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半千(貟半千)

員半千

貟半千一般指本詞條

員半千(621年-714年),原名餘慶,字榮期,齊州全節縣(今山東省章丘市)人,一說,平涼人。唐朝大臣、詩人。

員半千自幼為孤,幼年便精通書史,客居晉州,被舉為童子,“對詔高第,已能講《易》《老子》”。永隆元年(680年),員半千參加科舉,受唐高宗賞識踏入仕途,垂拱四年(688年),任左衛胄曹參軍,朝廷命其出使吐蕃,臨行,武則天慕其才學留於朝中,以備顧問。正聖元年(695年),為左衛長史、弘文館直學士。長安(701年-705年)年間,累遷正諫大夫,兼右控鶴內供奉。預修《三教珠英》,後上疏請罷此職,因此違武則天旨意,左遷水部郎中。不久為棣州刺史,復入朝為弘文館學士。後又受寵臣武三思等人的嫉忌,出為濠、蘄二州刺史。在州不專任胥吏,注重教化。唐睿宗即位後,征拜太子右諭德,兼崇文館學士,加銀青光祿大夫,累封平原郡公。晚年自請辭官,放情山水,定居於堯山、沮水間。開元二年(714年),卒,享年九十四歲。

員半千與初唐四傑中王勃、駱賓王均有詩唱和。駱賓王有《敘寄員半千》詩,敘寫自己的遭遇、心志與胸懷,可知二人相知相遇。然員半千詩作大多散佚,《唐詩紀事》卷六存其五言古詩1首《隴右途中遭非語》。

基本介紹

  • :榮期
  • 所處時代:唐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齊州全節
  • 出生日期:621年
  • 逝世日期:714年
  • 主要成就:中國第一位武狀元 
  • 主要作品:《三國典略》
  • 本名:員半千
人物生平,家世背景,早年經歷,仕途之路,女皇青眼,晚年生活,歷史記載,個人作品,陳情表,達奚君神道碑,天水尹尊師碑,隴右途中遭非語,軼事典故,原文,譯文,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員半千原為彭城(今江蘇徐州)劉氏,其十世祖劉凝之,為南朝劉宋起部郎。劉宋滅亡後,逃奔北魏,自以忠烈比伍員(即伍子胥),得到北魏皇帝賜姓為“員”。

早年經歷

員半千本名餘慶,因拜學士王義方為師,王義方非常欣賞餘慶的才能,對他說:“五百年有一賢者降生,你對此當之無愧。”因此改名為“半千”。義方死後,半千與同學何彥先為之修墓植松柏,廬墓三年始去。
員半千父早亡,由伯父撫養,自幼熟通經史,客居晉州(今山西臨汾)時,被舉為童子。

仕途之路

唐鹹亨年間(670~674年)初,連中八科制舉,授武陟縣尉。逢連年旱災,他建議縣令賑濟饑民,不從。後趁縣令外出之機,開倉放糧,百姓得以稍免飢餒。但此事卻惹怒了懷州刺史郭齊宗,將其下獄。後河北道存撫使薛元超巡察至此,被無罪釋放。不久,應岳牧科制舉,在武成殿應對兵書天陣、地陣、人陣之說,博得高宗李治讚賞,對策擢為上策。後歷任華原、武功縣尉。

女皇青眼

垂拱年間(685~688年),任左衛胄曹參軍,充宣慰吐蕃使。辭行時,武后(則天)慕其才學,留他在朝中,以備顧問,旋即入內供奉。
證聖元年(695年),為左衛長史、弘文館直學士,與著作佐郎路敬淳分日待制顯福門下。撰《明堂新禮》3卷,則天封禪中嶽(嵩山)時,又撰《封禪四壇碑》12首,皆獻於則天,前後受賜絹帛千餘匹。累遷正諫大夫
聖歷二年(699年),員半千被選入控鶴監內供奉。後來,員半千上奏說自古沒有控鶴府之職,且所聚者大多是輕薄少年,不屑與之為伍,遂上疏請罷此職,因此違則天旨意,左遷水部郎中。
長安二年(702年)春,武則天初設武舉。員半千參與武舉考試,並取得了武狀元的成績,為武舉第一人,我國第一位武狀元。

晚年生活

中宗復位後,朝廷招募牧守,員半千便擔任棣州刺史。後來又再次回到弘文館學士。又受寵臣武三思(則天侄)等嫉忌,出為濠、蘄二州刺史。在州不專任胥吏,注重教化。
睿宗復位(710年)後,征拜太子右諭德,兼崇文館學士,加銀青光祿大夫,累封平原郡公。晚年自請辭官,定居於堯山、沮水間(在今陝西省),放情山水,仍勵清白之節。開元二年(714年)卒,享年94歲。死後吏民哭於野。其詩文多散失,《全唐詩》僅存其詩三首。

歷史記載

員半千,本名餘慶,晉州臨汾人。少與齊州人何彥先同師事學士王義方,義方嘉重之,嘗謂之曰:“五百年一賢,足下當之矣!”因改名半千。及義方卒,半千與彥先皆制服,喪畢而去。
上元初,應八科舉,授武陟尉。屬頻歲旱飢,勸縣令殷子良開倉以賑貧餒,子良不從。會子良赴州,半千便發倉粟以給飢人。懷州刺史郭齊宗大驚,因而按之。時黃門侍郎薛元超河北道存撫使,謂齊宗曰:“公百姓不能救之,而使惠歸一尉,豈不愧也!”遽令釋之。尋又應岳牧舉。高宗御武成殿,召諸州舉人,親問曰:“兵書所云天陣、地陣、人陣,各何謂也?”半千越次而進曰:“臣觀載籍,此事多矣。或謂:天陣,星宿孤虛;地陣,山川向背;人陣,偏伍彌縫。以臣愚見,謂不然矣。夫師出以義,有若時雨,得天之時,此天陣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戰,得地之利,此地陣也;善用兵者,使三軍之士,如父子兄弟,得囑鑽只人之和,此人陣也。三者去矣,其何以戰!”高宗甚嗟賞之。及對策,擢為上第。
垂拱中,累補左衛胄曹,仍充宣慰吐蕃使。及引辭,則天曰:“久聞卿名,謂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境外小事,不足煩卿,宜留待制也。”即日使入閣供奉。嗣聖元年,半千為左衛長史,與鳳閣舍人王處知、天官侍郎石抱忠,並為弘文館直學士,仍與著作佐郎路敬淳分日於顯福門待制。半千因撰《明堂新禮》三卷,上之。則天封中嶽,半千又撰《封禪四壇碑》十二首以進,則天稱善。前後賜絹千餘匹。
長安中,五遷正諫大夫,兼右控鶴內供奉。半千以控鶴之職,古無其事,又授斯任者率多輕薄,非朝廷嫌立進德之選,上疏請罷之。由是忤旨,汗匙潤才左遷水部郎中,預修《三教珠英》。
中宗時,為濠州刺史。睿宗即位,征拜太子右諭德,兼崇文館學士,加銀青光祿大夫,累封平原郡公。開元二局求迎墊年卒。文集多遺失。半千同時學士丘悅丘悅者,河南鍵雄去陸渾人也,亦有學業。景龍中,為相王府掾,與文學韋利器、典簽裴耀卿俱為王洪拘想府直學士。睿宗在藩甚重之,官至岐王傅。開元初,卒。撰《三國典略》三十卷,行於時。
譯文:
員半千本名餘慶,是晉州臨汾縣人。青年時與齊州人何彥先一同用師禮對待學者王義方,王義方讚賞推重他,曾經對他說:“五百年出現一個賢人,您可以承受這樣的話。”於是改名半千。等到王義方去世員半乾與何彥先都穿上喪服,辦完喪事才離開。上元初年,參加八種科目的科舉考試,後被任命武陟縣尉。適逢多年旱災饑荒,員半千勸縣令殷子良開倉來救濟貧苦飢餓的人,子良不聽。恰逢子良到州府去了,員半千便發放糧倉糧食來供應饑民、懷州刺史郭齊宗對此很吃驚,於是查辦他。
此時黃門侍郎薛元超做河北道存撫使,對郭齊宗說:“您的百姓檔台兵受災您不能救助他們,卻把賑濟百姓的好事讓一個縣尉做了,難道不慚愧嗎!”立刻下令釋放員半千。不久,員半千又參加岳牧(岳牧,指封疆大吏)科舉考試,唐高宗來到武成殿,召集各州參加科舉考試的人,親自問道:“兵書上所講的天陣、地陣、人陣,各指什麼呢?”員半千越過等次進前說:“我看過有關書籍,這方面的說法很多。有的說:天陣,是像星宿孤立若虛;地陣,是指山川陰陽向背;人陣,是指軍隊協調互相彌補縫合。按照我的見解,認為不是這樣。軍隊出戰靠道義,像天及時落雨滋養莊稼一樣,得到上天的賜命,這是天陣;軍隊重在有充足的糧食,一邊耕種一邊作戰,得到土地的好處,這是地陣;善於用兵的人,能使三軍將士像父子兄弟一樣,得到人的團結和睦,這是人陣。離開了這三條,憑什麼作戰呢? ’高宗聽了非常讚賞他。 等到回答策問,提拔為優等。垂拱年間,多次補任左衛胄曹,依舊擔任宣慰吐蕃使。等到引見天子告辭,武則天說:“我很久就聽說你的名字,以為是一位古人,沒想到竟在朝廷官員中。出使境外是小事,不值得煩勞你,你應該留下來等候任用的詔令。”當天就讓員半千進入朝廷官署做供奉官員。員半千於是撰寫《明堂新禮》共三卷呈報給武則天。武則天祭拜中嶽嵩山,員半千又撰寫《封禪四壇碑》詩十二首來獻給武則天,武則天很讚賞他。前後賜給他千餘匹絹。五次升官做正諫大夫,封平原郡公。開元二年去世。

個人作品

陳情表

臣某言:臣貧窮孤露,家資不滿千錢;乳杖藜糗,朝夕才充一飯。有田三十畝,有粟五十石。聞陛下封神岳,舉英才,貨賣以充糧食,奔走而歸帝里。京官九品,無瓜葛之親,立身三十有餘,志懷松柏之操,不能糴賤販貴,取利於錐刀。斗酒只雞求舉,將何以辨?投匭進款,奉敕送天官。捧以當心,似懸龍鏡;家乏以守,若戴鰲山。於今立身,未蒙一任,臣恨不能益國,死將以選地,不賜臣一職,剖判疑滯,移風易俗,以報陛下深恩。若使臣平章軍國,燮理陰陽,臣不如稷契;若使臣十載成賦,一代稱美,臣不如左太沖;若使臣荷戈出戰,除凶去逆,臣不如李廣。若使臣七步成文,一定無改,臣不愧子建;若使臣飛書走檄,授筆立成,臣不愧枚皋。陛下何惜玉階前方寸地,不使臣披露肝膽,抑揚辭翰?請陛下召天下才子三五千人,與臣同試詩、策、判、箋、表、論,勒字數,定一人在臣先者,陛下斬臣頭,粉臣骨,懸於都市,以謝天下才子。望陛下收臣才,與臣官,如用臣芻堯之言,一辭一句,敢陳於玉階之前。如棄臣微見,即燒詩書,焚筆硯,獨坐幽岩,看陛下召得何人?舉得何士?無任鬱結之至

達奚君神道碑

粵以煌煌丹草,非濟物之秀,而冊府書之。粲粲白石,豈益國之器?而史官紀之。況乃六義基身,四維成性,風調百里,雨潤一方,動植俟之以滋榮,人倫資之以和樂。使仰之者若日月,敬之者若神明,畏之者若雷霆,愛之者若父母。而可(闕一字)盛德湮滅無聞於後哉!
君諱思敬,字安儼,河南洛陽人也。若乃二星分北,掩龍沙以居宗;六月圖南,擅鵬溟以為大。實天命昌意,啟我幽都;帝封始均,天雄弱水。積六十七葉,凡九十九姓。豫鄰之代,分為諸國,兄弟七人,各統一部,天倫之盛,達奚居上。高祖遷洛,有志諸華,思變其風,多改舊俗。故達奚於後使姓奚焉!周氏沿革,複姓達奚氏矣。
自茲厥後,可略而言。曾祖諱武,宇文朝為玉璧大將軍、東道大行台、十二將軍、同華二州刺史雍州牧太師太傅太保鄭國公,謚曰桓。於時,齊氏跋扈於並鄴,有遷鼎之宏志;周人經綸於關輔,當運斗之有功。兩界交爭,三運遽及,攻守之術,應變若神,戰勝之方,倉卒得妙。由是天台八柱,分作宰牧之尊;帝座三台,合為師保之貴。大父?,太子左千牛尚輦直長。時高台漸傾,曲池向平,金玉滿堂,化為道德。瑚璉入廟,直接明神。早露先霜,不登爵秩。昭考諱孝茂,皇朝滑州司兵參軍易州易縣令。?負盧龍之塞,漢陽之突騎成風;前款飛狐之門,邯鄲之俠客交亂。
君水火相濟,文武兼施。巨闕之前,訟端自喪;常山之下,符采生輝。君則驪泉夜光,虹岩朝彩。籠?罩月之穎,必由於尺櫱;遵江及海之浪,亦經於寸源。敘用有階,莫或不踐。總章中以仁勇校尉左衛率府翊衛,秩滿,以文藝優長,簡入吏部,後解褐承奉郎,行幽州新平縣尉。雖時以為美,心非所好,故咫步之間,無因騁跡也。秩滿,停家積年,授徵展駿足,未超前路。辭滿之後,遂以邱壑為心。
垂拱之初,天命已改,則天皇帝攝行君政,心遍區中。采芳草於蘭澤,省山苗於松澗,乃留神陸沈,隨方擢善,二年授高陵縣主簿,以舊德起也。屬西方不靜,北方多難,被奏充金牙道行軍司兵,事不獲以,遂即戎焉。君設策請拔碎葉、疏勒、于闐、安西四鎮,皆如所計,謀存於我,功在諸人,授之加朝議郎,行蒲州司法參軍事。既表里山河,股肱要壤,用之惟器,選擬為難,君盤根錯節,等庖人之遊刃;發伏摘奸,同郢匠之揮斫。紫宸回顧,赤縣瞻風。長安二年,調補乾封丞矣。蜀岷山井絡之分,帝以會昌;梁州輿鬼之躔,人為繁雜。相如之宅,無復德音;文翁之堂,空餘陳跡。人不見德,年代以深,舊稱難理,斯焉是賴。四年授蜀州青城縣令,以人望遷之。
君下車布政,推誠待物,舉義壯忠,貶惡除盜。或謂曰:“不乃闊乎?”君謂之曰:“前史有之。舉有義者,所以救貪污無恥也;舉有行者,所以救廢亂失道也;舉廉讓者,所以救分爭也。舉遜順者,所以救橫逆也;舉質樸者,所以救離弊也;舉?厚者,所以救殘賊也。今若此皆有,吾何已焉?吾薄劣,實荷榮獎,既承澆競之餘,復當巧詐之盛,若不憲章古道,祖述前修,貞彼傾轍,不遷其軌,必也政成,保望期月?”遂為明科例,自形諸已。以上善而包荒,用中而禁暴。會不晦朔,闔境肅清,剽狡潛散,謠頌攸遠。聲震錦城,雙流為之變色;德充錦里,八郡以之易心。屬七廟靈長,三光復道,則天推位,應天向明,以加朝散大夫,承國慶也。將謂魯恭才識,坐入司空;卓茂賢明,行?大傅。豈馳波易遠,過隙難留?遽沈連石之暉,遂往懸碑之路。神龍二年八月二十七日,終於長安之義寧坊私第也。惟春秋五十有九。
惟君少懷忠義,以信分為冠冕,長好急難,以然諾為爵邑。天姿孝友,率性沖和。虞仲寧(虞喜)學高德博,而蒸嘗無主;劉休涓帝室王門,而後祀不繼。太夫人隴西李氏,將軍該之女,有行業,每以此嘆之。
君夫人義興縣蔣氏,則尚藥奉御豈之會孫,太子門郎義安之女。琴瑟友之,同詠河洲之什;蛟龍合矣,共赴延平之津。景龍二年十月十六日,終於義寧里,春秋五十有一。以景龍三年三月十日,合葬於鹹陽之畢陌原,禮也。
有第二女,道光柔順,德備幽閒。雖裁柳絮之篇,未獻椒花之頌。適太原郭氏,左衛武亭府別將長上如玉之妻,牆宇端肅,風神爽邁,溫良日用,忠孝生知。束髮祈榮,彈冠入仕。敢當仁於潘掾,荷昔眷於戴侯。爰托青烏,方榮白鶴。南瞻渭水,庶見儀天之橋;北望荊山,長標鎮地之固。其詞曰:
龍司北溟,鵬翻南海。地郁靈氣,天降神宰。奄有諸華,遂荒章亥,抑推高祖,正朔斯在。兄弟之國,七族攸昌。親賢胙土,四姓斯光。奚於陸穆,衣冠紀綱。西魏將末,北齊竊號。太祖經綸,玉璧是犒。匪禁小賊,用虞大盜。累加重秩,每贈優勞。守御功多,鄭國是報。昏明遞運,陵谷成災。直長垂翼,有美且?。青松藹藹,白?皚皚。施於易縣,尉有楚才。欽若惟君,歷游華渚。整翮理翰,嘯儔命侶。風光融融,零露湑湑。道以濟俗,德以禦侮。龍飛中興,明?上騰。五方星聚,六合雲蒸。朝興斯炳,大夫如陵。翼搏風而上征,倚天衢而元亨。風叩京兆之郡,日薄長安之城。白鶴崇隴,青烏相塋。琬璧斯勒,存沒為榮。

天水尹尊師碑

聞夫真人者,出巨殼,歷倚杵,騎蜚廉,從敦圉,臣雷公,妾密妃。朝濯足於湯泉,夕沐首於深谷。仍丹丘以長嘯,戴翠華以高游。自非殖因曠劫,肅恭大浩,從事於金房之前,鏤心於玉晨之上,攜青童而應黃?者,奚以成後來之妙相乎?繼絕景而允希聲,則尊師其人矣。
尊師諱文操,字景先,隴西天水人也。後秦尚書僕射緯之後,緯仕長安,故為戶人焉。若乃郁為帝師,降跡於唐勛之代;光乎王佐,應命於周武之朝。家籍代資,可略言矣。曾祖洪,宇文朝商州長史。大父舒,隨文州別駕。昭考珍,皇朝散大夫。以先知授尊師,特稟異氣,垂實冥華,始降跡也。
其母袁氏,夜夢元妙玉女授九老丈人之符,寤而記之,每存思也。數月而聞腹中誦經聲,且時時有異光繞身矣。及載弄之始,目光炯然,眸子轉盼,若有所見矣。袁氏以其所夢有徵,心志而不言也。及勝衣之日,自識文字,惟誦《老子》及《孝經》。乃曰:“此兩經者,天地之心也。”此後見好殺之字,若蹈水火;視無禮之文,如墜泉谷。稍長,聞有尹真廟,乃精心事之,不近俗事,因讀西?靈寶等經,漸達真教,既得元味,便契黃中。聞師者傳道之父母,行道之神明,無數劫來,妙經是出,不因師學,謂之長昏,遂章惶無已,求師不暇。時有周法者,內音之先鳴,上皇之高足,乃願參軒效駕,陪景嘯空,奔走禮謁,以申宿志,周法見之。乃謂尊師曰:“汝於劫會之中,已受龜山之?也。”便訓以紫?之妙旨,授以青羽之隱法,一入其心,謂赤松王子裔,可與撫煙月矣。
年十五,道行已周,有名於遠近矣。屬文德皇后遵上景而委中宮,於時搜訪道林,博採真跡,尊師即應元景,行預綠?,奉敕出家,配住宗聖觀。雖翦芝瓊園,采琳元隴,意每遠出。未近謝也。將欲沐浴東井,棲遲南昌,保護崑崙,窺窬渾沌矣。故屬想丹煙,游心紫度,遍尋五嶽,備涉九元。尋三君之祖氣,成七晨之慧眼。旋謁周法,便居終南,寂慮於溫泉,冥精於寒谷,有年日矣。既通八景,又達九天,知來藏往,多所曉悟。若有神曰,周法上遷,及省所居,已去順也。貞觀末年,行喪既畢。永徽三年,乃游太白,入重元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此後丹字紫書,三五順行之法,扶晨接晝,九六逆取之方,鹹得其要。尊師所有游山異跡,祈醮靈應,並有別錄,此不載之。
至於顯慶以來,國家所賴,出入供奉,詢德諮量,救世度人。轉經行道,元壇黃屋;帝座天言,東都西京;少陽太乙,九城二華。展敬推誠,三十餘年,以日系月,始終不絕。有感必通,凡是效驗,君臣同悉,敕書往復,日月更回。神道昭彰,歲時交積者,不可具載,並傳於帝居。一二要者,略舉其目。
初,尊師游太白高頂,?霧四周,聲振萬壑,(闕六字)千仞,復有象充九色,其高十仞,欣然長往者,意已篤焉。高宗之在九成宮,有孛彗經天,長數丈,以問尊師。尊師對曰:“此天誡子也。子能敬父,君能順天,納諫徵賢,斥邪遠佞,罷役休徵,責躬勵行,以合天心,當不日而滅。”上依而行之,應時消矣。是故高宗以晉府舊宅為太宗造昊天觀,以尊師為觀主,兼知本觀事。
儀鳳四年,上在東都。先請尊師於老君廟修功德,及上親謁,百官鹹從。上及皇后諸王公主等,同見老君乘白馬,左右神物,莫得名言,騰空而來,降於壇所,內外號叫,舞躍再拜,親承聖音,得非尊師之誠感也。由是奉敕修《元元皇帝聖紀》一部,凡十卷,總百十篇,篇別有贊,時半千為尊師作也。紀贊異秩,繕寫進之,高宗大悅,終日觀省,不離於玉案。乃授尊師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常少卿。尊師固讓不得已,辭官而受散職焉。
永淳二年,天中有望,告成有日,萬乘雷動,千騎風馳,天子乘閣道而御帝車,群官陪六儀而承七曜,將禮於天樞,幸中嶽也。金繩未舉,玉檢猶潛,而六龍頓轡,三光斂色,聖體不安。旋於皇極,屬紫微虛位,白?上征,萬國號訴,四方遏密。太后諮訪尊師。尊師曰:“真坊仙境,亦著代謝,物有榮悴,氣有初終,大道之常,幸康神器。陛下宜存思諒ウ,極想欽明,密理百神,潛芘萬姓。文操人間地上,物里天中。所有靈明,倍百祈請。亦望二十四結,火燒而憂盡;七十二教,水煉而法成。皆見先徵,以明後事。”乃著《祛惑論》四卷,《消魔論》三十卷,《先師傳》一卷。
垂拱四年,將賓玉帝也。上足時道成,鹹願奏章,以延福蔭。尊師止之曰:“有順宜遵,不可犯禁。”言訖委化,顏色如常。粵以長壽四年四月十四日,遷兆於終南文仙谷。弟子侯少微等,追思龍漢,遠慕龜岩,冀德音與天地同久,神道共陰陽齊化。昭芘騫林,冥滋柏樹,俾斯貞石,文若三光,其詞曰:
去矣大仙,悠哉上元。玉谷白芝之座,金闕紫蘭之前。既嘯景於瓊札,固交歡於碧泉。出三萬六千之厚地,入三萬六千之遠天。咀九華之翠菊,坐五色之紅蓮。常吟外景,每握內篇。春霞飛乎絳雪,秋風生乎紫煙。裴回高黃嶺,顧步太白巔。三秦四塞帝王國,京兆長安龍鳳川。煌煌兮四明路,浩浩兮八景年。今以向上襲前果,何時來下降宿緣。當乘道之氣,應傳道之味。必使氤氳六合中,自然昌揚萬劫通。稽首寧歌步,願得乘九素。天下同此心,非獨騫之林。

隴右途中遭非語

趙有兩毛遂,魯聞二曾參。慈母猶且惑,況在行路心。
冠冕無醜士,賄賂成知己。名利我所無,清濁誰見理。
敝服空逢春,緩帶不著身。出遊非懷璧,何憂乎忌人。
正須自保愛,振衣出世塵。

軼事典故

原文

員半千本名餘慶,與王義方善。謂曰:"五百年一賢,足下當之矣。"遂改為半千。高宗御武成殿,召舉人,問天陣地陣人陣如何?半千曰:"師出以義,有若時雨,天陣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戰,地陣也;卒乘輕利,將帥和睦,人陣也。"上奇之,充土蕃使。則天即位,留之曰:"境外不足煩卿。"撰明堂新禮上之。又撰封禪壇碑十二首。遷正諫大夫,兼控鶴供奉。半千以古無此名,又授者皆薄徒,請罷之。由是忤旨。(出《廣德神異錄》)

譯文

員半千本來名字叫員餘慶,他同王義方的關係很好。王義方對他說:"五百年出一個品德才能出眾的賢人,你當之無愧。"從此稱他為半千。高宗皇帝在武成殿召集舉人問如何運用天陣、地陣和人陣?員半千說:"出師要順應形勢,主持正義,就像天上下雨,順應天時,這就是天陣;兵馬的糧食要充足,並且應該一邊耕種,一邊打仗,這就是地陣;士兵要車馬輕便,作戰勇敢,統帥和將軍要齊心協力,和睦相處,這就是人陣。"皇帝對他的才能感到驚奇,任命他為出使吐蕃的使臣。武則天即位以後對他說:"邊境以外事不必麻煩你去處理。"讓他撰寫新建成的明堂的典禮儀式上宣讀的文章,又讓他撰寫封禪壇的碑文十二首,然後任命他為正諫大夫兼任負責侍衛的控鶴供奉。員半千認為以前沒有這個官職,又因為負責這項工作的都是些淺薄輕浮的人,所以請武則天收回控鶴供奉這項任命。由此而違抗了皇帝的旨意。

晚年生活

中宗復位後,朝廷招募牧守,員半千便擔任棣州刺史。後來又再次回到弘文館學士。又受寵臣武三思(則天侄)等嫉忌,出為濠、蘄二州刺史。在州不專任胥吏,注重教化。
睿宗復位(710年)後,征拜太子右諭德,兼崇文館學士,加銀青光祿大夫,累封平原郡公。晚年自請辭官,定居於堯山、沮水間(在今陝西省),放情山水,仍勵清白之節。開元二年(714年)卒,享年94歲。死後吏民哭於野。其詩文多散失,《全唐詩》僅存其詩三首。

歷史記載

員半千,本名餘慶,晉州臨汾人。少與齊州人何彥先同師事學士王義方,義方嘉重之,嘗謂之曰:“五百年一賢,足下當之矣!”因改名半千。及義方卒,半千與彥先皆制服,喪畢而去。
上元初,應八科舉,授武陟尉。屬頻歲旱飢,勸縣令殷子良開倉以賑貧餒,子良不從。會子良赴州,半千便發倉粟以給飢人。懷州刺史郭齊宗大驚,因而按之。時黃門侍郎薛元超河北道存撫使,謂齊宗曰:“公百姓不能救之,而使惠歸一尉,豈不愧也!”遽令釋之。尋又應岳牧舉。高宗御武成殿,召諸州舉人,親問曰:“兵書所云天陣、地陣、人陣,各何謂也?”半千越次而進曰:“臣觀載籍,此事多矣。或謂:天陣,星宿孤虛;地陣,山川向背;人陣,偏伍彌縫。以臣愚見,謂不然矣。夫師出以義,有若時雨,得天之時,此天陣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戰,得地之利,此地陣也;善用兵者,使三軍之士,如父子兄弟,得人之和,此人陣也。三者去矣,其何以戰!”高宗甚嗟賞之。及對策,擢為上第。
垂拱中,累補左衛胄曹,仍充宣慰吐蕃使。及引辭,則天曰:“久聞卿名,謂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境外小事,不足煩卿,宜留待制也。”即日使入閣供奉。嗣聖元年,半千為左衛長史,與鳳閣舍人王處知、天官侍郎石抱忠,並為弘文館直學士,仍與著作佐郎路敬淳分日於顯福門待制。半千因撰《明堂新禮》三卷,上之。則天封中嶽,半千又撰《封禪四壇碑》十二首以進,則天稱善。前後賜絹千餘匹。
長安中,五遷正諫大夫,兼右控鶴內供奉。半千以控鶴之職,古無其事,又授斯任者率多輕薄,非朝廷進德之選,上疏請罷之。由是忤旨,左遷水部郎中,預修《三教珠英》。
中宗時,為濠州刺史。睿宗即位,征拜太子右諭德,兼崇文館學士,加銀青光祿大夫,累封平原郡公。開元二年卒。文集多遺失。半千同時學士丘悅丘悅者,河南陸渾人也,亦有學業。景龍中,為相王府掾,與文學韋利器、典簽裴耀卿俱為王府直學士。睿宗在藩甚重之,官至岐王傅。開元初,卒。撰《三國典略》三十卷,行於時。
譯文:
員半千本名餘慶,是晉州臨汾縣人。青年時與齊州人何彥先一同用師禮對待學者王義方,王義方讚賞推重他,曾經對他說:“五百年出現一個賢人,您可以承受這樣的話。”於是改名半千。等到王義方去世員半乾與何彥先都穿上喪服,辦完喪事才離開。上元初年,參加八種科目的科舉考試,後被任命武陟縣尉。適逢多年旱災饑荒,員半千勸縣令殷子良開倉來救濟貧苦飢餓的人,子良不聽。恰逢子良到州府去了,員半千便發放糧倉糧食來供應饑民、懷州刺史郭齊宗對此很吃驚,於是查辦他。
此時黃門侍郎薛元超做河北道存撫使,對郭齊宗說:“您的百姓受災您不能救助他們,卻把賑濟百姓的好事讓一個縣尉做了,難道不慚愧嗎!”立刻下令釋放員半千。不久,員半千又參加岳牧(岳牧,指封疆大吏)科舉考試,唐高宗來到武成殿,召集各州參加科舉考試的人,親自問道:“兵書上所講的天陣、地陣、人陣,各指什麼呢?”員半千越過等次進前說:“我看過有關書籍,這方面的說法很多。有的說:天陣,是像星宿孤立若虛;地陣,是指山川陰陽向背;人陣,是指軍隊協調互相彌補縫合。按照我的見解,認為不是這樣。軍隊出戰靠道義,像天及時落雨滋養莊稼一樣,得到上天的賜命,這是天陣;軍隊重在有充足的糧食,一邊耕種一邊作戰,得到土地的好處,這是地陣;善於用兵的人,能使三軍將士像父子兄弟一樣,得到人的團結和睦,這是人陣。離開了這三條,憑什麼作戰呢? ’高宗聽了非常讚賞他。 等到回答策問,提拔為優等。垂拱年間,多次補任左衛胄曹,依舊擔任宣慰吐蕃使。等到引見天子告辭,武則天說:“我很久就聽說你的名字,以為是一位古人,沒想到竟在朝廷官員中。出使境外是小事,不值得煩勞你,你應該留下來等候任用的詔令。”當天就讓員半千進入朝廷官署做供奉官員。員半千於是撰寫《明堂新禮》共三卷呈報給武則天。武則天祭拜中嶽嵩山,員半千又撰寫《封禪四壇碑》詩十二首來獻給武則天,武則天很讚賞他。前後賜給他千餘匹絹。五次升官做正諫大夫,封平原郡公。開元二年去世。

個人作品

陳情表

臣某言:臣貧窮孤露,家資不滿千錢;乳杖藜糗,朝夕才充一飯。有田三十畝,有粟五十石。聞陛下封神岳,舉英才,貨賣以充糧食,奔走而歸帝里。京官九品,無瓜葛之親,立身三十有餘,志懷松柏之操,不能糴賤販貴,取利於錐刀。斗酒只雞求舉,將何以辨?投匭進款,奉敕送天官。捧以當心,似懸龍鏡;家乏以守,若戴鰲山。於今立身,未蒙一任,臣恨不能益國,死將以選地,不賜臣一職,剖判疑滯,移風易俗,以報陛下深恩。若使臣平章軍國,燮理陰陽,臣不如稷契;若使臣十載成賦,一代稱美,臣不如左太沖;若使臣荷戈出戰,除凶去逆,臣不如李廣。若使臣七步成文,一定無改,臣不愧子建;若使臣飛書走檄,授筆立成,臣不愧枚皋。陛下何惜玉階前方寸地,不使臣披露肝膽,抑揚辭翰?請陛下召天下才子三五千人,與臣同試詩、策、判、箋、表、論,勒字數,定一人在臣先者,陛下斬臣頭,粉臣骨,懸於都市,以謝天下才子。望陛下收臣才,與臣官,如用臣芻堯之言,一辭一句,敢陳於玉階之前。如棄臣微見,即燒詩書,焚筆硯,獨坐幽岩,看陛下召得何人?舉得何士?無任鬱結之至

達奚君神道碑

粵以煌煌丹草,非濟物之秀,而冊府書之。粲粲白石,豈益國之器?而史官紀之。況乃六義基身,四維成性,風調百里,雨潤一方,動植俟之以滋榮,人倫資之以和樂。使仰之者若日月,敬之者若神明,畏之者若雷霆,愛之者若父母。而可(闕一字)盛德湮滅無聞於後哉!
君諱思敬,字安儼,河南洛陽人也。若乃二星分北,掩龍沙以居宗;六月圖南,擅鵬溟以為大。實天命昌意,啟我幽都;帝封始均,天雄弱水。積六十七葉,凡九十九姓。豫鄰之代,分為諸國,兄弟七人,各統一部,天倫之盛,達奚居上。高祖遷洛,有志諸華,思變其風,多改舊俗。故達奚於後使姓奚焉!周氏沿革,複姓達奚氏矣。
自茲厥後,可略而言。曾祖諱武,宇文朝為玉璧大將軍、東道大行台、十二將軍、同華二州刺史雍州牧太師太傅太保鄭國公,謚曰桓。於時,齊氏跋扈於並鄴,有遷鼎之宏志;周人經綸於關輔,當運斗之有功。兩界交爭,三運遽及,攻守之術,應變若神,戰勝之方,倉卒得妙。由是天台八柱,分作宰牧之尊;帝座三台,合為師保之貴。大父?,太子左千牛尚輦直長。時高台漸傾,曲池向平,金玉滿堂,化為道德。瑚璉入廟,直接明神。早露先霜,不登爵秩。昭考諱孝茂,皇朝滑州司兵參軍易州易縣令。?負盧龍之塞,漢陽之突騎成風;前款飛狐之門,邯鄲之俠客交亂。
君水火相濟,文武兼施。巨闕之前,訟端自喪;常山之下,符采生輝。君則驪泉夜光,虹岩朝彩。籠?罩月之穎,必由於尺櫱;遵江及海之浪,亦經於寸源。敘用有階,莫或不踐。總章中以仁勇校尉左衛率府翊衛,秩滿,以文藝優長,簡入吏部,後解褐承奉郎,行幽州新平縣尉。雖時以為美,心非所好,故咫步之間,無因騁跡也。秩滿,停家積年,授徵展駿足,未超前路。辭滿之後,遂以邱壑為心。
垂拱之初,天命已改,則天皇帝攝行君政,心遍區中。采芳草於蘭澤,省山苗於松澗,乃留神陸沈,隨方擢善,二年授高陵縣主簿,以舊德起也。屬西方不靜,北方多難,被奏充金牙道行軍司兵,事不獲以,遂即戎焉。君設策請拔碎葉、疏勒、于闐、安西四鎮,皆如所計,謀存於我,功在諸人,授之加朝議郎,行蒲州司法參軍事。既表里山河,股肱要壤,用之惟器,選擬為難,君盤根錯節,等庖人之遊刃;發伏摘奸,同郢匠之揮斫。紫宸回顧,赤縣瞻風。長安二年,調補乾封丞矣。蜀岷山井絡之分,帝以會昌;梁州輿鬼之躔,人為繁雜。相如之宅,無復德音;文翁之堂,空餘陳跡。人不見德,年代以深,舊稱難理,斯焉是賴。四年授蜀州青城縣令,以人望遷之。
君下車布政,推誠待物,舉義壯忠,貶惡除盜。或謂曰:“不乃闊乎?”君謂之曰:“前史有之。舉有義者,所以救貪污無恥也;舉有行者,所以救廢亂失道也;舉廉讓者,所以救分爭也。舉遜順者,所以救橫逆也;舉質樸者,所以救離弊也;舉?厚者,所以救殘賊也。今若此皆有,吾何已焉?吾薄劣,實荷榮獎,既承澆競之餘,復當巧詐之盛,若不憲章古道,祖述前修,貞彼傾轍,不遷其軌,必也政成,保望期月?”遂為明科例,自形諸已。以上善而包荒,用中而禁暴。會不晦朔,闔境肅清,剽狡潛散,謠頌攸遠。聲震錦城,雙流為之變色;德充錦里,八郡以之易心。屬七廟靈長,三光復道,則天推位,應天向明,以加朝散大夫,承國慶也。將謂魯恭才識,坐入司空;卓茂賢明,行?大傅。豈馳波易遠,過隙難留?遽沈連石之暉,遂往懸碑之路。神龍二年八月二十七日,終於長安之義寧坊私第也。惟春秋五十有九。
惟君少懷忠義,以信分為冠冕,長好急難,以然諾為爵邑。天姿孝友,率性沖和。虞仲寧(虞喜)學高德博,而蒸嘗無主;劉休涓帝室王門,而後祀不繼。太夫人隴西李氏,將軍該之女,有行業,每以此嘆之。
君夫人義興縣蔣氏,則尚藥奉御豈之會孫,太子門郎義安之女。琴瑟友之,同詠河洲之什;蛟龍合矣,共赴延平之津。景龍二年十月十六日,終於義寧里,春秋五十有一。以景龍三年三月十日,合葬於鹹陽之畢陌原,禮也。
有第二女,道光柔順,德備幽閒。雖裁柳絮之篇,未獻椒花之頌。適太原郭氏,左衛武亭府別將長上如玉之妻,牆宇端肅,風神爽邁,溫良日用,忠孝生知。束髮祈榮,彈冠入仕。敢當仁於潘掾,荷昔眷於戴侯。爰托青烏,方榮白鶴。南瞻渭水,庶見儀天之橋;北望荊山,長標鎮地之固。其詞曰:
龍司北溟,鵬翻南海。地郁靈氣,天降神宰。奄有諸華,遂荒章亥,抑推高祖,正朔斯在。兄弟之國,七族攸昌。親賢胙土,四姓斯光。奚於陸穆,衣冠紀綱。西魏將末,北齊竊號。太祖經綸,玉璧是犒。匪禁小賊,用虞大盜。累加重秩,每贈優勞。守御功多,鄭國是報。昏明遞運,陵谷成災。直長垂翼,有美且?。青松藹藹,白?皚皚。施於易縣,尉有楚才。欽若惟君,歷游華渚。整翮理翰,嘯儔命侶。風光融融,零露湑湑。道以濟俗,德以禦侮。龍飛中興,明?上騰。五方星聚,六合雲蒸。朝興斯炳,大夫如陵。翼搏風而上征,倚天衢而元亨。風叩京兆之郡,日薄長安之城。白鶴崇隴,青烏相塋。琬璧斯勒,存沒為榮。

天水尹尊師碑

聞夫真人者,出巨殼,歷倚杵,騎蜚廉,從敦圉,臣雷公,妾密妃。朝濯足於湯泉,夕沐首於深谷。仍丹丘以長嘯,戴翠華以高游。自非殖因曠劫,肅恭大浩,從事於金房之前,鏤心於玉晨之上,攜青童而應黃?者,奚以成後來之妙相乎?繼絕景而允希聲,則尊師其人矣。
尊師諱文操,字景先,隴西天水人也。後秦尚書僕射緯之後,緯仕長安,故為戶人焉。若乃郁為帝師,降跡於唐勛之代;光乎王佐,應命於周武之朝。家籍代資,可略言矣。曾祖洪,宇文朝商州長史。大父舒,隨文州別駕。昭考珍,皇朝散大夫。以先知授尊師,特稟異氣,垂實冥華,始降跡也。
其母袁氏,夜夢元妙玉女授九老丈人之符,寤而記之,每存思也。數月而聞腹中誦經聲,且時時有異光繞身矣。及載弄之始,目光炯然,眸子轉盼,若有所見矣。袁氏以其所夢有徵,心志而不言也。及勝衣之日,自識文字,惟誦《老子》及《孝經》。乃曰:“此兩經者,天地之心也。”此後見好殺之字,若蹈水火;視無禮之文,如墜泉谷。稍長,聞有尹真廟,乃精心事之,不近俗事,因讀西?靈寶等經,漸達真教,既得元味,便契黃中。聞師者傳道之父母,行道之神明,無數劫來,妙經是出,不因師學,謂之長昏,遂章惶無已,求師不暇。時有周法者,內音之先鳴,上皇之高足,乃願參軒效駕,陪景嘯空,奔走禮謁,以申宿志,周法見之。乃謂尊師曰:“汝於劫會之中,已受龜山之?也。”便訓以紫?之妙旨,授以青羽之隱法,一入其心,謂赤松王子裔,可與撫煙月矣。
年十五,道行已周,有名於遠近矣。屬文德皇后遵上景而委中宮,於時搜訪道林,博採真跡,尊師即應元景,行預綠?,奉敕出家,配住宗聖觀。雖翦芝瓊園,采琳元隴,意每遠出。未近謝也。將欲沐浴東井,棲遲南昌,保護崑崙,窺窬渾沌矣。故屬想丹煙,游心紫度,遍尋五嶽,備涉九元。尋三君之祖氣,成七晨之慧眼。旋謁周法,便居終南,寂慮於溫泉,冥精於寒谷,有年日矣。既通八景,又達九天,知來藏往,多所曉悟。若有神曰,周法上遷,及省所居,已去順也。貞觀末年,行喪既畢。永徽三年,乃游太白,入重元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此後丹字紫書,三五順行之法,扶晨接晝,九六逆取之方,鹹得其要。尊師所有游山異跡,祈醮靈應,並有別錄,此不載之。
至於顯慶以來,國家所賴,出入供奉,詢德諮量,救世度人。轉經行道,元壇黃屋;帝座天言,東都西京;少陽太乙,九城二華。展敬推誠,三十餘年,以日系月,始終不絕。有感必通,凡是效驗,君臣同悉,敕書往復,日月更回。神道昭彰,歲時交積者,不可具載,並傳於帝居。一二要者,略舉其目。
初,尊師游太白高頂,?霧四周,聲振萬壑,(闕六字)千仞,復有象充九色,其高十仞,欣然長往者,意已篤焉。高宗之在九成宮,有孛彗經天,長數丈,以問尊師。尊師對曰:“此天誡子也。子能敬父,君能順天,納諫徵賢,斥邪遠佞,罷役休徵,責躬勵行,以合天心,當不日而滅。”上依而行之,應時消矣。是故高宗以晉府舊宅為太宗造昊天觀,以尊師為觀主,兼知本觀事。
儀鳳四年,上在東都。先請尊師於老君廟修功德,及上親謁,百官鹹從。上及皇后諸王公主等,同見老君乘白馬,左右神物,莫得名言,騰空而來,降於壇所,內外號叫,舞躍再拜,親承聖音,得非尊師之誠感也。由是奉敕修《元元皇帝聖紀》一部,凡十卷,總百十篇,篇別有贊,時半千為尊師作也。紀贊異秩,繕寫進之,高宗大悅,終日觀省,不離於玉案。乃授尊師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常少卿。尊師固讓不得已,辭官而受散職焉。
永淳二年,天中有望,告成有日,萬乘雷動,千騎風馳,天子乘閣道而御帝車,群官陪六儀而承七曜,將禮於天樞,幸中嶽也。金繩未舉,玉檢猶潛,而六龍頓轡,三光斂色,聖體不安。旋於皇極,屬紫微虛位,白?上征,萬國號訴,四方遏密。太后諮訪尊師。尊師曰:“真坊仙境,亦著代謝,物有榮悴,氣有初終,大道之常,幸康神器。陛下宜存思諒ウ,極想欽明,密理百神,潛芘萬姓。文操人間地上,物里天中。所有靈明,倍百祈請。亦望二十四結,火燒而憂盡;七十二教,水煉而法成。皆見先徵,以明後事。”乃著《祛惑論》四卷,《消魔論》三十卷,《先師傳》一卷。
垂拱四年,將賓玉帝也。上足時道成,鹹願奏章,以延福蔭。尊師止之曰:“有順宜遵,不可犯禁。”言訖委化,顏色如常。粵以長壽四年四月十四日,遷兆於終南文仙谷。弟子侯少微等,追思龍漢,遠慕龜岩,冀德音與天地同久,神道共陰陽齊化。昭芘騫林,冥滋柏樹,俾斯貞石,文若三光,其詞曰:
去矣大仙,悠哉上元。玉谷白芝之座,金闕紫蘭之前。既嘯景於瓊札,固交歡於碧泉。出三萬六千之厚地,入三萬六千之遠天。咀九華之翠菊,坐五色之紅蓮。常吟外景,每握內篇。春霞飛乎絳雪,秋風生乎紫煙。裴回高黃嶺,顧步太白巔。三秦四塞帝王國,京兆長安龍鳳川。煌煌兮四明路,浩浩兮八景年。今以向上襲前果,何時來下降宿緣。當乘道之氣,應傳道之味。必使氤氳六合中,自然昌揚萬劫通。稽首寧歌步,願得乘九素。天下同此心,非獨騫之林。

隴右途中遭非語

趙有兩毛遂,魯聞二曾參。慈母猶且惑,況在行路心。
冠冕無醜士,賄賂成知己。名利我所無,清濁誰見理。
敝服空逢春,緩帶不著身。出遊非懷璧,何憂乎忌人。
正須自保愛,振衣出世塵。

軼事典故

原文

員半千本名餘慶,與王義方善。謂曰:"五百年一賢,足下當之矣。"遂改為半千。高宗御武成殿,召舉人,問天陣地陣人陣如何?半千曰:"師出以義,有若時雨,天陣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戰,地陣也;卒乘輕利,將帥和睦,人陣也。"上奇之,充土蕃使。則天即位,留之曰:"境外不足煩卿。"撰明堂新禮上之。又撰封禪壇碑十二首。遷正諫大夫,兼控鶴供奉。半千以古無此名,又授者皆薄徒,請罷之。由是忤旨。(出《廣德神異錄》)

譯文

員半千本來名字叫員餘慶,他同王義方的關係很好。王義方對他說:"五百年出一個品德才能出眾的賢人,你當之無愧。"從此稱他為半千。高宗皇帝在武成殿召集舉人問如何運用天陣、地陣和人陣?員半千說:"出師要順應形勢,主持正義,就像天上下雨,順應天時,這就是天陣;兵馬的糧食要充足,並且應該一邊耕種,一邊打仗,這就是地陣;士兵要車馬輕便,作戰勇敢,統帥和將軍要齊心協力,和睦相處,這就是人陣。"皇帝對他的才能感到驚奇,任命他為出使吐蕃的使臣。武則天即位以後對他說:"邊境以外事不必麻煩你去處理。"讓他撰寫新建成的明堂的典禮儀式上宣讀的文章,又讓他撰寫封禪壇的碑文十二首,然後任命他為正諫大夫兼任負責侍衛的控鶴供奉。員半千認為以前沒有這個官職,又因為負責這項工作的都是些淺薄輕浮的人,所以請武則天收回控鶴供奉這項任命。由此而違抗了皇帝的旨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