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經黃石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於2021年12月31日印發實施。
為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著力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奮力開創新時代黃石人社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根據《黃石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和《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制定本規劃。
一、“十三五”時期工作成效
“十三五”時期,是黃石人社事業邁出堅實步伐、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五年。五年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巨觀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全市人社系統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民生為本、人才優先,深化改革、穩中有進,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人社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為推動高質量發展、保障改善民生作出了貢獻。
(一)堅持穩定擴大就業創業,就業質量更高更加充分。堅持把穩就業、保居民就業放在首位,實施了“新黃石人”、“我選湖北·留在黃石”、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務工人員留黃就業等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打造了中國黃石·磁湖匯眾創空間、青年創業大賽、組團式市場化就業援藏等就業創業品牌,組建了市製造業產業用工聯盟,大規模開展了職業技能提升行動,全市就業規模、結構、質量、服務實現整體躍升,企業用工難問題明顯緩解,失業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十三五”期末,累計吸引“新黃石人”15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5.1萬人,困難人員再就業9.3萬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1.02億元,建成各類創業服務平台56個,擦亮了全國創業先進城市“金字招牌”;吸引2.6萬名大學生留黃就業創業,組織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1.5萬人,幫扶去產能職工、退捕漁民就業1.6萬人;舉辦各類招聘活動1300餘場,幫扶企業招工14萬餘人;組織城鄉勞動者就業創業培訓22萬人。
(二)完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人人享有社保基本實現。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實施全民參保計畫,強化社保擴面征繳,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實現省級統籌,社保體系不斷健全,覆蓋範圍持續擴大,統籌層次逐步提高。“十三五”期末,全市基本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77.9萬人、24.6萬人、25.9萬人,工傷保險“同舟計畫”參保率達到95%,1.8萬名被征地農民、4.2萬名退役士兵等群體納入社保保障範圍。實施“黃石社保共享計畫”,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連續16年上調,2020年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月人均基礎養老金較“十二五”期末分別增長35.8%和22.7%,工傷保險待遇水平穩步提升,失業保險保障範圍逐步擴大,累計發放穩崗返還、技能提升補貼2.6億元,減免社保費24.62億元。鞏固我市全國社保基金社會監督試點城市成果,社保基金安全運行,經辦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三)統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人力資源活力加速釋放。實施技能人才振興計畫、服務產業專才支持計畫、“招碩引博”計畫等人才強市戰略工程項目,人才總量持續增長,人才結構更趨最佳化,人才素質不斷提高,“十三五”期末,全市人才總量達到48.6萬人,其中,取得職稱證書或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人數達到14.05萬人,技能人才總量達到28.4萬人。加大人才引育載體建設,“十三五”期末,新增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崗位)、人才超市18個,省級以上技能大師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8個,建成湖北鄂東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轉化我市全國中國小教師職稱制度改革試點城市經驗,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完善專家選拔服務,在全省率先實施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改革,舉辦“黃石工匠”職業技能競賽,加快發展技工教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十三五”期末,市級以上專家達到1064人,人才助力高質量發展的作用進一步發揮。
(四)深入推進人事制度改革,人事治理效能全面提升。深化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崗位設定、聘用管理等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開展事業單位崗位聘用能上能下試點,積極轉變人事綜合管理職能,不斷完善功勳榮譽表彰獎勵制度,建立健全人事考試安全長效機制,人事管理科學化規範化水平進一步提升,事業單位活力加速釋放,人才幹事創業積極性明顯提高,人事考試公信力影響力顯著提升。“十三五”期末,累計面向社會公開招(選)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7188人、“三支一扶”人員276人,組織各類人事考試8.8萬人(次)。
(五)完善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收入分配格局日趨合理。全面實施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制度,健全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有效發揮最低工資標準、企業工資指導線、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等巨觀調控作用,基本建立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不斷深化國有企業負責人、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標準正常調整機制,有效保障義務教育教師工資待遇,我市工資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有序,行業、地區、群體工資差距逐步縮小。“十三五”期末,我市城鎮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從2015年的41450元增加到2020年的60892元;市本級月最低工資標準從2015年的1225元增加到2020年的1380元。
(六)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勞動權益依法有效保障。積極創建全國和諧勞動關係綜合試驗區,健全勞動關係三方協調機制,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開展人力資源市場秩序整治、根治欠薪等行動,勞動關係領域“全網一體化”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效能顯著提升,勞動者合法權益得到有力維護,形成了可複製推廣的和諧勞動關係“黃石樣本”。“十三五”期末,全市企業集體契約簽訂率達到85%,欠薪案件數、涉及農民工人數、涉及金額較“十二五”期末分別下降23%、34.2%、54.9%,代表湖北省高質量通過了國家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成效抽查審計和專項考核;全市建立基層調解組織158個,專兼職調解員、仲裁員達到1580名。
(七)全面加強系統自身建設,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深化“放管服”改革和系統行風建設,深入開展“網際網路+人社”、視窗單位業務技能練兵比武、“人社惠民政策進萬家”、“人社服務快辦”等行動,打造了“視窗一櫃通”“綜合櫃員制”等“23℃人社服務·舒暢黃石”品牌,233項政務服務實現“一網通辦”,“金保工程”二期建設基本完成,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率先推行,人社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卓有成效,縣鄉人社公共服務條件不斷改善,人社政務服務好評率、系統行風滿意度明顯提升。“十三五”期末,全市社會保障卡持卡人數達到260萬人,載入功能套用更加豐富;12333電話諮詢服務系統話務量達到7.9萬人次。同時,出台激勵關愛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措施等檔案25個,開展滯留在黃外地人員服務保障、“雙千”招工穩工、送崗位促就業助脫貧等行動;全力推進就業、技能、社保、人才人事、定點“五位一體”扶貧,幫扶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5.1萬人,貧困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7.9萬人、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9.1萬人,人社扶貧取得決定性成效。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建設現代化新黃石的關鍵五年。“十四五”時期,黃石人社事業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將順應時代發展新要求,搶抓疫後重振新機遇,迎接逆風逆水新挑戰,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紮實辦好各項工作。
(一)發展機遇
1.中央治國理政理論實踐為我市人社事業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黨中央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和就業優先政策,提出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出台支持湖北一攬子政策等,將人社事業擺在了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發展,數字經濟、工業網際網路和以人工智慧、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套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加速形成,必將為人社事業發展指明新的方向。
2.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布局為我市人社事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隨著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等戰略升級,以及我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科技強省、人才強省等戰略機遇疊加釋放,必將為人社事業發展提供重要政策機遇、改革創新機遇、補短強弱機遇、項目帶動機遇,為加強人才引育留用、穩定擴大就業創業、加快武漢城市圈人社同城化高質量發展等提供廣闊的空間。
3.黃石轉型升級發展優勢為我市人社事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近年來,黃石加快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經濟社會發展逆勢而上,新舊動能加速轉換,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城市發展更有溫度。隨著我市奮力打造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示範區、綠色轉型示範區、縣域經濟發展示範區、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示範區、促進共同富裕示範區,建成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性中心城市,必將為人社事業發展提供更強的經濟支撐、更多的政策利好、更大的戰略牽引,必將為人社事業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力。
(二)主要挑戰
1.內外環境加速變化,對就業創業工作提出新挑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成長乏力,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中美戰略博弈常態化,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穩就業面臨較大不確定性;未來五年我市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少但基數依然較大,特別是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農民工返鄉人數增加,高校畢業生、大齡勞動者等重點群體就業壓力不容忽視,就業總量矛盾依然嚴峻;人工智慧、數字經濟、產業轉型對就業的影響加深,就業結構性矛盾將成為就業領域主要矛盾,“就業難”和“招工難”並存局面仍將持續;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不穩定性增加,制約就業的制度性障礙更加凸顯。
2.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對社會保障事業提出新要求。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民眾期盼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的待遇保障水平。未來五年,我市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社保擴面征繳空間收窄,隨著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從全省統籌過渡到全國統籌,地方政府分擔基金缺口的責任將進一步加大;失業保險提標擴圍後,失業保險基金支付風險逐年增加;老工傷人員、公務員等全面納入工傷保險制度後,工傷保險待遇支出將增長,工傷保險基金安全運行壓力增大。
3.創新驅動賦能未來,對人才人事發展提出新課題。過去經濟高速發展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投資拉動,現在高質量發展必須轉向創新驅動。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對人才規模、結構、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黃石制約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政策體系和服務保障還不能完全適應創新驅動發展的需要,產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供給不充分,高校畢業生留黃率不高,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促進共同富裕還面臨許多新的課題。
4.矛盾風險轉換疊加,對勞動關係治理提出新任務。隨著企事業單位改制、化解過剩產能、長江禁捕退捕、“三供一業”移交、綜合交通運輸體制改革、工業技改“四換”等諸多改革深入推進,經濟領域矛盾持續向勞動關係領域傳導,企業規模性裁員風險加大,職工分流安置任務加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維護難,現行勞動關係法律法規難以直接適用;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勞動者面臨待崗、失業、收入減少等風險,勞動關係不穩定不和諧因素增加,勞動爭議易發多發,廣大職工對體面勞動、靈活就業的多元化訴求日益增強,勞動關係治理難度明顯加大。
三、“十四五”時期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聚焦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主題,聚焦深化人社政策改革創新主線,聚焦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根本目的,突出就業優先,深耕社會保障,加強人才支撐,創新人事治理,完善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最佳化人社公共服務,不斷開闢人社事業高質量發展新境界,爭當全國全省人社事業高質量發展排頭兵,為黃石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示範區作出人社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堅持和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為推進人社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服從和服務於全市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緊扣全市中心工作,充分發揮人力資源支撐發展、社會保障促進和諧的作用。
——堅持以人為本、共治共享。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將增進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公平作為發展人社事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持續興辦民生實事,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人社事業發展新格局。
——堅持深化改革、依法行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市場化、數位化改革為牽引,更大力度推動思想破冰、觀念變革、制度創新、體系重塑、流程再造,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貫徹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不斷在法治化軌道上推動人社事業高質量發展。
——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堅持目標、問題和效果導向,針對事業發展和人民民眾的痛點、難點和堵點,集中力量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城鄉發展的差異、政策之間的銜接、待遇保障的水平,增強各方面工作的整體耦合性。
(三)主要目標
1.2035年遠景目標展望2035年,隨著我市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市,人社制度體系將更加科學完善。就業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勞動者創新創業創造創富活力更加迸發,勞動者素質全面提升,失業保持較低水平;實現社保制度和人員全覆蓋,多層次社保體系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形成社保全民共建共享的發展局面;建成長江中游城市群區域性人才中心和創新創業高地,人才集聚培育能力更強,人才承載輻射能級更高,人才成長發展環境更優;工資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城鄉收入差距逐步縮小,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基本形成,促進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成熟定型的黃石特色和諧勞動關係體制機制全面建立,職工得實惠、企業得效益、經濟得發展、社會得穩定的和諧勞動關係新局面全面形成;城鄉一體、均等可及的人社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優質高效。
2.“十四五”時期戰略目標
——爭創全國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示範城市。堅持城鄉統籌,擴大服務供給,創新運行機制,提供覆蓋全民、貫穿全程、輻射全域、激活全要素的全方位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努力促進就業增長,支撐民生改善和高質量發展。
——爭創社保基金支付風險化解先進城市。積極對接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全省統籌,通過擴面征繳和向上爭取等措施,徹底化解我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歷史缺口,著力消除基金當期缺口,增強基金抗風險能力,保持基金安全平穩運行。
——爭創技能人才強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緊密結合發展需要,加快技能人才資源向先進生產力集中,推動技能人才隊伍規模不斷擴大、結構更加合理、質量整體躍升、待遇逐步提高,培養更多支撐“黃石製造”、“黃石創造”、工業文化發展的高技能人才,在新一輪人才競爭大戰中占據主動。
——爭創“無欠薪”城市。開展“無欠薪”市、縣(市、區)、鄉鎮(街道、工業園區)、社區(村)、企業(項目)五級聯創工程,一體推進不敢欠不能欠不想欠,形成具有黃石辨識度的根治欠薪標誌性成果,進一步最佳化營商環境,助力平安法治黃石建設,提升市域治理現代化水平。
——爭創武漢城市圈人社同城化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加快建成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示範區戰略部署,率先建成就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社保業務協同互助先行區、人才資源融通合作先行區、勞動關係現代治理先行區、人社公共服務共享先行區,實現就業同城服務、社保同城覆蓋、人力人才同城融通、勞動保障權益同城互維、業務同城通辦、黨建同城共建。
3.“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
——打造區域性就業創業中心。“十四五”期末,全市新增“新黃石人”15萬人以上,扶持創業2萬人、帶動就業6.5萬人,就業規模穩步擴大,就業結構不斷改善,就業質量明顯提升,創業生態持續最佳化,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
——增強社保保障功能。“十四五”期末,我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5%,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7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0萬人,社保統籌層次和待遇水平進一步提高。
——激活人才第一資源。“十四五”期末,全市取得職稱證書或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人數達到16萬人以上,高、中、初級專業技術人才比例達到0.9:6.8:2.3;技能人才總量達到30萬人以上,高技能人才總量達到10.5萬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總量的比例達到35%。
——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十四五”期間,按照國家和省統一部署,最低工資標準適時適度調整,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標準定期調整,城鎮居民增收更加穩健合理。
——維護勞動合法權益。“十四五”期末,全市勞動人事爭議調解成功率達到60%以上,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結案率達到90%以上,勞動保障監察舉報投訴案件結案率達到99%以上。
4.“十四五”時期改革目標
——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機制進一步健全,政府促進就業的責任制度進一步完善,就業優先政策措施進一步完備,人力資源供求匹配效率明顯提升,企業用工難問題有效緩解,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充分發揮,勞動者技能素質明顯提高,平等就業的制度障礙基本消除,就業領域風險監測預警和應對處置機制更加健全,全方位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保體系。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保體系逐步健全,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漸進式延遲退休等改革有效落實,養老保險支付風險有效化解,工傷保險預防、康復、補償“三位一體”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進一步做實,社保待遇水平穩步提高,新就業形態更加友好的社保經辦服務模式逐步建立。
——創新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制度環境。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深入實施,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破除,系統性、前瞻性、突破性的人才政策舉措進一步完善,以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創新創業人才為重點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流動、評價、激勵、服務、保障等機制進一步健全,人才發展與重大發展戰略、優勢產業布局融合推進,具有區域競爭力、適應黃石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制度優勢基本形成。
——健全更加規範更加靈活的人事管理制度。事業單位崗位聘用能上能下試點進一步深化,符合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要求和人才成長規律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功勳榮譽表彰獎勵制度體系更加完善,科學、安全、公平的人事考試體系更加健全。
——形成更加合理更加有序的工資收入分配格局。工資收入分配對促進共同富裕的作用進一步發揮。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深入開展,工資決定、工資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更加健全,工資巨觀調控更加有力,工資收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製度更加完善,符合事業單位特點的工資分配製度基本建立,重點群體和行業薪酬制度改革逐步深化。
——構建更加和諧更加穩定的勞動關係。全國和諧勞動關係綜合試驗區創建經驗進一步轉化,協調勞動關係工作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更加高效,根治欠薪成果更加鞏固,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體制機制更加健全,人社領域信用體系建設水平持續提升,規範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新型勞動關係全面建立。
5.“十四五”時期基礎能力建設目標
——人社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全數據共享、全服務上網、全業務用卡的人社信息化套用支撐平台基本建立,信息系統實現深度融合,數位技術和信息技術廣泛套用,數位化智慧型化水平明顯提高,社會保障卡實現發行套用全覆蓋。
——人社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高。系統完善、層次分明、銜接配套、科學適用的人社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全面建立,23℃人社服務標準全面推行,“一門、一窗、一網、一次”辦事常態化長效化,人社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人社政務服務好評率達到95%以上。
四、“十四五”時期重點任務
(一)全力以赴促進就業創業
1.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將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巨觀政策優先位置,實施就業擴容提質工程,及時充實完善一批就業優先政策措施。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強化就業政策與財稅、金融、產業、人才、教育等經濟社會政策的協同聯動,提高經濟成長的就業帶動力。建立重大政策、產業、項目帶動就業影響評估機制,優先發展創造就業崗位多的電子信息、智慧型製造、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家庭服務業等產業和中小微企業。加強各類群體就業政策協同,進一步促進城鄉統籌、平等就業。健全各級政府就業創業工作領導小組機制,完善就業工作目標責任督查考核辦法,建立就業領域重大風險協同應對制度。加大就業補助資金地方配套力度,提高就業補助資金使用效益。
2.統籌推進重點群體就業。鞏固“我選湖北·留在黃石”計畫成果,實施青年就業創業促進計畫、“才聚荊楚·智匯黃石”工程、高校畢業生來黃留黃就業創業工程,完善實習實訓、就業見習、創業實踐、職業指導、實名制登記等“不斷線”就業政策服務,統籌實施“三支一扶”計畫等基層服務項目,不斷提高大學生留黃就業率。深入推進省內省際勞務協作,實施勞務品牌促就業計畫,提高農村勞動力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加強特色勞務品牌建設。組織“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專項活動,完善對大齡勞動者、婦女、殘疾人、退役軍人、退捕漁民、戒毒康復人員、脫貧勞動力等重點群體就業援助長效機制,規範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持續推動多渠道靈活就業,鼓勵個體經營就業,擴大非全日制就業,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用工和社保支持政策,推進新就業形態技能提升和就業促進項目試點,支持建設一批零工市場(驛站)。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提供更多非全職就業、靈活就業和社區服務等崗位。積極推進就業援藏援疆和隨軍家屬就業安置工作,擦亮黃石組團式市場化就業援藏品牌。
3.支持促進創業帶動就業。以建設創新活力之城為引領,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對新產業新業態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持續擦亮全國創業先進城市“金字招牌”。完善和落實創業擔保貸款、創業補貼、創業稅費優惠等政策,推動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拓展創業投融資渠道,降低創業成本。依據國土空間規劃,合理安排創業空間,建設一批高質量創業孵化示範基地、返鄉創業示範縣(園、項目)、創業學院等創業服務平台,打造創業培訓、創業實踐、諮詢指導、跟蹤幫扶等一體化創業服務體系。深入實施創業培訓“馬蘭花”計畫、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計畫、大學生創業扶持項目,支持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畫,開展創業導師培育、創業項目遴選、青年創業大賽、創業論壇、創業成果展等各類創業推進指導活動,支持通過微商電商、網路直播等多渠道自主創業。探索建立創業失敗保障幫扶和激勵機制,營造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
4.著力推動職業培訓轉型。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持續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著力實施企業職工崗前培訓、崗位技能培訓、新型學徒制培訓、新技師培訓、職業技能競賽培訓。定期發布重點產業職業培訓指導目錄,實施農民工穩就業、百萬青年技能培訓、“康養計畫”等重點群體、行業、領域專項培訓計畫,開展先進制造業產業工人技能培訓,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技能培訓。持續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進一步完善“網際網路+職業培訓”、以工代訓、訂單培訓、冠名辦班、定向培養等職業培訓新模式,建立職業素養、職業技能、職業創造培訓清單和職業培訓包。探索依託電子社保卡推行職業技能電子培訓券。統籌建設一批布局合理、定位明確、功能突出、信息互通、協調發展的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現代化的產教融合基地,爭創全省產教融合型城市。提高職業技能培訓資金效益,暢通培訓補貼直達企業和培訓者渠道,充分發揮企業培訓主體優勢。加強就業定點培訓機構和民辦職業培訓機構管理。
5.調度保障重點企業用工。鞏固“新黃石人”計畫成果,深入實施“新黃石人”計畫2.0版,實現入戶零門檻、配偶可就業、子女能入學、購房有優惠、上升有空間、生活更幸福,確保“新黃石人”引得進、留得住、幹得好。常態長效強化企業用工服務,探索創新同城化、市場化、共享化、數位化招工模式,不斷拓寬招工引人渠道,提高穩工留人質效,多措並舉推動形成良好用工環境。擴容建強鄂東區域性產業用工聯盟,發揮好用工聯盟錯峰借人、調劑用工、權益保障作用,幫助有共享用工需求的企業精準高效匹配人力資源。
6.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推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深化人力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貫徹落實《湖北省人力資源市場條例》,實施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畫,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高標準人力資源市場體系,發揮人力資源市場及服務機構在市場化引才中的決定性作用。完善人力資源市場供求信息挖掘、統計、發布和監測體系,探索發布人力資源市場就業景氣指數。做優做大做強湖北鄂東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鼓勵通過合作共建、園外園、飛地經濟等方式跨地區建園,探索建立人力資源協同創新發展試驗區。培育一批人力資源服務業領軍企業、領軍人才和自主品牌,提高從業人員專業化職業化水平。開展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專項整治行動,打擊就業歧視、非法職介等違法行為。發揮好我市人力資源服務業行業協會作用,加強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誠信體系建設。
7.完善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實施就業服務質量提升工程,提升我市公共就業創業服務信息平台智慧化服務能力,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推進全國公共就業創業服務示範城市、公共就業服務訓練基地、農村勞動力轉移示範縣、充分就業社區建設,打造“15分鐘公共就業服務圈”,助力產城融合、職住平衡。最佳化“免申即享”就業服務,提高就業政策享受便利度。健全就業形勢科學研判機制,實施就業統計基礎提升計畫,完善就業失業統計制度。健全失業預警監測機制,有效防範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
(二)精準精細完善社保體系
1.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畫。積極促進有意願、有繳費能力的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農民工等人群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進一步規範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繳費政策,完善繳費困難群體幫扶政策,健全多繳多得、長繳多得激勵機制,鼓勵及早參保、接續繳費,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法定人員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實現適齡參保人員應保盡保。加強失業保險參保擴面工作,重點推動中小微企業、農民工等參加失業保險。做好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單位)工作人員納入工傷保險制度工作,推動建築業等高風險行業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擴大非全日制從業人員工傷保險試點範圍,爭取開展平台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推動建立補充工傷保險制度,探索實施頂崗實習生和超過法定退休年齡人員在繼續就業期間參加工傷保險,實現工傷保險由勞動關係人群進一步向職業勞動者拓展。做好參保資源比對排查,實現全民參保數據動態精準管控。
2.改革完善社保制度體系。對接落實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提高領取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等國家養老保險制度總體改革方案部署要求,加大向上爭取和對內挖潛力度,提高基金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健全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實現各養老保險制度之間有效銜接。健全財政投入制度,完善財政對養老保險的補貼制度和正常增長機制,推動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促進養老保險基金收支平衡。推進失業保險省級統籌,持續開展援企穩崗“護航行動”和技能提升“展翅行動”,擴大失業保險受益範圍,暢通失業保險待遇申領渠道。以全國工傷預防重點聯繫城市為契機,實施工傷預防五年行動計畫,大力扶持鄂東工傷康復中心等工傷康復機構建設,依法規範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鑑定工作。加強退役軍人保險制度銜接。包容鼓勵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年金類補充保險,推動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建設,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構建多層次社保體系。深化社保費徵收體制改革。
3.穩步提高社保待遇水平。深入實施黃石社保共享計畫,建立與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基金統籌層次和職工收入增長相適應的社保待遇確定和合理增長機制。按國家和省統一部署,適度調整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逐步提高人均養老金水平。穩步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落實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遺屬待遇和病殘津貼政策。及時調整失業保險金標準,落實價格臨時補貼政策,提高失業人員保障水平。最佳化規範工傷保險待遇項目設定,定期上調傷殘津貼、供養親屬撫恤金、生活護理費標準,切實保障老工傷人員工傷保險待遇。
4.健全社保基金監管體系。貫徹落實《湖北省社會保險基金監督辦法》,健全人大、行政、司法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全方位社保基金監督體系,強化基金管理、支付全過程監督檢查。健全政策、經辦、系統、監管“四位一體”的基金管理風險防控體系,加強基金風險安全評估。強化以遠程監管、移動監管、預警防控為特徵的非現場監督,探索開展基金智慧監督,提升風險識別、監測、防控能力。健全基金預測預警制度,加強基金運行動態監測預警和精算分析,提高基金預決算管理水平。常態化開展基金社會審計。加強基金風險警示教育,嚴厲打擊社保欺詐欺保違法行為,聯合懲戒社保領域嚴重失信失范行為。
5.加強社保經辦管理服務。實施社保經辦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對接國家社保公共服務平台、省企業職工社保信息系統,推動更多社保經辦服務事項“異地辦”“就近辦”“一次辦”“線上辦”“掌上辦”,提供記錄一生、保障一生、服務一生的精確管理和精細化服務。加強“數字社保”建設,全面深化社銀合作,推進社保經辦機構和部門間數據資源整合共享,推動養老保險待遇領取資格認證“無感智辦”,加快退休人員人事檔案、社保業務檔案數位化影像化。統一和最佳化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經辦規程,強化社保經辦風險管控,全面實現風險防控進規程、進系統。完善社保繳費、待遇查詢等套用功能,全面推動社保政策待遇“看得懂、算得清”。
(三)千方百計激發人才創新活力
1.創新人才引領發展機制。聚焦“高精尖缺”“卡脖子”等關鍵領域,會同組織部門實施“東楚英才”計畫、服務產業專才支持計畫、“招碩引博”計畫等重大人才工程項目,引進一批突破關鍵技術、引領學科發展、帶動產業轉型的高層次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高水平創新團隊。定期發布重點產業領域急需緊缺人才需求目錄(地圖),完善“人才+崗位+項目+團隊”的人才開發模式,赴外地舉辦招才引智活動。最佳化實施“資智回黃”工程,完善柔性引才支持政策,推廣黃石(武漢)離岸科創園“離岸孵化”、“飛地引才”、以才引才、揭榜掛帥等引才方式,全面融入武漢城市圈人才一體化發展。指導組建市人才發展集團,建立青年人才驛站,打造市場化精細化招才引智平台。積極申辦國家、省博士後科技服務團黃石行活動,實施專家服務基層行動,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在黃落地轉化。深化知名高校碩博研究生暑期來黃實習實踐計畫,儲備鎖定各類優秀人才,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
2.加強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專業技術人才引進集聚、培育提升、創新創業、激勵保障工程,系統謀劃推進人才政策創新、平台建設、項目實施、機制運行、服務保障等工作。深入實施博士後人才倍增計畫,加強博士後創新人才、卓越人才、國際人才選拔培養,加大吸引留學人員回國工作力度,新建一批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崗位)等引才聚才平台載體,提高出站博士後留黃比例。完善多層次專家培養選拔制度,加強專家團結引領服務,提高省級以上人才計畫項目專家入選率。深入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急需緊缺人才培養等工程,積極爭取省級以上專業技術人才高級研修項目,開展新職業人才培養培訓,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師。大力開展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提檔升級一批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
3.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突出以德為先、以績為重、以創為要,繼續推進人才分類評價機制改革,探索推進新職業領域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審工作。加大企業骨幹專業技術人才職稱專項評審力度,拓寬特殊人才評價綠色通道、民營企業人才職稱申報渠道。完善基層專業技術人才職稱傾斜政策。進一步推動向企事業單位、行業協會學會等下放職稱評審權,探索完善學術、市場、社會等多元評價機制。進一步規範職稱評審程式,加強職稱評審全過程監督管理。清理規範職稱評審會,調整完善專家評審庫。探索完善職稱申報評審誠信檔案和失信懲戒制度。提高職稱工作信息化水平,探索推行職稱電子證書。
4.加快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聚焦實施“技能中國行動”,全面落實技能強市戰略,深入實施技能人才振興計畫,至少新增1個技能強省戰略工程示範縣。加快建設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技師學院、企業職工培訓中心、世界技能大賽選拔集訓基地等項目,培養造就一批“湖北工匠”“黃石工匠”等高技能領軍人才。實施技工教育質量提升計畫,加強技工教育“雙品牌”和師資、教材等建設,鞏固擴大技工院校招生規模,爭創全國優質技工院校。實施技能人才評價提質擴面行動,探索擴大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貫通領域和規模,建設一批省級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示範企業、示範技工學校、示範社會培訓評價組織。健全技能人才評價監管服務體系,加快鑑定機構職能轉變。完善職業技能競賽體系,廣泛舉辦和參與各級各類職業技能競賽,實現世賽國賽省賽獎牌突破。健全高技能人才引育激勵機制,落實提高技術工人待遇政策,試行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和股權期權激勵,鼓勵企業設立特聘崗位津貼、帶徒津貼。
5.完善人才聯繫服務機制。加快推動政府人才管理職能向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優質服務轉變,充分發揮用人單位在人才培養引進使用中的主體作用。深入開展最佳化人才服務建設“人才之家”專項行動,新建和提檔升級一批人才創新創業超市,完善人才公寓保障、“東楚英才卡”申領等人才服務。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營造全社會識才、愛才、敬才、用才濃厚氛圍,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加大人才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力度,加快推進流動人員人事檔案數位化。
(四)努力提升人事治理效能
1.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分類推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堅持和完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制度,創新基層事業單位和教育、衛生等領域高層次緊缺人才引進機制。完善事業單位崗位聘用能上能下制度,全面推行競聘上崗,建立健全事業單位崗位管理制度和動態調整機制,分步實施事業單位管理崗位職員等級晉升制度改革。完善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兼職創新、離崗創業政策。建立適合不同行業及其崗位特點的分類考核評價體系,改進機關事業單位工勤人員技術等級考核和崗位聘用管理。規範實施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培訓、獎勵、處分、迴避等制度,開展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崗前公共科目培訓。探索高校、公立醫院等編製備案管理後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辦法。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執法監督機制,抓好各項人事管理政策貫徹落實。推行事業單位人事管理“一件事”服務模式。積極做好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改革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人事人才有關工作,深化新時代黨建引領加強基層社會治理有關工作。
2.加強表彰獎勵綜合管理。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功勳榮譽表彰獎勵制度,完善我市表彰獎勵政策措施。切實發揮市評比達標表彰工作協調小組職能作用,加強表彰活動計畫管理和日常監管,指導規範實施市縣級表彰活動,做好省級工作部門以上表彰評選推薦工作。清理整治違規評比達標表彰和創建示範活動,加強創建示範活動管理。做好表彰獎勵獲得者待遇落實和管理服務工作,探索開展先進模範人物休假療養、學習提升、事跡宣傳活動,營造尊崇模範、爭做先鋒的良好氛圍。加強表彰獎勵工作基礎建設,建立市級以上表彰資料庫。
3.提升人事考試科學化水平。積極推進市人事考試命題基地、區域性示範人事考試基地、標準化考場等建設,穩步推進電子化考試改革項目和信息化建設,實現招聘(錄)考試、繼續教育培訓、社會化考試業務等多輪驅動。加強命題、閱卷等骨幹專家隊伍和市縣兩級人事考試隊伍建設,健全大型考試命題考務協作機制。加強考點考場管理,規範考務管理工作,健全全方位、立體化人事考試安全長效機制,推進人事考試誠信建設,提高人事考試質量和社會公信度。
(五)深化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1.完善企業工資收入分配製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種分配方式並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一勞動者勞動報酬,推動更多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行列。健全動、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鼓勵企業探索協定工資、項目工資、崗位分紅權、項收益分紅、股權激勵等分配形式。全面落實省定最低工資標準深化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實施企業薪酬指引計畫,定期發布企薪酬調查信息、人工成本信息和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深化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改革,指導建立差異化市場化的企業部薪酬分配製度,進一步向關鍵核心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傾斜加強國有企業工資內外收入監督管理。推進縣(市、區)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市管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監督檢查辦法。探索建立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薪酬制度,探索制定國有企業科技創新人才激勵政策。完善有關社會組織工資分配製度。
2.完善事業單位工資制度。落實事業單位基本工資標準正常調整機制,合理確定績效工資水平,逐步實現績效工資總量正常調整。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落實事業單位高層次人才績效工資總量單列、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等政策。完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福利政策。加強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政策執行監督檢查。深化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推進公共衛生機構薪酬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完善義務教育教師待遇保障機制。支持新港園區改革完善薪酬分配製度。推動帶薪休假制度落實。
(六)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1.創新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加強協調勞動關係三方機制建設,推動三方機制向工業園區、鄉鎮(街道)和行業產業系統延伸。實施勞動關係“和諧同行”能力提升行動,深入開展和諧勞動關係創建活動。以非公有制中小微企業和農民工為重點,開展勞動契約制度實施專項行動計畫,有序推行電子勞動契約,提高勞動契約、集體契約簽訂率和履行質量。實施重點企業用工指導計畫,依法依規妥善處理各類改革改制和企業經濟性裁員過程中的勞動關係,規範非全日制、特殊工時、勞務派遣等用工行為,探索建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機制。平衡勞動力市場靈活性和安全性,建立健全勞動關係形勢分析判斷、風險監測預警、群體性事件應急處置機制。支持開展勞動關係協調員職業培訓、職業技能等級認定。
2.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貫徹落實《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湖北省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辦法》,全面落實根治欠薪各項基礎制度,依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開展“無欠薪”城市創建行動,一體推進不敢欠不能欠不想欠,形成覆蓋城鄉、層級明晰、制度完備、責任落實、監管高效的根治欠薪工作新格局。充分發揮市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作用,壓實根治欠薪責任,防範化解重大欠薪風險隱患。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提升農民工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強化農民工工作協調機制,完善農民工服務保障機制,繼續開展“為農民工辦實事”活動。
3.提升勞動保障監察執法效能。建設市勞動保障維權服務中心,強化勞動保障監察機構綜合執法職能,促進勞動保障監察執法規範化、勞動力市場監管法治化。創新“網際網路+智慧監察”等執法方式,推進“雙隨機、一公開”執法監管全覆蓋、常態化。開展參保繳費、勞動用工、休息休假、未成年人保護、女職工權益保護等專項執法行動,暢通勞動者舉報投訴渠道。深化人社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實施“信用+勞動保障”計畫,依法開展勞動保障守法誠信等級評價和信用分類監管。加強重大勞動保障違法行為社會公布和案件掛牌督辦,實施拖欠農民工工資嚴重失信主體名單管理,加大“兩法銜接”力度,嚴厲打擊涉嫌勞動保障違法犯罪行為。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隊伍建設,開展勞動保障監察員資格培訓、案卷評查,完善執法文書、事項報告等格式標準。
4.完善勞動人事爭議調處機制。加強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效能建設,健全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相互協調、有序銜接的勞動人事爭議多元化處理解紛機制。推動勞動人事爭議調解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專業性行業性調解、司法調解等銜接聯動,打造一批省級金牌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新增1-2家國家級金牌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指導企業通過建立勞資協商會、懇談會等方式,完善企業內部申訴和協商回應制度,促進勞動爭議在基層化解。完善仲裁準司法制度,推進仲裁“要素式”辦案模式改革,完善調裁審銜接,提升仲裁終結率。全面實現仲裁機構實體化,建設一批巡迴、流動、派出仲裁庭和調解仲裁法律援助工作站(視窗),支持個人調解工作室建設。加快調解仲裁規範化、標準化、專業化、信息化建設,實現全市“網際網路+調解仲裁”平台使用全覆蓋。定期開展優秀仲裁文書評選評查、仲裁員服務企業、調解仲裁崗位業務技能競賽等活動。
(七)提高公共服務能力水平
1.加快人社信息化建設步伐。實施人社信息化便民服務創新提升行動,依託省集中業務信息系統,建設高效、安全、融合的本地化套用支撐平台。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智慧人社”24小時自助服務大廳(網點),開發更多數位化產品,豐富套用場景。全面發行第三代社會保障卡,擴展社會保障卡在人社領域和其他民生領域的套用目錄清單,實現實體卡和電子社保卡線上線下融合套用,形成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的“一卡通”服務管理模式。加強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建設網路安全預警平台,強化網路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
2.促進人社公共服務優質高效。實施人社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提升工程,推動人社公共服務實現城鄉區域制度統一、質量水平有效銜接、一體化協同發展。對標人社部關於人社公共服務標準化要求,推動健全基本公共服務規範,探索開展人社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不斷完善行風建設機制和制度體系,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人社服務快辦”“減證便民”等行動,最佳化人社政務服務“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事聯辦”“跨省通辦”,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開展人社政務服務“好差評”工作。實施“23℃人社服務·舒暢黃石”標準輪訓計畫,最佳化對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便民服務,不斷提升企業民眾辦事體驗。加強視窗單位經辦隊伍能力建設,常態化開展業務技能練兵比武活動,培育一批人社“知識通”“政策通”“服務通”。堅持開展明察暗訪,加大警示教育和監督問責力度。健全信訪投訴事項閉環處理機制,及時回應民眾訴求。
3.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強化跨區域勞務對接機制,拓寬就地就近就業渠道,用好鄉村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鼓勵返鄉入鄉創業帶動就業。積極舉辦或參與各級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鼓勵技工院校、培訓機構招收有意願的脫貧人口就讀或參加培訓。對低保對象、特困人員、易返貧致貧人口、重度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群體實施政府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費政策。落實基層事業單位人事管理、職稱評定和工資分配等傾斜政策,最佳化鄉村教師、醫生中高級崗位結構比例。實施基層專業技術人才奉獻崗位計畫,推進人才項目向基層一線傾斜。做好駐村定點幫扶工作。
4.推動武漢城市圈人社同城化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武漢城市圈人社同城化高質量發展五年行動方案(2021—2025年)》,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常態化的武漢城市圈人社同城化高質量發展工作協調推進機制,簽訂一批人社工作合作協定,實現資源互通、優勢互補、發展共贏、成果共享。最佳化區域人力資源要素配置,強化重大人力人才招引政策服務協同。推動公共就業創業服務同行,聯合舉辦創新創業、職業技能等競賽活動,吸引圈內城市大學生來黃就業創業。加快跨區域社保互聯互通互認,加強社保基金風險防控協查。聯合舉辦城市圈人才推介、招引、交流、研修等活動,推動職稱評審、技能人才評價結果互認。探索建立跨區域勞動保障監察案件協查、勞動人事爭議多元化解協同處理機制。開展黨建引領結對共建活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法治人社建設。制定全市人社系統法治建設和“八五”普法計畫,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加強規範性檔案清理和合法性審查。加強依法行政制度建設,健全依法決策機制,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強化行政執法監督,提高行政複議應訴水平,完善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庭審觀摩、錯案追責等制度。持續開展“人社惠民政策進萬家”活動,提升人社政策法規知曉率。
(二)爭取項目資金支持。加大向上爭取政策項目資金的力度,積極爭取有關部門加大就業、社保、人才等資金支持力度。加大財政預算對民生資金的投入,逐步化解我市民生資金短缺矛盾。加大人社領域工程項目、改革項目、試點項目的爭取力度,爭取項目總投資、數量、增速有新突破。提升部門預算編制和績效管理水平。
(三)做好信息宣傳工作。完善政務信息考評辦法,加強政務信息和網評培訓,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信息宣傳工作隊伍。用好用活全媒體矩陣,全方位、多維度、廣視角宣傳人社領域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活動。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大政務公開力度,加強輿情分析,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營造有利於事業發展的輿論氛圍。
(四)強化幹部隊伍建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汲取建黨百年奮鬥經驗,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統籌抓好系統幹部隊伍建設,突出思想淬鍊、政治歷練、實踐鍛鍊,加強幹部教育培訓,激勵幹部擔當作為,打造一支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高素質專業化人社幹部隊伍。
(五)狠抓規劃督辦考核。制定《黃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實施方案》,加強規劃實施的動態監測評估,科學制定與規劃目標相銜接的年度計畫。加強“數字人社”建設,認真落實統計報表制度,防範和懲治統計造假。強化市縣兩級就業、社保綜合指數和履職盡責績效考核,完善督查檢查通報制度,確保“十四五”規劃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