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傳統節日

滿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惟一在中國歷史上曾兩度建立過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滿族歷史悠久,其淵源可上溯到距今約6000-7000年前肅慎族系新開流文化和茶啊沖文化。公元前22世紀肅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今吉林省長春市),早期肅慎王國的第二代王室開始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我國考古學界認為今黑龍江省寧安市鏡泊湖南端的鶯歌嶺原始社會遺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當於西周時期,當是肅慎的文化遺存。出土了許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豬、陶狗、陶熊。豬的飼養,說明古時民族部落已經過著相對穩定的以原始農業為基礎兼漁獵的原始生活。陶豬、陶狗、陶熊是作為陪葬品埋入墳墓的,是對死者靈魂崇拜的一種有力的證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滿族傳統節日
  • 外文名:The manchu traditional festival
  • 文明的中心:喜都(今吉林省長春市
  • 陪葬品陶豬陶狗陶熊
  • 發祥地長白山
早期文明,史書記載,相關資料,渤海郡國,遼金時期,明清時期,傳統節日,滿族的禁忌,生活禁忌,祭祀中的禁忌,

早期文明

滿族的先民肅慎自公元前22世紀的舜禹時便見諸史籍。《山海經》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氏之國。”《竹書紀年》載:“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肅慎)來朝,貢弓矢。”禹定九州時,周武王、成王時,肅慎均派使來貢,最著名的貢品為“楛矢石砮”。周人稱“肅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時的肅慎王國、漢至兩晉時的挹婁、北魏時的勿吉、隋唐時的靺鞨、北宋至明時的女真。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前清朝在東北方向上的全部領土,大致上西迄貝加爾湖、葉尼賽河、勒拿河一線,南至山海關,東臨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個亞洲東北部海岸線,包括楚克奇半島、堪察加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的廣闊地區是滿族先民(肅慎族系)的發祥地。

史書記載

關於滿族的祖先和中原往來最早的記載見於周代,周武王時,肅慎人貢獻過“楷矢石奢”。成王時,肅慎又派使來貢。成王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四至時,稱:“肅慎、燕、毫,吾北土也。” 漢代以後,不同朝代的史書上分別記載的挹婁(漢、三國)、勿吉(北朝)、靺鞨(隋、唐)、渤海、女真(遼、宋、元、明),是肅慎的後裔,都是滿族一脈相承的祖先。

相關資料

渤海郡國


渤海國7世紀末(唐代中期)粟末靺鞨(滿族先人的一部)領袖大祚榮建立了渤海國。其統轄地域北至松花江下游、南至朝鮮半島北部、東臨大海、西南達今遼寧省北部及東部。建國初期有編戶十餘萬,人口數十萬,後期人口逐漸增至五百萬左右。從而獲得了“海東盛國”的稱譽。到9世紀末,渤海國被遼所滅。

遼金時期


遼代(相當於北宋)時期,中國東北地區分別有南女真(熟女真)、北女真、生女真、黃龍府女真、順化女真、長白山女真等等,這些女真部族之間並不相互統屬。其中生女真的完顏部逐漸強大,建立金朝(1115年-1234年),或稱大金、金國。創始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女真完顏部領袖),都城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區)。1125年滅遼,次年滅北宋。後遷都中都(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天興三年(1234年)時滅於蒙古與南宋聯合進攻,共經歷9位帝王。金朝是當時中國華北、東北地區的一個強大政權,其全盛時代的統治範圍為:東北到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堪察加一帶,包括庫頁島、千島群島;西北到河套地區;西邊接壤西夏;南邊以秦嶺到淮河一線與南宋交界。
金朝在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不斷向外擴張的過程中,女真各部也很緊密的集合在一起,人們對一個統一的女真民族的認識更加清晰,在金朝統治中原時期,進入中原的女真人雖逐漸漢化但保持著相對的民族獨立性,直到1234年金朝被蒙古帝國所滅,除當初留在東北以及後來陸續回到東北的女真人以外,留在中原的女真人在長期與漢民族雜居的過程中逐漸融合,最終成為構成北方漢民族的一部分。

明清時期


明代女真分為建州、海西(扈倫)、東海(野人)女真三部。1616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起兵統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後金。1635年,皇太極廢除“女真”的族號,改稱“滿洲”,將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漢、蒙古、朝鮮、呼爾哈、索倫等多個民族納入同一族名之下,滿族自此形成。赫哲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就是遼代女真未被編入八旗的後人,但他們是今天滿族的近親,值得一提的是,當初被編入八旗的還有當時相當數量的遼東漢人、蒙古人,少部分朝鮮人,甚至一些俄羅斯人,在八旗內部長期融合的過程中,他們已徹底融入了滿族。作為血統最為“純正”的組成部分,建州女真人被稱為“佛滿洲”(舊滿洲),其他 人則被稱為“依徹滿洲”(新滿洲)。1636年,皇太極將國號改為 “清”,同時也改元“崇德”。1644年入關滅李自成,建立了覆蓋滿洲、前明關內領土及西北新領地的清朝。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因滿洲族大部分定居在關內,故官方改稱為“滿族”,建國以後延用滿族稱謂至今。

傳統節日

滿族許多節日受到漢族人影響,在今天也過一些漢文化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曆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誌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曆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並影響漢族,今天漢族也將正月十五叫做元宵節。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鬚麵”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巖、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絕糧日:農曆八月二十六是滿族的絕糧日。“絕糧日”的習俗來自清朝太祖皇帝參加的一場戰爭。那場戰爭打得異常艱苦,以至於有一天軍隊的糧食都斷絕了,太祖和軍士們只得以樹皮充飢。附近一個噶珊(村寨)的百姓得之太祖的軍隊絕糧的訊息,將小村裡的所有的各種存糧打掃出來,送到戰場。太祖命將各種糧食燜成雜米飯,有大米、小米、高粱米黃米、黃豆、黑豆、豌豆……。由於戰場上沒有碗筷,就用山野的野蘇子葉包著吃。這一天正好是農曆的八月二十六日。此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不僅要注意穿戴得簡樸,而且“以萵苣葉裹飯而食”,食用的時候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用以警示人們不可忘記先祖創業的艱難。這裡的萵苣即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生菜。隨著時間的推移,打飯包逐漸成為民間人們所喜愛的一道美食。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曆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藥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採藥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稱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八旗人,注意這裡是按大小排序的。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滿族的禁忌

生活禁忌


滿族居住的西屋有蔓字炕,因西牆上有神龕,為尊重祖宗,在西炕上不準放空盤和空簸箕,因為祭祀時方盤裝肉、簸箕裝黃米麵和炒黃豆面,空放是對神大不敬。同時,西炕也不準家人和客人坐。
滿族忌服狗皮,忌食狗肉。這是滿族(女真)非常重要的習俗,對此有三種說法:一是義犬救罕王說,二是源於滿族先人的風俗說,三是圖騰崇拜說。

祭祀中的禁忌

滿族在院內東南樹索羅桿,不得污穢,不許在神桿下拴馬和餵家禽。祭祀前要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得食肉動葷,不參加弔喪,不到有病人家問病,不得淫邪玩樂,總之一切不吉利骯髒的事都不得參與。祭祀日子還有十二禁忌:一忌意不誠篤,一忌儀度錯亂,一忌器物不潔,一忌生氣口角,一忌衣冠不整,一忌閒談外事,一忌喜笑無度,一忌長幼無序,一忌投犬頓器,一忌刀勺聲響,一忌內祭未畢,不潔出屋,一忌外祭未畢,不潔入屋。瀋陽滿族在祭祀中還祭“神馬”,滿語稱“他合馬”。“神馬”拉車,不許女人坐。“神馬”死了,要埋葬,不許吃肉。“神馬”又稱“祖馬”,享受很高的禮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