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演進

課程演進(curriculum evolution),課程產生、發展的變化過程。與政治、經濟、哲學、科學、教育思想、學生需要等有密切的聯繫。中國古代課程隨學校的產生而出現。禮、樂、射、御、書、數是商、西周時期學校設定的主要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課程演進
  • 外文名:curriculum evolution
春秋戰國時期,課程內容擴大,墨家學派開始傳授幾何學、力學、光學等科學知識。秦王朝則“以法為教”。自漢至清的學校課程均以儒家經學為核心,課程結構、門類逐漸多樣化。自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後,中國近代學校課程初步形成完整體系,並開設了歷史、地理、理科、體操等必修科以及手工、圖畫等“隨意科”。國民政府時期,國民黨推行“黨化教育”,開設“黨義”、“黨童子軍”,取消中學選修課程。新中國成立後,教育部於1952年頒發《國小暫行規程(草案)》,其後作五次修訂。1950—1986年,國家先後12次頒發中學課程計畫。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教委公布的《中國小教學大綱(草案)》,一改傳統的課程設定模式,除規定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外,又增加了活動課程,使課程範圍拓寬、門類豐富。2001年,教育部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西方,課程源於古希臘。“七藝”(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音樂)是古希臘、羅馬學校設立的一般文化課程。中世紀教會學校的課程是神學和“七藝”,以神學為核心。文藝復興時期,德育、體育受到重視。智育方面,以古典語文、文學等人文學科為中心。16世紀以後,自然科學的地位逐步提高。17—18世紀,學校課程增設代數學、三角學、植物學、動物學、物理學、化學等。19世紀的學校課程又引進了一些新的人文學科,如現代本族語、現代外國語、公民、歷史、地理。此外還出現了勞作課程。體育、藝術課程已受到普遍重視。進入20 世紀,科學的發展導致課程的進一步分化和綜合,出現了與學科課程相對的活動課程、核心課程、廣域課程。21世紀的課程發展主要趨勢是多樣化、鄉土化、個性化、國際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