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本名:蘇益
- 所處時代:唐朝
- 出生地:唐朝
- 出生時間:856
- 去世時間:949
- 主要成就:為泉州押衛都統帥
人物評價,人物生平,人物家譜,蘇氏譜亭記,蘇姓源流釋,新修譜序,姓氏源流,遷徙分布,郡望堂號,家乘譜牒,歷代名人,行第,
人物評價
御史宣義大夫蘇結遺像(衡陽蘇姓始祖)
贊曰
品貌莊嚴,正氣凜然
泥塗軒冕,退息林泉
木石為伍,鹿豕交旋
浮雲富貴,子肖孫賢
人物生平
同安蘇姓入閩始祖蘇益(856-949),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自河南光州固始縣隨王潮入閩,為泉州押衛都統帥,結廬於現在的同安縣城西北隅葫蘆山下,所以蘇姓以“蘆山”為堂號。蘇益之子蘇光誨於葫蘆山下建府第,後來府第故宅成為宗祠“蘆山堂”。蘇姓傳至第六代,誕生了偉大的科學家蘇頌。在宋代,蘇姓科第輩出,英賢競立。可是到了元代,同安的蘇姓因“糧禍”遭到了一場劫難。
這時,蘇家連忙向朝廷上奏本,陳述被賊掠害詳情。此案拖了8年,朝廷才派邱宗魯、曹日修為欽差大臣,會同縣尉黃童辦理這個案件。蘇家得到訊息,馬上備辦香案接旨,盛情款待欽差大人。誰知邱、曹二人是惡差,不僅不秉公辦案,還乘機敲詐勒索。蘇頌的九世孫蘇唐玠和蘇唐英二人,平時性格剛強,又略帶幾分酒意,一時性起,當場將二位欽差踢死。這下可惹了彌天大禍,蘇氏二人及其家族當場被捕查抄,“蘆山堂”被放火燒毀。“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所有蘇姓人家同時受到株連。
人物家譜
蘇氏譜亭記
匹夫而化鄉人者,吾聞其語矣。國有君,邑有大夫,而爭訟者訴於其門;鄉有庠,里有學,而學道者赴於其家。鄉人有為不善於室者,父兄輒相與恐曰:“吾夫子無乃聞之!”嗚呼!彼獨何修而得此哉?意者其積之有本末,而施之有次第邪。今吾族人猶有服者不過百人,而歲時蠟社,不能相與盡其歡欣愛洽,稍遠者至不相往來,是無以示吾鄉黨鄰里也。乃作《蘇氏族譜》立亭於高祖墓塋之西南而刻石焉。既而告之曰:“凡在此者,死必赴,冠、娶妻必告,少而孤則老者字之,貧而無歸則富者收之。而不然者,族人之所共誚讓也。”歲正月,相與拜奠於墓下,既奠,列坐於亭。其老者顧少者而嘆曰:“是不及見吾鄉鄰風俗之美矣。自吾少時,見有為不義者,則眾相與疾之,如見怪物焉,栗焉而不寧。其後少衰也,猶相與笑之。今也,則相與安之耳。是起於某人也。夫某人者,是鄉之望人也,而大亂吾俗焉。是故其誘人也速,其為害也深。自斯人之逐其兄之遺孤子而不恤也,而骨肉之恩薄;自斯人之多取其先人之貲田而欺其諸孤子也,而孝弟之行缺;自斯人之為其諸孤子之所訟也,而禮義之節廢;自斯人之以妾加其妻也,而嫡庶之別混;自斯人之篤於聲色,而父子雜處,歡嘩不嚴也,而閨門之政亂;自斯人之瀆財無厭,惟富者之為賢也,而廉恥之路塞。此六行者,吾往時所謂大慚而不容者也。今無知之人皆曰:‘某人何人也,猶且為之。’其輿馬赫奕、婢妾靚麗,足以盪惑里巷之小人;其官爵貨力,足以搖動府縣;其矯詐修飾言語,足以欺罔君子,是州里之大盜也。吾不敢以告鄉人,而私以戒族人焉:仿佛於斯人之一節者,願無過吾門也。”予聞之,懼而請書焉。老人曰:“書其事而闕其姓名,使他人觀之,則不知其為誰,而夫人之觀之,則面熱內慚,汗出而食不下也。且無彰之,庶其有悔乎?”予曰:“然。”乃記之。(老泉公記)
蘇姓源流釋
根據歷史經典和老泉公(蘇洵)創蘇姓家譜記載:蘇姓先祖始自我國五帝時期的高陽氏顓頊。顓頊是黃帝曾孫,生稱,稱生卷章(即老童),老童之子黎和吾回,黎為帝嚳時代火正之職,能推廣用火,給人們帶來光明與溫曖,造福與百姓,帝嚳賜給他“祝融”之稱,(即光明之神的稱號)。其後共工氏在長江流域作亂,黎奉命率兵前往征討,戰敗,帝嚳怒之,將黎以罪殊死,後改命其弟吾回為“祝融”氏首領,並繼任火正之職。吾回之子陸終,根據秦漢古籍《世本》帝系篇中記載:陸終從鬼方部落娶了一位妻子叫女嬪,有超人的本領,她生六個兒子,長子樊,稱昆吾氏;次子惠連,稱岑胡氏;三子籛,稱大彭氏;四子求言,稱鄶人氏;五子季安,稱曹氏;六子季連,稱羋氏,六個兄弟都很發達。其時中國歷史由新石器原始社會進入了夏代的奴隸社會,他們都受封於諸侯而立國。予蘇姓家族是昆吾樊公的後裔,在夏初樊公受封為諸侯伯,其領地於今山西運城縣一帶,後氏族發展擴大,又遷都到原“祝融”之虛,今河南許昌一帶,昆吾氏族勢力頗大,是夏代諸侯國的十霸之一。昆吾氏族以精於陶器製作而著名,又善雕璜琢玉、冶金和占卜。在夏代繼樊公之後,代代世襲,世官世祿,霸業昆吾國。至夏王太康王政腐敗,昆吾氏組建勤王之師,自為盟主,征討諸侯,以尊夏朝王室。到了夏末,夏王“桀”為政暴虐荒淫,百姓怨聲載道,昆吾氏族起來造反,率領許多小方國反對夏桀,企圖取夏而代之。但當時東方中原的殷商氏族也很強大,也正在積極準備推翻夏朝而代之,當然不允許昆吾氏族來破壞他們的計畫。於是,在商氏族優秀首領商湯的率領下,以除奸討亂為藉口,發兵征討昆吾氏族,經過多年戰爭,昆吾族戰敗被滅,氏族成員或四處逃散,或融入商人之中。而後商人果然推翻了夏朝,建立了殷商帝國。在商朝五百多年中,昆吾氏沒有重大的活動。到了商末,紂王無道,西周部落強盛起來,欲東取商王朝而代之,於是便拉攏許多商王朝的小諸侯國。這時被商王朝征服的昆吾氏便與周聯合起來,擅長冶金術的昆吾氏在周國中擔任冶官周武王曾召昆吾冶金而銘之金版,藏而朔之。《逸周書大聚解》。西周滅商後建立周王朝,周武王封昆吾氏忿生公為大司寇,他以平刑教百姓,周公稱之“蓋書”所為司寇蘇也。忿生公受封為大司寇,是周天子封八百諸侯之一,封地於今河北省臨漳縣一帶,建立了小蘇國,其後人以蘇為姓,蘇忿生公是蘇姓第一位載入史冊的人物。在史書上還記載一位蘇公遭讒,作詩以刺暴君《詩經》,這說明在西周時期辦姓家族已經形成。根據辭海“蘇”字解:西周初“蘇已姓”,西周忿生公時由河北臨漳遷都到河南省溫縣。到東周列國春秋時(公元前七一二年,隱公十一年),桓公奪蘇子國與鄭莊公,蘇氏之國由此而滅。蘇氏之國雖滅,但蘇氏後裔大有人在。至戰國時期,河南河內皆有蘇姓,其名望人物有蘇秦、蘇厲、蘇代三兄弟,家居洛陽。《據史記》與《戰國策》古籍記載:中國在戰國時期各諸侯你爭我奪,互相征伐。後來又出現了七雄爭霸,軍事、政治、外交方面鬥爭激烈,錯綜複雜。基於形勢的需要,讀書人中出現了一個專門作說客和為人出謀劃策的“謀士”階層。七強相爭時,謀士們分為“合縱”與“連橫”兩派別,合縱派主張六國聯合抗秦,連橫派主張六國分別事秦,被後世稱為“縱橫家”。蘇秦公是合縱的發明者,是合縱主張者的中心代表。在他的策劃下,六國達成了聯合搞秦,蘇秦公還當上了合縱長,總佩六國相印;總轄六國之民。其子廷奇也居相位。蘇歷、蘇代也是當時的諸侯,其子孫有的為趙國上卿;有的為燕國師;有的為齊國客卿大夫。 蘇姓家族隨著歷史的發展,進入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遷天下豪傑以實關中(即今陝西西安),蘇姓家族由河南河內奉旨遷入關中,蘇公仕漢高祖。其後子奇五世孫徒居杜陵府,傳第十世,於漢武帝時,蘇建公字敬宇,奉命擊匈奴有功:後封平陵侯,死後葬於武功(即今陝西乾州武功縣)。其後代遂受所封,形成望族,以名其藉,以為族望,所以蘇氏“武功郡”自此始。“武功”也成為現今蘇姓家族的總派系。
蘇建公生三子,長子嘉,次子武,三子賢。嘉公為漢奉車都尉;賢公為騎射都尉。蘇武公字漢卿,在歷史上最為出名,天漢元年(即公元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出使匈奴,匈奴脅降,武功義仗不屈,被充北海(今俄羅斯貝爾加湖)無人煙之處仗節牧羊,時達十九年之久。至漢昭帝即位,漢匈和好,武公得歸,官拜典屬國,宣帝時賜爵關內侯,圖像麒麟閣。
蘇武公的後代蘇純公,於漢明帝永平年間(約公無六五年)受封為奉車都尉,奉命平擊匈奴有功,封中陵鄉侯,官拜南陽太守。純公之子章公,於漢順帝永建年間(約公元一二八年)遷任冀州刺史,後調任并州刺史,是一位秉公執法的清官。其子孫遂家居趙州。蘇章公第五世孫蘇則公為魏東平相,賜都亭侯。則公生四子,長子怡,次子愉,三子遁,四子援。次子蘇愉公官為太常光祿大夫。他的第七世孫蘇振公其子世長公仕隋,官拜長安令,隋朝大業末年(即公元六一八年)封為都水少監,唐朝開國時遷陝州長史,天策府軍諮祭酒學士。世長公之子蘇嗣公,唐高宗時拜相,後封為溫國公。
蘇遁公五世孫蘇綽公,南北朝時西魏宇文泰封他為行台左丞。綽公之子威公官拜少保,其子夔公為隋朝太子通事舍人。夔公生亶公,亶公生瓖公,瓖公任朗州歙州刺史,後升遷楊州大都督府長史。唐中宗神龍元年(即公元七零五年)官拜尚書右丞,戶部尚書,後封許國公,卒後贈司空,謚文貞。瓖公之子蘇頲公登進士,官拜中書舍人,是位著名文學家,唐元宗時進封許國公,卒後賜右丞相,諡文憲。頲公之子奕公第四孫蘇益公,字世進,號得用,任隰州刺史,家居江南光州固始縣,娶陳氏、羅氏、張氏,生三子,長子光誼,次子光謂,三子光誨,唐禧宗廣明元年(即公元八七五年)王仙芝、黃巢發動起義,史稱廣明之亂,益公奉旨隨元帥王潮率入閩平叛,益公為統軍,因平叛建功,遷任泉州押衛都統使,後授封武安侯。家居福建省同安縣縣城西北,永豐鄉葫蘆山下,益公卒後,其子光誼,光謂,光誨為交益公建祠於葫蘆山下,稱“蘆山堂”故閩派蘇姓後裔都稱本族為蘆山衍派。
益公長子光誼公,唐禧宗廣明初年(約公元八八零年)遷任泉州左都統軍,其後家居龍尋(今德化縣)生子三。
益公次子光謂公,唐禧宗初年(公元八八零年)官任泉州軍統使,生五子,其後家居福建桃仁。
益公三子光誨公,隨交入閩時官拜統軍,唐禧宗廣明初年任漳州刺史兼左衛將軍,授光祿大夫。至五代晉天福年間(公元九三六年)張漢思、陳洪進相繼為泉帥,詔議光誨公鎮守同安。至北宋太平天興國八年(公元九八三年)封為推德誠順,後加封武功開國公。元配夫人林氏,生子八,佑圖、佑乾、佑芝、佑亨、佑孫、佑文、佑宗、佑元。
緘公是克昌公長子,字宣甫,宋仁宗景佑三年(公元一零三六年)丙子科進士,知英州,因濃智高圍攻廣州時,緘公率兵夜馳赴援,大破濃寇,受皇帝嘉獎,後遷任廉州、邕州刺史。宋神宗熙寧年間(約公元一零七零年)交寇圍攻邕州(今南寧),緘公堅守請援,被困四十餘天,援絕城陷。緘公儀仗忠國,縱火自焚,全家三十六口殉難,唯獨長子子元出城請兵免難生存。神宗聞而嗟悼,輟朝三日。緘公殉難後贈奉國軍節使,謚忠勇,立忠義祠賜地葬南安。其子子元公繼交通判邕州,聘田十頃,史稱忠臣。
結公字實甫,我族衡陽始祖。宋仁宗皇佑元年(公元一零四九年)已醜科進士,知鄧州,遷懹州武陟令,拜殿中丞國於博士,因其兄緘死節,加封監察御史,宣議大夫。結公因仕欎志,朝班失儀被讒言,辭官還鄉,退息林泉,飄然鴻冥於仙庭游,欲卜居焉,厥後嫌其風土不佳,又獵游福建清溪衡陽,羨其風土清嘉,山川秀麗,於宋仁宗嘉佑五年三月十八日(公元一零六零年)擇地于衡陽嶺兜坑邊,建別墅一幢定居開業。結公配林氏、郭氏夫人,生四子,長子九郎公,字子長;次子十二郎公,字子仲;三子十四郎公,字子文;四子十五郎公,字子賢。結公卒後,葬嶺兜坑邊,其山瓜藤形,故稱瓜藤墓。結公後裔繁衍昌盛,自結公為衡陽蘇姓始祖第一世起到第五世行第“有”字,就有三十六位兄弟,故稱衡陽三十六“有”。子孫遍布閩、浙、粵等地,各支系都稱閩派蘇姓“瓜藤”派系,也稱結公派系。曆元朝以道公登進士,官任翰林學士。以光公中福建省解元。蘇元公貢士出身,經理蘇州府太原縣。我族是結公第九世二十三郎公由衡陽遷居安溪縣光德里馬頭鄉。到第十五世,明朝萬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因當地災荒,我族先祖克曜公率五個兒子及全家,由故居安溪馬頭鄉遷居浙江瑞安四十三都上安謀生,後嫌風土不佳,於明朝崇禎年間(約公元一六三八年)遷平陽炎亭燕窩定居。到清朝順治二年曜公幾個兒子各分住處,除長子天相公,五子天檜公查無後繼外,次子天椿公居金鄉鎮後張,三子天棟公居望里鎮宮西至第四世文戚公居選城文斌公居墨城至第五世明略公居泰順縣洋溪鄉蘇家山,四子天機公居望里鎮染店橋至第三世朝貢公居福建省福鼎縣桐山古厝至第五世士迎公居福建霞浦縣小溪奧啼雞竹樓至第七世友銓友朋友隆居玉環縣楚門。自克曜公遷居浙南已有四百一十三年歷史,其支系繁衍成族,枝葉茂盛,可謂“祖德源流遠武功世澤長”。
新修譜序
共和丙子隆冬,宮西、染店橋蘇氏董事牽頭,合眾纂資修譜,歷四屆。物乎天,人乎祖,家族本源在祖先,譜是族史也。吾族之譜:以北宋時代,眉山派大文儒,蘇明允號老泉公親創的蘇氏譜牒為基,經歷代增修,記載了吾族的歷史變遷和發展,是部十分珍貴的家族文獻。
宮西始祖天棟公、染店橋始祖天機公,屬福建安溪衡陽蘇氏始祖。蘇結公第十六世孫,自明萬曆十二年,(公元一五八四年)隨父克曜公從安溪縣光德里馬頭鄉遷徙浙江瑞安縣四十三都上安,後於崇禎年間,約(公元一六三八年)遷居蒼南炎亭燕窩居住,至大清順治二年,(公元一六四三年)天棟公遷居望里宮西,天機公遷居望里染店橋。至今已歷三百五十三年,遞傳十五世,分支居住平陽西灣北山,玉環楚門,泰順蘇家山,福鼎古厝等地。後裔繁衍,枝葉茂盛。先祖自第十一世之前,勤業於農,勤勞動,力耕種,治家業,敬祖先,愛族愛國,倡導族人文明風尚,為後民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到十二世起,隨著共和國的發達強盛,經濟的高速發展,吾族成員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世代單一勤農,轉變為士、農、工、商各精其業,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就讀高中、大中專族員年年增多,從事政界、軍界、教育界、工商界人員層出不窮,是吾族幾百年來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修譜乃是收族昭穆,敬宗、弘揚祖德之觀念,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現代修譜觀念有了新的發展。其內函又擴展到新的境界,應以族為根,以國為本。一部優秀的族譜,記錄了家族的起源,發展,生息,繁衍無始無終的過程,可說是一部與時間並存的生命史。活在譜中的一代代子孫,作為一個文化載體,無不反映出他所處時代的種種特徵。其特徵的客觀存在與恆定的家族血緣遞傳,形成了族譜文化,是生命群體的強大力量,倡導族人愛族愛國、融合民族振興之大業。故敬宗敦族,實乃國家興旺、民族振興之起點也。
姓氏源流
蘇氏姓源有兩支:
1 出自高陽。《蘇氏宗譜》云:“蘇氏之先,出於高陽。高陽之子為稱,稱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長曰礬,為昆吾。昆吾始己姓,其後為蘇、顧、溫、董。”後蘇氏繁衍於河南、河內,逐漸成為人數眾多的一姓。
遷徙分布
據有關史書及蘇氏族譜記載,蘇氏世居河內,先秦時有一支移居今湖南、湖北境內,一支移居東周洛陽,有名的有春秋時楚莊王有大夫蘇從,戰國時洛陽有蘇秦、蘇代、蘇立三兄弟。西漢初,人;口充實關中,蘇氏有一支遷至武功杜陵,後有一支遷至扶風平陵,均發展成為大族:同時,西漢還有北海、桂陽等地的蘇氏。武功蘇氏還有一支於西晉末遷至襄陽,有一支移居藍田;扶風蘇氏有後裔在邯鄲作官,並在當地安家,形成趙郡蘇氏。東晉十六國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時,蘇氏有一批隨之渡江,再江浙一帶安家。唐代趙郡蘇氏有一支移居四川;而河南蘇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一次是唐朝初年跟隨陳政、陳元父子入閩開發漳州,一次是唐末隨王潮入閩定居同安,發展成為大族。早期遷入湖南新化、安化梅山一帶的蘇氏稱為梅山蠻,北宋時平定梅山蠻,蘇氏有辛免者逃到今廣西、廣東、雲南,山東,也有逃到越南、寮國、泰國的。此後又有移居東南亞各國及歐美國家的蘇姓。蘇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溫縣,河內,洛陽,武功,扶風,杜陵,平陵,北海,桂陽,襄陽,邯鄲,藍田,趙郡,漳州,同安,新化,梅州,仙遊,興化,泉州,福鼎,晉江,南安,永春,龍溪,樂清,玉環,瑞安,平陽,蒼南,泰順等。
郡望堂號
1 武功郡。戰國時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陝西眉縣東。
3 藍田縣。秦置縣,再今陝西省藍田縣。
家乘譜牒
1 山西:忻州蘇氏族譜不分卷蘇氏族譜不分卷
2 江蘇:常州蘇氏族譜十八卷、常州蘇氏族譜不分卷、江陰澄江蘇氏族譜二十二卷首一卷、常熟琴川蘇氏支譜四卷
3 浙江:象山昌國蘇氏宗譜二卷、遂昌蘇氏宗譜、饉縣饉竹莊蘇氏宗譜三卷
5 福建:同安蘇氏族譜不分卷、晉江湖子蘇氏族譜不分卷、安溪清溪珍田蘇氏族譜一卷、安溪清溪湖山恆產張蒼蘇氏譜不分卷
6 江西:波陽蘇氏出修總撲三捲圖書館二卷
8 湖北:武昌蘇氏宗譜卷
9 湖南:瀏陽蘇氏武功修族譜三十一卷首二卷末一卷、蘇氏次修宗譜卷
10 廣東:蘇氏族譜附武功書院世譜十卷附三卷、番禺蘇氏房譜不分卷、南海蘇氏族譜十卷
11 四川:眉山蘇氏族譜一卷
歷代名人
1 蘇曼殊:文學家。原名玄瑛。後為僧,號曼殊。廣東香山人,留學日本,漫遊南洋各地,能詩文,善於作畫,精通英、法、日、梵諸文,曾任報刊翻譯及學校教師。與柳亞子等人交往。參加南社。其詩多傷感情調,小說運用淺近文言描寫愛情故事,表現出濃郁的頹廢色彩。翻譯過雨果、拜倫的作品。另有《梵文典》、《蘇曼殊全集》。
3 蘇軾:北宋文學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洵的兒子。嘉佑進士。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杭州通判,元豐二年又因作詩得罪朝廷而入獄。哲宗親政時出任知州,其後多次被貶,元符三年病死於常州。與父洵弟轍稱“三蘇”。他寫的文章揮灑暢達,因此他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詩雄放清新,與黃庭堅並稱“蘇黃”;他的詞豪放,與辛棄疾合稱“蘇辛”。他的書法為宋四家之一。著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東坡易傳》、《東坡書傳》等。
6蘇林:外黃人,三國時魏大臣,博學多才,官至散騎侍。
7 蘇頌: 福建同安人,1020-1101,宋代天文學家、藥學家,官至右僕射兼中書門下侍郎。在天文學方面,元佑三年《1088)年組織韓公廉等人製造了*水運儀象台。著*《新儀象法要》一書,敘述水運儀象台的結構和製造。在醫藥方面,編著了《圖經本草》,對藥物學的考訂有很大的幫助。
行第
宮西染店橋名行:克天觀欽文明世友仲芳孝秉忠苗秀(裔)維(其)永昌榮昭祖令德丕振來日長
宮西染店橋字行: 吾宗承許國素著顯文章瓜瓞綿延遠衡山紀鳳翔
新增名行:仁義傳世澤禮智崇武功育才樹圭璧登科進大同
吟瓜藤墓詩一首
結公在日遇仙人,仙人指教葬瓜藤;遷右必須深三尺,遷左不宜如右深;葬深代代出科甲,葬淺世世旺人丁;公卒安葬瓜藤墓,仙賜三斗油麻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