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國

襄國

襄國,中國古代的都城、郡、縣,位於河北邢台市邢台縣境內,襄縣故城在今邢台開發區王快鎮百泉村一帶。

十六國時,羯族石勒建襄國城(今橋東)為都,公元335年石虎遷都於鄴,襄都改設襄國郡,南北朝時,襄國郡縣並存。

襄國之名,歷經兩漢一直到隋末,或為都城,郡、縣,存在時間超過680年,隋開皇十六年(596年)開始廢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襄國
  • 政區類別:都城、郡、縣
  • 始置年代:公元前206年
  • 存在時間:前206年-352年、496年-618年
  • 地理位置:河北邢台市西南,南部
  • 代表人物:石勒、石虎、張禹、張耳
建置沿革,建置起源,襄國故都,襄國都城,襄國故城,襄都舊考,襄都今考,襄國之戰,襄國郡,後趙襄國郡,北齊襄國郡,北周襄國郡,隋代襄國郡,襄國縣,襄國縣(舊治),襄國縣(移治),邢台縣名人,張耳,石勒,張賓,張禹,參閱文獻,《史記》,《十六國春秋》,《北齊書》,《通典》,《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御覽》,《資治通鑑》,《輿地廣記》,《春秋地名考略》,《讀史方輿紀要》,《大清一統志》,

建置沿革

前236年,秦滅趙,“秦兼天下,於此置信都縣,屬鉅鹿郡。按:譚其驤《界址考》,此縣亦當屬邯鄲郡”。
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占據鹹陽,分封諸侯王。改趙王歇為代王,封張耳為常山王,統治趙地,並改信都為襄國,都之。
漢高帝四年(前203年),始置襄國縣(治在今邢台市南百泉村),屬冀州刺史部趙國。
東漢,襄國縣仍屬冀州刺史部趙國。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改隸冀州魏郡。
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襄國縣更隸冀州廣平郡(析魏郡置)。
西晉時期,襄國縣隸屬司州廣平郡。
西晉永嘉六年(312年)七月,石勒進駐襄國,定都於此,大修城郭,因徙洛陽銅馬翁仲二,列於永豐門,謂其城曰建平城。
東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脫離前趙,自稱大單于、趙王,定都襄國,史稱後趙。並於京師周圍別置司州,襄國縣直屬司州(京師周圍地區稱司州)。
東晉鹹和五年、後趙建平元年(330年),石勒稱大趙天王,行皇帝事。至九月,他正式稱帝,改元建平。至此,中國北方幾乎全部歸於趙土。
東晉鹹康元年、後趙建武元年(335年),石虎遷都於鄴,舊都襄國改置為襄國郡。
東晉永和六年、後趙青龍元年(350年),冉閔殺石鑒自立,建立冉魏政權。石祗在故都襄國稱帝,改元永寧。
東晉永和七年、後趙永寧二年(351年),冉閔滅趙,劉顯復稱帝於襄國。
東晉永和八年(352年),冉閔攻滅劉顯,因毀其城垣,後趙殘餘政權覆滅,是後襄國廢入任縣。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析任縣地復置襄國縣,並縣治遷址(治在今邢台市橋東區),初屬司州廣平郡,孝昌三年(527年)改隸北廣平郡。
北周靜帝大象元年(579年)五月,以襄國郡為趙國(《周書·宣帝紀》載)。
隋開皇九年(589年),襄國縣更名龍岡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邢州,龍岡縣屬邢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邢州復改為襄國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廢除襄國郡,改為邢州,置總管。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龍岡縣更名邢台縣(今河北省邢台縣)。

建置起源

史記·項羽本紀》始有“襄國之名”,公元前206年,項羽封張耳常山王,都襄國(轄鉅鹿、邯鄲、常山)。
三國疆域表·冀州廣平郡襄國縣三國疆域表·冀州廣平郡襄國縣
西晉司馬彪撰《後漢書》說襄國地名始於項羽,後史書沿襲此說,但未記載為項羽所改。《元和郡縣圖志》卷一五龍岡縣條稱:“秦以為信都,項羽更名曰襄國。說:“蓋以趙襄子謚名也”。謚名是指古代最高統治者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趙襄子本名趙無恤,死後方稱趙襄子,學子們認為因信都曾是趙襄子的地盤,故稱為襄國,史學界多持此說。

襄國故都

襄國都城

以襄國為名作為都城分為兩個時期,共二十一年:
(一)秦末漢初諸侯封國都城
公元前206年,項羽入關,占據鹹陽,分封諸侯王。改趙王歇為代王,封張耳常山王,統治趙地,並改信都為襄國,作為都城。漢高帝四年(前203年),襄國降為縣,屬冀州刺史部趙國
秦末漢初襄國為諸侯封國都城存在十年左右。
(二)東晉十六國後趙國都城
東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脫離前趙,定都襄國,史稱後趙。東晉鹹和五年(330年),石勒正式稱帝,改元建平。至此,中國北方幾乎全部歸於趙土。東晉鹹康元年(335年),石虎遷都於(今河北臨漳鄴鎮),舊都襄國改置為襄國郡。319年-335年,後趙石勒、石弘以襄國為都十六年。
東晉永和六年(350年),冉閔在鄴建立冉魏政權。石祗在故都襄國稱帝,改元永寧。東晉永和七年(351年),冉閔滅趙,後趙大將劉顯復稱帝於襄國。東晉永和八年(352年),冉閔攻滅劉顯,毀其城垣,此後襄國廢入任縣。350年-352年,後趙皇帝石祗、後趙大將劉顯復都襄國,僅二年。
東晉十六國時期,襄國為後趙國都城前後存續共十八年。

襄國故城

《大清一統志》卷三十順德府·古蹟
襄國故城復原圖襄國故城復原圖
襄國故城,在邢台縣西南,杜佑通典》:邢州,古祖乙遷於邢即此地,亦邢國也。《元和郡縣誌》:周成王封周公子為狄所滅,齊桓公遷邢於夷儀,按故邢國今州城內西南隅小城是也。夷儀,今龍岡縣界夷儀城是也,春秋時屬晉,後屬趙,秦置信都縣,屬鉅鹿郡,項羽改曰“襄國”,蓋以趙襄子謚為名也。趙歇為趙王、張耳為常山王並理信都。襄國今州理龍岡城是也。晉永嘉六年,石勒進據襄國,遂定都焉。至季龍徙都於鄴,以此為襄國郡。石氏既滅,罷,之後魏復為襄國縣。隋改龍岡。《太平寰宇記》:邢州大城石勒所築,後僭號名為建平城。沈括夢溪筆談》:邢州城郭進守西山時築,闊六丈可臥牛,俗呼臥牛城。府志今有故城,在邢台縣南百泉村,遺趾尚存。

襄都舊考

《十六國疆域志》卷二後趙:
《十六國疆域志》後趙襄國沿革《十六國疆域志》後趙襄國沿革
襄國,漢舊縣,《太平寰宇記》稱晉地,《道記》樂平東南有夷儀嶺,道通襄國。《太平御覽》稱:崔鴻十六國春秋·後趙錄》,前趙嘉平二年,張賓說勒雲“邯鄲襄國,趙之舊都,依山憑險,形勢之固,可擇其二邑而都”。勒於是進據襄國。《晉書》五行志:先是勒為郭敬客時,襄國有謠曰“古在左,月在右,讓去言,或入口”。古在左,月在右,胡字也,讓去言,為襄也,或入口,為國也。至是勒始都之。《後趙錄》:石祗鎮襄國。永和六年祗聞石鑒死,僭號於襄國。永興二年,閔功圍襄國。《穆帝紀》,永和七年,石祗打敗冉閔於襄國,四月,劉顯殺石祗,僭帝號於襄國,載記。永和八年,冉閔追劉顯至襄國,顯將曹伏駒開門納閔。閔殺顯及公卿已下百餘人,焚襄國宮室,遷其民於,有大城(《太平寰宇記》稱、《隋圖經》雲大城,本勒所築,後擒劉曜盡得秦隴乃於此,僭號建平)、永豐小城、建德殿、徽文殿、崇訓宮、澧水宮、單于廳、正陽門、永豐門、永昌門、東堂、西閣、明堂(辟雍靈台)、(宣文、宣教、崇儒、崇訓)諸學、觀雀台、挈壺署、永豐倉、桑梓苑、崇仁里、石井岡、常盧澤。陵墓:石勒母王夫人冢、石勒冢。

襄都今考

後趙故都---襄國城,為今邢台市的歷史地名。
公元312年七月,羯族人石勒在中丘(今內邱)人張賓的建議下,進據襄國縣,幾年中,消滅北方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自稱大單于、趙王,定都襄國,史稱後趙。統治地區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東、陝西以及江蘇、安徽、甘肅、遼寧部分地區。
後趙建國,以襄國為京都,設天下為三州二十四郡,石勒修建襄國城,城牆可臥牛,故稱臥牛城,建平城四周有四個子城拱衛,以年號稱做建平大城,石勒引達活泉水周流城內,城開四門,以北苑作為襄國大市。襄國城經十八年建造完工。石勒於建平城內修建建德宮,豪華無比,石勒是羯人,稱皇帝又稱單于,故建德宮兼漢族皇宮風格和北方遊牧民族風格,當時的後趙京都襄國人口達70萬,是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堪為名城。
襄國
後趙襄國城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巍峨壯觀的宮殿群所煥發出的帝王氣概。石勒在襄國城所建的建德宮的主要建築有正陽門、端門、建德殿、建德後殿、徵文殿、單于庭、單于台、東堂、西閣、後六宮、百尺樓、崇訓宮、社稷壇,宗廟、挈壺署、藏冰室等,建德宮四門南曰正陽門、東曰永昌門,西曰永豐門、北曰止車門,襄國城內建有太學,還有宣文、宣教、崇儒、崇教等十餘所國小,石勒還在襄國城西起明堂、辟雍、靈台,又立桑梓苑和籍田,此外,石勒還在襄國近畿建造了水上離宮-澧水宮(在今南和)等。
石勒在永豐小城內建設了永豐倉,即為太倉。石勒死後,石虎自居攝趙王,在襄國城內建設了觀省台(又名觀雀台),並起造太武殿,太武殿的地基高二丈八尺,東西七十五步,以彩色的碎石頭做成,下面有密室,裡邊安置五百衛士。漆瓦、金鐺、銀楹、金柱、珠簾、玉壁,全用金銀玉珠。窮極技巧。又在顯陽殿後造了靈風台九殿,選數萬美女充斥其間。太武殿西,石虎建設了昆華殿,閣上輒開大窗,皆施以絳紗幌。
襄國,319年後趙石勒都此。335年石虎遷都鄴。
349年冉閔滅石氏,350年石虎子只復稱帝於襄國,352年為冉閔所破。襄國為後趙國都共十八年,歷石勒、石弘、石虎、石祗等帝,冉閔滅後趙時,劉顯也曾在襄國稱帝。

襄國之戰

漢嘉平二年(西晉永嘉六年,312年)十二月,漢鎮東大將軍石勒擊敗西晉大司馬、都督幽、冀二州諸軍事王浚遣兵進攻襄國(今河北邢台)的作戰。
襄國
嘉平元年十月,石勒統軍屯葛陂(今河南新蔡西北),欲“雄據江漢”,消滅江南晉軍。後因大雨連綿,疾疫流行,軍中乏糧,遂納謀士張賓北徙而據,先定河北,再圖發展的建議,於嘉平二年七月北上,奪占襄國,隨後命諸將攻掠附近冀州郡縣壁壘,徵集糧食物資。漢帝劉聰得報後加封石勒都督冀、幽、並、營四州諸軍事、冀州牧。從此,石勒稱雄襄國,改變以往流動作戰方式,開始建立自己的根據地。時廣平(今河北雞澤東南)人張豺、游綸擁眾數萬,占據苑鄉(今邢台東北),受命於晉幽州刺史王浚。同年十二月,石勒遣夔安、支雄等7將進攻苑鄉,破其外壘。王浚急遣督護王昌率諸軍與遼西鮮卑段疾陸眷及段匹碑、段文鴦、段末枉等共5萬人進攻襄國。鮮卑段氏軍進屯渚陽(今邢台市東北),石勒遣將與之交戰,皆敗。段疾陸眷遂大造戰具,準備攻城。石勒部眾甚懼,諸將主張固守疲敵,待其退而擊之。
石勒用張賓及部將孔萇之計,於北城開突門(即暗門)20餘道,在鮮卑軍攻城時,待其隊伍鬆懈,即命孔萇率精銳自突門出擊,猛襲王浚軍悍將段末枉部,不克而退。末枉追至壘門,為勒伏兵所俘。王浚軍見悍將被俘,紛紛敗退,孔萇乘勝追擊,鮮卑橫屍30餘里,獲鎧馬5000匹。段疾陸眷收集餘眾,退屯渚陽。石勒主動放還段末坯,並贈送厚禮重金,與段氏於渚陽結盟。段氏遂收兵撤還遼西,王昌亦返回薊(今北京城西南),游綸、張豺投降石勒。石勒轉攻信都(冀州治所,今河北冀縣),殺晉冀州刺史王象。王浚勢力從此衰落。

襄國郡

後趙襄國郡

十六國疆域志》卷二後趙
襄國郡,漢縣名,《元和郡縣誌》永嘉六年勒僭號,遂定都焉。石虎遷都於鄴,襄都改置襄國郡,領縣四:襄國縣南和縣任縣苑鄉縣(石氏分任縣置)。石氏即滅,襄國郡廢除。

北齊襄國郡

北齊地理志》卷一
北齊司州襄國郡北齊司州襄國郡
襄國郡,領縣三:襄國縣易陽縣中丘縣(治在今河北內丘縣西)。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易陽縣廢入襄國縣,襄國郡領縣二:襄國縣、中丘縣。

北周襄國郡

《北周地理志》卷三十
北齊置。《元和郡縣誌》:龍岡縣,秦以為信都,項羽更名曰襄國,漢因不改。周武帝改為襄國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洺州大象元年五月辛亥,以洺州襄國郡為趙國,邑一萬戶,令趙王招之國。領縣二:襄國縣中丘縣

隋代襄國郡

隋書》卷三十地理志:
襄國郡(開皇十六年置邢州)統縣七,戶十萬五千八百七十三。
龍岡,舊曰襄國,開皇九年改名焉。十六年又置青山縣,大業初省入焉。有黑山。有乾水。
南和,舊置北廣平郡,後齊省入廣平郡,後周分置南和郡。開皇初郡廢,十六年置任縣,大業初廢入。
平鄉沙河,開皇十六置。有罄山。
鉅鹿,後齊廢,開皇六年置南欒縣,後廢入焉。
內丘,有乾言山。
柏仁,有鵲山。
武德元年(618年),復改為邢州,置總管。此後襄國之名廢止。

襄國縣

襄國縣(舊治)

漢高帝四年(前203年),建置襄國縣。兩漢均屬冀州刺史部趙國。三國時屬冀州廣平郡,西晉屬司州廣平郡。十六國後趙石勒定都襄國,襄國縣直屬司州。東晉永和八年(352年),襄國城毀於戰亂,襄國廢入任縣
西漢冀州刺史部趙國襄國縣位置圖西漢冀州刺史部趙國襄國縣位置圖
自漢高帝始置襄國縣,到十六國後趙亡國廢入任縣,襄國縣建置歷時555年,舊治在今河北省邢台縣百泉村。
《後漢書》郡國志二
襄國,本邢國,秦為信都,項羽更名。有檀台。《史記》曰趙成侯,魏獻榮椽,因以為檀台。有蘇人亭。
柏人
中丘《晉地道記》曰有石門塞、燒梁關。
《補三國疆域志》補註三
廣平郡,魏黃初二年以魏郡西部置。領縣十五。
襄國,漢舊縣,屬趙國,建安十七年移屬魏郡。《兩漢志》屬趙國。《一統志》魏,屬廣平。《後漢書》注,邢州龍岡縣。《方輿紀要》今順德府城西南。
《晉書》地理志卷十四志第四
廣平郡(魏置。統縣十五,戶三萬五千二百。)
廣平邯鄲(秦置為郡)、易陽、武安、涉、襄國(故邢侯國都)、南和、任、曲梁列人肥鄉臨水、廣年(侯相)、斥漳、平恩。
《十六國疆域志》卷二後趙
魏置,《晉書·地理志》司州淪沒,劉聰洛陽為司州,及石勒復以為司州,石虎復分司州為洛洲。今考石趙司州凡領舊郡八,新置郡二,共郡十。襄國郡,漢縣名,《元和郡縣誌》永嘉六年勒僭號,遂定都焉。石虎徙都鄴,以此為襄國郡,石氏即滅,罷之,領縣四:襄國縣南和縣任縣苑鄉縣

襄國縣(移治)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析任縣地復置襄國縣,並縣治遷址,北齊屬司州襄國郡。隋初,廢除襄國郡改設邢州。隋開皇九年(589年),襄國縣更名龍岡縣,襄國縣廢止。
《北齊地理志》司州襄國郡襄國縣《北齊地理志》司州襄國郡襄國縣
自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復置襄國縣,到隋開皇九年(589年),更名龍岡縣,襄國縣建置歷時93年,縣治遷移後舊址在今邢台市橋東區。
《魏書》卷一百六地形志
司州
北廣平郡(永安中分,廣平置。)領縣三。南和縣任縣襄國縣(秦為信都,項羽更名。二漢屬趙國,晉屬,後並任。太和二十年復。有襄國城。)
《北齊地理志》卷一
司州
襄國郡,北齊置,領二縣:襄國縣中丘縣
《北周地理志》卷三十
洺州
襄國郡北齊置。領縣三:易陽縣襄國縣中丘縣
《隋書》卷三十地理志:
襄國郡(開皇十六年置邢州)統縣七,戶十萬五千八百七十三。
龍岡,舊曰襄國,開皇九年改名焉。

邢台縣名人

張耳

張耳(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02年),大梁人。秦末漢初人物,曾參加秦末農民起義軍,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後歸漢成為劉邦部屬,被封為趙王,建都襄國(今邢台)。漢高帝五年薨,謚曰景王。習稱趙景王。

石勒

石勒,十六國時期後趙的創立者,定都邢台,為後趙高祖;

張賓

張賓,南和人,一說內丘人,後趙右侯,十六國時期最著名謀士,史稱“機不虛發,算無遺策”。

張禹

張禹,字伯達,東漢襄國人(今邢台市邢台)。歷任揚州刺史、兗州刺史、太尉、太傅錄尚書事(宰相),以定策功封安鄉侯。

參閱文獻

《史記》

(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欲 自王,先王諸將相。……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

《十六國春秋》

(北魏)崔鴻十六國春秋》後趙錄:
前趙嘉平二年,張賓說勒曰:“邯鄲、襄國,趙之舊都,依山憑險,形勢之固,可擇此二邑而都,然後命將四出,授以奇略,王業可圖。”石勒於是進據襄國,聰授勒都督幽、冀、並、營四州諸軍事,冀州牧,進封本郡公,邑萬戶。三年,以征虜將軍為魏郡太守,鎮鄴三台。篡奪之謀,兆於此矣。
建平元年二月,車騎石虎等上尊號,勒不許,固請,勒號趙天王,行皇帝事,大赦。八月,郡臣又固請,以名位不正,宜即尊號。九月,僭即皇帝位,大赦改年。

《北齊書》

(唐)李百藥北齊書
爾朱榮至東關,愍乃見榮。榮欲分賊勢,遣愍別道向襄國,襲賊署廣州刺史田怙軍。愍未至襄國,已擒葛榮。即表授愍建忠將軍。分廣平易陽、襄國,南趙郡之中丘三縣為易陽郡,以愍為太守。賜爵襄國侯。

《通典》

(唐)杜佑通典》卷第一百七十八·州郡八
冀州。上。今置郡府二十二 縣一百二十七
邢州今理龍崗縣。古祖乙遷於邢,即此地,亦邢國也。春秋時,衛侯滅邢;魯僖公時,晉伐衛取邢,其地遂屬晉。七國時,屬趙。秦為巨鹿邯鄲二郡地。項羽分趙,立張耳為常山王,居信都,更名信都曰襄國,即其地也。漢屬巨鹿、常山二郡及趙、廣平二國地。後漢因之。晉為巨鹿、趙二國。石勒都於此。張賓進說曰:「襄國因山憑險,形勝之國,可都之。」後魏巨鹿郡。隋置邢州,煬帝初置襄國郡。大唐為邢州,或為巨鹿郡。領縣九:
龍崗縣:秦為信都縣,項羽改為襄國。漢至隋始改為龍崗。夷儀嶺在縣北百五十里,左傳雲“邢遷於夷儀”,即此。

《元和郡縣圖志》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十五
邢州,鉅鹿。上。開元戶五萬八千八百二十。鄉一百二十。元和戶三千六百九十三。鄉三十三。
禹貢》冀州之域。亦古邢侯之國,邢侯為紂三公,以忠諫被誅。周成王封周公旦子為邢侯,後為狄所滅,齊桓公遷邢於夷儀。按故邢國,今州城內西南隅小城是也。夷儀,今龍岡縣界夷儀城是也。春秋時屬晉,後三家分晉屬趙。秦兼天下,於此置信都縣,屬鉅鹿郡,項羽改曰襄國,蓋以趙襄子謚名也。趙歇為趙王,張耳為常山王,並理信都襄國,今州理龍岡城是也。前趙嘉平元年,石勒屯兵許昌,張賓說勒曰:“觀王彌有王青州之心,遲回未發者,懼明公踵其後也。明公獨無并州之思乎?”勒從之,遂長驅至鄴攻晉北中郎將於三台。張賓又進曰:“三台險固,攻之未易卒下。王彭祖、劉越石大敵也,宜及其未至,密規進據牢城,掃定並薊,桓文之業可濟也。邯鄲、襄國,趙之舊都,依山憑險,形勝之國,可擇此二邑而都之,王業可圖也。”勒於是進據襄國。王浚遣兵五萬人來討勒,勒欲挑戰,張賓諫曰:“夫用兵,當以己所便,擊彼所不便。今段末強悍,且宜示之以弱,鑿北壘為突門二十餘道,伏精卒,候賊列守未定,出其不意,擂鼓奮勇,直衝柸帳,柸卒既奔,則彭祖可指辰而定也。”勒從其計,遂生擒末柸。永嘉六年,勒僭號,遂定都焉。至季龍徙都鄴,為襄國郡。石氏既滅,罷之。後魏復為襄國縣。隋開皇三年,以襄國縣屬洺州,九年改為龍岡縣,十六年割龍岡等三縣置邢州,以邢國為名也。大業三年,改為襄國郡。武德元年,改為邢州,置總管。二年,陷竇建德,四年討平之,又為劉黑闥所陷,五年擒之,依舊為邢州。
州境:東西二百八十二里。南北一百三十六里。
八到:西至上都一千九百里。西南至東都八百四十里。東北至趙州一百九十里。東至貝州二百三十里。西逾山至儀州二百三十五里。東南至州一百二十里。
貢賦:開元貢:文石獅子,絲,布。賦:綿,絹。
管縣九:龍岡,堯山鉅鹿沙河平鄉南和,任,內丘,青山。
龍岡縣,上。郭下。古邢國也,秦以為信都,項羽更名曰襄國,漢因不改。
石勒僭號據之,勒未立前,襄國有議曰“古在左,月在右,讓亡言,或入口。”
議者以為胡有襄國也。周武帝改為襄國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洺州,九年改為龍岡縣,以西北有龍岡,因名之。十六年,於此置邢州,龍岡縣屬焉。皇朝因之。
土山,在縣東百五十步。昔冉閔石祗於襄國,為土山地道於此。
石井岡,一名龍岡,在縣西北七里。岡上有井,大如車輪,石勒時天旱,沙門佛圖澄於此掘得一死龍,長尺餘,漬之以水,良久乃蘇,雨遂大降,因名龍岡。
夷儀嶺,在縣西百五十七里。
夷儀故城,在縣西一百四十里。今俗謂之隨宜城,蓋語訛也。
石勒墓,在縣南十五里。

《太平御覽》

(北宋)李昉 等《太平御覽》卷一百六十一
州郡部七
河北道上
邢州
十道志》曰:邢州,鉅鹿郡。《禹貢》冀州之域。秦並天下,於此置信都縣,屬鉅鹿郡。
左傳》曰:凡蔣、邢、茅,周公之胤也。又,成十五年,楚大夫申公奔晉,晉以為邢大夫。(東陽,晉之山東,魏州廣平是。)
郡國志》曰:邢州尚書坊東平地,周百餘步,其所鳴響,人馬行上轟轟有聲,掘之即火出。
十三州記》曰:鉅鹿,唐虞時大麓之地。《尚書》:“堯試舜百揆,納於大麓。”麓則林之大者。堯之禪舜,欲使天下皆見之,故合群臣與百姓,納之大麓之野,然後授舜,以明己禪也。
張耳傳》曰:高祖從平城還,過趙,趙王自上食,禮甚卑。高祖箕踞。趙相貫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上過欲宿,心動,問:“縣名為何?”曰:“柏人。”上曰:“柏人者,迫於人也!”不宿而去。(柏人,今堯山縣。)

《資治通鑑》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九·漢紀一
……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従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治襄國。【《括地誌》邢州,本漢襄國縣,秦置三十六郡,於此置信都縣,屬鉅鹿郡,項羽改曰襄國。子據《班志》襄國縣屬趙國,信都縣屬信都國,漢蓋又分為二縣。宋白曰:趙王歇都襄國,今邢州所理龍岡縣城是也。】

《輿地廣記》

(北宋)歐陽忞輿地廣記》卷十一河北西路
上。邢州,春秋時為邢國,衛人滅之。戰國時屬趙。秦屬鉅鹿、邯鄲郡,常山王張耳都焉。漢屬趙國、廣平、鉅鹿、常山郡,後漢因之。晉屬鉅鹿、趙國。後趙石勒亦都焉。後魏為鉅鹿郡。隋置邢州後,為襄國郡。唐復為邢州,天寳元年屬鉅鹿郡。梁升保義軍節度。後唐改為安國軍。今縣八:
上。龍岡縣,故邢國,秦時謂之信都。項羽立張耳為常山王居此,更名曰襄國。漢屬趙國,後漢因之,晉省焉。石勒陷冀州,張寳曰:襄國因山慿險,形勝之地,可都也。太興二年,勒僣號於襄國。其後為慕容氏所滅。隋開皇九年,改為龍岡縣,襄國郡治焉。唐為邢州,有夷儀城,在縣北一百五十里,《春秋》僖五年,邢遷於夷儀,即此。

《春秋地名考略》

(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卷九:
邢國於邢。《史記》:成王封周公旦子靖淵為邢侯,襄十二年。《》曰:凡蔣邢茅胙祭臨於周公之廟,葢魯人聞諸國之喪,各以族屬遠近臨之,此為尤親也,其地在河北祖乙遷都於邢,世紀邢侯為紂三公,忠諫被誅,即此。隠五年,石碏州吁,衛人逆公子晉於邢,始見於經。五年,曲沃莊伯以鄭人、邢人伐翼,杜註:邢國在廣平襄國縣。閔元年,狄伐邢,齊人救邢。二年,齊桓公遷邢於夷儀。僖元年,齊師曹師城邢。十八年,邢人狄人伐衛。十九年,衛人伐邢。二十年,齊人狄人盟於邢。二十五年,衛侯毀滅邢。成二年,晉人以屈巫為邢大夫。杜註:晉邑,葢衛取邢地,又入於晉也。蔡聲子曰:子靈奔晉,晉人與之邢,以為謀主,即此事。昭四年,司馬侯曰衛邢無難,狄亦滅之。十四年,晉邢侯與雍子爭田。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邢,任、欒、鄗諸邑既而邢復入於晉。戰國為趙邑,趙孝成王檀台,以朝諸侯,謂之信都。秦滅趙,置信都縣。秦末趙王歇都此,項羽使張耳都之,改為襄國,葢取趙襄子謚為名。漢亦為襄國縣,屬趙國,後漢因之。晉屬廣平郡石勒改為建平城。《後趙錄》:石勒由石門進據襄國,後擒劉曜,盡得關隴,乃僭號建平,大修城郭,徙洛陽翁仲銅馬各二,列於永豐門,謂其城曰建平城。冉閔滅趙,劉顯復稱帝於襄國。晉永和八年,閔攻滅顯,毀其城,是後襄國廢入任縣。魏太和二十年,復改置襄國縣,屬北廣平郡。隋改為龍岡縣,置邢州治焉。龍岡者,石趙佛圖澄掘地得死龍,咒之騰空直上,故以為名。歷唐宋間置郡、軍,旋廢,大率皆曰邢州。宋宣和二年,改曰“邢台縣”。元屬順德府,尋改路。明復為府,今仍之。古襄國城在府治西南,北齊武平初,有掘古冡得銅鼎,受五六升,銘曰“邢侯夫人姜氏”。今其冡猶在邢防境。

《讀史方輿紀要》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五
◎北直六
襄國城在今城西南。殷祖乙遷都於邢,即此城也。春秋時,邢侯都於此,為衛之與國。隱四年,石碏昔殺州吁,衛人逆公子晉於邢而立之。閔元年,狄伐邢,齊人救邢。僖元年,狄復伐邢,齊侯帥諸侯之師以救邢,遷邢於夷儀。二十五年,衛侯毀滅邢。二十八年,晉伐衛。是時,邢為晉所取。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邢。既而邢復入於晉。戰國為趙邑。秦滅趙,置信都縣。秦末,趙王歇都此。項羽使張耳都之,改為襄國。自是歷漢及晉,皆為襄國縣治。石勒據之,亦謂之建平城。《後趙錄》:石勒由石門進據襄國,後擒劉曜,盡得關隴,乃僭號建平。大修城郭,因徙洛陽銅馬翁仲二,列於永豐門,謂其城曰建平城。又勒擒劉曜至襄國,舍曜於永豐小城,蓋即永豐門外耳。《元豐九域志》:建平城,石勒所築,即今邢州城。非也。冉閔滅趙,劉顯復稱帝於襄國。晉永和八年,閔攻滅顯,因毀其城垣。是後襄國廢入任縣後魏太和二十年,復置襄國縣,移於今治。魏收《志》:襄國縣有襄國舊城。是也。又《隋書地理志》:後齊易陽縣入襄國縣,置襄國郡。後周改襄國曰易陽,別置襄國縣。隋開皇初,郡廢。易陽,今廣平府之廢臨洺縣,則襄國改徙非一處矣。宋白曰:隋以易陽還故治,而襄國亦仍理舊城也。宋沈括《筆談》:邢州城,郭進守西山時築,闊六丈,可臥牛,俗呼臥牛城。一說城東有牛尾河,因名也。今城明朝因故址修築,周十二里有奇。

《大清一統志》

(清)穆彰阿大清一統志》卷三十
順德府領縣九
時邢都,初為邢國,秦置信都縣,項羽改曰襄國,漢屬趙國,後漢因之。建安十七年割屬魏郡,晉屬廣平郡,復併入任縣後魏太和二十年,復置,屬北廣平郡建義初,分屬易陽郡。周武帝襄國郡,隋開皇初郡廢,九年改曰龍岡縣,十六年為邢州。治尋為襄國郡治,唐初仍為邢州治,五代因之。宋宣和二年,改曰邢台,為信德府治,金仍為邢州治,元為順德路治,明為順德府治,本朝因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