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穩增長、促轉型,在應對複雜局面中全市經濟保持穩中有進態勢。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我們採取有力政策措施,推動全市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尤為可喜的是,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亮點增多。
多措並舉穩增長。強化運行調度,加強對經濟形勢的研判應對,狠抓重大事項重點工程督查推進,完善掛鈎幫辦、集中會辦機制,及時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擴大有效投入,突出抓好500個市級重大產業、基礎設施、民生建設項目,虹港石化、亞新鋼鐵等112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竣工投產,全市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64億元。加強工業技改,財政投入億元專項資金,鼓勵引導企業推廣套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和新材料,完成技改總投資480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投資的57%。重抓招商引資,精心組織赴日韓、台灣、北京、蘇南及陸橋沿線城市開展大型招商推介活動,實際利用外資9.4億美元,內聯客方到位資金767億元。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4.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低於省控標準。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之內,多數指標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加快
轉型調結構。推進
工業集聚發展,裝備製造業產值率先突破千億,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1500億元。煉化一體化項目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准並已著手開展前期工作,連雲港躋身國家規劃建設的七大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六大重點園區實現銷售收入3200億元,海州區被認定為國家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全市銷售收入過50億元企業達到17家,較上年增加7家,新海石化過200億元。中小企業園和工業集中區開工建設標準廠房264萬平方米,簽約企業359家。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27個集聚區全面推進,50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33.6億元,東海水晶文化創意產業園入選首批江蘇文化科技產業園,金港灣物流園區獲批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花果山成功創建全國旅遊標準化試點景區,雲台山國家森林公園開園。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2億噸、貨櫃548.8萬標箱,鐵水聯運完成25萬標箱。民航完成旅客運輸量56.4萬人次。招商銀行連雲港分行、江南農商行贛榆支行開業,全市各類融資額比年初新增310億元,其中直接融資115億元。大力實施農業現代化工程。新增設施農業15萬畝、設施漁業6.7萬畝,建成萬畝“菜籃子”基地3個,高公島獲批國家一級漁港。新增市級農業園區10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3家。新增綠色農產品品牌48個。農產品出口4.1億美元。開展“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年”活動,完成水利投資20億元。新增高標準農田20萬畝。農業機械化水平達到76.5%。
搭建載體促創新。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獲批國家
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全市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30家,累計達104家。新增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項,累計達56項。高性能碳纖維、熱毒寧注射液獲評國家戰略性創新產品,中藍連海、豪森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恆瑞、康緣榮獲中國專利金獎。質量強市戰略深入推進,新增“中復連眾”等中國馳名商標3件、省級名牌產品24個。重大創新平台建設加快,建成國家級企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8家,市工業展覽中心建成使用,新醫藥產業園公共服務平台主體完工。中科院能動中心部分裝置投入實驗,省海洋資源研究院建成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市開發區、東海縣獲批省級科技金融示範區。新增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3家,累計引進國家“千人計畫”人才14人。
二、打基礎、求突破,在落實國家戰略中港城跨越發展邁上新的起點。一年來,我們積極對接落實政策,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大力推進載體建設,致力將國家戰略聚焦優勢轉化為現實發展優勢。
“一體兩翼”組合大港基本形成。主體港區3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全面建成,碼頭泊位和集疏運體系不斷完善,煤炭轉運系統建設、主次幹道改造等整治出新工程完工,新國際客運站主體建成,港口功能形象明顯提升。徐圩港區10萬噸級航道建成通航,實現開港運營。贛榆港區貨櫃航線正式開通,灌河港區燕尾作業區開港運營。保稅物流中心二期建成投用。“屬地申報、屬地驗放”跨區域通關新模式啟動試行,口岸通關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連雲港口岸申報貨物進出口總值達250億美元。
國際性海濱城市建設全面加速。市區建成區面積擴大至150平方公里,全市城市化率提高到57%。制定實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3個導則。新海新區科技創業城一期、新世界文化城等項目建設快速推進,城市副中心日益顯現。連雲新城23條主次幹道和27座橋涵全面建成,一批功能性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新城框架初步呈現。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快速啟動,各項規劃不斷完善,重點工程推進有力。4個區級城市組團建設有序推進。全市完成舊城改造500萬平方米,一批背街小巷整治出新,東方花園等10個低洼片區完成改造。海濱大道市區段基本實現貫通。成功修建連雲港老街、新浦民主路等歷史文化特色街區。花果山大道、朝陽路等13條道路改造升級。沭新渠送清水工程實現通水,薔薇湖生態湖區開工,第三水廠擴建工程建成投產。農村環境不斷改善,浦南鎮、新壩鎮等第一批30個試點鎮村建設加快,第二批65個試點鎮村規劃編制完成,建成農民新社區23個。
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臨海高等級公路基本建成通車,310、242、324等國省幹線公路全面推進,鹽河航道整治完工。連鹽鐵路開工建設,連淮揚鎮鐵路獲批立項。新機場選址通過初審。連雲新城海堤達標、徐圩新區防洪除澇等重點水利工程加快建設。500千伏伊蘆變擴建等12個電網工程建成投用。信息通訊開始步入4G時代。
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先導區初步形成“五縱五橫”路網框架和“一區七園”發展格局。
對外合作開放開創新局面。在中哈兩國元首共同見證下,連雲港與哈國鐵路公司簽署共建過境運輸出海通道和中轉分撥基地協定,上合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十二次會議將連雲港確定為共用出海口,絲綢之路經濟帶東方橋頭堡地位得到進一步確立。成功舉辦連雲港之夏旅遊節、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發展論壇、第12屆泛黃海中日韓經濟技術交流會議等重大文化經貿活動,進一步提升了我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辦實事、惠民生,在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中民眾得到越來越多實惠。堅持發展為了人民,財政預算民生支出力度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六大體系”加快構建,十大民生工程順利實施,贛榆、東海通過省全面小康達標驗收,人民民眾沐浴到更多基本公共服務的溫暖,享受到更多改革發展的成果。
圍繞學有所教,堅持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教育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我市成為蘇北唯一的教育現代化市級示範區。全面完成國家、省校安工程三年規劃任務,改造中國小校舍51.4萬平方米,市區建成投用中國小校6所,全市90%以上高中段學生在三星級以上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就讀。淮海工學院3個碩士點通過國家驗收,康達學院建成招生。紮實做好扶貧助學工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享受同城待遇。
圍繞勞有所得,拓寬渠道、強化保障,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完成各類職業技能培訓33萬人,新增城鎮就業8.1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1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7萬人。社會保險實現市級統籌,職工五項保險參保人數淨增16.7萬人,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實現全覆蓋。實施新一輪扶貧開發,10萬低收入人口、100個經濟薄弱村實現脫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6萬元,增長9.2%;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萬元,增長10.6%。
圍繞病有所醫,著力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民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緩解。公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使用基本藥物,並實現零差率銷售。在全省率先試行城鎮居民重大疾病按病種收付費,完成新農合支付方式改革。市一院新海新區分院開工建設,市直屬醫院全部建成三級醫院,創建省級衛生鎮村45個。免費婚檢率達73.8%,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實現全覆蓋。
圍繞老有所養,加快配套設施建設,養老服務和社會救助水平穩步提高。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69個,公辦示範性養老機構實現全覆蓋。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九連調”,城鄉低保戶、失獨家庭、殘疾人等特殊群體供養標準穩步提高。市社會福利中心建成投用,市民政公共服務中心等便民利民設施加快建設。
圍繞住有所居,增加投入、創新機制,住房保障覆蓋範圍不斷擴大。統籌推進各類保障性住房建設,開展經濟適用房共有產權制度創新試點,新開工保障性住房8374套,發放廉租住房補貼2018戶、住房公積金貸款25億元,2917戶棚戶區居民喬遷新居。
圍繞娛有所樂,大力推進文化惠民,民眾文體活動日趨多樣化。報業、廣電、演藝三個文化集團成功掛牌。舉辦“在海一方”系列文化演出活動500多場。社區文化中心標準化建設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共文化服務示範項目。新聞出版市場繁榮有序。全民健身館竣工,市體育中心“一場三館”全面投入使用。婦女兒童活動陣地在全省率先實現縣、鎮、村三級全覆蓋。
同時,我們切實加強社會管理和生態建設,經濟社會呈現出協調發展良好局面。認真做好法治連雲港、平安連雲港創建,推進依法行政、全民守法,深入開展“三解三促”、“大接訪”和“百案化解攻堅”活動。安全生產檢查常態化、制度化,連續九年被評為省安全生產目標考核一等獎。食品藥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強。新增造林26萬畝,市區新增綠地437公頃,綠化覆蓋率達到41%。大力開展縣鄉河道疏浚和村莊河塘整治。25萬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鄉鎮垃圾中轉站實現全覆蓋。秸稈綜合利用與禁燒成效明顯。完成省下達節能降耗任務。外事僑務、港澳台事務得到加強,民族宗教、防震減災、科普、氣象、檔案、史志、紅十字、關心下一代和老區開發事業取得新進步,雙擁共建、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優撫安置工作取得新成績。
一年來,我們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委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民眾各項規定,以反對“四風”、服務民眾為重點,深入開展“五治”作風整頓、“效能港城”政風行風評議活動,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全年共受理涉及軟環境和行政效能問題投訴1182件,辦結率97%;政府服務熱線一級平台共受理案件26.1萬件,處置率達99%;清理各類規章制度1263條。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辦結人大代表建議130件、政協委員提案319件。嚴格執行國務院“約法三章”規定,強化審計監督和行政監察,壓縮一般性行政支出5%,公車購置數量下降40%,廉政勤政建設富有成效,服務改革發展的水平顯著提升。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市大事多、喜事多。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得益於市委科學決策、正確領導,得益於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艱苦奮鬥,得益於人大、政協有效監督、大力支持,得益於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肝膽相照、攜手合作,得益於廣大客商和企業家共克時艱、共創大業,得益於駐連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幹警牢記使命、忠誠履職,也得益於老幹部、老同志的關心、理解和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所有關心連雲港發展、參與連雲港建設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連雲港正處於加快發展、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企穩回升基礎不牢,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資金、人才等要素制約愈加凸顯,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重;公共服務體系不盡完善,民生工作與民眾期盼還有一定差距;機關作風仍需進一步改進,發展環境有待進一步提升。我們將以對連雲港發展高度負責的態度,加快解決這些問題,更加努力做好工作,決不辜負全市人民期望!
今年是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和沿海開發戰略的關鍵之年,是我市以縣為單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也是我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30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義重大而深遠。
當前,我們發展面臨的環境和條件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風險與機遇同在,挑戰與發展並存。儘管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仍較複雜嚴峻,國內經濟面臨著一定的下行壓力,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體部署,將進一步激發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同時,隨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加快推進,四大國家戰略深入實施,連雲港發展的政策疊加效應將持續釋放。近年來港產城融合發展打下的堅實基礎,也為我們在更高平台上推進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我們將堅定信心,把握機遇,真抓實幹,奮力把港城科學發展、跨越發展不斷推向前進。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市委全會的部署,搶抓“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改革創新促發展,以擴大開放求突破,著力加快轉型升級,著力推進城鄉統籌,著力抓好民生改善,著力建設生態文明,確保實現以縣為單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國際性海港中心城市建設邁進新階段。
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註冊外資實際到賬10億美元,引進內聯客方到位資金85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居民消費價格保持相對穩定,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
圍繞以上目標要求,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弘揚創新精神,積極突破重點領域改革。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要求,立足連雲港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以更大的勇氣和魄力推進改革,為全市又好又快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和活力。
堅持市場化方向,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更加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決定性作用,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出台扶持民營經濟發展意見,放寬準入,降低門檻,集成政策,推動全民創業,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突出科技、金融、旅遊等方面的改革創新,建立完善統籌推進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按照財權事權統一原則,完善市與區兩級財政管理體制,推進全口徑預算編制,促進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績效“四位一體”。以深化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最佳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規範投融資平台運作,強化風險管理與控制。穩步推動資源環境價格改革,實施居民生活階梯式氣價,探索利用市場化手段推進節能減排、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突出抓好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打好全面深化改革第一仗,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
堅持一體化導向,深化城鄉統籌改革。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村經營方式創新。加快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開展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發展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價格市場決定機制。扶持發展村鎮銀行、農村小額貸款公司,規範發展農村資金互助合作,擴大“三農”貸款有效抵押物範圍。探索財政貼息,引導金融機構在鎮村開展信貸業務。推動農業保險擴大範圍、增加補貼。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以鎮村為單位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加快實施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把符合條件的農業人口轉為城鎮居民。推進區劃調整,完成13個鄉撤併改鎮。抓好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工作。
堅持均等化取向,深化社會事業領域改革。紮實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最佳化學前教育管理體制,推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縮小城鄉、校際差距,加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力度,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做大做強特色文化產業,鼓勵報業、廣電、演藝集團市場化運作,引導社會資本多種形式投資文化產業,扶持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和公共服務體系。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縣級公立醫院和基層衛生機構綜合改革,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推動醫療衛生信息資源共享、互聯互通。建立完善統一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構。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健全養老保險多繳多得激勵和社會保險轉移接續機制,出台城鎮職工大病保險方案,健全社會保障財政投入和審計監督機制。
二、把握重大機遇,著力構築新的開放優勢。全面深入開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年”活動,強化載體建設,創新合作機制,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推進對外開放。
提升港口服務功能。主體港區啟動30萬噸級航道二期工程,加快推進旗台作業區液體散貨泊位建設。徐圩港區加快航道和防波堤工程建設,開工建設5萬噸級通用泊位,建成通用散貨和液體散貨泊位一期工程。贛榆港區開工防波堤二期工程,建成10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灌河港區實施航道整治和燕尾作業區二期碼頭建設。加快北疏港道路和贛榆、徐圩港口鐵路支線等集疏運體系建設。鞏固提升“一港兩線”運輸效率。力爭徐圩、贛榆口岸正式開放。
加快海陸雙向開放。開工建設中哈過境貨物運輸中轉分撥基地,爭取設立中哈物流貿易園區,推進中韓陸海聯運甩掛運輸合作,強化新亞歐大陸橋鐵路運輸協調機制,進一步拓展面向日韓、連線中亞的物流經貿往來。辦好通海國際物流博覽會,加快建設國際展覽交易中心和產業技術合作中心,爭取設立大陸橋國際性會議永久會址。加強與中亞、日韓重要城市的友好交流,推動與阿拉木圖等城市建立友好關係。推進互派辦事處和商務機構,積極爭取哈國鐵路公司在連設立代辦處。加強對中西亞、東北亞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的研究,支持高校加大語言教育和人才培養力度,鼓勵互派留學生。主動融入上海自貿區建設,整合完善保稅物流、出口加工、貿易服務等功能,爭取設立綜合保稅區,積極推進自由貿易港區申報。
持續深化區域合作。強化與中西部地區的物流合作,促進陸橋沿線地區貨源集聚,推進口岸管理部門跨區域信息互通、監管互認、執法互助。加快建設中西部地區出口產品生產基地和進口資源加工基地,建立完善產業合作利益分享機制,鼓勵以區中區、園中園形式共建共用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探索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跨區域聯動機制,促進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爭取設立省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合作示範區,提升南北共建園區建設水平,努力在承接產業轉移上實現更大作為。
強力推進招商引資。創新運作和激勵機制,強化專業招商、產業鏈招商、以商引商,構建市縣區聯動招商格局。堅持境外重抓日韓港台新及歐美地區,境內重抓長三角、珠三角等製造業發達地區,辦好連雲港之夏、西遊記文化節等大型經貿活動,強化招商活動成果的跟蹤推進和項目督查。加強招商項目庫建設,選準重點攻關項目,實行定點、定向、定人、定責招商,爭取設立國家級重點台資產業合作示範區,力爭對港台、日韓招商取得新進展,對世界500強企業、國內大型央企民企引資實現新突破。
積極穩定外貿增長。深入實施企業國際化戰略,積極引導企業多元化開拓市場,健全外經貿聯絡協調製度,強化關貿、檢貿、稅貿、銀貿合作,對重點外貿企業實行“一企一策”,新培育特色出口基地2個,創建省級以上出口品牌2個,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69億美元。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境外投資合作,新增境外投資項目5個。推動僑務、對台、貿促工作再上新台階。
三、注重質量效益,全面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利用經濟穩定增長創造的空間,更大力度推進結構調整,打造連雲港經濟的“升級版”。
加快推動工業擴量提質。抓好100個新增產值5000萬元以上新增長點項目,全社會工業投資增長2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00家。加快發展臨港產業。紮實推進煉化一體化項目各項規劃編制、各類支持性檔案完善、相關投資主體銜接、重大基礎設施配套等工作,爭取年內開工建設。加快富生石化、騰航銅業等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推進與華能、華電等央企項目合作,加快核電3、4號機組建設,新海電廠第二台1000兆瓦機組投產發電。化工、冶金產業產值分別突破1000億元、750億元。加快壯大新興產業。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支持,組建產業發展聯盟,推進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裝備製造等產業集群發展,“三新”產業產值超過1300億元,裝備製造業產值達到1200億元。加大工業技改專項資金支持力度,著力擴大工業有效投入,實施重點產業技改項目100個,完成技改投資600億元。加快中小企業園和工業集中區建設,完善鄰里中心等配套服務設施,新建標準廠房300萬平方米,招引培育特色項目500個。加大建築業扶持力度,支持重點企業提升資質、壯大規模、打造品牌,建築業增加值達到140億元。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深化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健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新建企業研發機構30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30家,開發高新技術產品200個,實施重大創新與成果轉化項目100項,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1800億元。增強科技創新平台公共服務能力,推進國家高性能纖維及複合材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建設,市科技創業城一期全面建成投用。推動中科院能動中心申報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省海洋資源研究院海洋藥物研發平台,建設中國藥科大學連雲港研究院、東華大學連雲港纖維新材料研究院。落實質量強市戰略。推進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建設,專利授權量達2800件。推動連雲港高新區升格。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引進高層次人才100人以上。
著力做大做強服務業。實施服務業創新百企示範工程,69個服務業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37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2%。依託金港灣國際物流園區,加快建設有色金屬、煤炭、鐵礦石等大宗商品交易市場,招引培育一批倉儲物流企業,物流產業銷售達700億元。積極引進金融機構,加快推進江蘇沿海開發銀行總部和國家開發銀行連雲港分行組建工作,完成東海、灌南農商行組建。完成太平洋石英上市工作,支持企業到“新三板”掛牌融資。全年新增銀行貸款180億元、直接融資100億元。大力發展休閒度假旅遊業,加大配套設施建設力度,花果山創成國家5A級景區。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進海峽兩岸西遊記文化創意中心、傑瑞科技創意產業園建設。提升商貿、房地產、中介等服務業,蘇寧廣場、嘉瑞寶國際廣場建成開業。積極發展新興服務業,推進物聯網研究和套用,推動電子商務、雲計算服務等新型業態成長。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灌雲縣整體完成承包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全市新增土地流轉20萬畝。新建特色產業基地10個,新增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5家、家庭農場15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00家。各縣區建設1至2個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市級以上農業園區配套建設產地批發市場。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制定推廣農業基礎設施、農產品品質提升等標準。建立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提升土地集約節約化利用水平,60%的耕地建成“噸糧田”,全面完成危倉老庫改造,確保糧食安全。繼續實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年”行動計畫,建設示範片區9個。基本實現水稻、玉米生產機械化,建成5萬畝農業綜合開發示範片2個、高標準農田20萬畝。健全農產品檢測網路,落實農產品產地編碼和質量標識制度,逐步實現全程可追溯。
四、增強承載能力,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堅持以人為本,最佳化空間結構,加強功能建設,突出質態提升,統籌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著力構築中心城市、縣城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體系。
加快重點板塊建設。新海新區加快推進新世界文化城三大街區、商務中心星海湖周邊地塊以及旅遊精品商業街、遊客服務中心建設,科創城公共服務中心、雲計算中心、科技館投入使用,全面建成“兩城兩中心”。連雲新城加快西墅灣休閒街、新城學校、企業總部區等項目建設,讓遊客、居民、客商進得來、留得住。南部新城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加快科技創業產業園、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等重點載體建設。加快連雲國際商務中心、新浦濱河新城等城市組團建設,推進快速公交、海濱大道等重點軸線兩側地塊開發。加快完善商業辦公、文化娛樂、衛生體育等城市公共配套,萬達廣場、昊海科技大廈等項目開工建設。完成舊城改造550萬平方米,其中市區310萬平方米,新建改造農貿市場8個,整治背街小巷260條,新增人防工程13萬平方米,完成低洼片區改造10個。
強化基礎設施配套。推進連鹽鐵路和204、310國道等重點交通工程建設,324、345省道建成通車。力爭連徐客專列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爭取連雲港新機場、連淮揚鎮鐵路和連青鐵路開工建設。完成大港路中期改造,打通科苑北路、運河路等6條“斷頭路”。加快推進花果山截洪溝、排淡河三期治理、臨洪西泵站更新改造等項目建設,調整新海新區、連雲新城河道水系,實施重點片區海堤達標工程,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完成薔薇湖應急水源主體工程和飲用水輸水工程。加大市政管網建設配套,新增供水、排污、燃氣管網各30公里。新建9個110千伏以上輸變電工程。加快城鄉信息網路擴容提速,推進智慧港城建設。
打造山海相擁特色。建設雲台山環山路和城市外環線,實現引山入城。海濱大道、徐圩港區港前大道基本建成,臨海高等級公路全線通車,徐新公路主體貫通,實現攬山閱海。加強連島、港口等重點地段的規劃建設,推進環雲台山周邊、河流沿線、公園綠地綜合整治。建成臨洪水庫,保護濕地生態,改善西鹽河、龍尾河等城市河流水質,提升沿河綠化景觀層次。保護修繕海州古城、南城古鎮、板浦古鎮等歷史街區,延伸城市文脈。編制《市區城市色彩規劃》,構建空間識別系統,彰顯城市特色。
完善城市管理機制。深化“四城同創”,提高城市管理法治化水平,實現綜合執法全覆蓋。完善市、區、街道、社區四級城市管理體系,健全快速反應和長效管理機制,爭創省優秀管理城市。加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著力解決交通擁堵、拋灑滴漏、占道經營等突出問題。堅決查處違法用地和違章建築,嚴格控制新的違建產生。建設“數字房產”,實現個人住房信息系統全市聯網。切實加強物業規範管理,推進老小區整治工作,市區物業管理覆蓋率達到86%。
重抓城鄉統籌建設。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規劃管理體制,構建“市區、縣城、城鎮、行政村、新社區”五級規劃體系,實現全市鎮村規劃全覆蓋。四縣縣城進一步完善功能、彰顯特色,提高集聚輻射和產業支撐能力。抓好臨港、臨海、臨湖及沿交通幹線的中心鎮建設,培育壯大一批工業強鎮、沿海重鎮、現代農業大鎮和鄉村旅遊名鎮。完善試點鎮村產業布局、基礎設施配套,確保第一批試點全面完成、第二批基本達標。整治縣鄉河道231條。解決28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新建改建農村公路300公里,完成1800個村莊環境整治。
五、發展社會事業,堅持不懈增進民生幸福。推動一般就業向充分就業、勞有所得向勞有多得、學有所教向學有優教、病有所醫向病有良醫、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老有所養向老有頤養提升,推進文化惠民,實施新十大民生工程,讓民眾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
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深入推進省級創業型城市創建,完善創業培訓、政策扶持、創業服務三位一體工作機制,實施“創業助貸工程”,成立創業助貸擔保基金。多渠道增加就業崗位,完成各類職業技能培訓25萬人次,新增城鎮就業8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萬人。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拓寬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渠道。健全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推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最低工資及支付保障制度。以石樑河庫區扶貧為重點,深入推進新一輪脫貧工程,實現12萬低收入人口、100個經濟薄弱村達到省定脫貧目標。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推進省教育現代化市級示範區建設,4個縣區完成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創建,2個縣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區驗收。改造中國小校舍30萬平方米,加快建設海州高級中學、師專二附小新校區。強化省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和實訓基地建設,創建省高水平現代化職業學校2所。推進高等院校內涵發展,加強合作辦學,支持淮工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推進財校升格創建和師專發展本科教育。開展健康港城促進行動,拓展區域衛生信息平台功能,推廣使用居民健康卡,免費婚檢率達75%以上。市公共衛生中心投入使用,市一院新海新區分院初步具備使用條件,市四院精神衛生中心主體封頂。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四級文化服務網路,推進鄉鎮有線電視數位化整體轉換,繁榮文化藝術創作,辦好第八屆中國曲藝節等節會活動,廣播影視文化產業城投入使用。加快各區全民健身中心建設,建成“十分鐘體育健身圈”,提高市體育中心使用效益和經營水平。加大計生獎勵扶助力度,啟動實施“單獨兩孩”政策。推動氣象、科普、史志、檔案、老區開發、關心下一代和紅十字、老齡事業再上新台階。
全面推進社保惠民。“五險”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完善失地農民、失田鹽民、失海漁民社會保障辦法,將其統一納入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推行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個人自付合規費用萬元以上報銷比例達到50%以上。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提高到400元,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到55%以上。新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5250套,改進住房公積金提取、使用、監管機制,發放廉租住房補貼840戶。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新增養老床位2000張。落實低保標準增長機制,提高社會救助水平,發展慈善事業。建立健全單親特困母親、留守婦女、困境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政策保障和關愛服務體系,切實維護弱勢群體的權益。
加強社會治理創新。推進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培育發展行業協會、商會等社會組織,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完成村委會、居委會換屆選舉。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台。紮實開展法治連雲港、平安連雲港建設。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信訪事項依法終結和民眾滿意度評價等機制,有效預防化解社會矛盾。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防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強重點領域安全監管,著力構建安全生產目標責任、執法監督、科技支撐、基層基礎“四大體系”。嚴格食品藥品全過程安全監管,建成投用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所。強化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工作,做好校園、校車安全保障工作。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務。加強國防動員、雙擁共建和民兵預備役工作,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努力營造安全穩定、文明和諧的社會氛圍。
六、保護資源環境,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把環境敏感期變成生態建設加速期,讓港城的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切實加強環保基礎工作。嚴格落實環境準入制度,完善項目環評、規劃環評審批聯動和責任追究機制。加快推進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和集中供熱設施建設,完成臨港化工園區衛生防護距離內居民搬遷。完善城鄉生活垃圾統籌處理體系,建成劉灣垃圾填埋場。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強化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著力提高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效率,建成15個鄉鎮污水處理廠。
全面開展環境綜合整治。深入整治薔薇河沿線涉氟及酸洗企業,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堅持堵疏結合、以禁促用,建立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長效機制,全面推進多種污染物協同減排,努力解決大氣污染突出問題。加強風景名勝區、廢棄礦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嚴厲打擊非法開山採石,完成市區7個廢棄塘口整治復綠。推進工業企業治污工程,改造提升化工園區,完成節能改造項目35個、清潔生產項目15個。
大力提升生態建設水平。深入實施生態市建設規劃,完成30個省級以上生態鄉鎮創建,力爭東海縣、贛榆縣建成國家級生態縣。調整最佳化重要生態功能區,完成市縣級海洋功能區劃修編,推進近岸海域、海島生態修復和海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建設。廣泛開展低碳全民行動,深入推進公共機構節能工作。以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為契機,大力開展雲台山等重點片區綠化,新增城市綠地400公頃、沿海防護林4萬畝,完成綠化造林15萬畝,全市林木覆蓋率達到28.1%。
七、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樹立為民務實清廉形象。深入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切實加強政府治理,進一步轉作風、提效能、塑形象,努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大力開展減事項、減環節、減收費“三減”行動,實施前置審批聯用、相關事項並聯審批、園區前置審批聯辦、項目竣工聯合驗收“四聯”審批。對審批事項和環節能減盡減、行政權力能放則放,確保審批事項減少到100項以內,基本建設審批用時控制在100天以內,審批事項集中率達100%,創造更加寬鬆的發展環境。
嚴格規範行政行為。牢固樹立法治觀念,最佳化職能配置,規範權力運行,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專家諮詢制度,健全重大事項向人大報告制度,對重大決策實行合法性審查、風險評估、跟蹤問效。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加強執法監督檢查,抓好重點領域專項治理。全面推進政務公開,有序開展財政預決算和審計結果公開,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
改進機關工作作風。嚴格落實崗位責任制、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切實提高機關服務效能。最佳化績效管理,突出體現轉型升級、生態建設、民生改善目標導向。強化重要決策部署和重大事項推進的督查落實,建立督查結果與目標考核掛鈎機制,嚴格行政問責,確保政令暢通,切實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
樹立清正廉潔形象。全面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委的各項規定,堅決做到令行禁止。嚴格執行審計、監察、財政、國有資產監管等制度,完善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體系,確保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繼續貫徹落實國務院“約法三章”規定,大力倡導勤儉節約,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嚴控“三公”經費支出。深化廉政文化建設,築牢思想道德防線,保持清正廉潔、為民務實的人民公僕本色。
各位代表,形勢催人奮進,使命艱巨光榮。時不我待,只爭朝夕。讓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統一思想、凝聚共識,銳意進取、紮實工作,為建設幸福港城、美好家園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