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詞目:尊師
拼音:zūn shī
英文:respect the teacher
基本解釋
1. [respect the teacher]∶尊敬師長;尊敬教師 [Respect teachers]也是尊敬師長的意思。
尊師愛生
尊師愛徒
2. [Taoist priest]∶舊時對道士的敬稱
中國傳統民居的堂屋中間一般供奉
天地君親師,可見師是僅僅次於父母的長輩。故以前稱呼老師都是師父,便是嚴師如父的意思。
引證解釋
1、尊敬師長;尊敬教師。
《
禮記·學記》:“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
漢書·蕭望之傳》:“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傅。” 南朝 梁
江淹 《齊太祖誄》:“聿尚登學,嚴道尊師。”
趙紫陽 《在北京師範大學慶祝教師節大會上的講話》:“我們全黨、全國、全社會都應該重視教育,尊敬教師,在整個社會形成強烈的
尊師重教的社會輿論,使之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成為文明社會的一種標誌。”
2、對老師或他人師傅的敬稱。
唐
韓愈 《
石鼎聯句》詩序:“夜盡三更,二子思竭不能續,因
起謝曰:尊師,非世人也,某伏矣,願為弟子,不敢更論詩。”
清
蒲松齡 《
聊齋志異·武技》:“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 少林 宗派也。’即問:‘尊師何人?’”
3、對道士的敬稱。
唐
王昌齡 《武陵開元觀黃鍊師院》詩:“松間白髮 黃尊師 ,童子燒香禹步時。”
五代
齊己 《經吳平觀》詩:“老鶴心何待,尊師鬢已乾。”
《雲笈七籤》卷一一六:“少頃,
南溟 夫人與
玉虛 尊師約,子可求而請之也。”
名人尊師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同志來到闊別32年的故鄉
韶山,他特意邀請自己在私塾讀書時的教師
毛宇居一起用飯,席間熱情為老師敬酒。毛宇居不勝榮幸,感慨地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
毛主席卻笑盈盈地回答:“
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1952年2月,南開大學老校長
張伯苓突患腦血栓逝世,周總理參加了
治喪委員會並送了花圈,輓聯上寫著:“張伯苓老師千古,學生周恩來敬輓。”張伯苓病故後,周恩來一直惦記著張家的生活,自然災害時期,周恩來把自己的購物證給張伯苓夫人,還派人給張夫人送去500元,並囑咐交際處對張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關照。
1959年,朱德同志在雲南
政治學校禮堂看戲,開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
服務員引了進來,朱德一眼便認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
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時的教官
葉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禮,禮畢又緊緊握住老人的雙手將座位讓給老人,待老人坐定後,他自己才坐下。
1957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紀念日,這一天,
彭德懷元帥身穿便服,準備接見北京市部分中國小教師代表。工作人員提醒他說:“彭總,您是國防部長,應該著軍服才好。”彭總說:“今天是去見老師,學生見教師應該穿便服。”接見的時候,彭總穿著便服,頻頻向老師問好。
魯迅對
壽鏡吾老師一直很尊敬。他18歲到南京讀書,每當放假回紹興時,總要抽空去看望壽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魯迅出國留學。這8年間,魯迅經常寫信向壽老師匯報自己在異國的學習情況。1906年6月,魯迅從日本回紹興與
朱安女士結婚,在紹興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專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壽老先生。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成名之後不止一次說過:“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師栽培。1949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江蘇
金壇縣,看望發現他數學才能的第一個“
伯樂”,
王維克老師。他在金壇作數學報告時,特地把王老師請上主席台就座,進會場時讓老師走在前面,就座時只肯坐在老師的下首。
1903年,居里夫人發現了一種新的物質——鐳。這一發現,震驚了全世界。居里夫人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
諾貝爾獎金的科學家。從而,她享有盛譽,博得了人們的敬仰。可她對她過去的老師仍然十分尊敬。
居里夫人的法語老師最大的願望是重遊她的出生地——法國北部的第厄普。可是,她付不起由波蘭到法國的一大筆旅費,回鄉的希望總是那么渺茫。
居里夫人當時正好住在法國,她非常理解老師的心情,不但代付了老師的全部旅費,還邀請老師到家裡做客。居里夫人的熱情接待使老師感到像回到了自己家裡一樣。
1932年5月,
華沙鐳研究所建成,居里夫人回到祖國參加落成典禮。許多著名人物都簇擁在她的周圍。典禮將要開始的時候,居里夫人忽然從主席台上跑下來,穿過捧著鮮花的人群,來到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年婦女面前,深情地親吻了她的雙頰,親自推著她走上了主席台。這位老年婦女就是居里夫人小時候的老師。在場的人都被這動人的情景所感動,熱情地鼓掌,老人也流下了熱淚。
居里夫人就是這樣,當她成為一個
偉大的科學家之後,仍舊沒有忘記曾經傳授給她知識的老師。
相關記載
原文
學者師達而有材,吾未知其不為聖人。聖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在右則右重,在
左則左重,是故古之聖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於道。其人苟可,其事無不可。所求盡得,所欲盡成,此生於得聖人。聖人生於於疾學。不疾學而能為
魁士名人者,未之嘗有也。(《
呂氏春秋·卷四·
勸學》)
注釋
材:通“才”,有才能的。
為:成為。
是故:因此。
教:教誨。
苟:如果。
學者:從事學習的人。
達:知識通達。
理:治理,整治。
左,右:泛指所有地方。
爭:爭著,力求獲得或達到,這裡可譯成計較或看重。
疾:急速,迅猛,敏捷,這裡可譯為努力。
尊:尊重。
論:計較。
顯:顯達。
彰:彰明。
欲:希望。
譯文
從事學習的人,如果他的老師知識通達而自己又有才能,我沒聽說過這樣的人不成為聖人的。聖人所在的地方,天下就能治理好了。聖人在哪個地方,那個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聖王沒有不尊重老師的。尊重老師就不會計較他們的貴賤貧富了。像這樣,名號就顯達了,德行就彰明了。所以老師的教誨,是不計較學生的輕重、尊卑、貧富的,而看重他們是否能接受理義。他們倘若能夠接受理義,對他們的教誨就會無不合宜。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能實現,這種情況在得到聖人之後才會發生。聖人是在努力學習中產生的,不努力學習而能成為賢士名人的,還未曾有過。
文言知識
釋“所字結構” “所”字之後往往跟著一個動詞,如上文“聖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中的“所在”要解釋為“在的地方”,這就叫“所字結構”,這句話的意思是聖人在的地方,那么天下就治理好了。又,“所食”、“所恨”、“所見”等。要按“吃的東西”、“恨的人”。“看見的事物”來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