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棲寺

雲棲寺

.

雲棲寺,又稱”雲棲山寺“,佛教(法眼宗)歷史名寺。與靈隱、淨慈、虎跑、昭慶諸剎齊稱杭州五大叢林名剎之一。

雲棲寺始建於北宋乾德五年,吳越王為伏虎志逢禪師興建的三座寺院之一。

治平二年改稱”棲真院“。

明弘治七年,因山洪突發,寺院經像隨水漂沒,蕩然無存。

明隆慶五年,淨土八祖蓮池袾宏大師見寺宇荒敗,乃思重新興修,設禪室,講三教合一、禪淨合一之義,深得僧俗崇奉,附近名賢大儒紛紛前來就教,蓮池也因此被敬稱為“雲棲大師”,寺院終得復興,寺殿規模亦逐年恢復提升,儼然成為一方大叢林,世稱“雲棲宗”。

清代康、乾之際是雲棲寺空前鼎盛的時期,清康熙三十八年聖祖御題“雲棲”及“松雲間”二額,乾隆十六年題“香門淨土”、“悅性亭”、“修篁深竹”三額,二十七年又題“西方極樂世界安養道場”額。康熙帝也曾多次來此,並寫了不少詩篇。

此後寺院雖屢有毀建,始終不復昔日繁盛。

民國時期,寺院終因年久失修,落沒草莽。

1962年原寺址闢為杭州市工人休養院,寺前沖雲樓、舒篁閣也陸續闢為茶室。

2002年工人休養院由杭州市總工會移交給杭州市園文局。

2002年10月,雲棲景區景點改擴建工程啟動並實施,2003年下半年景區對外開放,但佛寺已黯然無存。

雲棲寺歷史上與紹興市之小雲棲為姐妹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雲棲寺
  • 外文名稱:Yunqi Temple
  • 地理位置:浙江省杭州市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蓮池大師墓 雲棲竹徑 五雲山
  • 建設時間:北宋乾德五年(967年)
名稱由來,地理位置,歷史沿革,祖師列傳,創寺歷程,殿堂盛景,修行主張,寺院規制,祖師著述,歷史遺址,參考典籍,詩文沉鉤,雲棲楹聯,文化遺產,歷代住持,旅遊信息,

名稱由來

雲棲寺(現已廢):杭州五大名剎之一,與靈隱、淨慈、虎跑、昭慶齊名。
雲棲寺
舊傳由於地理環境的特殊,五雲山上的五彩祥雲,常飛集塢中棲留,並經久不散,故名雲棲
宋乾德五年吳越國建雲棲寺
治平三年改棲真院
隆慶五年復標雲棲舊名至今。
.
雲棲鎮:杭州五雲山之西的山塢內小鎮
小雲棲寺:紹興婁江雲棲寺,與杭州雲棲寺為姐妹寺
雲棲寺之姐妹寺 紹興小雲棲寺雲棲寺之姐妹寺 紹興小雲棲寺
雲棲村:紹興婁江雲棲寺處地
.
其他雲棲寺:
昆明市雲棲禪寺:雲南昆明市西山(碧雞山)華亭峰(靖國)
大連市雲棲禪寺:遼寧省大連瓦房店市(謝屯鄉曹屯)
常熟市小雲棲寺: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虞山石洞
武穴市雲棲寺:湖北省黃岡市
西安市雲棲寺(法幢寺):(現已被土全部掩埋)陝西省西安市長安縣申店鄉瓜洲村西北神禾

地理位置

雲棲地處西湖西南五雲山麓,相傳五雲山飄來的彩雲常在此棲留,故名雲棲。
五代時建有雲棲禪院。明末蓮池大師重振山門。
清康熙、乾隆二帝再三來游,屢有評題。
雲棲寺,位於西湖之西南,錢塘江北岸,五雲山雲棲塢里,處地杭州市西南郊之西。此地距杭州區約20公里,遠離市井,山深林密,竹林滿坡,修篁繞徑,素以竹景的“綠、清、涼、靜”四勝而著稱於世。
雲棲寺
其處有日耀峰、寶刀隴、青隴泉、聖義泉、金液泉與壁觀峰等雲棲六景。
雲棲竹徑,位於梅靈南路,為杭州新西湖十景之一。
竹徑亭碑為陳雲題詞。
毛澤東七絕·五雲山“五雲山上五雲飛,遠接群峰近拂堤。若問杭州何處好,此中聽得野鶯啼。”生動描繪了五雲山的自然景色和地理特點。
五雲山上飄飛著五顏六色的雲彩,形成一道奇妙的景觀,讓人大飽眼福;五雲山遠遠地連線著西湖群山,近處輕輕地擦過錢塘江江堤。“五雲山”是西湖群山之一。
《雲棲紀事》云:“山之巔有五色瑞雲盤旋其上,因名。”可見,五雲山因傳說有五色彩雲縈繞山頂經時不散而得名。
雲棲寺
五雲山是西湖群山中的第三座大山,海拔三百多米。山腰有涼亭,留有楹聯“長堤劃破全湖水,之字平分兩浙山”。山頂有建於五代的真際寺遺蹟,寺內有五口井,還有一株五人合抱、樹齡已達一千四百年、高達二十一米的銀杏樹,號稱“杭州古樹第一號”。
由五雲山頂翻越十里琅璫嶺,過龍井獅峰,可至上天竺、靈隱。
五雲山為浙江龍井茶葉產地之一。

歷史沿革

雲棲寺始建於北宋乾德五年(967年),是吳越王為伏虎志逢禪師興建的三座寺院之一。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改名為“棲真”。
此後寺院雖有發揚演播,但一直名聲不著。
明弘治七年(1494年),當地連降暴雨,山洪突發,寺院經像隨水漂沒,只剩廢墟。
隆慶五年(1571年),一代名僧蓮池駐地重建,復標雲棲舊名。
此後,寺院復興,規模日漸宏大,終成杭城一方著名大叢林,蓮池也因其德行名播四海,被眾信徒敬稱為雲棲大師,附近名賢大儒紛紛前來就教,明孝定皇太后還將其繪像置於宮中,禮敬有加。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正月,憨山大師去杭州雲棲寺為袾宏作《蓮池大師塔銘》。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聖祖御題“雲棲”及“松雲間”二額。乾隆十六年(1751年)題“香門淨土”、“悅性亭”、“修篁深竹”三額,二十七年(1762年)又題“西方極樂世界安養道場”額。康熙帝曾多次來此,並寫了不少詩篇。雲棲寺前有大竹,康熙賜名為“皇竹”。
當時寺內建築有山門、正殿、禪堂、法堂、祖堂、藏經閣、華嚴堂、大悲閣等數十幢建築,金碧輝煌,裝飾華麗,蔚為壯觀。
嘉慶十七年(公元1803),雲棲寺不慎失於火災,火燒殿宇房屋六十餘間,嘉慶皇帝特頒內帑並諭募緣重修。
杭州雲棲寺 20年代老照片杭州雲棲寺 20年代老照片
此後寺院屢有毀建,至民國時期,繁盛之景不再,終因年久失修,寺宇敗落。
1964年12月3日,雲棲寺蓮池大師塔壇和佛像在文革中拆除。
1962年原寺址闢為杭州工人休養院。寺前沖雲樓、舒篁閣也陸續闢為茶室。
2002年,杭州市人民政府決定搬遷景點內的市總工會工人休養院。
2002年10月,雲棲景區改擴建規劃設計方案確定。
2003年下半年雲棲景區對外開放。
2004年9月雲棲景區景點改擴建工程完工,但是雲棲寺卻蕩然無存。
雲棲寺歷史上與紹興市之小雲棲為姐妹寺。

祖師列傳

雲棲蓮池大師 (1532~1612):
雲棲祩宏(1535(乙未年)-1615(乙卯年)),明代高僧,中國淨土宗第八代祖師。
蓮池大師(公元1523~1615年),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別號蓮池,因久居杭州雲棲寺,又稱雲棲大師。與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融合禪淨二宗,定十約,僧徒奉為科律。清雍正中賜號淨妙真修禪師。
大師杭州仁和人,出生於世代望族之家。十七歲補諸生,以學識與孝行著稱於鄉里。
雲棲寺
鄰家有一老嫗,日日念佛名。
大師問其所以,老嫗回答:先夫持佛名,臨終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大師聞語感動,遂寄心淨土,書“生死事大”於案頭以自警策。
二十七歲喪父,三十二歲母亦永訣,大師決志出家修行,與妻子湯氏決別:“恩愛不常,生死莫代,我得出家,你自己保重。”湯氏灑淚說:“君先走一步,我自會打算。”大師作一筆勾詞棄家,投西山性天和尚落髮。其妻隨後也削髮為尼。
大師受具足戒後,策仗遊方,遍參知識。參學遍融禪師,老禪師教喻:“勿貪名利,唯一心辦道,老實持戒念佛。”大師拳拳服膺。後參笑岩寶祖,辭別向東昌的歸途上,聞樵樓之鼓聲忽然大悟。
乃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閒事,魔佛空爭是與非。”
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入杭州雲棲山,見山水幽絕,遂結茅卜居修念佛三昧。山中老虎時常傷害村民,大師慈悲為放瑜伽焰口,老虎不再患害百姓。
亢旱年,村民懇請大師祈雨,大師手擊木魚,循田埂念佛,一時,雨下如注。
村民及信眾們自發地為大師建造禪堂寺院。自此,法道大振,海內衲子歸心,遂成一大叢林。
雲棲寺
大師樸實簡淡,虛懷應物,貌相溫和,聲若洪鐘,胸無崖岸。自奉儉樸,自有道場以來,未曾妄用一錢,凡有香俸盈餘,便施散給其他寺廟的和尚。施衣藥,救貧病,常行不倦。大師生平惜福,年老還是自己洗衣,淨溺器,不勞煩侍者。終身一襲布衣,一頂麻布蚊帳用了幾十年。
文殊菩薩曾化為童子來參大師。
大師見到童子便問:“兩腳有泥,必是遠來客。”童子說:“聞知蓮池水,特來洗一洗。”大師說:“蓮池深萬丈,不怕淹死你。”童子說:“兩手攀虛空,一腳踏到底。”大師道行境界於斯可見一斑。
大師道隆德盛,感動當時。李太后遣內侍齎紫袈裟白金問法要,大師書偈答曰:“尊榮豪貴者,由宿植善因,因勝果必隆,今成大福聚。
深達罪福相,果中更植因,喻如錦上花,重重美無盡。如是修福已,復應慎觀察:修福不修慧,終非解脫因,福慧二俱修,世出世第一。
眾生真慧性,皆以雜念昏,修慧之要門,但一心念佛。念極心清淨,心淨土亦淨,蓮台最上品,於中而受生。見佛悟無生,究竟成佛道,三界無倫匹,是名大尊貴。”
大師深感淨宗念佛法門乃至簡至易,普攝諸根,仰賴佛力,圓證菩提的無上大法,故殷殷普勸念佛往生淨土。其言曰:
“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閒,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裡偷閒,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
蓮池大師墓銘蓮池大師墓銘
普勸諸人, 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大師一生精修,廣弘淨土,臨終前半月預知往生的時間。到城中告別諸弟子及故舊朋友,只說:“吾將他往。”回寺用茶湯供養眾僧,告訴大家明日將行。
七月朔晚,大師示微疾,瞑目無語。城中諸弟子趕到,哀請留囑,大師睜眼開示:“老實念佛,莫換題目。”說完,向西稱佛名而逝。
世壽八十一,僧臘五十。入塔於五雲山麓。
杭州五雲山雲棲蓮池大師墓杭州五雲山雲棲蓮池大師墓
.
贊云:
初住雲棲,即滅虎患,早請念佛雨慰盼,村民鹹感嘆。
庀材開辦,道場重興建。
.
幼聞念佛意頗快,末誡門徒莫捏怪。
行為世則言世法,注重淨土及規戒。
砥柱狂瀾契理機,闡明佛心祛蜂蠆。
普令具縛諸凡夫,仗佛慈力登蓮界。
.
.評曰:
蓮池大師的一生戒珠圓朗,極唱蓮邦,影響廣泛,威望極高。與明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
憨山大師讚嘆大師曰:“總師之操履,以平等大悲攝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非佛事不作。佛囑末世護持正法者,依四安樂行,師實以之。”並說,歷代的祖師或用功參究以一心,或盡修塵勞而萬行,象蓮池大師這樣能夠“即萬行以彰一心,即塵勞而見佛性者,古今除永明,惟師一人而已”。
憨山大師還誇讚蓮池大師說:“惟師之才足以經世,悟足以傳心,教足以契機,戒足以護法,操足以勵世,規足以救弊。
至若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廣運六度,何莫而非妙行耶?”大師一生廣行利他,護持正法,力挽明末佛教頹勢,大力的弘揚淨土法門:“非夫應身大士,朗末法之重昏者,何能至此哉?”
蓮池大師身後盛為歷代帝王所尊崇。據有關史籍記載,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90),康熙皇帝曾親詣古杭雲棲寺。雍正十三年(公元1736),雍正皇帝冊封蓮池大師為:“淨妙真修禪師”,編入御選語錄並御製像贊,贊曰:“三乘十地,頓漸偏圓,一句具足,法爾如然,作么一句,阿彌陀佛,方廣等平,圓通明徹”。據《雲棲紀事》載,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乾隆皇帝曾四次來到古杭雲棲寺,並均有御筆、財物等賞賜。
清·雍正《雲棲紀事·御製淨妙真修禪師像贊》《杭州佛教文獻叢刊》第一輯第二冊 杭州出版社2006版第174頁
大師德蔭後世,道感千古,厚德流光,獨步千古,誠為淨土宗一代宗師巨匠。大師往生之後,大師的弟子們經過仔細的討論,認為自延壽大師至蓮池大師行化於世,中間相隔六百四十年之久,此間教法式微,禪宗暗昧,淨宗不振。雖然這當中也有弘宗演教,盛讚淨土的高僧大德出現,但均收效甚微。獨蓮池大師,對淨土宗的弘揚,對教法的振興,居功最偉。故眾弟子一至推舉蓮池大師為蓮宗八祖,“蓮宗之祖,匡山逮永明而七……至是,諸大弟子周發諮謀,協於克一,定以師為蓮宗八祖。
雲棲寺僧袾宏七言古諷雲棲寺僧袾宏七言古諷

創寺歷程

杭州群山環繞,其中最高者,是西湖西南,錢塘以北的五雲山。傳說古時有五色的瑞雲經常盤旋在山頂,匯集於西塢,經久不散,故得此名。登上五雲山,南北二高峰盡在足下。山勢西南而行,與東北向的錢塘江會和,山水相應,實是一處靈淑鐘賢的寶地。
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吳越王時大將凌超為伏虎大扇志逢禪師在此建寺。志逢禪師的寺院最初只是建築在五雲山的山頂。到了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20),宋真宗趙恆“賜額‘真際院’,兼辟雲棲、天池二院,為三剎。其中雲棲院最為幽靜,距梵村十里之徑。附近有青龍、聖義、金液名泉三眼,寺後東岡即是壁觀峰。
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霖雨發洪,殿宇、經像,隨水漂沒”,寺院毀圮,梵剎不存。至蓮池大師北來,古杭雲棲寺業已荒廢近百年。
明·馮夢禎《雲棲紀事·雲棲蘭若志》《杭州佛教文獻叢刊》第一輯第二冊 杭州出版社2006版第191頁
清·成傑、等圓著《雲棲紀事·聖駕幸寺恭紀》《杭州佛教文獻叢刊》第一輯第二冊 杭州出版社2006版第177頁
明隆慶五年(公元1571),蓮池大師三十七歲,乞食經過梵村,見到雲棲山水幽寂,溪山窈窕,草樹蒙密,實為修行的佳所,天然的阿蘭若處。遂於此建草屋三楹,意欲終老於此。大師一人於此精進修行,弔影寒岩,曾絕糧七日,倚壁危坐而已。
雲棲自古多虎。吳越時志逢禪師為雲棲寺主,他每日攜帶大扇去市集乞錢,然後買肉飼餵老虎,老虎漸漸馴伏。每到志逢禪師日暮回山的時候,老虎即來迎接,用虎背馱著志逢禪師歸寺,人稱伏虎禪師。
蓮池大師來到雲棲的時候,這裡老虎依然眾多,環山四十里內,每年傷人不下數十,當地居民為虎患所迫。大師悲心萌發,為之誦經,並為老虎施食,漸漸的老虎不再傷人,村人都很感激大師。還有一次,天氣亢旱久不下雨,村民看到大師一來就消除了虎患,對大師十分虔信,再次乞求大師禱雨。蓮池大師笑著推辭:“吾但知念佛,無他術也。”村民不信,再三祈請。大師不得已來到梵村,繞著田埂敲著木魚念佛。結果大雨隨著大師的身後足跡而至,頓時解決了村民久旱無雨的困境。
《雲棲紀事》中的(重建)雲棲寺《雲棲紀事》中的(重建)雲棲寺
村民由馴虎與禱雨兩件事情中,認識到蓮池大師是一個有道行的僧人,都希望大師能長久駐錫在雲棲,護佑民眾。村民紛紛從家中運來磚瓦木料,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自告奮勇的為大師建造蘭若。在掘地的時候,挖出了古杭雲棲寺的柱基,村民們說:“此雲棲寺故物也。師福吾村,吾願鼎新之,以永吾福。”
不日蘭若成。然外無崇門,中無大殿,惟禪堂安僧,法堂奉經像,余取蔽風雨耳。自此法道大振,海內衲子歸心。凡叢林所應添置的房舍、物品,日增月益。蓮池大師又定僧約十條領眾,晝夜六時念佛之聲不絕於山谷。蓮池大師在此開始了長達四十四年的弘法利生歷程。古杭雲棲寺在蓮池大師的整飭下,梵剎重輝,遂成叢林。

殿堂盛景

雲棲寺為北宋乾德5年,伏虎禪師創建,為法眼宗名寺。明隆慶5年,袾宏大師見寺宇荒敗,乃重新興修,設禪室,講三教合一、禪淨合一之義,深得僧俗崇奉,寺殿亦逐漸恢復,世有“雲棲宗”之稱,與靈隱、淨慈、虎跑、昭慶諸剎齊名,成為杭州五大叢林之一。
治平三年改棲真院,隆慶五年復標雲棲舊名。
上世紀三十年代,臨海項氏士元編纂《雲棲志》十卷,其《自序》有:“杭為浙省首區,西南一帶,湖山秀美,選佛之場,棲真之宅,環列錯峙,五雲在諸山中尤為秀聳,江湖映帶,南北兩峰,均落腕中,山之西麓,雲棲寺在焉。境則變喧而幽,土則去穢而淨,蓋五雲擅有杭州山水之美,雲棲尤占五雲之勝也。溯茲寺自宋乾德間伏虎禪師開山以來,中經吳越王錢氏暨釋襪宏發揚演播,慧光日啟,逮至有清,聖祖世宗高宗輩迭次巡幸,加以褒崇,香火益盛。嘉道以還,雖火患頻遭,故物多化灰燼,而寺僧鳳翔、瑞真等鹹克發抒願力,銳志重興,承缽之徒,亦能篤守老實念佛之戒,以故宗風廣扇,迄今未衰,祗園紺宇,先後增闢,以視疇昔,更遠駕而上之”。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雲棲志》成書時,雲棲寺還是一個殿宇完整,道風純正的淨土道場。據志載,其時殿宇有韋馱殿、大殿、藥師殿、地藏殿、祖師殿、長生福殿、夫人殿等七處,堂有念佛堂、禪堂、法堂、靜觀堂、壽惠堂、行積堂、齋堂等七所,軒有翠竹軒、補雲軒、五雲深處等,此外尚設有僧房、客房、庫房、廚房、書記室、工役室、豆腐室、雜物室等生活用房。
《寺志》中有“雲棲寺全圖”一幅,是一張標有丈量尺寸的平面圖,頗有參考價值。《寺志》書首有蓮池大師像,繼有“總圖”以明本寺之區域,次揭“寺圖”以示莊嚴,再依次凡名勝古蹟,寺藏文物等,均有照片以存真。此類之攝影計有“雲棲竹徑”、“雲棲道上之回龍亭”、“雲棲寺前之松雲亭”、“蓮祖塔院之石徑”、“蓮祖塔院之頭門”、“蓮祖真身塔龕”、“雲棲寺山門”、“雲棲寺大殿”、“蓮池大師遺墨”、“董文敏(其昌)手書《金剛經》真跡”、“青林高會圖”等。
今佛寺已不存在。

修行主張

淨土宗簡介
宗,為「尊」、「崇」、「主」之義,引申有「獨尊」、「統攝」、「唯一」、「最勝」等義。亦即:在佛說一切法門中,獨尊某一法門為主,並以此統攝其餘所有法門之教義體系及教團組織,即稱為「宗」,也稱「宗派」。
雲棲寺
淨土宗由唐代善導大師(613—681)創立,奉《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為正依經典,依龍樹菩薩《易行品》、天親菩薩《往生論》、曇鸞大師《往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道綽大師《安樂集》、善導大師《觀經疏》、《觀念法門》、《法事贊》、《往生禮讚》、《般舟贊》為相承祖師論釋;尤尊善導大師《觀經疏》為開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淨土宗以阿彌陀佛因願果號為立教根本,以四十八願中第十八願為軸心,建立難易二道、自他二力、聖淨二門、要弘二門之教判體系,確立一心五念、正雜二行、正助二業等心行業規範;以「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廣度十方眾生」為宗旨,以「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為特色。
中國佛教共分八宗,淨土宗獨尊念佛,以之為一代佛教歸宗結頂之法,所謂「《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
淨土法門可以分為兩種:一是隋唐淨土,二是宋明淨土。
淨土的弘揚,最純正的是在唐朝,也就善導大師這個法脈──善導大師繼承道綽大師,道綽繼承曇鸞大師,曇鸞是依據龍樹、天親菩薩的淨土思想去註解發揮。而龍樹和天親的淨土思想是完全依據《淨土三經》。
宋明淨土,就是北宋一直到明朝,以至到清朝的淨土。北宋淨土跟隋唐善導大師的淨土相比,雖然同樣都是淨土法門,但內容卻不一樣。因為宋明淨土已經摻雜了天台、華嚴、禪的思想,雖然教理看起來很豐富、很磅礴,可是已經不是純正的淨土思想了。
雲棲寺
念佛一法是彌陀救世本願,也是釋尊出世本懷,只要信願稱名,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其特色是「勝、易」,「易」──本願稱名,「勝」──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淨土法門就如印光大師所說:「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因此人人可修,人人可證;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雲棲淨土宗
雲棲寺
雲棲大師是從永明延壽以來,融禪淨教律為一體之大成者,主唱禪淨不二,念佛含攝萬法之旨。大師痛念末法眾生,掠影宗門,撥無淨土,有若狂象;教下講師,依文解義,說食不飽。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門,橫截生死,普攝三根,於是單提淨土,著《彌陀疏鈔》十餘萬言,總持圓頓諸經,融會事理,指歸一心。蓮池大師詮釋"一心不亂"云:一心者,專注正境也;不亂者,不生妄念也,一心不亂,有事有理。如前憶念,念念相續,無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屬定門攝。如前體究,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非有非無,離於四句,觀力成就,獲自本心,名理一心,屬慧門攝,諸妄消亡,故兼得定。此一心即實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薩念佛三昧,即達摩直指之禪,即是轉識成智。故知念佛總攝一切佛法。
雲棲大師一生戒珠圓朗,律己甚嚴。無論是布薩羯磨,還是參禪念佛,大師都身體力行,引領大眾。大師性格質直,虛懷應物,凡與大師往來者,無不為大師謙德所感。大師生平惜福,樸實簡淡,曾著三十二條自警。直到晚年,大師還堅持自己動手洗衣物、倒便器,從不勞煩侍者。終身粗衣淡飯,一架麻布的床帳,還是大師三十二歲母親去世時所用。大師生活的簡樸,由此可知。
雲棲寺
雲棲大師以華嚴一即一切的圓融理念詮釋念佛法門,認為念佛是大總持法門,含攝菩薩六度萬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義。由是,大師不主張閱藏,應一心念佛。《示閱藏要語》云:"大藏經所詮者,不過戒定慧而已……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門,何也?戒乃防非為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為義,若一心念佛,心不異緣,即定也;慧乃明照為義,若觀佛聲,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隨文逐字,閱此藏經。"(《雲棲法匯》)大師對機而施教,亦不可死執。
雲棲寺
雲棲大師認為修淨土者,必須具備信、願、行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師以《阿彌陀經》的“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為行持之要,念佛的功能在一心不亂,數目多少則無關宏旨。
一心不亂,當分“事一心不亂”及“理一心不亂”兩方面。
雲棲大師深悲末法眾生,業深垢重,教綱衰滅,戒律鬆弛,此時修行,應以戒律為根本。大師明因慎果,深悲末法眾生,業深垢重,教綱衰滅,戒律鬆弛,此時修行,應以戒律為根本,以淨業為指歸。因而,大師整飭清規,在南北戒壇久禁不行的情況下,大師令求戒者具三衣,於佛前受之,大師為證明。已受戒者,半月誦《梵網經戒》及《比丘諸戒品》。其住持的道場,規條甚嚴,出《僧約十條》、《修身十事》等示眾。各堂執事職責詳明,夜必巡警,擊板唱佛名,聲傳山谷。布薩羯磨,舉功過,行賞罰,絲毫無錯。大師策厲清規,嚴明梵行,並親自著述,闡發戒律精義,以救末世疲弊之習。大師極力戒殺生、崇放生。寺前建有放生池,山中設有放生所,救贖潛游蜎飛諸生物。大師《戒殺放生文》盛傳於世。由此遂成大師淨土思想一大特色。
雲棲寺
雲棲寺
雲棲大師於淨土諸經中,特重《佛說阿彌陀經》。師以《阿彌陀經》的持名念佛,為至簡至易、最為要約的法門,認為依《阿彌陀經》而行,即可以念佛之心而入佛之知見。師於所著《阿彌陀經疏鈔》卷一中,列出佛說此經有十義:1.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故;2.特於無量法門,出勝方便故;3.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故;4.化導二乘執空,不修淨土故;5.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故;6.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故;7.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故;8.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故;9.巧示因於往生,實悟無生故;10.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故。由此可知《佛說阿彌陀經》,實為世尊大悲本懷的流露,是為末法苦惱眾生,所開示的出離生死之唯一捷徑。
規制中尚有《直院誡言》、《庫銘》、《堂銘》、《廚房銘》、《浴堂銘》、《齋堂條示》、《受食偈》、《定香銘並式》等,張貼當處以警示眾僧。
蓮池大師以正法眼藏與淨業功行,破斥邪見,開導迷茫,發人深省,於淨宗的弘揚,厥功甚偉。

寺院規制

為使寺院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蓮池大師手傾心制定雲棲寺之多項規制。
雲棲大師所制之規約周而備,計有:1.大堂規約;2.西堂規約;3.律堂規約;4.法堂規約;5.老堂規約;6.病堂規約;7. 各房規約;8.下院規約;9.直院事宜;10.定額人數;11.節省財費;12.出應期會;13.暫到客眾;14.外住法眷;15.十方雲水;16.眾事雜式;17.僧約;18.修身十事;19.各執事約;20.僧值凡例;21.赴請三約;22.善罰例;23.免例;24.擯例;25.求住式;26.學經號次;27.受戒式;28.過犯懺悔式;29.津送式;30.上方善會約;31.流通藏本法寶約;32.藏經堂事宜;33.水陸道場規約;34.誦經禮懺不誠敬罰例。可謂堂堂有規約,事事有所依,執事明其職,修學各有式,誤事罰銀錢,賞罰甚分明。
為寺院住眾和諧清淨,以精進於道業,更訂《僧約》十條,如有違犯,立即出院。所訂僧約計有:1.敦尚戒德約;2.安貧樂道約;3.省緣務本約;4.奉公守正約;5.柔和忍辱約;6.威儀整肅約;7.勤修行業約; 8.直心處眾約; 9.安分小心約;10.隨順規制約。
為保僧眾個人的如法修持,大師訂立了《修身十事》:1.不欺心;2.不貪財;3.不使奸;4.不用謀; 5.不惹禍;6.不侈費;7.不近女;8.不外騖;9.不避懶;10.不失時。
大師對出家之要求極嚴,凡願於雲棲寺出家者:1.必須由父母或極親之人親送至寺;2.經審核非是忤逆不孝、非犯罪脫逃、非勢逼貧窮、非心圖放逸、非曾為惡事、非身屬大家、非負債不還、非家緣未了者方可;3.讀誦經典方面應已粗知晨昏功課之經,如《心經》、《彌陀經》之類;4.頗通書字:書不必博學,但亦曾少分讀習,字不必工好,但能隨分書寫。另據《雲棲法匯》所載,有勿納沈氏子孫出家,當是取古人“易子而教”之義。
進寺之道友,須於剃頭前依號順序學畢規定經典,否則不能剃頭。學經之號次分:
法字號:晨昏課經全堂,《佛祖遺教三經》、《沙彌要略》、《四分戒本》、《梵網戒經》、《十六觀經》、《大彌陀經》、《金剛經》、《圓覺經》、《維摩經》、《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起信論》。
報字號:晨昏課經,《沙彌要略》、《遺教經》、《四分戒本》、《梵網戒本》、《十六觀經》、《大彌陀經》、《金剛經》、《圓覺經》、《普門品》、《行願品》。
化字號:晨昏課經,《彌陀經》、《梵網經》、《觀經上品上生章》、《四分戒本》。
以上三號,俱依經次學完一經,再進一經,跳越學者罰銀一錢。課經不完不得剃頭,《要略》不知不得進具戒,《具戒》不知不得受菩薩戒,年滿六十量處,晨昏課經未熟剃頭者,缺一事罰銀一錢。
雲棲寺由於“嚴淨毗尼,尊崇講誦,明因果,識罪福,整飭清規,真修實行”,故能歷數百年而不衰,大師所訂之各項規制,今人當引以為鑑。
對於僧團生活,大師運籌帷幄,巧用心勞。“胸無崖岸,而守若嚴城,御若堅兵,善藏其用,文理密察,經濟洪纖,不遺針芥。即畫叢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粒米、莖菜無虛費;核因果,明罪福,絲無掛漏;定程規,秋毫不忽;養老病,公眾僧,不滲滴水。”自從雲棲叢林重輝以來的幾十年以來,大師“未嘗妄用一錢”。
雖然古杭雲棲寺常住僧人有數千人之多,卻沒有設立專職化緣的執事,而只是聽任信士的布施。稍有盈餘,即轉施別的寺院、叢林。在古杭雲棲寺的庫房裡,從不儲蓄金銀,“凡設齋外,別持金銀作供者,隨手散去,施衣藥,救貧病,略無虛日。”以免金銀眾多,反成為寺院的累贅,障礙僧眾的修行。

祖師著述

蓮池大師以念佛得力,著述甚豐,主要弘揚東林淨土和南山戒律,著有《彌陀疏鈔》四卷、《戒疏發隱》五卷。另外又編撰了《禪關策進》一卷,闡述禪淨雙修,不出一心的“禪淨一心”思想。大師一生筆耕不輟,其中有很多是對弟子的警策之語。大師向來教誡弟子:“貴真修,勿顯異。”所以大師很多靈驗、奇異的事跡並沒有記錄下來。
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出版
除上述三種,大師的代表作還包括:《佛遺教經節要》、《諸經日誦》、《竹窗隨筆》、《往生集》、《西方願文略釋》、《淨土疑辯》、《具戒便蒙》、《沙彌要略》、《尼戒錄要》、《僧訓日記》、《緇門崇行錄》、《楞伽經摸象記》、《華嚴感應略記》、《皇明名僧輯略》、《武林西湖高僧事略》、《自知錄》、《放生儀》、《戒殺放生文》、《正訊集》、《直道錄》、《山房雜錄》、《雲棲遺稿》、《雲棲共住規約集》等等,大約有三十餘種(連同附屬檔案近四十種)。大師往生後,由受業弟子大賢法師及居士鄒匡明等搜錄遺書,編集成《雲棲法匯》三十二卷,分為釋經、輯古、手著三類。
雲棲蓮池大師著作雲棲蓮池大師著作
此外大師還修訂了《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六卷、《瑜伽焰口》和《朝暮課誦》等流傳至今。
明崇禎十年(公元1637)比丘智瑛募資將《雲棲法匯》刊為方冊,共三十四冊行於世。現今流通的版本則為清朝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由金陵刻經處重刻刊行。
蓮池大師主要有以下著作流存於世並廣為傳頌:
《彌陀疏鈔》(《阿彌陀經疏鈔》)四卷
戒殺文太上感應篇合刊戒殺文太上感應篇合刊
《戒疏發隱》五卷
《禪關策進》一卷
《沙彌律儀要略》(《沙彌要略》)
《禪關策進》
《緇門崇行錄》
《往生集》
《竹窗隨筆》
《竹窗二筆》
《竹窗三筆》
光緒十八年 金陵刻經處 精刻本光緒十八年 金陵刻經處 精刻本
.
《西方發願文》
《西方發願文解》(《西方願文略釋》)
《彌陀疏鈔事義 問辯》
《彌陀疏鈔續問答 答問》
《答淨土四十八問》
《淨土疑辯》(《淨土疑釋》)
《勸修淨土三章》
《僧訓日紀》
《皇明名僧輯略》
雲棲寺
《正訛集》
《直道錄》
《警策》
《戒殺放生文》
《普勸戒殺放生》
《佛遺教經節要》
《諸經日誦》

雲棲寺
《雲棲淨土匯語》
《具戒便蒙》
《尼戒錄要》
《緇門崇行錄》
《楞伽經摸象記》
《華嚴感應略記》
《皇明名僧輯略》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自知錄》
雲棲寺
《放生儀》
《山房雜錄》
《雲棲遺稿》
《學佛行儀》
《雲棲共住規約集》
《雲棲法匯》
雲棲寺
《七筆勾》
《僧約十條》
《修身十事》
《傷足自規》
《自警》
《警策大眾八條開示》

歷史遺址

蓮池大師墓
空山浮人影,茶閒萬碧青。
雲棲寺
雲棲竹寂處,蓮池映佛心。
.
圓寂
大師一生致力於弘揚淨土法門,主持雲棲道場四十餘年,言傳身教接引無數佛子同歸淨土,臨終前半月預知時至,於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1615)六月底,先往城中別諸弟子及故舊等,後歸寺中具茶湯設供話別眾僧。七月初一,上堂對眾曰“明日吾行矣!”。晚上,大師示微疾,瞑目靜坐於丈室。次日夕,諸弟子等請留遺訓,大師睜眼開示:“大眾老實念佛,莫捏怪,莫壞我規矩。”言畢向西念佛而逝。師世壽八十有一,僧臘五十。弟子奉其舍利入塔於五雲山麓。自七祖省常大師生西,至蓮池大師行化於世,其中間隔五百五十餘年。此時間內教法式微,淨宗不振,雖有高僧大德出現,弘揚淨土念佛法門,以救道法之衰落,然收效匪著。證諸史冊,自身行持謹嚴,度眾不遺餘力,蓮池大師當為最為出色者之一。
雲棲寺
.
蓮池大師墓在杭州市雲棲竹徑內,靈塔離雲棲寺遺址約百米,圓形的墓冢前面是九十年代立的碑,原碑被移到右邊,綠草掩蓋。圓形的墓冢後是一座佛塔,正面刻有一尊佛像。
墓前有大樹圍繞的平地,拜台是青石的,沒有墊子,擺了香爐和燭台,都被煙火熏得黝黑,看得出來,很多信眾沒有忘記這位了不起的高僧,萬水千山地來朝拜他,在靈塔面前點上一炷香,燃起蠟燭,虔誠祈願大師再來,弘化娑婆,不捨蒼生。
雲棲寺
三月二十二日,是佛祖徑蓮池大師的涅磐日,也是十五紀念日。
2014年3月30日上午7點10分,浙江省杭州佛學院師生與中天竺法淨寺常住以及護法居士100多人從中天竺法淨禪寺步行至雲棲竹徑蓮池大師墓前祭祖。

參考典籍

《雲棲紀事》 缺輯者名 清光緒錢塘丁氏重刊本
《雲棲志》臨海項士元纂 民國新光印書館承印
《武林梵志》卷二《雲棲寺》 《四庫全書》本史部十一之三十三至四十一頁
《彌陀經疏鈔演義》 袾宏述 古德演義 淨空會本 1992年華藏淨宗學會印
《緇門崇行錄》 福建廣化寺本
《新續高僧傳四集》卷四十三 《梵村雲棲寺沙門釋袾宏傳》喻謙撰 癸亥(1923年)秋北洋印刷局撿字
《中國淨土教理史》 望月信亨著 釋印海譯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印
《蓮宗正范》中的《蓮池大師傳》 陳海量編輯 1987年青蓮出版社重排初版
《憨山老人夢遊集·雲棲蓮池宏大師塔銘》《卍新纂續藏經》明·憨山著

詩文沉鉤

《五言詩》
山徑紆徐日, 溪聲到處聞。
竹深陰戛日, 木古勢乾雲。
倚檻聽啼鳥, 攀崖采異芬。
韶華春已半, 萬物各欣欣。
——清康熙皇帝 巡幸雲棲寺時作。
《雲棲小記》
雲棲在五雲山下,籃輿行竹樹中,七八里始到,奧僻非常,蓮池和尚棲止處也。蓮池戒律精嚴,於道雖不大徹,然不為無所見者。至於單提念佛一門,則尤為直捷簡要,六個字中,旋天轉地,何勞捏目更趨狂解,然則雖謂蓮池一無所悟可也。一無所悟,是真阿彌,請急著眼。
——袁宏道
《贈蓮池大師柱對》
說法平台,生公一語石一語。
棲真斗室,老僧半間雲半間。
——張岱
《雲棲寺》
夾徑蕭蕭竹萬枝,
雲深嚴壑媚幽姿。
一天翠靄含山寺,
春畫陰晴人不知。
——許承祖,浙江海寧人,清高宗乾隆時在世
《雲棲寺竹徑》
理安長楠直插地,雲棲大竹高參天,
二寺夐然止聖處,楠不蠹朽竹愈堅。
昔稱理安景無對,未看雲棲真枉然。
頃窺幽徑避白日,步步到寺循花磚;
又如葺葉作廊覆,左右柱立皆修椽。
露骨專車岩壑底,表影累尺僧房巔。
空亭住足一遐想,夜至風露宜娟娟。
蓮池大師涅槃去,香光寶墨彌新鮮。
老夫白髮回翠葆,欲借蒲團為坐氈。
人言此寺惟有竹,他景不勝名虛傳。
正惟有竹便佳絕,雜樹亦眾何稱焉!
願筍不斸盡成竹,連坡長到澄江邊。
——夏敬觀,晚清

雲棲楹聯

水向石邊流出冷;
風從花里過來香。
——蘇洵題浙江省杭州雲棲寺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北宋文學家,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蘇軾和蘇轍的父親,父子三人被稱為“三蘇”,均名列“唐宋八大家”,有《嘉佑集》傳世。
此聯被後人引用在題風景名勝處甚多,如浙江省至少還有兩處以上:杭州西湖的岳王墓和淨慈寺等。據說佛眼和尚在禪宗的公案上也書題留下了此名句。無獨有偶,其子蘇軾有詩句“拂石坐來夜帶冷;踏花歸來馬蹄香。”與此聯具有同工異曲之妙,真可謂有其父必有其子也。
.
【對聯選】
.
化域空三界;
門徒落四禪。
——陳子龍題西湖雲棲寺
陳子龍(1608~1647),初名介,字臥子、懋中,號大樽,南直隸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崇禎十年(1637)進士。崇禎十三年(1640)六月,出任浙江紹興府司理,尋兼攝諸暨知縣。崇禎十七年仁紹興推官和兵科給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後被捕,投水自殺。清乾隆中,謚“忠裕”。

唼荇魚策策;
打瓴雨疏疏。
——桑調元題西湖雲棲寺
桑調元(1695~1771),字伊佐,一字砎甫,自號獨往生、五嶽詩人。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雍正四年(1726)舉順天鄉試,雍正十一年(1733)召試,欽賜進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後引疾歸田,歷主九江濂溪、嘉興鴛湖、灤源書院講席。

翠靄封中覓路;
碧峰盡處歸庵。
——佚名題西湖雲棲寺

長此洗心歷江海;
偶逢行腳見雲山。
——王凱泰題西湖雲棲寺
王凱泰(1823~1875),初名敦敏,字補帆,又好補園主人。江蘇寶應人。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浙江糧道、浙江按察使、廣東布政使、福建巡撫。卒,贈太子少保,諡文勤。

長堤劃破全湖水;
之字平分兩浙山。
——佚名題西湖雲棲寺

翠滴千竿遮徑竹;
寒生六月洗心泉。
——佚名題西湖雲棲寺

到此方知官是夢;
前身安見我非僧。
——薛時雨題西湖雲棲寺
薛時雨(1818~1885),字慰農,又字澍生,號桑根、桑根老人。安徽省全椒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舉於鄉,以母病,不應禮部試。鹹豐三年(1853)進士。授浙江嘉興知縣。太平軍興,入曾國藩、李鴻章幕。同治三年(1864),升杭州知府,兼督糧道,代行布政、按察兩司事。創東城講舍。後稱病辭官,主講杭州崇文書院三年。同治八年(1869),應聘主講江寧尊經書院兼惜陰書院。光緒七年(1881),任全椒觀察使。主講杭州崇文書院時,有人特地為他在西湖修一別墅,名“薛廬”。

法雲廣萌無遮會;
慧日高懸有相天。
——乾隆題西湖雲棲寺
乾隆(1711~1799),清高宗,姓愛新覺羅,諱弘曆,是雍正帝第四子。雍正十三年(1736)即位,為清代入關第四帝。乾隆六十年(1795)禪位於十五子顒琰,自己成為太上皇。

剪半岑閒雲補衲;
留一窗明月談經。
——佚名題西湖雲棲寺

老僧倚樹驚猿去;
童子掃階知客來。
——佚名摘於石句題西湖雲棲寺
南宋於石《棲真院》詩:“空翠凝寒不受埃,斷崖千尺擁崔嵬。老僧倚樹驚猿去,童子掃階知客來。石徑晴因松露濕,茶煙遠趁竹風回。禪家也辦吟邊料,不種閒花只種梅。”於石(1250~?),字介翁,號紫岩,晚更號兩溪,蘭溪人。宋亡,隱居不出。

嶺復崗重靈木合;
江回溪抱梵宮深。
——沈甲題西湖雲棲寺
路邊竹密能消暑;
亭下泉清自洗心。
——沈甲題西湖雲棲寺
沈甲,字眷瑤,一字桐敬,清代仁和(今杭州)貢生。品學深沉,書法趙孟頫、文徵明。畫山水宗荊、關兼董、黃。人物學陳洪綬。邱壑奇別,筆意古秀。能畫墨花卉,小幅蒼秀可愛。

山溪一曲泉千曲;
竹徑三分塢二分。
——王凱泰題西湖雲棲寺

水向石邊流出冷;
風從花里過來香。
——乾隆題西湖雲棲寺

萬竿綠竹參天景;
幾曲山溪匝地泉。
——沙曼翁摘陳燦句題西湖雲棲寺

泡影乾坤,妝成寶相;
色香世界,幻出空花。
——佚名題西湖雲棲寺

說法平台,生公一語石一語;
棲真斗室,老僧半間雲半間。
——張岱題西湖雲棲寺
張岱(1597~1679),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鑑賞,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白洋潮》等。

院敞池蓮,花雨繽紛參佛果;
寺藏修竹,綠雲杳靄護禪樓。
——郭昆燾題杭州雲棲寺
郭昆燾(1822~1882),原名先梓,字仲毅,自號意誠,晚號樗叟,湖南湘陰人,郭嵩燾之弟。年十九,肄業嶽麓書院,與江忠源、羅澤南、劉蓉等友善。道光二十四歲(1884)中舉人。鹹豐二年(1852),參討洪、楊之役,敘功賞國子監助教銜。又以協贊軍事,官內閣中書。著有《雲臥山莊詩集》。

身比閒雲,月影溪光堪證性;
心同流水,松聲竹色共忘機。
——薛時雨題西湖雲棲寺

開淨度法門,回頭便證三摩地;
登極樂世界,撒手先從七筆勾。
——張嘯山題西湖雲棲寺

種菊成畝,種藥成畦,此是僧家本分;
有鳥休羅,有魚休網,長留佛地生機。
——薛時雨題西湖雲棲寺放生池
.
【雲棲諸亭】
.
翠滴千竿遮徑竹;
寒生六月洗心泉。
——佚名題雲棲洗心亭
沿入口行走不多時,有亭翼然,傍依清池,亭名“洗心”,池亦名“洗心”。

大道半途,且小休歇去;
靈山有會,不為等閒來。
——佚名題雲棲回龍亭
自洗心亭而上,有雲棲竹徑碑亭,1986年建,為新西湖十景第一塊景碑亭。

山深獨辟清涼界;
竹翠常飛妙鬘雲。
——乾隆題西湖雲棲遇雨亭
雙碑亭北,竹徑盡處,掩映於濃蔭之下的,就是雲棲諸亭中最有特色的遇雨亭,相傳康熙帝遊覽至此而遇雨,於是索性坐亭中欣賞美景,亭因此得名。

迎綠為栽無盡竹;
緣雲直上最高峰。
——陸維釗題西湖雲棲兜雲亭
陸維釗(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晚署草劭翁,書齋名莊徽室,亦稱圓賞樓,平湖新倉鎮人。我國現代教育家,著名的書畫、篆刻家,同時也是著名的學者和詩人。民國十四年(1925),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文史地部,曾任北京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王國維助教。其後,在杭州女中、秀州中學、松江女中、上海聖約翰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師範學院、杭州大學任教。曾任政協浙江省三、四屆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浙江分會理事。

理學權輿,道德文章傳世業;
長生福地,蘋蘩蘊藻薦馨香。
——孫智敏題西湖雲棲棲雲閣
孫智敏(1881~1961),字廑才,齋名知止居,杭州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士,入翰林。曾任浙江高等學堂及兩級師範學堂監督。之江大學文理學院教授。擅書法,所書均清代通行之館閣體,方整清秀,字如其人。老年居滬,以鬻書為生。

晝晴階下泉聲細;
夜深林間月色遲。
——歸質忱題西湖雲棲沖雲樓
歸質忱,江蘇常熟人。中國書協會員,故宮博物院第一任院長

花含宿雨紅侵盞;
竹解春寒綠上牆。
——陸儼少題西湖雲棲舒簧閣
陸儼少(1909~1993),原名岡祖,字宛若,上海嘉定縣南翔鎮人。1926年考入無錫專科學校,1927年拜馮超然為師,並與吳湖帆相識,在兩位先生處,看到不少歷代名家真跡。1956年任上海愛畫院畫師。1961年至1966年,赴浙江美術學院兼職山水畫教席。1980年正式調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

千載白雲憐野草;
萬竿綠樹落秋霜。
——釋紫雲題西湖雲棲舒簧閣

文化遺產

張宗蒼《雲棲山寺》
張宗蒼《雲棲山寺》46× 231 cm. 181/8×91in,約9.6平尺。
雲棲寺
張宗蒼是我國清代的著名繪畫師!他尤擅山水國畫的創作,其筆下的山水畫構圖嚴謹,筆墨濃淡適宜,其作品深受乾隆皇帝喜愛。
本卷畫乾隆《雲棲寺六韻》詩意,重山密林,坡陀連綿,幽徑屈曲通向喬松修竹環抱的雲棲古寺,境界極為幽深。山不高,然雲湧泉急,土石渾厚,氣象沉雄。筆墨皴染周至,勁勾淡擦,層層積染,又以濃墨點苔與林木增其郁茂,益見層次豐富,色墨融洽,一片蒼潤。在清初四王(特別是王原祁)郁茂松秀強調書卷氣的基礎上,淘洗出一種明麗端莊蒼渾儼重的廟堂氣象。
本幅卷末有乾隆題七律一首,其時宗蒼已去世二十餘年,故詩中有“神來腕運者何在……珍其人往自為嗤”之句,表示了他對宗蒼的懷念與極高評價。“偶逢粘壁宗蒼畫……裝卷石渠庋佳跡。”又說明此卷原為裝飾皇宮內室的“貼落”,因為覺得應該寶藏而揭下重裱,珍重護持之心躍然紙上。卷前汪由敦所錄五言詩,亦乾隆所作,張宗蒼畫的即此詩意。
此卷經《石渠寶笈·續編》著錄,至清末始流出宮外,故保存上佳,是張宗蒼畫中難得的精品。
吳杏芬《雲棲寺》圖 立軸 絹本
款識:新安杏芬女士臨於申江。
雲棲寺
鈐印:吳氏淑娟、杏芬女士
祩宏著 竹窗《初筆/二筆/三筆》
沙門祩宏著有 竹窗其中,《初筆》一六一條、《二筆》一四一條、《三筆》一二五條。三筆合計,共有四二七條。內容所述為作者個人的見聞、求道過程、對宗教界的批判,以及論教義、禪淨優劣、儒佛融合等方面。不僅將本身的圓熟思想表露無遺,同時也彰顯出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的思想動向。
《竹窗隨筆》及《二筆》、《三筆》,是蓮池大師的隨筆集。他在《竹窗三筆序》中說:“古有《容齋隨筆》,予效之竹窗之下,時有所感,筆焉;時有所見,筆焉。”又說:“所感所見,積之歲月,忽復成帙。雖東語西話,賓叩主酬,種種不一,要歸於整飭行門、平治心地而已。”可見他這書是仿效《容齋隨筆》的。從內容上看,其中或借事抒情,意味雋永;或有感而發,夾敘夾議;或感慨教門中的流弊和敗壞;或糾正疑誤,論證自己的宗教實踐與見解;或闡發他對儒佛調和的主張;或宣揚淨土及因果報應等。辭約而義豐,言簡而意賅,每一則都能給人以深刻新穎的教育與啟發,讀之可以使人辨別是非,端正知見,消除俗念,促進道心,可謂獲益良多。
雲棲寺
此書中並有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的自序,及錢養庶撰於崇禎十一年(1638)的後跋。在日本則有承應二年(1653)的刊本。
沙門祩宏著 竹窗二筆(明刻本)
嘉德四季第二十一期拍賣會古籍善本 碑帖法書。
《雲棲紀事》
《雲棲紀事》,記杭州名寺雲棲寺之歷史、地輿、藝文等事。
雲棲寺
清精刻本《雲棲紀事》《孝義無礙庵錄》2種一冊全,
此書極為少見,有版畫。
清錢塘丁氏刻本;竹紙 線裝 原裝一冊;
後附《孝義無礙庵錄》一冊。
尺寸:24.5*15.5cm。
董其昌書《雲棲志》
提要:雲棲寺創建於北宋,與靈隱、淨慈、虎跑、昭慶諸剎並稱杭州五大叢林,佛寺今已不存。原寺院壁間留有乾隆題詩刻石及董其昌書《金剛經》碑石,墨本原跡現藏靈隱寺。
此拓本首有墨拓籤條“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董其昌真跡/御鑒題簽”,前刻乾隆帝御筆題跋和即景雜詠四絕句,次董其昌書《金剛經》,末刻同治光緒年間何紹基、張冕、楊昌浚、吳鴻勛觀款,光緒十年雲南布政使升泰跋文,知此碑是其發願為母祈年所刻。
《雲棲志十卷 首一卷》,項士元纂,民國二十三年(1934)新光印書館鉛活字本,2冊,前附雲棲志全圖及董其昌手書金剛經真跡圖片,內分沿革、山川、梵剎、勝跡、名賢、物產、藝文等十一門,具有較高史料價值。
雲棲寺
董其昌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董其昌,字雲宰,號香光,別號思白,思翁,松江(今屬上海)人。其先人祖籍為河南開封,南宋初追隨宋高宗到南方,定居華亭(上海松江)。是明代書法領域中最有影響的一代大師。
雲棲寺
天啟五年(1625年),董其昌赴南京任禮部尚書。不久因朝政不穩,閹人魏忠賢弄權,冤獄四起,時已72歲的董其昌為避黨禍,再次引退,回江南隱居。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應為當時於行書《般若波羅密經冊》(“天啟五年正旦朝賀後書,是年七十一歲。其昌。”——《內務部古陳列所書畫目錄》卷一)後,在竹簡上“金簡玉書”的一卷楷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明禮部尚書董其昌書”)。
正乾隆帝弘曆六下江南,每次都會駕臨雲棲寺,並在《金剛經冊》後題詩作跋。
雲棲寺
現沖雲樓和舒篁閣之間西面牆壁上,留有董其昌楷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和瑞真禪師小像、瑞真禪師記、瑞真禪師傳略等石刻。
民國杭州西湖雲棲寺(日本軍郵發行)
屬性:民國,無資/空白普通軍用明信片,單片式,浙江,不成套。
雲棲寺

歷代住持

蓮池大師:(1535—1615)
蓮池大師名袾宏,字佛慧,蓮池是他的號,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大師俗姓沈,十七歲即考取秀才,以學行著稱。
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大師回杭州,見五雲山環境清幽山水秀絕,深愛之,即搭茅蓬住下。因該地為吳越錢氏為僧人志逢建雲棲寺之遺址,故大師以“雲棲”名茅蓬。師居此山專修念佛三昧,遠近道俗聞風來歸,不久即成一大叢林——雲棲寺。
該寺自蓮池大師住持之後,截至《寺志》成書之上世紀三十年代,淨土宗風歷三百六十餘年而不變,首應歸功於大師之德化風靡遠近,故道俗之來受教與乞受戒者甚多。據《往生集》、《淨土聖賢錄》、《居士傳》等所載,就有數十人之眾;《雲棲志·卷五禪德》所示者即有如榮、如清、廣槐、大賢、廣如、大冥、智瑛、圓信、廣印、廣彰、大掄、廣承、本金、鶴林、大善、方宜、成法、成傑、等圓、與明、與楷、交熙、維章、中庸、天壽等二十五人,諸師皆秉蓮池大師之教,虔信淨土法門,以蓮池大師手訂之制度為規則,導住眾皆篤修淨業使然。

旅遊信息

雲棲景區
雲棲景區因優美的竹景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聞名。
雲棲不但多竹、多亭,其古樹種類之多、年代之久,在整個西湖風景區中也獨占魁首。除了“三寶”中的楠木,雲棲塢內還生長著西湖最古老的楓香樹,西湖風景山林樹齡排名前五位的楓香全在雲棲,都在700年以上。最大的主幹高38米,需三人合抱。樹姿雄偉,直插雲天,樹齡已達1000年,幾乎和千年古剎雲棲寺的歴史一樣悠久,使人油然而生崇敬之情。除此之外,雲棲的苦櫧、米櫧、麻櫟、槐都是西湖風景區中最古老的。苦櫧為常綠喬木,枝葉繁密,樹冠渾圓,頗為美觀。雲棲古樹或高聳,或低伏,或直立,或斜欹,或遮天蔽日,或苔痕蕭疏,或老根交錯,或新枝萌發,與萬竿翠竹一起,形成了獨有的竹樹景觀。
2002年工人休養院由杭州市總工會移交給杭州市園文局。因雲棲休養院房屋密集,環境整體規劃較亂,不符合景區環境要求,市園文局於2003年啟動雲棲景區整治工程,並將於2004年9月完工。通過環境整治和發掘雲棲景區深厚的文化內涵,充分體現了雲棲竹徑濃厚的休閒文化氛圍,並使雲棲景區成為以“綠”、“幽”、“雅”為特色,集接待、休閒、觀光於一體的高品位風景點。
雲棲寺
景點地址: 雲棲路8號
景點票價: 5元
“雲棲竹徑”為西湖新十景之一,古人“萬竿綠竹影參天,幾曲山溪咽細泉”的詩句,就是該景區優美自然景觀的絕好寫照。
交通路線: 324/K324、游4線;到達站點:雲棲竹徑
公交線路:
k658路 y4路 324路 k324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