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
三教珠英》,是一部大型詩歌選集類書,編修大
周皇朝時期,凡一千三百一十三卷。聖歷二年(699年),武后詔學士四十七人修《
三教珠英》,右補闕
張說、定王府倉曹
劉知幾、給事中
徐彥伯皆在其中,人稱為“珠英學士”。珠英學士皆為詩人兼學者,在修書其間,“日夕談論,賦詩聚會”,是初唐後期規模最大的一個宮廷詩人群會,
崔融編集他們所作詩,為《珠英學士集》五卷。
存佚狀況
武則天在開創大周王朝後,為體現強盛的國力,下令編纂了大型類書《
三教珠英》,此書在流傳過程中,卷幅不斷失佚,直至幾乎湮滅,成為
中國類書史上一大懸案.。
聖歷二年(六九九)於宮內置
控鶴監,
久視元年(七00)改為奉宸府。太后每於宮內召二張、諸武及奉宸供奉諸美少年飲博嘲謔為樂。欲掩其穢跡,乃命二張引文學之士修《
三教珠英》於內殿。先是太后於
聖歷初(六九八)以《御覽》及《文思博要》諸書聚事多未周備,乃令張昌宗召
李嶠、閆朝隱、
徐彥伯、
薛曜、
員半千、
魏知古、
於季子、
王無競、
沈佺期、
王適、
徐堅、
尹元凱、張說,馬吉甫、
元希聲、李處正、高備、
劉知幾、房元陽、
宋之問、
崔湜、常元旦、同撰。於舊書外,更加佛、道二教事典,故以“三教”名之。長安元年(七0一)十一月十二
日書成,以麟台監
張昌宗領銜上之。全書一千三百卷,目錄十三卷,開成初(八三六)改名《海內珠英》,宋時僅存三卷,今已全佚,《唐書·藝文志》入類書類。
唐五代書目考略(三)
本世紀初
敦煌發現大批珍貴寫本,其中有兩個《
珠英集》殘卷,敦煌寫本中有兩件《
珠英集》寫卷:其一編號S.2717,現藏倫敦
英國圖書館。該殘卷長366cm,寬27cm,共用紙9葉,起首為《慶新宅文》、《慶幡文》等文樣;中間為《
珠英集》卷五之一部分;末尾是《押衙為亡考百日設齋祈福文》、雜抄。(註:黃征先生疑為願文。)第7葉第14行中上部書有一行小字“今年天(大)梁”,第15行題有“《珠英集》第五”。此部分起第3葉,終第7葉,共128行,每行24-29字,抄錄7位詩人的36首詩作,其中15首未見諸《
全唐詩》。劉知幾詩即在該寫本第6葉,此三首《
全唐詩》中一概闕如。其二編號為P.3771背,現藏巴黎國立圖書館,共5葉,長181cm,寬27.7cm,正面為佛經論釋,背面抄有5位詩人的17首詩,其中12首為佚詩,不與S.2717重複,
故二寫本可互為補充。字型亦是楷體略草,明顯出自同一人手筆。
珠英佚文
記“僧惠祥”云: 東晉義熙初,金陵
長乾寺僧
惠祥與
法向連堂而居。夜四更中,惠祥遙喚向暫來。嚮往視祥,祥仰眠,交手胸上,云:可解我手足繩。向曰:並無繩也。惠祥因得轉動。云:適有人眾縛我手足,鞭棰交下;問何故齧虱?又語祥云:若更不止,當入於兩山間磕之。祥自後戒於齧虱焉。(出《
三教珠英》)“蝍蛆食蛇,蛇食蟾蜍,三物相值,莫敢先動”。(出《
中醫百病名源考》引《
淵鑒類函》中《
三教珠英》)
相關介紹
《
三教珠英》完成之日,銀青光祿大夫
張昌宗,賜爵為鄴國公。李維《
詩史》云:“武后獎掖文學,引拔極眾,始以北門諸學士,纂集群書,臨制後,又有
三教珠英之選,預修者,有員半千……諸人,集所賦詩,各顧爵里,以
官班為次,而
崔融為之序,惟《
珠英學士集》已佚,不可考也。當時文人,以
沈宋為傑出,每以麗詞,邀女後歡喜,
上官婉兒又為之染翰著色,朝野爭羨,故一時化之。”
歷史背景
為了推行三教並舉政策,則天皇帝令張昌宗、李嶠、徐彥伯、張說等26人(預修者 47人)修撰《三教珠英》,於前舊書之外,加佛、道二教以及親屬姓 名、方城等部,是年成書,上之。其撰書原因亦有另說,因則天與張 昌宗、張易之有醜行,“欲掩其跡”,遂命其在宮內編書。開成二年 (837)十月,改書名為《海內珠英》,並將武則天所改字復舊。是書 已佚。據晁公武《昭德先生讀書後志》卷三,該書到宋時僅存3毫卷,今已佚。崔融編《珠英學士集》5卷,收錄參加編修《
三教珠英》學士.47人,詩276首.
[文獻] 《舊唐書》卷七八《張行成傳》附傳:“以昌宗醜聲聞於外,欲以美事掩其跡,乃詔昌宗撰《三教珠英》於內。乃引文學之士李嶠、閻朝隱、徐彥伯、張說、宋之問、崔浞、富嘉謨等二十六人,分門撰集,成一千三百卷,上之。”《舊唐書》卷四七《經籍志》:“《三教珠英》並目一千三百一十三卷。註:張昌宗等撰。”《新唐書》卷五九《藝文志》:“《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目》十三卷。註:張昌宗、李嶠、崔浞、閻朝隱、徐彥伯、張說、沈儉期、宋之問、富嘉謨、喬侃、員半千、薛曜等撰。開成初改為《海內珠英》,武后所改字並復舊。”《舊唐書·文宗紀》:開成二年十月,“辛卯朔,詔改天后所撰《三教珠英》為《海內珠英》”。《唐會要》卷三六《修撰》:“大足元年十一月十二Et,麟台監張昌宗,撰《三教珠英》一千三百捲成,上之。初,聖歷中,以上《御覽》及《文思博要》等書,聚事多未周備,遂令張昌宗召李嶠、閻朝隱、徐彥伯、薛曜、員半千、魏知古、於季子、王無競、沈儉期、王適、徐堅、尹元凱、張說、馬吉甫、元希聲、李處正、高備、劉知幾、房元陽、宋之問、崔浞、常(《玉海》作韋)元旦、楊齊哲、富嘉謨、蔣鳳等二十六人同撰。於舊書外,更加佛道二教,及親屬姓名方城等部。”《新唐書》卷六o:“《珠英學士集》五卷。註:崔融集武后時修《三教珠英》學士李嶠、張說等詩。”今《敦煌遺書》P377、s2717即為《珠英學士集》之殘卷。(參見《唐人選唐詩新編》中徐俊校輯《珠英學士集》前記)《資治通鑑》卷二。六《唐紀二二》:“太后每內殿曲宴,輒引諸武、易之及弟秘書監昌宗飲博嘲謔。太后欲掩其跡,乃命易之、昌宗與文學之士李嶠等修《三教珠英》於內殿。”《郡齋讀書志》卷二o:“唐武后朝嘗詔武三思等修《三教珠英》一千三百卷,預修書者凡四十七人。”《昭德先生讀書後志》卷三:“《三教珠英》三卷。”並說:“按《唐志》一千三百卷,今所存者止至。”又見《唐會要》卷三五、《新唐書》卷一。四、卷一九九,《舊唐書》卷一。二《徐堅傳》、卷一九o《富嘉謨傳》及《新唐書》卷二。二《李适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