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先秦
殷商時期益州是
巴人和
蜀人生活的地方。公元前316年,
秦國吞併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鹹陽建制修築城垣。
兩漢
西漢
元封五年(前106年)設立益州刺史部,管轄今四川、貴州、雲南及
陝西漢中盆地。東漢時期全國行政區劃作了改動,把益州的治所定為
雒縣(今四川廣漢)。191年,
益州牧劉焉徙治
綿竹。194年,又將州治遷往
成都。
魏晉南北朝
益州是當時最大的三個州之一,
劉備占領此地並建立蜀漢政權。三國末年
西晉滅
蜀漢,分割益州,另置
梁州。西晉、東晉和南北朝期間這裡一直是益、梁二州。其間十六國時期
譙縱在此建立
譙蜀政權。
隋朝
隋開皇三年 (583年)﹐罷天下諸郡﹐以州統縣,此時益州僅為一郡之地,益州刺史部遂除。
行政區劃
西漢
益州刺史南部.哀牢
下轄:武都,上祿,平樂道,下辨道,修成道,河池,
嘉陵道,故道,沮縣。
下轄:梓潼,葭明,白水,剛氏道,陰平道,旬氐道,
涪縣,廣漢,什方,
雒縣,綿竹,新都,
郪縣。
下轄:成都,郫縣,繁縣,江源,
臨邛,汶江道,
蠶陵,湔氐道,青衣,徙縣,嚴道,
旄牛。
下轄:僰道,江陽,符縣,資中,武陽,南安,南廣,
朱提,堂琅,漢江。
益州刺史北部
下轄:邛都,蘇示,卑水,台登,莋秦,闌縣,
靈關道,定莋,會無,三絳,姑復,遂久,
青蛉。
下轄:滇池,勝休,俞元,同勞,昆澤,谷昌,連然,味縣,毋棳,賁古,來唯,律高,雙柏,秦臧,弄棟,雲南,
葉榆,比蘇,不韋。
東漢
領9縣:南鄭、沔陽、褒中、成固、安陽、西城、錫縣、上庸、房陵。
領14縣:江州、墊江、安漢、宕渠、宣漢、漢昌、充國、閬中、涪陵、枳縣、平都、臨江、朐忍、魚復。
領11縣:雒縣、新都、什邡、綿竹、涪縣、梓潼、葭萌、臼水、郪縣、廣漢、德陽。
領3道:陰平道、甸氏道、剛氏道。
領8縣3道:成都、廣都、江原、臨邛、郫縣、繁縣、廣柔、蠶陵、綿虒道[sī]、汶江道、湔氐道。
領4縣:漢嘉、徒縣、嚴道、旄牛。
領9縣:武陽、南安、牛鞞[bēi]、資中、漢安、江陽、符節、南廣、僰道。
領3縣:朱提、漢陽、堂琅。
領16縣:且蘭、毋斂、鄨縣、平夷、夜郎、淡稿、談指、漏臥、漏江、同並、毋單、甸町、宛溫、鐔封、進乘、西隨。
領14縣:邛都、遂久、靈關道、台登、青蛉[líng]、卑水、三縫、會無、定莋[zuó]、闡縣、蘇示、大莋、莋秦、姑復
領16縣:滇池、俞元、勝休、建伶、連然、谷昌,昆澤、同勞、同瀨、味縣、牧靡、秦臧、挵棟、毋棳[zhuō]、律高、賁古。
領8縣:不韋、博南、巂唐、比蘇、柴榆、邪龍、雲南、哀牢。在其西部有濮部部族居住、南部由閩濮部、鳩僚部等部族居住,西南由僳越部部族居住等。
三國
益州:分置蜀郡、犍為、朱提、越雋、牂柯、建寧、永昌、漢中、廣漢、梓潼、巴郡、巴西、巴東等十三郡,下轄146縣,屬蜀地。約於今四川、貴州、雲南及陝西漢中盆地。
晉朝
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