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連雲港市政府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
- 性質:工作報
- 時間:2005年
- 發布單位:連雲港市政府
一、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認真落實國家巨觀調控政策,推動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16.4億元,增長13.9%,創七年來最高增速,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1.3∶45.2∶33.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00美元,經濟發展邁上新的台階。完成財政總收入42.33億元,增長31.4%,其中一般預算收入18.58億元,同口徑增長35.5%,增幅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6.3億元,增長16%。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1.2億元,增長14.2%。中心城市綜合實力全國百強排名從2001年83位提升到72位。
農村經濟加快發展,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糧食總產達260.3萬噸,增長27.9%。農業總產值達165.9億元,增長7.7%。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3604元,增長14.8%。農村勞務輸出百萬工程有序推進,新增勞務輸出14.4萬人。農業標準化步伐加快,40個產品獲國家無公害品牌證書,無公害、綠色和有機食品品牌達到87個,四縣全部成為無公害農產品整體推進縣。建成十大農產品出口創匯基地,農產品出口創匯達2.3億美元,連續第五年保持全省領先。漁業經濟向規模化、特色化、精品化發展,海淡水放養面積97.1萬畝,工廠化養殖突破20萬平方米,海洋捕撈創十年來最好水平,青口港升格為國家級中心漁港,漁業資源修復工程初見成效。有效預防禽流感疫情,初步構建畜禽良種化和產業化經營體系,畜牧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增長點。實施雲台山封山育林、城郊觀光林業等八項重點工程,林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東海縣和淮海工學院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年銷售超億元龍頭企業達18家,興雲集團躋身國家級龍頭企業行列。農機跨區作業連續第六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小塔山水庫除險加固、燒香河北閘拆建、海堤達標等一批重點水利工程順利推進。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強市方略紮實推進。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升工業主體地位,實現工業增加值144億元,增長18.6%,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2.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收入261.2億元,增長37.6%,實現利稅25.9億元,增長23.3%。臨港開發深入實施,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加快建設,浮法玻璃一期、益海糧油二期等項目建成投產,東部城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增幅高於全市12個百分點。工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發展活力不斷增強,股份制、外資、私營工業增幅均超過30%,80個新增長點項目拉動工業銷售收入增長18個百分點,36戶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增長35.2%,信息產品製造業實現產值12億元。工業經濟加速集聚發展,骨幹行業拉動作用增強,新增工業產值70%以上來自食品、化工、醫藥三大行業,新開工過千萬元的235個工業項目80%以上進入園區。規模企業培育成效明顯,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1家。完成工業投資138.1億元,25個重點項目竣工投產,40個重點項目先後開工。核電站1、2號機組安裝調試,伊蘆、新灘等一批輸變電及配套工程順利實施。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6.2億元,帶動勞務輸出18.8萬人。
服務業繁榮發展,新型服務業發展格局開始形成。商貿流通向商業中心區、新型流通業態、流通骨幹企業集中發展,一批著名商業品牌進入連雲港市場,20家重點流通企業實現銷售40億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2.9。孔望山景區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區,港口、宋口村、振興花卉園被評為全國首批工農業旅遊示範點,成功舉辦連雲港之夏、花果山世界兒童聯歡節等旅遊節慶活動。接待國內外遊客增長21.8%,實現旅遊收入增長23%。數字連雲港建設加快,電子政務、電子商務、企業信息化快速發展,新增寬頻用戶4萬戶、信息化小區21個,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229萬門,傑瑞軟體開發、無線電技術設施建設和港口公共基礎信息平台項目快速推進。開發房地產270萬平方米,完成商品房銷售額27.3億元,增長58.3%。小區物業管理面積增加87萬平方米,省級物業管理優秀項目達18個。信貸有效投放得到加強,銀企合作進一步改善,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比年初增加66.2億元和41.4億元,保費收入增長12.3%。
港口經濟開拓振興,民營經濟不斷壯大,縣域經濟快速推進,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港口功能進一步提升,建成10萬噸級散貨和1個第五代貨櫃泊位,完成7萬噸級航道擴建。港口實現吞吐量4352萬噸,增長16%,貨櫃運量50.2萬標箱,增長66.8%,高於全國平均增幅40.4個百分點。以港口為中心的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建設全面展開,開通至美西、地中海海上航線和韓國客貨班輪航線,開通至阿拉木圖貨櫃班列,中雲物流園區部分建成使用,建成全國首家專業棉花保稅庫。集疏運條件進一步改善,連霍國道主幹線全線通車,連鹽高速公路加快建設,部分國省道得到改造,公路運輸建成衛星定位系統。東隴海鐵路電氣化改造列入國家“十一五”計畫。民航候機樓投入使用,航線航班密度大幅增加。大力推動全民創業,建立民營經濟發展服務機構,充實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民營經濟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企業登記註冊戶數和註冊資金分別增長22.2%和54.2%,新增從業人員3.5萬人,出現一批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186.6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44.8%,對全市經濟成長貢獻率超過60%。縣域經濟統籌發展,工業立縣成效明顯,海洋資源、矽資源、農副產品資源開發各具特色,呈現產業化推進、集聚化發展的良好勢頭。縣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比全市高出22.7個百分點,四縣外商直接投資占全市比重達54.1%,提高18.5個百分點,新開工1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占全市66.4%。四縣財政收入增幅全部進入蘇北前十名行列。
二、改革開放持續推進
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市場體制日趨完善。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吸引中海集團等投資主體加快港口建設,中金藥包、德邦集團實現外資參股。豪森藥業等4家企業完成上市輔導。有效重組存量資產3.6億元。新組建水利、教育和新浦3家資產經營公司,縣區基本建立國有資產經營管理體系,國有資本運作能力增強。積極推進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組建市國庫集中支付中心。啟動事業單位改革,首批67家生產經營型單位改制轉企。新發展為農服務社100家,2家合作社被評為國家示範專業合作社。
強化開放載體建設,園區集聚效應不斷增強。國家級開發區基礎設施投入超過前五年總和,進區項目平均投資規模突破1000萬美元。臨港產業區12平方公里起步區具備項目進區條件,出口加工區、宋跳高新區項目布局基本完成,大浦工業區加快建設。縣區開發園區快速發展,4個省級和6個擬保留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6.3億元。12個開發園區每平方公里項目投資6億元,每平方公里業務總收入11.2億元,分別提高50%和20%,園區經濟成為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和招商引資的主要載體。成功承辦第六屆江蘇農業國際合作洽談會。外商直接投資3.01億美元,增長43.3%,內資客方到位資金75億元,實現倍增目標。
外貿外經快速增長。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15.4億美元,增長61.7%,其中出口7.6億美元,增長31.8%。重點項目、重點企業支撐作用加強,外商投資企業和出口生產企業出口比重明顯提高,10家重點企業完成出口占全市54%。出口商品結構最佳化,出口市場不斷擴大,高新技術產品比重占15.3%,本地產品比重達64.8%。完成外經營業額1.3億美元,增長14.8%,年末在外勞務人員1.2萬人。積極開展對外投資,康緣在香港成立實業公司,藍天集團在馬來西亞開發錫礦項目。海關、檢驗檢疫、海事、邊檢在通關、預檢等方面創新服務形式,大通關、大物流環境進一步最佳化。
三、城鄉建設明顯加快
擴大城市規劃覆蓋率,城市總體規劃成果得到完善,四縣縣城和港口總體規劃修編完成,採用國內外招標方式組織編制連島總體規劃,採用專家評審方式組織編制開發區發展概念規劃和新華廣場、鳳凰新城等重點地段規劃,精心組織編制新浦、海州分區規劃和臨港產業區、城市出入口等20多項控制性、修建性規劃。
中心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城市形象明顯提升。投資40.2億元實施390項城市建設項目,建成區面積擴大到65平方公里。新增城市道路38.6公里,新建改建海連東路、解放西路等41條城市主次幹道,新海城區一環、二環路網基本形成。新區建設初具規模,路網管線等市政設施基本完成,市行政中心主樓竣工,住宅開發成片推進。東部城區建設全面展開,新港城大道進展順利,新東方大道開工建設,開發區至漁灣、板橋兩條城郊公路完成拓寬改造,國際商務中心開工建設,建成海濱大道亮化工程、開發區防洪保全工程。公共設施建設加快,建成大浦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新海城區達到10萬噸污水二級處理能力,市危險廢棄物集中處置中心投入使用,東鹽河和玉帶河拓寬整治工程進展順利。建成人防工程4萬平方米,人防應急指揮中心開工建設。有效化解拆遷矛盾,城市建設順利推進。新增城市亮化面積160萬平方米。成立行政執法局,強化綜合執法,加強定點管理和機動巡查,市容環境衛生進一步改善。
四縣城區投資31億元實施234項建設項目,新區開發、舊城改造同步實施,道路、公園、廣場等一批市政公用設施和標誌性工程相繼建成。省新型示範小城鎮和重點中心鎮發揮特色優勢,提高規劃建設檔次,海頭、溫泉、板浦、湯溝等10個重點中心鎮快速發展。市域城鎮體系不斷完善,城鎮化率提高1.8個百分點。
四、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科技教育健康發展。組織實施省以上火炬計畫項目19個、星火計畫項目64個,2個項目列入省成果轉化資金重大專項。新增省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家,8個產品被認定為國家級新產品、16個產品成為省高新技術產品,6家民營企業列入省首批百家重點民營科技企業培育計畫,全國農村星火富民經驗交流會在我市召開。新醫藥產業基地、矽材料產業基地分別被認定為省首批高新技術特色產業示範基地和國家火炬計畫特色產業基地,東海縣列入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核心試驗區,中電華威、正大天晴被國家列為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位於東海縣境內的大陸科鑽一井進尺突破5000米,在我國鑽探技術史上建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產學研聯合深入推進,一批科技合作項目取得重要進展,“百名教授科技興百村”和“百名專家科技興百企”工程取得成效。一批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獲省優秀獎。基礎教育繼續加強,基本完成中國小布局調整,新擴建中國小校舍19.1萬平方米,創建一批省級示範幼稚園、實驗國小和示範國中,新海高中東方分校正式掛牌,3所學校通過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學驗收,高中段入學率達82.9%。普通高校新生錄取率提高5個百分點,地方高校專業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得到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和社會教育加快發展,中藥學校、財經學校升格為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社會辦學規範有序。校園周圍環境和網咖專項整治成效明顯。
社會事業協調推進。廣場文化系列活動蓬勃開展,建成一批省文化網共享工程基層網點和文化先進村,女子民樂團參加中法文化年交流活動,一批作品獲得省“五個一工程”獎,文化市場和新聞出版管理得到加強。廣播電視初步實現節目采編數位化,有線電視村聯網率達50%。成功承辦世界男子和亞洲沙灘排球、全國武術散打等重大賽事,獲省級以上競賽獎牌122枚,其中金牌41枚。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新建健身工程和網點33個。推薦美猴王為北京奧運會吉祥物工作有序推進。市一院東方分院掛牌運作,社區衛生服務規範發展,臨床用血90%以上來自無償獻血,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傳染病發病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一批社會事業建設項目快速推進,新中波發射台、廣電中心二期工程、新海高中藝體館建成使用。國防教育得到加強,‘淮海一號’演習取得圓滿成功,民兵、預備役高炮分隊實彈射擊比武名列全省前茅,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級擁軍協會。建成省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統計信息功能進一步發揮,完成經濟普查單位清查。外事、僑務、對台等工作有效服務經濟建設,檔案、地方志、民族宗教、關心下一代等工作不斷推進。
可持續發展得到加強。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穩步推進,基層基礎工作進一步規範,生殖健康促進工程和關愛女孩行動工程加快實施,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5‰,計畫生育率達90%。加強國土資源保護,整治土地市場秩序,復墾土地1萬畝,全面關停市區非法採石塘口,注重廢棄塘口植被恢復。強化海洋綜合管理,海洋執法邁入全國先進行列。加快創建環保模範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全面推進,市區空氣品質優良率88.5%,薔薇河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進入全國污染控制和道路聲環境質量最佳城市行列。
五、人民生活不斷改善
注重改善民生,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按照預定目標紮實推進。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72元,增長14%。努力擴大就業崗位,新增就業2.4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3%。實施再就業援助,使2.52萬名下崗困難職工再就業,1377名“4050”人員通過政府購買崗位實現再就業。破產關閉企業1.3萬餘名職工得到妥善安置,支付安置費用1.6億元。養老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市屬企業下崗保障向失業保險並軌。醫療保險覆蓋面80%,解決1萬名困難職工醫療保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改善老年大學辦學條件,市社會福利院通過國際標準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實施了一批惠民工程,改造老城住宅41萬平方米,建設經濟適用房10萬平方米,提供貨幣配租和廉租房248戶,改造便民道路15條,鋪裝人行道板10萬平方米。鋪設自來水管道20.4公里、改裝戶表2.4萬戶,鋪設燃氣管道51公里、新增用戶7043戶。下水道整治、公廁改建、街巷路燈更新等得到有序推進。完成城市綠化360.7公頃,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分別達34.4%和29.5%。
農民生活質量得到提高。農村七件實事成效明顯,完成草危房改造10577戶,提前一年完成三年改造任務。新增農村改水受益人口38萬人。建成農村公路1167公里,新增公交通達村317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77.8%。減征農業稅1.16億元,實施糧食直補、良種和農機補貼,農民人均政策性增收54.5元。四級聯動幫扶農戶53905戶,被幫農戶人均增收500元。籌集各類扶貧資金1.17億元,發放扶貧小額貸款5850萬元,受益農戶1.8萬戶。投入7900萬元實施農業資源綜合開發。注重關愛弱勢群體,清欠農民工工資1471萬元和工程款1.7億元,救助救濟災民1320萬元,免費為千名殘疾人配置殘疾用具3000多件,老區建設有序推進。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以敬老院為基礎的五保供養體系。及時發放優撫對象和義務兵優待金。義務教育“一費制”和貧困學生救助工程得到實施。
六、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不斷加強
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深入開展,省級文明城市創建紮實推進,實施“全民創業、奮力趕超”主題教育,開展建設學習型城市和“與雷鋒車同行”關愛活動,做好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和科技、文化、法律、衛生“四進社區”,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社會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質不斷提高。
自覺接受法律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和社會廣泛監督,定期向人大和政協報告工作、通報情況,主動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意見和建議,提高建議和提案辦理質量,加強領導、狠抓落實、強化督查,較好完成了399件代表建議和委員提案的辦理任務。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建設得到加強,村級重大事務決策、管理和監督不斷規範,第七屆村委會換屆選舉進展順利。“四五”普法教育廣泛開展,全民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不斷增強。制定法治連雲港建設實施綱要,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開展“嚴打”整治鬥爭,“平安連雲港”建設富有成效。高度重視信訪工作,社會矛盾“大調解”得到加強。加強安全生產基礎工作和監督管理,安全生產形勢平穩。組織開展農資、食品、藥品等執法打假專項活動,大力整治假冒偽劣化肥生產銷售,有效開展正源行動保健康等活動,市場經濟秩序得到有效整頓和規範。
注重政府自身建設,推進政府職能轉變。認真實施《行政許可法》,規範行政行為,擴大政務公開,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依法行政水平逐步提高。推行涉及公眾利益重大決策聽證制度和專家諮詢論證制度,有效提高政府決策民主化科學化水平。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注重效能建設,強化目標管理,轉變工作作風。加強廉政建設,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開展糾風治亂和行風評議活動,促進了部門和行業風氣有效好轉。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工作成績,是全市人民在中共連雲港市委領導下,不斷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的結果,是方方面麵團結合作、頑強拚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幹部民眾、駐連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幹警致以親切的問候!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群團組織、各界人士和離退休老同志,向駐連部省屬單位,向所有參與和支持連雲港建設的海內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對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給予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地看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工作中還有不少薄弱環節:一是經濟結構需要進一步最佳化。一產比重仍然偏高,二三產比重偏低,工業化水平低於全省15個百分點。二是投資發展缺少重大項目支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回落較大,新批直接利用外資項目規模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帶動產業發展的支柱型大項目較少。三是財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雖然財政收入保持較快增長,但可用財力仍然有限,剛性支出大幅度增加,稅源經濟培育有待加強。四是農民增收長效機機制還沒有形成。雖然糧食增產較多、農民收入增長較快,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還比較薄弱,加之農資價格漲幅較大,保持農民持續增收還比較困難。五是就業壓力和社會保障問題不容忽視。目前還有2萬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和25萬農村常年剩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年度新增就業崗位供不應求。同時,政府職能轉變還不適應發展要求,政府工作中既存在少數工作人員違規行政、自律不嚴的問題,也存在少數部門服務效率不高、行政不作為等現象。我們將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在今後的工作中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2005年工作任務
2005年是實現“十五”計畫目標的衝刺之年,是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跨越1000美元台階、步入新的發展階段的開局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四中全會和省委十屆八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市委九屆五次全會部署,以“富民強市、快速崛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攬全局,全力實施“以工興港、以港興市、以市帶農”的發展方針,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加快發展、提高質量,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堅持重抓主體、主攻項目,堅持以人為本、富民優先,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大力培育特色經濟和新的增長點,推進民營經濟發展,推進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和東部城區建設,保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建設富強文明、和諧安定的新港城。
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外貿出口增長15%,直接利用外資增長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城鎮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以上。
圍繞上述目標和要求,著重抓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不斷最佳化經濟結構,壯大經濟綜合實力
切實做好“三農”工作,發展繁榮農村經濟。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在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基礎上,進一步最佳化特色優勢農產品布局,發展特色鄉鎮、創建特色縣區,做大做強創匯蔬菜、優質瘦肉型豬、高效水產等農業主導產業。圍繞建設“綠色生態連雲港”目標,壯大花卉、苗木等園藝業,加快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和產業化步伐,森林覆蓋率提高0.5個百分點。推進海洋和漁業經濟快速發展,擴大工廠化養殖和特色漁業規模,建成全省最大的設施漁業和觀賞漁業基地,加速發展水產品加工業,以淺海貝類增養殖為重點推進淺海域開發,加強前三島江蘇海珍品養殖基地建設和管理。推動畜牧業加快發展,大力發展食草節糧型畜禽和特色養殖業。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定體系,完善農產品市場安全準入制度。用發展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推動農業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依託龍頭企業配套發展深加工,推動興雲集團、榆城集團等109家規模龍頭企業加快發展,重點扶持12家省級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辦好江蘇國際農洽會,大力推進農業招商,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農產品出口額增長20%。推進農業機械化,推廣農業適用技術,發展為農綜合服務社,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健全農村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堅持走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進一步壯大主體經濟。抓住省加快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建設和實施沿海開發的大好機遇,充分發揮差別優勢,以臨港產業區為核心,以沿隴海線製造業基地、海洋經濟開發區、灌河口工業帶為支撐,全面釋放產業發展勢能,著手規劃大沿海經濟帶,構建新興工業城市產業格局,加快推進臨港工業形成高地、“三新”工業做大做強、傳統工業煥發生機、縣區工業迅速振興。推動工業集聚發展,依託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和東部城區,以開發園區為重點,引導工業項目最佳化布局,新上投資過千萬元工業項目85%以上進入園區,力爭突破臨港大型項目。促進優勢產業做強,新醫藥行業注重吸引戰略投資向集團化轉變,實現裂變擴張;新材料行業注重推進技術改造和產業配套,拉長產業鏈條;新能源行業注重核電二期工程及風力發電等項目爭取工作,擴大規模效應。引導優強企業做大,加快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爭取有6戶企業營業收入過10億元,益海糧油銷售收入過50億元。加大工業項目投入,推進企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施紡織、化工、機械、食品等一批重點技改項目,完成工業投資150億元以上。提高質量和效益,定期發布全市質量報告。適應國家巨觀調控政策最佳化投資結構,加快開發特色優勢資源,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快推動項目達產達效。發揮傳統優勢進一步培育壯大建築業,完成增加值29億元。
大力發展新型服務業,加快構建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服務體系。圍繞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完善城市商業網點規劃,推進服務業對外開放,引進優強企業集團組建物流企業和中介機構,推進市場建設,吸引品牌資源完善現代流通體系,提升商業品位。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0億元,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104左右。整合旅遊資源,進一步打造旅遊精品,推動重點景區創優升級,提升連雲港之夏、西遊記文化旅遊節品牌效應,挖掘優質資源發展工業旅遊、農業生態游、紅色旅遊。推進旅遊度假、休閒、療養配套發展,加強特色商品開發,發展壯大專業旅行社,拉長旅遊產業鏈,推動旅遊業由數量擴張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發展轉變。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發展壯大信息產業,加快交換網路擴容、基礎地理和口岸公共信息平台等項目建設,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引導房地產業健康發展,開工房地產240萬平方米。普遍推行小區物業管理,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社區便民服務機構。擴大中介服務領域和種類,規範發展律師、會計、審計、評估、行業協會、商會等服務業。用足用好財稅政策,支持高新技術產業、民營經濟、外向型經濟發展,培植壯大財源增長點。充分發揮金融對經濟成長的支撐作用,深化銀企合作,引導金融機構擴大有效信貸投放,維護金融秩序,促進保險業創新服務。
大力實施“以港興市”主戰略,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加快壯大縣域經濟實力。全面系統加快港口經濟發展,強力推進億噸大港、現代物流中心建設和臨港大開發,努力實現港口功能大提升、臨港產業大突破、東部城區大發展,形成港口建設與臨港產業互動、城市功能與港口發展配套的聯動發展格局。進一步拓展港口岸線,多元投資加快深水大港建設。增加海上航線航班,提高鐵路疏運能力,增開“五定”班列,拓展公路水路疏運,爭取開通貨櫃“綠色通道”,完善港口集疏運綜合網路,加快建設港口中雲物流園區,不斷增強以港口為龍頭的區域性國際商貿中心城市功能。港口吞吐量突破5000萬噸,貨櫃運量突破80萬標箱、衝刺100萬標箱。落實各項扶持政策,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激發全民創業潛能,推動民營經濟儘快成為全市經濟的“半壁江山”。圍繞上規模、上水平,引導民營企業發展“三新”產業、特色產業、新型服務業,提升產業層次。引導骨幹民營企業向園區集聚,參與重點支柱企業的協作配套,促進點狀經濟向塊狀經濟轉變。鼓勵民間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公益事業、城市建設和社會事業領域。樹立強縣壯市觀念,促進縣域經濟競相發展,依託特色優勢壯大縣域支柱產業,突出發展個性,形成產業特色,強化產業支撐。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雙向流動,加快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協調融合,推進中心城市和縣域發展良性互動。通過產業擴張和項目集聚壯大縣域綜合實力,通過工業化和城鎮化做大縣域經濟規模,在區域爭先競位中實現地區經濟的振興和繁榮。
二、高度關注民生質量,切實改善人民生活
把人民生活擺在突出位置,著力解決關係民眾切身利益問題,協調推進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組織實施好市區“十項惠民工程”和農村“十項利民工程”,加快推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步伐。
實施積極就業政策,推動城鄉居民創業就業。積極探索經濟與就業雙增長的新路子,堅持鼓勵創業和推動就業相結合,以創業帶動和促進就業。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落實再就業優惠政策,繼續實施政府購買崗位等再就業援助工程,新增就業崗位1.8萬個。規範勞動力市場秩序和企業用工行為,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做好破產企業職工安置工作。推進大中專畢業生、復員轉業軍人就業安置與自主擇業。繼續實施農村勞務輸出百萬工程,強化農民技能培訓,提高組織化程度,新增勞務輸出10萬人。嚴禁拖欠農民工工資,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加快培育和發展城鄉統籌的勞動力市場,加強對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和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指導和服務。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穩定祥和城鄉環境。在鞏固“兩個確保”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大公共財政投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將符合條件的城市困難人口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全面實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農村養老制度,開展農村醫療救助,努力實現農民貧有所濟、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切實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健全社會保險、救助、福利和慈善事業相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對困難民眾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心,保障失地農民基本生活,搞好殘疾人生活救助,建立健全扶困助學機制,保證城鄉困難民眾及其子女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學上。
精心組織實施市區“十項惠民工程”,有效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完成老城住宅改造60萬平方米,推進住宅平改坡,建設經濟適用房20萬平方米,提供廉租房350戶。新建改建繁榮路、中大街等50條便民道路,基本完成老城區便民道路改造。鋪裝人行道板20萬平方米。整治下水道10公里,解決老城區低洼地段積水問題。新建改建一批公廁,沿街單位廁所對公眾開放。全面更新小街巷路燈,消除老城區小街巷無燈現象。新增更新一批公車輛,改善市民出行條件。鋪設自來水管道20公里,改裝戶表3萬戶。建成西氣東輸天然氣站和至連雲輸氣管線,鋪設燃氣管道30公里,新增用戶6000戶。建設一批城市公園和街心綠地,完成城區綠化面積300公頃,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基本達到國家園林城市標準,創建省級園林城市。
著力組織實施農村“十項利民工程”,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改水人口覆蓋率達95%。建成縣鄉村道路1000公里,客運班車村通達率達9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口覆蓋率達85%,啟動市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對符合條件的農村計畫生育人口實行每人每月50元獎勵扶助制度。完成四級聯動致富農民三年幫扶目標。投入8000萬元繼續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多方籌集資金繼續加大貧困地區扶貧開發力度。財政支農支出增長高於預算總支出增幅。強化農民負擔專項治理和涉農收費公示,取消農業稅,有效解決鄉村債務和運轉經費。圍繞建設農村生態家園發展沼氣用戶5000戶。
三、持續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發展活力
抓住經濟發展態勢良好、各方面改革意識增強的有利時機,著力推進各項改革,從體制機制上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掃除障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動全局工作。進一步深化企業改革,加快工業和商貿流通企業改制,推進工業企業資產重組,盤活存量資產2億元,完成外貿、糧食、供銷、建築等行業改革。推進企業上市,爭取進入上市輔導2家,組建股份有限公司2家,推動條件成熟企業進入發審程式。實施政府機構改革,組建市國資委,履行國有資產出資人職責,整合國有資產經營和管理公司,調整組建發展改革委、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全面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生產經營型事業單位改制,按照“清理、歸併、精簡、規範”的原則,全面推進行政管理型事業單位改革,啟動社會公益型事業單位改革。多形式吸收利用社會資本參與公益事業改制、改組和改造,增強公益事業發展活力。繼續推進藥品生產流通體制改革,完善藥品集中招標採購辦法,規範藥品市場秩序。圍繞減人減事減負推進鄉鎮機構改革。推進民航轉制重組。
抓住國內外產業格局加快調整和生產要素加速重組的重大機遇,利用我市特色要素資源日益凸顯的差別優勢,發揮各類開發園區的載體作用,強力推進新一輪招商引資,在巨觀調控新形勢下儘快形成項目投資競相集聚的態勢。突破重點區域招商,境外重點加強對日韓、港台招商,充分利用友城、僑務、台商等資源擴大交流與合作,注重研究日韓和台灣地區產業轉移趨勢和企業投資傾向,力爭實現日韓和台灣地區引資倍增目標。境內重點吸引長三角、珠三角民間資本和內陸軍工企業,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突破特色優勢招商,有效組合土地、電力和陸橋運輸、深水大港等產業要素,大力推介適宜重大戰略性投資和項目布局的產業承接空間,擴大特色優勢影響力,形成產業集聚向心力,努力變特色要素優勢為產業發展優勢。突破重大項目招商,切實加大重大投資項目招引強度,儘快突破一批大項目,在港口建設、臨港工業、資源開發、高新產業、特色經濟等方面拓展投資空間,確保引辦一批過千萬美元項目,力爭突破超億美元大項目。突破園區功能招商,充分利用園區載體,按照功能定位有針對性地開展招商引資,國家級開發區重點圍繞承接龍頭型產業大項目抓緊完善基礎條件,縣區開發園區重點圍繞引辦各類成長型項目創出特色、提升檔次,加快構建功能配套、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園區發展體系,通過提高集聚效應、做大產業規模、強化產業配套、增強產出功能,以點串線推動沿海沿線產業加速擴張。進一步營造親商安商氛圍,儘快建設國家級開發區一站式服務中心、外商生活中心,搞好人性化服務,創建適宜創業、適宜居住的投資環境。
積極開拓國際市場,調整出口商品結構,培育特色出口產品,引導企業擴大本地產品、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促進出口生產企業上規模上水平,擴大民營出口經營主體。用足用好出口加工區政策,吸引加工企業進區發展,壯大加工貿易規模,提高加工貿易水平,爭取從事加工貿易企業突破100家。加快推進國際商務區建設,逐步完善外貿服務體系,創造良好的外貿環境。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國外投資辦廠、開展工程承包和勞務輸出,促進對外經濟的快速增長。
四、加快重點項目建設,提升城市帶動功能
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和綜合環境建設,抓好水利、交通、電力等30項重點項目。抓住國家實施沂沭泗洪水東調南下工程的有利時機,開工建設新沂河50年一遇工程,實施安峰山等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沭南灌區改造等農村水利工程、東鹽河整治等城市防洪工程。續建連鹽高速公路,加快國省道網化工程建設,力爭開工建設墩尚至臨沂高速公路和242省道,改造一批市縣際公路,儘快形成中心城區與周邊市縣聯接暢通的幹線網路。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啟動15萬噸級航道一期工程,基本滿足第五代貨櫃船全天候通航及10萬噸級散貨船停泊,推進廟三順岸工程。做好20萬噸級散貨碼頭、液體化工碼頭等項目前期工作,爭取建設集疏港快速通道。建成蒼梧等一批220千伏和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虎山、龍尾等輸變電工程。
圍繞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園林城市,切實做好中心城市的精心規劃、精緻建設和精細管理工作。全面放開規劃設計市場,高水平組織修編新海城區出入口、城郊結合部、重點開發地塊和主要廣場節點規劃,精心組織編制東部城區分區規劃和港口、開發區專業規劃,處理好港口、產業、園區、城市的發展關係,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鮮明、功能互補、發展協調的城市新格局。建設市規劃展示中心。瞄準現代海濱城市目標,繼續堅持經營城市理念,投資50億元組織實施300項增強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生態環境、方便民眾生活的城市建設項目。集中力量加快東部城區建設,全面推進市政道路、公用設施、土地開發等項目建設,建成新港城大道,撤銷朝陽收費站,續建新東方大道,新建濱海路、棲霞路,改建中山東路,建成國際商務中心商務大廈主體工程,強化東部城區功能,提升產業承載能力。繼續完善新海城區路網,新建改建南極路、新建東路、解放東路等30條主次幹道,暢通一環、二環路網,加快建設三環路網。高起點開發建設鳳凰新城;高品位改造龍河廣場、新華廣場等視窗地段,規劃建設一批標誌性建築;高標準改造新海城區南北西三個出入口和東部城區西北兩個出入口,刷新城市視窗形象;高水平建設濱海精品工程,開發建設特色海濱觀光帶。加快東部城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建成大浦垃圾焚燒熱電廠主體工程,綜合治理市區河道污水。新增人防工程4萬平方米,基本建成人防應急指揮中心。推進城市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細型、傳統管理向依法管理轉變,創建20個精細管理樣板點,新建亮化精品50項,美化幹道樓體15萬平方米,有效整治占道經營和髒亂差現象,以點帶面提高城市管理整體水平。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搞好城鄉協調對接,做大做強四縣縣城和中心鎮。完善四縣縣城總體規劃成果和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加快縣城新區開發和工業園區建設,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四縣污水處理廠。發展各具特色的支柱產業和城鎮經濟,增強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能力。加速構建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四縣縣城為輔翼、小城鎮特別是中心鎮為基礎的梯度結構的現代化城鎮新體系,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五、大力實施科教興市,強化發展智力支撐
加快區域性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加快新醫藥產業基地、東海矽材料產業基地和中電華威、恆瑞醫藥863基地等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設,組織創新藥物與中藥現代化的工程化、產業化攻關,實施矽材料產業化的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組織實施各類火炬計畫項目30項,開發高新技術產品30個,新培育省市高新技術企業8家和製造業信息化示範企業1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20%。提升農村特色產業發展檔次,重點突破制約支柱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促進產業技術升級。組織實施星火計畫50項,農業科技攻關計畫10項。進一步加強產學研聯合,努力吸引一批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設科研基地,落實一批科技合作項目,推動一批科研成果轉化。充分利用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已有的合作關係,在高新產業、區域支柱產業等領域開拓新的協作關係。繼續實施“百名教授科技興百村”和“百名專家科技興百企”工程。加快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各級工程中心和技術中心發展。推進智慧財產權創造與保護,加強社會科學和重大戰略研究,科學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畫和2020年遠景規劃。
圍繞辦人民滿意教育,協調發展各類教育事業。均衡優質發展義務教育,推進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新擴建中國小校舍10萬平方米,國小、國中入學率分別達99.5%和99%。有效實施素質教育,促進教學課程改革,推進信息化和雙語教育。加快發展高中段教育,高中段入學率達85%。發揮優質教育資源作用加強普通高中建設,提高東部城區高中教育質量。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中等職業教育,重點建設一批示範性骨幹學校和專業。著力發展高等教育,支持淮海工學院建設發展,推進連雲港師專升本,實施新城區教育事業項目開發。積極發展成人教育和現代遠程教育。穩定農村教師隊伍,保證教師工資穩步增長。
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區域人才一體化開發和有序流動。發揮用人單位培養和使用人才的主體作用,大力引進急需的國內外創業型人才,建設一支高技術、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隊伍。建立人才居住證制度,開通人才引進、使用“綠色通道”,形成創新活躍、流動靈活、各盡其能的人才機制。新增各類人才1萬名。
六、加快社會事業進步,促進全面協調發展
發展繁榮文化事業,提高精神產品生產能力,努力創作更多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一體的優秀文藝作品。活躍城鄉民眾文化,加強社區和農村文化設施建設,深入開展廣場文化系列活動,規範文化市場和新聞出版。實施將軍崖岩畫、孔望山摩崖造像、石棚山摩崖題刻和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有線電視村聯網率達60%,新增用戶3萬戶,積極推行有線數位電視服務。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積極發展競技體育,辦好全國十運會沙灘排球、武術散打、帆船帆板等賽事。推進城鄉衛生協調發展,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建立疫情報告與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網路,加強公益性醫療機構設施建設,強化疾病預防控制和衛生執法監督,傳染病發病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加快推進社會事業發展項目建設,建成市少兒活動中心、新博物館、新聞中心、中醫院門診樓,新建擴建市縣傳染病醫院,開工建設市文化藝術中心、緊急救援中心等項目。增強全民國防意識,加強民兵、預備役部隊建設和國防動員工作,做好雙擁工作,密切軍政軍民關係。全面完成經濟普查任務,進一步完善統計服務體系。抓好外事、僑務和對台事務,做好檔案、氣象、地震、民族宗教等工作。
紮實推進可持續發展。做好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穩定低生育水平,計畫生育率90%以上。規範計畫生育基層基礎工作,全面開展關愛女孩行動工程,逐步遏止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勢頭。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國土資源,調整最佳化城鄉建設用地,提高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水平,完善經營性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和掛牌出讓制度。綜合整治開山採石,搞好雲台山植被恢復。加強海洋行政管理,注重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推行海域使用市場化運作。實施生態市建設總體規劃,強化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嚴格控制污染排放,鞏固污染源達標排放成果,重視解決跨界水污染問題,確保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保持在98%以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清潔能源使用率。力爭通過創建全國環保模範城市和東海、贛榆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考核驗收。
七、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營造文明法治環境
堅持用科學發展觀引導幹部民眾,為科學發展、趕超發展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氛圍和團結奮進的民眾基礎。以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為載體,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提升城市文明形象為目標,大力弘揚新時期連雲港精神,廣泛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進城鄉共建文化先進村活動,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努力提升城鄉整體文明水平,讓人民民眾充分享受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加強信用體系建設,著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全力打造“誠信連雲港”。加強學習型城市建設,努力構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
大力推進民主政治建設。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及時向人大報告工作,落實各項決議、決定,認真執行財政預算。積極支持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及各人民團體的建議和意見。認真辦理人大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建議案,提高辦理質量。重視人民民眾對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支持監察、審計部門依法獨立履行政府內部監督職責。增強政府工作透明度,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推進政務、廠務、村務公開,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完善專家諮詢論證制度和重大事項社會公示、聽證制度。推進基層民主,加強社區居民自治組織建設,整合社區公共資源,改善居委會工作條件,開展安全文明社區創建活動。健全村委會組織建設,開展村民自治示範活動,爭取90%的村達到村民自治模範村標準。
全力維護社會安全穩定。實施依法治市五年規劃,推進“平安連雲港”和“法治連雲港”建設。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加強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強化公共安全管理,嚴密防範和打擊邪教、傳銷等有組織的違法犯罪活動。抓好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工作,強化安全生產督查考核和責任追究,減少各類事故,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大力整頓規範市場經濟秩序,深入開展農資制假售假和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高度重視信訪工作,積極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妥善處理群體性事件,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八、強化政府服務功能,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必須本著一心對人民負責、一切為了人民利益的宗旨,加強政府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創新和法規制度建設,努力做到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潔。
求真務實推進政府效能建設。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力戒官僚主義、形式主義,把更多的時間精力、財力物力用在推進經濟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和解決民眾實際問題上。增強為市場主體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方式,精簡審批事項,提高行政效率,強化目標管理,創造良好發展環境。著力提高公務員隊伍素質,始終保持幹事創業的精神狀態,作風務實,講求高效,抓出實效,乾出實績。
加強學習推進政府開拓創新。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自覺學習和掌握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法律等最新知識和理論,樹立科學發展觀,在經濟社會實踐中增強判斷能力,創新發展思路,提高執政能力,不斷創造新的業績。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善於在變化轉折中搶抓機遇,在破難攻堅中開拓創新,在敢闖敢冒中率先突破,開創政府各項工作的新局面。
依法管理推進政府規範行政。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和《行政訴訟法》,進一步增強政府工作人員法治觀念,切實增強依法決策意識和依法執政能力,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規範行政許可行為。實行執法責任制、過錯追究制和行政賠償制,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違法受制裁,堅決糾正損害民眾利益的一切行為。
從嚴治政推進政府廉潔從政。切實加強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堅持從嚴治政、從嚴治吏,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突出抓好黨內監督條例和紀律處分條例的貫徹落實,加大治本力度,認真開展糾風和專項治理,積極構建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倡導誠信廉明,工作透明,倍加珍惜黨和人民的信任,嚴格遵守廉潔從政準則,保持清正廉明的政治本色。
以人為本推進政府執政為民。政府的一切權力都來自於人民,政府的全部責任都是為人民謀利。牢固確立科學發展觀,心中時刻裝著人民,幹事始終為了民眾,把執政為民的要求融入到思想感情里、體現在政策措施中、落實到具體工作上。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尊重民眾、關愛民眾、厚待民眾,滿腔熱忱、真心實意地服務於民眾。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任務繁重而艱巨,責任重大而光榮。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連雲港市委的領導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勵精圖治,紮實工作,沿著科學發展軌道奮力趕超,為連雲港的繁榮昌盛、人民富裕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