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Xishuangbanna Tropical Botanical Garde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位於中國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勐侖鎮境內,是中國科學院直屬事業單位,是集科學研究、物種保存與科普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機構和風景名勝區。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由中國植物學家蔡希陶先生於1959年領導創建。全園占地面積約1125公頃,收集活植物13000多種,建有38個植物專類區,保存有一片面積約250平方千米的原始熱帶雨林,是中國面積最大、收集物種最豐富、專類園區最多的植物園,也是世界上戶外保存植物種數和向公眾展示的植物類群數最多的植物園。
截至2024年3月,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被評為“國家環保科普基地”“全國科學普及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研學旅遊示範教育基地”“中國十大科技旅遊基地”“全國文明單位”“全國綠化先進集體”和“雲南省精品科普基地”。
基本介紹
建設沿革
名稱 | 批准建立時間 | 批准機關 | 領導隸屬關係 |
---|---|---|---|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 1959.1 | 中國科學院雲南分院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雲南省熱帶植物研究所 | 1970.7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雲南省科學技術委員會 |
中國科學院雲南熱帶植物研究所 | 1978.3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中國科學院 |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 1987.1 | 中國科學院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 1996.9 |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 中國科學院 |
園區布局
植物資源
主要景點
景點名稱 | 景點簡介 | 景點圖片 |
---|---|---|
榕樹園 | ||
藤本園 | ||
蔭生植物園 | ||
野生蔬菜園 | 野生蔬菜園由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項目支持,在原野生蔬菜植物專類園的基礎上,於2009年開始,歷經3年建成。該園區面積約150畝,收集保存野生食用及栽培植物近緣種400餘種,分別保存在野生食果區、野生食花區、野生食莖葉區、野生食根區,野生栽培植物近緣種則點綴於各區內。是世界上收集保存野生食用植物種類最多,面積最大的專類園區。 | |
水生植物園 | ||
棕櫚園 | ||
樹木園 | ||
南藥園 | 南藥園建成於2002年,經過2012年的擴建改造,占地面積由原來的30畝,擴大到50畝,現收集保存藥用植物近500種。通過不斷地收集保存各種藥用植物種類,建立一個以保存南藥、傣藥、哈尼藥為主的民族藥用植物資源收集區,為科學研究提供材料,為科普教育提供素材。園區以園林道路分割,分為南藥、民族藥、中華藥、原料藥等小區,並重點突出保存南藥植物。在南藥區,收集展示了有名的龍血樹、檳榔、益智、砂仁、肉桂、錫蘭肉桂、胖大海、檀香、印度大風子、馬錢子、蘿芙木、蘇木、兒茶、巴豆、古柯等30多種。中華藥區保存有提取興奮劑藥物的巧茶,用於接骨的接骨丹及各種重要的藥用植物曼陀羅、蘆薈、川牛膝、金佛手、車前草、仙茅、千斤拔等。民族藥區展示有西雙版納泰族、哈尼族、基諾族主要民族的藥用植物,如大葉火筒樹、葫蘆茶、鍋鏟葉、黃姜花等。此外,該園還保存了高含秋水仙鹼的嘉蘭,可提制降壓藥物的雲南蘿芙木,可防治腫瘤的美登木以及馬錢等藥用植物。 | |
奇花異卉園 | 奇花異木園建於1999年,占地面積12畝,主要收集熱帶各種奇花異木,並用園林園藝的方式向公眾進行展示。該園分為觀果植物區、草花植物區、花葉植物區、感應植物區、賞莖植物區等,收集奇花異木254種(品種)。其中有老莖生花植物無憂花,觀果植物神秘果、木奶果、可可、氣球果、乳茄,莖桿膨大的觀莖植物酒瓶棕、酒瓶蘭、象腿樹、佛肚樹等,塊根、塊莖膨大的植物山烏龜,世界花之最的巨花馬兜鈴,花構件似鬍鬚的老虎鬚、貓須草,花形奇特艷麗的紅花西番蓮、金杯花、重瓣紙扇,草花植物蝦衣花、太陽花等,花葉植物紅桑、白緣龍舌蘭等,感應植物跳舞草、含羞樹、時鐘花等,木材最輕的輕木,國家保護植物火樹麻等。由於收集的植物奇特,觀賞性強,奇花異木園成為遊客必到的專類園,對普及植物學和生態學知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
百花園 | 百花園為版納植物園的第一景,占地面積353畝,共收集保存與展示熱帶花卉植物645種(品種)。百花園植物布景主要採用孤植、純林大片種植、同類多品種集中收集、專科專屬保存、攀緣及水生花卉植物多種方式展示。並與地形水域巧妙結合,形成不同的賞景空間,創造 “天女散花”“層林盡染”“五彩繽紛”和“花開花落”等景觀效果。藉助區內大量花卉植物,通過挖掘花卉與人們日常生活、信仰和情感的關聯,以及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以花卉植物創作出的傳說故事、詩歌等文學作品,以對聯、字畫、牌匾等形式展示於園區內,充分展示花卉植物的科學和文化內涵。 | |
野生蘭園 | ||
國樹國花園 | ||
百果園 | ||
名人名樹園 | ||
百竹園 | 西園百竹園建於1965年,面積104畝,引種栽培竹子250餘種。收集有雲南南部、廣東、廣西、海南以及東南亞熱帶國家的竹類,其中有許多珍貴的竹種,如莖粗達25厘米的巨龍竹、竹間似佛肚的佛肚竹、黃綠相間的黃金間碧竹、竹枝長滿鉤刺的刺竹、當地傣族用來做竹筒飯的糯米香竹、更有罕見攀樹纏枝的藤竹及具有濃郁傣族風情的鳳尾竹。該園是中國國內收集竹種最多的專類園之一,是世界上叢生竹大的收集園。 | |
野生薑園 | ||
龍腦香園 | 版納植物園自1959年建園以來即開始從中國國內外引種栽培龍腦香科植物,1981年正式建立龍腦香園,占地面積101畝。先後從泰國、寮國、印度尼西亞、越南、斯里蘭卡、新加坡,以及中國國內的廣西、海南、雲南德宏、西雙版納等地成功引種7屬34種龍腦香科植物,其中收集有熱帶雨林“巨人”望天樹。從1959年起由於森林破壞嚴重,生境惡化,龍腦香科有些種類已陷入瀕臨滅絕的境地,國產龍腦香科植物幾乎都列為國家級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 | |
熱帶植物種質資源收集區 | 版納園熱帶植物種質資源收集區創建於2001年,位於植物園熱帶雨林區內。占地100餘畝,是院省合作重大項目“萬種園項目”引種植物栽培基地之一,也是中國人工收集、保存與栽培中國廣東、福建、西藏、海南、廣西、雲南及南亞、東南亞等鄰國熱帶地區植物種質資源專類區。該區已收集、栽培、保存各類熱帶植物約1400種號,130科,1000餘種植物(含該區土著植物),其中國家珍稀瀕危植物20餘種。成為中國國內植物園中人工收集、栽培、保存熱帶植物種類最多、最重要的基地,為科普、科學研究等活動搭建了一個良好的科研平台。 | |
熱帶混農林模式展示區 | 熱帶複合農林模式是根據熱帶雨林多物種共存的原理,通過人工搭配種植多層多種植物,綜合運用農業及林業技術,建立起物種多樣性豐富、生產力高、綜合效益達、可持續發展的土地利用模式。在1960年建立的人工群落試驗地基礎上經擴建形成的熱帶混農林模式展示區占地103畝,區內利用了橡膠、茶葉、咖啡、可可等多種經濟植物建立有10餘個混農林模式。其中以人工膠茶群落模式最為著名,已經在海南、雲南等橡膠種植地區廣泛推廣,並獲得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 |
綠石林保護區 | 綠石林景區面積225公頃,位於葫蘆島東部區,自然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在90%以上,典型的石灰岩山森林植被,生長有1000多種高等植物,棲息著上百種野生動物。區內千姿百態的象形奇石和鬱鬱蔥蔥的雨林形成的樹石交融的景觀比比皆是,構成世間少有的“上有森林,下有石林”的奇觀,故有“綠石林”之稱。綠石林景區是多種珍稀瀕危動物,如雙角犀鳥、灰葉猴、峰猴、長臂猿等的原始棲息地,同時具有豐富的熱帶蘭科植物資源,是開展這些珍稀瀕危動植物回歸和綜合保護的示範基地。 | |
經濟林木示範區 | ||
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護區 | 西園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護區占地面積90公傾,於1974年劃地保護與建設,旨在珍稀瀕危植物及熱帶雨林多樣性的保護與研究。通過幾十年的收集、保護與建設,區內現有高等植物3000餘種,其中引種植物約1500種,保存有100多種國家珍稀瀕危植物和重點保護植物。區內還建有用於生態學研究的森林生態系統觀測塔、地表徑流觀測站等設備。同時,還建設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植物專類園區,即保存了物種又豐富了科普教育的內容。區內的森林群落是以四樹木、番龍眼等為標誌樹種。 | |
滇南熱帶野生花卉園 | 版納植物園滇南熱帶野生花卉園是在中國科學院與雲南省共建的重大項目“萬種植物園項目”支持下,於2004年建成的中國國內第一個熱帶野生花卉植物專類園。該園占地31畝。主要收集了滇南地區(泛指雲南熱帶和南亞熱帶)野生花卉的種質資源,收集保存野生觀賞花卉65科約250種。園景充分運用群落生態學原理,喬、灌、草、藤等類植物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以10畝水域為襯托,花紅水映,景觀別致。該園已成為植物種質資源保存、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生態旅遊為一體的專類園區。 | |
百香園 | ||
裸子植物區 | ||
龍血樹園 | 龍血樹植物專類園建於2002年,占地16畝。該園依丘而建,分為栽培龍血樹和野生龍血樹兩個區,野生龍血樹區內分中國龍血樹區和國外龍血樹兩個小區。該園共收集栽培植物78種和品種,其中龍血樹屬植物31種和品種,基本收集保存了中國分布的所有種類。為了建設具有多層多種的園林群落景觀和增強色彩,龍血樹園還收集、栽培了30種和品種的同科不同屬的彩葉朱蕉、龍舌蘭、絲蘭等屬的植物。龍血樹園是中國植物園中以保存南藥“龍血竭”的原料植物種類獨有的專類園,它的建立為中園申報國家計委GAP“珍稀藥材血竭原料植物優良種源繁育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重大項目打下了重要基礎,也為中國研究發展這一重要“活血聖藥”提供優良的種質資源。 | |
蕨類園 | 版納園野生蕨類園占地面積約10畝,始建於2001年,已收集保存熱帶、熱帶與亞熱帶過渡帶的蕨類植物300餘種,包括石生、地生及附生等蕨類植物。其中收集保存國家重點保護和珍稀的蕨類10餘種。該園不僅是中國野生蕨類植物收集保存的重要場所,也是一個集科研、教學、科普旅遊等為一體的專類園。 | |
榕樹園 | 榕樹園建於1996年,占地面積20畝,收集保存榕樹屬植物約150種。園內收集的高榕是熱帶雨林的關鍵種,開展的樹冠、粗壯的分枝為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喜蔭、耐蔭植物提供了多樣的生態位;豐富的果實、鮮嫩的葉片和凋落物等為熱帶雨林中的鳥獸、昆蟲等動物提供了四季不斷的食源,而它的絞殺現象調節著熱帶雨林的物種更新。還有些種類如菩提樹等被當地民族視為神樹和佛樹,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榕樹文化。木瓜榕、蘋果榕、厚皮榕、高榕、聚果榕、突脈榕、黃葛榕等是當地民族野生木本蔬菜的重要來源,還有較多種類是重要的民族藥用植物。園內的高榕、垂葉榕、菩提樹、鈍葉榕、木瓜榕等已形成樹包塔、獨樹成林、絞殺現象等景觀,以及豐富的科學內涵使該園日趨成為一個近於自然雨林外貌的生態人文景觀。該園已成為中國國內外開展榕樹生態、民族植物文化和植物協同進化等的一個重要知識創新基地,尤其榕樹與榕小蜂互動關係研究在中國國內處於領先地位。 | |
民族森林文化園 | 該專類園區的建立是在中園民族植物學和民族森林文化的多年研究的豐碩成果上,其規劃圍繞著“熱帶雨林民族森林博物館”,分為民族藥用植物區、食用植物區、宗教植物區、文學藝術植物區等4個小區。占地面積80畝,共收集、栽培了82科359種民族植物,其中藥用、食用植物220種,宗教信仰植物56種,文學藝術相關植物55種。民族藥用植物小區主要展示以傣醫為主的多種植物藥和分別展示傣醫八個著名方劑的藥用植物;食用植物區主要展現了食花植物和食葉植物等;宗教植物區分為佛教信仰植物和原始多神教信仰森林及其植物兩個區,其中佛教信仰植物分區以釋迦牟尼一生的三個關鍵時期:出生、成道、涅磐與植物關係的藝術浮雕為中心,展示了佛教庭園必須栽培的“五樹六花”、傳說中的佛教二十八代佛主的“成道樹”以及與佛事活動有關的植物;原始多神教森林及植物信仰區則以一山丘為中心,人工營造了一片“龍山林”及一些“神樹”,並通過山丘森林與水塘的聯繫,近一步說明了傣族傳統“沒有森林就沒有水,沒有水就沒有農田,沒有農田就沒有糧食,沒有糧食人就不能活命”的樸素生態觀。文學藝術植物區主要展示傣族的文字載體,從古代的芭蕉葉到竹片到貝葉最後用構樹的樹皮製造的紙張;也以植物、園林小品以及展示傣族“贊哈”(歌手)產生的與熱帶雨林密切相關的“滴水成歌”“鳳蝶啟示”和“小鳥傳言”的富有詩情畫意的傳說,並在小分區中種植了一些青年男女在談情說愛時通過情歌歌詞向對方表達愛慕時所比喻的花卉和樹木。 |
所獲榮譽
組織機構
機構名稱 | 下設課題組 |
---|---|
熱帶森林生態學重點實驗室 | 動植物關係研究組、古生態研究組、化學生態學研究組、恢復生態學研究組、節肢動物行為與生態研究組、快速進化與保護研究組、林冠生態學研究組、全球變化研究組、群落構建與物種共存研究組、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生態水文研究組、生物地理與生態學研究組、生物互作與演化研究組、生物入侵生態學研究組、樹木年輪與環境演變研究組、土壤生態研究組、協同進化研究組、植物進化生態研究組、植物逆境生態學研究組、植物生理生態學研究組 |
熱帶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 | 創新藥物研究組、能源植物分子育種研究組、農林複合生態系統研究組、熱帶稻種保護與遺傳改良研究組、生物信息研究組、藥用植物栽培技術研究組、油脂合成與代謝研究組、植物功能基因研究組、植物環境適應性研究組、植物礦質營養研究組、植物基因組、演化與次生代謝研究組、植物基因組、演化與基因功能研究組、種子生物學研究組 |
綜合保護中心 | 大型獸類多樣性與保護研究組、動物行為與環境變化研究組、巨觀進化研究組、景觀生態學研究組、群落生態與保護研究組、生物多樣性研究組、植物多樣性與保護研究組、植物系統發育與多樣性保護研究組 |
現任領導
文化活動
科學研究
- 人員編制
- 科研成果
- 期刊資源
- 人才培養
活動交流
- 中文百科知識探索·AI+
- “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我愛西雙版納”新聞發布會
- “2023雨林博物成長營”
國際合作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開放時間
門票信息
交通路線
- 飛機/鐵路
- 計程車/巴士/客運
- 自駕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