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榕(Ficus auriculata Lour.)又名大果榕、饅頭果、大無花果、波羅果、大木瓜、蜜枇杷、大石榴等,桑科,多生於低山溝谷潮濕雨林中。木瓜榕的果實、花序托、嫩莖尖和嫩葉均可食用,在產地民間已有悠久歷史。且營養價值也很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無機鹽等成分。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木瓜榕與榕小蜂相依為命,是專一針對性的互利互惠關係,在科學術語中叫做“協同進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木瓜榕
- 拉丁學名:Ficus auriculata Lour.
- 別稱:大果榕、饅頭果、大無花果、波羅果、大木瓜、蜜枇杷、大石榴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目:蕁麻目 Urticales
- 科:桑科 Moraceae
- 亞科:波羅蜜亞科 Subfam. ARTOCARPOIDEAE
- 族:榕族 Trib. Ficeae
- 屬:榕屬 Ficus
- 亞屬:無花果亞屬 Subgen. Ficus
- 種:大果榕組 Sect. Neomorphe
- 亞種:大果榕系 Ser. Auriculata Corner
- 分布區域:南亞熱帶
形態特徵,分類學,產地及分布,產地,生境,主要價值,食用開發,營養成分,繁殖,
形態特徵
喬木或小喬木,高4-10米,胸徑10-15厘米,榕冠廣展。樹皮灰褐色,粗糙,幼枝被柔毛,直徑10-15毫米,紅褐色,中空。葉互生,厚紙質,廣卵狀心形,長15-55厘米,寬15-27厘米,先端鈍,具短尖,基部心形,稀圓形,邊緣具整齊細鋸齒,表面無毛,僅於中脈及側脈有微柔毛,背面多被開展短柔毛,基生側脈5-7條,側脈每邊3-4條,表面微下凹或平坦,背面突起;葉柄長5-8厘米,粗壯;托葉三角狀卵形,長-1.52厘米,紫紅色,外面被短柔毛。榕果簇生於樹幹基部或老莖短枝上,大而梨形或扁球形至陀螺形,直徑3-5 (-6)厘米,具明顯的縱棱8-12條,幼時被白色短柔毛,成熟脫落,紅褐色,頂生苞片寬三角狀卵形,4-5輪覆瓦狀排列而成蓮座狀,基生苞片3枚,卵狀三角形;總梗長4-6厘米,粗壯,被柔毛;雄花,無柄,花被片3,匙形,薄膜質,透明,雄蕊2,花葯卵形,花絲長;癭花花被片下部合生,上部3裂,微覆蓋子房,花柱側生,被毛,柱頭膨大;雌花,生於另一植株榕果內,有或無柄,花被片3裂,子房卵圓形,花柱側生,被毛,較癭花花柱長。瘦果有粘液。花期8月至翌年3月,果期5-8月。
分類學
植物名稱:大果榕;學名:Ficus auriculata Lour.英文名:Roxburgh fig.植物界;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蕁麻目 Urticales;桑科 Moraceae;波羅蜜亞科 Subfam. ARTOCARPOIDEAE;榕族 Trib. Ficeae;榕屬 Ficus;無花果亞屬 Subgen. Ficus;大果榕組 Sect. Neomorphe;大果榕系 Ser. Auriculata Corner
產地及分布
產地
產海南、廣西、雲南、貴州(西南部)、四川(中部)等。喜生於低山溝谷潮濕雨林中。印度、越南、巴基斯坦也有分布。
生境
多生長在低山溝谷潮濕雨林中,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主要價值
食用開發
大果榕的果實、花序托、嫩莖尖和嫩葉均可食用,在產地民間已有悠久歷史。
《中國野菜圖譜》和現代植物志中均有食用報導。這種桑科植物,不但可食部位多(春食葉,夏食花,秋食果),且營養價值也很高,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無機鹽等成分。可見我國民間食用其花、果、葉是暗合科學道理的。
一般於春季採摘大果榕帶紅色的嫩葉和嫩尖食用。其食法多樣,先入沸水中焯一下,然後可調味涼拌,可炒食,可做湯等,葷素皆宜,均清香味美,別具特色。
夏季開花時,則可採摘其花序托食用:可做湯菜,做點心、小吃的甜餡料,也可切碎後拌入麵粉中蒸食等,均清香味美,營養豐富。
夏秋季可食其果:從未成熟的嫩果到成熟的果實均能食用,嫩果採摘後絞碎,拌入麵粉中蒸成點心食用,味道香美。成熟的果實,味道甜香,可生食,可制果醬、飲料,亦可釀酒等等。
大果榕易繁殖,好管理。在資源分布集中的地區,可進行工業化加工,開發各種特色食品。
營養成分
大果榕嫩葉、尖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2和鈣、鐵、鋅等營養成分,是缺乏這類營養成分人群的優質食物來源。
每百克嫩葉含胡蘿蔔素2.06毫克、維生素B2為0.82毫克、維生素C46毫克及其它營養成分。
每克嫩葉乾樣含鉀13.7毫克、鈣31.2毫克、鎂5.81毫克、磷5.38毫克、鈉0.21毫克、鐵85微克、錳41微克、鋅24微克、銅10微克及其它營養成分。
大果榕根具有較好的抗骨質疏鬆活性。
繁殖
在生物界,有些植物與動物之間存在著互利互惠、互為依存的關係,非常奇妙,桑科喬木木瓜榕與一種榕小蜂就是這樣。榕樹的花序在植物界中最特殊,它們呈圓形、橢圓形或犁形的果狀,花朵密密麻麻,著生在花序腔的內壁,從外邊看不到而稱為隱頭花序,不了解的人,則認為它們是“無花果”,所以我們平日所看到的榕樹果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果實,而是花序托。當木瓜榕的花成熟開放時,花序的頂部會自動打開通道,讓一種榕小蜂出進,為它傳粉。由於木瓜榕花序的結構和生長習性特別,所以只有特殊的榕小蜂才能為它傳粉,離開了這些昆蟲,它就不能結果,就要斷子絕孫;同樣,這些特殊的榕小蜂一生的絕大多數時間都停留在木瓜榕的隱頭花序之內,如果沒有木瓜榕,它們就不能生存。也就是說,木瓜榕與這種榕小蜂相依為命,是專一針對性的互利互惠關係,在科學術語中叫做“協同進化”。
木瓜榕(Ficus auriculata Lour.)是雌雄異株植物,它只有通過大果榕小(CeratosolenemarginatusMayr)傳粉才能獲得有性繁殖,大果榕小蜂也僅在木瓜榕雄果內產卵才得以繁衍後代。經大量實驗和研究結果表明:木瓜榕繁殖能力在不同季節隨進蜂量的多少而變化,雌樹在4月和11月出現的兩次結果高峰期與進蜂量最多的時期相遇;同時雄樹與雌樹在1月掛果高峰期重疊,導致該期進入雄果產卵的雌蜂量減少,進蜂量高峰推遲到部分雄果成熟、只有稀少接受果的3月下旬和4月上旬。木瓜榕在與大果榕小蜂互惠共生的進化歷程中,逐漸完善了自身保證遠交的繁殖機制,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雌雄異熟、雌雄異株和短花柱雌花不親和3種機制的共同作用。溫濕度對大果榕小蜂訪果行為有明顯的影響,在濕濕度變化緩和的早晚,有利於榕小蜂出行,雌蜂訪果最為頻繁。大果榕小蜂活動最佳的溫濕度是:溫度20-24℃之間、濕度85%-93%之間;溫度高於29℃、濕度低於58%或風雨天均不利於該蜂出行活動。榕小蜂日活動高峰的出現先後在不同季節略有差異,高溫高濕的夏季榕小蜂活動出現早,7:40達高峰;秋季榕小蜂活動推遲,高峰出現在11:00;乾涼的冬季最晚,13:00才到達高峰。通過人工套袋、放蜂傳粉試驗,平均進8頭的隱頭果傳粉效率最高,單果平均種子數量為11247粒,結實率50.8%,未受精的敗育花8207朵;平均進蜂4頭以下或10頭以上的隱頭果,由於花粉量不足或者雌蜂爭奪資源的損傷使種子量下降,平均結實率分別達37.2%和44.4%;放蜂試驗結果與大量調查自然界中每果進蜂量和結實率的結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