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喜(道教祖師之一)

尹喜(道教祖師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尹喜,字文公,號文始先生文始真人、關尹。先秦天下十豪,周朝大夫、大將軍、哲學家、教育家[1],甘肅天水人,自幼究覽古籍,精通曆法,善觀天文,習占星之術,能知前古而見未來。

《莊子·天下》把他和老子並列,稱為“古之博大真人”

官至周代大夫,時任大散關令,後遇老子,授其千古奇書《老子五千言》即今日之《道德經》。後跟隨老子西出散關,化胡西域。

基本介紹

  • 本名:尹喜
  • 別稱:文始真人,關尹子,巨無上真人,無上太初博文文始旦真君
  • 字號:字文公
    文始先生
  • 所處時代周代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出生地甘肅天水
  • 主要作品:《關尹子》
  • 主要成就:開派隱仙(文始)、化胡西域
人物生平,人物經歷,尹喜與老子,青羊宮,民間傳說一,民間傳說二,民間傳說三,尹喜墓,典籍記錄,莊子,呂氏春秋,

人物生平

尹喜,又名尹子。古書中出現最多的記載為關令尹喜。《列子》《莊子》《呂氏春秋》等記為關尹或關尹子尹子或為關令尹喜。列子中曾多次出現尹子與尹喜等詞由此可見其名為尹喜。在東漢宮廷撰寫漢書時期所收集整理的先秦古籍中明確記載為《漢書·藝文志》著錄《關尹子》九篇,舊題周尹喜撰。即周朝的尹喜。
尹喜
《列仙傳》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陳人也。生於殷,時為周柱下史。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轉為守藏史。積八十餘年。史記云:二百餘年時稱為隱君子,謚曰聃。仲尼至周見老子,知其聖人,乃師之。後周德衰,乃乘青牛車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老子無為,而無不為。道一生死,跡入靈奇。塞兌內鏡,冥神絕涯。德合元氣,壽同兩儀。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也記述尹喜得道經過:周康王時尹喜為巨大夫,後為東宮賓友,結草為樓,仰觀乾象。一日,觀見東方紫氣西邁天文顯瑞,知有聖人當度關而 西,乃求出為函谷關令。遇老子,迎為師,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曆三十五章及道德經五千言而去。喜欣爭持誦,奉行道成。
關尹一詞被誤讀成官名是因為《國語》”敵國賓至關,尹以告,門尹除門“中關尹二字由於當時沒有標點符號的誤會。正式的官位稱呼應該是門尹。《莊子》:門尹登桓。春秋時有門尹般、門尹且渠。

人物經歷

關尹子,先秦典籍《列子》,《莊子》,《呂氏春秋》等主要評述其思想,對於其生平記錄極少。最早的生平記錄是西漢《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了關尹子在函谷關攔住老子,強行留下《道德經》的故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周敬王時為函谷關令尹喜,先秦時邽縣(今天水市人),母魯氏,生喜。眼有日精,天日之表。少好墳(三皇之書)、索(八卦之書,書名)、素(《太公素書》)、易(《易經》)之書。善天文秘緯。仰觀俯察,莫不洞澈。不行俗禮,隱德行仁。後因涉覽山水,於雍州終南山周至縣神就鄉聞仙里結草為樓,精思至道。因以其樓觀星望氣,故號其宅為樓觀。周王聞之,拜為大夫。後復招為東宮賓友。
尹喜
東晉葛洪著《抱朴子》有云:“老子西遊,遇關令尹喜於散關,為喜著《道德經》一卷,謂之《老子》。老子西遊 出散關逢尹喜,為嚮導,至伏媧祖地,留李姓,後秦隨唐興 ”關令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隴西(今甘肅臨洮)人,秦國大夫,曾作散關令(陝西省寶雞市西南大散嶺),而非函谷關令。
尹喜為函谷關關令時見東方有紫氣西邁,知有聖人將至。不久老子駕青牛薄板車至函谷關,迎入官舍,北面師事之。居百日,尹喜以疾辭官,復迎老子歸樓觀本宅,齋戒問道,並請老子著書,以惠後世。於是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老子遂去,不知所終。之後,尹喜乃棄絕人事,按老子所授經法。精修至道,三年後,悉臻其妙。乃著《關尹子》九篇,發揮道德二經。
天水市伯陽渠早在元代就建有老子、尹喜的道觀。奉祀老子的道觀稱柏林觀,又有講經台。山後十餘里有尹道寺,稱“尹喜故里”。其殿前有楹聯一付,曰“華章九篇入百子,經文五千誦道德”。可謂對尹喜思想的恰當概括。
據有關史料記載,尹喜在日常生活中清虛自守,要求自己象射箭一樣保持“心平體正”,並解釋說:“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聖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說明這種心平體正的修持方法,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不僅能夠治身治國,而且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老子授其道德經並約定“後會蜀之青羊肆”。之後,喜託疾不仕隱居谷內,後入蜀,歸棲於武當山三天門石壁下。公元五世紀,南朝人郭仲產《南雍卅記》載:“武當山有石門石室,相傳雲尹喜所棲之地”。武當山大頂之北有“獅子峰”,岩壁上有尹喜岩,一名仙岩。其下有澗名牛槽澗、青羊澗。留傳有老子會訪尹喜的神話故事。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記尹喜岩“古有銅床玉案,今無”。元代羅霆震呤《尹仙岩》詩曰:
道之所隱即仙靈,心印函關道德經
不待邛州乘鶴去,此山仙己是天崖。
尚未找到尹喜的生卒年代,也不知其詳細的生平事跡,但歷代武當山志都記有他在武當山活動的蹤跡。勿庸質疑,尹喜成為第一位來武當山實踐,傳播道家思想的歷史人物,並被道教教徒尊稱為“玉清上相”。
《甘肅新通志》、《秦州直隸新志》、《天水縣誌》等書記載:“尹喜故里,在縣城東三十里之伯陽渠北山上,有尹道寺。”
《中國名人大字典》載“尹喜,天水人”。《秦州新志》載:“柏林觀中祀老子,又有講經台,山後十餘里有尹道寺,為春秋時關令尹喜故里。”
《莊子·天下篇》概括其思想為:“以本為精,經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呂氏春秋》謂:“老聃貴柔,關尹貴清。”東晉道都理論家葛洪對《關尹子》推崇備至。認為:方士不能到,先儒未嘗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執,可鑑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說。《關尹子》在《百子全書》列在道德經前,可見其書的份量了。
尹喜尹喜
魏晉進梁湛所著《樓觀本起內傳》稱:歷代時君世主相繼在尹喜故宅樓觀台建廟立觀,召致幽人逸士度為道士。戰國秦漢間有名姓可考者有尹軌等十二人之多。至魏晉南北朝時,北方道士雲集樓觀,形成了中國道教老子為祖師的樓觀派,一直延續至今。周至樓觀台為中國聞名於國內外的道教叢林。
道教學說最早的傳播者。
清·范陽詢《重修袁家山袁可立別業)碑記》:“立大功德者,如老子之為柱史,尹喜之為關,令仇生之仕殷,馬丹之仕晉,海蟾之仕燕,亦雖更仆,數求其名,昭史冊祀重典章者。”

尹喜與老子

尹喜是天水籍歷代文化名人中最早的先賢名士,聞名中外的《道德經》五千言,是由他承傳推廣於世的。兩千多年來,在中國乃至世界哲學、政治、軍事、史學等學術界影響極為深遠,意義非常,尹喜的功德是無量的。
尹喜(道教祖師之一)
大型辭書《道藏·尹喜傳》、《水經注》等書中可以看出,老子西行主要活動在渭河中上游一帶,除了伯陽柏林觀講經台等地之外,他們還去過秦州區老君台玉泉觀崆峒山敦煌等地。
尹道寺與老子講經台相距約數里路,殿宇中祀尹喜聖像。尹道寺建築規模不大,殿前懸掛古聯一副,曰“華章九篇入《百子》;經文五千頌《道德》”,對尹喜給予了歷史的精闢頌揚和評定。
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青羊宮

青羊宮位於中國西南部四川省成都市的西南,是該地區最古老、規模最大的道教宮觀,也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道教宮觀。因為在它的主要殿堂三清殿中,有兩隻用銅鑄的青羊,所以得名。它們也成為了青羊宮的象徵,吸引了無數的遊人。
成都青羊宮宮門成都青羊宮宮門
青羊宮創建於唐朝,唐朝的一位皇帝曾經在這裡避難,給它增添了傳奇色彩。1667年康熙皇帝時,青羊宮進行了重新修復,以後又不斷擴建,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氣勢宏偉。主要建築有山門、三清殿、唐王殿等。裡面的混元殿高大雄偉,八卦亭是其中保存最完整、造型最華貴的建築,供奉著老子騎著青牛的塑像。三清殿是主要建築,高大而莊嚴,供奉著三清像,大殿的左側懸掛著重約3000公斤的一口大鐘,還有重達1000公斤的生鐵香蠟筒一對。
青羊宮內最寶貴的文物是一部道藏經典,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版本,成為研究道教的珍貴資料。
關於青羊宮的歷史,唐樂朋龜《西川青羊宮碑銘》說:“太清仙伯敕青帝之童,化羊於蜀國。”題名漢揚雄《蜀王本紀》亦曰:“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時隔三年,老君降臨此地,尹喜如約前來,老君顯現法相,端坐蓮台,尹喜敷演道法。自此以後,青羊宮觀便成為神仙聚會、老君傳道的聖地。到了唐代,青羊觀的規模已相當大。
尹喜(道教祖師之一)
天寶十五年(775),唐玄宗為避安史之亂而幸蜀,居於觀內。恰好偉大詩人杜甫居住草堂,親見雨映行宮,即景賦詩《嚴公雨中垂寄見憶一絕奉答二絕》。中和元年(881年),唐僖宗為避黃巢之亂奔蜀,也在觀中駐營。據記載,在觀內忽見紅光如毯(球)入地,挖得一塊玉磚,上面刻著古篆文:“太上平中和災”。僖宗便將古篆玉書磚石的發現,當作天降吉祥的象徵。後來僖宗返回長安,認為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祖師太清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的恩典,特下詔令,賜內外庫錢二百萬,大建殿堂,改“觀”為“宮”。青羊宮的宏大格局,就是在那時形成的。宮觀落成之後,報導象盛極。唐樂朋龜《西川青羊宮碑銘》說:“岡阜崔嵬,樓台顯敞,齊東溟圓嶠之殿;抗西極化人之宮,牽劍閣之靈威,盡歸行在;簇峨眉之秀氣,半入都城。煙粘碧壇,風行清磬。”這樣一來,青羊宮便成為唐末四川最大、最有影響的宮觀了。
到了明代,唐代所建殿宇不幸毀於天災兵焚,破壞慘重,已不復唐宋盛況。今所見者,均為清康熙六至十年(1667-1671年)陸續重建恢復的,在以後的同治和光緒年間,又經多次培修,改革開放後又多次修葺。
尹喜(道教祖師之一)
宮內保藏有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所刻《道藏輯要》經版,共一萬三千餘塊,皆以梨木雕成,每塊雙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跡工整,為當今我國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極為珍貴的道教歷史文物。

民間傳說一

相傳老子騎青牛雲遊天下。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便叮囑下屬為有形貌脫俗之人,不得聽任其過關。自己還派人灑掃道路,焚點香火,恭候聖人到來。老子行至函谷關,尹喜聞訊,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後尹喜便託病辭官,隨老子一起西行,經關中、越秦嶺、沿渭水受盡千辛萬苦,行至他的故鄉秦州伯陽。
尹喜尹喜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陽龍山上築庵講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書立德,修行練功,經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講給尹喜。老子為了使其學說得以廣泛傳播,將所著《道德經》授於尹喜,獨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銘記師父教誨,虔心研讀《道德經》五千言,能解其奧妙,釋其玄理,又自著九簡,名曰《關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經九篇),既高深,又廣大,深得歷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後成了道家經典之一,收錄在《百子全書》之中。

民間傳說二

司馬遷史記》記述了一個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學問,後見周朝衰敗,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說:“您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為我們寫本書吧”。當時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上下篇,闡述道德的內容,共5000多字。這就是歷史上老子西度過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的故事。尹喜是春秋戰國時的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後來,莊子稱他為“古之博大真人”。

民間傳說三

傳說尹喜任函谷關令期間,一次在觀察天象時,發現從東方飄來一團紫氣,他意識到將有偉大的人物到來。不久,果然看見老子(也稱太上老君,道教的創始人)騎著青色的牛經過這裡。尹喜趕緊出來迎接,誠心請老子在這裡休息幾天。老子被他的誠心感動了,就在這裡停留了幾天,並向他傳授了修煉的方法,還應他的請求,寫了一部著作,就是《道德經》。臨別時,老子跟他約定,1000天以後在四川相會,然後就渾身發出金光飛到天上去了。老子走後,尹喜一面刻苦修煉,一面整理老子的著作,寫成一部道教經典,還根據自己的體會寫了一部叫《關尹子》的書。1000天時間到了,他就按照約定前往四川和老子相會,老子稱讚他的成就,並封他為無上真人,一起升到天上去做神仙。
尹喜(道教祖師之一)

尹喜墓

尹喜墓,位於渦陽縣天靜宮東二公里處,S202省道從該地北側30米處通過。原墓占地1000平方米,高約9米,俗稱尹子孤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尹喜墓於50年代初遭到嚴重破壞,致使“曹霖扒墓”上了辭書,成為當時一大新聞。尹喜,又名關尹,春秋末著名道家人物;原系周康王朝中的一位賢大夫;周昭王23年,天下大亂,他辭去大夫之職,請任函谷關令。司馬遷記,老子西出函谷,留下五千言道德經關尹子,後不知所終。因此,尹喜被稱為老子大弟子。同時又是《道德經》的傳世之人。道教奉為經典,稱《道德真經》。尹喜不忘恩師,晚年遂到老子故里定居,死後葬於此,把自己的軀體留在這裡,讓自己的忠魂永遠守護老師誕彌之地,以示虔誠和報答五千言教誨之恩。尹喜墓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尹喜隱居地尹喜隱居地

典籍記錄

列子
  • 列子·黃帝》: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潛行不空,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請問何以至於此?”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智巧果敢之列。姬!魚語汝。凡有貌像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也?天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夫得是而窮之者,焉得為正焉?彼將處乎不深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游乎萬物之所終始。壹其性,養其氣,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郤,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於車也,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弗知也,墜亦弗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是故遌物而不慴。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物莫之能傷也。”
  • 《列子·仲尼》:關尹喜曰:“在己無居,形物其箸,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違道,道不違物。善若道者,亦不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欲若道而用視聽形智以求之,弗當矣。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用之彌滿六虛,廢之莫知其所。亦非有心者所能得遠,亦非無心者所能得近。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知而亡情,能而不為,真知真能也。發無知,何能情?發不能,何能為?聚塊也,積塵也,雖無為而非理也。”
  • 《列子·力命》:生非貴之所能存,身非愛之所能厚;生亦非賤之所能夭,身亦非輕之所能薄。故貴之或不生,賤之或不死;愛之亦不厚,輕之或不薄。此似反也,非反也;此自生自死,自厚自薄。或貴之而生,或賤之而死;或愛之而厚,或輕之而薄。此似順也,非順也,此亦自生自死,自厚自薄。鬻熊語文王曰:“自長非所增,自短非所損。算之所亡若何?”老聃語關尹曰:“天之所惡,孰知其故?”言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
  • 《列子·說符》:關尹謂子列子曰:“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名也者,響也;身也者,影也。故曰:慎爾言,將有知之;慎爾行,將有隨之,是故聖人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度在身,稽在人。人愛我,我必愛之;人惡我,我必惡之。湯武愛天下,茲王;桀、紂惡天下,故亡,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門,行不從徑也。以是求利,不亦難乎?嘗觀之神農、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書,度諸法士賢人之言,所以存亡廢興而非由此道者,未之有也。”
  • 《列子·說符》:列子學射,中矣,請於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故聖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 《列子·楊朱》:楊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禽子曰:“假濟,為之乎?”楊子弗應。禽子出,語孟孫陽。孟孫陽曰:“子不達夫子之心,吾請言之。有侵若肌膚獲萬金者,若為之乎?”曰:“為之。”孟孫陽曰:“有斷若一節得一國。子為之乎?”禽子默然有閒。孟孫陽曰:“一毛微於肌膚,肌膚微於一節,省矣。然則積一毛以成肌膚,積肌膚以成一節。一毛固一體萬分中之一物,柰何輕之乎?”禽子曰:“吾不能所以荅子。然則以子之言問老聃、關尹,則子言當矣;以吾言問大禹、墨翟,則吾言當矣。”孟孫陽因顧與其徙說他事。

莊子

  • 莊子·雜篇·天下》: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巋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拙矣。”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 《莊子·外篇·達生》:子列子問關尹曰:“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栗。請問何以至於此?”關尹曰:“是純氣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吾語女。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物與物何以相遠?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而已。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夫得是而窮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將處乎不淫之度,而藏乎無端之紀,游乎萬物之所終始,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郤,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胷中,是故遻物而不慴。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復讎者不折鏌、乾,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是以天下平均。故無攻戰之亂,無殺戮之刑者,由此道也。不開人之天,而開天之天,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不厭其天,不忽於人,民幾乎以其真。

呂氏春秋

  • 呂氏春秋·季秋紀·審己》:子列子常射中矣,請之於關尹子。關尹子曰:“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請。關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非獨射也,國之存也,國之亡也,身之賢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聖人不察存亡賢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 《呂氏春秋·審分覽·不二》:聽民眾議以治國,國危無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王廖貴先,兒良貴後。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眾也;勇者不得先,懼者不得後,所以一力也。故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夫能齊萬不同,愚智工拙,皆盡力竭能,如出乎一穴者,其唯聖人矣乎!無術之智,不教之能,而恃彊速貫習,不足以成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