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代京城)

南京(古代京城)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京為復都制體系下“位於南方的京城”的意思。

唐代以成都為南京不到三年時間。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應天府(今商丘)為南京。遼代,以北京為南京。金代,以開封為南京。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遷都,京師應天府(今南京)改稱為南京,作為留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京
  • 別名:南都
  • 行政區類別:京城
  • 地理位置:中國
東漢南京,唐代南京,宋代南京,遼代南京,金代南京,明代南京,渤海國南京,

東漢南京

東漢南京即今南陽,曹植在《漢二祖優劣論》將稱南陽為南京。

唐代南京

唐代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倉皇逃到成都避難。
成都成都
至德二年(757年)十月,唐肅宗李亨駕回西京,改蜀郡為成都府,長史為尹。十二月稱南京,為府。與當時的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北京太原並稱。所以在唐代有“揚一益二”之稱,謂天下繁華,揚州為第一,益州次之,益州即指成都。
上元元年(760年)九月,罷京。歷時不到三年。

宋代南京

宋朝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五代時稱宋州,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建為南京。下轄寧陵、宋城、谷熟、下邑、虞城、楚丘六縣。宋朝的南京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宋朝的南京地處大運河通濟渠(汴河)咽喉要道,四通八達。宋朝州郡辦學始於南京應天府(商丘),南京擁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和濃厚的興學重教氛圍,應天書院升格為南京國子監,成為宋朝最高學府之一。

遼代南京

遼代是古代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政權,共有五個都城: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名府)、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合稱“五京”,其中南京城規模最大。
遼代南京遼代南京
按照《遼史·地理志》記載,南京城周長36里,城牆高3丈,寬1.5丈。城有8門:東為安東門、迎春門,南為丹鳳門、開陽門,西為清晉門、顯西門,北為通天門、拱辰門。其中有兩條貫穿城市的大道:一條為東西向,聯通了清晉門和安東門,它是廣安門內、外大街的前身;另一條為南北向,聯通了拱辰門和開陽門,大致相當於今天的鬧市口大街南段、長椿街、牛街加上右安門內大街北段,也就是10路和626路公車從“長椿街路口北”到“南櫻桃園路口北”所走的路徑。遼代時,南京城有30萬人,包括了漢、契丹、奚、渤海、女真等民族。南京城內劃分了26個“坊”,各坊有圍牆、坊門,門上有坊名,以此管理城內居民。據《契丹國志》記載,南京城“大內壯麗,城北有市,陸海百貨,聚於其中。僧居佛寺,冠於北方,錦繡組綺,精絕天下……水甘土厚,人多技藝”。
遼代南京城基本上是沿用唐幽州城,只是重修了城牆,並沒有進行大規劃的改造。

金代南京

金海陵王完顏亮遷都開封府,定開封為金代“南京”,以“南京”開封府作為他南下侵宋的基地。金正隆六年(宋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十月曷蘇館猛安完顏福壽等人與南京留守司軍隊共同發動政變,擁立東京留守、曹國公完顏雍(烏祿)為帝,改元大定,這就是金世宗,金世宗稱帝後下詔廢黜完顏亮皇帝位;隨後完顏亮準備占據江南,與金世宗完顏雍對抗;金正隆六年十一月,他在瓜州渡口集結的水軍叛亂,亂軍將完顏亮殺死,當時他年僅40歲。金世宗完顏雍遷都燕京(今北京),開封府仍為南京。
金貞祐二年(公元1214年)三月,蒙古軍隊進逼金中都北京。金宣帝遣使請和,並以衛紹王的女兒為岐國公主,嫁給成吉思汗,並獻納金帛及童男童女500人、馬3000匹,成吉思汗才下令退兵解圍;當年五月,金宣宗唯恐蒙古大軍再來,加上財用不足,乃決定南遷南京開封府。金宣帝完顏殉貞祐二年(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七月遷都至金南京開封府後,立即遣使告知南宋皇帝。南宋皇帝採納臣下意見,廢除進貢金代皇帝歲幣,雙方由此引發戰爭,連年不斷。
金代定都南京開封府18年。

明代南京

明朝永樂十九年正月(1421年),明朝朝廷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由京師改稱南京,將今天的安徽、江蘇、上海二省一市的範圍合稱為“南直隸”。清初順治二年(1645年),滿清攻克應天府後將明代南京(南直隸)改為江南省,將應天府改稱江寧府

渤海國南京

歷史上位於我國以及朝鮮半島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渤海國也設過“南京”。這個“南京”故址在今朝鮮鹹興,其具體地址有兩種說法,一是位於今鹹鏡北道鏡城,一說位於今鹹鏡南道北青郡新昌附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