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尊師第一台

中華尊師第一台

孔子弟子子思在漁陽設教的18年間,因思師心切,便每日在學堂後面的黃土塬邊,登高遠望魯國。後世人稱“望魯台”或“燕伋望魯台”,被譽為“中華尊師第一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華尊師第一台
歷史沿革,後世影響,

歷史沿革

史載孔子有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今陝西千陽燕家山人燕伋(公元前541年——前476年),字子思,是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人之一。他一生三次抵魯共達17年:22歲時抵魯拜師孔子從學5年,期間曾與仲由等隨孔子“到周問禮”;35歲時二次赴魯,從學孔子又達5年,期間曾隨孔子“到齊觀風”;58歲時聞訊恩師之子伯漁去世,即辭家赴魯弔唁,後留住習文究學4年,意欲返鄉時恩師仙逝,他又留魯為孔子治喪守靈3年。燕伋65歲從魯返鄉,翌年因病去世,葬於千河之南。 燕伋40歲起在家鄉漁陽(今千陽縣城西關)辦學教書、傳授儒家學說,時間長達18年。
中華尊師第一台
在此期間,他在學堂後邊的黃土塬邊築起一個小土台,每天登高東望,朝魯國方向長拜,以表日夜思念尊師之情。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他每次登高時都用衣襟撩土以加高土台,最終形成了高達10餘米、底部周長100多米、頂部約6平方米的“燕伋望魯台”。 燕伋開西秦設館教學之先河,是春秋時期尊師重教的典範。唐玄宗時追封他為漁陽伯,宋真宗時加封他為千源侯,明代又追稱他為先賢燕子。
燕伋望魯台因年代久遠,曾遭嚴重破壞,土台殘存只剩一半。1957年被列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世紀90年代末,當地政府將這處古遺址的修復納入了縣城總體建設規劃,按照歷史原貌修復了燕伋望魯台,並分期修復、建設了燕伋祠、燕伋塾院及燕伋文化廣場。燕伋塾院內設有群賢宮、尚德宮、尊師祠、翰墨院四孔窯洞,分別用壁畫、雕刻等形式記錄了燕伋的傳神故事和尊師重教的情懷。
中華尊師第一台

後世影響

2011年9月9日,坐落於千陽縣城西關的燕伋文化廣場鼓號陣陣,彩旗獵獵,分別寫著孔子72賢人名號的72面旌旗迎風招展。寶雞市委、市政府當會命名表彰了20位師德標兵、20位優秀校長和50位優秀教師。接著舉行了尊師文化大典文藝演出,身著春秋服裝、代表“孔子七十二賢人”的72位樂師以古笙、古箏彈奏《魯頌》《風雅頌》等古典樂曲,他們手捧竹卷書,按照仁、義、禮、智、信“五德”,梯次入場,誦拜尊師。
隨後,“七十二賢”原地列陣於台上,將弟子規主篇章由領誦、伴誦、齊誦而完成。在四十多名少先隊員共同唱起《讓我們盪起雙槳》的歌聲中,群鴿放飛、禮花綻放,使整個活動達到高潮。最後,與會代表參觀了燕伋望魯台,向燕伋祠內的燕伋雕像敬獻了花籃。 燕伋望魯台近年來被譽為“中華尊師第一台”,已成為陝西省尊師重教德育基地和著名旅遊景點。每年教師節,人們都要在這裡舉行尊師重教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