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配方,製法,金銀花,丹參,
配方
金銀花20克,丹參15克。
製法
金銀花
【異名】忍冬花(《唐本草》),銀花(《溫病條辨》),鷺鷥花(《植物名實圖考》),蘇花(《藥材資料彙編》),金花(《江蘇植藥志》),金藤花(《河北藥材》),雙花(《中藥材手冊》),雙苞花(《浙江民間草藥》),二花(《陝西中藥志》),二寶花(《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採集】5~6月間,在晴天清晨露水剛乾時摘取花蕾,攤席上晾曬或陰乾,並注意翻動,否則容易變黑。忌在烈日下曝曬。宜保存於高燥通風處,防止生蟲、變色。
【藥材】乾燥花蕾呈長棒狀,略彎曲,長約2~3厘米,上部較粗,直徑約1.5~3毫米。外表黃色或黃褐色,被有短柔毛及腺毛。基部有綠色細小的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無毛。剖開花蕾,則見5枚雄蕊及1枚雌蕊。花冠唇形,雌雄蕊呈須狀伸出。氣芳香,味微苦。以花未開放、色黃白、肥大者為佳。
我國大部地區均產,而以山東產量最大,河南產的質量較佳。
③毛花柱忍冬,花柱或多或少有毛。產廣西。
【藥理作用】①抗菌作用
在體外對多種細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百日咳桿菌,霍亂弧菌以及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對各種細菌的敏感性,各家報告有些不同。一般而言,對沙門氏菌屬,作用較強,尤其對傷寒及副傷寒桿菌在體外有較強的抑制;高濃度時對志賀菌屬均可抑制,低濃度時則對志賀氏痢疾桿菌作用較強,舒氏痢疾桿菌較次,弗氏痢疾桿菌幾無效。亦有謂金銀花提取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而對大腸桿菌則否。對慢性氣管炎中某些常見細菌(肺炎球菌、甲型鏈球菌、卡他球菌)也有抑菌作用(平板法)。另在體外能使敏感細菌發生菌體膨大的形態變化,而革蘭氏染色的性質不受影響。高壓消毒,可顯著影響其抗菌效力。煎煮後作用亦減弱。其真正有效成分,迄未提出,早年報告為一種不揮發的油狀物,其水溶性很高,性質較穩定,冷藏液可維持3~4周,仍有抑菌作用。據云葉較花有更強的抗菌作用,尚待研究。
金銀花在體外對人型結核桿菌有某些抑制作用。在對小鼠接種人型結核桿菌後的實驗治療中,金銀花亦能較顯著的減輕肺臟病變,但器官的直接塗片及培養仍能查到結核菌。其水浸劑(1:4)在體外對若干皮膚真菌有輕度抑制作用。煎劑在體外對皮膚真菌的作用雖很小,但在含金銀花(30%)的培養基上,某些真菌呈現不同程度的綠暈現象,其意義尚待闡明。水煎劑在體外對鉤端螺旋體的抑菌作用強於醇提取物,弱於黃連或荔枝草。它還能延緩呼吸道病毒對細胞的病變作用。銀翹散合劑在體外對PR株流感病毒有滅活作用;但在雞胚體內,對病毒繁殖無任何影響。
②其他作用
給禁食大鼠服大量膽甾醇,如同時服金銀花(2.5克/公斤),則血膽甾醇水平較對照組為低,故金銀花似能減少腸道對膽甾醇的吸收。流浸膏對家兔及犬的呼吸、血壓及尿量均無明顯影響,呼吸幅度略有增大,血壓微有變動,但不一致;口服或注射,吸收皆不完全;對局部有刺激作用。毒性很小,小鼠皮下注射之半數致死量為53克/公斤。另據報導,金銀花熱水浸劑對大鼠幽門結紮性胃潰瘍有輕度預防作用,如與豬腎、茯苓、人參、芡實及真珠等組成合劑,則預防作用更強;上述合劑的提取物,對癌細胞無直接作用,但能減輕患癌動物肝臟中過氧化氫酶及膽鹼酯酶活性的降低。
【性味】甘,寒。 銀花丹參飲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
②《本草正》:"味甘,氣平,其性微寒。"
【歸經】入肺、胃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經。"
②《得配本草》:"入足陽明、太陰經。"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治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瘍,腫毒,瘰癧,痔漏。
①《滇南本草》:"清熱,解諸瘡,癰疽發背,丹流瘰癧。"
②《生草藥性備要》;"能消癰疽疔毒,止痢疾,洗疳瘡,去皮膚血熱。"
③《本草備要》:"養血止渴。治疥癬。"
④《重慶堂隨筆》:"清絡中風火濕熱,解溫疫穢惡濁邪,息肝膽浮越風陽,治痙厥癲癇諸症。"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脾胃虛寒及氣虛瘡瘍膿清者忌服。
⑦治一切腫毒,不問已潰未潰,或初起發熱,並疔瘡便毒,喉痹乳蛾:金銀花(連莖葉)自然汁半碗,煎八分服之,以滓敷上,敗毒托里,散氣和血,其功獨勝。(《積善堂經驗方》)
⑨治一切內外癰腫:金銀花四兩,甘草三兩。水煎頓服,能飲者用酒煎服。(《醫學心悟》忍冬湯)
⑩治大腸生癰,手不可按,右足屈而不伸:金銀花三兩,當歸二兩,地榆一兩,麥冬一兩,玄參一兩,生甘草三錢,薏仁五錢,黃芩二錢。水煎服。(《洞天奧旨》清腸飲)
⒃解農藥(1059、1605、4049等有機磷製劑)中毒:銀花二至三兩,明礬二錢,大黃五錢,甘草二至三兩。水煎冷服,每劑作一次服,一日二劑。(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臨床套用】①降低人群咽喉部帶菌率
用金銀花、射干各等分,冰片適量,共為細末,咽喉部噴射。曾對某中學425名學生作分組治療,據咽拭培養觀察,對降低人群帶菌率有一定作用。如用銀花5錢,寸草1錢,煎水含漱,作為咽喉炎性疾病的輔助治療,不但具有局部清潔作用,而且有抗感染的效能。可使炎症迅速得到控制,紅腫消退,從而縮短療程。
②治療肺結核並發呼吸道感染
用銀花製成注射液治療肺結核合併支氣管炎症12例,其中11例在2~7天內退熱。隨著體溫下降,咳嗽、咯痰、胸痛等症狀也逐漸減輕或消失。用法:取金銀花半斤,製成注射液1000毫升;每次5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③治療肺炎
銀花丹參飲用20%金銀花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或穴位注射每次O.5~1毫升;均每日2次。重症肺炎可同時用50%金銀花注射液1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300~500毫升中靜滴。對暴喘型肺炎加用10%鹵鹼注射液10毫升,或氫化考的松滴注;對心力衰竭、高熱或抽風等,對症處理。治療小兒肺炎25例,16例痊癒,9例好轉。平均2.5天退熱,2.8天呼吸困難消失,3.7天水泡音消失。
④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⑤治療嬰幼兒腹瀉
將金銀花炒至煙盡(成白灰色無效),研為細末,加水行保留灌腸:6個月以下嬰兒用1克,加水10毫升;6~12個月用1.5克,加水15毫升;1~2歲用2~3克,加水20~30毫升,每日2次。可作為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的一種輔助方法。
⑥治療外科化膿性疾患
用金銀花飽和蒸餾液肌肉或靜脈注射,每4~6小時1次,每次10毫升;輕症每天1次,每次5~10毫升。肌肉注射每次加入2%普魯卡因1~2毫升,以免局部疼痛。下肢化膿性炎症可行股動脈注射,用10毫升加入0.5%普魯卡因5~10毫升,每日1次。對急性乳腺炎常作局部封閉,用10毫升加入0.8%普魯卡因10~20毫升,每日1次。曾治療癰癤、丹毒、闌尾炎穿孔、局限性腹膜炎、急性乳腺炎等10餘種外科化膿性疾患,均有效果。有用金銀花、野菊花各1斤,以蒸餾法製成注射液1000毫升,分裝滅菌,供肌肉注射;1~3歲3毫升,3~12歲5毫升,12歲以上10毫升,每日3~4次。治療膽囊炎、闌尾膿腫、深部膿腫、癤、癰、蜂窩織炎、外傷感染、手術後感染、燙傷感染、骨髓炎及敗血症等計185例,有效率平均在90%左右。
⑦治療子宮頸糜爛
用金銀花流浸膏塗患處。先塗子宮頸管口內,後塗子宮頸外表面。塗藥前需揩淨附道及子宮頸管口的分泌物,否則藥物與粘液相混,影響療效。每日1次,兩周為一療程。多數一療程即能奏效。遠期效果,有待觀察。亦可用金銀花和甘草粉各半混合後,用陰道棉簽蘸藥粉塞入陰道內,直抵子宮頸,翌晨取出,10次為一療程。54例子宮頸糜爛,多數用藥數次即見好轉,紅腫消退,或出血停止,新生表皮逐漸出現,白帶、腰酸等自覺症狀顯著改善。
⑧治療眼科急性炎症
用金銀花、蒲公英各2兩,製成眼藥水1000毫升。每小時滴眼1次,每次2~3滴,直至痊癒。治療急慢性結膜炎、角膜炎、角膜潰瘍等63例(角膜炎、角膜潰瘍須結合其它常規治療),均有效果。此藥具有抗菌素的殺菌、抑菌作用,對急性結膜炎,奏效快,療程短,大部分病例在3~7天恢復;慢性者效果較差。亦可單用金銀花製成眼藥水滴眼,同時配合內服金銀花、紫花地丁、一枝黃花製成的合劑,或肌肉注射金銀花注射液。治療急性結膜炎125例,一般在2~3天后炎症減輕,4~5天后痊癒。
⑨治療蕁麻疹
採取新鮮金銀花煎服,每次1兩,每天3次。治療3例,均在用藥3劑後症狀消失。觀察2個月無復發。
【名家論述】①《本草通玄》:"金銀花,主脹滿下痢,消癰散毒,補虛療風,世人但知其消毒之功,昧其賬利風虛之用,余於諸症中用之,屢屢見效。"
①《本草正》:"金銀花,善於化毒,故治癰疽、腫毒、瘡癬、楊梅、風濕諸毒,誠為要藥。毒未成者能散,毒已成者能潰,但其性緩,用須倍加,或用酒煮服,或搗汁攙酒頓飲,或研爛拌酒厚敷。若治瘰癧上部氣分諸毒,用一兩許時常煎服極效。"
②《本經逢原》:"金銀花,解毒去膿,瀉中有補,癰疽潰後之聖藥.但氣虛膿清,食少便瀉者勿用。痘瘡倒陷不起,用此根長流水煎浴,以痘光壯為效,此即水楊湯變法。"
丹參
【中文名】丹參(《本經》)
【類 別】根類
銀花丹參飲
【異名】亦參、木羊乳(《吳普本草》),逐馬(陶弘景),山參(《日華子本草》),紫丹參(《現代實用中藥》),紅根(《中國藥植志》),紫黨參(《南京民間藥草》),山紅蘿蔔(《浙江中藥手冊》),活血根、靠山紅、紅參(《江蘇植藥志》),燒酒壺根、野蘇子根、山蘇子根(《東北藥植志》),大紅袍(《河北藥材》),蜜罐頭、血參根、朵朵花根(《山東中藥》),蜂糖罐(《陝西中藥志》)。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株密被黃白色柔毛及腺毛。根細長圓柱形,外皮朱紅色。莖直立,方形,表面有淺槽。單數羽狀複葉,對生,有柄;小葉3~5,罕7片,頂端小葉最大,小葉柄亦最長,側生小葉具短柄或無柄;小葉片卵形、廣披針形,長2~7.5厘米,寬0.8~5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斜圓形、闊楔形或近心形,邊緣具圓鋸齒,上面深綠色,疏被白柔毛,下面灰綠色,密被白色長柔毛,脈上尤密。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10~20厘米;小花輪生,每輪有花3~10朵,小苞片披針形,長約4毫米;花萼帶紫色,長鐘狀,長1~1.3厘米,先端二唇形,上唇闊三角形,先端急尖,下唇三角形,先端二尖齒裂,萼簡喉部密被白色長毛;花冠藍紫色,二唇形,長約2.5厘米,上唇直升略呈鐮刀形,下唇較短,圓形,先端3裂,中央裂片較長且大,先端又作2淺裂;發育雄蕊2,花絲柱狀,藥隔細長橫展,丁字著生,花葯單室,線形,伸出花冠以外,退化雄蕊2,花葯退化成花瓣狀;子房上位,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外,柱頭2裂,帶紫色。小堅果4,橢圓形,黑色,長3毫米。花期5~8月。果期8~9月。
【採集】自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均可採收,以11月上旬採挖最宜。將根挖出,除去泥土、根須,曬乾。
【藥材】乾燥根莖頂部常有莖基殘餘,根莖上生1至多數細長的榀。根略呈長圓柱形,微彎曲,有時分支,其上生多數細鬚根,根長約10~25厘米,直徑約0.8~1.5厘米,支根長約5~8厘米,直徑約2~5毫米,表面棕紅色至磚紅色,粗糙,具不規則的縱皺或栓皮,多呈鱗片狀剝落.質堅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帶角質或纖維性,皮部色較深,呈紫黑色或磚紅色,木部維管束灰黃色或黃白色,放射狀排列。氣弱,味甘微苦。以條粗、內紫黑色,有菊花狀白點者為佳。
此外,尚有下列幾種植物的根,有些地區亦作丹參使用:
【炮製】揀淨雜質,除去根莖,洗淨,撈出,潤透後切片,晾乾。炒丹參:取丹參片放入鍋內,以文火炒至微有焦斑為度,取出,放涼。
《品匯精要》:"去蘆,銼碎用。"
【性味】苦,微溫。
銀花丹參飲①《本經》;"味苦,微寒,無毒。"
②《吳普本草》:"岐伯:鹹。"
③李當之《藥錄》:"大寒。"
④《本草經疏》:"味苦,平,微溫。"
【歸經】入心、肝經。
①《綱目》:"手少陰、厥陰血分藥。"
②《本草經疏》:"入手足少陰、足厥陰經。"
③《本草正》:"心、脾、肝、腎血分之藥。"
【功用主治】活血祛瘀,安神寧心,排膿,止痛。治心絞痛,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血崩帶下,症瘕,積聚,瘀血腹痛,骨節疼痛,驚悸不眠,惡瘡腫毒。
①《本經》:"主心腹邪氣,腸鳴幽幽如走水,寒熱積聚;破症除瘕,止煩滿,益氣。"
②《吳普本草》:"治心腹痛。"
③《別錄》:"養血,去心腹痼疾結氣,腰脊強,腳痹;除風邪留熱,久服利人。"
④陶弘景:"漬酒飲之,療風痹。"
⑤《藥性論》:"治腳弱,疼痹,主中惡;治腹痛,氣作聲音嗚吼。"
⑥《日華子本草》:"養神定志,通利關脈。治冷熱勞,骨節疼痛,四肢不遂;排膿止痛,生肌長肉;破宿血,補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帶下,調婦人經脈不勻,血邪心煩;惡瘡疥癬,癭贅腫毒,丹毒;頭痛,赤眼,熱溫狂悶。"
⑦《滇南本草》:"補心定志,安神寧心。治健忘怔沖,驚悸不寐。"
⑧《綱目》:"活血,通心包絡。治疝痛。"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熬膏塗,或煎水熏洗。
【宜忌】無瘀血者慎服。
①《本草經集莊》:"畏鹹水。反藜蘆。"
②《本草經疏》:"妊娠無故勿服。"
③《本草備要》:"忌醋。"
④《本經逢原》:"大便不買者忌之。"
【選方】①治婦人經脈不調,或前或後,或多或少,產前胎不安,產後惡血不下並治之。兼治冷熱勞,腰脊痛,骨節頰疼:丹參(去蘆)不以多少,為末。每服二錢,酒調下,經脈不調食前,冷熱勞無時。(《婦人良方》丹參散)
⑥治妊娠胎墮,下血不止:丹參十二兩,細切,以清酒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千金方》)
⑨治神經衰弱:丹參五錢,五味子一兩。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⒀治寒疝,小腹及陰中相引痛,自汗出欲死:丹參半兩,銼,搗細羅為散。每服,以熱酒調下二錢。(《聖惠方》)
⒂治熱油火灼,除痛生肌:丹參八兩,銼,以水微調,取羊脂二斤,煎三上三下,以塗瘡上。(《肘後方》)
【臨床套用】①治療遷延性、慢性肝炎
取丹參注射液10毫升(相當於生藥20克),靜脈注射,每天1次;另用肝功能恢復液(用狗肝製成)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若有出血傾向者加用牛西西(土大黃)或紫珠草注射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如屬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者可加用胎盤組織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天2次。均以30天為一療程。經治遷延性肝炎9例、慢性肝炎11例,結果近期治癒(主要症狀、體徵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15例,顯效(症狀、體徵消失,肝功能明顯好轉或肝功能恢復正常,而脾臟明顯縮小,但未完全恢復正常)3例,無效2例。症狀的改善以噁心為最好,其次為乏力、食欲不振、腹脹,再次為肝區痛。其中17例肝腫大者,治後全部回縮至正常;4例脾腫大者,治後3例回縮至正常。肝功能恢復,以轉氨酶、麝濁兩項異常或再加麝絮異常者恢復情況較好;轉氨酶、麝濁、腦絮有異常者次之;四項均異常者較差。治程中,凝血時間、凝血酶元時間都未見延長,也未發生出血傾向。其它亦未見不良反應和副作用。據分析,丹參對遷延性和慢性肝炎能改善肝臟生理機能、促使肝脾回縮和變軟的原理,可能是由於丹參能擴張外周血管,降低門靜脈壓力,使肝內血液循環改善,增加肝細胞的營養和氧的供給。又認為丹參能活血祛瘀,對消除肝臟纖維結締組織的增生,也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丹參套用於急性傳染性肝炎,未見明顯療效;或認為在縮肝方面雖有一定效果,但對肝功能的改善不明顯,且部分病例的食欲不振、噁心、頭暈、肝脾疼痛等症似有加重趨勢。另有報導,丹參配合茵陳,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經200例觀察,有效率達98.5%。用法:丹參2兩,茵陳1兩,加水煎兩次,兩次藥液混和加糖半兩再濃煎至200毫升,成人60毫升,兒童25毫升,均日服2次。兒童平均服藥20天,成人服藥33天左右。
②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③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肝脾腫大
採集丹參根曬乾後切片,水煎2次,過濾,濾液合併煎成30~50%煎劑,臨用時酌加糖漿。分甲、乙、丙三組共治療41例,分別按每公斤體重0.3~0.5克、0.6~0.9克、1.O~1.6克給藥,分別連服42、30、30日為一治程。對照組8例,每日服酵母片1.5~2克。對照結果表明丹參對肝脾大小及性質的改變有相當效果。27例肝腫大患者,治後12例縮小,15例變軟,12例無改變;脾腫大41例,治療後縮小者20例,變軟者22例,無改變者19例。其中以丙組用量大及甲組療程長者療效較為顯著,一般在治療lO~15日後見效。但所有病例末見肝脾縮小到正常者。本品似對病期較短,病情較輕者易於見效。如配合合理的飲食與休息,必能提高療效。丹參的毒性極低,曾將劑量提高至每日45克,連用83天,亦無不良後果。但有1例劑量並不大(每日30克),用至第9天即發生原因不明的上消化道出血;故認為凡有嘔吐、便血、咯血、血尿、紫癜等出血傾向者忌用丹參。 銀花丹參飲
④治療冠心病
用丹參提取物製成片劑(每片含提取物0.2克)內服,每次2片,每日3次(每日量相當原生藥2兩)。以兩周至一個月為一療程。觀察323例,服藥1~9個月不等。結果心絞痛的總有效率為82.3%,其中顯效率為20.3%;療效以中、輕度較好;服藥2個月者療效比1個月的為高。心電圖的總有效率為53.2%,顯效率占14.8%;其中慢性冠狀動脈缺血病變療效較優於心肌梗塞病變,二級梯運動試驗陽性及可疑陽性病例療效高於一般心電圖缺血病變病例,中、輕度患者療效優於重度病例。停藥後之療效估價,有待進一步觀察。對絕大部分病例無明顯副作用,僅對很少數病例的周圍血象、胃腸道、肝功能(SGPT)等似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