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糧日

“絕糧日”的習俗來自清朝太祖皇帝參加的一場戰爭。那場戰爭打得異常艱苦,以至於有一天軍隊的糧食都斷絕了,太祖和軍士們只得以樹皮充飢。附近一個噶珊(村寨)的百姓得之太祖的軍隊絕糧的訊息,將小村裡的所有的各種存糧打掃出來,送到戰場。太祖命將各種糧食燜成雜米飯,有大米、小米、 高粱米黃米、黃豆、 黑豆、豌豆……。由於戰場上沒有碗筷,就用山野的野 蘇子葉包著吃。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八月二十六日。此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不僅要注意穿戴得簡樸,而且“以 萵苣葉裹飯而食”,食用的時候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用以警示人們不可忘記先祖創業的艱難。這裡的萵苣即是人們通常所說的 生菜。隨著時間的推移, 打飯包逐漸成為民間人們所喜愛的一道 美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絕糧日
  • 節日起源:戰爭
  • 節日飲食打飯包
歷史由來,現狀,做法,文化淵源,

歷史由來

滿族的節日
努爾哈赤時期一次打仗打到困境,缺水斷糧,百姓把自家的剩菜剩飯用菜葉子包上給軍隊補給
那天是陰曆八月二十六,後來打了勝仗,定下了這個日子,讓子孫後代都不忘記祖先艱苦創業的歷史
“絕糧日”的習俗來自清朝太祖皇帝參加的一場戰爭。那場戰爭打得異常艱苦,以至於有一天軍隊的糧食都斷絕了,太祖和軍士們只得以樹皮充飢。附近一個噶珊(村寨)的百姓得之太祖的軍隊絕糧的訊息,將小村裡的所有的各種存糧打掃出來,送到戰場。太祖命將各種糧食燜成雜米飯,有大米、小米、高粱米黃米、黃豆、黑豆、豌豆……。由於戰場上沒有碗筷,就用山野的野蘇子葉包著吃。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八月二十六日。此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不僅要注意穿戴得簡樸,而且“以萵苣葉裹飯而食”,食用的時候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用以警示人們不可忘記先祖創業的艱難。這裡的萵苣即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生菜。隨著時間的推移,打飯包逐漸成為民間人們所喜愛的一道美食
這是一個極具滿洲特色的節日,絕對有別與其它民族,而且這個節日有較為可信歷史來歷,有充實的活動內容;有著良好的寓意,有深厚的民俗底蘊;符合現在民族發展的需要,現在知道這個民俗的人越來越少,還遵守這個習俗的人更是不多了,這是民族文化的一種流失……。我們應該把這個節日繼承下來,並發揚光大。
一入了暑伏,天氣又悶又熱,人們每天懨懨欲睡,胃口不開。常見主婦們拎著菜籃子在市場徘徊,不知買什麼吃好。別急,買棵水靈靈的大白菜,回家打飯包兒 (把米飯土豆醬、香菜、蔥葉等用新鮮的生菜或白菜葉包在一起食用,在東北民間俗稱“打飯包”),一定會讓全家人吃得又香又飽。

現狀

打飯包兒是滿洲農家夏秋令時節的一種吃法,做起來十分簡單:將肥大、新鮮的一至兩片菜葉交錯鋪疊在桌上,均勻的抹上大醬,撒上蔥末、香菜末,也可以拌些土豆醬茄子泥等,喜歡吃辣的還可以加些辣椒醬,放上米飯(各種米燜的乾飯均可),然後將菜葉邊緣折起,將米飯等全部包在裡面就行了。包好的飯包兒咬一口,是醬、香菜、蔥末混在一起的清鮮味道,香鹹適口,飯菜都有了,又方便又好吃,特別適合東北大眾口味。在我費盡一番口舌之後,六歲的女兒和四歲的兒子,大口地吃下憶苦思甜的小米飯打飯包。我喜歡看孩子們狼吞虎咽地吃東西的樣子,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由於這種食用方法帶有鄉間的村野氣息,在食用時給人們帶來了許多的樂趣。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魚大肉早已不是什麼稀罕物兒,一些刁鑽古怪的東西卻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餐桌上的新寵,且價格不菲。什麼泥鰍魚、嘎牙子蜂蛹、螞蚱、蠍子野菜……人們追求的是天然和新奇。而飯包兒竟也從農家飯桌走進了城裡市場,成為一種流行的街頭小吃。市場上常見有人推著小車,上邊罩著明亮的玻璃櫥櫃,案板上並排擺放著幾個小盆:一盆米飯(通常是大米、小米混蒸的二米飯)、一盆土豆醬、一盆香菜末、一盆蔥末、一盆炸好的農家豆醬,另有一大盆選好、洗淨的大白菜葉。覺得肚子餓了,到小車前付出2元錢,主人便麻利地卷好一個飯包兒,套在塑膠袋里遞過來,你盡可以一邊逛街、一邊品嘗這又實惠又可口的特色食品了。
包飯是滿族喜歡時的一種飯食。這種飯食,特別是用兩手捧著的吃相,表現出滿族那種粗獷、豪放的遺風。大米乾飯糯米飯、小米乾飯或二米飯均可做成包飯。所用包菜除生菜外,還可用大白菜嫩心、春蘿蔔纓,只要葉大筋少、能生吃並帶有甜味、又不易脆裂的菜葉均可。所用拌菜必須用豬肉或者豬油以及各種時令鮮菜、瓜果,注意營養搭配,清潔衛生即可。

做法

製作原料:大米500克,生菜葉500克,裡脊肉250克,蒜薹250克,醬肚100克,火腿100克,色拉油25毫升,精鹽5克,味素1克,薑末2克,澱粉2克,料酒5毫升,醬油5毫升。
製作方法:將大米淘洗乾淨,下鍋入開水煮至水將乾時,改用小火燜20分鐘成熟米飯
裡脊肉切成細絲,泡入清水中,泡除血污,撈出用紗布包上,擠乾水分,放碗中加入乾澱粉、醬油、料酒、薑末,拌均勻略醃漬;蒜薹劈兩半切成絲;炒鍋置旺火上,燒熱倒入油,燒至六成熱時,下入肉絲劃散煸炒,後下蒜薹絲同炒,點開水少許(保持肉菜嫩)至熟裝盤備用。
醬肚、火腿均切成絲,裝盤。
將生菜葉分片洗淨,甩乾水,裝盤。
取一片生菜葉,用飯勺舀10克飯,攤在生菜葉上取肉絲炒蒜薹及醬肚、火腿絲置飯上,用生菜葉包裹成包,用手捧起食用即成。
特點:飯香、肉鮮、葉脆,清涼爽口。
打飯包
在滿洲,有一種飯,叫打飯包
做法很簡單。
原料:小白菜(葉大整齊的),香菜(滿洲的小香菜最好,北京的香菜長的象芹菜,不好吃。),小蔥(越嫩越好),土豆(新土豆),醬(滿洲自家做的醬最上乘,北京黃醬也湊合用吧。)雞蛋(非禽流感的),黃瓜。還有大米飯(一定要多做,吃飯包的飯量能是平常的兩倍!)!
做法:土豆做成土豆泥;雞蛋和醬炸成雞蛋醬;黃瓜切條;其它洗淨上桌就成了。
吃法:簡單說了,就把上數各種東東包在白菜葉里。
哈哈,開吃!

文化淵源

飯包,是旗人的一種特色食品。所謂“飯包”,一開始就是用白菜葉子包上米飯吃,是滿洲人最普通的吃食。行軍打仗,放牧狩獵,都離不開它。
清朝建立,天下平定,旗人吃飯包,一是出於民族習慣,二是本著憶苦思甜,不忘馬上得天下。但到清中葉乾嘉年間,飯包的內容不斷豐富起來,以至於脫胎換骨,成了一種十分講究的上等食品。飯包里米飯退居二線,主角逐漸為各色乾果、雞鴨肉所代替,更有錢的旗人還把各種野味,如野雞肉、野鴨肉等放進飯包,還有一個比較有特色的飯包,裡面有素肉丁、玉米、豌豆、香菇小小的飯包開始包容越來越多的美食內容,達到全盛。清末民初,旗人生活走向困苦,飯包又回到清初的狀態。旗人的飯包從米加白菜,到加入魚、肉,到加入野味,到內容越來越少,越來越簡單,可以由此透視出清代旗人生活的軌跡,折射出旗人複雜的民族心態和飲食心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