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陳瑄早年隨父親任職
成都,因是武臣之子,得以舍人的身份隨侍大將軍
藍玉,深受器重,後襲父職為成都右衛
指揮同知。他以善射著稱,多次隨藍玉征討南番、
越巂。
從平西南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昌
土司月魯帖木兒發動叛亂。陳瑄隨軍討伐,逾
梁山,平天星寨,連破
寧番衛諸蠻族,而後又征討
鹽井,進攻卜木瓦寨。當時,陳瑄所率中軍被叛軍重重圍困。他身先士卒,下馬步戰,接連射殺叛軍,足部受傷後裹傷繼續迎敵。戰鬥從
巳時一直持續到
酉時,終於將叛軍擊潰。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陳瑄從征叛番賈哈剌,從小道出奇兵,趟過打沖河(今
雅礱江),並搭建浮橋,接引大軍渡河。他下令拆掉浮橋,以示
破釜沉舟,結果連戰連捷。後來,陳瑄又會合雲南軍征討
百夷,因功升任
四川行都指揮使司都指揮同知。
獲封伯爵
建文四年(1402年),陳瑄升任
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統領水師,鎮守南京江防,以抵禦燕軍。但他卻在燕軍抵達
浦口時,主動率水師迎降,使得燕軍順利渡過長江,攻入金陵。不久,燕王朱棣在南京稱帝,是為明成祖。
是年九月,明成祖大封功臣。陳瑄因有“默相事機之功”,仍任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加授奉天翊衛宣力武臣勛號、
特進榮祿大夫、
柱國,封平江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襲
指揮使之職。
總督海運
永樂元年(1403年),陳瑄被任命為
總兵官,總督海運(海上漕運)。他當年便從海上向北京、
遼東輸運糧食四十九萬餘石,以供應兩地
兵餉,後又在
直沽建百萬倉,修築
天津衛城。在督理海運期間,陳瑄讓
漕卒與海上島民進行
互市,公平交易,既利於島民,又便於海運。
永樂七年(1409年),陳瑄與安遠伯
柳升一同率水師巡海,結果在青州海面遇到倭寇侵掠
沙門島。他當即迎擊
倭寇,一直追擊到朝鮮國境內的金州白山島,將倭寇船隻全部焚毀。
永樂九年(1411年),明成祖命陳瑄與豐城侯李彬統領浙江、福建兩地水師,剿捕海寇。後因海水漲潮漫堤,海門至
鹽城境內有一百三十里地受災。陳瑄又受命修築捍潮堤,率四十萬士卒築堤一萬八千餘丈。
永樂十年(1412年),陳瑄上奏道:“
嘉定縣瀕海之地,正當江流沖會,其地平衍,無大山高嶼可恃。海舟於此事故頻發,常有觸礁、擱淺。”他徵得明成祖的同意,在嘉定縣的
青浦築成方圓百丈、高三十餘丈的土山,並于山上立土堡作為航海標識,以提醒過往海船避讓。明成祖將土山賜名為寶山,還親作碑文記述此事。
理漕治河
永樂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因
會通河全面通航,決定停止海運,改走內河漕運,仍由陳瑄負責。陳瑄建造淺船二千餘艘,起初運輸兩百萬石,後逐漸增加到五百萬石,使得國用得以富足。
當時,江南漕運沿運河抵達
淮安後,須轉陸運翻過河壩,再經淮河抵達
清河,其過程損耗巨大。陳瑄採納故老的建議,自淮安城西側的管家湖起,開鑿二十里河渠,命名為
清江浦,將湖水導入
淮河,並修築四座閘門,以適時泄洪。他還沿湖修築十里長堤,以提高船隻運輸能力,使得漕船可以直達
黃河,節省的費用不可計數。
陳瑄督理漕運三十年,針對漕運事務實行很多整改措施,精密而有遠見,可謂“舉無遺策”。
疏陳七事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
明仁宗繼位。是年九月,陳瑄上疏仁宗,提出七條經國利民的建議:
擇賢良:推舉人才應予核實,不能只論資格;挑選公正的朝臣分巡天下,考察政治得失。
蘇民力:
湖廣、
江西、
浙江等地距
北京較遠,百姓輸運糧餉往返幾近一年,有誤農作。可讓百姓運至距離較近的淮安、徐州等處,再由官軍接運至北京。另外,快船、馬船所載糧草不過五六十石,每船隻用官軍即已足夠,無需召集百姓前來聽候。
興學校:
府州縣學的
教員多不稱職,應予考核,不稱職者予以黜落;挑選俊秀之才補為
生員;準許軍中子弟入學讀書。
整軍伍:應核實軍伍,年老患病者由子弟替代,逃亡者予以追捕,絕嗣的
軍戶驗明後加以除籍。
謹邊防:
開平等地乃是邊防要地,守兵虛弱,糧食不足,應挑選、訓練精銳之士,加強守衛,同時屯田自給。
專漕運:漕運官軍年年運糧北上,返回後還要維修漕船,終年勞苦。應禁止所屬衛所對他們加以繁多的徭役。
明仁宗採納了陳瑄的建議,命有司迅速執行,不久又賜陳瑄
鐵券,並允許他的子孫世襲平江伯爵位。有朝臣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陳瑄只是老生常談。仁宗駁斥道:“武臣能言及此,已是非常難得,況且現在都害怕出言獲罪,更應對他加以獎掖。古人尚知
千金買馬骨,我這么做豈不是遠超古人。”
駐節淮安
洪熙元年(1425年),
明宣宗繼位,仍任命陳瑄為總兵官,駐節淮安。陳瑄不但督理漕運,還兼管淮安的地方事務,撫輯軍民,所領官軍悉聽節制。
宣德四年(1429年),陳瑄奏請朝廷,打算徵發十二萬勞力,用半個月的時間疏浚
濟寧以北長溝到棗林之間的淤塞河道。明宣宗念及他長年辛勞,命尚書
黃福前往一同經理。
宣德六年(1431年),陳瑄再次上奏:“每年運糧動用十二萬軍人,連年勞苦。請在
蘇州、
松江等府以及江西、浙江、湖廣等地另外簽發民丁,並在士兵較多的
衛所簽發士兵,共二十四萬人,分番輪流運輸。另外,江南的百姓,運糧到臨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耽誤農作,而湖廣、江西、浙江以及蘇州、松江、
安慶的士兵,每年駕空船到淮安運糧。如果讓江南的百姓撥糧食給附近的衛所,由官軍運送到北京,根據里程付費並付給耗米,這樣軍民都會方便。”明宣宗遂命黃福和侍郎
王佐加以執行。從此,漕運由民運改為
兌運。
宣德八年(1433年)十月,陳瑄在淮安總兵官任上病逝,終年六十九歲。明宣宗追封他為太保、平江侯,賜諡號“恭襄”。江南百姓因陳瑄疏浚河道有德於民,在
清河縣(在今江蘇淮安)為他建立祠堂。
主要成就
軍事成就
陳瑄早年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將領。他在洪武年間任職於四川,曾隨軍征討南番、越巂、百夷,參與平定月魯帖木兒、賈哈剌的叛亂,為明朝初期西南邊境的穩定作出了貢獻。
政治成就
陳瑄在靖難之役時是南軍水師統帥,鎮守江防,但卻主動迎降燕軍,使得明成祖順利入南京稱帝。他也因推戴之功獲得平江伯的爵位。
陳瑄在仁宗年間曾上疏言事,提出“重國本、擇賢能、蘇民力、興學校、整軍伍、謹邊防、走漕運”七條政治主張,包羅政治、經濟、軍事、教育、國防等多方面,每條都切中時弊,還提出應對之策。
陳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任漕運總兵官,督理海上漕運、內河漕運總計三十年,為明代漕運事業的發展和漕運管理制度的創立做出了貢獻。
水利成就
陳瑄在理漕的同時,還針對南北兩段京杭運河的治理與改造,提出了大量的建議:
在呂粱洪西側另鑿一條水渠,設定兩道水閘,蓄水開通漕運。
在沛縣刁陽湖、濟寧
南旺湖修築長堤,鑿開泰州
白塔河以連通長江。
在
高郵修建湖堤,並於堤內鑿渠四十里,以避免風浪造成的兇險。
在淮河至
臨清間的運河上,依照水勢設定了四十七座閘門。
在淮安建造四十個區的常盈倉,又在徐州、臨清、
通州設定倉庫,以便於轉運。
在淮安到通州沿途設定五百六十八個觀察點,派官軍駐紮,以引導漕船避免擱淺。
沿運河河堤開鑿水井,種植樹木,以方便行人。
陳瑄實施的治河措施,解決了許多工程技術上的難題,也為後代治理京杭運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軼事典故
陳瑄早年以善射著稱,曾隨藍玉出行郊外,遠遠望見一隻孤雁混雜在鵝群中。藍玉命隨行部將射雁,但卻都未能射中。最後陳瑄上前,一箭便射死孤雁。藍玉又讓陳瑄去射飛翔中的鴟鴞,鴟鴞亦應聲而落,之後也是屢試屢中。眾將佩服不已,而陳瑄卻毫無得意之色。
人物評價
楊士奇:① 自少頴敏不凡,好善惡惡,內篤孝行。② 公善任使,均勞逸,秋豪無取於下,凡漕途奸弊,掃滌一清。③ 公為人闓爽英毅,弘度偉畧,禂人廣會,談論亹亹,倫輩推服,公餘披閱載籍,考知往古成敗治亂之故,喜近逢掖士,時相講議,善交際,能推利為義,所至以濟人為心,多所建置,人用德之不忘。
(《平江伯追封平江侯謚恭襄陳公瑄神道碑銘》) 羅龠:陳瑄通南北漕運,每歲四百萬石至京師,國家萬年,誠萬世之利也。
程敏政:﨣﨣陳將軍,平江始開國。少年八石弓,勇氣屢破賊。朅逢中興主,得附升天翼。當寧念豐鎬,京邑望南北。安得蕭與韓,晏歲足兵食。將軍家合肥,老大諳稼穡。一朝被簡知,舞蹈奉明敕。建牙淮水陽,諸路盡承式。孜孜竭眾智,疏鑿靡餘力。廒庾便交挽,堤閘濟危嗇。艘舸隨淺深,湖壩幾通塞。百年民力蘇,萬裏海濤息。居然奠東南,不復困供億。將軍去幾時,寢廟見顏色。火旗與雲馬,夜下不可測。父老說遺事,往往動遐憶。征夫多苦辛,國本在培植。賢孫今代將,當復守成則。東風吹客舟,清口日初昃。公忠夙所欽,再拜讀銘刻。
(詩作《懷賢詩二章·平江伯陳恭襄公》) 朱厚照:肇運金湯數十載,敷土奠川,當日中流資砥柱;開漕利涉千萬年,河清海晏,今時江漢永朝宗。
張瀚:漕渠之功在江淮以南者,平江伯陳瑄為大,在齊魯以北者,尚書
宋禮為多。
王世懋:國朝稱治河功,前有陳平江瑄,宋尚書禮,徐武功有貞,劉尚書大夏,近則潘尚書季馴。
樊升之:
賈生之治安,
晁錯之兵事,
江統之徙戎,是萬世之至畫也,李鄴侯之屯田,虞伯生之墾墅,平江伯之漕運,是一代之至畫也。
李允則之築圃起浮屠,
範文正、
富鄭公之救荒,是一時之至畫也。畫極其至,則人情允協,法成若天造,令出如流水矣。
談遷:江淮漕運力,其事賴恭襄。綠京書元使,黃頭歌擢郎。何人敢折柳,無歲不思棠。鄭伯渠今在,區區未足方。
(詩作《平江侯陳恭襄祠》) 查繼佐:知海運之艱,猶能踵宋禮漕議悉,瑄亦飽邊大依賴也。張航海赫、朱舳艫壽之後,不可無平江。而不慊後世,以防燕而迎燕。
楊昶:天下大定,公總百萬之兵、漕百萬之粟不告勞,而京師邊鄙歲皆仰足,功亦大矣。昶嘗求公之為人,蓋好善而多略,知人而善用者也。開府之日,凡吳、楚、江、浙、荊、舒、淮、揚自萬戶以至齊民,凡有才足以幹事,智足以燭微,言足以說理,學足以博物者,無不以禮羅而置之幕下。每一政一事必謀於眾,忘己從人,擇其善者而行之。(《恭襄祠碑記》)
張廷玉:宋禮、陳瑄治河通運道,為國家經久計,生民被澤無窮。此無他故,殫公心以體國,而才力足以濟之。誠異夫造端興事,徼一時之功,智籠巧取,為科斂之術者也。
家庭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 | | |
| | |
| | |
| | |
| | 元末曾為義兵 千戶,明朝初年官至都指揮同知,後追封平江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表格參考資料:
伯爵世系
陳瑄在
明成祖時因功被封為
平江伯,子孫世襲,共歷十世十代,至明亡而絕。
第一代:陳瑄,建文四年(1402年)封平江伯,予世劵。宣德八年(1433年)去世,追贈太保、平江侯,諡號“恭襄”。
第二代:陳佐,陳瑄之子,宣德十年(1435年)襲爵。正統元年(1436年)去世。
第三代:
陳豫,陳佐之子,正統二年(1437年)襲爵。正統十四年(1449年)進封平江侯。天順七年(1463年)去世,追贈黟國公,諡號“莊敏”。
第四代:
陳銳,陳豫之子,天順八年(1464年)襲伯爵。弘治十五年(1502年)去世。
第五代:
陳熊,陳銳之子,弘治十六年(1503年)襲爵。正德四年(1509年)削爵,流戍海南。正德五年(1510年)復爵。正德六年(1511年)去世。
第六代:
陳圭,陳熊再從子,嘉靖元年(1522年)襲爵。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去世,追贈太傅,諡號“武襄”
第七代:
陳王謨,陳圭之子,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襲爵。萬曆十七年(1589年)至萬曆十九年(1591年)間去世。死後追贈少保,諡號“武靖”。
第八代:陳胤兆,陳王謨之子,萬曆十七年(1589年)至萬曆十九年(1591年)間襲爵。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或之前去世。
第九代:陳啟(一作陳啟嗣),陳胤兆之子,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襲爵。崇禎元年(1628年)或在此之前去世。
第十代:陳治安,陳啟之子,崇禎元年(1628年)優給。此後事跡不詳。
爵位世系參考資料:
史籍記載
《明史紀事本末·卷二十四·河漕轉運》
《大明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之一百六》
《明文衡·卷七十七》
後世紀念
陳潘二公祠 陳潘二公祠是明代兩位治水名臣陳瑄、
潘季馴的合祀祠,位於江蘇省淮安市
清江文廟內。該祠始建於明代正統年間,原名恭襄祠,因清朝乾隆年間在祠中加祀
河道總督潘季馴,改名為陳潘二公祠。原位於
清浦區清江光華化學廠內,後年久失修,1997年因所在地域被
淮陰捲菸廠徵用,另行擇址遷移保護。2007年在清江文廟
慈雲寺歷史文化風貌區內復建,兼作
大運河名人館。現為
淮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