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平夷,今貴州畢節。公元前111年置平夷縣,治所在今畢節七星關區,隸牂柯郡。晉建興元年(313)置平夷郡,平夷縣為郡治,東晉文帝時改為平蠻郡、平蠻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夷縣
- 時間:公元前111年
- 隸屬:牂柯郡
- 朝代:西漢
- 治所:今貴州畢節市七星關區
古平夷,今貴州畢節。公元前111年置平夷縣,治所在今畢節七星關區,隸牂柯郡。晉建興元年(313)置平夷郡,平夷縣為郡治,東晉文帝時改為平蠻郡、平蠻縣。
平夷,古縣名,西漢武帝時設定。西漢武帝“平南夷為牂柯郡”,在西南夷實行郡國並治制度,牂柯郡設17縣,平夷縣為其中之一。...
古平夷,今貴州畢節。公元前111年置平夷縣,治所在今畢節七星關區,隸牂柯郡。晉建興元年(313)置平夷郡,平夷縣為郡治,東晉文帝時改為平蠻郡、平蠻縣。...
富源縣的舊稱。“富源縣”在漢代和三國時代的名稱是“平夷縣”,晉代時改名叫“平蠻縣”,唐代恢復“平夷縣”名稱,元順帝至元二年(1336年),在如今的亦佐村...
平夷這是一個多義詞,請在下列義項上選擇瀏覽(共2個義項) 平夷:平夷縣 平夷:平夷郡 V百科往期回顧 新手上路 成長任務 編輯入門 編輯規則 百科術語...
畢節市七星關區,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平夷縣,屬牂牁郡。晉建興元年(313)置平夷郡,平夷縣為郡治,東晉簡文帝時改為平蠻郡、平蠻縣。[1] ...
平夷碑記,碑名。原碑在雲南麗江(今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城西的石鼓。清嘉慶八年(1803)九月,雲貴總督覺羅琅玕立。碑高122厘米,寬60厘米,碑額四字,篆文;碑文12行,...
蜀漢平夷庲降都督府,是蜀漢政權為穩定大後方在南中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的一項重大戰略決定。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正式稱帝,改元章武。章武元年,劉備結合當時蜀國形勢...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收夜郎地置夜郎、漢陽諸縣,今納雍屬漢陽縣,漢陽縣屬象郡。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40),置犍為郡及邑、漢陽、平夷、朱提、郁鄢諸縣,...
夏朝,大方縣為梁州南域荒地,商屬鬼方。 [5] 秦始皇嬴政二十六年(前221)納入秦漢陽縣。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劃入平夷縣。南梁太清三年(549),昆明夷濟火...
於漢陽境內始置郵亭,郵亭之地稱平夷,即今畢節。漢陽縣為今畢節市威寧、赫章、七星關區、納雍、大方等地。秦亡,縣廢,夜郎復國。...
清順治十四年(1657),廢亦佐縣為平夷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以平彝廢衛、亦佐廢縣,建平彝縣,屬曲靖軍民府。1954年,改稱富源縣至今。 [4] ...
漢代,分屬牂牁郡夜郎縣、宛溫縣、平夷縣、犍為郡漢陽縣、鄢縣。 三國時,分屬“南中”的牂牁郡平夷縣、興古郡宛溫縣,魏仍分屬平夷縣、宛溫縣;晉為平夷縣...
新會在秦朝時屬南海郡,到三國時期孫權置為平夷縣,到晉朝改稱新夷,再到南北朝設立新會郡。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置新會郡,隋開皇十年(590年)撤郡為縣。明朝...
四會縣三國 編輯 三國時期,四會縣為吳國屬地,隸屬廣州南海郡。黃武五年(226年)劃出四會縣東南部置平夷縣。四會縣隋唐 編輯 隋唐時期,綏建郡曾改為南綏州、湞...
畢節縣:漢牂牁郡平夷縣;東晉平蠻縣;唐祿州;元平遲安德漕泥等處蠻夷長官司;明畢節衛,赤水衛;清康熙26年(1687)以赤水衛併入畢節衛,置畢節縣,隸威寧府,雍正7...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始置平夷縣,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在此建滋州,領仁懷、承流二縣(即今仁懷市、赤水市、習水縣地域)。元末明初,街民在...
但北宋《輿地廣記》稱“新會縣,漢番禺地”,據此,鶴山亦當屬番禺了。[4] 三國吳國黃武元年(222年),在今新會縣境立平夷縣,今鶴山地屬平夷縣,晉武帝太康...
大方縣歷史悠久,縣境在周代先後為盧國、夜郎國地;秦至宋代先後屬漢陽具、平夷縣、平蠻縣、盧鹿部、姚州、郝州、羅氏鬼國;元、明兩代先後隸屬亦奚不薛宣慰司...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從交州分出南海、蒼梧、鬱林、高涼4郡設立廣州,開平分屬廣州蒼梧郡臨允縣、南海郡平夷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天下分為19州,開平分屬...
南海郡 番禺縣 6 番禺縣、四會縣、增城縣、博羅縣、龍川縣、平夷縣 蒼梧郡 廣信縣 12 廣信縣、端溪縣、高要縣、建陵縣、新寧縣、猛陵縣、鄣平縣、農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