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自然地理學

歷史自然地理學

歷史自然地理學是歷史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研究歷史時期自然地理環境的變遷。在時間尺度上,將研究地質時期地理環境的古地理學與研究現代自然地理環境的自然地理學相聯繫,從而提供地理環境變遷的連續時間譜。由於學科的相互滲透與方法的借鑑,近年來它與古地理學在研究時段上有一定重疊。歷史自然地理學研究的時段一般認為從人類社會生產活動能在較大範圍和較大程度上影響自然界之時起,即農業出現以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歷史自然地理學
  • 性質:地理學
  • 國家:中國
  • 時間:2000年
歷史變遷,學科分類,綜合歷史,部門歷史,區域歷史,現狀,發展歷程,書本,

歷史變遷

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遷雖有自然原因,但人類活動是改變地理環境面貌的更活躍、更積極的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干預自然界的能力越來越強,但人類活動引起地理環境的變遷受自然地理過程基本規律的制約。

學科分類

綜合歷史

從整體或系統研究環境變遷。通過復原一系列時間斷面的地理環境,建立環境變遷序列。此外,各個時期地域分異的變化、自然地理界線的變遷、各要素相互關係的歷史變化、不同地域自然地理環境變遷的對比研究等,亦為研究的重要內容;

部門歷史

研究諸自然地理要素(氣候、地貌、植被、動物、水文、土壤)在歷史時期的變遷;

區域歷史

以一定區域為研究範圍。綜合歷史自然地理學是建立在部門歷史自然地理學和區域歷史自然地理學的基礎上。歷史自然地理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歷史文獻與野外考察相結合,以及考古學方法、沉積物分析、孢粉分析、14C年代測定等。中國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歷史文獻,廣泛分布的古代人類活動遺蹟以及類型多樣的自然地理單元,為這門學科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現狀

國外在這一領域沒有形成專門的學科,雖有一些研究,大多作為歷史人文地理的一部分。我國在這一領域研究淵源久遠,但作為一門學科在20世紀50年代末才被提出。在60年代和70年代,主要著眼於某些部門自然地理要素變遷的研究。1982年出版的《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一書,是歷史部門自然地理研究的一部總結性著作。黃土高原歷史自然地理及京津地區壞境變遷的研究,可作為歷史區域自然地理研究的代表;現正開展對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環境變遷與下遊河道變遷的研究。某些研究者還提出建立中國的歷史時期環境變遷序列。

發展歷程

從研究內容上來看,可分為歷史氣候、歷史地貌(包括河湖、海岸線、沙漠等)、歷史植被等幾個大的方面。
歷史氣候變化研究近年來更多是與全球環境變化聯繫在一起。在IGBP(國際地圈生物圈計畫)的核心計畫中,2000年以來的氣候變化一直是研究的重點。這個時段的確立與預測未來50—100年環境變化這個國家目標有關。從目標需要的解析度來看,分為2000年(解析度至少為10年)和500年(解析度為年或季)兩個方面。這樣的尺度正是中國歷史發展階段的主要時期,有非常豐富的歷史記載可以提供研究,尤其近500年來的明清時期資料留存量比此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具有研究高分率氣候變化的代用資料基本條件。
但從2005年以前的研究狀況來看,無論是資料發掘和相應的處理手段都有許多工作要做。大體可以包括三個方面:(1)信息辨析和校正。文獻中的歷史氣候資料,大部分是記錄的事件。這些事件本身不是氣候學定義上的氣候統計值,不能直接證明氣候統計現象。因此,所謂的歷史氣候資料不過是一些代用資料,但這些代用資料與氣候統計現象之間有某種關係,這是代用資料價值的基礎。尋找和證明這種相關關係,從而利用代用資料推論氣候統計值,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際研究個例上,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2)發掘新的資料序列。歷史氣候研究中很重要的研究工作,是建立氣候要素變化的事件過程。氣候序列可以從許多方面來描述,除了冷暖乾濕等比較常見的內容外,還有其他內容,包括氣候系統要素本身以及所影響的徑流水文和社會回響影響等。這些新序列的重建,需要從區域氣候特徵和資料提供信息這兩個方面來把握。例如,雲南高原的雨季深受西南季風到達時間的影響,從文獻中記錄的雨季開始時間,可以反演出西南季風演變的部分區域特徵。又如東亞季風雨帶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有顯著的特徵表現(以梅雨過程為主),而文獻中記錄的晴雨等天氣現象就是構架梅雨帶時空特徵的基本信息。
(3)提高序列的解析度和氣候要素的空間解析度。提到氣候要素序列的時間解析度是為了更好地描述氣候變化在時間上的特徵,這點毋庸贅言。但通常許多氣候要素和現象在空間上也有很大的差異性,如何描述這些空間分布特徵,可能比建立一些序列更困難,也更有挑戰意義,需要今後多加努力。
歷史地貌研究的河流地貌中,以往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在平原地區的河流幹道變化上。這些研究近年來的進展不大,一些研究者已經在呼籲加強這些研究。由於大江大河的河流變化研究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新研究在內容和方法上需要有足夠的突破,以使形成一個新的台階,推動研究的進展。這方面的研究進展可以有三方面的考慮。
其一,研究手段。縱觀以往研究,在學科手段上主要利用文獻記載,並輔以大比例尺地形圖確定河流的位置。由於地形圖在平原地區的精度較低,不足以反映河流過程在平原地區的微觀高程變化,因此,在確定河流的具體走向時,往往帶有推測的性質。2005年以前遙感技術發展很快,90米空間解析度的DEM數據,可以反映米一級的高程差異。這些高程差異與歷史河流的泥沙堆積有很大的關係,經過特殊處理的DEM分色影像,可以清晰地反映歷史河流在微地貌上的影像。因此,充分利用這些現代的影像數據,在歷史河流的空間定位上,可以得到更為準確的歷史河流走向,使研究精度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可見,新研究手段的引入,對推動河流地貌的研究有積極的作用。
其二,研究對象。歷史時期主要河流的變化研究已經達到一個高度,但實際上平原地區還有許多中小河流,這些中小河流與大江大河構成一個水系,而這個水系在歷史時期同樣是變化的,但2005年以前我們對水系格局變化了解得並不多。如果我們把視野從幹流擴展到水繫上,從區域角度審視河流地貌,顯然會有新的研究內容可以發掘。這方面可以關注的區域有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華北平原和淮河及蘇北平原,同時區域研究對象出現整合,把河流、湖泊以及相應的海岸線聯繫在一起,從相互影響角度來考慮其歷史時期的變化。
其三,數據方式和數據系統。傳統的河流地貌研究結果以論文和時間斷面圖來表示,實際上歷史時期的地貌變化在空間上和時間上是連續變化的,尤其是研究對象從幹流擴展到水系網路的情況下,傳統手段在處理數據和數據的表達方面就有相當的局限性。在歷史河流地貌的數據方式和數據系統可以參考CHGIS數據理論和方法,因為兩者所表達的對象,在時空特徵上有很相似的地方,只要根據數據的特徵做些相應的修改,就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方法和資料庫結構系統。
歷史植被研究長期以來的發展並不理想。由於文獻資料中並沒有集中的描述,有關歷史植被信息常常在一些文獻中涉及到,時間和空間的連續性都比較差,僅僅利用傳統的研究方法,很難逾越資料局限所帶來的問題。歷史植被可以看作是土地覆蓋和土地利用(LUCC)方面的一個類型,如果藉助LUCC的相關概念和理論,從土地覆蓋入手,可能推動歷史植被研究的發展。LUCC核心計畫目的在於理解在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雙重作用下,土地覆蓋和利用的時空變化過程,以及造成這種變化的驅動因素,最終回答地球環境系統陸地表面變化與其他圈層變化之間的關係,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環境系統的動力過程。在我國強調的時段是過去300/500年,期間發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蓋變化的過程和驅動力問題。之所以確定這個時期,主要考慮的是文獻資料的可能性。我國明清時期留存大量納稅土地的記錄數據,儘管這些數據有種種問題,但它的時間和空間連續性都很好。同時土地是傳統農業社會中最重要的陸地表面利用類型,在LUCC研究中占有中心的地位。由此來看,歷史植被研究應該納入到LUCC相關的研究中來考慮。
儘管土地覆蓋和利用方面有很好的研究前景,但由於這是一個新領域,仍然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兩大方面:(1)分類系統和各類基礎資料的收集。LUCC研究不僅考慮歷史過程,還需要與現代遙感和統計數據的銜接,因此在分類上要保證這種銜接的可能性,但歷史數據與現代統計數據有很大的差別,如何制定合適的分類系統,將決定這種銜接是否能實現,否則將大大影響數據的套用範圍。在合適的分類系統中,才能實現基礎文獻資料的收集。儘管明清時期有很好的與賦稅相關的土地數據,但到2005年以前為止到底有多少相關的資料,仍然不清楚。例如,清代修有賦役全書,但2005年以前存有多少種賦役全書和收藏情況,並沒有人詳細地研究過。弄清楚文獻家底是當前首要解決的問題,由此才能決定如何收集和利用。
(2)土地數據校正和其他類型數據的獲得。眾多研究已證實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土地數據是一種納稅單位,儘管標以“畝”,但並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面積單位。如何實現從納稅單位到面積單位的轉換和校正,是極其重要的問題,其直接影響研究結論的可靠程度。與土地數據校正相關的還有統計口徑和統計單位的變化問題,前者的主要問題是插花地情況,後者的主要問題是行政單位面積變化問題。插花地在傳統社會的經濟模式下普遍存在,但與本地土地的主要差別在於徵收和統計的對象的不同,因此準確評估插花地數據,並作出相應的校正,也直接影響一地墾殖率的準確性。土地數據本質上是一種統計數據,統計範圍是與行政單位所管轄的範圍相聯繫的。我國歷史上行政單位是個變動的要素,只有首先獲得行政單位的面積變化,才可以評估土地數據是否可靠,以及作出相應的校正。但2005年以前來看,這方面的數據基本上是非常缺乏的,儘管《中國歷史地圖集》提供了明清時期府一級的兩個標準年代地圖,但實際上政區是連續變化的,不能用一個標準年代替代整個朝代情況。這方面CHGIS項目研究的內容將可以利用,但該項目正在進行中,完成全部數據尚需時日,同時該項目主要復原府一級的數據,要滿足與土地數相匹配的縣級面積變化數據,還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在解決土地數據問題後,分類中其他類型數據也需要有相應的評估方法,相關的思路和方法還需要研究。
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發展除了本身研究內容的擴展深化外,其本身作為整體,有兩大方面需要考慮。其一,充分利用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背景。全球環境變化是當前地球科學的研究熱點,歷史自然地理在研究對象上是全球環境變化的一個部分,因此相關的研究無論從研究內容和方法上都應該充分利用全球環境變化研究已經構成的學術平台。在中國,IGBP和IHDP兩大研究組織已經有了相應的國家委員會,經常組織各種學術活動,歷史自然地理的研究者需要關注和加入這些活動。其二,新技術和方法的掌握。時至今日,以GIS為核心的3S(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衛星定位)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有關可以在歷史自然地理中套用的3S數據和工具也很多,掌握和利用這些新技術以及相關的理論和思路,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創新和發展。

書本

《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由譚其驤主編。
【1982年一版一印 僅4100冊】
書籍作者: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委會
圖書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1982-01 印刷時間:1982-01-01
開本:16開
裝訂:平裝 印數:4.1千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