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為著力建設民生福祉全面增進的現代化新益陽,促進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湖南省“十四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和《益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年至2025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
一、發展基礎
(一)“十三五”時期主要成就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不平凡的五年。五年來,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聚焦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要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攻堅克難、穩中求進,全面完成了“十三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各項目標任務。
1.就業局勢整體穩定。將“穩就業”工作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積極落實各項“穩就業”政策,確保了就業局勢整體平穩。“十三五”時期,全市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7.4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規模120萬人,職業技能鑑定5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4.5%以內。一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出台《益陽市創業補貼實施辦法》,全方位支持各類創業載體建設,引入專業團隊,運營市級眾創空間,建成省級創業示範(孵化)基地8家、市級創業孵化基地6家。舉辦“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等系列賽事,開展市級“雙創先鋒”評選。全市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3.62億元,創業帶動城鄉就業19.3萬人,獲批省級創業型城市。二是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落實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計畫,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引入“天鵝到家”,加快家政服務業人才開發,拓展就業新空間。精心組織月嫂培訓就業,成為益陽就業新名片。至2020年末,全市完成各類職業培訓28.5萬人次。三是推進重點群體就業。零就業家庭和純農戶家庭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現動態“雙清零”。退役軍人、環洞庭湖造紙企業下崗職工、禁捕退捕漁民等重點群體就業安置工作紮實開展。四是提升公共就業服務能力。認真組織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就業去哪兒”等專項活動,全方位保障企業用工。特別是2020年疫情以來,通過線上招聘、線下送崗,開展“重點企業用工服務月”活動,有效破解了企業用工難問題。自主開發勞動力信息管理系統,推動人崗智慧型匹配,全市共錄入勞動力資源信息201.22萬條,“網上就業”逐步實現。五是抓好就業扶貧工作。全面落實各項針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的就業扶貧政策,深入實施“1211”行動。率先在全省建立農村勞務經紀人制度,在崗人數達1199人。建成扶貧車間(基地)434個,全市有就業意願的10.06萬貧困勞動力全部實現就業,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六是落實失業保險穩崗返還。累計支出穩崗補貼資金5634.13萬元,惠及1158家企業、171094名企業職工。
2.社會保障體系更趨完善。全力推進實施全民參保計畫,紮實開展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社會保障網不斷織密織牢,經濟社會發展“穩定器”作用愈發明顯。一是社保改革深入推進。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實現省級統籌、工傷保險實現市級統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全面完成,社保征繳職能實現向稅務部門的整體移交。落實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疫情期間,減免社會保險費3.24億元。二是社保征繳擴面全面推進。完成全民參保登記工作。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實現全員參保。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為17萬餘名被征地農民參保,城市社區工作人員參保率達97%,基本養老保險“助保貸款”工作得到有效落實。至2020年末,全市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5%以上,養老、工傷、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337.8萬人、35.2萬人、23.5萬人。三是社會保障水平持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連續16年提高,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連續5年同步調整。全市企業退休人員人均基本養老金由2015年底的1741.03元/月增至2020年的2109.31元/月,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由2015年的70元/月提高至113元/月。完善補充工傷保險,工傷保險待遇逐步提高,失業保險標準提高到最低工資的90%,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制度全面實施。引入第三方機構,加強基金監管,各項社保待遇得以按時足額發放。
3.人事人才工作穩步推進。至2020年末,全市技能勞動者達22萬人,專業技術人才達11.37萬人。一是人才工作體制機製得到健全。發布《益陽市人才行動計畫》,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全面推進中國小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度改革、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二是高層次、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得到加強。實施國務院特殊津貼、省政府特殊津貼等人才工程,至2020年末,全市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5人,建成博士後工作站4家。重點圍繞益陽支柱產業,每年培養高技能人才800人以上。積極組織全市職業技能大賽,選派優秀選手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大賽,參賽選手獲獎人數逐年提高。三是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得到加強。全市公開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7976人,公開招聘率達100%。完成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離休人員)基本工資標準(基本離休費)、津補貼調整工作。人事考試制度日益健全,平穩完成各類人事考試,確保了考試安全。
4.勞動關係日趨和諧穩定。至2020年末,勞動契約備案率、企業勞動契約簽訂率、企業集體契約簽訂率均達92%。健全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2020年全市在崗職工年均工資達72492元,全市城鎮在崗職工年均工資增長達8.4%。一是努力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全市勞動用工制度全部建立,規模企業動態契約簽訂率穩定在90%以上,全市工資集體協商企業3965家,占總建會企業的91.1%。及時對勞務派遣資質企業進行年審和實地核查,至2020年末,我市共有108家企業獲得勞務派遣行政許可。二是著力加強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完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制度,鄉鎮和符合條件的企業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調解組織全部建立,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效能不斷提高,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案件法定時間結案率為90%。三是著力加強勞動監察執法。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堅持多部門聯合辦公,全力保障農民工權益。對勞動契約簽訂、社會保險登記繳費、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工資發放、休息休假制度、高溫津貼發放、遵守勞務派遣等進行日常化巡查。率先在全省推動勞動保障守法誠信體系建設、建立農民工工資保證金制度,“兩金三制”等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制度全面啟動實施,全市欠薪案件呈逐年下降趨勢,治欠保支工作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推介,清理整頓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行動先後4次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通報表彰。
5.公共服務水平全面提升。一是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建成市、縣、鄉、村四級人社平台,全面下移農村勞動力資源統計、職業介紹等9項職能。失業保險信息管理系統完成改造升級,實現網上經辦,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加快推進網上經辦。二是提升人才公共服務水平。繼續深化人力資源市場改革,加快培育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發揮各級公共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的骨幹作用,加快人力資源市場信息化建設,建立人才信息資料庫和人才供求信息發布制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來益發展。三是大力推進人社信息化建設。結合“智慧益陽”建設,全力推進社會保障“一卡通”建設,實現社會保障卡全覆蓋並能套用,讀卡機具覆蓋率100%。
(二)“十四五”期間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機遇方面:我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可持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大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為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圓滿完成,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鎮新增就業超過預期,社會保障體系規模持續擴大,社會保持整體和諧穩定,為“十四五”時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挑戰方面: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部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就業總量壓力特別是青年就業壓力不容忽視,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社會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巨大壓力。制約和影響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完全根除,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標和方向有待進一步明確。國際貿易格局演變、產業轉型升級、新業態發展給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提出了新課題。人社公共服務與人民民眾的期待尚有差距,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等,給我市“十四五”時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帶來新的挑戰。
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以及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人社事業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實行更積極更開放的人才政策,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提供更均衡更優質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努力滿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實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奮力譜寫新時代山鄉巨變、建設現代化新益陽貢獻力量。
(二)基本原則
1.黨建引領,服務大局。堅持把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為我市推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準確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全過程。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支撐保障作用,為實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提供保證。
2.民生為本,人才優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共同富裕方向,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在發展中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為民服務水平,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堅持高端引領、創新驅動,優先開發人才資源,優先調整人才結構,優先保證人才投資,推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快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高技能人才隊伍,最大限度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3.夯實基礎,深化改革。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堅持全市一盤棋,更好發揮系統積極性,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注重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挑戰,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效益、安全相統一。按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深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領域制度改革,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4.依法行政,促進公平。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推進全面依法行政,有效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全面推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納入法治軌道。建立更加公平的社會保險制度,合理調節工資收入分配,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合理調節各方面利益關係,促進社會公正和諧。
(三)主要目標
二○三五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將更加科學完善。就業質量顯著提升,保持較低的失業率水平,勞動關係更加和諧穩定,滿足勞動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實現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形成社會保障全民共建共享的發展局面。人才政策更加積極開放,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工資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促進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一體、均等可及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高效優質。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持續改善民生,助力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推進實現“勞有樂業、才有優用、技有專長、老有頤養”,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邁向更高台階。
1.就業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有利於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大力推進充分就業社區(村)建設,健全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機制,強化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提高勞動者技能素質,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最佳化就業創業環境,重點群體就業基本穩定。“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增城鎮就業17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省定目標以內。
2.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持續實施全民參保計畫,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深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按照國省部署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實現失業保險省級統籌。完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制度。擴大工傷保險(職業傷害保障)參保人群,提升工傷保險經辦能力。確保基金安全平穩運行,社會保險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3.技術技能人才隊伍規模更大、素質更優。立足我市特色產業,培養和引進一批技術帶頭人和創新團隊,形成一支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加快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建設技工強市,為加快建設現代化新益陽提供強大人才支撐。新增取得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人數3萬人、新增取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人數3.5萬人。
4.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更加完善。企業工資分配製度更加健全,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在經濟成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製度更加完善,符合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分配製度基本建立。
5.和諧勞動關係體制機制基本健全。完善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勞動關係治理能力明顯提高,勞動關係總體和諧穩定。鞏固完善農民工服務保障體系。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基層隊伍力量,鞏固根治欠薪成果。“雙隨機、一公開”執法監察體系基本構建,聯合懲戒機製作用有效發揮。提升勞動人事爭議仲裁能力。
6.公共服務更加均等優質。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機構更加健全,信息系統更加完善,業務職能進一步下移,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完善智慧人社建設,推動業務經辦由“實體服務大廳”逐步向“虛擬服務大廳”轉移,做到服務事項“應上盡上,一窗受理”。完善省“網際網路+政務”一體化平台,社會保障卡發行套用全覆蓋,基層公共服務條件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均等化顯著增強,基本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服務渠道多元化、信息服務智慧型化。
四、重點任務
(一)持續穩定就業局勢,推進更高質量的就業創業
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更加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術技能素質,有效防範化解失業風險,確保就業局勢總體穩定。
1.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根據經濟形勢和就業形勢變化,圍繞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加快“五個益陽”建設,構建更加成熟定型的就業政策體系,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吸納就業,支持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強化就業優先,推動將就業工作列入各級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列入人大執法檢查、政協建言獻策重要內容,將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將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巨觀調控的下限,將城鎮新增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作為巨觀調控重要指標。加強巨觀政策協調聯動,健全財政、貨幣、就業等政策協同和傳導落實機制。強化就業影響評估,實施重大項目、重大工程時,統籌評估對就業崗位、就業環境、失業風險帶來的影響,支持投資創造崗位多的項目,支持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行業產業,實現經濟成長與就業擴大良性互動。支持吸納就業能力強的服務業、中小微企業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發展,穩定拓展社區服務崗位。壓實就業工作屬地責任和部門責任,健全市縣兩級政府就業工作組織領導機制,完善政府就業資金剛性投入機制,建立跨層級、跨部門、跨區域的重大就業風險協同應對機制,持續開展促進就業真抓實幹督查激勵。
2.推動就業擴容提質。堅持市場引領和政府引導並重、放開搞活和規範有序並舉,加快構建適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規律、滿足新動能集聚需要的就業政策和制度環境,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打造新的就業增長點。持續推動多渠道靈活就業,鼓勵個體經營,增加非全日制就業機會,支持發揮新就業形態。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靈活就業的規定。推進新就業形態技能提升和就業促進項目,強化對靈活就業人員的就業服務,加快完善相關勞動保障制度,明確平台企業在勞動者權益保障方面的相應責任,探索適應跨平台、多僱主間靈活就業的權益保障、社會保障等政策,保障勞動者的基本報酬權、休息權和職業安全。推動家庭服務業發展,完善政策體系和監管措施,促進從業人員數量顯著增加,基本形成惠及城鄉居民的家庭服務體系。支持微商電商、網路直播等多樣化的自主就業、分時就業,鼓勵發展基於知識傳播、經驗分享的創新平台。引導網際網路平台企業降低個體經營者使用網際網路平台交易涉及的服務費,吸引更多個體經營者線上經營創業,結合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支持建立靈活就業、“共享用工”服務平台,提供線上職業培訓、靈活就業供需對接等就業服務。
3.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建立並推行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貫穿勞動者生涯全過程、適應就業創業和人才成長需要以及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快推進公共實訓基地共建共享,力爭每個區縣(市)建成一個實訓基地。加大特色勞務品牌建設力度,依託地方特色產業、重點行業,以龍頭企業、職業培訓機構、行業協會、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單位為載體分批培育特色勞務品牌,促進勞動者通過特色勞務品牌培訓實現技能就業。實施技能培訓增效工程,圍繞“現代農民培育計畫”,深入開展現代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圍繞“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畫”,加快高素質農村實用技能人才培養;圍繞人才一體化培養,推進農民培訓與職業教育銜接。大規模開展高質量職業技能培訓,不斷完善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制度,實現培訓對象廣覆蓋、培訓類型多樣化、培訓等級多層次、培訓載體多元化、培訓管理信息化、培訓服務常態化,加大培訓資金投入,提高培訓質量,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
4.支持創業帶動就業。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持續推進“雙創、眾創、眾籌、眾扶”等新型創業模式,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新技術搭建創新創業共享平台。加大初創實體支持力度,堅持“創業擔保貸款、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培訓、創業補貼”四創聯動,落實一次性創業補貼等優惠政策,全面落實創業擔保貸款貼息政策,降低反擔保門檻,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進一步推進雙創示範基地建設,支持建設一批高質量創業孵化載體和創業園區,加速釋放創新創業帶動就業活力。積極組織開展“中國創翼”創新創業大賽,不斷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情。加強創業培訓,擴大培訓規模,加快培育創業主體,在開展SYB創業培訓的基礎上,鼓勵和支持新業態培訓,將“直播帶貨”、創業模擬培訓、鄉村領雁創業培訓納入培訓補貼範圍。加大創業師資培訓力度,鼓勵優秀創業導師成立創業指導工作室。加強創業載體之間對接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5.提升公共就業服務水平。繼續實施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能力提升行動計畫(2020-2024年),構建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有效運行的長效機制。加快公共就業智慧化信息系統建設,全面推進“網際網路+公共就業服務”,打造“就業地圖”。推進就業實名制,構建精準識別、精細分類、專業指導的公共就業服務模式,為服務對象提供個性化服務。加強就業失業登記、社會保險登記、勞動用工備案業務協同,推動實現跨地區、跨部門數據交換和動態管理,實現基本公共就業線上自助服務“應上盡上、全程線上”,推進公共就業服務數位化、智慧型化。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公共就業服務供給體系,深入實施“311”就業服務行動,著力滿足各類服務對象就業服務需求。健全重點企業公共就業服務聯繫制度,加大就業崗位歸集發布力度,搭建人崗對接平台。落實城鄉統籌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健全就業創業服務功能,保障城鄉各類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享受均等化公共就業服務。
6.穩定重點群體就業。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脫貧人口、禁捕退捕漁民、退役軍人、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中之重,結合重大戰略布局、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創造更多有利於發揮高校畢業生專長和智力優勢的知識技術型就業崗位,吸引高校畢業生本地就業,為有意願、有能力的高校畢業生創新創業提供資金、場地和技術等多層次支持。擴大基層教育、醫療衛生、社區服務、農業技術等領域就業空間。實施“三支一扶”計畫等基層服務項目,暢通基層成長發展通道,引導更多畢業生到鄉鎮農村一線、新興產業、中小微企業就業。組織“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周”“民營企業招聘月”等公共就業服務專項活動,對高校組織的校園招聘活動給予校園招聘活動補助。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深化勞務協作組織化程度,促進勞動力供需有效對接,推動農民工和脫貧人口有序外出就業;建立促進農村脫貧人口就業增收的長效機制,優先幫扶脫貧人口穩崗就業。加大農民工創業扶持力度,暢通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渠道,擴大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規模。加大禁捕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幫扶力度,確保有就業意願的退捕漁民保持動態清零。落實退役軍人就業優待政策。加強就業援助,把解決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擺在突出位置,暢通失業人員求助渠道,健全失業登記、職業介紹、職業培訓、職業指導、生活保障聯動機制,促進失業人員儘快實現就業,保障基本生活。健全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援助機制,對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建立台賬、動態管理,提供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引導用工單位積極吸納大齡勞動力就業,對通過市場渠道難以實現就業的就業困難人員,合理開發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開展“點亮萬家燈火”就業幫扶服務活動,對各類重點群體分類幫扶、精細援助、跟蹤服務。
7.加強失業風險防範管理。紮實推進穩企穩崗穩就業措施,積極應對就業領域的風險挑戰。加強就業失業統計監測體系建設,多維度開展重點區域、重點群體、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就業監測,完善就業統計指標體系。緊盯城鎮新增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勞動力市場供求等關鍵指標,精準研判就業形勢及變化趨勢。創新統計調查方法,綜合運用常規調查、抽樣調查、定點監測等方式,提高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完善就業失業信息監測和失業預警制度,加強與移動通信、鐵路運輸、社保繳納等大數據比對分析,健全多方參與的就業失業形勢研判機制,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做到早發現、早處置。
8.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高標準建成市本級人力資源市場,並引進第三方機構運營,扶持區縣(市)大力提升人力資源市場服務水平。深化“線上線下”融合,逐步建成線上線下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提高人崗匹配度。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創新服務品牌、服務理念和經營模式,培育一批國內知名的人力資源服務品牌。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成立行業協會,促進行業整體高質量發展。制定促進我市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加快建立全市人力資源公共服務信息化平台,探索構建以信息共享為基礎、以信息公開為手段、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市場誠信體系。
(二)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實現可持續的社會保障
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權責清晰、保障適度、應保盡保的原則,形成社會保障全民共有共享共建共謀的發展局面。
1.完善養老保險制度。落實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健全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落實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政策,推動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喪葬補助金制度。做好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按照國省部署推進實施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按照國家部署穩妥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推動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加快發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探索建立個人養老金制度,積極發展補充養老保險。
2.完善失業、工傷保險制度。落實全省總體部署,實現失業保險省級統籌,統一服務標準、統一信息系統、統一經辦流程,健全數據共享機制。進一步完善失業人員兜底保障體系,為失業職工提供資金補助、醫療保障、技能培訓等多方位服務,充分發揮失業保險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預防失業、促進就業功能。推動工傷保險省級統籌。進一步完善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的工傷保險制度,建立適合新業態用工特點的職業傷害保障模式,推進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試點,探索超齡就業人員和職業院校頂崗實習學生參保辦法,落實國家《工傷預防五年行動計畫(2021-2025年)》,有序推進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工作。
3.實施全面參保計畫。健全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積極促進有意願、有經濟能力的靈活就業人員和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等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實現有參保意願的人員應保盡保。加強失業保險參保擴面工作,探索建立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新模式,做好中小微企業、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參保工作,將參保的城鄉失業人員全部納入失業保障範圍。推進公務員、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社區(村)工作人員參加工傷保險。積極促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適齡參保人員應保盡保。
4.健全待遇調整機制。推進社會保險待遇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調整,綜合考慮物價變動、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基金承受能力以及財力狀況等因素,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待遇水平調整機制,確立適度的保障水平。全面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建立失業保險待遇標準科學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完善失業保險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機制。
5.強化基金監督管理。構建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協同聯動、社會共同監督、政策制度完善、系統互聯互通、數據實時共享的基金監管新格局,建立健全政策、經辦、信息、監督“四位一體”的基金管理風險防控制度體系。完善數據實時共享比對機制,將基金監管制度規則和監管系統嵌入社會保險信息管理系統,運用好大數據,進一步提升風險識別、監測、防控能力,提高監管效率,遏制基金大案要案發生,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6.提升經辦服務水平。完善人社政務服務“網辦”。完善社會保障經辦服務體系建設,建立與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相適應的經辦服務體系,推進社會保險關係轉移接續順暢便利。規範社會保險業務經辦,統一經辦服務標準,最佳化業務經辦流程,提升經辦標準化水平。推動經辦模式轉型升級,完善信息系統功能,推進網上業務經辦,力爭實現“一件事一次辦、網上辦”。加強業務培訓,提升經辦能力和服務水平,大力推進服務下沉。加強業務系統數據與省部主要數據平台對接,構建事前預防控制、事中核驗比對、事後稽核監督的風險防控體系,強化“一事雙崗雙審”等防控措施,推進防控措施“進規程、進系統”,實現風險防控與業務系統的深度融合。
(三)推進人才窪地建設,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持續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和人才發展環境最佳化。聚焦高質量發展要求,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健全高質量人才培養鏈和供應鏈,加強高層次、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對標“三高四新”“東接東融”等重大戰略,進一步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系統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注重質量、分類管理,組織實施人才服務行動,打好人才人事工作組合拳,推動人才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發展。
1.加快建立集聚人才的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引進、培養、評價、流動、服務、激勵機制,強化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巨觀調控和服務功能,形成有利於人才發展的法治環境。強化人才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最佳化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服務,推動人才項目和產業規劃高度融合,配合制定重大項目、重大科技工程等人才支持措施,加快形成政府投入引導、社會各界有序參與的人才開發和引進格局。
2.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實行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加快培養集聚一批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繼續實施“國務院特殊津貼制度”“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畫”“博士後國際交流計畫”“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等專業技術人才支持計畫,建立健全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體系。最佳化留學回益人才工作服務,構建以頂尖人才引領、優秀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為主體、基層一線專業技術人才數量充沛的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
3.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持續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畫,弘揚工匠精神,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大力培育“益陽工匠”。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實施技工教育提質工程,幫助和支持市技工學校創建技師學院。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全面落實《湖南省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對師資隊伍建設的各項政策要求。建立與國家職業資格制度相銜接、與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相適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製度。對接世界技能大賽標準,完善職業技能競賽工作體系和工作機制,加強技能競賽(集訓)基地建設,提升益陽技能大賽競賽整體水平,推動職業技能競賽成果轉化。加強技能人才表揚激勵,定期開展並組織參加國省技能大師、技術能手評選表揚活動。
4.深化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全面落實《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建立符合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要求和人才成長規律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崗位動態調整機制,全面實現由固定用人向契約用人轉變,由國家用人向單位用人轉變,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逐步推行事業單位管理崗位職員等級晉升制度。加強事業單位人員隊伍建設,開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培訓,進一步提高培訓工作科學化、制度化和規範化水平。完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考核辦法,以考核為抓手,提升事業單位日常管理水平。進一步規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審批、備案事項等業務流程管理,下放許可權,精簡流程。加強對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的指導監督,不斷完善高層次人才公開招聘辦法,積極落實基層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三放寬一允許”(放寬學歷、專業、年齡要求,允許限招本地戶籍人員)的優惠政策,引導人才到鄉村振興主戰場去。積極推廣套用事業單位人事管理信息系統,全面推行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業務“網上辦”。
5.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加快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分類建立健全符合人才崗位特點的評價標準,堅持德才兼備,注重憑能力、實際和貢獻評價人才,克服唯論文、唯“帽子”、唯學歷、唯獎項、唯項目等傾向。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改革完善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工匠精神培育和職業道德養成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構建以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為主要內容的技能人才評價機制。推動落實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貫通,進一步擴大貫通規模。持續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提高評審科學化水平。改進完善職稱管理服務,加強職稱評審事中事後監管,推進職稱評審信息化建設,提供職稱評審信息跨地區線上核驗和電子證書服務。完善專業技術類職業資格制度,實現職業資格與職稱制度有效銜接,加快推進證書發放、查驗便利化。
6.確保人事考試安全。加強人事考試科學管理,進一步完善考務組織,推進信息化建設和考試基地建設。加大人才測評新技術套用,提高考試保障能力。加強環境綜合治理,健全聯防聯控機制,加大防作弊新技術運用,提高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嚴厲打擊有組織的高科技作弊和涉考違法犯罪行為,確保人事考試更加規範,考風考紀更加嚴肅,考試結果公平、公正。
(四)深化企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促進收入分配規範有序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促進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不斷完善事業單位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充分發揮績效工資對事業單位的正向引導和激勵作用。
1.深化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健全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積極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以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提高工資集體協商的實效性,著力增加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完善按勞動、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鼓勵企業創新按要素貢獻參與分配的辦法,將工資分配與崗位價值、技能素質、實績貢獻、創新成果等因素掛鈎,探索協定工資、項目工資、崗位分紅權、項目收益分紅、股權激勵等多種分配形式。
2.加強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巨觀調控和指導。完善最低工資制度,健全最低工資標準正常調整機制,保障低收入勞動者合理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完善工資指導線形成機制和工資支付制度,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製度。強化對不同行業、不同群體工資分配的事前指導,探索發布體現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特徵的薪酬分配指引。完善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探索建立工資收入分配大資料庫,定期發布製造業人工成本調查情況,為企業合理確定工資水平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引導。
3.深化國有企業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持續推進國有企業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和工資總額管理政策,探索建立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薪酬制度。深化國有企業工資內部分配製度改革,完善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普遍實行全員績效管理。完善國有企業科技創新人才激勵政策,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核心關鍵人才薪酬制度,推動分配向作出突出貢獻人才和一線關鍵崗位傾斜。加強國有企業工資內外收入監督管理,定期開展國有企業工資內外收入監督檢查,確保國有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合理有序。
4.完善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落實機關事業單位基本工資調整政策。逐步完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總量核定和動態調整機制。貫徹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落實益陽人才行動計畫涉及到的有關事業單位人才激勵保障的政策措施,完善事業單位高層次人才工資激勵和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政策。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推進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最佳化其他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管理辦法。按照國省統一部署,組織實施事業單位管理崗位職員等級工資制度。穩妥提高鄉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收入水平。關心關愛廣大基層教師,落實好各項工資政策,著力提高鄉村教師待遇。落實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福利政策和特殊崗位津貼補貼。進一步推進事業單位工資管理信息化建設。落實事業單位帶薪休假制度。
(五)維護勞資雙方權益,構建更加和諧的勞動關係
創新和完善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係體制機制,維護勞動者權益,促進企業發展。堅持勞動關係矛盾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和綜合治理,提升勞動關係治理能力。構建規範有序、公正合理、合作共贏、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
1.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實施勞動關係“和諧同行”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畫。進一步健全和諧勞動關係工作體制。推進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係建設,加強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機制建設。完善工時制度、休息休假制度。完善勞動契約制度,加強勞務派遣監管,規範勞務派遣用工行為,保障勞動者同工同酬。開展對重點行業的突出用工問題治理,加強對國有企業勞動用工的指導和服務。探索建立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保障機制,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穩妥推進集體協商集體契約制度。完善勞動關係形勢分析制度,建立健全勞動關係風險監測預警制度。加強勞動關係工作基層基礎建設,提升勞動關係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
2.加強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效能建設。加強制度化建設,健全爭議多元處理機制,建立符合企事業單位特點的爭議預防調解機制,強化屬地化解機制,健全集體勞動人事爭議應急調解制度,發揮協商、調解在爭議處理中的基礎性作用。指導用人單位完善協商規則,建立內部申訴和協商回應制度。加強規範化建設,落實調解仲裁工作制度,探索開展社會仲裁員和仲裁志願者招募工作,定期公布專兼職仲裁員名單。建立調解組織和調解員名冊制度,推進鄉鎮(街道)調解組織規範化建設。完善仲裁準司法制度體系,創新辦案機制,加強辦案指導監督,提升仲裁終結率。加強標準化建設,建立符合調解仲裁機構特點的辦案管理體系和評價機制。推動勞動人事爭議調解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專業性行業性調解、司法調解的銜接聯動。加強調解、仲裁與訴訟銜接,逐步統一裁審受理範圍和法律適用標準。加強專業化建設,探索新的培訓方式,不定期地開展業務培訓,強化調解仲裁員隊伍行風建設,充實一線專職調解員、仲裁員力量,完善調解員仲裁員職業保障機制,提高調解仲裁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加強信息化建設,開展“網際網路+調解仲裁”工作,大力推進數字仲裁庭、智慧型仲裁院建設,推進“網際網路+調解”服務。
3.提升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效能。推進勞動保障監察依法執法,落實“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進一步規範執法行為,完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制度,做好典型案件發布和案件辦理指導,加強重大案件督辦。推進勞動保障監察“兩網化”管理平台建設,加強信息共享,提升勞動保障監察執法信息化水平。整合線上投訴舉報平台,利用移動終端,提升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效能。完善勞動保障監察行政執法體系,實施分級分類培訓,提升執法規範化、標準化、專業化水平。建立機構編制完備、人員配備到位、機構名稱規範、執法形象統一的基層勞動保障監察隊伍。推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落實落地,健全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開展工資支付專項執法行動,對惡意欠薪的犯罪行為進行聯動打擊。建立健全工資支付誠信體系,對失信的用人單位和相關責任人實施聯合懲戒。
4.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強化農民工工作協調機制,加快信息化建設,建立統一的農民工綜合服務平台,完善統計監測制度,提高農民工基層服務能力。推動農民工依法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維護農民工勞動保障權益,推動農民工依法簽訂勞動契約,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享受同工同酬的權利,推動從根本上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發揮農民工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鼓勵和引導更多農民工投身鄉村振興建設。實施農民工素質提升工程,多形式開展農民工培訓,不斷提高農民工綜合素質。做好農民工輿情監測、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六)強化公共服務能力,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效能
健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制度,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構建覆蓋全民、均等可及、高效優質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1.厚植系統行風文化基礎。持續加強系統行風建設,開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風建設提升行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高頻事項,以標準化促服務規範,以信息化促服務創新,以資源整合促服務效能提升。持續開展業務技能練兵比武活動。提升視窗單位業務經辦能力,全面推行“前台綜合受理、後台分類審批、綜合視窗出件”的視窗集成服務,加強對大廳服務情況管理調度。深入實施“人社服務快辦行動”,持續開展“清減壓”,推行證明事項和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告知承諾制,推進關聯事項打包辦、高頻事項提速辦、異地事項跨域辦、特殊情況上門辦、服務下沉就近辦,徹底打通為民服務“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持續開展行風建設問題專項整改,全面開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政務服務“好差評”,建立公眾滿意度測評指標體系,健全監督問責機制,切實增強人民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2.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全面覆蓋、均衡發展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機制。加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補齊農村和基層公共服務短板,實現城鄉就業創業與社會保險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逐步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推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一體化協同發展。建立市場化多元化應需化的人才服務體系,推進人才公共服務產品標準化管理。加強構建格線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台,推動就業社保便民服務場景有機集成和精準對接。加強流動人員人事檔案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3.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信息化。全面實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管理。健全基本公共服務規範,完善服務流程、設施設備、人員配備等軟硬體標準。積極實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便民服務創新提升行動,全面實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工程。完成“智慧人社”建設,建設一體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線上政務服務體系,實現“全服務上網”。建立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一卡通”服務管理模式,基本實現社會保障卡全民持有,大力發展電子社會保障卡,實現“全業務用卡”。推動政務信息資源交換共享,實現“全數據共享”。落實等級保護制度,加強基礎安全防護、個人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管理,建立全方位的安全監控、審計和應急保障機制,提升信息網路安全保障水平。
4.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服務鄉村振興。聚焦鄉村大齡脫貧人口、低收入人群,建立施策精準、機制靈活、服務高效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幫扶機制。堅持外出務工和就地就近就業兩大方向,依託對口支援、結對幫扶等協作機制,持續推進有意願的鄉村地區勞動者外出就業。加強返鄉創業載體建設,高質量建設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吸引農民工等自主創業。規範管理公益性崗位,促進弱勞力、半勞力就地就近解決就業。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帶動脫貧人口、農村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業。努力實現鄉村有技能提升意願的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全覆蓋。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等低收入人口實施政府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政策。完善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激勵政策。做好鄉村振興結對幫扶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統籌協調、巨觀指導,制定目標任務分解落實方案和重大項目實施管理辦法,建立規劃實施情況監測、評估、考核機制,將重點指標特別是約束性指標的完成情況納入績效評估體系。各區縣(市)人民政府(管委會)要依據本規劃,制定實施本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形成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規劃體系。
(二)加強作風建設。鞏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持續開展打擊“提籃子”“黑中介”等專項整治,堅持不懈抓好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落實,馳而不息糾“四風”,繼續抓好制度建設,健全長效機制,強化制度執行,以鐵的紀律抓好制度的貫徹落實。加強視窗單位作風建設,建設優質服務視窗,按照“抓常、抓細、抓長”的要求,把好作風內化為信念、外化為習慣、固化為制度。
(三)推進“法治人社”。全面貫徹實施各項法律法規規章,嚴格實施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全面推廣人社政務服務程式規定,規範和完善行政決策程式,充分發揮公職律師和法律顧問法制審查關口作用。落實規範性檔案管理制度,嚴控發文數量,嚴格發文程式,加強合法性、公平競爭審查,定期對規範性檔案進行清理。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考核,規範行政執法行為。紮實開展行政複議、訴訟工作。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營造良好法治氛圍。
(四)加大投入力度。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資金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積極爭取中央、省財政資金投入,不斷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優先支持促進就業、人才引進、社會保險補助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確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重大項目的實施。
(五)加強隊伍建設。深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和踐行“益陽人社精神”。完善幹部教育培訓體系,提高幹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努力打造一支忠誠、乾淨、擔當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幹部隊伍。
(六)做好宣傳引導。堅持正確的宣傳輿論導向,加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政策宣傳,創新宣傳形式,加強輿情分析,建立網評隊伍,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爭取社會各界支持,提高廣大人民民眾在推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上的參與程度,構建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大宣傳工作格局,營造有利於事業發展的輿論氛圍。
抄送:市委各部門,益陽軍分區。
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市政協辦公室,市監委,市法院,市檢察院。
各民主黨派市委。
益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1年12月31日印發
政策解讀
一、起草背景及依據
“十四五”時期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階段,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人社工作,把“穩就業”“保居民就業”工作擺在“六穩”“六保”之首,習近平總書記在第28次中央集體學習時指出“社會保障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首次將社會保障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做好新時期人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規劃》依據《益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益政發〔2021〕5號)和《湖南省“十四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湘政辦發〔2021〕60號)編制,重點闡述“十四五”時期(2021-2025年)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重點任務等方面,是未來五年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重要指導性檔案。
二、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人社事業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努力建設“五個益陽”,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實行更積極更開放的人才政策,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提供更均衡更優質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努力滿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實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奮力譜寫新時代山鄉巨變、建設現代化新益陽貢獻力量。
三、主要目標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持續改善民生,助力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全力確保就業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技術技能人才隊伍規模更大、素質更優,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更加完善,和諧勞動關係體制機制基本健全,公共服務更加均等優質、推進實現“勞有樂業,才有優用,技有專長,老有頤養”,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邁向更高台階。
二Ο三五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將更加科學完善。就業質量顯著提升,保持較低的失業率水平,勞動關係更加和諧穩定,滿足勞動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實現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形成社會保障全民共建共享的發展局面。人才政策更加積極開放,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工資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促進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一體、均等可及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高效優質。
四、重點任務
一是持續穩定就業局勢,推進更高質量的就業創業。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更加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術技能素質,有效防範化解失業風險,確保就業局勢總體穩定。
二是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實現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權責清晰、保障適度、應保盡保的原則,形成社會保障全民共有共享共建共謀的發展局面。
三是推進人才窪地建設,提供更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持續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和人才發展環境最佳化。聚焦高質量發展要求,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健全高質量人才培養鏈和供應鏈,加強高層次、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對標“三高四新”“五個益陽”等重大戰略,進一步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系統改革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注重質量、分類管理,組織實施人才服務行動,打好人才人事工作組合拳,推動人才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發展。
四是深化企事業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促進收入分配規範有序。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促進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不斷完善事業單位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充分發揮績效工資對事業單位的正向引導和激勵作用。
五是維護勞資雙方權益,構建更加和諧的勞動關係。創新和完善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係體制機制,維護勞動者權益,促進企業發展。堅持勞動關係矛盾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和綜合治理,提升勞動關係治理能力。構建規範有序、公正合理、合作共贏、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
六是強化公共服務能力,提升更優質的服務效能。健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制度,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構建覆蓋全民、均等可及、高效優質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