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雲港市政府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

連雲港市政府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

《連雲港市政府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總結了2005年連雲港市政府的主要工作及成績,並整理了2006年的工作計畫及工作重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雲港市政府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
  • 性質:工作報告
  • 時間:2006年
  • 發布單位:連雲港市政府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同時根據市委 “ 十一五 ”規劃基本思路,市政府制定了《連雲港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總體規劃綱要》草案,請各位代表一併予以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 十五 ” 時期和 2005 年工作回顧
“ 十五 ” 時期是奠定新世紀發展基礎的重要五年,在中共連雲港市委的領導下,全市上下以鄧小平理論和 “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克服洪澇災害和非典疫情等影響,適應巨觀環境變化,探索經濟發展路子,堅定不移地向富民強市目標邁進,較好完成了
“ 十五 ” 確定的主要預期目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邁上新的台階。
一、結構調整成效明顯,經濟持續穩定增長
五年來,地區生產總值年均遞增 11.9% ,根據全國第一次經濟普查資料核算,預計 2005 年生產總值達 453.9 億元,比上年增長14.2% ,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 20.6 ∶ 43.9 ∶ 35.5 。財政總收入年均遞增 26.7% , 2005 年一般預算收入24.6 億元,同口徑增長 36% 。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1110 億元,是 “ 九五 ” 時期的 2.5 倍, 2005年完成 320 億元,增長 30%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遞增 11.8% , 2005 年達 165 億元,增長 15.3%。國家統計局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全國百強排名,我市從 2001 年 83 位提升到 2004 年 55 位。發揮優勢培育特色,農村經濟健康發展。最佳化農產品區域布局,水產養殖、高品質糧棉、林木園藝等支柱產業形成一定特色優勢,建成全省特色漁業、設施漁業、觀光漁業基地,完成造林76 萬畝,畜牧業良種覆蓋率達到 80% ,東海、灌雲均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縣、糧食生產百強縣。林牧漁業產值比重提高 6.9個百分點。農業產業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快速推進,省級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 16 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到 168家,建成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品牌 130個,四縣全部成為省級無公害農產品整體推進示範縣。農產品出口創匯位居全省前列。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 79% 。提升實力壯大規模,工業經濟主體地位逐步確立。工業增加值年均遞增 15.6% , 2005 年預計達到 147.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利稅年均遞增 21.6% 。累計完成全社會工業投資 602.4 億元,實施新電公司機組擴建等 23項國家技改項目。工業結構逐步最佳化,新醫藥、新材料產業形成較強競爭力,紡織機械、電子信息等成長性產業形成一定優勢,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遞增28.2% ,醫藥、化工、食品等五個支柱行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 64%。大力推進臨港開發和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建設,東方貨櫃等臨港型項目建成投產。 “ 奧神 ” 氨綸長絲等 3 個產品被評為中國名牌,“太陽雨 ” 熱水器等 4 個產品成為國家免檢產品。建築業快速發展,增加值年均遞增 15.6% 。增強功能最佳化結構,特色服務業體系初步形成。港口加快向發展要素集聚港轉變,現代物流體系不斷完善,港口吞吐量連跨 4 個千萬噸級,達到6016 萬噸,貨櫃運量突破 100 萬標箱,開通至韓國客貨班輪航線。旅遊業快速發展,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連島等4個景區被評為國家 AAAA 級旅遊區,花果山景區被評為全國文明景區,遊客接待量和旅遊收入分別年均遞增 18% 和 20% 。成功承辦2005年世界旅遊日中國主會場暨首屆陸橋國際旅遊文化節。連續三年成功承辦江蘇國際農洽會。商貿、餐飲服務業形成集聚發展、品牌經營新格局,成交額過10 億元市場 3 家。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開發房地產 1250 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年均遞增 40.1% , 新建小區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初步建成社區服務網路。信息技術廣泛套用,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加快推進,電話普及率由 14.7% 提高到 55%,寬頻用戶發展到 9.5 萬戶。金融機構積極支持地方經濟建設,信貸有效投入不斷擴大,年末各項存款餘額 437.4 億元,各項貸款餘額311 億元,分別比 “ 九五 ” 末增加 236 億元和 180 億元。
二、改革開放有序推進,發展活力明顯增強
五年來,加快以產權制度為重點的企業改革,市屬工業企業、非工業流通企業改革改制面分別達到 97.3% 和 92.4%,國有集體資本基本從中小企業退出,實現資產重組 45 億元,妥善安置破產企業職工和離退休人員 3.4 萬人。 2 家股份公司成功上市,5 家公司通過上市輔導驗收。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占全市經濟比重達 49% ,比“九五”末提高 31.7個百分點。國有資產監管運營體系日趨完善,組建港口集團、城建等14家資產經營主體,整合組建連雲發展集團。政府機構、行政審批和招投標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探索擴大縣級管理許可權,實施行政區劃調整,撤併雲台區和32個鄉鎮。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改制轉企加快推進,社會公益型和行政管理型事業單位改革全面啟動。財稅體制和投融資體制改革有序推進,實施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支付和政府採購制度改革,銀企銀政合作成效明顯。
推進重點地區、重點產業和重點項目招商,累計直接利用外資 8.8 億美元,引進內聯資金 270 億元,是 “ 九五 ” 時期的 2.3倍和 5 倍, 2005 年實際到帳外資 2.6 億美元,同口徑增長 51% 。加快各類園區建設, 2005 年完成基礎設施投入25億元,園區工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 51%,園區載體功能和集聚效應不斷增強。美國杜邦、法國羅蓋特等跨國公司落戶開發區,出口加工區批准運營。海洋經濟開發區、堆溝港化學工業園、浦南開發區等特色園區初具規模,成為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主要推動力。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遞增 31.4% , 2005 年達 19 億美元,外貿出口 9.1 億美元,增長 20% ,地方產品占全部出口的比重達到 64%。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不斷擴大,外經營業額和期末在外人數分別年均遞增 16% 和 18.6% 。
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環境顯著改善
五年來,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水利、交通、電力、通訊、社會事業等一批重點項目相繼實施,地區發展承載能力和服務功能得到增強。實施水庫除險加固、海堤達標、河道整治工程,完成一批農村水利建設和城市水環境整治工程。港口新建擴建4 個生產性泊位、改造提升 14 個泊位,擴建了 7 萬噸級航道,實現第五代貨櫃船舶全天候進出港,新增綜合通過能力 1612萬噸。連徐、汾灌高速公路全線通車,連鹽高速公路完成橋樑路基和路面基層工程,改造國省道 495 公里, 92.6%行政村通水泥柏油路。民航候機樓投入運營,航線航班密度增加。東隴海鐵路實施提速改造。海陸空立體交通網路進一步完善,成為交通部規劃建設的長三角地區7 個國家級綜合運輸樞紐之一。完成城鄉電網建設改造,伊蘆、雲台等一批輸變電工程投入使用。田灣核電站1號機組投料調試。實施電話擴容、連徐光纜、寬頻城域網等信息網路基礎建設。市急救中心、新圖書館、淮工教學綜合樓、省海上訓練基地等一批社會公共事業項目投入使用,市新博物館、少兒活動中心、新聞中心基本建成。
強化城市規劃引導,完成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和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編制港口總體規劃、開發區發展概念規劃、新海地區分區規劃,一批市政設施專項規劃相繼完成。組織開展東部濱海地區發展戰略規劃國際競賽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建成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覆蓋率82% 。協調推進新區開發和舊城建設,五年投入城市建設資金 160 億元,城市建成區面積從 51.4 平方公里擴展到 69.6平方公里。新浦新區建設全面展開,道路網架基本形成,市行政中心主樓建成使用,配套服務設施快速推進。東部城區建設拉開框架,港城大道建成通車,撤除朝陽收費站,改建中山東路,國際商務大廈主體封頂。舊城改造步伐加快,拆除危舊房屋234 萬平方米,新建住宅 509 萬平方米。新建改建城市道路 126 條,新增城市道路 123公里,新海城區一環、二環路網基本形成。供水、排水、燃氣、供熱、環衛等公用事業快速發展,大浦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7.3% ,人均公共綠地 7.5 平方米,建成人防工程 12.8萬平方米。實施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初步形成市容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開展 “ 四城同創 ”,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通過省級驗收。縣城建設快速推進,重點中心鎮建設加快,市政配套工程同步實施。城鄉一體化有序推進,城市化水平由28.1% 提高到 38.3% 。
四、科技教育全面進步,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五年來,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施省以上火炬計畫 96 項、星火計畫 243 項,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9 家、省高新技術企業 38家,形成海產品養殖加工等 8 個省級星火支柱產業。建成新醫藥、矽材料 2 個國家火炬計畫產業基地和中電華威、恆瑞股份 2 個國家 863計畫成果產業化基地,成為蘇北地區僅有的 4 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學研聯合,培育 5 個國家博士後科研工作站、8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創建留學人員創業園,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建立合作關係。支持中國大陸第一口科學鑽探井圓滿完成綜合測井任務。智慧財產權保護得到加強,社會科學研究不斷推進。完善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義務教育成果得到鞏固,國小、國中入學率分別達到 99.9% 和 99.7% ,對 8.2 萬名農村貧困生實行 “ 兩免一補 ” 政策。創建 5 所省四星級高中、 15所省三星級高中,高中段入學率達 87.3% 。實施中國小布局調整,全市調整撤併中國小 1015 所,遷建 5所高級中學,新海高中兼併東方中學,教育資源得到最佳化配置。新擴建中國小校舍 197 萬平方米,改造危舊校舍 84萬平方米,中國小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淮工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地方高校聯合初見成效,高校在校生擴大一倍,培養本專科畢業生 4萬人。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長足發展,打破行業限制最佳化重組 10 所職業學校,創建省級以上重點職業學校 15 所、省級農科教示範基地 5個。加強人才培養引進,最佳化人才結構,各類人才總量達到 23 萬人, 6 人榮獲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稱號。加快社會事業進步,促進全面協調發展。文藝創作、新聞出版、廣播電視健康活躍,一批文藝作品和廣播電視作品獲省以上獎。發掘海州雙龍漢墓,完成將軍崖岩畫、孔望山摩崖造像防風化工程。啟用數位電視中心大樓,完成中波發射台遷建,全市行政村有線電視聯網率達68%。醫療資源有效整合,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逐步加強,傳染病發病率控制在省平均水平以下,市一院二院分別兼併東方醫院和省鹽業醫院,中醫院被評為三級醫院。成功舉辦國際國內沙灘排球和十運會四個項目等重大賽事,獲十運會最佳賽區和組織工作貢獻獎,五年獲省以上金牌 182 枚。建成全民健身工程 28 個、健身點 252 個,常年參加體育活動人口達 45%。完成第五次人口普查、第一次經濟普查。建成新一代天氣雷達、數位化測震台網和省級防震減災科普基地。外事、僑務、對台工作有效服務經濟建設,檔案、地方志、老齡、關心下一代事業得到重視發展。
三項國策得到落實,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增強。人口與計畫生育管理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完善利益導向機制,穩定低生育水平,計畫生育率達 90%。加強國土資源管理,整頓土地市場秩序,復墾新增耕地 5.7 萬畝。關停整治違法採石塘口,實施雲台山封山育林,植被覆蓋率達 73.9%,五年提高 12.5 個百分點,海域綜合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全面推進生態建設,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森林覆蓋率提高 6.5個百分點,市區空氣品質優良率 88.8% ,薔薇河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 100% ,進入全國污染控制最好城市行列。
五、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社會保障逐步加強
五年來,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 11.2% ,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 7.8% ,2005 年分別達 10006 元和 3780 元,增長 12.8% 和 8%。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不斷最佳化,耐用消費品數量迅速增長,汽車等貴重消費品逐步進入家庭,教育文化、休閒娛樂等消費比重大幅提高。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增加6.3 和 2.1 平方米。城市惠民工程得到實施,新建改建便民道路 130 條,發展管道燃氣用戶 2.3 萬戶,新增公車 90輛。農村實施七件實事,基本完成草危房改造,新增改水受益人口 133 萬人,建成農村公路 3800公里,加強農業綜合開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 90% 。實施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農民人均負擔下降 79% 。實施 “四級聯動 ” 等幫扶措施,投入幫扶資金 11.5 億元,貧困戶較 “ 九五 ” 末減少 8.1 萬戶。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強化就業指導服務,建立就業平台,多渠道擴大就業崗位,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 4.5% 以內。組織各類職業技術培訓 98.8 萬人次,實施勞動力輸出百萬工程,年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 10 萬人。發放各類就業補貼 2603 萬元,減免稅收 2654萬元,發放小額貸款 875 萬元,政府購買就業崗位 2390 個,實現年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再就業 2萬人以上。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社會保障能力逐步提高。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覆蓋面達 98% ,離退休人員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率 100%,醫療保險覆蓋面提高到 88% ,失業保險覆蓋面達 96% ,工傷、生育保險範圍不斷擴展。農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 54.5萬人。失地農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妥善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積極開展社會救助,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啟動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程,城鄉居民參保人數達 11.2 萬人,殘疾人等特困民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改擴建農村敬老院 56 所,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由 10.1% 提高到 35% 。
六、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深入,民主法制建設進程加快
五年來,堅持用正確的輿論導向和豐富的道德實踐引導規範市民行為,培育和弘揚新時期連雲港精神,營造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社會氛圍,凝聚人心參與改革發展實踐。以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為龍頭,整體推進各類文明創建活動,電信公司、柘汪鎮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和文明村鎮,“ 雷鋒車 ” 成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典型,抗日山烈士陵園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奧運 “ 申吉 ” 影響廣泛。舉辦五屆 “在海一方 ” 廣場文化活動,開展共建文化先進村等活動,城鄉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質穩步提高。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注重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專家學者和人民團體意見,政府決策機制逐步完善。推進村民自治和社區居民自治,基層民主進一步加強。實施重大事項社會公示、聽證制度。完成 “ 四五 ” 普法任務,構建社會治安“大防控 ”體系,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平安連雲港創建紮實推進。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加強政風行風和廉政建設,依法治市有序推進。少數民族扶貧開發成效顯著,宗教事務依法有序管理。國防建設、民兵預備役和優撫安置得到加強,兩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健全安全生產監管責任體系,安全生產形勢進一步好轉。開展農資、食品、藥品、小化肥等專項打假,市場經濟秩序進一步規範。落實信訪責任制,完善社會矛盾糾紛“ 大調解 ” 機制,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
各位代表,過去的五年,是我市經濟實力明顯提升、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的五年,是市場取向改革取得突破、對外開放不斷加快的五年,是城鄉面貌大為改觀、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的五年。這些成就,凝聚著全市人民的辛勞和智慧,也傾注著方方面面的努力和奮鬥。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幹部民眾、駐連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幹警、駐連部省屬單位和支持連雲港發展的海內外朋友,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界友好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回顧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為:經濟總量較小,財政實力偏弱;產業結構不夠合理,經濟成長方式需要進一步轉變;產業承載能力不夠強,帶動發展的重大項目比較少;城市規劃建設和經營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城市化進程比較滯後;縣域經濟基礎還較為薄弱,農民持續增收難度較大;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就業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發展環境需要進一步改善,政府工作效能需要進一步提高,行政行為不規範及少數政府工作人員違法違紀現象仍然存在。過去五年的工作實踐告訴我們,高度重視和切實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更加注重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必須堅持改革創新,更加注重轉變觀念、創新機制;必須堅持執政為民,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富民優先;必須堅持統籌發展,更加注重社會穩定、和諧共存;必須堅持依法行政,更加注重真抓實幹、高效廉潔,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
“十一五”時期工作展望
“ 十一五 ”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是奮力推進我市跨越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發展意識,抓住難得的戰略機遇期,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推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台階。 “ 十一五 ” 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 以鄧小平理論和 “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九次全會精神,按照市委九屆六次七次全會部署,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落實 “以工興港、以港興市、以市帶農 ”發展方針,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跨越發展、致富百姓為目標,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為動力,堅持工業第一方略,切實加強 “ 三農 ”工作,加快建設城市,全面擴大開放,強力推進改革,統籌城鄉發展,建設三個文明,構建和諧社會,加快建設國際性海濱城市、現代化港口工業城市和山海相擁的知名旅遊城市。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到 2010 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 1000 億元,年均增長 16% 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0000 元以上,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 11 ∶ 53 ∶ 36 ;財政總收入達到 140 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 70 億元,年均增長25% ;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2600 億元以上;城市化水平達到 48%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 1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 8% 以上。 “ 十一五 ”規劃綱要提出的上述目標體現了又快又好的發展要求,既提出積極增長目標,又考慮現實可行性,抓住戰略機遇期,充分利用各方面綜合條件,實現提速趕超、跨越發展、爭先進位;既提出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又考慮構建和諧社會,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充分體現科學發展觀,實現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經過五年的奮鬥,努力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突破:
實現產業發展新跨越。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力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做強產業經濟,提升綜合實力,工業增加值突破 450億元,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實現翻番,逐步建成沿海工業強市。最佳化產業發展布局,大力推進沿海大開發和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建設,構築 “一縱一橫 ” 產業走廊,拉開 T 型產業框架,搭建產業發展平台。突破臨港大工業,大力發展石化、能源、造船等產業,隆起沿線製造業,發展壯大矽資源加工、食品加工、機械、現代造紙等產業,形成臨港沿線集聚發展、產業經濟蓬勃振興的新局面,建成先進制造業集聚地和區域性重型工業基地。做強做大優勢產業,加快產業集聚和企業集群,打造醫藥、信息材料、化工、食品、機械、紡織、能源等七大產業群。加快發展都市型製造業,著力引辦無污染加工業,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相融合的現代工業體系。著力構建現代服務體系,優先發展與臨港工業和先進制造業配套的生產性服務業,提升金融、信息、物流等綜合服務能力,建立高效、開放、暢通、統一的現代商品流通體系,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服務業增加值翻一番以上。
塑造海濱城市新形象。
以先進理念和國際水準規劃建設中心城市,構成城區各組團同步發展、山水園林生態融為一體的城市形態,建設空間布局合理、配套設施健全、服務功能完備、環境秩序優良的國際性海濱城市。快速突破東區,加快建設港灣服務區、中央商務區、濱海居住區、產業集聚區,把東部城區建成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和國際商務中心、臨港產業基地和旅遊度假勝地。著力提升新海,加快城市建設改造步伐,增強文化商貿服務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和綜合服務水平。深度開發山海旅遊資源,建設一批高檔次高品位的居住生活、休閒娛樂設施,完善城市立體交通體系和信息網路,增強城市現代化水平、綜合承載力和對外影響力。建成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 2010 年中心城市建成區突 破 100 平 方公里,人口突 破 100 萬,形成沿海中部極具魅力和適宜人居的特色海濱城市和休閒旅遊之都。積極發展贛榆,推進贛榆加快融入中心城市組團,形成環海州灣海濱城市三極帶動發展態勢。突出綠色生態和個性特色,推進東海、灌雲、灌南縣城向中等城市邁進。加快城市化進程,構建中心城市、縣城、重點中心鎮協調發展功能互補的城鎮體系。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按照 “ 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 ” 的方針和 “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 ”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市化帶動農村,以產業化提升農業。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普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建設現代高效農業,大力發展鄉村民營經濟和小城鎮經濟,有效推動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農產品加工率提高到60% 以上,農業從業人員比重下降到 35%以下。切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各類專業合作組織,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實現農民出有所行、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對農村學生實行義務教育全免費,行政村全部通客運班車。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推動縣域工業化、城市化、外向化、農業產業化,壯大縣域經濟整體實力,爭取有一個縣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 100 個貧困村實現整村脫貧。逐步形成城鄉統籌發展機制,努力走出一條產業互動、城鄉融合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路子。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深入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營造有利於投資興業的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和法制環境,全面提升經濟國際化水平,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融入國內外區域合作。統籌整合港口、岸線、土地、自然資源等多種發展要素,強力推進新一輪招商引資,著力引進跨國公司、國際財團和國內知名企業,突破一批基地型、帶動性大項目,實際到帳外資增長2 倍以上,引進國內資金年均 200億元以上。強化園區集聚效應,提高投資強度,構建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特色鮮明的園區體系,市級以上園區工業銷售收入、利稅、增加值分別翻兩番以上。提升外貿外經質量和效益,口岸進出口總額、地方自營出口總額翻一番以上,外經營業額年均增長20% 以上。建設區域性國際物流樞紐城市,形成較為完善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發展 “ 一體兩翼 ”港口群,強化主港區,拓展新港區,加快向規模化、大型化、專業化碼頭方向發展。加快埒子口、灌河口、海頭、柘汪港區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組合大港。港口吞吐量1.2 億噸以上、貨櫃運量突破 400萬標箱,顯著提升在沿海港口中的地位。全面建成服務周邊、輻射中西部的國際商務中心,大力發展商務會展經濟,確立在蘇北地區對外開放的優勢地位。
邁向和諧社會新階段。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著力解決好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重視解決弱勢群體實際困難,緩解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超過16000 元和 5600元。注重解決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失業人員再就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社會就業相對充分。優先發展科技教育,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建設結構合理、功能完備、開放競爭的區域創新體系,形成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互促並進的發展格局,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氛圍,規劃建設高教科技園區、市體育中心、文化藝術中心、新檔案館和傳染病醫院,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推進循環利用、生態農業、綠色消費,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綠色連雲港。強化社會保障體系、社會安全體系、社會應急救援體系,逐步確立社會信用體系。紮實推進平安連雲港、法治連雲港建設,加強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和諧企業創建,提升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
2006 年工作意見
今年(2006年)是實施 “ 十一五 ”規劃開局之年,做好今年(2006年)的工作,對於落實新一輪跨越發展戰略,加快形成大開發、大開放、大發展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今年(2006年)政府工作將牢牢把握夯實基礎、全面提速兩大主題,加大投入、會戰東區、重抓環境、力促和諧,確保首戰必勝。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 16%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 25%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25%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 14% ,外貿出口增長 16%,實際到帳外資增長 30% ,居民消費價格漲幅 3%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 10% ,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 8%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 4% 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 7 ‰以內,城市化水平提高 2 個百分點以上。
全市認真抓好十項重點工程:⑴完成海堤達標防護工程,建設海堤公路。⑵建設連雲港國際商務中心。⑶實施新海地區南西入口整治工程。⑷建成機場路、東方大道和花果山北路。⑸建設25萬噸級礦石碼頭和客運碼頭工程。⑹啟動建設港口南港區疏港通道。⑺開工建設市體育中心、高教科技園區,建成市文化藝術中心主體工程。⑻開工建設新沂河50 年一遇工程。⑼實施連島風情區、國際遊艇俱樂部、白沙綜合娛樂城工程。⑽建設垃圾焚燒熱電聯產工程。
全市重點做好十件實事:⑴城鎮新增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2.5 萬人以上,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 20萬人次。⑵實現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收學雜費。⑶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應保盡保,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 50%以上。⑷建成經濟適用房、拆遷安置房 60 萬平方米。⑸完成 40 條城市主次幹道和便民道路改造,開通新浦至連雲地區公車,建成通村公路800 公里。⑹實施中山東路以南舊城改造。⑺墟溝污水處理廠建成使用。⑻有線電視行政村聯網率 80% 以上、入戶率達 40%。⑼建成市救護總站緊急救援中心。⑽完成 48 個重點中心鎮、一般鄉鎮總體規劃和 300 個村建設規劃,啟動 50個樣板村住宅、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建設。
為完成上述目標和任務,著重抓好以下五個方面工作:
一、以提升產業整體素質為核心,加快壯大經濟綜合實力
推進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做強工業主體經濟。做好沿海開發等產業和空間布局規劃,大力推進沿海開發和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建設,加快發展重化工為主的臨港產業,發展一批投入產出比高、投資回收期短、上下游產業鏈長的工業項目。推進 50 個重點竣工項目如期建成投產,促進 30個重點開工項目順利開工實施,推動浮法玻璃二期、益海油化項目等一批投資規模大、拉動效應明顯的重點項目建設,實施杜鐘氨綸等一批重點技改項目,完成工業投資210 億元以上, 100 個新增長點項目對工業增長貢獻率 70% 以上。引導優勢產業擴大規模效應、提升核心競爭力,推動 45戶銷售收入過億元企業規模擴張,爭取有 7 戶企業營業收入過 10 億元。進一步培育壯大建築業,完成建築業總產值 120 億元。按照 “ 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外向、安全 ”現代農業發展定位,加快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培育農業主導產業和縣域規模特色農業,強化優質稻米、高品質棉等主導品牌,提升林業經濟效益,擴大特色漁業和水產品加工業,發展畜牧業規模養殖,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能力。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建設生態農業縣,增強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治能力,新增農產品品牌 10個。推進園藝、蔬菜、海產品等出口基地建設,擴大外向品牌效應,建設沿東隴海線農產品出口示範區。重點發展一批都市生態觀光、農村田野風情和休閒漁業項目。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重點扶持16 家省級以上和 37 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提高市場化組織程度,發展 20家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市級農牧業生產、經營、出口協會,加強農村經紀人隊伍建設,增強農產品進入市場能力。強化農業科技人員隊伍建設和農業科技培訓,開展科技入戶工程、陽光培訓工程,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穩步加大農業投入,加快農業綜合開發,推進現代流通業態下鄉,加強農村生產服務體系和金融服務體系建設,落實稅費減免政策,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提升功能打造特色,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快建設以港口為龍頭的現代物流中心,強化口岸 “ 大通關 ”建設,完善港口集疏運功能,增加遠洋和內貿航線航班,推進中雲物流園區和貨物交易中心建設。完成港口吞吐量 7000 萬噸,貨櫃運量 130萬標箱,力爭 150萬標箱。加快推進空港建設,增闢新的航線航班,爭取開放航空口岸。整合旅遊資源,申報成立花果山影視基地,建設旅遊大廈、花果山遊客服務中心和雲台山數位化風景區,組織 “ 連雲港旅遊萬里行 ” 活動,進一步打造旅遊城市品牌。國內外遊客接待量突破 770 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 67億元。加快發展以專業市場、連鎖經營、電子商務為支撐的商貿流通業,重點培育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的大型連鎖企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188 億元。完善房地產市場體系,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開工建設住宅 300萬平方米。推進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配套完善社區服務網點,新增小區物業管理覆蓋面積 100 萬平方米以上。加快 “ 數字連雲港 ”建設,加快開發口岸、物流、地理等信息系統,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注重培育發展商務會展經濟,積極承辦各類重大節慶經貿活動。建設蘇北菸草物流中心。培育商務服務機構,加快發展法律會計、諮詢評估、廣告策劃等中介服務業。推進公共財政建設,提高財政支撐保障地方發展能力。建設金融生態環境,完善銀行信貸和銀企合作制度,擴大有效信貸投放,促進保險創新服務,增強金融服務地方發展功能。
二、以激發經濟發展活力為取向,加快推進改革開放步伐
深化和完善企業改革,推進企業資產重組和破產企業土地、財產變現,加快破產企業職工清償安置,實施改革發展項目 12 個,實現資產重組 2億元。進一步整合提高國有資產運作能力,發揮連雲發展集團集聚效應。加快發展民營經濟,培育壯大科技型、外向型、就業型骨幹企業,啟動 “微小企業成長計畫 ” ,開展創業輔導服務,重點培育 10 個發展前景好的特色產業,新註冊私營個體企業註冊資本增長 20%以上。注重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重點扶持一批骨幹擔保機構,開展民營企業信用評級工作。積極組建完善行業協會、商會,以市場為導向,實行行業服務和自律管理,推進政會分開,促進健康發展。加快事業單位改革,全面完成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改制轉企,推進社會公益型事業單位人事分配製度改革,歸併整合、精簡規範行政管理型事業單位。深化財稅管理體制改革,規範稅收征管秩序,加強非稅收入管理,推進國庫集中支付,完善市、區財政管理體制。
強力推進新一輪招商引資,繼續突出日韓、港台地區,充分開拓歐美、東南亞市場,重點抓好南方資本和環渤海灣地區資本的轉移承接,實際到帳外資3.4 億美元,內聯到位資金 190億元。依託產業布局調整招引重大項目,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爭在談的碼頭建設等重大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依託產業轉移開展招商引資,創新園區合作模式,增強產業承接能力,力爭突破一批產業轉移項目。依託自身優勢開展招商引資,發揮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提高市場化資本運作水平,開展新能源、矽資源、農副產品加工等領域的產業鏈招商,努力招引一批見效快、帶動力強的龍頭基地型項目。結合東部城區加快發展、“ 一體兩翼 ”組合港建設,科學規劃各類園區,在柘汪、海頭、燕尾港和灌河口一線規劃建設臨港產業區。加強園區規模化、特色化建設,著力提升東海、海州等都市型工業園,推進崑山工業園、江寧工業園、上海奉城工業園建設,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推進沿海臨港各產業區道路建設,加快污水處理、供熱等配套設施建設,積極申報保稅物流園區。增強園區要素集聚和產業承載能力,構建以國家級開發區為龍頭、省級開發區為主體、中心鎮園區為基礎的園區群。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扶持和培育特色出口商品,引導企業擴大自主品牌產品、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份額,提高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和質量檔次。壯大外貿出口主體,著力引進高附加值、高新技術、高創匯的加工貿易項目,建立一批規模化大宗農副產品出口基地,完成外貿出口10.5 億美元。廣泛開展外經合作,推進金海公司境外投資項目建設,支持優勢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引導有對外承包權的企業提高勞務合作層次。
三、以構建國際海濱城市為龍頭,加快提升中心城市功能
圍繞凸顯國際性海濱城市個性特色,進一步完善城市規劃體系,編制近期建設規劃。拓展濱海地區發展戰略規劃成果,加快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抓好城區出入口、幹道兩側重點地段的布局規劃和單體設計。修編鄉鎮總體規劃,編制村莊建設規劃。實行城市規劃公示制度,提高規劃的透明度和決策水平。健全規劃法規體系,增強規劃指導、協調、控制能力,強化違法建設查處。
以提升港口綜合功能、配套臨港產業發展、拓展海濱城市空間為重點,全面掀起東部城區和基礎設施會戰熱潮。按照 “ 延伸一體、擴展兩翼 ”發展思路,啟動主體港區功能調整和陸域整合,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和配套項目建設,加快推進 15萬噸級航道擴建,開工建設廟三突堤貨櫃碼頭、墟溝二期 5 萬噸級通用泊位、墟溝三期焦炭碼頭,加快推進 10萬噸級氧化鋁泊位圍堰工程。構築港口集疏運快速通道和基礎支撐體系。規劃擴建雲台山隧道。實施東隴海線電氣化改造,推進客運東站建設和連鹽鐵路前期工作。啟動建設連臨高速公路,續建323 、 236省道。做好海河聯運前期工作。實施一批河道整治和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建設包莊、虎山、龍尾等一批輸變電工程。全面推進東部城區建設,啟動海濱新城拋填工程,加快西墅海濱新城建設,完成大港路、中山路、海棠路環境改造,加大舊城拆遷力度,抓好平山花園、濱海花園等安置小區建設。
完善新海城區路網,加快建設改造凌州路、人民路、新建路等城市主次幹道。加強城區拆遷整治,推進新華廣場、龍河廣場周邊地塊開發改造,開發建設鳳凰新城。加快園林綠化項目建設,實施一批道路、公園、濱河重點綠化工程,推進企業、校園、小區園林式建設,新增綠地 150 公頃。西氣東輸工程投入使用,發展天然氣用戶 6000 戶。加快城區污水收集管網建設。深入開展 “ 四城同創 ”活動。注重加強城市細節管理,提高城市品位,貼近民眾生活。加強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對重點地段市容環境實施精細管理。加快 “ 平改坡 ”步伐,美化亮化市容,實施亮化項目 35項。淨化環境衛生,新建改建公廁、垃圾房等一批環衛設施,實行垃圾資源化無害化處置,推進城管進社區,減少城區環境衛生死角。
四、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目標,加快推進社會和諧發展
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從提高市民綜合素質和現代文明程度出發,更加注重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積極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條件,保障人民安居樂業,加快構建和諧社會。
努力把科教興市戰略落到實處,提高全社會科學文化素質,增強發展智力支撐。加快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圍繞做強星火支柱產業,組織實施火炬計畫 20 項、星火計畫 50 項,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 75億元。強化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構築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實施農業科技攻關和成果推廣計畫 20項。大力推廣套用新技術、新成果,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含量。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進一步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完成農村中國小 “ 六有 ” 工程,推進 “ 校校通 ” 工程,新擴建中國小校舍 10萬平方米。加強高校硬體設施建設,提升高校辦學層次,推進地方高校申本工作,增強高等教育對地方經濟助推作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扶持重點職業技術院校提高辦學質量和水平,積極發展繼續教育、網路教育,延長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注重抓好公共管理、企業管理、專業技術和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創造條件籌建境外人才培訓基地,引進本科以上人才 1600 人。統籌兼顧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不斷豐富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推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完善舒適的生活環境和清新自然的生態環境。創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文藝作品,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文化市場有序發展,啟動建設老年大學。繼續推進有線電視進村入戶。建設市二院東院區綜合樓、傳染病院一期工程,加快醫療救治、疾病控制和衛生監督體系建設,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成率 80% 。全面構建民眾體育服務體系,認真備戰省十六屆運動會。積極應對第四次生育高峰,穩定低生育水平,努力遏止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勢頭,計畫生育率 90% 以上。堅持資源開發節約並重,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材和清潔生產,開發風能、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發展農村沼氣 3000 戶。完成土地總體利用規劃修編,建立土地節約利用機制,落實海洋功能區劃。編制實施生態市建設總體規劃,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加強礦山塘口植被恢復,加快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四縣全部通過生態示範區驗收。開展農業普查,著手地方志續編。抓好外事、僑務和對台事務,做好氣象、防震減災、新聞出版工作,重視發展婦女、兒童和關心下一代事業。
推進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創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和安定有序的法制環境。紮實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面提高市民道德水準和城鄉文明程度,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著力營造講求實幹、崇尚先進的社會風氣和互幫互助、融洽和諧的人際關係。定期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堅持重大問題與人民政協協商,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意見。積極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健全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擴大村民自治、社區自治。啟動
“ 五五 ”普法,推動法治連雲港建設,增強全社會法律意識,尊重和保障人權。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紮實推進平安創建,努力維護社會穩定,建設市應急指揮中心。做好新時期民族工作,加強宗教事務管理,恢復重建海清寺。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動員,搞好擁軍優屬和軍民共建,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 “ 五連冠 ”,建成人防應急指揮中心。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強化農資、食品、藥品監管,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提高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救援能力,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認真做好信訪工作,完善社會矛盾調解機制,暢通民眾訴求渠道,強化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務,妥善處理新時期人民內部矛盾。
把富民優先放在頭等重要位置,注重解決民眾增收、就業、保障等實際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民眾,切實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經營性、資產性收入在城鄉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引導企業建立在崗職工收入隨效益增長機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資標準。多層次改善民眾生活條件,做好失地農民補償、農村稅費減免、城市動遷居民安置等工作。推進整村扶貧開發,加快老區開發建設。關愛弱勢群體,重視解決困難民眾住房、醫療和子女就學問題,抓好老齡和殘疾人事業。繼續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中小企業,不斷開發就業崗位。努力創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通過增加培訓經費、購買崗位、就業補貼、稅費減免等形式,幫助困難民眾就業。健全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制度,實行
“ 五保合一 ” 征繳模式。穩妥推進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保持在 90% 以上。增加財政投入,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基金。
五、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為重點,加快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面臨跨越發展的特殊階段和彌足珍貴的發展機遇,進一步確立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加強自身建設,提高行政能力,努力做到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讓人民滿意。
牢記宗旨,為民行政。牢固確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念,確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帶著責任抓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提升思維層次,提高處理各類複雜問題的能力。帶著使命促發展,本領用在幹事業上,功夫下在抓落實上,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加快推進連雲港的跨越發展。帶著感情幫民富,以工作實效實現人民民眾期盼,確保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創新管理,高效行政。把轉變政府職能和創新管理方式結合起來,加強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職能,該管的切實管住管好,不該管的堅決交給企業、中介組織和市場。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職能部門審批機制創新。大力改進機關作風,認真解決條塊分割、權責脫節、推諉扯皮等突出問題,加強電子政務建設,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使機關運轉更加規範協調、辦事更加公平公正、工作更加高效便民。
科學決策,依法行政。把依法行政貫穿於政府決策、執行、監督的全過程。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專家諮詢、社會公示聽證、決策效果評估制度,使決策更加切合實際,更加符合民眾利益。健全行政執法體制,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嚴格行政執法責任制度和過錯追究制度,促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繼續推進政務公開,使政府工作更加“陽光”透明。
嚴格自律,廉潔行政。堅持從落實制度抓起,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充分發揮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職能,加強招投標中心、行政效能投訴中心建設,強化權力制約。堅持從逐級監督抓起,把法律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和民眾監督結合起來,形成監督合力。加大對違法違紀問題的查處力度,以清正廉潔取信於民。
各位代表,今後五年的發展任務艱巨而光榮,嶄新一年的政府工作繁重而緊迫。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在中共連雲港市委的領導下,團結和依靠全市人民,搶抓機遇,奮勇爭先,開拓創新,紮實工作,為開創連雲港跨越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