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川牛膝之名始見於唐代藺道人著《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記載的“大活血丹”、“活血丹”、“烏丸子”等配方。據明代《本草綱目》記載,“牛膝處處有之……惟北土及川中人家栽蒔者為良。”說明川牛膝的栽培歷史已有450年以上。
形態特徵
多年生
草本,高50-100厘米;根圓柱形,鮮時表面近白色,乾後灰褐色或棕黃色,根條圓柱狀,扭曲;莖直立,稍四棱形,多分枝,疏生長糙毛。
葉片橢圓形或窄橢圓形,少數倒卵形,長3-12厘米,寬1.5-5.5厘米,頂端漸尖或尾尖,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全緣,上面有貼生長糙毛,下面毛較密;葉柄長5-15毫米,密生長糙毛。
花叢為3-6次二歧聚傘花序,密集成花球團,花球團直徑1-1.5厘米,淡綠色,乾時近白色,多數在
花序軸上互動對生,在枝頂端成穗狀排列,密集或相距2-3厘米;在花球團內,兩性花在中央,不育花在兩側;
苞片長4-5毫米,光亮,頂端刺芒狀或鉤狀;不育花的花被片常為4,變成具鉤的堅硬芒刺;兩性花長3-5毫米,花被片披針形,頂端刺尖頭,內側3片較窄;雄蕊花絲基部密生節狀束毛;退化雄蕊長方形,長約0.3-0.4毫米,頂端齒狀淺裂;子房圓筒形或倒卵形,長1.3-1.8毫米,
花柱長約1.5毫米。胞果橢圓形或倒卵形,長2-3毫米,寬1-2毫米,淡黃色。種子橢圓形,透鏡狀,長1.5-2毫米,帶紅色,光亮。花期6-7月,果期8-9月。
近種區別
川牛膝 | 絨毛杯莧 |
---|
川牛膝和 絨毛杯莧( Cyathula tomentosa (Roth) Moq. )相似,但後者為小灌木;莖及分枝密生灰色或銹色絨毛;葉片橢圓形,長5-7厘米,兩面密生絨毛,花球團間隔在2厘米以內;退化雄蕊頂端流蘇狀,邊緣有纖毛,二種可以區別。 |
| |
生長環境
川牛膝喜涼爽、濕潤氣候,較耐寒。一般生長在海拔1200-2400米的高寒山區。在高山地帶,每年積雪達2-4個月,宿根亦能露地越冬。以海拔1500-1800米的山區最好。川牛膝耐旱能力差,宜較濕潤環境。產區常年多雨霧,降雨量大,一般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巳尤其在種子萌發期間,乾旱易致脫窩少苗。
川牛膝喜向陽,生長地以陽山地勢為好。川牛膝為深根植物,以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濕潤而排水良好,略帶黏性的重壤土至中壤土為好。
分布範圍
川牛膝僅分布於中國四川、雲南、重慶、湖北、貴州,野生或栽培;栽培主要分布於四川天全、寶興、漢源、峨邊彝族自治縣、峨眉山、洪雅、樂山市金口河區,以四川產量最大,品質優良。
生長習性
川牛膝在4月播種,播後10-15天出苗。子葉呈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30d左右長出真葉1-3對,這時已具有明顯肥大的主根。當3對真葉出現時,子葉黃萎脫落,植株生長速度加快,11月苗枯前可達70厘米,植株少數會開花結果,大多數種子不能發芽。第二、三年植株增高較少,主要是萌櫱增多,根增長較快;植株能開花結果,種子發芽率高。根的壽命一般為3-4年,4年以上老根逐漸枯死,重新長出新根。
川牛膝種子發芽率除與植株年齡有關外,還與種子成熟度、海拔高度、貯藏時間等有關。種子充分成熟的為黑褐色,發芽率高;黃色、灰白色的種子未完全成熟,發芽率低。海拔過高的山區栽培,氣溫低,初霜期早,種子多不充實,發芽率低;海拔低的和溫和地區,開花多,結果少。播種宜選用3年生以上川牛膝所結的種子,其籽黑而小為佳。種子壽命為1年,隔年種子發芽率很低。
育植技術
川牛膝以種子繁殖。
選地整地
宜選地勢向陽,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而略帶黏性的壤土栽培,以向陽的緩坡地最好。產區大多數採用開荒種植,砍去灌木雜草後,在9-10月下雪之前深翻30-40厘米,經冬季休閒熟化後,次年清明前後,冰雪融化,再耕地一遍,揀去石塊和未腐爛草根,耙細整平,作寬120-130厘米的高畦。排水良好者也可作平畦。如為熟地,亦可在種植當年翻地,施基肥更好。
種子直播
川牛膝主要採用種子繁殖,亦可採用分株繁殖。種子繁殖一般採用直播方法。種子育苗移栽費工多,移栽過早苗小操作不便,過晚則易受凍死亡,故一般不宜採用。分株繁殖雖可提早一年收穫,但產量低,很少採用。以下只介紹種子直播的方法。
播種時間:一般以清明、穀雨前後(整地後約10天)播種為宜。由於海拔高度不同,冰雪融化時間不一致,海拔低的地區可早些,海拔度高的地區可晚些。但不宜過遲,否則生長期短,植株發育不良。
種子品質的鑑定及處理:播種前應測定種子發芽率,以確定播種量。藥農多採用經驗鑑別方法測定發芽率:一種方法是隨機抽取幾十粒種子,置於手掌中,搓出種仁觀察,飽滿者能發芽,癟粒、空殼、壞的種子不能發芽,從而計算出發芽率;另一種方法是將種子一粒粒投入火中,據其爆裂聲來計算發芽率,無爆裂聲或聲音微弱者無發芽力。正常情況下,每667平方米用種量為500-750克。播種前先進行拌種,即按0.5千克種子混合草木灰100千克,加清糞水25千克,充分混和拌勻,備用。小和灰糞的種子不易撒勻,出苗後幼苗疏密不均。
播種方法:可用穴播或條播。以穴播為好,植株疏密均勻,生長發育整齊。條播往往疏密不均,影響植株生長。穴播按行株距30厘米×20厘米挖坑,深3-5厘米,每667平方米施人畜糞水1500-2000千克,施肥後每坑撒入拌灰糞的種子一撮,含種子約10粒,不覆土。條播按行距25-30厘米開橫溝,溝寬10厘米,深3-5厘米,均勻撤入拌灰種子,不覆土。
間種:在海拔低的地方需與玉米間種,可使糧藥雙收。方法是:整地時作平,穀雨前後先播玉米,行株距100厘米×50厘米,隨即在玉米行間播2行川牛膝,行株距33厘米×20厘米,玉米定苗時每窩留2株,中耕除草與川牛膝結合進行,並在拔節前和孕穗後各施肥一次。在川牛膝生長的第2、3年還可繼續間作玉米,但是第4年不能再間種。
田間管理
間苗補苗:第一次在苗高5-6厘米時進行,穴播每穴留苗4-6株,條播的每隔4-5厘米留苗1株。第二次間苗即定苗,在苗高約10厘米時進行,每穴留苗3-4株,條播的每隔8-10厘米留苗1株。在間苗時,缺苗的應補苗,間苗可結合中耕除草進行。
中耕除草和培土:每年中耕除草3-4次。播種當年第一次在5月中、下旬,此時苗極細小,宜淺鋤或用手扯。此次除草很重要,宜早宜盡,否則雜草滋生,幼苗易死亡。第二次在6月中、下旬,第二次在8月上、中旬。第二、三年也應中耕除草3-4次,時間與第一年相同。每年在最後一次中耕時培土防凍,培土厚度以蓋住根頭幼芽6-8厘米為宜。培土宜早不宜遲,過遲則培土松泡,易受凍。海拔高者,培土應加厚。
追肥:每次中耕除草,都應結合追肥。每年第一次和第二次在中耕後追肥,每667平方米施人畜糞水1500-2000千克,以可用腐熟餅肥50-100千克或尿素3-4千克對水1000-1500千克。最後一次在8月中耕前施肥,施人畜糞和草木灰,施後培土。
拔除混雜植株:發現田間混雜有雜交牛膝、麻牛膝植株,要及時徹底拔除,以免產生自然雜交影響川牛膝質量。
採收加工
採收:川牛竺在播種後3-4年採收。過早,根條小,產量低;過遲,纖維多,品質下降,且易爛根。採挖時間一股在10-11月苗枯之後進行。用長鋤挖起,抖去泥土運回加工。
加工:平竺根砍去蘆頭,剪去鬚根,用小刀削下側根,使主根、側根均成單支。然後按根條大小分級,綑紮成小束,立於坑上用無煙煤微火烘炕或置日光下暴曬,半乾時堆置數日,回潤後再繼續烘炕或曬乾。
病蟲防治
病害
危害症狀:白鏽病為金口河、天全產區主要病害,發生較普遍。一般1-2年生植株發病率高,可達60%以上,3年生植株為害較輕,發病植株也少。6-8月發生,葉背面產生白色皰狀病斑,稍隆起,當病斑破裂會散出白色粉狀物,這是病菌的孢子囊。
防治方法:輪作;發病初期噴1:1:120倍波爾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l000倍液。
危害症狀:黑頭病一種生理性病害。由於根頭覆土太薄,冬季受凍害根頭髮黑腐爛,嚴重的根部完全腐爛,植株死亡;受凍較輕的根頭部分腐爛,次年春季也能發芽出苗,但生長較差。
防治方法:秋末或冬初培土防凍;注意排水防澇。
危害症狀:多發生在低海拔山區,高海拔山區尚未發現有此病發生。5月開始發生,線蟲侵入根部吸取汁液,形成許多根瘤,植株發黃、萎蔫影響生長,甚至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忌連作,前作忌葫蘆科、豆科、桔梗科、唇形科等易受線蟲為害的植物;選高山無線蟲病的土地栽培;整地時選用愛福丁、米樂爾、好年冬進行土壤消毒。
蟲害
大猿葉蟲5-6月發生,將葉咬成小孔。防治方法:90%敵百。其他另有紅蜘蛛、蠐螬、鼠等為害,可用常規方法防治。
主要價值
藥用
川牛膝以根入藥,為常用中藥。性平,味甘,微苦。具有去瘀通經,通利關節,利尿通淋等功能;主治血滯經閉、症瘕、關節痹痛、跌打損傷、尿血、產後胞衣不下等症。主要化學成分有甾醇類化合物:杯莧甾酮、異杯莧甾酮、5-表杯莧甾酮、羥基杯莧甾酮、莧菜甾酮A及B、頭花杯莧甾酮、後甾酮羥基促蛻皮甾酮、前杯莧甾酮、紅甾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