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茶(豆科葫蘆茶屬植物)

葫蘆茶(豆科葫蘆茶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葫蘆茶(學名:Tadehagi triquetrum (Schindl.) H.Ohashi)是豆科、葫蘆茶屬植物。莖直立,高1-2米;幼枝三棱形,棱上被疏短硬毛;僅具單小葉,小葉窄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8-13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或淺心形,上面無毛,下面中脈或側脈疏被短柔毛,側脈8-14對,不達葉緣;總狀花序長15-30厘米,被貼伏絲狀毛和小鉤狀毛,花冠淡紫或藍紫色,長5-6毫米;莢果長2-4厘米,寬約5毫米,僅背腹縫線密被白色柔毛,果皮無毛,具網脈,腹縫線直,背縫線稍縊縮,有莢節5-8。花期6-10月,果期10-12月。

葫蘆茶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寮國、高棉、馬來西亞和中國;太平洋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和澳大利亞北部也有分布。生於荒地或山地林緣,路旁,海拔1400米以下。全株供藥用,能清熱解毒、健脾消食和利尿。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無危(LC)。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主要價值,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灌木或亞灌木,莖直立,高1-2米。幼枝三棱形,棱上被疏短硬毛,老時漸變無。葉僅具單小葉;托葉披針形,長1.3-2厘米,有條紋;葉柄長1-3厘米,兩側有寬翅,翅寬4-8毫米,與葉同質;小葉紙質,狹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5.8-13厘米,寬1.1-3.5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淺心形,上面無毛,下面中脈或側脈疏被短柔毛,側脈每邊8-14條,不達葉緣,葉下面網脈明顯。
葫蘆茶
葫蘆茶線稿圖
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長15-30厘米,被貼伏絲狀毛和小鉤狀毛;花2-3朵簇生於每節上;苞片鑽形或狹三角形,長5-10毫米;花梗開花時長2-6毫米,結果時延長到5-8毫米,被小鉤狀毛和絲狀毛;花萼寬鐘形,長約3毫米,萼筒長1.5毫米,上部裂片三角形,先端微2裂或有時全緣,側裂片披針形,下部裂片線形;花冠淡紫色或藍紫色,長5-6毫米,伸出萼外,旗瓣近圓形,先端凹入,翼瓣倒卵形,基部具耳,龍骨瓣鐮刀形,彎曲,瓣柄與瓣片近等長;雄蕊二體;子房被毛,有5-8胚珠,花柱無毛。莢果長2-5厘米,寬5毫米,全部密被黃色或白色糙伏毛,無網脈,腹縫線直,背縫線稍縊縮,有莢節5-8,莢節近方形;種子寬橢圓形或橢圓形,長2-3毫米,寬1.5-2.5毫米。花期6-10月,果期10-12月。

近種區別

葫蘆茶
莖直立。
莖不直立。
葉長5.8-13厘米,寬1.1-3.5厘米,長為寬的3倍以上。
葉較短而寬,長3-10厘米,寬1.3-5.2厘米,長為寬的3倍以下。
總狀花序長15-30厘米;花萼長約3毫米,上部裂片先端微2裂或有時全緣;花冠淡紫或藍紫色,長5-6毫米,旗瓣近圓形,翼瓣倒卵形,基部具耳,龍骨瓣鐮刀形,彎曲,瓣柄與瓣片近等長。
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長達25厘米;花萼長5毫米,疏被柔毛,萼裂片披針形,稍長於萼筒;花冠紫紅色,長7毫米,伸出萼外;旗瓣近圓形,先端凹入,翼瓣倒卵形,基部具鈍而向下的耳,龍骨瓣鐮刀狀,無耳,有瓣柄,瓣柄長略與瓣片相等。
莢果全部密被黃色或白色糙伏毛,無網脈。
莢果僅背腹縫線密被白色柔毛,果皮無毛,具網脈。
葫蘆茶
葫蘆茶
葫蘆茶
蔓莖葫蘆茶

產地生境

葫蘆茶在中國分布於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及雲南。生於荒地或山地林緣,路旁,海拔1400米以下。印度、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越南、寮國、高棉、馬來西亞。太平洋群島、新喀里多尼亞和澳大利亞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葫蘆茶為常用民間草藥,如作為壯藥、黎藥使用,又名鱉頸草、田刀柄、釗板茶、鯪鯉舌、金腰帶。味苦、澀,性涼,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積的功效。曾收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77年版),主治中暑煩渴、感冒發熱、咽喉腫痛、肺病咳血、腎炎、黃疸、泄瀉、痢疾、風濕關節痛、小兒疳積、鉤蟲病、疥瘡等。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人員對葫蘆茶化學成分、藥理活性開展研究,發現其含有黃酮類酚類等多種化學成分。特別是苯丙素苷類化合物葫蘆茶苷具有結構新穎、活性顯著的特點。在藥理研究方面,發現葫蘆茶提取物具有抗炎、抑菌等活性。新近研究發現,葫蘆茶提取物可改善模型動物的糖脂代謝,而其所含的特徵性成分葫蘆茶苷保肝作用明顯,具有重要的研究開發價值。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無危(LC)。
威脅因素:由於人口的增加,特別是農業和定居,葫蘆茶正面臨著棲息地喪失的普遍威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