄王早有所聞,想讓孟嘗君來秦共圖大謀。派其弟
涇陽君到齊國為人質,請孟嘗君入秦為相,孟嘗君到秦後,遭到丞相
樗里疾的忌妒。樗在秦王面前進言陷害。後秦王反悔,欲殺害之,又恐遭人唾罵,暫將孟嘗君囚禁起來。回國後的涇陽君聞聽此訊,欲救孟嘗君
去求燕姬。燕姬提出要孟嘗君已贈給秦王的狐白裘衣。後一
門客從狗洞進入庫房,巡夜人聽
有動靜,門客學狗叫,騙走巡夜人,盜得狐白裘衣,送給燕姬。燕姬才幫忙弄到出關文書,孟嘗君一行慌忙逃至函谷關,正值半夜,當時關規是“雞鳴開關,日落閉關”。後邊追兵將至,形勢危急。此時有一門客站在
土阜上學雞鳴叫,周圍雄雞齊鳴,關吏忙開關門,孟嘗君一行匆匆出了函谷關。後來
樗里疾追到此處,孟嘗君已出關多時了。
公孫白馬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紛紛立論,互相爭鳴,使我國古代哲學思潮非常活躍。當時
趙國的
平原君門客中有一名叫
公孫龍的,想到
秦國出遊。那時趙國一帶的馬,正流行一種烈
性傳染病。秦國得知後,在其東大門的函谷關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概不得入關”。這天,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谷關,驗過
符節就要過關。關吏攔住說:“你人可以過關,但馬不能過關”。公孫龍不悅,“馬不能過關。
白馬非馬,怎能不讓過呢?”關吏說:“白馬也是馬呀!”公孫龍說:“難道我公孫龍就是龍嗎?”關吏被問愣了。他又說:“白馬者,馬與白也,或白與馬也,譬如說要馬,給黃馬、黑馬都行,但要白馬,給黃馬、黑馬就不行了。這說明白馬和馬是兩回事,也是就說白馬就不是馬,為什麼不能過呢?”關吏還沒明白過來,他就騎著馬過了函谷關。以後關令知道了此事,決心要治治他。後來,公孫龍從秦國返回,公孫龍出關這天,關令故意站在關前。公孫龍被驗過符後,關令不叫公孫龍過關,說:“你要出關,請到別處過。”公孫龍說:“自古從趙國到秦國,這個關是必經之路,我不從此過,還能從哪過?”關令說:“這裡是函谷關,不是你說的關。”公孫龍苦笑著說:“函谷關怎么不是關呢?”關令說:“先生不是說過‘白馬非馬’嗎?”這時公孫龍才意識到遇到了對手,但又怕誤了趕路,才跪在關令跟前哀求,最後過了函谷關。“白馬非馬”的爭論是當時哲學上一件很重大的事情。說明我國古代思想家開始在思考一般和個別的關係問題。
終軍棄襦
漢景帝於公元前153年復置函谷關,下令用襦作為出入關卡的憑證。公元前140年,漢武帝
劉徹詔舉賢士。當時濟南有一名叫
終軍的人才華橫溢,十八歲時就被選為
博士弟子,與少年才子
賈誼齊名,並稱為“終賈”。一天,他從濟南步行趕往長安,行至函谷關,關吏驗過符後,交還給他。他棄之而行。關吏笑他無知。他說大丈夫過關圖個功名,不再用這一般人用的襦。後來,終軍果然得到了漢武帝重用,也任南越大使。重過函谷關時,關吏認出了他,說這就是當年棄襦過關的孩子,隨從大呼:“這是出使南越的大使,不許胡說。”關吏大驚,忙跪拜送出關門。以後,靈寶人
教育孩子經常說:“要長進,學終軍”、“有才能,當終童”。
玄宗改元
《
資治通鑑》中記載:當時
陳王圭府有一個參軍,叫田同秀。一日早朝時,說他晚上夢見太上老君在函谷關丹鳳樓會見了他,老子說在他著經的地方,埋有一個
桃符,誰能得到它,誰就能得天下。玄宗聽後,馬上命田同秀帶人到函谷關老子著經的地方,
掘地三尺,挖出一個桃符,上面刻著一個
古體“桑”字,眾臣解釋為四十八。桑在為農業的象徵,寓意如果重視農業可保佑玄宗坐擁四十八年天下。玄宗大喜,認為是天賜之寶,隨即改“開元”年號為“天寶”年號,立老子為
太上玄元皇帝,改桃林縣為靈寶縣。
古籍記載
門票預訂
開放時間:夏上午8:00–下午18:00;冬上午8:00–下午17:30。
入園憑證:同程、
攜程、
美團等預訂成功確認訂單簡訊(目前均需提前2個小時預訂)。
優惠政策:兒童身高1.2-1.4米之間購
兒童票。60-69周歲老人憑
老年證購老年票。
取票方式:憑預訂簡訊到景區售票處取票。
免費政策:自景區恢復運營開始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醫護人員免門票。符合政策的人員可憑本人
醫師資格證、
護士資格證等相關
工作證,免費遊覽景區。
交通路線
自駕線路
高速:連霍高速靈寶函谷關出口1公里處。
公交路線
景區距靈寶市火車站15公里可乘8路、
9路公車到終點站。
省內自駕
連霍高速(三門峽、西安方向)—靈寶、
盧氏出口離開—遇
岔口向左—直行1.9公里,左轉—沿 X007行駛1.7公里—按路標指示到達景區
焦桐高速/焦溫高速(新鄉、濟源方向)—
長濟高速(洛陽、卲原方向)—二廣高速(三門峽、西安方向)—靈寶、盧氏出口離開—遇岔口向左—直行1.9公里,左轉—沿X007行駛1.7公里—按路標指示到達景區
京珠高速(焦作、濟源、
晉城方向)—長濟高速(洛陽、卲原方向)—二廣高速(三門峽、西安方向)—靈寶、盧氏出口離開—遇岔口向左
寧洛高速(洛陽方向)—連霍高速(三門峽、西安方向)—靈寶、盧氏出口離開—遇岔口向左—直行左轉
京港澳高速(平頂山方向)—寧洛高速(洛陽方向)—連霍高速(三門峽、西安方向)—靈寶、盧氏出口離開—遇岔口向左—直行
南陽方向到函谷關景區行車路線:
二廣高速(洛陽、晉城方向)—連霍高速(三門峽、西安方向)—靈寶、盧氏出口離開—遇岔口向左—直行
信陽方向到函谷關景區行車路線:
滬陝高速(武漢、鄭州方向)—京港澳高速(平頂山方向)—寧洛高速(洛陽方向)—連霍高速(三門峽、西安方向)—靈寶、盧氏出口離開—遇岔口向左—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