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通化醫藥高新區管委會,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直屬單位:

為認真貫徹落實《吉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吉政發〔2014〕44號)精神,加快提升氣象保障實現“五大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能力和水平,現制定本實施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通化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
  • 發布單位:通化市人民政府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通化醫藥高新區管委會,市政府各委辦局、各直屬單位:
為認真貫徹落實《吉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吉政發〔2014〕44號)精神,加快提升氣象保障實現“五大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能力和水平,現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一)總體要求。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按照不斷提高氣象預測預報能力、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應對氣候變化能力、開發利用氣候資源能力的思路,加快推進我市氣象綜合觀測體系、氣象預報預測體系、公共氣象服務體系、氣象科技創新體系、氣象人才體系、氣象科學管理體系和基層氣象台站基礎設施體系建設。
(二)主要目標。
到2020年,建成結構完善、布局科學、功能先進,滿足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民眾需求的氣象現代化體系。綜合氣象觀測站網完善度達到95%;氣溫、降水等氣象預報準確率提高2%—5%,24小時城鎮晴雨和氣溫預報準確率提高2%—3%,雷電、冰雹等強對流天氣預警提前量20分鐘以上,災害天氣預警準確率提升5%;氣象信息公共媒體覆蓋率達到95%以上;氣象預警信息覆蓋城鄉社會單元和擁有公共傳媒的社會機構80%以上;社會公眾對氣象服務的滿意率達到並超過90%;氣象高影響行業的服務滿意率達到90%以上;常規氣象裝備一般故障排除時間少於24小時;氣象科技創新對業務服務的貢獻率達到65%以上。
二、重點建設任務
(一)加快氣象綜合觀測網路建設。
1.最佳化調整地面氣象觀測系統布局。以國家氣象觀測站、區域自動氣象站為主體,按照間距20km、重點區域5km的密度,實現覆蓋到鄉鎮的氣象觀測網。
2.在雷擊易發區建立閃電定位儀;在糧食主產區建立自動土壤水分觀測站;按50公里的間隔沿主要公路以及高速公路建立氣象觀測站,用於觀測能見度、降水、降雪(固態降水),實時監控公路路況;在旅遊景區建立生態氣象觀測站,實時監測氣溫、濕度、降水、負氧離子濃度,並實現觀測數據落地顯示。
(二)加強氣象預報預測體系建設。
1.建立現代氣象預報預測業務流程。根據氣象業務、服務需求,調整氣象預報預測業務布局,最佳化崗位設定,建立集約化的預報預測業務流程,提高預報的自動化程度。
2.不斷提升氣象預報預測水平。健全不同預報時效有效銜接的氣象預報業務體系,完善精細化的氣象要素預報預警技術體系,積極開發城市格線化、數位化、圖像化預報服務產品;加強災害性天氣客觀預報和中尺度天氣分析業務,開展重點區域的氣象要素精細化預報業務,建立多災種高解析度的災害性天氣客觀預報業務。開展城市生命線氣象預報預警、中小河流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業務。
(三)強化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
1.健全氣象災害防禦、應急體制機制。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禦體系,逐步實現氣象災害防禦體系由城市向社區、學校和農村延伸。市氣象局、民政局、城建局、水利局、林業局、國土資源局、農委、工業信息化局、應急辦等部門要加強合作,建立分工明確的多部門協調聯動的氣象災害預警和應急回響機制。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認證制度,提高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能力。
2.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及傳播網路。建立市、縣兩級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發布綠色通道,設立VHF/UHF預警數字信息廣播發射台,在村屯、社區、公共場所、人員密集場安裝有應急信息語音預警接收終端和LED顯示屏,實現廣播、電視、簡訊、網路、電子顯示屏、廣播大喇叭等預警信息發布手段的有機結合。
3.提高氣象預警信息回響能力。在全市所有鄉(鎮)、行政村建立完善的氣象災害應急回響制度,實現有經費、有場所、有人員的氣象災害防禦機制;制定有效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發揮氣象協理員、信息員的作用,實現鄉鄉有氣象協理員、村村有氣象信息員。
4.強化氣象為農服務工程。大力推進氣象為農服務體系和農村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站和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完善農村氣象信息發布網路。根據地方特色,建立現代農業氣象示範基地,開展農業氣象試驗研究,推廣農用氣象適用技術;建設農業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市、縣農業氣象服務綜合業務平台,制定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的氣象預警指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