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作用
1.
景物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動情節發展,表現人物的品質,襯托中心意思
2.運用
描寫方法的作用:表現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題
3.運用比喻
擬人等修辭的作用:運用了……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6.
設問句的作用: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啟下
8.
記敘文第一段的作用:開門見山點題,貫穿全文線索,總領全文,引起讀者注意思考,設定
懸念(
倒敘)
10.結尾議論性句子的作用:總結全文,照應開頭,點明中心,深化主題
12.寫作人稱的好處:第一人稱,
真實可信;
第二人稱,親切
自然;第三人稱,可以多角度描寫,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13.記敘
線索的形式:實物;人物;
思想感情變化;時間;地點變換;中心事件
14.找線索的
方法:標題;反覆出現的某個詞語或某個事物;抒情
議論句15、語言的作用:語言蘊藉、含蓄,表意豐富
播音主持
2、
播音和主持在
廣播電視節目傳播中的地位:播音和主持在
廣播電視節目傳播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播音主持處於廣播電視的最前沿;其次,播音與主持又是廣播電視的“中介之序”;最後,播音與主持又是“聯繫的橋樑和紐帶”,是黨和政府聯繫人民民眾的橋樑和紐帶。
3、播音與主持工作在廣播電視傳播中的作用:播音與主持工作在廣播電視傳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為:1、傳遞信息,體現態度,揭示語義內涵,表明思想實質,具有了解和認識
社會的作用;2、傳達感情,形象具體生動,吸引感染客群,具有鼓舞、
教育、激勵作用;3、規範美化語言,建設語言文明,具有語言表達的審美示範作用。
4、
播音與主持的語言特點:播音與主持的語言特點具體概括為:1、規範性;2、莊重性;3、鼓動性;4、時代感;5、分寸感;6、親切感。
5、播音主持的正確
創作道路:正確的播音創作道路,可以概括為:站在無產階級的
黨性和黨的政策的立場上,以
新聞工作者特有的敏感,把握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和人民民眾的思想實際,準確及時地、高效率地、高質量地完成理解稿件--具體感受--形之與聲--及予客群的過程,以積極自如的話筒前狀態進行有聲語言的創造,達到恰切的思想感情與儘可能完美的語言技巧的統一,達到體裁風格與聲音形式的統一,準確、鮮明、生動地傳達出稿件的精神實質,發揮
廣播電視教育和鼓舞廣大人民民眾的作用。
6、正確的播音
創作道路包含的內容:正確的播音創作道路包含了豐富的內容,播音創作的原則、播音創作的源泉、播音創作的
新聞屬性、播音創作的自身特點、播音創作的標準和任務。
7、播音創作的特徵:播音創作的特徵可以概括為:a媒介的音聲性和語音的規範性;b內容的
真實性和表達的誠摯性;c手段的單一性和交流的間接性;d傳播的轉述性和過程的時效性;e客群的開放性和接受的個體性;f強烈的時代性和鮮明的表態性;g語言的
藝術性和規定的創造性。
9、國語語音的特點:國語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它具有以下特點:a音系比較簡單,音節結構形式較少。b音節中元音占優勢。c四個聲調抑揚分明且高音成分較多。d音節間間隔清晰。e詞的雙音節化和輕重格式的區分,以及輕聲、兒化的使用,使得有聲語言表達更加準確、豐富。
10、語音:由人的
發音器官所發出的具有一定意義的聲音。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
11、音節:用
聽覺可以
自然區分的語音結構的基本單位。在漢語中一般一個漢字的讀音即為一個音節。
12、音素:語音的最小單位。
國語語音有32個音素。國語音節由1至4個音素構成。
13、元音:音素的一類。發音時呼出
氣流較弱且在
口腔中不受明顯阻礙,
聲帶顫動,聲音響亮。國語中有10個
元音音素。
14、輔音:音素的一類。發音時呼出氣流較強且在口腔中明顯受到阻礙,大部分輔音發音時聲帶不顫動。國語中有22個輔音音素。
15、聲調:漢語音節所固有的,可以區別意義的的聲音的高低、升降、
曲直、長短的變化。
國語中有4個聲調,分別是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17、國語聲母按發音
方法可以分為5種:1、
塞音:b p d t g k 2、
擦音:j q zh ch z c 3、
塞擦音:f h x sh s r 4、鼻音:m n 5、
邊音:l 。
18、
單韻母:國語單韻母有十個。其中有7個是舌面元音
20、二合韻母共9個,其中:前響ai ei ao ou;後響:ia ie ua uo ue;三合複韻母共4個,都是中響:iao iou uai uei21、
前鼻音韻母:an ian uan uan en in uen un ;
後鼻音韻母:ang iang uang eng ing ong ueng iong 8個。
22、
聲調是漢語音節所固有的,是一個音節的組成部分,聲調的變化有區別意義的作用。
書面語言
較
生活化的口語而言,書面語言相對要更加正式,也更嚴謹。 書面語言也可使所要表答的意思更清晰,有條理,最方便的一點就是大腦所記不住的可以以書面的形式記錄下來,如此一來,書面語言便成了人們最方便將難以記住的東西的載體了。 書面語言是將聲音轉化為文字,靠文字記錄書寫的一種語言符號系統,是隱含著語音而無聲響的語言。書面語言既無聲響,就不能靠聽覺去感知,它是靠視覺所能感知的語言形式。因此閱讀是理解書面語言最重要的形式。
媒體語言
許嘉璐指出:“媒體語言(包括文字),尤其是
廣播電視語言,太重要了——它對
社會語言和民族文化的走向有著任何其他載體不能比擬的影響力;現代化需要規範的語言文字
生活和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文化,因而廣播電視語言應該規範而多樣,高雅而活潑。”
現代漢語規範化學術會議的召開和國務院《關於推廣
國語的指示》的發布近50年了。50年前的媒體主要為
報刊和
廣播,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當今媒體已從報刊、廣播,發展到電視、網路。隨著媒體的發展,媒體語言對社會語言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了,對媒體語言的研究也越來越迫切。現僅提出幾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何定性
⒈ 有無媒體語言 (1)認為沒有媒體語言。如[美]司卡萊認為:“有媒體的存在,有語言的存在,有它們之間的關係,但很難說有一個獨立的媒體語言存在。” (2)認為是語言在媒體中的運用。如對網路語言的認識,“認為網路語言的存在只是語言的運用問題。” (3)認為存在有自身獨特規律和完整系統的媒體語言。如多數研究
新聞語言、
廣播電視語言和網路語言的專家學者和業界人士的觀點。 (4)認為無論是語言在媒體中的運用,還是有獨特規律的媒體語言,都可以稱為媒體語言。如現實
生活中,許多人都稱其為媒體語言。
⒉ 媒體語言的內涵、外延 (1)寬派認為,媒體語言包括媒體傳播的符號系統。如
黃匡宇對電視新聞語言的概括:電視新聞語言系統包括抽象語言系統和具象語言系統。抽象語言系統由抽象音響語言(
播音語言、現場語言)和文字(螢幕文字、畫面文字)組成。具象語言系統有客觀性具象語言(造型語言:如形體語言、表情語言、著飾語言、色彩語言、空間語言、圖表語言;具象聲響語言:現場音響、音樂語言)和主觀具象語言(線條、光線、色彩、影調、角度、
景別、
蒙太奇、特技)組成。 (2)窄派認為,媒體語言單指在媒體中使用的語言、文字。 (3)中派認為,媒體語言包括在媒體中使用的有聲語言、
副語言、體態語、文字、音響、相關圖表、字母等。
⒊ 媒體語言的屬性和功能 (1)屬性:①認為媒體語言是單質的,屬套用語言學科。②認為媒體語言是多質的,具有
新聞、語言、
藝術、技術等綜合性特徵。 (2)功能:①認為媒體是輿論宣傳工具,媒體語言主要具有宣傳功能。②認為媒體是傳播的工具,媒體語言主要具有傳播的功能。③認為媒體既具有宣傳功能又具有
傳播功能,媒體語言也既有宣傳功能,又有傳播功能。
⒋ 媒體語言的特徵。 這裡主要是講各種媒體語言的共同特點: (1)傳播範圍的
社會性。 (2)傳播速度的時效性。 (3)傳播手段的技術性。 (4)傳播符號的規範性。 (5)傳播言語的技巧性。 (6)傳播方式的策略性。 ⒌ 媒體語言對社會
生活的影響 (1)及時、迅速。 (2)廣泛、深入。 (3)示範、導向。
如何分類
所謂分類,就是“根據事物的特點分別歸類。”媒體語言的分類,就是根據媒體語言所呈現出的不同特徵對其劃分歸類。這種劃分歸類,對於深入認識媒體語言的特點,有針對性地把握媒體語言研究對象,具有重要作用。由於媒體語言的多質性、綜合性,其分類也不能簡單從事。
⒈ 分類原則: (1)多視角、多分法。(2)多層次、細分法。(3)邊分類、邊綜合。
⒉ 按媒體劃分,可分為報刊語言、廣播語言、電視語言、網路語言等。
⒊ 按文體劃分,可分為
新聞(訊息)語言、評論語言、通訊語言、文藝語言、廣告語言等。
⒋ 按語言傳播樣式劃分,可分為有聲語言和文字語言等。
⒌ 按傳播符號劃分,可分為有聲語言傳播和
副語言傳播等。
⒍ 按節目傳播方式劃分,可分為直播語言和錄播語言。
⒎ 按語言
表達方式劃分,可分為宣讀式、評述式、播報式、談話式等。…… 以上是從不同視角,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式。其中4、5、6、7主要是指
廣播電視語言。 在上述分類基礎上,就某一類、某一項,還可以進行多層次地細分。比如,按媒體,可以分為報刊、廣播、電視、網路語言等,其中,電視語言又可分為
播音語言和非
播音語言;播音語言又可分為口播語言、配音語言、
採訪語言、主持語言等;口播語言又可以分為
新聞口播和綜藝口播等;配音,也可以分為新聞片解說、專題片解說、給專題片中人物配音等等。 多視角、多層次劃分後,由於不同類型的交叉融合,在實際分類中往往是邊劃分、邊綜合。比如,要劃分出
電視口播新聞這個類,就意味著一方面對媒體系統的劃分,分出電視來,一方面同文體系統中分出來的新聞合成,產生出電視口播新聞這個類。對分類的認識,不能簡單地看成切分,其中還有合成,是一個分合聯變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使分類切合實際。 由此可見,分類是必須的;分類可多視角、多層次,分類是無止境的;分類總是相對的;在實際運用中,分類總是一個分合聯變的過程。
如何規範
⒈ 媒體語言必須規範。 (1)規範是語言自身發展、
言語交際的需求。(2)規範是
大眾傳播的必然要求,大眾傳媒要完成任務,實現傳播,必然要求語言規範。語言越規範,傳播越廣泛。(3)推廣
國語以媒體語言為榜樣,所以媒體語言規範應高標準,嚴要求。
⒉ 注意把握各媒體的不同特點,研究做好媒體語言規範工作的規律。比如,同樣要求
新聞語言規範,報紙主要是書面語,是供人們“看”的,是對文字的把握;廣播則是口語,主要是對有聲語言的把握,是從“聽”角度衡量其語言是否規範;而電視則是從“視、聽”的角度來把握語言規範;網路語言規範的發展趨勢還正在探討中。
⒊ 注意從整體上把握語言規範系統。比如,
播音員、
主持人的語言,一說不規範,往往就考慮是不是讀錯字了(當然語音是規範的一個重要內容),其實播音語言規範遠不止這些。播音語言規範是一個系統,包括語音、辭彙、語法的規範;包括語言表達樣式的規範;包括語言技巧系統(內部技巧、外部技巧)的規範;包括語言、
副語言(體態語)運用的規範;包括語言通過電子傳播過程的規範等等。
⒋ 在媒體語言
規範領域需要討論的一些熱點問題。如:(1)網路語言發展的趨勢,如何做好網路語言規範工作;(2)媒體間的互動和融合,使得媒體語言特點發生的變化,給媒體語言規範提出的新的課題;(3)在媒體中如何處理好外來詞、字母詞等使用的規範問題;(4)深入研究各種媒體規範的特點;(5)如何建立好語言規範系統,如
副語言、
體態語的規範系統;(6)如何處理好
播音主持語言規範與個性、風格的關係;(7)怎么看待播
新聞與說新聞;(8)如何認識
廣播電視語體,有人認為有,有人認為沒有。
語言特色
散文
散文,是狹義的散文,一般稱作抒情散文;五四時期,曾有“美文”“小品文”和“隨筆”之稱;當代又有人稱之為“
藝術散文”。 散文,是一種描寫見聞、表達感悟的自由靈活的文學樣式。描寫見聞、表達感悟,是就散文的內容而言;自由靈活,是就散文的形式而言。我們欣賞散文,既要細心領會作者對於
自然和人生的描述與感悟,又要認真品評作者表達這種感悟所用的形式。 先說內容。作者不論是述說人生,還是描寫自然,不論是說“自家事”,還是說“人家事”,無不從自我感悟出發。這種感悟,既是對事物的特殊意義和特殊美質的發現,也是作者感情激盪、神思飛揚的心靈體驗過程。作者的感悟,是散文的思想感情、意味情趣的本源。 這種感悟的特點,首先是它體現著作者的個性。也就是說.作者披襟
剖心,真誠道白,讓讀者從文中見出作者本人的經歷、個性、趣味、愛好、志向、學識、修養……如
老舍的《濟南的冬天》,描寫了濟南暖冬
日照下的地形地勢、積雪的山、清明的水……作者是“一個在
北平住慣的人”“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他傳達給我們的是一個“外來人”“客居者”新鮮、獨特、豐富的感受(或許這種感受是濟南本地人習以為常的,以至於感受力“鈍化”了)。 其次,作者的感悟包含或暗示著時代和
社會的影響。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來源於社會
生活和個人生活的體驗。因此,作者的感悟要保持個體的
真實性,又不陷於個人心靈的“狹隘”圈子,而尋求與讀者心靈的直接、廣泛的溝通,以期獲得讀者的共鳴。如
魯迅的《藤野先生》,描寫作者一生中最難忘懷的一段生活,表現一個普通的日本教師對中國
留學生的關愛,也寫出了作者當時經歷的一次重大的思想轉折。讀者既能讀出作者的愛國情懷以及對異邦師長的深情,也能看到中國人作為弱國於民備受異族人的欺侮的悲慘現實。 再說形式。散文通常寫
自然風物、
社會風雲的一角,寫名士凡人的一些片段事跡,抒寫一縷情思,傳達某種趣味。有人說散文姓“散”, “散”就是散淡散漫、自由靈活。這種自由靈活,表現為在服從內容需要的前提下,寫法不拘一格,任意起止, “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蘇軾)。我們讀過魯迅、
朱自清、
冰心的散文,它們無一不是精思巧構、自然順暢而又奇妙獨異之作。因為作者對所寫材料十分熟悉,胸有成竹,能夠為散文設計出最佳的結構藍圖,同時又具有嫻熟的表現技巧,能輕鬆自如地使那結構藍圖得以實現。 如細緻探究,具體情況又各顯不同。就結構而言,千變萬化,文無定法。有的比較講究章法,精心布局,形式顯得縝密、謹嚴,讀者很容易掌握其脈絡、層次,如朱自清的《春》;有的只是圍繞一個中心,牽住一條
線索組織材料,控制思路,形式比較鬆散、自由,但脈絡、層次也清晰可辨,如老舍的《
濟南的冬天》;還有的只是抒寫一種心境或情緒,錯綜變化,全憑主觀感情的暗中控制,因而在形式上顯得更加隨意,似乎無跡可求,如
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 就筆法而言,細小處落筆,詩意盎然。散文作家的筆墨,總是在對人物事件的細微處、局部的精描細繪處見出精彩的。如
朱自清的《背影》抓住父親背影這一細節大做文章,對父親過鐵道、上下月台買橘子的情景不厭其煩地寫來。正因為有這樣的精描細繪,後面的“我的眼淚又來了”“唉!我不知何時再能與他相見”這樣的抒情語句才有出處,才落到實處。又如
宗璞的《
紫藤蘿瀑布》,寫景抒懷,其中對“像一條瀑布”的“一片輝煌的淡紫色”藤蘿景況描寫細緻生動,淋漓盡致,占據了大量篇幅,分外引人注目。這些描寫是抒情的起點或依託,是情思遐想得以飛動飄揚的緣由,是作者由小見大、悟出“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一深刻
哲理的基礎。有人說“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詩”,這詩意就從這種精描細繪中來。 就語言而言,散中見整,清新
自然。散文的語言具有樸素、自然、流暢、
簡淨等特點。它不刻意雕飾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蘊。而且,散文的語言經過情感的陶冶、鍛鍊,又有很強的抒情味和感染力。看看這樣的句子: “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裡,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春》)雖然平自如話,但寫得很動情,很有韻味,有一種自然流動的節奏。有時作者也特意錘鍊一些富有深刻哲理的語句,”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分外引人關注,如
馮驥才的《珍珠鳥》最後寫道: 我筆尖一動,流瀉下一時的感受: 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這是全文的點晴之筆。另外,為了增強語言的感染力,作者經常運用多種修辭
方法,表現出文學語言的精彩,以期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春》的結尾: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
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其中有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修辭方法,有文采,有氣勢,有感情,像詩一樣美。 這些內容上的意味、情致和形式上的變化、創新,只有通過廣泛深入的實踐,通過對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等多種閱讀方法的體認,通過多多接觸各種不同的散文作品,多多磨鍊我們的感受力、想像力、理解力、悟性。才能體會得到,才能體會得深透。有人說散文是“將作者思索體驗的世界,只暗示於細心的注意深微的讀者們”,這既道出了散文
創作的特點,又道出了散文欣賞的特點。
文言文
一、言文分離。語言學研究認為,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二者相互影響又互相促進,關係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言與後世的口語逐漸拉開了距離。從漢魏到明清,由於官方的推行和
科舉考試的需要,讀書人刻意模仿“四書、五經”的語言寫詩撰文,以古雅為尚。這樣,作為書面語的文言就與人們口頭實際用的語言距離越來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離的現象。
二、歷久不變。一直到“五四運動”以前,文言作為占統治地位的
書面語言被人們代代相傳、沿用下來,其語言成分基本未變。例如先秦時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虛
詞的用法等都在歷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連語言三要素中最活躍的辭彙,在文言裡也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有些詞的
古義在口語中早已消失,可在
文言文中卻照舊使用。雖然後世人們在模仿中難免會摻入些許當時的口語,從而給文言帶來某些細微的變化,但從總體看來,文言在辭彙系統、語法系統方面還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簡練。我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寫成的,其中許多不朽的作品歷來以簡約精練著稱。可以說文言本身就包含著簡練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
單音節詞占優勢,
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比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
主語、賓語、謂語、介詞的情況很常見。再加上歷代名家多注重錘鍊語言,講求“
微言大義”,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嚴密簡潔的風格。
四、古奧難懂。由於年代的久遠,與口語相脫離的文言越來越艱澀難懂了。
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奧的詞語,還有許多陌生的名目
典章制度……這一切,在初學者的眼中成了
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給古書作注,解決難懂的問題,歷來是文人學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