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地理環境是指一定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繫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氣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脈、礦藏以及動植物資源等。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
地球表層,即
岩石圈、
水圈、
土壤圈、
大氣圈和
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氣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構成的自然綜合體。地理環境是影響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從人類總體歷史發展來看,地理環境對於文明的形成及文化的傳承都有關鍵性的作用。從世界各國的實際狀況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地理環境差異大的國家與民族,他們的民族文化差異也非常巨大。
特點
整體性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
自然綜合體內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內部具有相對一致性、外部具有獨特性的整體。地理環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地理環境中這一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這一要素的變化影響到另外要素的變化。如
副熱帶高氣壓帶及
信風帶控制的大陸中心和大陸西岸,由於常年受到副高
下沉氣流及來自內陸的
信風控制,因此,氣候極其乾燥。由於水分不足,地表徑流淺或全無,
物理風化強烈,風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
礫漠,植被稀疏,動物則因食物不足而相當貧乏。以上各要素之間是一環扣一環,一個要素影響另外的要素。當其中一個要素髮生變化時,其它要素因受其影響,相應的也會發生變化。
其次,地理環境中,這一部分會影響到另外的部分,這一部分的變化,會影響到另外部分的變化。
再次,全球大小各級自然綜合體內部,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整體的制約。自然綜合體一經形成就具有穩定性,其內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單獨改變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難的。當然,在人類強有力的影響下,地理環境也會發生局部的變化,如由於人工灌溉、沙漠地區可以出現局部綠洲;由於人為濫伐,熱帶雨林可以局部出現草原及
半荒漠景觀,但一旦人類的影響停止,讓其自然發展,只要
大氣環流形勢不變,最終地理環境仍然要恢復它原來的面貌。這表明任何一個要素和部分的發展變化都要受到地理環境整體的制約。
差異性
從總體上看,全球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在這個整體的不同地區,卻經常表現出極為顯著的地域差異,地域差異在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說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我們每個人卻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從旅行過程中獲得對地域差異現象的感性認識。從炎熱的華南到溫涼的北方,從多雨的東南沿海到乾旱的西北內陸,從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頂,都可以觀察到地理環境及其組成要素的顯著差異。地球上不同的地區,由於所處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互不相同,分別具有一定的熱量和水分組合,不同氣候,又產生了與之相應的、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類型,從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構成
根據其所受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的差別,自然環境又可分為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天然環境(原生自然環境)指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地方,如極地、高山、大荒漠、大
沼澤、
熱帶雨林、某些自然保護區以及人類活動較少的海域等。人為環境(次生自然環境)指受到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地方,如農業、工礦、城鎮等利用地。放牧的草場和采育的林地,雖然它們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條件和狀態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也屬於人為環境。
經濟環境是在
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由人類社會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主要指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經人類開發利用後形成的
地域生產綜合體的
經濟結構,包括工業、農業、交通和城鄉居民點等各種
生產力實體的地域配置條件和結構狀態。
社會文化環境包括人口、社會、國家、民族、語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徵和組織結構關係,而且涉及社會各種人群對周圍事物的心理感應和相應的社會行為。社會文化環境是人類社會本身所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上述三種環境在地域上和結構上又是互相重疊、互相聯繫的,從而構成統一的整體地理環境。
發展歷程
人類今天所處的地理環境是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程的。
首先是地表液態水的形成和
原始海洋的出現。水不僅是地表環境中的活躍因素,而且為生命所必需。原始海洋是地球上最早的有機化合物的聚集場所,使它們在此演化成為複雜的
高分子有機物,以至演化成為生命。因此,原始海洋不僅是生命的誕生地,而且由於
海洋能阻擋紫外線傷害
原始生命,保障了原始生命的生存和發展。也有人認為生命不起源於海洋,而起源於能防禦紫外線的地殼表層(
風化殼)。
其次是生命的出現。地理環境的成分包括生物,只有在生命出現以後,才標誌著地理環境的形成。以前有人認為生命出現於10~20多億年前,但近十幾年,學者們在
前寒武紀的岩石中發現多種正鏈烷胺基酸,因而認為大約在30億年前就有生命存在。
第三是大氣中
游離氧的出現。最早的原始生命處於
還原環境。植物出現後,
卟啉類化合物已經被合成,其中一種含鎂的葉綠素能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製成碳水化合物,同時放出氧,從而使一個富含二氧化碳、不適於動物生存的環境轉化成為一個適宜動物生存的
氧化環境。由於大自然的放電,太陽輻射和紫外線對氧的作離地面20~50公里處形成
臭氧層,保護了生命特別是動物的生存和發展。
第四是人類的出現,
人文地理環境的出現,意味著地理環境發展到了成熟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