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士成(聶士誠)

聶士成

聶士誠一般指本詞條

聶士成(約1840/1841年-1900年),字功亭,安徽合肥北鄉(今長豐縣崗集鎮)人,晚清名將。

聶士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與母親相依為命。後投身袁甲三部。同治元年(1862年)以後,改隸淮軍,先後隨劉銘傳在江、浙、閩、皖鎮壓太平軍捻軍,自副將總兵升至提督中法戰爭期間,曾奉命率一乾余名淮軍增防台灣。光緒十七年(1891年),調統天津蘆台的淮、練諸軍,曾派兵鎮壓朝陽金丹道起義。次年授太原鎮總兵,仍留蘆台治軍。光緒十九年(1893年)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巡防東三省,所過山川要塞形勝,均以西法繪圖立說,撰成《東遊記程》一書。旋即奉命隨提督葉志超赴朝鮮,鎮壓朝鮮東學黨起義,又協防朝鮮牙山。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在牙山戰役中阻擋日軍進犯,因寡不敵眾,突圍北撤至平壤。之後奉命扼守遼東大高嶺,與日軍血戰十餘晝夜,並先後奪回連山關、分水嶺等處陣地,以功晉升直隸提督。馬關議和後,還駐蘆台,所部後隸榮祿,稱“武衛前軍”。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奉命率軍守衛天津,在天津保衛戰中奮力抗擊八國聯軍,負傷多處,仍持刀督戰,後在八里台中炮陣亡。清廷追贈太子少保諡號“忠節”。

聶士成先後參與剿捻、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庚子之變,戰功卓著。著有《東遊記程》《東征日記》等。

基本介紹

  • 全名:聶士成
  • 別名:聶功亭、聶忠節
  • :功亭
  • 諡號:忠節
  • 所處時代晚清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安徽合肥北鄉(今長豐縣崗集鎮聶祠堂)
  • 出生日期:1840年  
  • 逝世日期:1900年
  • 主要成就:摩天嶺之戰擊敗日軍
    庚子之變中血戰八國聯軍
  • 主要作品:《東遊紀程》《東征日記》
  • 最高官職直隸提督太子太保(贈)
人物生平,從軍剿捻,平步青雲,抗擊日軍,演練新軍,庚子之變,主要影響,歷史評價,主要作品,文學形象,後世紀念,史料索引,

人物生平

從軍剿捻

聶士成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或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出生於合肥北鄉崗集三十鋪村聶祠堂郢一農家,僑居於合肥宣城。其母有烈女之風,七十歲時仍能練武。
聶士成幼年讀書不多,生就一副“虎頭燕額”的強壯體格。同治元年(1862年),聶士成以武童生投效廬州軍營,初隸團練大臣袁甲三部討捻軍,四月隨軍攻克廬州府城,因功敘獎外委。同年八月,隨軍攻克湖溝、澮北捻軍據點,補把總,加五品頂戴。
聶士成
《庚子辛亥忠烈像贊》之聶士成像
同治二年(1863年),改隸淮軍劉銘傳部,隨軍攻克太倉、鎮洋、崑山、新陽、吳江、震澤等地,升守備,賞戴藍翎。
同治三年(1864年),隨軍攻克蘇州、江陰、無錫、金匱各城,九月升都司,加游擊銜,賞換花翎。
同治四年(1865年),隨軍攻克宜興、荊溪、溧陽、嘉興、常州。九月,論功超遷兩江儘先補用參將
同治五年(1866年),追敘淮軍分援浙皖閩三省戰績,奉旨以副將補用。不久隨直隸提督劉銘傳北上追擊東捻軍任柱等部,屢獲大捷。
同治六年(1867年),隨銘軍在山東曹縣、安邱、濰縣及湖北黃安紫坪鋪等地作戰,擊敗東捻軍任柱部。十一月,賞力勇巴圖魯名號。
同治七年(1868年)五月,聶士成以總兵交軍機處記名簡放,並賞給一品封典。同年七月,以參加平定西捻軍功勞,聶士成以提督交軍機處記名簡放。

平步青雲

同治九年(1870年),聶士成以兩江補用記名提督調赴直隸辦理海防。
同治十二年(1873年),聶士成任武毅右軍前營管帶,隨銘軍前往陝西平定回民起義,隸屬駱國忠部;
光緒二年(1876年),隨銘軍辦理東明河工,“土木之用,必實必廉,修築之勞,必久必固。”
光緒八年(1882年),隨銘軍劉盛休部歷年辦理直隸河工出力受保獎,隨帶加三級。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當時駐守台灣的福建巡撫劉銘傳兵單糧匱,形勢危急,屢次電請救援,淮軍將領均畏縮不前。只有聶士成“激昂慷慨”,主動“請行”,並率軍由山海關渡海,於台灣埤商登入,“攀藤緣壁”,直抵台北。在劉銘傳指揮下,所部“奮摩敵壘,連戰克捷”。光緒十一年(1885年),台防解嚴,率部駐紮旅順。六月,以總兵交軍機處記名遇有海疆總兵缺出請旨簡放。
光緒十三年(1887年),調慶軍中任職,任親兵新左營管帶官。在此期間,聶士成所部參與旅順要塞建設。
光緒十七年(1891年)四月,參加北洋海軍大閱活動,聶士成部因數年間操防得力,同年九月由上諭賞加頭品頂戴。不久,聶士成由旅順調回直隸海防,其官銜仍為親兵新左營管帶官,實統蘆台淮練軍。十月底,在直隸提督葉志超率領下,參加鎮壓熱河金丹道起義,攻克叛軍據點貝子府、下長皋等處,擒斬叛軍首領楊悅春等有功,賞穿黃馬褂。十二月,聶士成接替楊玉書,正式接統駐蘆台淮練軍各營,計統領蘆台淮軍武毅副中、老前兩營,兼統古北口練軍前右後三營。
聶士成(聶士誠)
手繪聶士成負使東遊草圖
光緒十八年(1892年)三月,熱河全境平定,聶士成因功賞換巴圖隆阿巴圖魯勇號,與王孝祺章高元並稱“淮軍後起三名將”。五月初七日,補授山西太原鎮總兵。
光緒十九年(1893年)九月至光緒二十年(1894年)四月,聶士成遊歷東三省及韓俄交界道里,歷時八個月,行程23000餘里,“遊歷凡經過要隘,皆用西法繪圖立說,山川扼要形勝了如指掌。”著有《東遊紀程》四卷。光緒十九年底朝廷賞給珍玩若干。五月,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聶士成率蘆台防軍先期入朝,駐軍牙山。後赴全州招撫東學黨起義軍。

抗擊日軍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聶士成隨葉志超援朝,駐軍牙山。七月,日軍在牙山口外豐島海面偷襲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同時從漢城出動陸軍進攻牙山。聶士成根據敵眾己寡、地形不利防守的情況,建議葉志超主動將部隊撤至公州、成歡,利用成歡有利地形伏擊日軍。他和葉志超各率所部退守成歡、公州。聶士成率部在朝鮮成歡地方與日軍激戰。成歡驛之役,聶軍“莫不以一當十”,頑強搏鬥,以傷亡100多人的代價,殺傷了一些日軍。隨後,聶士成撤退至平壤,因力戰有功,賞換“剛安巴圖魯”勇號。平壤失陷後,聶士成隨後參加鴨綠江江防之戰,堅守虎山,組織摩天嶺防禦戰,他利用山高路險,設疑疲敵,雪夜奇襲連山關,繼而收復分水嶺,斬殺日軍22聯隊的隊長富岡三造(但後世亦有質疑此戰果,認為富岡三造並沒有在此役陣亡的觀點)。他在四個多月的時間內苦戰十餘次,堅守陣地,未曾敗退,取得清軍為數不多的幾場勝利。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舊曆除夕,聶士成料定日軍必來襲擊,乃“置酒飲將士,預設伏以待”,大敗前來偷襲之日軍。在這次戰爭中,聶士成撰有《東征日記》,記錄了親歷的戰爭實況。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朝廷調聶士成所部八營由遼陽摩天嶺入關回防津沽,作為沿海後路游擊之師,主持天津沿海防務。戰後,聶士成以戰功彰著,晉升為直隸提督,率武毅軍仍駐蘆台。

演練新軍

甲午戰爭結束後,聶士成在蘆台奉旨以所部武毅軍及功字營為骨幹,從直隸駐防淮練軍中選練及新募馬步隊30營,仿照德國營制,參用西法編練武毅軍,聘請德國和俄國教習教練步隊和馬隊,仿照德國營制操法,指導編訂《淮軍武毅各軍課程》《武毅先鋒馬隊操練教程》《武毅軍練兵圖說》等作為訓練教材,創辦開平武備學堂,用近代軍事知識教育軍官,訓練士兵,收效顯著。
聶士成(聶士誠)
手繪甲午戰後直隸防務布局草圖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聶士成首次入京朝覲。九月,聶士成率部出山海關剿辦熱河朝陽地區馬賊。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冬,聶士成奉命總統直隸淮練各軍。次年,朝廷創立武衛軍,聶士成部武毅軍改編為武衛前軍,聶士成以直隸提督兼任武衛前軍總統,仍駐蘆台,扼守北洋門戶。二月,朝廷以聶士成“公忠篤實,辦事認真”,編練武毅軍三年卓有成效,交部從優議敘。十月聶士成再次進京朝覲,並賜紫禁城內騎馬。另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二十四年(1898年)各賞賜有差。

庚子之變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末,義和團運動起于山東,並於翌年蔓延至直隸境內。團民仇視外洋事物,沿途燒毀鐵路電線。四月,義和團破壞保定鐵路。此時,正當八國聯軍入侵前夕,聶士成一再向當局提出:“目下情形,外侮尤亟”,建議整軍備戰,以防外來侵略。五月三十日,聶士成奉命保護蘆保、京津鐵路。義和團燒毀黃村鐵路,聶軍小隊前往阻止,被義和團迎擊,傷數十人。之後義和團三千人毀廊坊鐵軌,聶士成率軍前往,遭義和團襲擊,聶軍還擊殺死義和團五百人。當時掌政之端王載漪、大學士剛毅等人下旨嚴責士成。直隸總督裕祿命聶士成回蘆台,聶士成率軍回天津。當時天津有義和團二萬多人,常擊殺武衛軍士兵,聶士成不敢反抗,但聶軍與義和團的讎隙更深。軍機大臣榮祿害怕聶軍譁變,寫信安慰聶士成,稱武衛軍軍服西化,容易被誤會。聶士成回信稱:“拳匪害民,必貽禍國家。某為直隸提督,境內有匪,不能剿,如職任何?若以剿匪受大戮,必不敢辭。”
清廷對義和團政策剿撫不定,使得京畿一帶局勢難以控制,最後招致西摩爾聯軍北上及八國聯軍入侵。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一日,大沽炮台失守,天津北上聯軍與聶士成部在天津交火。二十五日,朝廷對列強宣戰,令聶士成率部保衛天津,收復大沽炮台,阻止八國聯軍北上。隨後,聶士成率所部守衛天津楊村一帶,與義和團一起阻擊欲入京拯救使館區的八國聯軍先遣隊,清軍與聯軍互有死傷,而義和團則被聶士成派上前線,遭聯軍機槍掃射,撤回時又遭聶軍機槍掃射,死傷慘重。由於京津鐵路已被義和團破壞、八國聯軍先遣隊不擅陸戰、聶軍裝備精良(配有德制重機槍),聯軍無法前進只能後撤,清廷稱此役為廊坊大捷。但裕祿將之歸功並大賞於義和團,而聶軍則分文無賞。其後,聶士成奉命攻打天津租界十餘次。當時西方軍隊稱聶軍是中國最強悍的軍隊。而一部分義和團成員則乘機四處焚掠,聶士成派兵鎮壓,殺義和團千多人,更招致義和團妒恨,詆毀聶士成通敵,清廷下旨督責,以聶士成“旬日以來並無戰績,且聞有該軍潰散情形,實屬不知振作”,給聶士成以革職留任處分。聶士成非常氣憤,稱“上不諒於朝廷,下見逼於拳匪,非一死無以自明”,於是每次戰鬥均親上前線。
7月初,趁聶軍與聯軍交戰時,義和團擁眾向聶家而去,聶士成派兵追趕,而其部下有一營新軍其中有很多士兵與義和團串通,大叫聶軍造反並開槍射擊聶軍,使聶士成腹背受敵,身中數彈。
六月十三日(7月9日),聶士成在天津城南八里台被八國聯軍包圍,力量懸殊,惡戰四小時之久,身受七傷,“腹破腸出,猶揮軍前進”,“終至血肉糜爛而悲壯殉國,所部作戰官兵“幾無一生者,唯見屍身仆於血泊中”。聶士成的犧牲使清軍防禦天津的力量急劇削弱,五天后天津即行淪陷。
聶士成陣亡後,清廷朝議賜恤,載漪剛毅力阻,後來清廷下詔稱聶士成“誤國喪身,實堪痛恨,姑念前功,準予恤典”。
應聶士成故舊周馥等人請求,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代為聶士成請恤,稱其“秉性忠貞,踐履純篤,事親極孝,居官極廉。馭眾嚴而有恩,遇事勇而有斷,沉毅果敢,威望絕倫。”上諭以聶士成追贈太子少保,著照提督陣亡例賜恤,加恩予謚,諡號“忠節”。生平戰功事跡及死事本末,宣付國史館立傳。並準於立功省份、死事地方及及原籍蘆台、天津、合肥建立專祠。建立專祠。聶士成陣亡後,其靈柩由部屬護送回安徽原籍安葬。

主要影響

聶士成一生戎馬,參與剿捻、中法戰爭、平定金丹道起義。在甲午戰爭中,取得摩天嶺大捷。在庚子戰爭中取得廊坊大捷。
聶士成不僅作戰勇敢,而且富有遠見。他深感沙俄和日本久萌亡中國之心,必將成為大患。甲午戰爭爆發的前一年,他以太原鎮總兵的身分,率領三名武備學堂學生和一名翻譯,不辭辛勞,風餐露宿,巡防了中國東北地區的中俄和中朝邊境,歷時8個月,行程23000餘里。他根據實地勘測和親自見聞,寫成題為《東遊紀程》一書,呈送清政府。該書包括《日曆》(日記)兩卷、《東省全圖》、《圖說》、《東三省韓俄交界道路表》各一卷,共10餘萬字,地圖32幅。書內對加強邊防和開發邊疆提出了許多頗有價值的建議,且斷言日本是“心腹之憂”,應當“因時制宜”早作準備。不出聶士成所料,此書墨跡未乾,日本就發動了甲午戰爭。書中對中俄邊界防務形勢的分析,也很有見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俄軍分路入侵東北時,正是取道聶士成建議要加強設防的地方。

歷史評價

據八國聯軍隨軍記者記載,“華軍雖眾,皆不足慮,所可畏者,聶軍門所部耳;蓋聶軍有進無退,每為各軍之先;雖受槍炮,前者斃,後者又進,其猛處誠有非他軍所可比擬者”,又稱聶軍“所帶軍械均系極佳之毛瑟快槍,並有極好炮隊,該兵士即將新式各炮安置於天津城內炮台上……租界房屋無一處不被擊毀者……自與中國交兵以來,從未遇此勇悍之軍。”
文廷式:“淮軍一聶士成,津人一曹克忠,號稱能戰,於諸將中為優。”
黃遵憲:“天蒼蒼,野茫茫,八里台作戰場,赤日行空塵沙黃。一彈掠肩血滂滂,一彈洞胸胸流腸,將軍危坐死不僵。聶將軍名高天下聞,虬髯虎眉面色赭,河溯將帥無人不愛君。”
袁世凱:“該提督秉性忠貞,踐履純篤,事親極孝,居官極廉,馭眾嚴而有恩,遇事勇而有斷,沉毅果敢,威重絕倫。”“前歲拳匪事起,環球震動,倉促用兵,以身殉難,跡其苦戰授命,武臣中實惟該故提督一人。”
陳左高:“清代武將工翰墨,而有日記傳世者推聶士成。”
蔡東藩:“聶、馬二軍門,良將也,以仇匪而致敗,聶且甘心殉難。”
清史稿》:“聯軍之占津、海也,長驅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龍江也,乘隙以進,唯壽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敵,誓以一死報耳。”
范文瀾在《中國近代史》一書中認為,聶士成抗擊侵略者,保衛天津有功跡,但是屠殺義和團,造成天津過早失陷,應負責任。
廖一中等在《義和團運動史》一書中認為,在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縱橫交織的近代中國,聶士成儘管鎮壓過農民起義,但是在反侵略戰爭中,卻能堅持抵禦外寇,直至英勇陣亡,不愧為愛國將領。
廖一中、謝燕等在《清代人物傳稿》中評價:“聶士成‘事親至孝,居官清廉,馭眾嚴而有恩,遇事勇而有斷’;他與部屬相約,“事必求實,練必求精,將無貪心,兵必無空額”,這在清末文武官員中是少見的。”
鄭永福在《評聶士成》一文中認為,八國聯軍侵略時,聶士成以民族利益為重,把反對外來侵略放在第一位,最後在激烈戰鬥中,不惜以身殉國,說他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將領並不過份。他還認為聶士成雖然鎮壓過義和團,這是由於仇視農民運動所致,是一污點,但是也和義和團盲目排外,仇視新的生產力不無關係。

主要作品

聶士成雖是武將,但也粗通文墨,頗通史書,為人禮賢下士,較之於當時同級別的清軍將領,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從《東遊紀程》的記載來看,聶士成曾讀過《史記》、《漢書》、《唐書》和薛福成的《出使日記》。有《東遊紀程》、《東征日記》及詩文數篇傳世。

文學形象

在晚清艮盧居士所著小說《救劫傳》中,聶士成形象與正史大致相似。他一直在軍旅中建立功勳,對義和團深惡痛絕,認為是這些亂民使國家致禍。後來聶士成帶兵征義和團,卻受到當朝寵信義和團的大臣的嚴責,由於外國軍隊進攻京津的緊迫形勢和他身經百戰的威望,才使他免於革職。又被責令與洋人作戰,其軍隊的勇武使敵人喪膽,然而,正當他正與洋人激戰之時,義和團卻掠走了他全家妻兒老小。在此情況下,聶士成依然督戰,直至中炮壯烈犧牲。在蔡東藩的《清史演義》《慈禧太后演義》中,也有著類似的記載。

後世紀念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立碑紀念,花崗石砌築基座,高2.4米,位於天津八里台以南(今天津市南開區紫金山路與衛津南路交叉口)。碑正面刻“聶忠節公殉難處”,兩側立柱上刻“勇烈貫長虹,想當年馬革裹屍,一片丹心忍作怒濤飛海上;精誠留碧血,看今日蟲沙歷劫,三軍白骨悲歌樂府戰城南”,橫額為“生氣凜然”。
聶士成(聶士誠)
聶士成銅像
1984年復立時,碑文僅留“聶忠節公殉難處”七字。2000年是聶士成為國捐軀100周年,天津市政府在原聶公碑所在地建了一個高4.18米的聶士成銅像以示緬懷,鐫刻:將軍驅騎刀光寒,一躍橋頭此生瞻。聶公當年激揚處,多少青松配雨寒。

史料索引

《周愨慎公全集·聶忠節公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