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衛軍(中日甲午戰後建立的軍隊)

武衛軍(中日甲午戰後建立的軍隊)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日甲午戰後,清廷在無能力、無財源、無兵備的情況下,決心建立一支新式軍隊。但建立新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除了需要金錢購置械彈裝備,需要大量經常維持費用、籌措兵源外,更需有受過新式軍事教育的幹部,對軍事科學、械彈知識、戰略戰術思想,以及戰鬥技巧的認識與運用,給新兵知識性的基本訓練。光緒廿五年二月廿日,清廷正式成立武衛軍,改聶士成武毅軍為武衛前軍、董福祥甘軍為武衛後軍、宋慶毅軍為武衛左軍、袁世凱新建陸軍為武衛右軍,榮祿新募部隊為武衛中軍。至1899年6月正式成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武衛軍
  • 所處時期:清國
  • 國籍:中國
  • 職業:軍人
  • 成立時間:1899年6月
簡介,建立,瓦解,編裝,各地駐軍,武衛前軍,武衛中軍,武衛右軍,武衛右軍先鋒隊,炮兵實力,

簡介

武衛軍是19世紀末清廷直接掌握的拱衛京畿的武裝部隊。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在鎮壓戊戌變法以後,為加強京師和近畿防務,威內御外,命軍機大臣榮祿為統帥,編組北洋各軍為武衛軍。至1899年6月正式成軍。聶士成部淮軍武毅軍為前軍,仍駐蘆台(當代津寧河);董福祥部甘軍為後軍,駐薊州(當代津薊縣)一帶;宋慶部毅軍為左軍,駐山海關內外;袁世凱部新建陸軍為右軍,駐天津小站。另招募勇丁、抽調八旗兵組成中軍,由榮祿親統,駐南苑(今北京大興)。
1900年春,榮祿奏準將駐紮江蘇徐州等地的武衛先鋒左右軍各擴編為10營,袁世凱指揮的武衛右軍先鋒隊擴編為20營,全軍擴充到8萬餘人。除袁世凱部右軍為新建陸軍、聶士成部前軍接近新建陸軍外,其餘各軍均仍舊制,裝備則大多為新式武器。

建立

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決定建立一支新式軍隊。受限於清朝傳統重文輕武的傳統,新軍除了江南自強軍與小站新建陸軍較有成就之外,各地成效不彰。
伴隨著年輕的光緒皇帝打算變法,帝後兩黨先後準備武裝奪權。政變過後,得勝的慈禧太后一派為了穩固政權,在榮祿策劃下,將北洋當時各支新式軍隊分期改變、改編。政變後一周(光緒廿日年八月十三/農曆),榮祿入值軍機,管理兵部事務,兼練兵大臣,節制北洋各軍:聶士成的武毅軍、宋慶的毅軍、董福祥的甘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與直隸淮軍、直隸練軍、直隸綠營,共九萬人的作戰部隊,這也是慈禧太后維持政權的最精銳王牌。

瓦解

武衛軍在1900年抗擊八國聯軍入侵戰爭中,前、後、中軍傷亡、潰散甚多,旋被取消番號。左軍也受創削弱,民國後納入北洋軍系統。右軍和右軍先鋒隊在山東鎮壓義和團,未與八國聯軍作戰,保存了實力,成為1905年改編新軍第5鎮的基礎。武衛軍僅兩年即瓦解,慈禧集中軍權、拱衛京畿的努力失敗。

編裝

各地駐軍

聶士成「武衛前軍」:蘆台、開平
董福祥「武衛後軍」:薊州
宋慶「武衛左軍」:山海關內外。
袁世凱「武衛右軍」:天津小站地區。
榮祿「武衛中軍」:南苑。

武衛前軍

武衛前軍的前身,是淮軍之中的武毅軍,由名將聶士成率領,後來聶士成在庚子事變中戰死殉國後,於光緒二十九年(1903)編為直隸淮軍先鋒隊,為民國時期重要軍閥張勛的班底部隊。
武衛前軍士兵武衛前軍士兵
武衛前軍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期武衛各軍中戰力最堅強、裝備最精良的單位,總統聶士成更是一代名將。可惜武衛前軍部署在蘆台、天津一帶,不但在第一線抵擋八國聯軍精銳,後方又有慈禧太后制肘,又受到拳匪襲擊,內外夾攻,聶士成不幸殉國,而讓遠在山東的袁世凱保存了實力,徹底改變了後來民國歷史發展。
武衛前軍官兵約15000人,長夫約4000人,合計在20000之譜。武衛前軍當時最受到清廷重視,聘用德國教官,全套德式裝備,並且使用最新銳的Gew.98毛瑟步槍、馬克沁機槍等等,被當時人稱為「假洋鬼子」。
(一)總部
武衛前軍總統聶士成,分設:總理營務處、教習處(附設隨營步、馬、炮學堂)、糧餉局、軍械局、軍醫局(西醫醫院)。
(二)步炮隊
武衛前軍是由舊淮軍而來,保存淮軍步炮混合的傳統。
武衛前軍共分為五路:中、前、後、左、右。中路含炮隊一營、步隊六營,其它四路轄炮隊一營、步隊四營。各路設指揮部,各有營務、糧餉、軍械、軍醫等單位,每路可以獨立作戰。
步隊營制包括管帶(營長)、幫帶(副營長)、營教習(總排長)各一員,轄前、後、左、右四哨,每哨三排、每排設排長一,轄三棚,每棚頭目一名、正兵十二。全營軍官23、士兵(頭目及正兵)500,另有文案、醫官、委員、書識各2,長夫180,合計711員。
武衛前軍步隊營以德制11公厘口徑舊毛瑟步槍一萬支為訓練用槍,另有奧制Mannalicher8.5公厘步槍一萬支為戰備用槍,訓練武器與實戰武器分離,以確保精銳。另配備有當時德國最新銳7.92公厘Gew.98步槍數百支。另外步營另有直屬配備的克魯伯37速射炮(二磅炮),作為直接支持武器。
炮隊部份,除使用最新型克魯伯75速射炮16門外,另有舊型克魯伯60公厘口徑速射炮32門(七磅炮)、格魯森57速射炮32門。
更重要的是,每個炮營另有當時世界最新銳的馬克沁機槍二挺。
(三)馬隊
武衛前軍總統及各路統領軍有親軍馬隊一哨(直屬騎兵連),其餘編為馬隊一路,共五營。統領指揮部與其餘步炮各路相同。
每營轄五哨,每哨馬勇50名,全營官兵262人,另有長夫50人。馬隊除使用Gew.98毛瑟步槍外,亦同時使用溫切斯特雙管霰彈槍。
(四)工程隊
武衛前軍工程隊包括:橋樑隊、地壘隊、雷電隊、修械隊、測繪隊、電報隊等等,官兵約400人。

武衛中軍

武衛中軍是奉準招募的新部隊,沒有淵源的問題,由榮祿自行擔任總統。八國聯軍之後的光緒廿六年七月被裁撤遣散。編裝不詳、未記錄於檔案,但已知武衛中軍沒有炮隊,左翼為步隊,右翼為馬隊,中路為步馬混合,總人數官兵約一萬人。

武衛右軍

武衛右軍編制完全依據當時(1890年代)德國最新步兵師編裝,包括總部、教育單位及步隊五營(滿編八營)、炮隊一營、馬隊一營、工程隊1/2營(滿編一營),共七千四百人。
袁世凱武衛右軍的軍樂隊與儀仗隊袁世凱武衛右軍的軍樂隊與儀仗隊
武衛右軍滿編時合計官519、正副頭目及兵8409、長夫2541。
(一)總部
武衛右軍總統:袁世凱。
下設:營務處、洋務局、糧餉局、軍械局、軍醫局、轉運局、偵探局。
營務處:設全軍參謀軍務營務處、執法營務處、督操營務處、督隊稽查先鋒官、督練稽查、調隊旗號、調隊稽查、文案等等,合計官29、兵168、長夫100。
營務處第一任全軍參謀軍務營務是徐世昌。
洋務局:設德文學堂、步隊學堂、炮隊學堂、馬隊學堂、學兵營等單位。
糧餉局:官8、兵16、長夫20。
軍械局:官4、兵9、長夫15。
軍醫局:附設軍中醫院(西醫)。官3、兵2、長夫10。
偵探局:戰時編制。
(二)步隊
依據當時方塊師的架構,分左右兩翼(旅),每翼設兩分統(團),每分統轄步隊二營。第一任左翼部隊翼長為薑桂題。
每營分四隊(連)、每隊三哨(排)、每哨六棚(班)。每營合計官60員、正副頭目及兵1112員、長夫282員。
步兵基本裝備包括:冬夏制服各一套(黑色)、皮衣一件、軍帽、戰靴、雨衣雨帽、軍毯、背包、水壺、圓鍬、繃帶、止痛藥、棉花。步兵配奧國Mannalicher8.5公厘步槍,子彈50發;軍官每人另有軍刀、左輪手槍。
每十人帆布帳篷一頂,每棚(班)另有油燈、大圓鍬、斧、鋸、鋤頭。
每哨(排)有雙筒望遠鏡、指南針。
每營另有小號、小鼓、羅、信號燈、電話等等。
(三)炮隊
炮隊設一分統(團),第一任統帶為段祺瑞。
分統下轄炮隊兩營(實際只有一營),每營分成左隊、右隊與接應隊三隊,每隊三哨。每隊合計軍官46、正副頭目69、兵828,但是編制裝備有所不同。
炮隊左隊使用克魯伯75速射炮18門,分成中左右三哨,每哨六炮,每炮配馬7匹。每哨有9棚,三棚使用二炮──1棚用炮、1棚預備、1棚警戒。 :
右隊使用格魯森57速射炮24門,分成中左右三哨,每哨八炮,每炮配馬七匹。
接應隊使用格魯森57速射炮18門,分成中左右三哨,每哨六炮,每炮配馬七匹。
以上合計克魯伯75速射炮18門、格魯森57速射炮42門。
(四)馬隊
馬隊編制二營,但實際上只有一營。每營分前後左右四隊、每隊三哨、每哨四棚。每營合計軍官26、正副頭目48、兵384、號兵12、護勇26,馬556匹。
單兵配軍刀、奧國Mannalicher8.5公厘馬槍,子彈50發;軍官每人另有軍刀、左輪手槍。
第一任馬隊分統為任永清。
(五)工程隊
包括:橋樑隊、地壘隊(築城)、雷電隊(地雷)、修械隊、測繪隊、電報隊。合計官41、兵366、長夫114。
第一任管帶為王士珍
(六)輜重隊
編制為三騾騾車168輛、車夫336、騾504匹,但是由於預算不足,一直只有半數。
輜重隊指揮為張勛。

武衛右軍先鋒隊

武衛軍編成後有兩次擴充,第一次是在江北編組武衛先鋒左右兩軍,第二次是在山東編組武衛右軍先鋒隊。
武衛右軍先鋒隊不像之前的武衛各軍,是全新的單位,沒有舊包袱,編裝制度較新,是清廷希望將武衛軍發展成為正規國家中央軍的實驗單位。從太平天國之亂起,清朝的軍隊如湘軍、淮軍都是地方督撫的個人單位,中央的八旗、綠營早已腐朽,當戰爭發生的時候,中央只能看地方大員的臉色,督撫們願意出兵就算萬幸,像八國聯軍的時候,封疆大吏們根本搞聯省自治,中央跟外國宣戰,地方宣布中立,根本就是國中之國,皇帝只能看大家臉色。

炮兵實力

甲午戰爭後,清廷認識到舊式軍隊的不可恃,開始了裁汰舊軍、編練西式新軍的活動。其中,北洋的新建陸軍和南洋的自強軍在組織編制、幹部配備、武器裝備、操法訓練等方面開始模仿西洋,開了練新軍的先河。
前門瓮城內,武衛軍列隊行進前門瓮城內,武衛軍列隊行進
1894年底,督辦軍務處委派廣西按察使胡燏棻編練新軍,到次年已經募足步、馬、炮、工共十營四千七百五十人,號定武軍,駐天津馬廠訓練。定武軍中的炮隊有正副兩營一千人,裝備火炮以克虜伯、格魯森炮為主。這年年底,改由浙江溫處道袁世凱接練,駐紮津南小站訓練,並改稱新建陸軍。新建陸軍改革了營制,每營編制人數較定武軍有較大增加,共編有步、馬、炮、工共八營七千三百人,分左右兩翼。其中炮隊一營,列為左翼,編為左翼炮隊第三營,炮隊營的統帶官為段祺瑞,營分三隊:左翼重炮隊、右翼快炮隊和接應炮隊,每隊又分三哨。左翼重炮隊領官商德全,裝備克虜伯七生半(過山輕炮十八尊;右翼快炮隊領官田中玉,裝備格魯森五生七過山快炮二十四尊;接應炮隊領官張懷芝,裝備格魯森五生七陸路快炮十八尊。全營官弁兵夫總數高達1651人,配馬474匹,炮六十尊42。從編制與炮位數上看,相當於西制一個炮兵團,隊相當於西制炮兵營。新建陸軍的火炮裝備主要是甲午戰爭時委託德員漢納根設法購入儲存於北洋,建軍後由袁世凱電稟督辦軍務處撥與。
1898年底,新建陸軍改編為武衛右軍,內部組織基本不變,並於次年隨袁世凱開赴山東。1900年庚子事變時,因榮祿的武衛中軍無炮兵,袁世凱奉召將右軍接應炮隊與部分步兵組織為步炮混合隊七百餘人,委張懷芝率領去北京拱衛武衛軍大營。在清廷向各國宣戰後,武衛後軍與神機營、虎神營圍攻東交民巷使館不下,調張懷芝的開花炮隊往擊。張懷芝得榮祿“橫豎只要宮裡聽得見炮聲就是了”的密諭,雖炮聲連連,而不傷使館毫髮,避免了更嚴重的後果。戰後全部歸建。
1901年底,武衛右軍隨袁世凱離魯入直,駐紮京師南苑,成為朝廷拱衛之軍。以後由於調撥變化,炮隊的裝備稍有改變,到改編北洋常備軍前夕,有格魯森五生七陸炮十二尊、格魯森五生七山炮三十二尊,又增加了克虜伯八升七圍城快炮四尊、馬克沁八毫米二輕機快炮(即機關槍)八尊44。1905年春,在擴建北洋軍的運動中,武衛右軍被改編成北洋常備軍第四鎮,即以後的近畿陸軍第六鎮,炮隊營也相應地被改編為炮隊第四標(即以後的炮六標),其中左翼重炮隊、右翼快炮隊和接應馬炮隊分別改編為炮四標第一、二、三營。
南洋的自強軍也是與新建陸軍同時編練的一支新式軍隊,在兩江總督張之洞的大力支持下,練成步馬炮工十三營總計二千八百六十人,比新建陸軍規模要小。其中炮隊兩營,每營四哨二百人,裝備炮六門,相當西制一個炮兵連。自強軍的兩營炮隊中,一營裝備克虜伯八生的後膛鋼炮六尊,另一營裝備英國麥可遜七生半後膛鋼炮六尊。自強軍一直沒得到發展,以後轉歸北洋節制,1905年春與武衛右軍合編入北洋常備軍第四鎮。
1898年底榮祿提議組建武衛軍,除以聶士成的武毅軍改編為武衛前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改編為武衛右軍、宋慶的毅軍改編為武衛左軍、董福祥的甘軍改編為武衛後軍外,又新成立自兼的武衛中軍。武衛軍共六萬餘人,成為拱衛京師的基本力量,是當時具有初步兵種合成的精銳部隊。庚子事變後,除武衛右軍在山東得以保全,左軍留存外,中、後兩軍被裁,前軍被拆散改編。
武衛前軍的實力為五軍中最強大者,仍沿用原來的淮軍營制,分中前後左右五路,每路有炮隊一營(即各路的前營)。武衛前軍的炮隊每營下分四哨,每哨有炮四尊,一營有官弁兵夫共七百零三人,裝備炮十六尊。火炮有七生半的十二磅克虜伯火炮十六尊,六生的七磅後裝克虜伯炮三十二尊,五生七的六磅格魯森速射炮(陸路快炮和過山快炮)三十二尊,以上共有炮八十尊,另有三生七的兩磅克虜伯速射炮、八生七的二十磅後裝炮若干,此外還有兩尊口徑七毫米九二的馬克沁機關炮。
在專練炮隊的各營哨中,總統親軍有一哨炮隊,(配八七大炮四尊),前路前營裝備八七、七五炮,後路前營裝備七五、五七炮,左路前營裝備五七、三七炮,右路前營裝備六〇、五七炮,中路前營裝備七五、五七、三七炮。同由聶士成指揮的直隸練軍的左翼中營、右翼中營也是專練炮隊。武衛左軍的裝備比前、右兩軍稍遜,七生五及五生七的火炮十二至十六尊,編成炮隊左、右兩營,統領余仁同。庚子時左軍有所損失,但後來經過整補,實力有所上升,一度擴充到四十營,但炮隊仍為兩營。
武衛後軍也有炮隊一營,列入總統親軍之內,裝備漢陽槍炮廠造的五生七快炮十二尊,庚子時曾以此參加圍攻使館之戰和北京之戰。
武衛中軍因是新建,加上榮祿大力提倡使用國造武器,致使到最後也沒有成立炮兵。
除了前、後、左、右、中五軍外,武衛軍還曾有兩次擴編,一次是在江北增編武衛先鋒左、右軍各十營,一次是袁世凱在山東將山東勇營整編為武衛右軍先鋒隊。武衛先鋒右軍中有炮隊一營,裝備舊式的兩磅熟鐵後膛過山炮四十二尊、舊式三磅快炮八尊。武衛右軍先鋒隊中有中路炮隊左、右二營,每營計官弁兵夫598名,配炮十八尊,總計五生七陸炮三十六尊,由山東巡撫衙門撥款添置。
武衛軍使得袁世凱得以鎮壓義和團起義,以袁世凱所部的武衛右軍後成為北洋軍主力,武衛各軍章程以武衛右軍為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