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
產業組織理論認為, 將從事
農業生產、加工、
流通、科研、推廣以及相關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聯合起來, 形成“風險共擔, 利益共享”環環相扣的產業鏈, 可以極大地提高
農業產業化組織程度, 增強市場競爭力, 保護和提升我國的農業產業。在該產業鏈中, 生產和加工(
流通) 兩大環節最為關鍵, 農戶和加工(流通) 企業合作的緊密度決定了整個
農業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具體而言, 在政府、協會以及各種
農業合作組織的統一協調下,廣大農戶與農產品加工(
流通) 企業通過契約或契約結成一體化組織, 農產品加工(
流通) 企業向農戶提供良種、化肥、
農藥和
技術服務, 農戶嚴格按照農產品加工(流通) 企業規定的生產流程和技術要求進行生產, 並向其供應保質保量的農產品, 農產品加工(流通) 企業按照約定的價和量與農戶進行交易, 這種合作越緊密, 組織化程度就越高, 市場競爭力就越強。然而, 這種合作的緊密性和持續性, 決定於是否建立起在公正、公平和對等原則基礎上的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有效制度和機制。而我國小規模農戶極其脆弱的風險承受力和農產品加工(流通) 企業有限的抗風險能力, 加之
農業產業高風險特徵和中國農業產業有效風險管理工具的缺失, 使得農產品生產農戶和加工(流通) 企業在遭遇較大風險衝擊時為了自身生存和利益而常常違約,這種一體化組織變得相當脆弱, 農戶和加工(流通)企業可以“利益共享”, 卻很難“風險共擔”。
農業產業所面臨的最主要風險為
自然風險和
市場風險。在
市場經濟已開發國家,
自然風險的有效管理工具是作物保險, 作物保險將生產者遇到的
自然災害風險分散予眾多的投保者;
市場風險的有效管理工具是訂單
農業(行銷契約) 和期貨市場, 訂單農業將生產者面臨的市場風險轉移給購買產品的
貿易商和加工企業, 而貿易商和加工企業又可以通過期貨市場將這些市場風險轉移或分散給市場中的
投機者, 期貨市場中眾多的投機者願意在冒巨大風險的同時享有巨額利潤。市場已開發國家成熟的風險管理工具和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保證了
農業產業中各類
生產經營主體緊密及穩定的合作關係。而我國由於相關風險管理工具缺失且不規範, 農戶在遭遇
自然災害風險後常常無力進行災後重建, 在無保險情況下也很難得到安全性要求。面對
市場風險, 近年來一些農戶也利用訂單
農業方式試圖將風險轉移給
貿易商或農產品加工企業,但由於國內農產品貿易商和加工企業普遍缺乏市場風險(包括國內和國際市場) 管理意識和管理經驗,無法利用期貨市場這一現代市場風險管理工具轉移和分散風險, 也沒有行業性管理機構從
產業鏈角度進行一體化風險管理的設計和指導, 當市場發生不利於自身的變動後, 農產品加工企業要么履約後蒙受巨大損失甚至破產, 要么只能通過拒收、壓級壓價、拖欠貨款等方式將風險轉嫁回廣大農戶, 違約而失信於農, 使雙方關係破裂。因此, 在
農業產業風險管理工具缺失和一體化風險管理體系缺乏狀況下, 最終只能導致農戶和農產品加工(
流通) 企業“風險自擔, 利益獨享”, 農戶和加工( 流通) 企業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組織, 農業風險管理自然會陷入“非不為也, 實不能也”的窘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