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十四五”時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的重要機遇期。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推動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根據《邵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Ο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湖南省“十四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綱要》,立足邵陽實際,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遠期展望至2035年。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時期,面對複雜的巨觀經濟環境,特別是在收官之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經濟增速放緩、就業增長動力減弱、保障支出壓力加大的大背景下,我市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聚焦發展有作為、聚力民生有擔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圍繞“民生為本,人才優先”工作主線,改革創新、攻堅克難,基本完成了“十三五”時期人社事業發展各項任務,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貢獻了人社力量。
(一)全力促進就業創業實現局勢總體穩定。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始終把做好城鎮新增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作為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的重要舉措,堅決扛牢穩就業保民生政治責任,建立統籌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開展“政策落實服務落地專項行動”。建立完善的目標責任制,納入對政府績效考核範圍。落實就業幫扶援助政策,紮實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大力推進農村勞動力特別是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實施創業帶動就業戰略,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大力支持雙創升級,充分發揮眾創空間、創業孵化器、創業孵化基地等平台作用,發放創業擔保貸款,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勞動者的職業培訓體系,完善職業培訓普惠制度,大力開展勞動者職業技能培訓,勞動者素質明顯提高,技能勞動者總量達到11.9萬餘人。“十三五”期間,全市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2.43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5.6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4.5 %以內,全市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就業局勢保持穩定。
(二)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在改革中不斷完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實現了統收統支統管的省級統籌,穩步推動實施機關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新制度參保,有序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法定人員全覆蓋”,工傷和失業保險擴面進展明顯。“十三五”期間,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11.19萬人,其中:企業職工、機關事業單位、城鄉居民分別為69.51萬人、23.82萬人、417.86萬人,基金收支結餘分別達3.83億元、9.92億元、38.76億元,基金支撐能力日趨穩健。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54.61萬人、33.04萬人,基金累計結餘分別為5.35 億元、2.93 億元。社會保障水平穩步提高,連續 15 年調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2020年月人均水平達到2007元,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由55元調高到103元,失業保險金標準提高到最低工資的90 %,工傷保險相關待遇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加強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服務規範化、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社保基金監督管理制度日趨健全,加大了非現場監督力度。
(三)人才隊伍建設在創新推動中持續加強。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大力貫徹落實“芙蓉人才行動計畫”,實施具有地域特色的“寶慶人才行動計畫”,出台系列激勵政策和配套措施,包含高層次人才分類的認定、引進人才的購房補貼等,提供引才保障。不斷完善人才體制機制,健全人才培養、引進、評價、使用、激勵政策。完善職稱評審政策和管理體制,開展中國小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建立特別優秀人才職稱評審制度。實施專業技術人員聘用制和崗位管理制度,落實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博士後工作站申報工作有序推進,及時推薦報送享受國務院、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及湘西特聘專家、優秀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省121創新人才培養工程等各項重大人才工程候選人。建立面向城鄉勞動者,涵蓋各技能等級的技工教育培訓體系,創新技能人才合作培養機制,積極組織開展職業技能鑑定和職業技能比賽。深入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推進“網際網路+職業技能培訓計畫”,高技能人才數量穩步增長,素質結構不斷最佳化。深化人力資源市場改革,貫徹實施《人力資源市場管理暫行條例》。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專業技術人才總量達到8.1萬人,技能人才總數達11.19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1.96萬人。
(四)人事管理制度在規範組織中愈加科學。著力建立公平公正、規範有序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全面落實人員聘用、崗位管理、公開招聘三項制度,建立事業單位人員聘用制度,探索完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正常調整機制。加強人事考試科學管理,健全人事考試制度,深化考試環境整治,強化考試基礎能力建設。推進誠信考試,堅決打擊各類考試作弊,強化安全考試、公正考試、科學考試的保障能力,人事考試更加安全規範、公平公正。“十三五”期間,全市共組織事業單位人員招聘245次,各類人事考試407場次,各項考試均實現了零差錯、零事故。
(五)工資收入分配在循序改革中逐步完善。健全完善符合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不同特點的工資收入分配製度,逐步縮小不合理的工資收入差距,初步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資收入分配格局。紮實推進邵陽市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完成“兩院”工作人員工資套改和審批工作,指導縣市區有序開展鄉鎮工作補貼審批工作,全面完成市屬改制企事業單位主要負責人安置的工資套改工作。狠抓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落地,落實國有企業工資內外收入監督檢查制度,規範收入分配秩序。積極推行工資集體協商,穩慎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認真執行工資指導線、工資指導價位,深入推進企業工資收入分配改革,基本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十三五”末,全市最低工資標準為1220元。
(六)勞動關係在理順機制中更加和諧穩定。堅持解決突出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強化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合作治理、源頭治理,在法制的引領下全面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以貫徹實施《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為抓手,抓長抓細,久久為功,不斷健全欠薪零容忍的制度體系、監管有效的工作格局、懲處有力的執法機制,竭盡全力打贏根治欠薪攻堅戰。建立勞動契約制度,積極推進勞動用工備案制度。大力推行集體協商和集體契約制度,進一步完善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機制,著力提升工資集體協商實效。穩妥實施國企改革人員分流安置,基本形成勞動關係調整機制。基本實現仲裁機構實體化、場地設施標準化、預防調解前置化、案件處理規範化。加強勞動保障監察機構的標準化、執法規範化、人員專業化建設,大力推進格線化、網路化管理,強化執法,依法及時查處重大違法案件,有力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十三五”末,全市規模企業動態勞動契約簽訂率達到100%,穩定就業的勞動者基本簽訂書面勞動契約。“十三五”期間,全市各級仲裁機構共立案受理各類勞動人事爭議案件0.36萬件,結案率達95%。勞動保障監察機構查處各類違法案件0.32萬件。“十三五”期間,全市城鎮非私營單位職工年平均工資從2016年的52334元提高到2020年的68987元,年均增長達7.15%。
(七)表彰獎勵和重點民生實事取得顯著成效。切實推動績效評估工作的改革創新,進一步聚焦考核內容,改進計分辦法,推動日常考核常態化。在機構職能調整前,將績效評估範圍實現“全覆蓋”,在市縣鄉三級全面展開,12個縣市區和130個市直單位全部納入績效評估範圍。改革後,重點緊盯表彰獎勵工作,及時做好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時點的表彰。緊貼民眾需求,甄選實施重點民生實事項目,加強後續管理,確保項目建成一個、投入使用一個、發揮效益一個,“十三五”期間,全市共實施重點民生實事項目60個,全部圓滿完成目標任務。
(八)助力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紮實推進就業扶貧,健全常態化勞務協作機制,深化“點對點”“一對多”有組織勞務輸出。完善“校企扶貧對接機制”,積極開發扶貧特設崗位,全力推進扶貧基地、扶貧車間等載體建設。截至“十三五”末,全市共建立勞務協作對接機制385個,建成就業扶貧車間972家,就業扶貧基地73家,吸納1.22萬名貧困勞動力就業,通過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2萬名貧困勞動力就業,法定勞動年齡範圍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35.66萬人,人均月工資達2877元。70.85萬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員(不含失聯等特殊情況)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100%,實現了應保盡保。落實貧困片區農村基層教衛人才津貼,積極實施“萬名專家服務基層行動計畫”,促進人才、智力、技術等要素向貧困地區流動。
(九)信息化建設為人社事業發展增動能。信息系統已基本覆蓋人社主要業務,信息網路安全基礎設施逐步鞏固,防護能力逐漸加強,通過整合各級各類信息服務資源,推動信息共享和服務協同,綜合套用多種服務渠道,為社會公眾提供一體化的人社信息服務。社會保障卡建設不斷完善,拓展數據採集覆蓋面,套用功能不斷載入拓寬,“即時制卡”實現縣市區全面覆蓋,“十三五”末全市累計發放社會保障卡609.78萬張,超額完成計畫數,參保人員社會保障卡基本實現全覆蓋。積極推動人社部門信用體系建設,推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公共服務事項填報206項,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梳理完成“一件事一次辦”17項。依託12333諮詢服務熱線,搭建人社為民服務空中橋樑“連心橋”,堅持“用心傾聽、真誠服務”的服務理念,累計接聽來電93275個。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部環境日趨複雜,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基本完成,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鎮新增就業超過預期,社會保障體系規模持續擴大,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為“十四五”時期的人社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納入中心工作統籌謀劃,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突出位置推動,為邵陽經濟社會發展進步提供了堅強保障。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從巨觀環境看,經濟增速放緩,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步減弱,人民民眾預期不斷提高,事業改革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我市仍處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經濟轉型中的一些內在矛盾不斷向社會領域傳導,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任務、新挑戰。從事業發展看,疫情衝擊下的國內外發展形勢存在較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後疫情時代”對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巨大震盪或將長期持續,人們的就業心態、職業選擇、社會保障等可能出現災後“漣漪”效應。巨觀經濟直接對就業產生較大衝擊,就業總量壓力較大,結構性就業矛盾日益加劇並將成為主要矛盾,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城鎮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社會保障體系在體現公平性、適應流動性方面還有待加強,基金支付壓力逐年增大,基金支撐能力呈下降趨勢,制度可持續發展面臨較大挑戰;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不適用”問題仍然存在,總量不足、質量不優、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並存,高技能人才缺乏;勞動關係領域不穩定因素趨多,勞動糾紛矛盾進入多發期和凸顯期,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必須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準確把握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常態,確保黨中央、國務院大政方針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在邵陽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實。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要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保持戰略定力,認識並把握人社事業發展規律,發揚鬥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積極發揮人社部門職能作用,堅持實事求是,科學制定發展目標,積極應對挑戰,大膽探索,改革創新,加快解決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努力開創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新局面。二、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和關於人社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貫徹“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全面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和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激發人才創新活力,推動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成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持續提升民生福祉水平,努力滿足邵陽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實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推動我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和建設現代化新邵陽貢獻人社力量。
(二)基本原則
1.服務發展大局。堅持把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為推進人社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緊圍繞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結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實際努力完成各項任務。
2.全面保障民生。努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解決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和改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領域公共服務,增加公共服務供給,使人民民眾有更多獲得感。
3.持續深化改革。發揮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圍繞更好保障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人社領域改革,深入探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律,不斷推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讓改革創新精神貫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全過程和各方面。
4.推動人才創新。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創新驅動戰略發展實施要求,創新人才培養、評價和使用的體制機制,健全完善更具開放性和普惠性人才政策,加快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最大限度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5.統籌事業發展。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主動適應“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起步階段這一發展新定位,從市情出發,統籌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統籌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統籌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政策,統籌區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整體推進事業改革發展。
6.最佳化人社服務。加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深入持續推進作風建設,建立健全覆蓋城鄉、普惠可及、保障公平、可持續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為廣大人民民眾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三)發展目標
二Ο三五年遠景目標: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實現現代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將更加科學完善。就業質量顯著提升,保持較低失業水平,勞動關係更加和諧穩定,滿足勞動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實現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形成社會保障全民共建共享的發展局面。人才政策更加積極開放,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工資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促進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一體、均等可及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高效優質。
“十四五”時期主要目標: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持續改善民生,助力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推進實現“勞有樂業,才有優用,技有專長,老有頤養”,使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邁向更高台階。
一是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就業與經濟成長聯動機制基本建立,健全有利於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的促進機制,強化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健全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多渠道靈活就業機制,有效應對失業風險,確保就業目標任務完成。“十四五”期間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3.5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
二是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實現從制度全覆蓋邁向人員全覆蓋。按照國家部署積極參與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深入推進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做好失業保險省級統籌。繼續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待遇水平穩步提高、基金安全持續加強。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37萬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4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5萬人。
三是技能人才隊伍質量持續提升。依託“寶慶人才行動計畫”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儲備充足的人力資本和人才資源。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能力,整合我市職業技工教育資源,著力打造職業技工教育城。到“十四五”期末,全市技能勞動者和高技能人才總量分別達20萬人、3萬人。緊密結合新興優勢產業鏈和特色優勢產業建設我市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圍繞新興優勢產業,精準靶向引進人才,引導人才有序流動,邁進全省專業技術人才強市行列。
四是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更加完善。企業工資分配製度更加健全,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在經濟成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進一步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順應改革要求做好各項制度和待遇銜接,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製度更加完善,符合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分配製度基本建立。工資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更規範。加強人事考試保障能力建設,完善評比達標表彰活動實施。
五是健全和諧勞動關係體制機制。堅持解決突出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勞動關係治理能力明顯提高,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更加健全,分配格局更加合理有序,推動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助推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合和市民化。創新治理理念,建立多元主體參加的勞動關係治理模式。“雙隨機、一公開”勞動保障執法監察體系基本構建,聯合懲戒機製作用有效發揮。
六是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制度和標準體系全面建立,智慧服務能力顯著提高,社會保障卡發行套用全覆蓋,實現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台全覆蓋,推進公共就業服務項目下沉,打造便捷高效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均等化顯著增強,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服務渠道多元化、信息服務智慧型化。
四、重點任務
(一)全面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促進充分就業,更加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加快提升勞動者技術技能素質,有效防範化解失業風險,確保就業局勢總體穩定。
1.強化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將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結合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的新目標新要求,全面落實促進就業的各項政策措施,深入貫徹落實《就業促進法》,把促進就業作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重要任務,建立健全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堅持將就業形勢作為制定改革發展措施的主要評估指標,推動將就業工作列入各級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列入人大立法執法檢查、政協建言獻策重要選項,優先投資就業崗位創造多的項目,優先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行業產業,培育就業增長極,將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將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為巨觀調控的下限,將城鎮新增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作為巨觀調控重要指標,推進經濟成長與擴大就業協調發展,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
2.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緊緊抓住中央擴大內需帶來的就業拉動效應,大力爭取國家項目和資金支持,加快各類投資項目推進,堅持在發展中擴大就業。全面實施“三高四新”戰略,推動主導產業結構升級,不斷培育經濟成長點,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積極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經濟發展,加快發展商貿流通業、餐飲業、社區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村勞務經濟,大力發展公益事業,千方百計挖掘就業崗位資源,帶動各類人員就業。積極鼓勵高校畢業生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城市社區建設和應徵入伍,切實引導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打造新的就業增長點。鼓勵個體經營、非全日制以及新就業形態等多渠道靈活就業方式,積極培育新個體,支持自主就業;進一步降低個體經營者創業就業成本,提供多樣化的就業機會;推動家庭服務業發展,完善政策體系和監管措施,促進從業人員數量顯著增加,基本形成惠及城鄉居民的家庭服務業體系;支持微商電商、網路直播等多樣化的自主就業、分時就業,鼓勵發展基於知識傳播、經驗分享的創新平台;鼓勵商業銀行推廣線上線下融合的信貸服務,合理降低個體工商戶融資成本;結合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支持建立靈活就業、“共享用工”服務平台,提供線上職業培訓、靈活就業供需對接等就業服務。
3.突出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殘疾人、農民工、城鎮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就業重中之重,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畫,完善引導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政策措施,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高質量就業崗位,拓寬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落實“三支一扶”計畫等基層服務項目,暢通基層成長發展通道。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深化勞務協作組織化程度,促進勞動力供需有效對接,推動農民工有序外出就業。加大農民工創業扶持力度,暢通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渠道,擴大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規模。持續實施就業援助制度,對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建立台賬、動態管理,提供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切實保障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及時將就業困難人員納入到就業援助範圍,通過規範就業困難人員認定和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採取積極引導、鼓勵扶持、托底安置等措施,對各類就業困難群體分類幫扶、精細援助和跟蹤服務,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強化不斷線就業服務,多渠道搭建職業指導、職業培訓、就業見習、創業實踐平台,對困難畢業生和長期失業青年實施就業幫扶。把解決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擺在突出位置,暢通失業人員求助渠道,健全失業登記、職業介紹、職業培訓、職業指導、生活保障聯動機制,促進失業人員儘快實現就業,保障基本生活,統籌做好婦女、殘疾人等群體就業工作。
4.依託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開展重點群體就業能力提升行動和企業員工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提高勞動者適應技術變革和產業轉型的能力。開展技能培訓增效,著力打造“湘技湘能”職業技能培訓品牌。圍繞“現代農民培育計畫”,深入開展現代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圍繞“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素質提升計畫”,加快高素質農村實用技能人才培養;圍繞人才一體化培養,推進農民培訓與職業教育銜接。到2025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6萬人。全面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實施專項培訓計畫。擴大技能人才培養培訓規模,持續實施高技能人才振興計畫,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建設。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實施技工教育質量提升工程。擴大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覆蓋面,加快推進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拓展培訓方式,大力開展定向培訓、訂單培訓和校企聯合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提高培訓就業率。
5.營造濃厚氛圍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著力抓實創業帶動就業,強化政策扶持,加大稅收優惠、擔保貸款、資金補貼、創業培訓等實施力度,強化創業服務,提升公共就業創業服務能力。營造良好創業環境,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礙創業的各種壁壘,完善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社會保障等政策。加大初創實體支持力度,提供場地支持、租金減免、稅收優惠、創業補貼等政策扶持。支持建設一批高質量創業孵化載體和創業園區,打造培訓學習、創業實踐、諮詢指導、跟蹤幫扶等一體化創業培訓體系。加快開展創建省級創業型城市,營造全民創業的濃厚氛圍,發揮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進一步加強創業孵化基地建設,支持創業基地發展,培育創業創新平台,至2025年,各縣市區至少有1個規模大、功能全的孵化基地,對入駐基地人員實行“三免一補一貼息”政策;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2億元,扶持8000人實現自主創業。持續推動多渠道靈活就業,鼓勵個體經營,增加非全日制就業機會,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靈活就業的規定。強化對靈活就業人員就業服務、勞動權益和基本生活保障。
6.鼓勵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體系。加強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的統籌規劃和政策引導,依託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推進人力資源服務業集聚發展,培育創新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形成人力資源公共服務樞紐型基地和產業創新發展平台。統籌推進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穩就業相關行動,增強促進就業尤其是重點群體、重點行業就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指導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引領示範、協調自律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深化人力資源供給側改革,激發勞動者內生動力,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
7.強化就業失業統計監測,加快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就業失業統計監測體系建設,多維度開展重點區域、重點群體、重點行業、重點企業就業監測,完善就業統計指標體系。緊盯城鎮新增就業、城鎮調查失業率、勞動力市場供求等關鍵指標,精準研判就業形勢及變化趨勢。完善就業失業信息監測和失業預警制度,健全多方參與的就業失業形勢研判機制。以提供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為目標,完善城鄉統籌的公共就業服務制度,建立覆蓋市、縣(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四級公共就業服務網路,擴大服務供給,創新運行機制,推進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標準化、規範化、專業化、精細化,滿足全社會對更多層次、更高質量就業創業服務的需求。
(二)持續深化社保制度改革,健全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權責清晰、保障適度、應保盡保的原則,形成社會保障全民共有共享共建共謀的發展局面。
1.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健全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完善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推動建立覆蓋全市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喪葬補助金制度。完善被征地農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政策。按照國家和省里部署推進實施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按照國家和省里部署穩妥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推動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加快發展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探索建立個人養老金制度,積極發展補充養老保險。
2.完善工傷和失業保險制度。落實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數據共享、省級集中的工傷保險信息系統。進一步完善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的工傷保險制度,建立適合我市新業態用工特點的職業傷害保障模式,參與推進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工作,探索超齡就業人員和職業院校頂崗實習學生參保辦法,有序推進工傷預防和工傷康復工作。加快推進失業保險省級統籌,進一步完善失業人員兜底保障體系,為失業職工提供資金補助、醫療保障、技能培訓等多方位服務,充分發揮失業保險保障失業人員基本生活、預防失業、促進就業功能。
3.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健全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實施全民參保計畫,積極促進有意願、有經濟能力的靈活就業人員和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等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實現有參保意願的人員應保盡保。加強失業保險參保擴面工作,探索建立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新模式,做好中小微企業、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參保工作,將參保的城鄉失業人員全部納入失業保障範圍。推進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參加工傷保險。積極促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適齡參保人員應保盡保。
4.健全社會保險待遇調整機制。推進社會保險待遇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調整。綜合考慮物價變動、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基金承受能力以及財力狀況等因素,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待遇水平調整機制,確立適度的保障水平。全面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建立全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喪葬補助金制度。建立失業保險待遇標準科學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完善失業保險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機制。
5.強化基金風險防控和經辦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社保基金管理風險防控體系和監督機制,成立市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委員會,組建社保基金監督檢查專家庫,健全社保基金社會監督員制度,建立社保基金第三方審計制度,完善社保基金監督舉報和獎勵制度,落實社保領域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管理制度。建立紀法監督協調機制,暢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行政執法與紀檢監察、刑事司法緊密銜接的聯動執紀執法機制,推進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平台對接、信息共享。健全社保經辦機構內控制度,落實崗位之間、業務環節之間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機制,完善社保經辦機構內控管理辦法,建立運行規範、管理科學、監控有效、考評嚴格、糾錯有力的內控管理體系。合理配備崗位人員,嚴格落實崗位不相容要求,健全輪崗交流制度。切實加強基金監管能力建設,加大基金案件的預防、查處力度,注重協調配合,提升監督手段和效能,遏制社會保險基金大案要案發生,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
6.加快推進社保信息系統建設。按照省人社廳統一部署,健全省級集中的社保信息管理系統,推進多險合一經辦和綜合櫃員制經辦模式,實現社保各險種之間信息互通,社保業務經辦全體系、全流程在系統內操作辦理,業務經辦與基金財務、社保與稅務、社保與銀行等系統一體化銜接。將社保基金監管制度規則和監管系統嵌入社保信息管理系統,實現實時監測預警。積極參與全省統一的社保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完善數據實時共享比對機制。全面推進電子社會保障卡掃碼實名制登錄,實現系統操作全程留痕可溯。建立社保基金管理風險防控數據共享和相關部門大數據比對工作機制。完善社會保障卡管理辦法。建立死亡人員信息申報登記管理制度,依託全省自然人平台(公安網),實現死亡人員信息統一歸集、上報共享,確保個人信息得到保護和數據安全。
(三)推動人才發展和人事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人才智力支撐
堅持黨管人才原則,持續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和人才發展環境最佳化。聚焦高質量發展要求,加強高層次專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服務“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進一步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打好人才人事工作組合拳,推動人才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發展。
1.創新體制機制引育各類優秀人才。創新人才培養、引進、評價、流動、服務、激勵機制,強化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巨觀調控和服務功能,形成有利於人才發展的法治環境。全面落實用人主體自主權,進一步破除妨礙人才合理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深入實施“芙蓉人才行動計畫”“寶慶人才行動計畫”,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儲備龐大的人力資本和人才資源。按照黨管人才原則,強化人才優先發展意識,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以能力建設為核心,完善政策措施,創新體制機制,健全服務體系。配合做好省重點項目建設以及重大項目、重大科技工程等人才支持措施,加快形成政府投入引導社會各界有序參加的人才開發和引進格局。
2.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深入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建立設定合理、評價科學、管理規範、運轉協調、服務全面的職稱制度。推進全市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和人才分類評價,完善人才分類評價考核方式,加大創新型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力度,實施國家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推動落實高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貫通,進一步擴大貫通規模。加強博士後青年創新人才培養,編制發布急需緊缺高層次人才需求目錄,繼續圍繞新興優勢產業鏈和特色優勢產業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創新人才分配激勵機制,實施人才優先投入的激勵保障政策,健全向基層、向艱苦地區流動、在一線創業的激勵政策。
3.構建規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弘揚大國工匠精神,打造更大規模德技兼備、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服務邵陽經濟建設。依託本地高校和職業院校,以創建邵陽市技師學院為契機,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並根據邵陽經濟社會發展、職業崗位和就業市場需求變化,指導技工院校對開設專業的專業內涵、專業教學內容等進行調整,緊密對接我市優勢地方產業,進一步最佳化技工院校專業結構、人才培養方案;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專業建設力度,最佳化培訓內容,健全技能培訓績效評估體系,結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大力培養緊缺職業技能人才,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服務邵陽地區經濟長效發展;廣泛開展行業崗位練兵、技能競賽、技術比武活動,大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以賽促教、以賽促產,進一步強化對高技能人才的表彰獎勵。
4.健全科學規範的事業單位人事制度。認真貫徹落實《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及配套法規政策,著力建立公平公正、規範有序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全面落實人員聘用、崗位管理、公開招聘等制度,主動順應事業單位改革要求,做好各項制度和待遇的銜接。落實國家、省部署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和機關工勤人員基本工資標準正常調整機制,落實艱苦邊遠地區津貼增長調整。推進縣以下事業單位管理崗位職員等級晉升制度,鼓勵事業單位人員創新創業。探索完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正常調整機制,探索符合我市實際的事業單位高層次人才收入分配激勵辦法。
5.做好人事考試和表彰獎勵工作。加強人事考試基礎能力建設,推進考試制度、考點考場建設,堅決打擊各類考試高科技作弊和涉考違法犯罪行為,強化安全考試、公正考試、科學考試的保障能力。全面規範表彰獎勵,進一步聚焦考核內容,推動日常考核常態化,規範評比達標表彰活動實施流程。積極參與做好國家省級表彰獎勵推薦工作,加大對表彰獎勵獲得者事跡的宣傳力度,營造尊崇模範、爭做先鋒的良好氛圍。
(四)深化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促進收入分配規範有序
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促進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不斷完善事業單位崗位績效工資制度,充分發揮績效工資對事業單位的正向引導和激勵作用。
1.深化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健全工資決定、合理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積極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以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提高工資集體協商的實效性,著力增加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完善按勞動、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鼓勵企業創新按要素貢獻參與分配的辦法,將工資分配與崗位價值、技能素質、實績貢獻、創新成果等因素掛鈎,探索協定工資、項目工資、崗位分紅權、項目收益分紅、股權激勵等多種分配形式。
2.加強工資收入分配巨觀調控和指導。完善最低工資制度,健全最低工資標準正常調整機制,保障低收入勞動者合理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完善工資指導線形成機制和工資支付制度。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製度。強化對不同行業、不同群體工資分配的事前指導,探索發布體現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特徵的薪酬分配指引。完善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探索建立工資收入分配大資料庫,配合做好定期發布製造業人工成本調查情況工作,為企業合理確定工資水平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引導。
3.深化國有企業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積極推進國有企業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和工資總額管理政策。開展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建立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薪酬制度。深化國有企業工資內部分配製度改革,完善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普遍實行全員績效管理。完善國有企業科技創新人才激勵政策,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優勢的核心關鍵人才薪酬制度,推動分配向作出突出貢獻人才和一線關鍵崗位傾斜。加強國有企業工資內外收入監督管理,定期開展國有企業工資內外收入監督檢查,確保國有企業工資收入分配合理有序。
4.完善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落實事業單位基本工資和艱苦邊遠地區津貼調整政策。逐步完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總量核定和動態調整機制。貫徹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事業單位高層次人才工資激勵和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政策。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推進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最佳化其他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管理辦法。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組織實施事業單位管理崗位職員等級工資制度。穩慎提高鄉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資收入水平。關心關愛廣大基層教師,落實好各項工資政策,提高艱苦偏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教師待遇。落實消防員工資福利政策。落實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福利政策和特殊崗位津貼補貼,以及帶薪休假制度。
(五)以深化改革為抓手,營造多方共贏的和諧勞動關係
創新和完善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係體制機制,維護勞動者權益,促進企業發展。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有效預防和化解勞動關係矛盾。
1.著力完善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平衡勞動力市場靈活性和安全性,全面提升勞動關係治理水平,努力構建規範有序、公正合理、合作共贏、和諧穩定的中國特色勞動關係。堅持解決突出問題與建立長效機制相結合,強化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合作治理、源頭治理。創新治理理念,探索企業、政府、社會多元主體參加的勞動關係治理模式。健全協調勞動關係“三方四家”工作機制,健全工作制度,切實發揮其在擬訂勞動標準、調節收入分配、促進集體協商、調處勞動糾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實施勞動關係“和諧同行”能力提升行動。加強勞動關係風險監測預警制度的工作保障,切實解決基層勞動關係部門實際困難,探索創建我市和諧勞動關係綜合試驗區。
2.提升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效能。健全爭議多元處理機制。建立符合企事業單位特點的爭議預防調解機制,強化屬地化解機制,健全集體勞動人事爭議應急調解制度。發揮協商、調解在爭議處理中的基礎性作用。指導用人單位完善協商規則,建立內部申訴和協商回應制度。加強規範化建設,落實調解仲裁工作制度,建立調解組織和調解員名冊制度,推進鄉鎮(街道)調解組織規範化建設。完善仲裁準司法制度體系,加強標準化建設,建立符合調解仲裁機構特點的辦案管理體系和評價機制。推動勞動人事爭議調解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專業性行業性調解、司法調解的銜接聯動。加強調解、仲裁與訴訟銜接,逐步統一裁審受理範圍和法律適用標準。加強專業化建設,提高調解仲裁隊伍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加強隊伍培訓,強化調解仲裁員隊伍行風建設,充實一線專職調解員、仲裁員力量,完善“準司法”職業保障機制。加強信息化建設。開展“網際網路+調解仲裁”工作,大力推進數字仲裁庭、智慧型仲裁院建設,推進“網際網路+調解”服務。
3.完善勞動保障監察長效機制。落實“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建立健全自由裁量權制度,規範執法流程和執法文書,做好辦案指導,加強重大案件督辦,統一執法標準和尺度。推進智慧監察系統建設。提升勞動保障監察執法信息化水平,加強信息共享,提升分析研判能力,暢通線上投訴舉報渠道,開展線上執法試點,提高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效能。完善勞動保障監察行政執法體系,實施分級分類培訓,提升執法規範化、標準化、專業化水平。推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落實落地,健全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長效機制,建設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預警平台,建立完善實名管理、工資專戶、總包代發等工程建設領域長效機制。開展工資支付專項執法行動。對惡意欠薪的犯罪行為進行聯動打擊。建立健全工資支付誠信體系,對失信的市場主體進行聯合懲戒。
4.持續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強化農民工工作協調機制,加快信息化建設,建立統一的農民工綜合服務平台,完善統計監測制度,提高農民工基層服務能力。推動農民工依法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維護農民工勞動保障權益,推動農民工依法簽訂勞動契約,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享受同工同酬的權利,推動從根本上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發揮農民工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鼓勵和引導更多農民工投身鄉村振興建設。實施農民工素質提升工程,多形式開展農民工培訓,不斷提高農民工綜合素質。做好農民工輿情監測、風險防控和應急處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六)持續強化事業發展基礎,全方位提升人社公共服務質量水平
健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制度,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構建覆蓋全民、均等可及、高效優質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1.持續推進系統行風建設。開展人社系統行風建設提升行動。構建簡約高效的人社服務管理制度體系,動態調整人社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清單和辦事指南。全面強化人社法制建設,繼續做好規範性檔案的清理工作,推進依法行政,建立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加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複議和應訴工作,持續開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法制宣傳教育。深入推動人社服務“快辦”行動,加快推進網上辦,對標市委市政府要求和民眾需求,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簡化最佳化服務流程,壓縮辦事時限。認真推進政務服務“好差評”,常態化開展人社業務技能練兵比武活動,全面推行“前台綜合受理、後台分類審批、綜合視窗出件”的視窗集成服務。
2.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推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重大項目建設(見附表),建立健全全面覆蓋、均衡發展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機制。加強人社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補齊農村和基層公共服務短板,實現城鄉就業創業與社會保險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逐步縮小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推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一體化協同發展。建立市場化多元化應需化的人才服務體系,推進人才公共服務產品標準化管理。加強構建格線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台,推動就業社保便民服務場景有機集成和精準對接。加強流動人員人事檔案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滿足全市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服務需求。
3.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全面實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管理。規範基本公共服務,完善服務流程、設施設備、人員配備等軟硬體標準。推動城鄉區域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協同聯動、有效銜接。積極實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便民服務創新提升行動,全面實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信息化建設工程,建設一體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線上政務服務體系,建立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一卡通”服務管理模式,推動政務信息資源交換共享,實現“全數據共享”。
4.暢通人社諮詢服務通道。持續深化“一件事一次辦”改革,壓縮辦事流程、精簡證明材料,推動人社服務事項“掌上辦”“指尖辦”。依託諮詢服務熱線品牌,積極打通人社部門服務民眾的“通道”,緊緊圍繞人社領域民眾關心的服務事項和熱點問題,採取民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諮詢服務活動。建設一體化集成信息平台,最佳化人員隊伍,擴大熱線宣傳與品牌建設。廣泛推廣套用人工智慧技術,通過電話、網站、移動套用、簡訊等多渠道為民眾提供服務,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
5.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服務鄉村振興。聚焦鄉村就業困難人員、低收入人口、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特別是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建立施策精準、機制靈活、服務高效的人社幫扶機制。繼續堅持外出務工和就地就近就業兩大方向,依託對口支援、結對幫扶等地區協作機制,持續推進有意願的鄉村地區勞動者外出就業;加強返鄉創業載體建設,高質量建設返鄉入鄉創業園,吸引農民工等自主創業。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強化公益性崗位協同管理。對低保、特困人員等低收入人口實施政府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政策。完善人才向基層一線、艱苦邊遠地區流動激勵政策。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規劃實施組織領導。加強規劃實施的統籌協調、巨觀指導,制定目標任務分解落實方案和重大項目實施管理辦法,建立規劃實施情況監測、評估、考核機制。各縣市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要依據本規劃,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本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
(二)不斷推進重大政策落地。及時跟進,確保國家、省級相關政策在邵陽得到落地落實。圍繞職業技能培訓相關意見,部署制訂我市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等實施方案。完善人才分類評價制度改革及配套政策,出台規範我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相關制度。貫徹落實國家功勳榮譽表彰和表彰獎勵獲得者待遇有關政策檔案,建立健全我市表彰獎勵工作配套制度。
(三)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最佳化支出結構,完善籌資機制,逐步增加社會保障和就業投入。積極爭取省級財政支持,加大各級財政投入力度,加大促進就業資金、社會保險補助資金、人才開發引進資金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專項資金的投入,確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重大項目的實施。
(四)加強人社幹部隊伍建設。完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幹部教育培訓體系,通過培訓提高人社幹部隊伍整體素質。加強作風建設,強化服務意識,建設優質服務視窗。加強廉政建設,強化廉政風險點的控制,有針對性地建立健全各項預防措施,完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工作機制和監督機制,努力打造一支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人社幹部隊伍。
(五)持續開展理論研究和宣傳引導。緊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推進中的難點、重點問題,探尋改革創新突破點,加強基礎理論研究和重大問題政策研究,切實提高決策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緊緊圍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大局,加強人社法律法規政策宣傳,講好人社故事、傳遞民生溫情,推進政府信息公開,營造有利於新時代邵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輿論氛圍。
解讀
一、編制過程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根據《邵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湖南省“十四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綱要》檔案精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經過深入調研分析,組織起草了《邵陽市“十四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在廣泛徵求意見、組織專家論證、反覆修改完善後,報市政府辦公會會議審定。《規劃》主要闡明“十四五”時期邵陽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主要指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是邵陽未來5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指導性檔案。
二、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大力促進就業成效顯著,全市城鎮累計新增就業22.43萬人,累計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5.617萬人。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持續深化,覆蓋範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55.69萬人,失業保險參保33.04萬人,工傷保險參保54.61萬人。勞動關係更加和諧,勞動者權益得到有力維護,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不斷深化。行風建設持續改進,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質升級。發展過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比如:就業總量壓力特別是青年就業壓力不容忽視;社會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面臨挑戰;制約和影響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尚未完全根除;人社公共服務與人民民眾的期待尚有差距;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
三、主要特點
《規劃》編制重點突出四個特點。
一是以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關於人社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推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二是堅決貫徹市委、市政府重大戰略部署,聚焦“三高四新”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實行更積極更開放的人才政策,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提供更均衡更優質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為加快建設現代化新湖南提供強大支撐;三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著力增進民生福祉,努力滿足三湘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四是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重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努力實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發展目標
《規劃》提出了六個主要目標。
一是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十四五”時期城鎮新增就業23.5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開展各類職業培訓2萬人次。二是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到2025年末,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1%,失業保險參保34萬人,工傷保險參保55萬人。三是技術技能人才隊伍質量持續提升。“十四五”期間,新增取得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人數1萬人,新增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人數3萬人。四是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更加完善;五是和諧勞動關係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到2025年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結案率98%,勞動保障監察舉報投訴案件結案率98%。六是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五、重點任務
《規劃》明確了六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一是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培育壯大新的就業增長點,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依託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營造濃厚氛圍促進創業帶動就業,鼓勵支持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二是持續深化社保制度改革,健全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工傷和失業保險制度,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健全社會保險待遇調整機制,強化基金風險防控和經辦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進社保信息系統建設。
三是推動人才發展和人事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人才智力支撐。創新體制機制引育各類優秀人才,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構建規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健全科學規範的事業單位人事制度,做好人事考試和表彰工作。
四是深化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促進收入分配規範有序。深化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加強工資收入分配巨觀調控和指導,深化國有企業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事業單位工資收入分配製度。
五是以深化改革為抓手,營造多方共贏的和諧勞動關係。著力完善勞動關係協調機制,提升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效能,完善勞動保障監察長效機制,持續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
六是持續強化事業發展基礎,全方位提升人社公共服務質量水平。持續推進系統行風建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暢通人社諮詢服務通道,公共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服務鄉村振興,
六、保障措施
《規劃》提出了五個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統籌協調、巨觀指導;二是不斷推進重大政策落地;三是加大資金投入,推動建立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相適應、同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的財政投入機制;四是加強隊伍建設,加強全市人社系統幹部隊伍建設,持續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五是開展理論研究和宣傳引導,緊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推進的難點、重點問題,堅強基礎理論研究和重大問題政策研究,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堅持正確的宣傳輿論導向,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的問題,爭取社會各界支持,營造有利於事業發展的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