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內容
遼寧省“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
依據《遼寧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遼寧省教育現代化2035》,結合遼寧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需求,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我省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不斷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按照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統籌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推動教育事業發展邁上新台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落實,教育普及水平不斷提高,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教育綜合實力穩步提升,教育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進展,教育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民眾,教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服務引領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教育總體水平穩步提高。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8.6%,義務教育鞏固率和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均保持在97.0%以上,高等教育較全國提前五年進入普及化階段。大力推動“雙高”建設,重點建設高水平高職院校10所、特色專業群60個,其中6所院校入選國家級“雙高計畫”建設單位。加快高水平大學及優勢特色學科建設,立項建設13所高校、110個學科,其中4所高校、5個學科群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本科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能力進一步提升,全省普通高校760個專業入選教育部一流專業“雙萬”計畫,其中365個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教師隊伍建設全面加強,遴選支持89名攀登學者、253名遼寧特聘教授、60名教學名師、80個創新團隊、400名創新人才、61個遼寧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教育信息化水平穩步提升,建成安全、穩定的教育公共管理和資源平台基礎設施,現有學科資源總量75.3萬個,註冊用戶67.9萬人,組織819門國家級、省級精品開放課程上線共享。中高職銜接更加順暢,國民教育與繼續教育之間的立交網路正在打通。
教育公平邁上新台階。全省通過國家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驗收。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資助體系更加完善,扶困助學成效顯著。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關愛體系基本建立,控輟保學取得決定性勝利,隨遷子女就近入學工作全面落實,農村專項計畫穩步實施。民族教育加快發展。特殊教育提升計畫有序推進,30萬人口以上縣(市)特殊教育學校全覆蓋,建檔立卡殘疾兒童少年100%入學。
教育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深化,部分普通高校逐步向套用型轉變,撤銷、停招人才培養質量較差、市場需求不旺的專業點545個,增設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農科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專業點276個,做大做強618個優勢特色學科專業(群)。產教融合成果豐富,穩步實施校企聯盟“雙百計畫”,對接服務全省主導產業全覆蓋。推動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在高校組建產業技術研究院21個。科教融合有序推進,省內13所高校與中科院駐遼4家研究所簽署全面合作協定26份。年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2000項以上。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程,開展創新創業項目1萬餘個,年培訓大學生近20萬人次,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三年超過90%。
教育綜合改革持續深化。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推進高校分類發展、績效管理。高考綜合改革平穩推進。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校企共建現代產業學院84個、特色二級學院54個。教育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全面推廣現代學徒制,確定省級試點單位68家、試點專業99個。教育系統職稱改革穩步推進。教育對外開放水平穩步提升,“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全面推進,來華留學生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全省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達到52個。
二、發展要求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遼寧實現新時代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極為關鍵的五年。面對國內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提供遼寧力量,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推進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推動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融入和服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迫切要求高等學校在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培養創新人才等方面發揮支撐引領作用。搶抓“一圈一帶兩區”區域發展戰略實施的新機遇,積極應對經濟空間結構和城市群發展的新變化,推動區域發展形成新格局,提升我省綜合競爭力,迫切要求教育更好地發揮基礎性、先導性和全局性作用。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開創東北亞交流合作新局面,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迫切要求教育在促進人文交流、培養國際化人才等方面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適應社會結構、社會關係、行為方式、社會心理等深刻變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迫切要求教育在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好穩定器作用。
對照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要和人民民眾的新期盼,我省教育還存在諸多問題:院校布局、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仍需提高,科技創新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區域、城鄉之間教育發展水平差距依然較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仍不夠廣泛;繼續教育體系不夠完善,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亟待加強;教育開放水平有待提升,國際交流合作模式有待創新,國際影響力亟待增強;民辦教育發展水平不高,公辦學校辦學機制不夠靈活;教育評價改革亟待深化,實現教育治理現代化任務艱巨。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要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大局出發,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深刻認識做好新時代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切實增強機遇意識和責任意識,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堅定信心、奮發有為,努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開創教育事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新局面。
三、發展戰略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關於遼寧振興發展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著力補短板、強弱項、固優勢,積極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大力提高教育服務遼寧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切實增強人民民眾的教育獲得感和幸福感,為實現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和基本實現現代化做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立德樹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創新育人模式,堅持“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堅持人民至上。堅守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宗旨,聚焦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著力縮小教育差距,擴大教育公平,促進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讓教育改革和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堅持改革創新。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以及制度建設和能力建設,以重點任務帶動改革,以簡政放權深化改革,以信息技術助推改革,以擴大開放促進改革,實現教育發展質量、效率、公平、可持續、安全相統一,持續增強遼寧教育事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堅持服務振興。把服務區域振興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落腳點,著力最佳化教育結構、厚植人才優勢、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全面提高教育服務區域協調發展的水平,為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支撐,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創新動力。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實現教育公平而有質量的供給,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高質量現代教育體系基本形成。學前教育實現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義務教育實現優質均衡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普通高中教育實現多樣化有特色發展,職業教育實現實用高效發展,本科教育實現高水平發展,研究生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繼續教育實現多元化發展,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實現有質量發展,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教育綜合實力和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教育整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人民民眾對教育的滿意度明顯提高,為新時代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取得新突破提供強大支撐,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省奠定堅實基礎。
教育公平再上新台階。全省普惠性幼稚園在園幼兒占比超過80%,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50%以上。義務教育鞏固水平進一步提升,優質教育資源實現全覆蓋。優質特色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比超過65%。民族教育進一步發展。特殊教育保障能力不斷增強。大中國小性別平等教育全面推進,教師和學生的男女平等意識明顯增強。
教育質量全面提高。基本建成大中小幼一體化的思政工作體系,學生綜合素養大幅度提升。建成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形成開放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特色多元的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體系。師資隊伍結構更加最佳化,教師綜合素質、專業化水平和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服務振興能力顯著增強。依託高校建成一批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產生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創新成果,形成更加完善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與產業布局同頻共振,人才培養規模和質量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人力資源開發水平進入全國前列。
現代教育治理體系臻於完善。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全面展開,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教育管理科學化、民主化、信息化水平明顯提高,教育治理體系更加完善,治理能力全面提高。學校法人治理機制不斷完善,學校自主管理能力顯著增強。多元參與、共建共享的協同治理機制有效構建,社會參與教育治理進入常態化。
四、發展任務
(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貫穿課程教材建設全過程、納入各類培訓的必修內容,把教材體系、教學體系有效轉化為學生的知識體系、價值體系。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更好發揮思政課作為立德樹人關鍵課程作用,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中國小專題教育讀本。突出政治啟蒙和價值觀塑造,大力開展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教育,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引導青少年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全面融入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強青少年思想引領和價值塑造,引導學生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深入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用好“四史”教育大學生讀本。充分挖掘網上網下、課內課外蘊含的豐富教育元素,引導學生學思踐悟,推進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深化構建愛國主義教育長效機制。
2.完善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機制。推動新發展階段思政課建設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統籌推進大中小幼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遵循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和教育規律,注重學段銜接和知行統一,整體規劃思政課課程目標,調整創新思政課課程體系,統籌推進思政課課程內容建設。用好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三科統編教材,積極參與中等職業學校三科統編教材編寫工作。“一校一案”落實《中國小德育工作指南》,引導學生養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深化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支撐作用,全方位提升思政課建設水平。推動課程思政各學段全覆蓋,與思政課程、課內外教育教學銜接,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實現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統一。建立思政課教師“手拉手”備課機制,推進中國小、職業院校和高校融合式教研備課,探索縱向跨學段、橫向跨學科的交流研修機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動名家名師等優質思政課數字教育資源共享。
3.壯大建強學校思政工作隊伍。加強大中國小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加強專職思政課教師配備,培育宣傳師德標兵、優秀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等先進典型,完善思政課教師職稱評聘標準和辦法。嚴格落實中央關於高校思政課、思想政治工作和黨務工作隊伍配備的各項指標性要求,完善領導幹部帶頭講思政課、帶頭聯繫思政課教師制度,落實思政課教師職稱評審單列計畫、單設標準、單獨評審制度,建立專職輔導員職級職稱“雙線”晉升辦法,健全兼職輔導員和校外輔導員培訓、管理、考核制度。建設一批高校思政課名師工作室,實施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幹隊伍建設項目,組織開展示範培訓、海內外訪學研修、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等工作,持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和黨務工作隊伍素質能力和專業水平。
4.構建一體化思政工作新格局。深入實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全面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加快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動社會實踐同思政課教育教學有機結合,明確學時學分要求。增強“遼寧大學生線上聯盟”等網路陣地的示範性、引領性和輻射度。推動職業院校創新開展“文明風采”等德育實踐活動。在中國小深入開展“學習新思想,做好接班人”等教育活動。充分發揮英雄模範人物、名師大家、學術帶頭人等的示範引領作用,深入開展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工作。用好“紅色資源”,講好“戰疫故事”,善用“大思政課”。開展“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改革。完善各類學校黨建帶團建隊建機制,構建黨、團、隊相銜接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規範學生社團管理。加強原創文化精品創作與推廣。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推進文明校園創建。加強語言文明教育,建設健康文明的校園語言環境。
專欄1 思想鑄魂工程 培育1000節精品思政課、1000個精品教案、1000個精品課件。開展校長培訓、骨幹培訓、崗前培訓。遴選200個思政課名師工作室和200名高校思政課中青年骨幹教師。設立500項思政專項研究課題和500項教改課題。持續推進“大聽課、大調研、大督查”活動和思政課教師教學大賽。 |
5.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1)強化體育鍛鍊。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深化學校體育課程改革,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進一步完善“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教學模式,落實五級學校體育競賽制度,推進體教融合、校社協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著力保證中小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豐富大課間內容形式,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發展。大力發展校園足球,積極推進冰雪運動進校園。支持遼寧師範大學、瀋陽體育學院、遼寧教育學院等高校承辦全省大中小學生省級年度體育競賽。加強一體化建設,擴充教育資源,補齊師資、場館、器材等短板,促進學校體育均衡發展。
(2)增強美育薰陶。不斷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探索構建學段有機銜接、課內課外深度融合的美育體系。深化美育課程改革,開齊開足上好美育課程,逐步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推進大中國小美育一體化建設。全面推進學具類樂器、中外優秀美術作品賞析進課堂,深入開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為主要內容的藝術展演、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支持遼寧大學、瀋陽音樂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大連藝術學院等高校承辦全省大中小學生省級年度專項藝術展演活動。補齊師資、專用教室、器材短板。全面推進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將學校美育工作納入督導評估和考核體系。支持遼寧師範大學、瀋陽師範大學、渤海大學、瀋陽音樂學院、大連藝術學院等高校開展“體育美育浸潤行動計畫”,對口支援受援地區中國小校,在體育美育課程教學、實踐活動、校園文化和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提供精準幫扶和志願服務。
專欄2 體育美育提升工程 支持高校師生走進中國小校開展志願服務活動。打造1000門體育美育精品課程,培育300個優秀教學團隊、1000名體育美育骨幹教師,遴選500所體育美育特色學校、1500個藝術實踐工作坊(學生藝術團)、30個體育美育示範縣區。依託現代信息技術建設省級藝術展演平台,舉辦年度校園美育藝術盛典,開展大中國小藝術系列展演活動。 |
(3)加強勞動教育。針對不同學段、類型學生的特點,以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為主要內容,構建新時代勞動教育體系。開足開齊勞動教育課程,健全勞動教育評價制度。開好中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廣泛開展考察探究、社會服務、設計製作、職業體驗等活動。加強高等學校實習實訓、社會實踐、志願公益和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大力加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支持學校聘請遼寧工匠、勞動模範和高技能人才兼職授課。
專欄3 勞動能力培養工程 培育1000節勞動教育精品課,遴選50個示範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200個勞動教育特色學校、30個勞動教育實驗縣區。建設大中國小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升級改造中國小綜合實踐基地。建好中國小勞動教育專用場所和校外勞動基地。鼓勵企業、工廠、農場等單位向學校開放勞動實踐場所,提供勞動實踐新形態、新方式。組織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 |
(4)提高學生健康素養。加強學校健康教育,著力構建政府支持、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學校健康教育體系,全面提升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其他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教育治理能力、應急管理能力、師生健康護理能力。建設分學段的學校健康教育課程內容與教學體系,培養學生健康觀念、知識和能力,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塑造健康心理品質,形成終身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建立健全中小學生近視防控工作機制和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機制。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規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加強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課程建設,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普查和動態排查,強化日常心理諮詢輔導及培訓,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徑,建立健全家庭、學校、社會合作機制,持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加強重大疫情、重大災害等特殊時期的心理危機干預。加強中國小校醫務室(保健室)和高校校醫院建設。
(5)推進法治、生態文明和國防教育。加強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宣傳和研究闡釋,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國民教育各方面。堅持以憲法為核心、以民法典為重點,完善中國小法治教育教學體系,加強高等學校法律基礎課程建設,推進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提高青少年法治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以生態文明教育為重點,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提升青少年生態文明素養。開展多種形式的資源環境國情教育,普及碳達峰碳中和基礎知識,增強師生綠色低碳意識。積極推進綠色校園建設,推廣使用節能、節水、環保、再生等綠色產品。牢固樹立勤儉節約意識,堅決制止學校餐飲浪費。將國防教育內容有機融入各級各類教育課程,依託優質特色中學開展少年軍校和國防特色教育示範學校建設試點,拓展豐富學校國防教育實踐活動,增強青少年學生國防觀念和憂患意識。
6.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
(1)強化家校合作。發揮學校主導作用,建立制度化家校合作機制,完善家長委員會組織和功能,統籌家長學校、家長會、家訪、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家校溝通渠道,引導家長增強育人責任意識。家校協同加強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完善全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充分發揮全省家校社共育研究指導中心作用,推動親職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效銜接。建立宣傳、公安、民政、文化、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等部門和組織多方聯動機制。充分發揮領導幹部、專家學者以及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範的作用,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遼寧紅色文化場館等公共資源按規定免費或優惠向學生開放。推動中國小在社會實踐、特長培養等方面與社會力量開展合作。發揮全省研學實踐教育基地作用,開展豐富的研學實踐教育活動。建立研學游基地,積極開展“研學游、學子游”。加強宣傳教育,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成才觀、教育觀,緩解社會教育焦慮,營造良好教育生態。
(二)大力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1.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
(1)積極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實施遼寧省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畫,根據城鄉人口變化趨勢,以縣(區)為單位制定幼稚園布局規劃,著力構建以普惠性資源為主體的辦園體系,大力發展公辦幼稚園,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舉辦普惠性幼稚園。補齊農村地區、欠發達地區和城市新增人口、流動人口集中地區學前教育資源,每個鄉鎮至少辦好1所優質公辦中心幼稚園。進一步規範城鎮小區配套幼稚園建設使用。進一步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動態調整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收費標準,加強對非營利性民辦園收費監管。
(2)提升學前教育保教質量。按照幼稚園辦園標準、裝備標準與規範,不斷改善辦園條件。發揮瀋陽市和平區、大連市甘井子區等16個“安吉遊戲”和幼小科學銜接省級實驗區引領示範作用,堅持以遊戲為基本活動,糾正“國小化”傾向,推進幼稚園和國小雙向科學銜接。健全教研體系,補足配齊專業教研隊伍,加強園本教研、區域教研,將各類幼稚園全部納入教研指導範圍。充分發揮城鎮優質幼稚園和農村鄉鎮中心幼稚園的輻射帶動作用。完善幼稚園評估定級標準。
(3)加強學前教育規範管理。進一步健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學前教育管理機構,充實專業化管理力量。規範辦園行為,嚴格幼稚園和教師準入制度。完善年檢制度,加強過程監管,持續鞏固無證園治理成果。強化安全監管,實施幼稚園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加強對教師資質、保育教育、安全衛生等方面的動態監管。
2.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1)提升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水平。完善縣域內城鄉中國小布局規劃,新建或改擴建一批中國小校,進一步做好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工作。深化義務教育集團化辦學改革,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輻射帶動作用,實現集團化辦學融合創新發展,開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推動45%以上的縣(市、區)完成優質均衡發展省級驗收評估。推動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先行創建縣(市、區)相關工作,促進全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2)全面振興鄉村教育。健全城鄉一體化學校布局建設、師資配置、經費保障、督導評估等機制,不斷縮小區域、城鄉、校際教育差距。加快補齊農村教育發展短板,推進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打造“鄉村溫馨校園”。完善城鄉幫扶制度,加強邊遠、農村地區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繼續做好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關愛工作。加強控輟保學,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教育資助力度。
(3)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統籌整合國家、地方、校本課程建設,加強校本課程監管,構建學校間共建共享機制。加強教學管理,分學科制定課堂教學基本要求,健全學校教學管理規程,統籌制定教學計畫,最佳化教學環節,嚴格按照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施教學。推動全省義務教育教師崗位“大練兵”活動,不斷提升教師隊伍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加強和改進教研工作,完善區域教研、校本教研、網路教研、綜合教研製度,整體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教學水平。建立學習困難學生幫扶制度。
(4)提升義務教育管理水平。落實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政策,落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鞏固“擇校熱”治理成果。系統推進校內“雙減”工作,落實全省義務教育學校校內“雙減”三年行動計畫,充分發揮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規範學校辦學行為,嚴格規範學校考試管理,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高作業管理水平,創新課後服務內容和服務模式,健全課後服務保障機制,不斷提升課後服務質量,切實減輕中小學生作業負擔。
專欄4 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工程 新建300所左右公辦幼稚園。義務教育階段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達到100%。建設特色高中100所。培育省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設立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建設全國和省級實驗教學改革實驗區、實驗校。 |
3.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特色發展。
(1)全面加強普通高中建設。改善普通高中辦學條件,依法依規合理控制學校辦學規模,逐步減少大規模學校,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施小班化教學。支持建設學科教室、創新實驗室、社團活動室,推進數字校園建設。實施遼寧省示範性普通高中建設工程,加強省示範性高中建設,發揮省示範性高中在高考改革、推進人才培養、特色培育、教學改革等方面的示範引領作用。實施遼寧省特色普通高中建設工程,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在德育、科技、人文、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國際交流合作等7個領域加快建設一批特色普通高中。實施遼寧省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畫,全面提升縣域普通高中辦學水平。
(2)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課程改革,完善學校課程管理,加強特色課程建設,充分發揮大連市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區(校)的示範作用,培育我省新課程、新教材省級示範校。創新教學組織管理,落實選課走班。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拓寬綜合實踐渠道,強化綜合素質培養,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完善學生髮展指導制度,加強學生綜合指導。鼓勵普通高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實施聯合育人,對有專業興趣愛好和特長的普通高中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
4.推進職業教育實用高效發展。
(1)構建高質量遼寧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強省級統籌,總體保持省域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規模大體相當。強化中等職業教育基礎地位,最佳化中等職業學校、技工院校布局,增強中等職業教育辦學力量,支持瀋陽市外事服務學校、瀋陽市裝備工程職業學校、大連市輕工業學校等學校建成一批優秀中職學校、技工院校和優質專業(群)。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提質培優,支持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遼寧生態工程職業學院、遼寧機電職業學院等高職院校建成一批“興遼卓越”高職學校和專業(群)。穩步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支持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等學校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支持瀋陽航空航天大學等套用型本科高校舉辦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推動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職業本科教育一體化貫通培養,構建縱向貫通的培養體系。推動各學段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滲透融通,在普通中國小實施職業啟蒙教育,支持營口等市探索發展綜合高中。加強國家學分銀行遼寧分行建設。
(2)深化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改革。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把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按照職業學校生師比例和結構配齊專業教師。大力推廣現代學徒制和校企雙元育人模式,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範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開展中國特色高層次學徒制試點。深入推進“1+X”書證融通,完善“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推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革命,深化教學模式改革;支持校企合作開發新型教材。大力推動“數字職教”建設,加快專業數位化升級與改造,加強數位化教學資源、精品線上開放課程、信息化標桿校、職業教育大數據平台和線上學習平台等建設。完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制度,開展中等職業學校辦學質量評估和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評估。強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支持瀋陽師範大學成立遼寧省職業教育研究院。
(3)完善產教融合發展機制。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積極舉辦、社會力量深度參與的多元化辦學格局,完善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結構。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支持鼓勵企業通過多種形式參與舉辦高質量職業教育。探索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改革,支持和規範行業企業與職業學校共建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學校、產業學院,按照辦學成本確定學費標準,鼓勵職業學校、技工院校與社會資本合作共建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實訓基地。優先支持數字產業集群、先進制造業集群開展產教融合試點。培育一批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一批全面對接產業園區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開放共享、滿足全產業鏈實習實訓需求的綜合性實訓環境。支持職業院校在錦州、盤錦等市建設安全生產和技能實訓基地。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內容,組建一批實體化運作的職教集團(聯盟),建設一批跨企業培訓中心。充分發揮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培訓優勢,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競賽。
專欄5 職業教育實用高效發展工程 建設20所左右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和200個左右高水平特色專業(群)。建設50所左右省級優秀中職學校和200個左右優質專業。校企共建20個左右產學研用融合的產業學院。培育1000門左右省級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和20個左右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培育1000門左右“興遼職教金課”。開展省級職業教育教師培訓。遴選1000名左右省級職教名師、專業帶頭人和骨幹教師。開展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質量評估和高等職業教育星級專業、卓越專業評估。完成1000萬人次左右職業技能培訓。新增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50萬人左右。 |
5.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
(1)深入推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堅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最佳化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布局,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深化科教融合育人,支持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支持遼寧大學、大連海事大學、中國醫科大學、東北財經大學等11所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和國內一流大學,力爭在第二輪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動態調整中取得新突破。建設國內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和高水平套用型大學。推進基礎學科與套用學科、傳統學科與新興交叉學科、文科和理工科協調發展。支持遼寧科技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瀋陽化工大學、大連交通大學、瀋陽農業大學等高等學校加快新能源、儲能、氫能、碳減排、碳匯、碳排放權交易等理工類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培育綠色低碳領域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和能源學院。建立和完善重點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學科領域清單,加強建設國家急需、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和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的學科。積極建設具有重大行業或區域影響、優勢突出的學科。支持瀋陽理工大學、瀋陽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在軍工領域加強特色學科建設,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鼓勵建設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以一流特色學科為主幹,構建重點明確、層次清晰、結構協調的學科體系。
專欄6 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工程 建立持續穩定的支持體系和績效評價機制。推進2所世界一流大學和11所國內一流大學建設。建設100個左右支撐遼寧振興發展的一流特色學科,其中10個左右學科達到國內一流水平,10個左右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
(2)建設一流本科。推進一流專業建設。以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帶動引領本科教育創新發展,支持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瀋陽農業大學、中國醫科大學、大連醫科大學、遼寧大學等高校圍繞“一圈一帶兩區”協調發展,建設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教育聯盟,加快培養理工農醫緊缺人才和套用型複合型文科人才。積極設定基礎研究、交叉學科相關專業,做強主幹專業,做優特色專業。健全動態調整、最佳化和退出機制,做好專業建設“調停轉增”。完善國家級、省級一流專業支持措施,基本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推進一流課程建設。加強課程資源建設,推進模組化課程建設,打造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金課”。實施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改革試點,培育國家級、省級課程思政課程和教學研究中心。建設國家級、省級實驗教學中心。完善課程建設激勵機制、課程評價體系和課程管理體系。強化教學質量評價,落實教授為本科生上課制度。進一步加強教材管理,推進規劃教材、思政課教材建設。
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落實《關於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實施意見》,構建全方位全過程深度融合的協同育人新機制。設立一批特定領域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建設碳達峰碳中和產教融合發展聯盟。推進人工智慧、積體電路、儲能等產教融合創新平台建設。推廣小班化、混合式、翻轉課堂教學。加強實踐教學,建立健全實踐教學導師制。強力推進教考分離,建立與學分制改革和彈性學習相適應的管理制度。嚴格畢業標準和學位授予標準,完善學業預警和退出機制。構建以高校教學質量建設為主體,教育行政部門為主導,行業協會、學術組織和社會機構多方參與的質量保障體系。
專欄7 本科教育質量提升工程 建設1000個左右一流本科專業、7500門左右一流本科課程、1000種左右優秀教材、10個左右重點領域知識圖譜性教學資源庫、50個左右省級實驗教學中心。培育1500項左右教學成果獎、2000個左右優秀教學團隊。建設20所左右高水平套用型大學、100個左右省級現代產業學院。布局建設未來技術學院,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微電子學院和特色化軟體學院等。 |
(3)推進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分類推進培養模式改革。落實《關於深化新時代遼寧研究生教育改革創新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機制,加強系統科研訓練,增強學術學位研究生知識創新能力。推進碩博貫通培養,一體化設計培養方案。鼓勵和支持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建立跨學科、跨機構協同育人機制,以大團隊、大平台、大項目支持高質量研究生培養。完善產教融合育人機制,加強大連船舶重工集團設計研究所、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電力科學研究院、瀋陽飛機設計研究院、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等產教融合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基地建設,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分類推進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增強學術學位研究生課程前沿性、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實踐性,培育精品課程,推動優質資源共享。
加強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改革導師評聘評價機制,把政治素質、師德師風、育人能力、培養條件作為選聘、評價標準。建立導師招生資格動態調整制度,切實打破“終身制”。加強兼職導師和校外導師選聘、考核、培訓。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雙導師隊伍建設,強化企業(行業)導師實踐指導。建立健全導師培訓體系,加強對培訓過程和培訓效果的考核。建立激勵示範機制,培育優秀導師和團隊,發揮導師言傳身教作用。
健全培養質量監督體系。完善質量評價機制,健全分類多維的質量評價體系。嚴格規範考試招生,健全學位授予質量標準,嚴把研究生入口關、出口關。加強關鍵環節質量監控,完善研究生培養分流退出機制。健全內部質量管理體系,落實培養單位全過程管理責任。加強外部質量監督,統籌運用學位授權點合格評估、質量專項檢查、學位論文抽檢等手段,嚴格規範管理。探索建立以創新成果、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為依據的優秀研究生評價體系。加強學風建設,健全學術不端行為預防和處置機制。完善研究生學業相關申訴救濟機制,加強研究生合法權益保護。
專欄8 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工程 遴選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教學名師和團隊。培育一批優秀導師和團隊。建設80部左右省級優秀教材、100門左右省級精品課程。強化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實施創新項目200個左右。深化開放合作、交流協作,打造高水平國際化平台。強化研究生教育組織、政策、條件、經費保障,構建高質量發展支撐體系。 |
專欄9 學風校風建設工程 推進本科、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以優良學風為引領,打造良好教育生態。完善工作機制,健全學校、二級學院(系)、班級(寢室)學風建設責任體系。選樹一批學風建設先進典型,培育一批學風建設模範專業、模範班級、模範寢室。 |
(4)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深化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實踐訓練、隊伍建設等關鍵環節改革。發揮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遼寧大學、瀋陽工業大學等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與試點專業引領帶動作用。高水平實施“大創計畫”。以“網際網路+”大賽為引領,組織開展各專業類創新創業競賽。加強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強化學生就業創業技能培訓。落實大學生創新創業財稅扶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成果轉化獎勵和收益分配政策、創業幫扶政策,建強創新創業服務平台,最佳化創新創業環境,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5)推進省際校際開放辦學。鼓勵省際校際聯合開設優質課程,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與學分互認。鼓勵高校自主制定跨校互聘教師辦法,推進互聘任教。組建校際合作教學聯盟,推動本科生交流培養、碩士和博士生聯合培養。建立科研合作聯動機制,鼓勵和支持高校間開放共享科研平台,聯合申報重大科研項目、開展技術攻關。構建信息服務系統,提高教育教學資源使用效率。
6.提高民族教育質量和發展水平。
(1)全面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推進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開好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專題課,創新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實踐活動,組織文體名師名家進中國小,通過舉辦專題培訓、座談交流、事跡分享、主題演講、實踐教育等活動,促進各民族學生共學共進。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開展民族學校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能力培訓。穩步推進民族學校三科統編教材使用全覆蓋,規範少數民族文字教材的編寫、使用和管理。
(2)提高西藏班、新疆班教育管理服務水平。強化以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為重點的德育工作,提升西藏班、新疆班辦學質量水平,穩妥科學推進混班教學、混合住宿,促進西藏班新疆班學生與當地學生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共同成長。辦好高校民族預科班。
(三)補齊全民學習終身教育體系短板
1.加快完善特殊教育。實施遼寧省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計畫,進一步完善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幹、送教上門為補充的特殊教育發展體系,推動各級各類特殊教育協調發展。全面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實行殘疾學生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教育15年免費教育,積極開展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殘疾人就業創業能力。鼓勵支持2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區)辦好一所達到標準的特殊教育學校。統籌中央、省、市、縣特殊教育專項資金,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加強無障礙設施設備建設配備,支持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資源教室配備,滿足殘疾兒童需求的教育教學、康復訓練等儀器設備和圖書。有效推進孤獨症兒童教育。深化特殊教育課程改革,推進融合教育,全面提升特殊教育質量。加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保障特教教師待遇。
2.積極發展社區教育。充分利用高中等學校場地設施、課程資源、教師資源、教學實訓設備,積極舉辦和參與社區教育。鼓勵各市舉辦社區教育機構,推進縣(區)社區學院、鄉鎮(街道)社區學校、村(社區)社區學習點一體化發展,推動社區教育向基層、農村延伸。加強社區教育平台和課程標準建設,強化社區教育資源供給,推動社區教育融入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省、市、縣(區)三級社區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瀋陽市皇姑區、大連市沙河口區等國家級社區教育示範區和撫順市順城區、丹東市振興區等國家級社區教育實驗區的引領輻射作用,建成50個縣(區)社區教育指導服務中心,培育20個左右社區教育實驗區。
3.大力發展老年教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強老年教育基礎能力建設,促進有條件的學校開展老年教育,在瀋陽、大連開展老年教育體系建設試點,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老年大學(學校),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職業院校開設老年教育相關專業和課程,推動各級各類老年教育機構面向基層、服務社會。拓展老年教育發展路徑,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舉辦不同類型的老年教育機構,積極推進老年教育舉辦主體、資金籌措渠道多元化。豐富教育內容與方式,探索“康養學游教”結合新模式。
4.完善繼續教育體系。強化學校辦學主體責任,規範學歷繼續教育,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改造融合各種學歷繼續教育形式,提高專業設定與社會需求匹配度。推動開放大學轉型發展。建立學分銀行,實現學分積累與轉換,推進學習成果互認銜接,促進各類教育之間的溝通和銜接。面向行業企業職工和進城務工人員、轉崗人員、城鎮化進程中的新市民、城鄉待就業人員、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等社會群體,開展多類型、多形式的職工繼續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開發整合遠程教育資源,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寬領域、多元化、開放式的終身學習支持網路平台,推進“網際網路+”繼續教育模式。
(四)增強服務振興發展能力
1.最佳化教育供給結構。
(1)最佳化職業院校布局。圍繞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統籌各級各類職業教育資源,堅持產業需求導向,對接當地主導產業、新興產業,構建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融通發展的生態系統。完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做好專業“調停轉增”,最佳化職業教育專業結構,停撤不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增設一批服務產業發展的新型專業。嚴格執行學校設定標準,實施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積極推進縣級職教中心轉型發展,為縣域經濟和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鼓勵職業院校舉辦社區教育。
(2)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引導高校高起點布局支撐國家原始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學科專業。布局一批服務全省優勢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緊缺學科專業,做大做強一批優勢特色學科專業,轉型提升一批套用型專業,按規定停招撤銷一批產業需求不旺、培養質量不高的學科專業。增強學科設定的針對性,強化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建設。
(3)提升高校辦學能力。推進大連海洋大學、大連工業大學、魯迅美術學院、遼河石油職業技術學院、遼寧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等部分高校校園建設,改善辦學條件。
2.提升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
(1)加強基礎科學研究。堅持戰略型需求導向,完善高校創新體系,落實頂尖學科建設計畫,推動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建設,提升高校原始創新能力。推動瀋陽藥科大學智慧型藥學工程創新中心、瀋陽農業大學北方粳稻種源研究中心、瀋陽航空航天大學新能源航空技術研發中心、瀋陽化工大學鎂硼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創新中心、瀋陽體育學院冰雪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遼寧何氏醫學院眼產業技術研究院、高等學校校際合作開放辦學等戰略性、前沿性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強化高校源頭創新地位,穩步提升“從0到1”原創性研究能力,爭取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提高基礎研究領域研發投入比例,探索多元化基礎研究投入機制,落實經常性經費。通過“帶土移植”,引育一批國際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後備軍。加快推進遼寧高校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提升學術期刊內容質量和學術影響力,進一步發揮學術期刊促進理論創新和科技進步作用。
(2)推動高校科技體制改革攻堅。建立高校科研項目“揭榜掛帥”機制。加強高校智慧財產權保護。落實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自主權相關政策,依法依規推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建設。推進產學研用深度合作,加強行業產業技術難題研究,建設30個左右國內領先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平台和產業技術研究院。積極參與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鼓勵開展交叉研究,推進校際、校所、校企協同發展,圍繞積體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重點領域開展高質量產學研協同創新,支持瀋陽化工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增強支撐重大技術突破的源頭儲備,瞄準關鍵核心技術重點解決產業發展“卡脖子”問題。促進高校大學科技園高質量發展,建設成為各類創新元素匯聚、融合、聚變的大平台,全力支撐區域發展。探索高校科技創新融資模式,構建科技成果市場化運行體系,進一步推動瀋陽農業大學科技服務中心等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全面提升運營能力,促進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本地轉化。
(3)全面繁榮哲學社會科學事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構建種類齊全、梯隊銜接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體系。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闡釋。加強原創性特色性區域性項目研究,打造遼寧地方特色學派,逐步形成人文社科傑出人才隊伍。加強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構建更加完善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平台體系。推進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重點建設70個左右支撐國家和區域發展的新型智庫,培育20個省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推進以大連海事大學為理事長的遼寧省高等學校新型智庫聯盟建設,充分發揮咨政建言、理論創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功能,服務國家和區域重大發展戰略。
3.提高服務區域協調發展能力。
(1)推動城市群、產業群與大學群協同發展。圍繞以瀋陽為中心城市建設現代化都市圈,和以大連為龍頭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堅持功能互補、資源共享,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對接產業集群建設特色學科集群,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將瀋陽、大連打造成東北亞地區重要的人才集聚、科技創新和教育開放高地。
(2)服務遼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和遼東綠色經濟區建設。搶抓京津冀地區優質教育資源效應溢出機遇,開展多種形式的跨區域合作辦學,深化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學科專業建設等領域的合作。加大職業教育“雙高計畫”建設以及本科一流專業、一流課程建設傾斜力度,構建符合遼西地區發展需求的學科專業結構。圍繞遼東綠色經濟區發展,最佳化專業設定,搞好教學科研,做好做足科教支持生態文明建設大文章。
(3)助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等手段,打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通向農村的渠道,加快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服務配套產業基地縣(市)建設,培養特色產業集群和工業產業園區建設人才。服務農業現代化建設,以科技支持遼寧特色農業品牌、農業競爭力。服務農村服務業轉型升級,培養農村電子商務和鄉村旅遊人才。
(4)支撐高質量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高校服務重點產業的機制,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和創新鏈、產業鏈有機融合,支撐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服務智慧型製造、綠色製造和服務型製造,助力“老字號”改造升級。服務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產業壯大、冶金產業精深加工、菱鎂產業轉型升級,助力“原字號”深度開發。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增材製造、柔性電子、第三代半導體、量子科技、儲能等未來產業,助力“新字號”培育壯大。
4.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堅定不移落實就業優先政策,以創新促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企業吸納就業,擴大國有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規模,鼓勵中小微企業招用高校畢業生,並按規定落實扶持政策。拓展就業渠道,繼續實施“特崗教師”“三支一扶”計畫等基層就業項目,鼓勵更多大學生特別是畢業生投身國防和軍隊建設。充分發揮政策性崗位作用。鼓勵高校在承擔國家和省、市科研項目單位中設定科研助理崗位,引導支持靈活就業。加強大學生智慧就業創業雲平台建設。加強就業指導服務,鼓勵高校畢業生參加就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加強就業困難群體幫扶。
(五)全面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健全教師理論學習制度,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教師頭腦。建強教師黨支部,建好黨員教師隊伍。充分發揮“時代楷模”大連海事大學教師曲建武,“全國模範教師”瀋陽農業大學教師李天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本溪縣第五中學教師張萬波,“全國最美教師”渤海船舶職業學院教師萬榮春,“最美輔導員”瀋陽工業大學李青山、遼寧大學劉巍等模範教師的示範引領作用,建設若干“師德師風建設基地”,提升全省師德師風建設整體水平。完善老帶新等機制,發揮傳幫帶等作用,推動教師在育人實踐中錘鍊高尚道德情操。落實師德第一標準,強化師德考核結果運用。完善多方廣泛參與、客觀公正科學合理的師德師風監督機制。健全教師志願服務制度,引導教師在服務社會實踐中厚植教育情懷。
專欄10 師德師風塑造工程 深入挖掘優秀教師典型,每年命名20名左右教書育人模範、50名左右中國小領航校長、100名左右遼寧省教學名師、100名左右最美教師和最美校長(園長),展現當代教師的精神風貌,弘揚優秀教師高尚師德,營造尊師重教良好社會風尚。每年組織1000名左右教師開展師德師風專項培訓。 |
2.提高教師隊伍素質。
(1)強化師範教育。構建以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範院校參與的教師教育體系,推進政府、高校、中國小“三位一體”協同育人。組織實施師範類專業認證,完成80個左右專業認證,守好師範教育質量“生命線”。逐步提高師範院校在校師範生占比和師範類專業生均撥款標準。改革師範院校招生制度,吸引優秀青年踴躍報考師範院校和師範專業。分類推進中國小、幼稚園、特殊教育、中職教師培養模式改革。支持高校與師範院校合作舉辦本科職業技術師範教育。
(2)加強教師培訓。鼓勵師範院校和教師培訓機構與幼稚園協同建立培養培訓基地,實行幼稚園園長教師定期培訓制度,加強非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培訓。推進中國小教師培訓提質增效,完善線上線下混合式培訓,分層分類推進教師常態化學習。健全中高等職業教育教師培訓體系,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打通校企人員雙向流通渠道。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和“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加強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加強高校教師發展平台建設,支持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建立各級各類教師培訓個人檔案及評價制度。
3.補齊鄉村中國小教師隊伍短板。深入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畫,探索建立教職工編制“周轉池”制度,完善中國小教師動態補充機制,2023年前完成10000名左右教師招聘計畫,優先補充鄉村小規模學校。加大鄉村骨幹教師培訓力度。繼續實施“遼寧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畫”。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推動城鎮優秀教師校長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推進落實鄉村教師差別化補貼政策。加強鄉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按照規定將符合條件的教師納入當地住房保障範圍。
4.深化教師管理制度改革。按照標準配足配齊幼稚園教職工,加大市域內中國小校編制調劑力度。全面推進中國小教師資格考試制度改革,按規定深化教育類研究生免試認定教師資格改革,建立師範生教學能力考核制度。完善中國小崗位設定管理,暢通教師發展渠道。支持職業院校專設流動崗位,探索實施產業教師(導師)特設崗位計畫。支持和鼓勵符合條件的高校科研人員按有關規定到企業掛職或參與項目合作、兼職創新、在職創辦企業、離崗創業。分類推進教師職稱制度改革。
5.依法保障教師地位和待遇。健全中國小教師工資保障機制,切實保障中國小教師工資待遇,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擴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權,推動建立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的激勵機制。健全教師減負長效機制,清理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活動。維護教師依法執教的權利,健全教師榮譽保障體系,提高教師政治地位、社會地位、職業地位,宣傳先進典型,營造尊師重教良好社會風尚。
(六)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
1.開創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新局面。充分發揮地緣區位優勢,深化東北亞教育合作,構建面向全球的教育合作夥伴關係。主動聚焦振興發展,最佳化教育對外開放發展布局,拓寬教育國際交流合作領域。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強國際教育交流合作的頻度深度,提高教育國際化的質量和水平,加快提升教育國際化的服務支撐能力,打造東北地區教育向北開放的重要視窗和中心樞紐。
2.提升教育國際交流合作水平。推進國際產學研用深度合作,舉辦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加強中國-烏克蘭大學聯盟、“一帶一路”職業教育聯盟建設。支持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等高校加大關鍵核心技術國際聯合攻關力度,全力打造創新資源集聚高地。鼓勵高校承辦國際學術會議、大型學術活動。支持大連外國語大學等高校建好孔子學院合作大學聯盟平台,紮實開展國際中文教育,推進民心互通和文明交流互鑒。加強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建設,推動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高質量發展。加強中國小國際理解教育,鼓勵有條件的中國小開展青少年海外研學旅行,提高基礎教育對外開放水平。
3.推進涉外辦學發展。支持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聚焦振興發展主導產業,圍繞高、精、尖、缺學科及融合創新專業領域,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開展中外合作辦學,加快培養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支持遼寧建築職業學院等職業院校創新合作辦學模式,建設魯班工坊,打造教育援外培訓品牌。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校和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走出去開展境外辦學,為國際產能合作和裝備製造合作提供人才支撐。
4.提高留學工作質量。深入實施“留學遼寧”品牌計畫,打造來華留學教育品牌基地、品牌專業和品牌課程。進一步最佳化來華留學專業結構,提升學歷層次。完善來華留學質量保障體系。推進中外學生管理和服務趨同化。聚焦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內、省內急需領域,進一步最佳化出國留學布局,穩定重點項目,開拓合作新渠道,擴大俄烏白等國家留學規模。完善出國留學服務管理體系,提升出國留學工作質量和效益。
專欄11 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進工程 開展面向俄烏白等國家中外雙導師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和急需人才赴俄烏白等國家留學專項。實施遼寧省中外合作辦學推進工程。重點籌建1所中外合作職業技術大學。實施遼寧省來華留學質量提升工程。實施遼寧省國際中文教育提升工程。 |
(七)推動智慧型時代教育變革
1.打造一體化數字教育服務體系。推進教育新基建,依託遼寧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職業教育管理與服務平台、高等學校本科教學管理平台,建成“網際網路+教育”大平台。加速推進省級各類精品課、線上開放課程共建共享,強化區塊鏈、雲服務、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在資源公共服務中的套用。全面推進高等學校及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開展“一網通辦”。推進教育管理與監測體系建設,加強教育教學全流程動態監測。
2.推進數位化校園建設。加大數字校園建設力度。加快數字圖書館、智慧教室、智慧實驗室(智慧型實驗室)、虛擬仿真系統等數位化套用場景建設,大力推進數字終端、數位化教學空間等建設,建成10個左右智慧教育示範區、50個左右智慧教育示範校,實現數位化教學、數字校園建設全覆蓋。
3.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加強優秀傳統教育和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加快構建“網際網路+”人才培養新模式,推進課堂教學變革。加快“同步課堂”“專遞課堂”“網路學習空間”等建設,構建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課內課外互相融通學習新生態。加強教學過程數據收集與分析,推動精準教學和學生評價。加強教師信息技術套用能力培訓,提高線上授課、網路教研、教學實施等能力。建設一批信息化融合創新典型區域、標桿學校、示範課例,引領教育教學改革發展。
4.增強網路安全保障能力。落實教育系統網路安全責任制,健全通報機制。加強網路安全體系建設,提升網路安全監測能力。強化線上教育安全管理,提升數據安全特別是個人信息保護能力,實現安全有序共享。開展網路安全培訓和攻防演練,提高重大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維護廣大師生切身利益。
(八)深化重點領域教育綜合改革
1.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加快推進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堅決破除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改革對市縣級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方式,破除短視行為和功利化傾向。改革對學校的評價方式,糾正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改革對教師的評價方式,糾正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行為。改革對學生的評價方式,糾正以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的不科學做法。改革用人評價方式,糾正文憑學歷至上等不合理用人觀。加快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教育評價體系。
2.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全面實行教育部門權責清單制度,進一步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強教育管理隊伍能力建設,推動教育服務專業化、標準化、便捷化。健全省級層面教育治理統籌協調機制,科學界定相關部門在教育治理中的職責許可權。健全許可事項審批程式和工作流程,完善基本服務制度和工作機制。加強教育政策研究,健全教育決策諮詢機制。
3.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方案,完善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到校辦法。鞏固高考綜合改革平穩落地成果,完善政策、規定及相關服務。逐步建立以統一高考為基礎、國家統測和省級統考為主體的藝術體育類人才選拔評價體系。出台我省普通高校藝術類專業考試招生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強考試安全管理。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分類考試招生改革,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評價方式。健全考試保障服務體系。加強考試職能機構能力建設。
4.推進民辦教育改革發展。建立非營利性與營利性學校分類管理政策體系,全面實現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建立民辦教育協同工作機制,健全質量監測、財務監管、年度檢查、政府督導、風險防控和退出機制。健全黨組織參與民辦學校決策和監督機制。積極穩妥推進獨立學院轉設。推動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民辦中高等學校辦學條件建設強化學校管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規範辦學行為,全面提升學校規範化、法治化水平。規範民辦義務教育發展。加強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全面規範校外培訓機構行為,進一步減輕校外培訓負擔。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牢牢掌握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權。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形成落實黨的領導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工作格局,使教育領域成為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堅強陣地。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普通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高校黨委全面領導學校工作,承擔管黨治黨、辦學治校主體責任。強化高校院(系)級黨組織政治功能,健全集體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調運行的工作機制。推進中國小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實現黨組織和黨的工作有效覆蓋。
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課堂教學管理。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報告會、研討會、講座、論壇和讀書會、學術沙龍等的管理。加強學校社團、校友會管理。落實網路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校園網路安全管理,完善校園網路使用實名登記制度,規範師生自媒體管理。落實信息發布“三審三校”制度,加強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網路意識形態陣地管理,防止發生涉政重大錯誤和表述不規範問題。加強網路輿情蒐集研判,做好重大活動、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的網上輿論引導,構建清朗網路空間。建立風險防控機制,確保教育系統安全穩定。
(二)全面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
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實施高質量教育體系黨建領航攻堅行動,全面提升教育系統黨的建設質量。常態化推進政治機關意識教育,建設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民眾滿意的模範機關。加強對中國小校、民辦學校、公辦高等學校、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黨建工作的分類精準指導。加強教育系統黨員幹部政治能力培訓,著力提升黨員幹部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建立健全學校黨建工作評價體系,促進黨建工作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切實加強高校黨的建設。實施高校黨組織對標爭先建設計畫,開展新時代高校黨建示範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完善高校黨委、院系黨組織、師生黨支部、黨員四位一體的高校黨建工作體系。實施基層黨建質量提升攻堅行動,推進黨的基層組織設定和活動方式創新。實施高校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加強和改進高校統戰工作。做好在教師和學生中發展黨員工作。
著力提升中國小校黨建工作質量。創新黨建工作載體。進一步深化黨建品牌創建工作,打造一批中國小黨建品牌校,發揮先進典型的輻射帶動作用。持續發揮各級各類培訓的示範引領作用,擴大培訓覆蓋面。加強中國小黨建工作督促指導,不斷提高黨建工作科學化規範化水平。開展中國小校黨建課題研究。
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反腐,鞏固拓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成果,持續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持續保持反腐高壓態勢,營造風清氣正教育良好政治生態。深化並精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健全巡視巡察整改、巡視巡察成果運用等工作機制,推進巡視巡察上下貫通、有效銜接,深化省屬高職院校巡察工作。
(三)全面推進依法治教
堅持以習近平法治思想為引領,持續提升教育系統法治素養和依法治理水平。健全完善依法行政和行政決策制度體系,依法依規制定規範性檔案,鼓勵專業機構和社會人士參與教育立法、教育標準、教育規劃制定和教育決策,大力推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教育執法。紮實提升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辦學能力和水平,推動建立教育法治工作測評指標體系,推動學校完善以章程為核心的現代學校制度,完善法治副校長、法律顧問等制度,健全協同工作機制。
(四)完善教育經費投入和管理機制
健全教育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兩個只增不減”。最佳化教育經費支出結構,優先保障義務教育經費需求,全面落實學生資助政策。落實教育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壓實市以下各級政府教育支出責任。完善非義務教育階段成本分擔機制。建立健全“誰使用、誰負責”的教育經費使用管理責任制,提高經費管理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加強教育經費績效評價,建立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經費監管體系。強化結果套用,將績效評價結果作為完善政策、最佳化結構、改進管理的重要依據。提升學校財務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強內部控制機制建設。堅持勤儉辦學,嚴禁鋪張浪費,建設節約型學校。加強審計監督,建立以問題為導向的審計整改工作機制。規範高校債務管理,加快化解存量債務。
(五)加強校園安全建設
完善和落實校園安全各項規章制度,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校園。加強教育系統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消除校舍安全隱患。健全各級各類學校後勤保障機制,規範學校食堂管理,確保學校食品安全。加強師生安全教育,提升安全防範意識和自救自護能力。建立健全中小學生欺凌防治工作機制。完善學校重大突發事件快速反應、應急處置機制。加強校園及周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力遏制重大安全事件。
(六)加強教育督導
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上下貫通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健全教育督導問責制度,推動公開監督和行政問責,建立與教育改革發展相適應、與教育決策和執行相協調的教育督導制度。開展常態化和專項化相結合的督政督學。完善督學準入制度。配齊配強專職督學,實現中國小(幼稚園)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全覆蓋。加強督學隊伍培訓。
(七)完善規劃落實機制
加強各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建立共同研究解決教育發展與改革重大問題機制。做好國家、省、市、縣規劃的銜接。強化戰略目標、戰略任務、重大改革工程項目的協同規劃和實施。制定教育改革和發展重點任務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健全教育發展監測評價和督查問責機制,主動接受各級人大執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鼓勵社會廣泛參與規劃實施,形成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民眾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教育發展與改革的生動局面。
政策解讀
一、發展基礎:“十三五”期間,我省教育總體水平穩步提高。
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88.6%,義務教育鞏固率和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均在97%以上,高等教育較全國提前五年進入普及化階段。重點建設高水平高職院校10所、特色專業群60個。立項建設13所高校、110個學科,其中4所高校、5個學科群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全省普通高校760個專業入選教育部一流專業“雙萬”計畫,其中365個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
教師隊伍建設全面加強,遴選支持89名攀登學者、253名遼寧特聘教授、60名教學名師、80個創新團隊、400名創新人才、61個遼寧省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建成安全、穩定的教育公共管理和資源平台,現有學科資源總量75.3萬個,註冊用戶67.9萬人,組織819門國家級、省級精品開放課程上線共享。
教育公平邁上新台階。全省通過國家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驗收。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關愛體系基本建立,控輟保學取得決定性勝利,隨遷子女就近入學工作全面落實,農村專項計畫穩步實施。民族教育加快發展。特殊教育提升計畫有序推進,30萬人口以上縣(市)特殊教育學校全覆蓋,建檔立卡殘疾兒童少年100%入學。
教育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撤銷、停招人才培養質量較差、市場需求不旺的專業點545個,增設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農科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專業點276個,做大做強618個優勢特色學科專業(群)。在高校組建產業技術研究院21個。省內13所高校與中科院駐遼4家研究所簽署全面合作協定26份。年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2000項以上。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程,開展創新創業項目1萬餘個,年培訓大學生近20萬人次,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三年超過90%。
教育綜合改革持續深化。高考綜合改革平穩推進。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校企共建現代產業學院84個、特色二級學院54個。教育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全面推廣現代學徒制,確定省級試點單位68家、試點專業99個。教育對外開放水平穩步提升,全省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達到52個。
二、發展目標:力爭到2025年,全省教育綜合實力和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教育整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人民民眾對教育的滿意度明顯提高;到2035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
三、發展任務
(一)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思想鑄魂工程
培育1000節精品思政課、1000個精品教案、1000個精品課件。開展校長培訓、骨幹培訓、崗前培訓。遴選200個思政課名師工作室和200名高校思政課中青年骨幹教師。設立500項思政專項研究課題和500項教改課題。持續推進“大聽課、大調研、大督查”活動和思政課教師教學大賽。
體育美育提升工程
支持高校師生走進中國小校開展志願服務活動。打造1000門體育美育精品課程,培育300個優秀教學團隊、1000名體育美育骨幹教師,遴選500所體育美育特色學校、1500個藝術實踐工作坊(學生藝術團)、30個體育美育示範縣區。依託現代信息技術建設省級藝術展演平台,舉辦年度校園美育藝術盛典,開展大中國小藝術系列展演活動。
勞動能力培養工程
培育1000節勞動教育精品課,遴選50個示範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200個勞動教育特色學校、30個勞動教育實驗縣區。建設大中國小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升級改造中國小綜合實踐基地。建好中國小勞動教育專用場所和校外勞動基地。鼓勵企業、工廠、農場等單位向學校開放勞動實踐場所,提供勞動實踐新形態、新方式。組織開展“大國工匠進校園”活動。
(二)大力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
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工程
新建300所左右公辦幼稚園。義務教育階段優質教育資源覆蓋率達到100%。建設特色高中100所。培育省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設立基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建設全國和省級實驗教學改革實驗區、實驗校。
職業教育實用高效發展工程
建設20所左右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和200個左右高水平特色專業(群)。建設50所左右省級優秀中職學校和200個左右優質專業。校企共建20個左右產學研用融合的產業學院。培育1000門左右省級精品線上開放課程和20個左右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培育1000門左右“興遼職教金課”。開展省級職業教育教師培訓。遴選1000名左右省級職教名師、專業帶頭人和骨幹教師。開展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質量評估和高等職業教育星級專業、卓越專業評估。完成1000萬人次左右職業技能培訓。新增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50萬人左右。
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工程
推進2所世界一流大學和11所國內一流大學建設。建設100個左右支撐遼寧振興發展的一流特色學科,其中10個左右學科達到國內一流水平,10個左右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本科教育質量提升工程
建設1000個左右一流本科專業、7500門左右一流本科課程、1000種左右優秀教材、10個左右重點領域知識圖譜性教學資源庫、50個左右省級實驗教學中心。培育1500項左右教學成果獎、2000個左右優秀教學團隊。建設20所左右高水平套用型大學、100個左右省級現代產業學院。布局建設未來技術學院,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微電子學院和特色化軟體學院等。
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工程
遴選一批課程思政示範課程、教學名師和團隊。培育一批優秀導師和團隊。建設80部左右省級優秀教材、100門左右省級精品課程。強化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實施創新項目200個左右。深化開放合作、交流協作,打造高水平國際化平台。強化研究生教育組織、政策、條件、經費保障,構建高質量發展支撐體系。
(三)補齊全民學習終身教育體系短板。
加快完善特殊教育。
積極發展社區教育。
大力發展老年教育。
完善繼續教育體系。
(四)增強服務振興發展能力。
最佳化教育供給結構。
提升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
提高服務區域協調發展能力。
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五)全面加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
師德師風塑造工程
深入挖掘優秀教師典型,每年命名20名左右教書育人模範、50名左右中國小領航校長、100名左右遼寧省教學名師、100名左右最美教師和最美校長(園長),展現當代教師的精神風貌,弘揚優秀教師高尚師德,營造尊師重教良好社會風尚。每年組織1000名左右教師開展師德師風專項培訓。
(六)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
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進工程
開展面向俄烏白等國家中外雙導師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和急需人才赴俄烏白等國家留學專項。實施遼寧省中外合作辦學推進工程。重點籌建1所中外合作職業技術大學。實施遼寧省來華留學質量提升工程。實施遼寧省國際中文教育提升工程。
(七)推動智慧型時代教育變革
打造一體化數字教育服務體系。
推進數位化校園建設。
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增強網路安全保障能力。
(八)深化重點領域教育綜合改革
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深化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
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推進民辦教育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