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推動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的關鍵時期。根據《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和《梅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為謀劃推進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向更高水平發展,制定本規劃。規劃期限為2021-2025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機遇挑戰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緊緊圍繞“兩個率先”和“兩個走在前列”奮鬥目標,著力服務“一區兩帶六組團”科學發展格局,堅持統籌謀劃、改革創新、問題導向、重點突破,全面完成“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為“十四五”時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就業局勢持續保持穩定。堅持把穩就業放在首位,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深入實施,省“促進就業九條”全面落實,多項“穩就業”配套政策檔案出台,有效控制失業風險,就業規模穩中有升。各項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畫深入實施,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穩定。高校畢業生、異地務工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等特定群體就業創業和城鄉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有序開展,保持零就業家庭動態歸零。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舉辦各類就業服務招聘會及區域勞務對接活動,區域人才、勞務交流合作進一步加強。“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就業工程深入推進,勞動者素質普遍提升。“十三五”時期,我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累計13.0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累計1.17萬人。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擴面征繳持續推進,養老、醫療保險基本實現制度內全覆蓋。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工作穩步推進,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市級管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穩妥推進。基本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托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共同發展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生育保險與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合併實施全面推進, “三醫”聯動改革深入推進,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體系基本建立。嚴格按照中央、省的部署和要求,及時調整各類社會保險待遇,參保民眾社保待遇水平穩步提升。落實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政策,執行“降費率、調基數、發補貼”措施,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在實施浮動費率基礎上,按省要求階段性下調繳費費率,有效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截至2020年底,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人數分別達到100.93萬人、169.90萬人、37.41萬人、50.51萬人;全市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58.78萬人(其中職工醫療保險52.71萬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406.07萬人),生育保險38.02萬人。“十三五”期間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年均增長5.39%,城鄉居保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180元,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提高至84.72萬元,工傷傷殘津貼標準提高至月人均3856.15元。職工和城鄉居民醫保政策規定的住院費用支付比例穩定在85%和75%左右。普通門診統籌政策範圍內報銷比例不低於60%,特定門診病種政策範圍報銷比例不低於75%。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429.7萬人,基本實現常住人口全覆蓋。
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加強。以我市“人才新政20條”政策為引領,人才優先戰略深入實施,人才結構進一步最佳化,人才素質進一步提高,人才發展環境和服務水平不斷改善。依託省“珠江人才計畫”“廣東特支計畫”“揚帆計畫”等重大人才工程,重點引進醫療衛生類、教育類、農業類等民生保障領域高層次領軍人才。職稱制度和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紮實推進,事業單位人才結構持續最佳化。截至2020年底,全市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總量分別達12.6萬人和41.2萬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71萬人,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家,廣東省博士工作站13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3家,“粵菜師傅”培訓基地17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家,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6家,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9家;全市技工院校建立校企合作關係企業128家,向社會輸送技能人才3070人,就業率達99%。
勞動關係和諧穩定。勞動契約制度全面實施,和諧勞動關係三方機制不斷健全,和諧勞動關係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勞動人事爭議調處機制更加完善,處理效能不斷提升。依法分類處理民眾訴求,勞動關係領域社會矛盾專項治理紮實推進,勞動關係群體性事件得到積極穩妥處置。勞動關係協調、工資支付分賬管理、工資支付保證金、風險防範預警、欠薪應急周轉金等制度機制進一步完善。全省改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實施意見全面落實,企業人工成本監測、薪酬調查、工資指導線制度和企業最低工資評估機制進一步完善。“十三五”時期,全市各級調解仲裁機構共處理爭議案件9374件,涉及勞動者人數10687人,涉案金額1.9億元,仲裁累計結案率99.44%,調解成功率78.19%,法定審限內結案率100%。全市仲裁案件受理零積壓,民眾信訪零投訴,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瞄準貧困群體,加大幫扶力度,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開展就業創業幫扶。“十三五”時期,創建扶貧車間38家,定期對接廣州市發布企業用工信息,引導貧困勞動力外出就業。全市有就業意願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42545人,就業率達100%。開展技能培訓幫扶,引導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就讀技工院校,在讀市內技工院校學生生活費補助發放率達100%。落實社保兜底幫扶,我市按照相關規定為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人員落實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截至2020年底,已為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人員78507名代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為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人員145032名全額資助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已有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人員37967名申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有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人員23040名享受醫療救助待遇,實現應保盡保、應發盡發。
第二節 機遇挑戰
在全球格局加快重塑,疫情防控常態化時代背景下,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將呈現新階段性特徵,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環境也在發生變化,新挑戰與新機遇並存,需要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推進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重要機遇
中央、省、市高度重視,為事業發展提供強大內生動力。黨中央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和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遠景目標,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和就業優先戰略、健康中國戰略等,賦予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新的時代內涵和使命任務。省委省政府將民生保障和人才工作深度融入“1+1+9”部署中,用心用情用力保障改善民生。
我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面臨重大機遇,為事業發展孕育新動力。我省經濟總量大、產業體系完備、財政實力雄厚,2019年省委省政府印發《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侷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大力實施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全省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正在積極推進,《廣東省促進革命老區發展條例》和《廣州市對口幫扶梅州市助推老區蘇區振興發展規劃(2019—2025年)》的出台,為梅州發展注入強大推力。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政策法規日趨完善,為事業的發展提供穩固的制度基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領域改革全面鋪開,從中央到省市一系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政策法規密集出台,制度體系不斷健全、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治理能力顯著提升,有效釋放了制度紅利,增添了事業發展新活力,為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的科學發展構建穩固的制度根基。經過多年的探索改革創新,我市人社部門已經建立一套規範的行政管理體系,練就一支素質優良、業務精湛、愛崗敬業的工作隊伍,能深入理解人社政策和相關法規內涵、能準確把握人社工作發展規律,為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內生保障。
二、主要挑戰
“十四五”時期,國內外發展環境更加錯綜複雜,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衝擊。2020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國家重大的戰略調整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改善民生、維護穩定的責任更加凸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也需要更加積極主動。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面臨新形勢、新挑戰:
經濟社會發展不充分依然是突出短板。一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傳統消費進入瓶頸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乏力,傳統出口商品受市場衝擊較大。二是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優勢尚未有效發揮,現有支柱產業多為資源型產業,增長仍較多依賴菸草等傳統行業,先進制造業基礎薄弱,新興產業的量、質都亟需提升。三是發展平台和要素保障不足。目前全市尚無國家級發展平台,缺乏優質投資項目。四是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財政減收因素較多,地方造血型項目不足。農村集體經濟收入偏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與民眾期望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十四五”時期,是我市經濟結構轉型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經濟增速放緩與結構最佳化並存,全市就業創業工作任務將更加艱巨。
人口形勢面臨老齡化與淨流出的雙重挑戰。我市2015年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12.1%,高於全省8.3%的水平,並且未來將呈加速上升趨勢,據預測2030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將上升到18.5%左右。此外,我市人口淨流出形勢嚴峻,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公報顯示,我市2020年常住人口387萬,相比2010年減少37萬人,近十年人口增長率為-8.65%。勞動力的淨流出一方面將加劇老齡化進程,增加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壓力,另一方面會影響社會活力、創新動力和經濟潛在增長力。“十四五”期間,如何促進我市戶籍人口本地就業、保障勞動力資源有效供給、引導人才與產業布局有效對接、確保社會保險基金可持續運行成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新挑戰。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省委省政府“1+1+9”決策部署,認真落實市委“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全面激發內生動力,推動梅州蘇區加快振興發展共同富裕”的總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參與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以人才為第一資源、民生為第一追求,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防風險、穩預期,著力促進就業創業,深化社保制度改革,加強人事人才工作,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推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把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為推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保證。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終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促進社會公平,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全過程,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支撐保障作用,積極適應經濟新常態,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堅持深化改革。按照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深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領域制度改革,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
堅持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堅決服從全省全市發展大局,堅持全市一盤棋,加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與各領域協同聯動,推動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良性互動、相互促進。
堅持依法行政。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推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軌道,以制度公平保障民眾權利公平,以政策落實保證民眾權利實現,合理調節各方面利益關係,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穩定和諧。
第三節 主要目標
實現更加充分和更高質量就業。繼續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實現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結構更加合理,創新創業引領作用更加凸顯,勞動者素質整體提升,就業質量明顯提高,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就業局勢保持穩定。“十四五”期間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建設更加全面和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以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可持續為準則,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覆蓋面,適時適度提高社會保險待遇水平,確保社保基金安全可持續運行,提升社會保險經辦服務能力,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十四五”期末,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均保持在98%以上,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04萬人、155萬人、40萬人和53萬人。
建設更高素質和更實用的人才隊伍。深入實施鄉村振興和人才強市戰略,主動圍繞區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聚焦創新型人才和產業發展人才等高端人才隊伍建設。盤活本土人才存量,圍繞產業發展需要,加快基礎性人才培養,大力開發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鄉土人才、實用人才、技能人才隊伍。引導人才向貧困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十四五”期末,全市專業技術人才達到15.8萬人,高、中、初級專業技術人員比例達到12∶43∶45,新增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人數5萬人,技工院校年招生總量達0.45萬人。
形成更加完善的人事管理和工資收入分配機制。健全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深化職稱制度改革,進一步擴大事業單位人事管理自主權,形成更加合理有序的工資收入分配秩序。全面推進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度,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最低工資標準和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正常增長機制,健全企業工資支付保障機制。
構建更加和諧的勞動關係。以促進企業發展、維護職工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解決企業分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突破口,以建立勞動關係協調機制為重點,以開展和諧勞動關係創建活動為載體,逐步建立規範有序、公正合理、和諧穩定、互利共贏的新型勞動關係。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工作機制,實現勞動用工更加規範,職工工資合理增長,勞動條件不斷改善,職工安全健康得到切實保障,有效預防和化解勞動關係矛盾,促進我市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十四五”期末,勞動人事爭議結案率達到90%以上,調解成功率達到60%以上,勞動保障監察舉報投訴案件結案率達96%以上。
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以提高我市人社公共服務能力為目標,全面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進一步完備基層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醫療保障公共服務體系,設施設備更加完善,服務流程更加規範,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不斷完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平台服務功能,推動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和公共服務體系標準化、規範化、信息化建設,著力推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符合梅州市情、覆蓋城鄉、更加完善的基本服務體系。“十四五”期末,“網際網路+人社”“網際網路+醫保”服務模式基本普及,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387萬人,常住人口持卡率達100%,申領電子社保卡人口覆蓋率達7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範圍內住院基金支付比例(含大病保險)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中:新增取得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證書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人數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註:[ ]為五年累積數
第三章 助推幸福梅州城市建設
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的“雙區驅動”效應,以及省促進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及鄉村振興等諸多重大機遇和利好政策的疊加。長期堅持“人社工作為人民”工作理念,用好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政策,提升政策實施的精準性、有效性、協同性,全力服務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人社領域建設、助力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和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第一節 融入“雙區”人社領域合作
深化“雙區”人才交流合作。全面落實我市人才政策,著力抓好引才、聚才、育才、用才工作,加強跨區域人才合作,利用梅州市人才驛站,採用“總站+分站+基地”模式,著力打造柔性引才公共服務平台。致力於引進高層次人才,促進全市人才與大灣區建設交流融合,加強跨區域人才交流,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
做好“雙區”產業合作人社服務工作。圍繞本市產業體系,對接大灣區技術成果孵化和產業轉移需求,做好人社服務和保障工作。針對“企業總部在大灣區、生產基地在梅州”產業合作模式,主動為廣州企業做好在梅州的各項人社服務工作。針對“企業總部在梅州、研發孵化在大灣區”產業合作模式,積極為我市本地企業做好在人才和創新創業等方面的人社服務工作。針對“生產基地在梅州、消費市場在大灣區”產業合作模式,提前做好就業、技能培訓等人社服務工作。與大灣區各地共建勞動保障維權信息溝通制度、勞動保障違法及爭議案件協同處理制度。推動實施養老、失業等社保關係跨區域順暢轉移接續。
開展“雙區”勞務交流合作。不斷擴大與粵港澳大灣區珠三角地市的勞務交流合作範圍,建立健全信息互通制度,促進區域勞動供求信息共享。按照“搭建一個平台、營造一種氛圍、探索一條新路的模式,促進區域性協調發展”的原則,加強崗位信息與就業信息的有效對接,加大與珠三角地市聯動舉辦勞務對接專場招聘會的力度,在向珠三角地區輸出勞動力的同時,吸引返鄉勞動力就地就近實現就業,有序引導勞動力雙向流動,擴大就業。
第二節 用好原中央蘇區扶持政策
補足社會保障短板。用足用好國家、省對老區蘇區扶持政策,結合本市實際,查漏補缺、提標擴圍,實現應保盡保。用好國家、省、市各級財政支出補助力度,確保重點老區蘇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和免學費補助發放到位,爭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資金傾斜政策,逐步補齊公共就業、社會保障、人才服務短板。
做好人社幫扶工作。充分利用國家和省對老區蘇區傾斜扶持政策,大力支持本市發展技工教育,切實解決蘇區技能型人才短缺問題。精準實施“南粵家政”工程,培訓和組織一批本市農民到珠三角從事家政服務。利用省向蘇區傾斜招募“三支一扶”人員政策,搭建本市人才、科技、產業精準對接融合平台,助力加快振興發展。
落實人才政策到位。用好蘇區政策,主動加強與省有關部門對接,積極爭取資金和項目。蘇區振興發展,需要更多各類優秀人才的支撐,進一步落實“人才新政20條”,推動基礎人才、高級研發人才和管理人才向企業、高新園區流動,鼓勵引導人才向邊遠地區、老區蘇區和基層一線流動。
第三節 促進鄉村振興與城鄉發展
推動就業增強區域內生髮展動力。深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增強區域內生髮展動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就業是民生之本,通過創業帶動就業、項目拉動就業、落實政策促進就業、轉移輸出擴大就業等多措並舉,廣開就業門路,統籌城鄉就業,形成政府鼓勵、引導、扶持、服務勞動者創業就業,勞動者自主創業、自主擇業的市場導向就業機制。推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力推進就業技能社保精準幫扶。
發揮人力資源在重點地區重點產業的支撐作用。重點做好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廣梅園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打造灣區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全城休閒旅遊基地、高端養生養老基地、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的人力資源各項服務工作。圍繞推動五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大健康產業,發展體育產業、建設“足球特區”,做強文旅產業,壯大特色現代農業等重點產業,大力推動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大力培育產業人才。
加強人社培訓項目工程與實施鄉村振興緊密結合。把“粵菜師傅”工程作為一把手工程,與鄉村振興、文化旅遊和產業發展相融合,大力開展人才培養行動,建設一批“粵菜師傅”培訓平台、大師工作室等。推動市技師學院籌辦以客家菜為主的中式烹飪專業。舉行職業技能大賽,切實提高鄉村勞動者技能水平,助力民眾拓寬“舌尖上的致富路”,舉辦粵菜文化美食節等,傳播特色美食和餐飲品牌。做好“南粵家政”技能人員培訓工作,加強“鄉村工匠”實用技能人才職業教育,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依託人社培訓項目帶動農民就業創業,促進農民全面發展,推動實現鄉村振興。
第四章 深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優先戰略
繼續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支持工作,推進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防範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助推老區蘇區振興發展。
第一節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
強化政府促進就業責任。積極落實落地國家、省、市促就業、穩就業、保就業的各項政策,充分發揮就業工作領導小組作用,落實就業目標責任制,多措並舉,努力拓寬就業創業渠道。持續提升就業創業補助資金使用效益,落實促進就業鼓勵創業的財政、稅收、金融、產業等政策,完善巨觀經濟政策對就業的影響評價機制和公共投資、重大項目建設帶動就業的效果評估機制,做好應對預案和政策儲備,根據經濟社會形勢變化,適時採取階段性援企穩崗等政策。
加強就業創業政策落地服務。增強政府創業指導功能,完善普惠性扶持政策。強化創業服務,健全創業服務機構,充分發揮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作用,加強創業項目庫建設,組建創業專家服務團,為創業者開展方案設計、風險評估、開業指導、融資服務、跟蹤扶持等服務。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統籌做好婦女、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服務工作。支持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鼓勵就業困難人員通過臨時性、非全日制、彈性工作等靈活多樣形式實現就業,推進“農村電商”工程,扶持創業、吸納就業。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以技能培訓帶動就業。到2025年,全市扶持創業1萬人以上,帶動就業4萬人以上。
推動就業創業平台建設。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覆蓋市、縣、鎮、村的人力資源四級信息網路體系。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扶持促進和規範發展相結合、壯大企業和完善支撐相結合、重點集聚和全面布局相結合的原則,努力將電子商務產業等創業孵化基地打造成經濟成長的新引擎和擴大就業的新增長點。推動創業孵化基地建設,為創業者提供政策諮詢、開業指導等一站式服務的創業環境,增強創業成功率。充分發揮各級創業孵化基地、院士團隊創新創業(梅州)驛站等平台的帶動作用。
第二節 加大重點群體的就業服務支持
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重中之重,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畫。做好就業創業優惠政策宣傳,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健全就業創業指導、職業培訓、就業見習等服務機制,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高校畢業生專項公共就業服務活動,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統籌實施“三支一扶”項目,鼓勵大學生參軍入伍,加強離校未就業“實名制”服務,持續開展各類招聘活動,幫助高校畢業生實現多渠道、多形式就業創業。加大“雙困”大學生幫扶力度,確保100%實現就業。
促進異地務工人員穩定就業。建立完善與珠三角地區結對勞務幫扶關係,加強勞動力輸入地和輸出地跟蹤服務。鼓勵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扶持異地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培育宣傳具有示範性、典型性的本地勞務品牌,發揮品牌效益,加大服務業吸納農民工就業能力,逐步把農民工引向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民工就業的產業轉型和空間轉型。完善異地務工人員管理服務機制,支持穩定就業創業,強化勞動權益保障。
幫扶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動態、合理地確定就業困難人員範圍,規範就業困難人員認定程式,精準識別就業援助對象,實施優先扶持和重點幫助。鼓勵企業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促進就業困難人員等特定群體就業創業和城鄉勞動力培訓轉移就業。加大公益性就業崗位開發力度,加強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對城鎮零就業家庭、長期失業人員、失地農民、婦女、殘疾人等就業困難人員開展就業援助,千方百計幫扶各類失業人員就業,並對有就業和創業意願且符合條件的下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實施小額擔保貸款扶持工作,全力幫助其順利實現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
第三節 有序開展勞動力技能提升培訓
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深入實施“粵菜師傅”工程,推動形成“粵菜師傅”與粵菜產業協同發展機制,推動打造“粵菜師傅”培養示範基地、產業促進平台、綜合服務平台、工程交流合作平台等重點項目。強化技能人才對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構建與現代產業體系相匹配的專業集群。最佳化提升“南粵家政”工程,深入推進信用體系、標準體系、產業體系和保障體系建設,大力實施母嬰服務、居家服務、養老服務、醫護服務四大培訓項目,為人民民眾提供放心家政服務,健全註冊登記制度,推行家政服務人員“放心碼”。加快推進“南粵家政”綜合服務示範基地、服務超市、產業園等平台載體建設,推行“南粵家政+社區服務”便捷模式,積極與廣州等珠三角地市對接,充分用好穗梅對口幫扶機制,開展兩地家政等從業人員培訓和就業創業合作。
加強平台培訓引導。對公共職業技能培訓基礎平台建設及其合作方式加強引導,支持社會培訓和評價機構發展。加強民辦職業培訓學校管理,積極發揮技工院校和協會企業兩大主體作用,大力推進校企合作,打造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培養體系。推動市級培訓基地、大師工作室和創業孵化基地建設,大力推廣“工學一體化”、“職業培訓包”和“網際網路+”等先進培訓方式,推動雲計算、大數據、移動智慧型終端等在職業技能培訓領域的套用,提高培訓便利度和可及性。
積極落實補貼政策。積極落實勞動力技能提升培訓補貼政策,圍繞產業發展、企業需求和勞動者意願,深化職業培訓模式改革,推行與就業緊密聯繫的培訓模式,增強培訓針對性和有效性。與此同時,注重加強職業道德、法律意識等職業素質的培養,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和綜合職業素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與擇業觀。按規定提供各類重點群體以免費職業培訓或職業培訓補貼。
第四節 提升全方位公共就業創業服務
完善城鄉統籌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著力推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符合梅州市情、覆蓋城鄉、更加完善的基本服務體系。夯實基層人社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制定和完善相關工作標準和管理制度,推進公共就業服務規範化、標準化和信息化發展。加強業務建設和人員隊伍建設,提升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基層工作人員業務素質,促進政策水平、服務意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全面提高。加強企業失業動態監測和重點企業用工監測,加強就業形勢分析研判,加強失業預防和調控,有效防止失業風險。
積極開展公共就業服務活動。加強深入企業一線的調研,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和招工計畫,制訂保障重點企業用工方案。落實各項就業優惠政策等措施,有針對性地做好用工保障服務。暢通渠道,根據企業的用工需求及時在就業網站、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台發布崗位需求信息。全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舉辦各類公共就業服務招聘活動,為企業做好信息發布、搭建求職招聘平台等服務工作,全力保障各類企業用工穩定。推動線上線下服務深度融合,加強跨轄區、跨層級、跨業務經辦銜接,推行“打包辦”“一網辦”“一站辦”等便捷服務方式。開展就業示範點建設,健全公共就業服務績效考核制度。健全和完善就業創業服務購買制度和配套監管制度。
搭建市級層面平台開展勞務合作。著力加強勞務交流協作,探索更加合理的勞動力輸出和引進模式,促進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加強與珠三角地市勞務交流合作力度,進一步探索與外省外市勞務交流模式,推動我市與省外的一些地市開展省際勞務對接活動,開闢新的勞動力供給地。
第五章 建設更加全面和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
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進一步深化養老、醫療、生育、工傷、失業保險制度改革,推動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第一節 全面推動實現“應保盡保”
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畫。壓緊壓實各級政府擴面征繳主體責任,實現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由制度全覆蓋到法定人群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適齡參保人員實現應保盡保,加強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參保擴面工作,鞏固全民醫保成效。妥善解決中央及省屬駐梅機關事業單位、未分類事業單位等參保問題。加強全民參保數據動態管理和分析套用,提升對參保信息數據的共享和綜合利用水平,建立全民參保登記動態清零機制,動態精準鎖定未參保人員和中斷繳費人員。
鞏固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推動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等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實施非勞動關係特定人員參加工傷保險辦法,完善建築業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的長效機制。推動中小企業、私營企業等單位和異地務工人員參加失業保險。實現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從企業職工向職業勞動者的廣覆蓋。落實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為主的社會保險繳費補貼政策,促進低收入人群、困難人群參保和斷保人員續保。強化政策宣傳引導,推動各類用人單位積極組織員工參保。健全醫療救助對象及時精準識別機制,實施動態監測。全面落實資助重點救助對象參保代繳政策,實現“應保盡保”。
第二節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積極構建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做好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相互銜接,加強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與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的配套銜接,進一步完善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改革,實現養老保險城鄉統籌發展。根據國家和省的部署,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繼續深化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積極推行企業年金制度,完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職業年金制度,擴大第二支柱養老保障體系覆蓋面。積極爭取試點實施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推動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發展。落實喪葬補助金、職工遺屬待遇方面政策。
完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推動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融合發展,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補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政策互補銜接。健全基本醫保穩健可持續籌資運行機制。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總額預算管理下以病種分值付費為主的多元複合式醫保支付方式。按省部署推進緊密型醫聯體以績效為導向的醫保支付方式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改革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合理調整個人賬戶計入方式。健全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統籌做好門診特定病種和普通門診保障。最佳化生育保險制度,促進基本醫療保險與生育保險合併銜接。按上級統一部署建立醫療保障待遇清單制度,科學界定基本制度、基本政策、基金支付項目和標準。構建多層次醫療救助體系,健全住院和門診醫療費用救助機制,加大重特大疾病患者救助力度。按省部署探索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全面推進藥品、醫用耗材集中帶量採購。完善醫藥服務價格形成機制,完善價格管理方式,最佳化調整定價規則和程式。
完善失業保險制度。進一步擴大失業保險保障範圍。完善失業保險金等待遇申領發放政策,確保失業保險金、失業補助金和價格臨時補貼及時足額發放,做到“暢通領,安全辦”。完善失業保險基金防範失業風險制度改革,積極穩妥實行穩崗補貼政策,充分發揮失業保險“保生活、促就業、防失業”功能,推動失業保險從基本生活保障向職業技能提升拓展、從事後幫扶就業向事前預防失業拓展、從失業人員向所有參保職工和企業拓展。
完善工傷保險制度。完善《工傷保險條例》《廣東省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各項配套政策,完善工傷預防、補償、康復“三位一體”工傷保險制度。實施工傷預防五年行動計畫,探索預防項目績效評價辦法;完善工傷康復政策標準和服務體系,健全“早期介入”和“先康復後評殘”工傷康復精準發動機制。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要”原則,落實工傷預防經費保障機制,聯動其他部門做好工傷預防培訓和宣傳工作。按照省部署推進實施八類工傷保險行業基準費率政策,建立健全與行業工傷風險基本對應、風險檔次適度的工傷保險費率標準。
完善社會保障待遇調整機制。促進社會保障待遇水平與我市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確保各項社保待遇按時足額發放。健全養老保險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激勵機制,引導參保人員通過多繳費、長繳費提高保障水平。按照省統一部署,適時提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調整方案。穩步提高醫療、生育保險待遇,規範醫保支付政策確定辦法,逐步統一待遇標準。堅持公平適度原則,穩步提升職工、居民醫保政策範圍內住院報銷比例。健全重大疫情醫療救治醫保支付政策。完善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合理確定生育津貼計發辦法。按省部署探索制定長期護理保險基本保障項目目錄。完善失業保險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機制,穩步動態提高失業保險待遇水平。最佳化規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設定,完善工傷保險長期待遇調整機制,按省要求提高工傷保險待遇水平。
第三節 確保社保基金運行安全
強化社會保險基金監管。完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風險內控制度,落實崗位相互監督、業務環節相互制衡的機制。完善欺詐冒領社會保險的防範、查處和移送體制機制,健全基金監督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切實加強養老金、失業和工傷保險金領取資格認證工作,實施社會保險違法違規行為舉報獎勵制度。強化醫保基金監管,著力推進監管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醫療保障信用管理體系,推進專業化基金監督隊伍建設,提升監管能力,以零容忍的態度嚴厲打擊欺詐欺保行為。完善基金監督信息系統,建立社會保險違法失信行為聯合懲戒機制,最大限度防範社保基金的跑、冒、滴、漏。
加強社會保險基金的預決算管理和財務分析。切實貫徹落實社會保險基金財務管理制度,合理編制基金預算,強化收支預算執行,嚴格編制基金決算,真實準確反映基金預算執行情況。社保基金的預算和執行情況及時通過信息平台向公眾披露,提高社保基金預決算的執行透明度,確保基金監督的有效性。
落實社保基金統籌工作任務。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基金省級統籌配套政策,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市級管理。切實做好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基金上解支出和基金監管工作。按省統一部署,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及大病保險、生育保險省級統籌,促進醫療救助與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層次相協調。
第四節 提升社保經辦服務水平
深化“放管服”改革。最佳化內設機構職能,推動流程再造,全面推廣“前台一窗受理、後台分級審核、限時辦結、統一反饋”的綜合櫃員制經辦模式。推動社保業務從市(區)社保服務大廳延伸到鎮、村級辦理,逐步健全基層公共服務平台服務設施設備。依法依規推動電子證照、電子文書、電子印章等在社會保險領域的套用。簡化社會保險服務事項流程,推進辦事材料目錄化、標準化、電子化,提升服務效能。
最佳化“數字社保”經辦平台。配合省做好社會保險大集中系統建設,推進“智慧人社”“智慧社保”“智慧醫保”建設。全面深化“網際網路+社保經辦”在業務處理、監控監管、公共服務及決策支持等方面的套用。完善梅州社保、醫保網站、微信公眾號、自助終端等服務渠道建設,及時向公眾發布社保最新政策、最新動態、辦事流程、政策解讀,使社保訊息傳遞更為簡便快捷。完善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制度,擴大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覆蓋面,推動符合條件的定點醫療機構上線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平台,推進門診異地就醫和門診特定病種直接結算。
建立健全社保領域失信懲戒機制。完善社會保險服務事先告知承諾制,建立“事前告知承諾—事中分類監管—事後聯合懲戒”、以“信用承諾和信用公示”為核心的信用管理服務新模式。健全社保領域嚴重失信人員名單管理制度,加強社保嚴重失信“黑名單”認定和管理,將嚴重失信人員名單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由相關部門實施聯合懲戒。推進醫保基金監管信用體系建設,建立醫藥機構和參保人員醫保信用記錄、信用評價制度和積分管理制度。
第六章 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堅持黨管人才,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最佳化人才發展軟硬環境,協同現代產業發展,支撐經濟社會轉型,瞄準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兩支隊伍,著力建設更高素質、更高水平的人才隊伍。
第一節 推進協同產業發展的人才隊伍
立足產業鏈打造人才鏈。遵循人才與產業匹配發展規律,提高人力資源開發效益,著力建設與兩大產業帶(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產業體系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加大產業化項目支持力度,以項目帶動人才,重點對接與主導產業關聯度高的緊缺型產業人才。充分利用本地高校和職業院校的人才資源,大力推動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人才培育和產業發展緊密融合。推動引進人才與相對應產業的對接,發揮地方院校服務地方的作用。
加大產業高層次和緊缺人才引進力度。深入貫徹《關於加快人才發展的意見》,積極對接省“珠江人才計畫”“廣東特支計畫”“揚帆計畫”等工程,更大力度引進創新創業團隊、行業領軍人才和青年優秀人才。實施重點綠色產業人才引進計畫,發揮人才驛站引才納智的紐帶作用,積極引進推動綠色產業人才。繼續實施急需緊缺人才引進計畫,貫徹落實我市加快引進博士人才八項措施,不定期開展招才引智活動。加大市場化引才力度,出台激勵措施鼓勵企業主動引進團隊和人才。
搭建引才聚智平台。重點建設一批孵化育成平台,建設世界客屬青年創新創業中心,成立客屬青年創業基金和創業聯盟,強化項目策劃、對外聯絡和投融資功能。支持企事業單位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建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廣東省博士工作站、重點實驗室。規劃建設院士團隊創新創業驛站,支持企業建設院士工作站。
第二節 提升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穩步壯大教科文衛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充分發揮教科文衛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密集、高層次人才較多的特色優勢,把我市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文化單位、醫療衛生單位構築為專業技術人才聚集高地、成果產出高地,發揮其在凝聚人才、培養人才方面的積極作用,形成對整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導向和先行示範。
引導專業技術人才向企業聚集。最佳化專業技術人才分布,通過政策傾斜扶持和定向引導,促進專業技術人才向產業帶、重點項目聚集,形成產業吸引人才、人才帶動產業的良性循環,最佳化專業技術人才的產業和行業分布,引導優秀人才和智力向生產一線流動,促進專業技術人才為生產一線服務。
持續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完善專業技術人才的科學評價機制。落實國家和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及職稱制度改革的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立足服務人才強省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制度設計、強化簡政放權、強化監管服務,突出品德為先、突出對創新能力的評價、突出對工作實績的考核,不斷完善職稱評審機制,提升職稱制度的科學化、規範化和社會化水平,加快培養造就一支規模較大、專業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促進職稱政策與人事人才政策相銜接,建立健全評聘分開制度。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建立健全以同行專家評審為基礎,考試評審、考評結合、考核認定、個人述職、面試答辯、實踐操作、業績展示等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業內評價機制,鼓勵支持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參與職稱評價。推進職稱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職稱申報兜底機制,暢通各區域、各類型專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渠道。
推進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完善繼續教育服務管理機制,最佳化繼續教育學時登記認定管理。貫徹落實“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按照高水平、小規模、重特色的要求,組織本市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各類國家級、省級中高級研修項目,著力提升專業技術人才的綜合素質、專業水平和創新能力。聯合有關施教機構主動承擔培訓任務,為基層專業技術人才提供形式多樣的繼續教育服務。
第三節 打造強實用型高技能人才隊伍
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以服務我市綠色產業體系發展、促進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為導向,積極推動職業教育(含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不斷擴大培訓規模,著力提升培訓針對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推動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推動技師學院、技工學校擴大職業培訓規模,更多承擔培訓工作量,按規定享受培訓補貼政策。建設一批技能提升行動培訓基地,突出服務重點人群,大力發展社會職業技能培訓,吸引更多青年和勞動者參與技能培訓。廣泛組織和參與各類職業技能競賽,實現以賽促訓。全面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最佳化專業設定,積極對接全市產業布局,打造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品牌專業。
完善技能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建立健全以職業資格評價、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等為主要內容的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推行職業技能等級認定製度,充分發揮企業、行業主體作用,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自主制定評價方案。採取政策引導與資金資助相結合,完善企業技能人才激勵機制。大力弘揚新時代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融入技工教學環節。大力宣傳技能人才在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樹立技能人才先進典型引領向好發展。
實施重大人才培養工程。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決策部署和省、市有關工作部署,加大推進“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的力度、速度、深度,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充足的高水平技能人才支撐,積極發揮三項培訓工程在助力產業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企業復工復產等方面的獨特作用。
第四節 建強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發掘和培養鄉土人才隊伍。大力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全面建立健全培養培訓、認定管理、生產經營、社會保障、退休養老“五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體系,探索開展新型職業農民職稱評價。推進新生代職業農民工技能提升計畫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行動。加強農耕文化、民間技藝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培育鄉村技能人才和工匠,建立鄉土人才專家庫。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引導各類人才向鄉村流動聚集,鼓勵和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吸引新型農民返鄉、本土人才回鄉、技術人員下鄉,引進農村科研、農技服務、農企管理等專業人才,壯大鄉村振興人才隊伍。
積極開發農村電商人才。發揮院校和企業兩大主體作用,拓展“校中企”和“企中校”人才培養模式,著力培養農村電商技能人才。積極開展有關農村產品包裝、設計、宣傳、網銷等實操技能培訓,依託“廣東農村電商網路學院”開展線上培訓,鼓勵從業人員參加職業技能鑑定。實施“百園萬站”行動,推進農村電商產業園和基層示範站建設。到“十四五”期末,原則上全市各縣(市、區)或中心鎮建設1個農村電商產業園,每個鎮(含涉農街道)至少扶持建設1個農村電商基層示範站,打通農村電商“人、品、網、店”全鏈條,集聚各領域、各行業資源,形成“統籌在省市、中樞在縣鎮、終端在村居”的工作格局。
培育壯大鄉村工匠隊伍。加強鄉村工匠實用技能人才職業教育,推動技工院校有針對性地開發相關精品課程,到2022年建設一批鄉村工匠省級重點和特色專業。採取“半農半讀”、彈性學制和短期培訓等形式,組織鄉村實用人才就地就近參加職業教育和專項技能培訓,提升學歷層次和技能水平。鼓勵各類培訓機構開展鄉村工匠技能培訓,加大校企合作培養力度。建立健全鄉村工匠培養標準和技能評價體系,支持鄉村工匠參與職稱評定。開展鄉村工匠職業技能競賽,推動鄉村工匠技藝交流和崗位練兵。加強對工匠型技能人才的政策扶持,健全技能人才分配製度,完善與鄉村工匠培養和技能評價體系配套的激勵機制,選樹鄉村工匠典型,評選一批“嘉應鄉村名匠”,進一步提高工匠典型人才待遇和社會地位。
第五節 完善人才公共服務體系
加大人才服務環境的營造。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對人才工作的關心和支持,切實加大對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的投入。推進企業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的落實,及時兌現引進人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落實好相關扶持政策,健全人才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就學、社會保險等生活保障政策,最佳化申報程式,讓更多人才享受政策優惠。加大國家和省各項人才政策宣傳力度,積極深入基層、走進企業,協助指導企業開展人才項目申報,幫助企業和人才爭取國家和省有關人才項目支持。
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堅持“市場主導、政府推動,融合創新、集聚發展,促進交流、開放合作”的原則,以產業引導、政策扶持和環境營造為重點,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質量,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快速發展。整合最佳化現有人力資源服務市場,推進我市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建設。推動人力資源服務和網際網路深度融合,持續推動人力資源服務行業誠信體系建設。到2025年,全市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總數達到50家,產業規模達到3億,從業人員總量超過1000人。
第七章 推動技工院校高質量發展
按照“產教融合、質量辦學”要求,緊密對接我市現代產業體系發展,調整技工教育發展體制機制,最佳化調整技工院校布局和專業設定,努力建立辦學理念先進、規模結構合理、辦學特色鮮明、產教深度融合、與我市產業體系發展相匹配、與社會高質量就業相適應的現代技工教育系統,推動我市成為現代產業工人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養高地。
第一節 最佳化技工院校發展格局
最佳化技工院校層次布局。在“做大普通技工學校、做強高級技工學校、做優技師學院”方針下,重點支持1所技師學院和1所技工學校建設,圍繞我市產業集群發展需要,做大做強技師學院和技工學校,力爭通過五年建設,1所技工院校達到省重點技工學校標準。同時加強技工學校管理,推進符合條件的技工學校升級為技師學院,爭取建成1所省內高水平技師學院或示範性技工學校。
最佳化技工院校專業格局與人才培養。加強市屬技工院校全面改革規劃,通過資源整合和強基提質,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條件。圍繞我市產業集群發展,引導各校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專業設定,健全對接產業、動態調整、自我完善的專業建設發展機制。支持技工院校建立國家級、省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支持技工院校全面參加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活動,以賽促學引領高技能人才培養。積極推行畢業生“雙證書”制度,鼓勵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積極考取多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加強本地技工院校畢業生本土就業支持力度。
組織開展青年技能培訓行動。制定我市青年技能培訓行動方案,聯合市內龍頭企業開展青年學徒培養計畫,聯合市工會針對不同行業開展青年以工代訓計畫,以技工院校為載體開展青年技能研修培訓並組織青年職業技能競賽計畫。依託技工院校加強“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培訓,推進技能就業、技能創業、技能致富。
第二節 提升技工教育發展質量
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服務創新鏈的學科專業體系,完善專業建設動態調整機制,健全專業預警和退出機制。突出新產業、新經濟、新職業發展方向,推進各校專業建設質量的提高,遴選一批有良好軟硬體條件的專業,打造緊貼產業發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會認可度高、就業質量好的重點專業和傳統優勢專業,重點建設與戰略性支柱產業、新興產業集群相匹配的專業,建立與我市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對接的、適應行業企業崗位能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供給機制。
培育高水平課程體系。加強教研機構能力建設,深化教研改革,推廣一體化課程教學。對標國內和省內先進水平,開發和引進行業、企業及國際先進的課程資源。最佳化專業課程設定,引導院校師資培養、課程標準、教學要求與國內先進標準對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最佳化重構人才培養方案,推動專業核心課程對接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和行業企業操作標準。
深化校企合作辦學。依託大數據等科技手段,促進校企供需精準對接。推廣實施“校企雙制”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校企雙制”高技能人才培養標準模式。推動技工院校與大型骨幹企業、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開展深度合作,聯合培養人才,共建學生實訓基地和教師實踐基地,促進技工院校與國內外知名企業深度合作。推動建立行業、企業、院校共同參與的技工教育聯盟,實現校企協同教學資源共用、專業特色共建、師資力量共育。
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堅持技能本位,穩定高級工班招生比例,穩定技工院校高級工以上學制教育規模。推行學生評價改革,創新實施畢業生“雙證書”制度,鼓勵學生考取多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學生實操水平,加強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和指導服務,增強學生職業綜合素養,實現畢業生就業率和用人單位滿意度保持在95%以上。
第三節 加強政策支持技工教育
推動技師學院與高等職業院校政策互通。對照專科學歷教育高等學校設定標準,在辦學體制不變、財政撥款渠道不變、辦學模式不變、資產管理主體不變的前提下,鼓勵有條件的技師學院不斷推進軟體和硬體建設,待符合條件時按照程式申請納入高等學校序列。加強技工學校管理,推進符合條件的技工學校升級為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推動落實獲得中級工、高級工、技師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的人員,包含技工院校中級工班、高級工班、預備技師(技師)班畢業生,分別按相當於中專、大專、本科學歷落實相關待遇。推動落實取得高級工和技師、高級技師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技能人才,在參加公務員報考錄用、企事業單位招聘、考核定級、職稱評定、職位晉升、工資待遇、應徵入伍等方面,分別與大專和本科學歷人員同等對待。
實施開展社會性職業技能培訓。支持技工院校為我市“兩帶”(廣東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梅江韓江綠色健康文化旅遊產業帶)建設在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方面實施特別行動,尤其在推動菸草、電力、建材、電子信息、機電製造五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文旅、體育、網際網路三大新興產業、著力打造大健康產業、壯大現代特色農業等方面提供所需人才。鼓勵技工院校與企業合作,面向企業職工開展技師、高級技師培訓。鼓勵面向社會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實現優質技工院校年培訓人次不低於當年招生數。實施“粵菜師傅”和“南粵家政”工程,加強專業、場地、設施、師資等建設,大規模培養“粵菜師傅”和母嬰、居家、養老、醫護服務家政人員。
完善技工教育財政支持機制。建立與辦學規模、培養成本、辦學質量相適應的財政資金投入制度,動態調整技工院校收費標準和生均定額撥款標準。未納入高等職業教育範圍的技師學院繼續享受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補助政策。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原則,做好技工教育重點項目的資金保障工作,加強財政資金和專項債券的統籌。
第四節 加強技工教育基礎建設
加強技工院校黨組織建設。推動實現技工院校黨組織建設全覆蓋,逐步在市屬公辦技工院校實行黨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進一步加強學校黨建工作領導和黨務工作隊伍建設。把黨的領導貫穿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引領學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指引廣大師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黨對民辦技工院校的領導,探索實施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和公辦院校選派黨務經驗豐富的在職幹部擔任民辦技工學院黨組織書記。
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落實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全面統籌技工院校育人資源,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增強愛黨愛國意識。落實思政課建設責任制,加強技工院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思政課名師,培訓專兼職思政課教師。加強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思政課程規範化,完善思政課程體系,加強教學研究。
加強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推進技工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擴大人事管理自主權,完善績效工資激勵機制,落實教師全員輪訓制度。鼓勵技工院校引進優秀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鼓勵技工院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教師培訓基地,建立技工院校教師與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相互兼職等常態化雙向交流機制,校企聯合培養“一體化”教師。把教師資格證書獲取與教師在職培養結合起來,同時鼓勵技工院校教學科研人員參與國際交流合作,鼓勵技工院校引進高層次人才充實師資隊伍,培養教學能手。
第八章 形成更具活力的事業單位用人機制
以加快建立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機制為目標,不斷推動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事業單位薪酬分配製度,提高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法制化、科學化水平,以先進的人事管理促進事業單位提高工作效能。
第一節 完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政策體系
完善崗位管理制度。根據文化、教育、衛生等各行業事業單位崗位設定管理實施意見,建立和完善分類、分層、分規模的事業單位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範圍及動態調整機制,盤活用好沉澱和低效配置的崗位資源,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基礎科研、公共文化等崗位急需。充分發揮聘用制度的基礎性效應,強化聘用契約功能,打破不同類型崗位間人員流動壁壘。系統規範開展人事管理,爭取實現機關與行業事業單位崗位的統籌管理。
完善公開招聘制度。突出事業單位自我約束,全力提升招聘效能,持續最佳化專項招聘機制,推進事業單位人才資源均衡配置。進一步完善聘用契約制度,發揮聘用契約在人員聘用、待遇、考核、獎懲方面的基礎性作用。推進和完善縣以下事業單位管理崗位職員等級晉升制度改革,拓寬基層人才成長空間,促進人才要素自由流動。
落實事業單位用人自主權。在國家和省的政策規定和指導下,服務我市市內科教文衛系統建設,以章程管理為依託,探索推進部分事業單位自主設崗、自主招聘、自主考核、自主評審、自主聘用、自主分配等人事管理改革,賦予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更大自主權,建立健全事業單位人員交流管理辦法。
第二節 完善事業單位薪酬激勵分配製度
完善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按照國家和省統一部署,及時調整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標準。在事業單位現有分配製度的基礎上,合理體現行業特點、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等因素,堅持“保障公平、體現效率”,強化引導激勵,建立健全統籌相關群體、符合我市發展特點的績效工資水平正常增長機制和績效工資總量核定辦法,健全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水平核定機制,促進績效工資分配向創新崗位科研人員傾斜。
探索靈活多樣的薪酬分配機制。全面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充分尊重科研、技術、管理人才,充分體現不同人力資本含量的價值。完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福利制度。健全向基層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薪酬福利關愛傾斜措施。加大對相關重點單位的分配傾斜力度,進一步完善高層次人才、急需緊缺人才分配激勵機制,允許相關單位按規定提取有關業務收入適當補充績效工資,探索靈活多樣薪酬分配機制,鼓勵人才創新創造。
深化重點領域薪酬制度改革。按照“保基本、強激勵”原則,探索推進高校、公立醫院、科研機構等重點領域薪酬制度改革,支持加大自主分配力度。支持對符合規定條件的高層次人才或急需緊缺人才實行協定工資、年薪工資、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分配方式。支持高校從承擔社會培訓業務收入中按規定提取補充績效工資。推進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公立醫院績效工資總量核定辦法,最佳化公立醫院薪酬結構,注重醫務人員長期激勵,完善崗位績效工資制,穩步提高醫務人員薪酬。鼓勵科研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增強知識價值,加大績效工資與科研成果成效掛鈎力度,完善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等獎勵規定及分配傾斜政策。
第三節 深化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機制改革
完善人事管理機制改革。明確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的政策底線與權力紅線,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底線之上、紅線以內,進一步下放崗位設定、職稱評審、人員聘用、公開招聘、薪酬分配等五項許可權,充分賦予事業單位崗位任職條件、職稱評審標準、選人用人方式、績效工資總量、考核獎懲機制等20項自主管理權。構建事中事後監督機制,堅持協同監管與內部約束相結合、嚴格管理和激發活力相結合、日常監督和專項監督相結合,健全規則,落實責任,強化部門聯動管理和綜契約束。
深化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機制改革。充分激發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科技創新活力和科技成果轉化創業熱情,全面破解事業單位在編在崗科研人員申請離崗創辦企業、在職創辦企業和兼職創新過程中的制度障礙,全面取消職稱、年齡、資歷、科技成果形式、獲獎層次、獲得專利等前置性限制。建立健全創新崗位科研人員權益保障機制,完善績效工資分配向創新崗位科研人員傾斜機制。
提高信息化管理服務水平。梳理整合公開招聘、人員調入調出、解除聘用契約、開除、退休等業務關聯的編制實名、薪酬待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等辦理事項,爭取實現一次申報、並聯辦理、分類反饋,塑造人事管理業務全周期、一體化經辦新模式。逐步完善信息化管理辦法,建立全面系統的事業單位崗位信息資料庫,提高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效率。
第四節 全面強化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服務
建設專業化事業單位人事管理隊伍。提升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幹部業務能力,成立和配齊市級申訴公正委員會,打造事業單位申訴案件審理隊伍,維護事業單位人員合法權益。建設事業單位公開招聘面試評審庫,形成一支紀律嚴明、業務精湛、作風過硬的評審隊伍,為把好事業單位人員入口關提供有效保證。
加快考試基地建設。加快市級人事考試基地建設,強化標準化考場和考試機房建設。以市內技工院校為主體,打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筆試(計算機)標準化考場。完善人事考試風險防控網路體系,加強內部管控和外部聯防。
完善崗前培訓。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突出政治訓練,對事業單位新聘工作人員要求全員參加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崗前公共科目培訓,提升其理想信念、職業道德和綜合素質。建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培訓檔案,保障培訓的紀律性與規範性。
第九章 構建更加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
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企業和職工參與、法治保障的工作機制。實現勞動用工更加規範,職工工資合理增長,有效預防和化解勞動關係矛盾,加大對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切實維護雙方的合法權益,逐步建立規範有序、公正合理、和諧穩定、互利共贏的新型勞動關係,著力打造山區和諧勞動關係示範市。
第一節 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
加強勞動契約管理。完善勞動契約制度,推行電子勞動契約管理和服務,實現勞動契約簽訂全員覆蓋。指導共享用工規範健康發展。完善勞務派遣監管制度,開展對重點行業的突出用工問題治理。
加強勞動關係形勢研判。完善勞動關係形勢分析制度,推動建立勞動關係風險監測預警制度,推動事後處置前移至事先防控。完善企業經濟性裁員監測制度,指導企業依法制定和實施裁員方案,按時足額支付被裁減人員工資、經濟補償,妥善處置勞資糾紛。
加強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機制建設。推行行業性、區域性集體協商簽訂集體契約,推動企業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府、工會、企業三方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實施勞動關係“和諧同行”能力提升行動,構建勞動關係基層治理機制。加強勞動關係協調員隊伍和基層能力建設。加強人文關懷,改善用工環境,構建具有梅州特色的用工文化。
第二節 深化企業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完善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健全勞動、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按貢獻決定報酬機制,出台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實施最低工資標準動態評估,健全與我市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最低工資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以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完善工資集體協商制度。
完善工資巨觀調控指導機制。建立健全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實現企業薪酬調查制度與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制度、行業人工成本信息指導制度並軌,完善市級企業薪酬調查發布體系。完善企業人工成本監測分析制度。持續開展“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薪酬調查。積極開展以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薪酬調查,為梅州特色經濟發展、人才流動提供支持。
深化國有企業工資制度改革。嚴格按照國務院、省有關要求繼續指導和推進各市屬國有企業監管部門抓好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落實國家、省關於國有企業工資內外收益監督管理辦法、津補貼和福利管理意見等政策,會同財政、國資監管等部門強化督促指導,定期對國有企業執行國家和省、市收入分配政策情況開展監督檢查,促進國有企業工資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第三節 完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制度
完善爭議多元化解機制。發揮協商、調解在勞動人事爭議處理中的基礎性作用,指導推進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工作體系建設,推進勞動人事爭議調解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仲裁調解、司法調解銜接聯動。研究制定加強爭議預防和協商政策,協調有關部門加大對用人單位源頭預防的指導力度,建立內部申訴和協商回應制度,推動用人單位提高自主預防解決爭議的能力。強化屬地化解機制,搭建區域性調解服務平台,建立地方標準體系和考評激勵機制。鼓勵引導社會力量提供專業性調解服務。健全集體勞動人事爭議應急調解制度。
推進仲裁辦案方式改革。完善仲裁“準司法”制度體系,創新辦案機制,提升仲裁終結率。規範簡易仲裁程式,靈活便捷處理小額簡單爭議案件,建立健全集體勞動爭議快速仲裁特別程式。推進派駐仲裁庭、巡迴仲裁庭、流動仲裁庭建設。逐步實現仲裁裁決書網上公開,接受社會監督,提升案件處理智慧型化水平和服務當事人能力。加強調解仲裁機構隊伍建設,充實一線專職調解員、仲裁員力量,完善仲裁員分類管理辦法,完善“準司法”職業保障機制,開展“網際網路+調解仲裁”工作。
加強調解、仲裁與訴訟銜接。建立健全裁審受理範圍一致、裁審標準統一、裁審程式有效銜接的新規則、新制度。建設裁審銜接信息平台,實現案件數據信息共享,聯合人民法院建立健全定期聯席會議、案件信息交流、聯合業務培訓等體制機制,出台辦案指導意見。
第四節 提高勞動保障監察治理效能
構建治欠保支長效機制。對標中央和省“根治欠薪”部署要求,堅持黨委政府抓總、各部門齊抓共管工作格局,健全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領導小組工作機制。繼續加大企業重大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的社會公布和納入“黑名單”力度,會同行業主管部門聯合懲戒。密切協同公安機關、檢察院、法院等強化“兩法銜接”打擊惡意欠薪,推動完善快立、快捕、快訴、快審、快判機制。推動縣級以上地方政府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預警平台,健全源頭保障工資支付制度,在工程款撥付、工資專戶管理、工資支付動態監控、欠薪應急救濟保障等各個環節形成制度閉環,為打造根治欠薪“廣東特色”“廣東經驗”貢獻梅州力量。
依法嚴厲打擊勞動保障領域違法行為。暢通勞動者多元維權渠道,完善12333、勞動監察網路投訴平台,配合省推動“粵省事”開通勞動監察舉報投訴專項服務。積極開展專項執法行動。加大對非法用工查處力度,嚴厲打擊使用童工、強迫勞動、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等違法犯罪行為。規範執法程式,創新執法方式,建立健全自由裁量權制度。加強勞動保障誠信等級評價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企業誠信檔案。
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基礎能力建設。深入推進勞動監察綜合執法改革,強化勞動保障監察機構綜合執法職能,推動勞動監察觸角延伸至基層。推動智慧監察系統建設,完善監控預警能力。加強基層執法人員崗位業務能力分級分類培訓,大力提升基層執法人員素質。
第五節 加強異地務工人員服務保障
加快推進異地務工人員市民化,不斷提升異地務工人員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重點促進縣域內穩定就業生活的異地務工人員市民化。落實異地務工人員與城鎮職工平等就業制度,多渠道促進異地務工人員就業創業,加強異地務工人員輸入輸出地勞務對接,支持異地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和就地就近就業。實施異地務工人員素質提升工程,大規模開展異地務工人員培訓。推動異地務工人員依法簽訂勞動契約。落實異地務工人員與城鎮職工享受同工同酬的權利。健全異地務工人員勞動權益保護機制,擴大異地務工人員參加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覆蓋範圍,實現有穩定勞動關係的異地務工人員全部參保。引導異地務工人員就地就近解決工資爭議,優先受理拖欠異地務工人員工資仲裁案件。提高異地務工人員基層服務能力,完善異地務工人員服務保障機制。發揮異地務工人員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鼓勵和引導更多異地務工人員投身鄉村振興建設。加強異地務工人員工作宣傳,積極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愛異地務工人員的良好氛圍。
第十章 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
健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制度,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信息化,加強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系統行風建設,為人民民眾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均衡、更高質量、更加便捷、更可持續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
第一節 加強公共服務能力建設
推進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基層平台建設,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積極推行一站式辦理、網上辦理、委託代辦等服務,簡化辦事手續、最佳化服務流程、明確辦理時限。綜合採取新建、改建和擴建等方式,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斷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院、基層勞動爭議調解組織、農民工綜合服務中心等服務平台,實現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管理服務的均等化和規範化,提高管理服務的效率,為城鄉居民提供高效優質服務。
加強公共服務效能建設。持續推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標準化、規範化、專業化建設,健全促進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機制體制,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在城鄉、區域之間均衡配置。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務購買機制,初步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供給格局。推進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勞動能力鑑定機構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不斷完善,提升其服務功能和服務標準。深入開展視窗服務“明察暗訪”行動,建立人社政務服務“好差評”評價體系,主動接受服務對象和社會監督。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創新審批服務方式。為深入貫徹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最佳化營商環境,推進“清減壓”行動,建立就業和社會保障領域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建立健全政策和經辦規程的清理制度,努力做到依法履職。
第二節 大力推進信息效能建設
加快一體化信息系統建設。推動和規範就業服務、人事人才、人事考試等信息系統集約化建設。實現勞動保障監察信息系統的格線化管理,按照部署要求做好社會保險異地業務套用系統的建設。推動各業務系統的全覆蓋、標準化、規範化,將縣級各項業務數據集中到市級資料庫,整合分散的信息系統,實現全市範圍內的人社業務協同。建設統一的“網際網路+人社政務服務”綜合信息服務平台。整合入口網站、自助終端、基層站點、諮詢電話、手機客戶端和社交媒體服務功能,拓展網上服務領域和內容。加強社保卡線上線下綜合套用,以電子社保卡為載體打通線上線下公共服務渠道。
推進“智慧人社”平台建設。健全人社統計指標體系,完善數據共享發布制度和統計分析諮詢機制,推動統計調查數據、業務行政記錄、政府部門數據、社會公開披露數據的歸集挖掘和關聯分析,實現基於大數據的決策支持功能。從數據安全、網路安全、硬體安全、軟體安全、環境安全五方面進行人社系統安全設計和維護,建立安全監測監控系統,建設市級容災備份中心,對重要套用系統數據和關鍵的主機系統實行冗餘備份和災難恢復,確保系統和數據安全。
推進醫療保障信息化建設。在成功上線國家醫療保障信息平台基礎上,加快實現醫保業務編碼標準統一、醫保數據規範統一。大力推廣醫保電子憑證套用,拓展醫保電子支付憑證功能,逐步實現醫保經辦業務“網上辦”和“掌上辦”,提高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實現讓“信息多跑路,民眾少跑腿”的服務目標。加強“網際網路+醫保監控”建設,逐步實現對兩定機構、醫保醫師和參保人員在門診、住院、藥店購藥等全流程監控。利用醫保大數據的定量分析評估與研判醫保政策的實施效果、現存問題及發展趨勢,以實踐指導政策的調整,保持醫保政策調整的精準性、科學性和連續性。
第三節 加強人社系統行風建設
厚植優質服務作風。推動行風建設與履職盡責互進共融,貫穿政策制定、日常監管、最佳化服務全過程,確保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接地氣、有溫度。常態化開展業務技能練兵比武,營造學政策、鑽業務、練技能、強服務的良好氛圍。深入推進人社系統視窗服務人員能力提升計畫,深入開展“人社服務標兵”主題宣傳。
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人社隊伍。持續深化黨建引領作用,抓基層、強示範、提質量,不斷提高黨的建設水平和組織工作質量,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加強黨的建設永恆課題和全體黨員幹部的終身課題常抓不懈。通過公開招聘高校畢業生、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充實基層公共服務隊伍。分級分類開展系統幹部教育培訓,打造政治堅定、服務為民、嚴明務實、業務精湛的高素質系統隊伍。探索推進基層公共服務平台屬地化管理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領域業務管理間的有效銜接,加強基層經辦隊伍能力建設。強化系統廉政風險防控,從嚴監督管理幹部,堅決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守好人社領域意識形態陣地。
第十一章 強化配套保障措施
“十四五”時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改革形勢與以往相比更為嚴峻,任務更為艱巨,要廣泛發動各方力量,完善法治、政策、資金、人力、數據等各項保障措施,突出重點、統攬全局,推動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地。
第一節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模式的重要體現。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不斷提高黨員幹部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把黨的領導貫穿到規劃實施的各領域和全過程,保障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完善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組織體系,以高質量黨建推進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共識和力量,共同推動我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藍圖實施。持之以恆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防推進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
第二節 強化法治建設
強化法治建設,全面落實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加強依法行政綜合保障,實現行政管理更加高效、權力行使更加規範、法律體系更加完備、法治機制更加最佳化。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完善規範性檔案的制發和管理,建立健全集體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徵求公眾意見等決策制定程式常態化機制。加強內部層級監督,主動接受司法監督。完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領域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認真做好行政複議和行政應訴工作。
第三節 實施重大項目
針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領域的關鍵部位和薄弱環節,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安排實施一批涉及公共就業、社會保障、人事人才、職業培訓等方面的重大項目,實現政策措施與重大項目有機結合,促進基礎設施的改善和管理服務能力的提升。加強項目實施的組織領導,明確項目實施責任主體,認真做好立項審批、資金籌集、項目實施、竣工驗收各項工作,確保項目保質保量如期完成。加大財政對就業專項資金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保障重大項目順利實施。加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專項資金管理,建立科學化、精細化理財模式,提高專項資金使用績效。
第四節 強化規劃實施
完善規劃績效評估制度,本規劃確定的就業創業、社會保險、人才隊伍建設等規劃重點指標特別是約束性指標分解到各級各部門後,要納入部門工作目標考核體系。建立規劃目標任務逐年分解制度,加強督促檢查,確保規劃各項發展目標落到實處。加強對規劃實施的動態監測和跟蹤分析,及時發現和解決規劃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定期組織對規劃實施情況的檢查,開展規劃執行情況期中和期末評估,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健全規劃實施統計監測評估機制,開展動態統計監測評估工作,把統計監測評估結果作為改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據。
第五節 加強宣傳引導
加大規劃宣傳力度,提升社會宣傳效應,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的認識,充分利用數位化新媒體和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加強政策宣傳和輿論引導,全方位多角度宣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法律法規和政策,營造有利於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輿論氛圍。
解讀
一、編制背景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梅州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建設生態發展區先行示範市的關鍵時期。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根據《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和《梅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謀劃推進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邁上更高水平,並在充分調研、專題研究、廣泛徵求意見、專家評審的基礎上,牽頭編制了《梅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
二、總體框架和主要內容
《規劃》分為11章共42節。
第一章 發展基礎和發展形勢。主要從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等方面,分析總結“十三五”時期我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業取得成就和主要經驗,以及“十四五”時期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
第二章 總體要求。明確“十四五”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第三章 助推幸福梅州城市建設。強調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的“雙區驅動”效應,以及省促進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省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及鄉村振興等諸多重大機遇和利好政策疊加。
第四章 深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優先戰略。繼續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支持工作,推進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防範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實現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助推老區蘇區振興發展。
第五章 建設更加全面和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進一步深化養老、醫療、生育、工傷、失業保險制度改革,推動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第六章 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最佳化人才發展軟硬環境,協同現代產業發展,支撐經濟社會轉型,瞄準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兩支隊伍,著著力推進協同產業發展的人才隊伍、提升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打造強實用型高技能人才隊伍、建強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完善人才公共服務體系。
第七章 推動技工院校高質量發展。按照“產教融合、質量辦學”要求,緊密對接我市現代產業體系發展,調整技工教育發展體制機制,最佳化技工院校發展格局、提升技工教育發展質量、加強政策支持技工教育、加強技工教育基礎建設。
第八章 形成更具活力的事業單位用人機制。以加快建立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機制為目標,完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政策體系、完善事業單位薪酬激勵分配製度、深化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機制改革、全面強化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服務。
第九章 構建更加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進一步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企業和職工參與、法治保障的工作機制、健全勞動關係協調機制、深化企業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制度、提高勞動保障監察治理效能、加強異地務工人員服務保障。
第十章 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健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制度,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信息化,加強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系統行風建設,為人民民眾提供更加全面、更加均衡、更高質量、更加便捷、更可持續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
第十一章 強化配套保障措施。“十四五”時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改革形勢與以往相比更為嚴峻,任務更為艱巨,要廣泛發動各方力量,完善法治、政策、資金、人力、數據等各項保障措施,突出重點、統攬全局,推動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落實落地。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強化法治建設,實施重大項目,強化規劃實施,加強宣傳引導。
三、有關指標說明
十四五時期指標體系共設定6類25項指標,指標體系模組包括:就業創業、社會保險、人才隊伍建設、技能培訓、勞動關係協調和公共服務等六大體系。比“十三五”多了10項指標。和省人社廳《規劃》比較,指標模組根據省對應的相關檔案並結合我市實際進行適應性整合,其中22項指標一致,缺少的3項指標為城鎮調查失業率、補充養老保險基金規模和博士後研究人員年招數,增加了3項指標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專業技術人才總量和高級職稱人才數。
缺少的指標說明:城鎮調查失業率該統計口徑的調查權在省調查隊,市里對該數據無法掌握。補充養老保險基金規模指標,原因是該指標內容超出地市人社工作範疇。博士後研究人員年招數指標對梅州市不適用,因為經濟欠發達和區位交通不足,帶來高層次人才引進難度加大,每年能否招到博士後存在不確定性。
增加的指標說明: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該指標和《梅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指標銜接,保持一致。專業技術人才總量和高級職稱人才數等2項指標是人社工作中人才部分考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