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平涼市

甘肅平涼市一般指本詞條

平涼市,古稱渭州,甘肅省地級市。地處甘肅省東部,三省(區)交匯處,東鄰陝西鹹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陝西寶雞、甘肅天水,北倚寧夏固原、甘肅慶陽,總面積1.1萬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平涼市轄1個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截至2022年末,平涼市常住人口182.25萬人。

平涼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早在80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伏羲誕生在靜寧古成紀,4700多年前,軒轅黃帝三次問道於崆峒山,3000多年前,周朝先祖就在涇河流域創造了比較先進的農耕文化。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大將軍苻堅進攻前涼,置平涼郡,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由此得名。歷史上曾經演繹了黃帝問道、文王伐密、秦皇祭天、漢武西巡等流傳千古的動人故事,孕育出了世界針灸醫學鼻祖皇甫謐,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趙時春等人物。

2023年,平涼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68.5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3.98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190.98億元,增長2.9%;第三產業增加值313.60億元,增長6.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平涼市
  • 外文名:Pingliang
  • 行政區劃代碼:620800
  •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 所屬地區:甘肅省
  • 地理位置甘肅省東部,三省(區)交匯處
  • 面積:11000 km(2020年)
  • 下轄地區:轄1個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 政府駐地:崆峒區
  • 電話區號:0933
  • 郵政編碼:744000
  • 氣候條件:半乾旱、半濕潤的大陸性氣候
  • 人口數量:182.25 萬(2022年末常住人口)
  • 著名景點崆峒山王母宮龍泉寺古靈台
  • 機場平涼崆峒山機場
  • 火車站平涼站平涼南站
  • 車牌代碼:甘L
  • 地區生產總值:668.57 億元(2023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現狀,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氣候特徵,水系水文,植被條件,自然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體育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建設,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歷史文化,綜述,文物古蹟,非遺保護,成紀文化,崆峒文化,商周文化,西王母文化,風景名勝,地方特產,著名人物,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上古
從涇川縣太平鄉大嶺上出土的舊石器早期先民生活的遺址可以斷定:距今30萬年以前,平涼境內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參《文物》)。
相傳人文始祖伏羲氏誕生於成紀(今甘肅靜寧南部),教民佃漁,始畫八卦。
距今5000年前,軒轅黃帝曾登臨今平涼市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
轄境為獯鬻戎狄居地。
境內隴山以東為獯鬻居地,以西為昆夷居地。
商末境內東南部有密(今靈台縣境)、阮(今涇川、靈台二縣之間)、共(今涇川縣境)等方國先後建立。
西周
轄境屬周人和狽狁之地。
平涼市
平涼城區風光
西周初,密、阮、共等方國歸順周,周文王築靈台於今靈台縣境。
春秋
轄境為烏氏與義渠戎國屬地。
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伐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境內屬秦。
戰國
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置涇陽、烏氏(在今平涼市境)和鶉觚(治所未詳)3縣。
更元十年(前315年),秦攻義渠,取25城,秦之勢力日盛。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置隴西郡(治今臨洮),今靜寧、莊浪縣屬隴西郡。
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滅義渠”,置北地郡(今寧縣境),今平涼、涇川、靈台、崇信4縣(市)及今華亭北部屬之。其後境內分屬烏氏、陰密(今靈台縣境,原密國改之)(陰密縣,史多以為漢縣,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作秦縣,故從。)、朝那(治今寧夏彭陽縣西,今平涼市西北境屬之)、涇陽(治今平涼市安國鄉)4縣。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全面推行郡縣制。全區除華亭、崇信南部屬內史,其餘分屬隴西、北地郡。
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建鶉觚縣(治今靈台縣邵寨原)。另有成紀縣(治今靜寧縣南)、鹵縣(治今崇信),設定時間無考。
西漢
漢承秦制,地方行政區劃仍為郡、縣二級。
漢高祖二年(前205年)十一月,置阿陽縣(治今靜寧城南)。
元鼎三年(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今寧夏固原),析隴西郡置天水郡(治今通渭縣)。
元封五年(前106年),設十三刺史部以轄各郡。隴山以東各縣,除鶉觚屬朔方刺史部北地郡、今華亭東南部屬右扶風所領汧縣外,多屬於涼州刺史部安定郡;隴山以西今靜寧、莊浪縣境為涼州刺史部天水郡所轄。
天水郡領16縣,今轄境內有成紀、阿陽2縣。
安定郡領21縣,今境內有烏氏、涇陽、朝那、陰密、鹵、臨涇(今涇川)、陰槃(治今涇川縣與陝西省長武縣交界處)、安定(治今涇川縣東北部及鎮原縣東南部)、爰得(治今涇川縣與靈台縣之間)及月氏道(治今平涼市白水鄉與崇信縣黃寨鄉一帶),計10縣(道)。
北地郡領10縣,轄今境內鶉觚1縣(自漢始,政區劃分的記載較為完整,但置縣時間缺載。另據酈道元《水經注》及范文瀾《中國通史》,今華亭境曾於元始二年(2年)置安民縣,《資治通鑑》注作“成帝永始二年(前15年)”,永初五年(111年)廢,時達百餘年,惜無旁史佐證,只能備考)。
新莽
天鳳元年(14年),改天水郡為填(鎮)戎郡。又分置阿陽郡,治成紀。另將烏氏縣改名烏亭、月氏道改名月順,不久即復原制。
東漢
初,政區調整,將原北地郡的鶉觚劃歸安定郡。烏氏、涇陽、朝那、陰密、鹵、臨涇、安定、陰槃、爰得、月氏道、安民等縣統轄於安定郡。
建武六年(30年),廢安定、爰得2縣,其地併入臨涇。
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改名漢陽郡,轄境內隴山西部成紀、阿陽2縣。
永初五年(111年)三月,安定郡遷寄於美陽(今陝西省武功縣境)。
永建四年(129年)九月,安定郡恢復原制,遷治於臨涇(今涇川縣城西北水泉寺)。原高平縣也遷至今涇川縣境內。是年,廢涇陽入朝那。烏支僑置於今涇川縣東。朝那縣由今彭陽縣地遷至郡治臨涇一帶。三水縣僑置於今靈台縣梁原境內。鹵、月氏、安民、陰密等失載。
中平五年(188年),陰槃縣移至京兆的新豐(今西安市東北臨潼縣境),其地併入鶉觚縣。
興平元年(194年),於鶉觚縣置新平郡(支郡)。
建安十八年(213年),省涼州諸郡併入雍州。成紀、阿陽屬雍州漢陽郡。三水、臨涇、烏枝(原烏氏)屬安定郡。其後,廢三水縣。
三國
今轄區屬魏國雍州。
魏景元三年(262年),今涇川轄區的烏氏、臨涇、朝那及今靈台轄區的陰密(何時復置待考),皆屬安定郡,今靈台境的鶉觚則屬新平郡;今華亭境屬扶風郡;今靜寧縣的阿陽和成紀分屬廣魏郡和天水郡。
西晉
晉初,今轄區仍屬雍州。臨涇、朝那、烏氏、都盧(都盧,新置,一說在彈箏峽水的源頭。《晉書·地理志》有此縣名,廢棄時間無考。)(今平涼市都盧山附近)、陰密、鶉觚(移屬),屬安定郡。
泰始五年(269年),分雍、涼、梁3州置秦州。
太康三年(282年),罷秦州併入雍州(復置時間待考),成紀屬秦州天水郡。廣魏郡改稱略陽郡,治臨渭(今天水市東北部),省阿陽縣,其縣境及今莊浪境屬略陽郡。
十六國
今地區轄境主要由前趙(漢)、後趙、前秦、後秦、大夏統轄。今靜寧曾一度受西秦、前涼所轄。
前趙初,安定郡尚存,治鶉觚,屬雍州,轄今涇川和靈台、崇信、平涼以及華亭北部。
東晉大(太)興二年(319年),分安定與扶風郡之汧置隴東郡(治今陝西省隴縣與今華亭縣區域),今華亭縣和崇信縣南境屬隴東郡。成紀仍屬天水郡。
前涼張茂在位時,於東晉元帝永昌元年(322年),復置秦州,統天水郡成紀縣。
前趙光初十年(327年),今全境分屬天水郡、隴東郡、安定郡及略陽郡所轄。
前秦苻堅移雍州治於安定,於永興二年(358年),“置趙平郡於鶉觚”,今靈台縣部分區域屬之。
前秦甘露二年(360年),分司隸置雍州,復爰得縣;陰密縣屬雍州,鶉觚屬趙平郡。
建元十二年(376年),前秦滅前涼,隨後置平涼郡,治今寧夏彭陽縣境,今平涼市大部分區域和華亭、崇信北部皆屬之。
成紀仍屬秦州天水郡;今莊浪境仍屬略陽郡;西秦更始元年(409年),攻占略陽郡,並攻克水洛城。
後趙時,天水、略陽、安定3郡所屬各縣,大致同前趙。後秦時,秦州統略陽郡,雍州領安定、平原、平涼3郡。大夏時,原安定、平涼2郡所領縣屬涼州天水郡。
夏勝光元年(428年),赫連定即皇帝位於平涼,次年於今平涼市東境置平原郡,陰槃縣由今陝西省臨潼遷至今平涼市四十里舖鎮曹灣,郡、縣治於一地,平原郡領陰槃。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華亭蓮花湖公園
南北朝
今轄區先後隸屬於北魏、西魏和北周。
北魏初,於今靈台縣百里鎮一帶置石塘郡,無屬縣。
北魏神麂三年(430年),置涇州(治臨涇)轄6郡。安定郡領安定、臨涇、朝那、烏氏等縣。今華亭、崇信南部屬隴東郡,爰得縣與高平縣屬新平郡,趙平郡(治今靈台縣與陝西長武縣交界處)轄鶉觚縣。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廢郡為縣,屬安定郡。同時復置阿陽縣(領有今莊浪縣境),屬秦州略陽郡,成紀縣失載。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析鶉觚縣置東陰槃縣,今平涼市境至今靈台縣境,屬平涼郡。陰密仍在今靈台縣境。
北魏太昌元年(532年),於今華亭縣境置華亭鎮。
西魏時,在今地區轄境設總府(亦稱總管府),治安定,先後轄涇州等5州。安定郡(治安定縣)和平涼郡(治陰槃縣)屬涇州。今莊浪縣境屬北秦州安陽郡(治今秦安縣境)。
西魏大統元年(535年),省臨涇縣,將安定縣從高平城移至涇州城內,並新置安武縣(在涇川北,原臨涇縣境)與安武郡,郡治朝那,又將鶉觚縣移至今靈台縣東南,屬趙平郡。
廢帝元年(552年),東陰槃縣改為宜祿縣,今靈台縣東南部屬之。
北周建德元年(572年),新置平涼縣(治陽晉川),今平涼市境大部屬之,隸於原州長城郡。廢趙平郡,以鶉觚縣屬安定郡。
開皇三年(583年),全國廢郡置州。
大業三年(607年),又廢州置郡。
大業元年(605年),曾析鶉觚置靈台縣,旋即又省靈台併入鶉觚;又析安定縣與鶉觚縣置良原縣(治今靈台縣西梁原鄉),同時置華亭縣於今華亭縣境。
安定郡治安定縣(今涇川縣北),轄安定、鶉觚、陰槃、良原、朝那、臨涇(移今鎮原縣治)、華亭7縣。
義寧二年(618年),復置靈台縣,與鶉觚縣同屬麟州。安定郡改為涇州,良原縣屬之。今崇信縣境分屬於陰槃縣與良原縣。平涼縣屬原州。
開皇初省阿陽入成紀,至大業三年仍屬秦州,廢秦州後復隸屬於天水郡;今莊浪縣境分轄於成紀縣和隴城縣(原略陽郡屬地)。
唐初,改郡為州。太宗即位後,全國劃為10道。今地區轄境多屬於關內道。今平涼縣和崇信縣境偏北部分屬原州;陰槃、安定、良原屬涇州;今崇信境多分屬陰槃和良原。華亭屬隴州,成紀屬秦州,今靜寧北部及莊浪一部分闢為牧地,屬南監牧使管轄。
貞觀元年(627年),靈台省入麟遊,屬岐州,麟州廢;鶉觚縣劃屬涇州。朝那縣在此前後省併入安定和臨涇。貞觀二年析新平(今陝西彬縣境)、安定、鶉觚3縣各一部復置宜祿縣,屬涇州;以華亭改屬隴州。
垂拱二年(686年),改華亭為亭川縣。
神龍元年(705年),復改為華亭縣。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四月,以朔方節度使兼關內道和採訪處置使,增領涇、原等12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州為郡。今地區轄境改為安定郡,原州(治高平)改為平涼郡。靈台縣從麟遊析出復置;廢鶉觚縣,其境併入靈台縣。改陰槃縣為潘原縣,皆隸屬於安定郡。
至德元年(756年),改安定縣為保定縣,仍屬安定郡。
乾元元年(758年)改安定郡為保定郡,隨後改郡為州,原屬縣未變。
乾元二年(759年)六月,涇州屬彬寧節度使。此後取消郡建制,置州,州以上道由監察機構變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單位。
廣德元年(763年),隴山東、西兩側皆沒入吐蕃,但今靈台縣境仍屬唐管轄,省潘原縣併入良原縣。
大曆三年(768年),唐收復涇州城,由涇原節度使馬麟表置行原州於靈台縣百里城。
貞元四年(788年),恢復平涼縣建制,築崇信城,置崇信軍。
貞元十一年(795年),又復置潘原縣於原治。
貞元十九年(803年),將僑置於靈台縣百里城的行原州移至平涼城。
元和三年(808年),又將行原州移至臨涇(今鎮原縣),華亭併入汧源縣。
元和四年(809年),置行渭州於平涼,省平涼縣。
廣明元年(880年),吐蕃再次攻占平涼城。
中和四年(884年),行渭州改稱渭州,仍治平涼。
至唐末,今地區轄境原涇原軍節度改為彰義軍節度,轄涇州、渭州、武州(從今武都境徙治潘原,即今四十里舖鎮曹灣),縣制有良原、靈台和保定,皆屬涇州。今靜寧、莊浪縣境,為吐蕃所據。
五代
後梁開平二年(908年),涇州、渭州、武州屬後梁。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置義州於華亭。
後唐清泰元年(934年),除今靜寧、莊浪境仍為吐蕃所據外,地區全境隸屬於後唐。
後唐清泰二年(935年),以安國、耀武二鎮復置平涼縣(治今崆峒區),屬涇州。
後晉天福五年(940年),改屬渭州。後漢時,建制未變。
後周顯德五年(958年),廢武州,復置潘原縣於舊址,屬謂州。渭州領平涼、潘原2縣。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復置華亭縣,與義州同廊。
五代末,今地區由彰義軍節度使統領,轄涇州、渭州、原州、義州;今境內涇州領保定、靈台,渭州領平涼、潘原,義州領華亭。今靜寧、莊浪縣境仍為吐蕃等少數民族所據。
宋初,沿舊制,至太宗時,於州上設路。彰義軍節度改稱彰化軍節度。今地區轄境初屬秦鳳路,至慶曆元年(1041年),改屬涇原路。
乾德元年(963年),置崇信縣,初屬秦鳳路鳳翔府。
乾德二年(964年),割隴山三鎮置安化縣,治今華亭縣之西北(安化縣,新修《華亭縣誌》:“析華亭縣西北部置”。對其治所,另有寧夏涇源、慶陽等二說)。屬儀州。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改義州為儀州。
淳化年間(990—994年),崇信改屬儀州。
熙寧五年(1072年),廢儀州,其屬縣歸渭州統轄。
鹹平四年(1001年),設長武縣,治長武寨(今涇川縣涇明鄉)。
鹹平五年(1002年),降縣為砦。
大觀二年(1108年),復升為長武縣,屬涇州。大中祥符年間,曹瑋收復隴山西境,於今靜寧城南置靜邊寨,今莊浪、靜寧縣境納入宋之版圖。
慶曆三年(1043年),置德順軍於隴干城(治今寧夏隆德縣西境)。
元佑八年(1093年),德順軍移至外底堡(今靜寧縣城),並置隴乾縣。
涇州,初領保定、靈台、良原3縣,後亦轄長武。
渭州,初領平涼、潘原2縣。
儀州,原領華亭、安化、崇信3縣,儀州廢后劃歸渭州統轄。
北宋後期,渭州領平涼、潘原、華亭、崇信、安化5縣。涇州領有保定、靈台、良原、長武4縣。
政和七年(1117年),上述州縣,皆隸屬於以渭州升格的平涼軍節度。至此,今靜寧、莊浪境與今平涼、涇川、華亭、崇信、靈台成為一個政區。
元初,涇州屬都元帥府(曾在涇州設總司,兼轄邠州),後改屬鞏昌都總帥府,至元後期改屬陝西行中書省。
涇州初轄涇川(原長武縣併入涇川)、靈台、良原3縣,至元七年(1270年),並靈台縣入涇川縣。至元十一年(1274年),又析出復置靈台縣,同時將良原縣併入靈台縣。
平涼府轄平涼(原潘原縣併入平涼)、華亭(原由安化縣改稱的化平縣併入華亭)、崇信3縣。
蒙古太宗二年(1230年),在今莊浪縣境設莊浪路,其轄境位於鞏昌府轄區原通邊、威戎屬地,不領州縣,隸屬於甘肅行中書省。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改屬陝西省。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涇州為直隸州。
大德八年(1304年),莊浪路降為莊浪州。原水洛、治平縣於元初復併入隴乾縣。同年後期又並隴乾於德順州,不久又改德順州為靜寧州,轄原靜邊寨和水洛、治平、隆德3縣,隸屬於陝西行省鞏昌路。
明初,仍襲元行省制。
洪武二年(1369年),始置陝西等處行中書省。
洪武三年(1370年),省涇川縣入涇州。
洪武八年(1375年),降莊浪州為縣,屬靜寧州。
洪武九年(1376年),廢省設承宣布政使司,平涼府屬陝西布政使司,同年降原州(今鎮原)、開成州(今固原)為縣,隸屬於平涼府。
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開成縣為固原州。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平涼府轄3州7縣,即涇州、靜寧州、固原州及平涼、華亭、崇信、鎮原、隆德、靈台(屬涇州)、莊浪縣(屬靜寧州)。
平涼縣城內有明初所置陝西行太僕寺和陝西苑馬寺。另有韓王府。
清初沿明制。
順治三年(1646年),曾置平(平涼)慶(慶陽)兵備道,治平涼,後移治固原。
康熙二年(1663年),易名為平慶道。
康熙三年(1664年),廢陝西行太僕寺和陝西苑馬寺。同年,設陝西左、右布政使司。
康熙六年(1667年),改名為鞏昌布政使司(治今隴西縣城)。
康熙七年(1668年),改稱甘肅布政使司,移治蘭州。
康熙八年(1669年),平涼改屬甘肅。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升涇州為直隸州,領靈台、崇信、鎮原3縣。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將莊浪縣省入隆德縣。平涼府領有固原、靜寧2州及平涼、華亭、隆德3縣。
鹹豐九年(1859年),改為分巡平慶涇固道,轄平涼、慶陽2府、涇州直隸州和固原州、靜寧州(系“散州”)及平涼、華亭、隆德、崇信、靈台、鎮原6縣(慶陽府所轄縣從略)。
同治八年(1869年),改稱平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
同治十年(1871年),析平涼、固原、華亭、隆德所屬邊地,置化平川直隸廳。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易名為分巡平慶涇固化道,所轄府、州、縣未變。
中華民國
民國二年(1913年),改分巡平慶涇固化道為隴東道,時領17縣,裁府,州皆改為縣,並復置莊浪縣。
民國三年(1914年),改隴東道為涇原道,治平涼,轄平涼、靜寧、隆德、莊浪、涇川、華亭、崇信、靈台、化平、慶陽、鎮原、正寧、寧縣、合水、環縣、固原、海原17縣。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置行政區,次年撤銷,改為省、縣兩級制。
民國二十年(1931年),甘肅省政府厘定一、二、三等縣,平涼、靜寧、涇川、靈台為二等縣,華亭、崇信、莊浪為三等縣。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設平涼行政督察區,轄平涼、涇川、靈台、華亭、崇信、靜寧、莊浪、隆德、化平、固原、海原11縣。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7月,平涼行政督察區改稱第二行政督察區;同時,將靈台縣、涇川縣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治西峰)。
民國三十年(1941年),省政府為實行新縣制,重新調整各縣等級,今地區轄境平涼縣為一等縣,靜寧、涇川為三等縣,靈台為四等縣,華亭、莊浪、崇信為五等縣。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增設西吉縣。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2月,甘肅省政府再次厘定縣等級,平涼仍為一等縣,涇川為二等縣,莊浪、靜寧、靈台為三等民國縣,華亭為四等縣,崇信為五等縣。
1949年7月26日,經中共中央西北局批准,在華池縣悅樂鎮置平涼分區。
1949年8月3日,徙治平涼縣,轄平涼、華亭、靈台、涇川、崇信、靜寧、莊浪、固原、西吉、海原、隆德、化平12縣。
1949年8月6日,靜寧、西吉、海原劃歸定西分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2月,以原平涼縣城區轄境設平涼市,平涼縣另列。
1950年5月25日,靜寧、海原、西吉3縣由定西分區劃歸平涼分區,莊浪縣劃歸天水分區。
1950年10月18日,化平縣改名涇源縣。
1951年4月,平涼分區更名為平涼區。
1953年5月11日,涇源縣改為涇源回族自治區(1955年3月24日改為涇源回族自治縣)。
1953年6月14日,平涼市改為(省)直轄市仍由專署監督領導。
1953年10月29日,西吉、海原、固原從平涼析出另成立甘肅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區(專區級)。
1955年,實行省、縣二級制,改設專區,作為省政府派出機關。
1955年10月10日,慶陽專區併入平涼專區。
1961年11月25日,恢復慶陽專區,原所轄7縣一併從平涼專區析出。
1964年6月5日,平涼市改為平涼縣。
1969年10月1日,改專區為地區。
1983年7月,撤銷平涼縣,恢復平涼市。至此,平涼地區轄平涼、華亭、涇川、靈台、崇信、靜寧、莊浪7縣(市)。
2002年6月,撤銷平涼地區和縣級平涼市,設正地級平涼市和縣級崆峒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平涼縣轄“四鄉,安國、耀武二鎮,瓦亭寨”(《元豐九域志》)。潘原縣轄“二鄉”。
因之。
初,瓦亭寨隨化平縣一併劃歸華亭。
至元七年(1270年),潘原縣併入平涼縣後,全縣轄二鎮、六鄉。
平涼縣轄城南、城西、聖女上、聖女下、由延上、由延下、西名上、西名下、大蘆、小蘆、東橋、西橋、佛堂、草峰、卓村、大岔、小岔、大統、昭陽坊、太平廂、新街廂、儒學廂、稅務廂、湫洛廂等24里。
前期,全縣“編戶二十里"(《古今圖書集成》)。
中華民國
初,縣轄6區(區名無考),區下轄合蘆上,合蘆下、雙橋上、雙橋下、名村上、名村下、南岔上、南岔下、西統上、西統下、聖化上、聖化下、上佛上、上佛下、西延上、西延下、義由蛟龍、歸化、來仁、更名、慕德、武安、崆峒、平陽等25里。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全縣共編5個區。第一區轄東十里舖至西門外;第二區轄四十里舖及南部山區;第三區轄白水、花所;第四區轄草峰、什字、梨花;第五區轄安國崆峒。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元月,全縣開始編保。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底,查編聯保。撤銷區建置,改設鄉、鎮。全縣轄高平鎮、政和鄉、白水鄉、綏定鄉、安國鄉。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7月,又復改鄉鎮為4個區.第一區轄城區、四十里舖及南部山區;第二區轄酈峴、白水、花所;第三區轄安國、崆峒;第四區轄盤龍、什字、梨花安定。區下設聯保。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全縣設6個區,轄51個聯保,下編236個保。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0月,組織人力對全縣進行了編戶整理。整理後,縣轄區及各區所轄區域依舊。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實行新縣制。
民國三十年(1941年)底,全縣撤銷區、聯保行政建置,劃分4個指導區,編設16個鄉、鎮。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全縣轄16個鄉、鎮,140個保。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5年10月10日,平涼專區轄平涼市及平涼、華亭、涇川、靈台、崇信、靜寧、隆德、涇源、慶陽、鎮原、寧縣、正寧、合水、環縣、華池16個縣(市)。
1956年1月,莊浪縣劃歸平涼專區。
1958年3月,隆德、涇源縣劃歸寧夏回族自治區。
1958年4月4日,崇信縣併入華亭縣。
1958年12月20日,莊浪縣併入靜寧縣,靈台縣併入涇川縣;撤華亭縣,其境分別劃屬平涼市和涇川縣,平涼縣併入平涼市。
1961年12月15日,恢復華亭、靈台、莊浪和崇信縣建制。
2002年6月,撤銷縣級平涼市,設縣級崆峒區。
2018年8月,經報請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華亭縣,設立縣級華亭市,以原華亭縣的行政區域為華亭市的行政區域,華亭市人民政府駐東華鎮東大街529號。華亭市由省直轄,平涼市代管。

區劃現狀

截至2023年6月,平涼市轄1個區、5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平涼市人民政府駐崆峒區西大街141號。
平涼市區劃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崆峒區
崆峒區在歷史上為絲綢古道西進北上甘涼的第一座關隘重鎮。亦為陝甘寧三省(區)交通要塞和隴東傳統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碼頭”之稱。總面積1808.84平方千米,轄3街道7鎮10鄉1景區:東關街道、中街街道、西郊街道、崆峒鎮、白水鎮、四十里舖鎮、草峰鎮、安國鎮、柳湖鎮、花所鎮、索羅鄉、香蓮鄉、西陽鄉、大秦鄉、白廟鄉、寨河鄉、大寨鄉、上楊鄉、麻武鄉、峽門鄉、平涼崆峒山大景區管理委員會。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涇川縣
涇川縣因地處涇河川腹地而得名,居絲綢古道要衝,為華夏文明腹地,自古以來是西出長安通往西域的第一重鎮,也是東越隴山進入京都的關隴咽喉。早在4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建郡置縣歷時2100多年,以西王母文化、佛教文化、生態文化為代表的特色地域文化獨具特色。先後獲“甘肅省實現綠化第一縣”、“全國水土保持先進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縣”、“全國綠化模範縣”等稱號。總面積1409.3平方千米,轄1街道11鎮3鄉:城市社區街道、城關鎮、玉都鎮、高平鎮、荔堡鎮、王村鎮、窯店鎮、飛雲鎮、豐臺鎮、黨原鎮、汭豐鎮、太平鎮、羅漢洞鄉、涇明鄉、紅河鄉。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靈台縣
靈台縣歷史悠久,珍貴文物藏品數量之多之精居甘肅省基層博物館之首,商周青銅器被譽為“中華之最”。是中華民族發祥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絲綢之路的支道之一。世界針灸醫學鼻祖、晉代醫學家皇甫謐就出生在這裡。總面積2038平方千米,轄1地區9鎮4鄉1農場:城市社區管理委員會地區、中台鎮、邵寨鎮、獨店鎮、什字鎮、朝那鎮、西屯鎮、上良鎮、百里鎮、蒲窩鎮、新開鄉、梁原鄉、龍門鄉、星火鄉、萬寶川農場。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崇信縣
崇信縣境內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龍泉寺、省級風景名勝區五龍山、省級森林公園唐帽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武康王廟,有仰韶、齊家等文化遺址多處,旅遊景點多,文化底蘊厚。總面積850平方千米,轄1街道4鎮2鄉:城市社區管理委員會街道、錦屏鎮、新窯鎮、柏樹鎮、黃寨鎮、黃花鄉、木林鄉。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莊浪縣
莊浪縣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為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境內發現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400多處,歷代文物6800多件。莊浪曾發生過秦始皇西巡雞頭道、馬稷驕兵失街亭、劉滬傾命修洛城等許多重要歷史事件,湧現出了十六國時後涼的建立者呂光,抗擊西夏的名將郭成、劉滬,與岳飛齊名的抗金民族英雄吳玠、吳璘等著名人物。總面積1553平方千米,轄1街道15鎮3鄉:水洛街道、水洛鎮、南湖鎮、朱店鎮、萬泉鎮、韓店鎮、臥龍鎮、陽川鎮、盤安鎮、大莊鎮、通化鎮、永寧鎮、良邑鎮、岳堡鎮、柳梁鎮、南坪鎮、楊河鄉、趙墩鄉、鄭河鄉。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靜寧縣
靜寧縣是人文始祖伏羲誕生地,建郡置縣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長徵到達靜寧,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等中央領導曾在界石鋪宿營,策應完成了三大主力的勝利會師。總面積2193.9平方千米,轄1街道17鎮7鄉:城區街道、城關鎮、八里鎮、古城鎮、威戎鎮、仁大鎮、李店鎮、甘溝鎮、界石鋪鎮、曹務鎮、雷大鎮、細巷鎮、城川鎮、四河鎮、治平鎮、紅寺鎮、雙峴鎮、原安鎮、司橋鄉、余灣鄉、賈河鄉、深溝鄉、新店鄉、三合鄉、靈芝鄉。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華亭市
華亭市歷史悠久,北魏普泰二年(532年)立華亭鎮,因皇甫麓有華尖山亭而得名。隋大業元年(605年)置華亭縣。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環境優美,人文古蹟甚多。古人類遺址、古墓葬群、石窟石雕、古城堡遺址、名勝景地和古動物化石點達106處之多,館藏珍貴文物30餘件。總面積1183平方千米,轄1街道7鎮3鄉:東華街道、東華鎮、安口鎮、西華鎮、馬峽鎮、策底鎮、上關鎮、河西鎮、神峪鄉、山寨鄉、硯峽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平涼市位於甘肅省東部,陝、甘、寧三省(區)交匯處,橫跨隴山(關山),東鄰陝西鹹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陝西寶雞和甘肅天水,北與寧夏固原、甘肅慶陽毗鄰。介於北緯34°54'—35°46',東經105°20'—107°51'之間,總面積1.1萬平方千米。
平涼市人民政府

地質構造

平涼市位於祁呂賀“山"字型構造的脊柱——賀蘭褶帶以東,鄂爾多斯地台西緣南北脊樑的南段,即太統山至大台子復背斜段。
太統山至大台子復背斜
是由一系列走向為南北或北偏西的褶軸和沖斷面組成,有許多走向北東東或北東向的張性或張扭性斷層把褶軸、沖斷面切斷,構成復背斜核部的震旦系矽質灰岩、白雲岩和寒武系石英砂岩、灰岩及奧陶系塊狀灰岩、鈣質頁岩等,組成太統山、大台子構造的主體及本區山地的主峰。
大台子背斜
軸向330°,北起二、三道溝,南東止於小灣子南,長達8千米。軸線在山口子大莊附近向北東突出,呈“弓”形。軸心部分為震旦系,翼部由寒武系、奧陶系組成。兩翼平緩,傾角僅23°至35°,平行褶軸的仰沖斷層發育;東翼陡,傾角約65°左右,局部具倒轉現象,東翼壓性或壓扭性斷層發育,如大台子鐵礦仰沖斷層,北起山口子大莊東,向東延至東台窩附近,微呈反“S”形分布,全長約5千米,沖斷面傾向西,使震旦地層向東沖覆於寒武紀和二迭紀地層之上。
太統山背斜
北端從安國鎮南開始,經銀洞官莊延至甘溝窯一帶,長達20多千米,由兩個背斜、一個向斜所構成的複式背斜。核部由奧陶系塊狀灰岩組成,二迭系含煤岩系明顯地不整合其上,但從含煤岩系總體發布上看,與下伏岩層褶軸走向吻合。背斜兩翼不對稱,北東翼陡,傾角達50°局部有倒轉現象;南西翼較緩,傾角在30°以內。兩翼壓性或壓扭性斷層發育,如太統山西仰沖斷層,此斷層發生於奧陶紀和二迭紀地層中,沖斷面走向平行褶軸,總方向呈北西至南東向,西北端距韓家溝約3千米,向南在華家溝附近被淹沒,全長約15至20千米。沖斷面傾向南西,向北東方向仰沖。
崆峒山復向斜
從地貌上看,屬賀蘭褶帶與鄂爾多斯地台西緣南北脊樑南端這兩個正向構造相同的相對凹陷地區。其中分布著褶軸北北西或北西向的三迭系砂礫岩,於宋莊南策底坡及鄰縣華亭、安口等地見有侏羅系碎屑岩及含煤層系,這些地層褶軸展布方向與下伏岩層褶軸基本一致。如宋莊向斜,主要由三迭系砂礫岩組成,軸向近南北,但向北漸變為北北西,並向北北西傾沒。兩翼對稱,岩層傾向一般為46°至54°。在新店和崆峒北西一帶,廣泛出露白堊紀地層,構造走向線多呈北西向,岩層傾角較緩,一般在30°以下,局部在斷層附近達40°至50°,為三迭系、侏羅系等均呈明角度不整合。白堊紀地層褶軸與三迭紀、侏羅紀地層褶軸呈斜交。
據物探資料證實,太統山至大台子一帶為一南北向重力高帶,磁力變化弱,其異常均呈近南北向分布,這說明市境基底岩系應屬前震旦系。從地形上看,南北脊樑北段較本區南段、太統山至大台子一帶高,在地質歷史發展過程中,經長期風化剝蝕後,古老岩系易於山露。

地形地貌

平涼市受六盤山、隴山、華家嶺等山脈隆起的影響,形成東部黃土高原溝壑地貌、中南部中山山脈地貌、西部梁峁丘陵溝壑地貌三大地貌單元。

氣候特徵

平涼市屬半乾旱、半濕潤的大陸性氣候。在全省氣候區劃中,屬於涇渭河冷溫帶亞濕潤區。在農業氣候區劃中,屬於隴東溫和半濕潤農業氣候區。
根據氣象上通常把氣候平均溫度大於22℃定為夏季,小於10℃定為冬季,10至22℃以下為春、秋季的標準劃分。春、夏季106天,秋季為77天,冬季為182天。又根據物候反映和農事活動劃分四季,則把0℃以上至15℃以下定為春季,15℃以上定為夏季,15℃以下至0℃以上定為秋季,0℃以下定為冬季。四季按此標準劃分,平涼市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
平涼市氣候總的特點是南濕、北乾、東暖、西涼。由於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響,氣候的垂直差異明顯。一般規律是:海拔每升高100米,生長季縮短5天,大於10℃的積溫減少107℃,無霜期減少3.1天。
平涼市年平均降水量511.2毫米。各季降水量分布很不均勻,冬春雨少,6月下旬進入雨季,至10月上旬左右結束。主要降水集中在7、8、9三個月。降水的年際變化也很大,1964年降水量最多,達744.5毫米,1942年最少,只有249.9毫米,每隔3至10年就出現一個枯水年(降水量小於400毫米)。枯水年過後一般都緊接一個豐水年(降水量為600毫米)。由於隴山余脈的地形影響,降水的區域分布比較明顯,但總的趨勢是由西南向西北遞減,西南部山區年平均降水量可達600毫米以上,西北部的安國、大秦、西陽一帶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涇河川區及北部塬區降水量在550毫米左右。
平涼市全年大部分時間受高空西風環流影響,平均風速2.16米/秒(2級),多年平均出現最大風速17米/秒(8級)9次,年內最多25次。秋冬季為西北風,春夏季多為東南風或東風。全年出現風向較多的有東、東東南、東南,西、西西北、西北,形成一個明顯的與川道走向一致的地形風。

水系水文

涇河與主要支流市境地段屬涇河中上游,在八里橋以上分南北兩源。南源是涇河的主幹,在廟底村以上又分為前峽、後峽兩支。前峽一支發源於涇源縣和莊浪縣交界的湫頭山北麓,是涇河的源頭,於大陰山附近流入市境;後峽—支發源於涇源縣瓦窯溝,經嚴川子流入市境。北源又叫頡河,發源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刺溝門西的六盤山區,在蒿店以東進入市境,至八里橋與南源匯合。
涇河橫貫全境,長75千米,在廟川一帶為峽谷地段,河谷深切。至廟川以下,河谷驟然開闊,最窄處有1.5千米,最寬處達3.5千米。至花所以下又變窄。河床坡降八里橋以西約9%,八里橋以東約為5—6%。
涇河雖屬常年河流,但受降水季節影響,逕流變化較大。據八里橋水文站1974至1979年資料,匯集有南北兩源的水流,集水面積1305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5.6立方米/秒(年徑流量為1.767億立方米),各年的變化幅度很大,如1974年年徑流量為0.883億立方米,1976年年徑流量為2.924億立方米。徑流模數為4.29升/秒平方千米。
涇河徑流量在年內分配極不平衡,8、9、10三個月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54.7%。河流的洪峰量最大達404立方米/秒(1978年7月18日),而主要農作物小麥需要灌溉的4、5、6三個月的徑流量僅占全年的11.4%。1979年旱期時還出現過短暫的斷流現象。
涇河輸沙量1975年為95.7萬噸,1976年為206萬噸。侵蝕模數分別為33噸/年,平方千米和1579噸/年,平方千米。平均輸沙率為47.7公斤/秒,一日最大斷面含沙量達715公斤/立方米(1976年6月4日)。
涇河在境內共有大、小支溝154條,其中北側支溝80條,有常流水的40條;南側支溝74條,有常流水的40條。兩側總計常流量1.05立方米/秒左右。

植被條件

平涼市屬溫帶南部草原亞地帶的黃土高塬東部草塬區。
天然喬木林植被·松櫟混交林
僅分布於崆峒山,海拔1600至2123米,樹種以遼東櫟為主,華山松多見於陡崖峭壁之上,呈零星分布。材積生長率9.31%,林相較整齊。
遼東櫟林
分布於南部海拔1600至2200米的山地,多在陰坡、半陰坡呈小塊狀分布,面積占天然喬木林面積的50.4%,樹種蓄積量占50.8%,是主要的用材林和水源涵養林。
山楊林
是僅次於遼東櫟林的森林群落,分布遍及整個西南天然林區,生長在海拔1600至2000米處。
灌木植被·沙棘灌叢
遍及整個天然林區,覆蓋度30一60%。
山桃灌叢
分布於低山陽坡、半陽坡地帶,生長在海拔1500至1700米處,群落覆蓋度40一80%,灌木層高1至2米。
黃花柳灌叢
分布於溝谷地帶,與其它灌木混生。溝谷純林常見沿集水線方向呈帶狀分布,覆蓋達90%。
草地植被
主要分布於黃土丘陵溝壑地帶的陰坡、半陰坡和南部山區一線,分布坡度在25°以上,總面積53.25萬畝。具有代表性的草原優勢成分是長芒草、牡羊草、蒿類等。南部山區常與胡支子等花木混生。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俯瞰平涼市區

自然資源

水資源

2023年,全年全市水資源總量4.91億立方米。年末全市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0.84億立方米,比上年末下降11.6%。全年總用水量2.56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8.8%。其中,生活用水量6229萬立方米,下降2.6%;工業用水量3616萬立方米,下降9.2%;農業用水量1.49億立方米,下降12.3%;生態用水量852萬立方米,增長24.6%。

土地資源

截至2019年末,平涼市主要地類數據如下:
(一)耕地348131.56公頃(522.20萬畝)
其中,水澆地15422.63公頃(23.14萬畝),占4.43%;旱地332708.93公頃(499.06萬畝),占95.57%。靜寧縣耕地面積較大,占全市耕地的24.86%。
位於2度以下坡度(含2度)的耕地57863.83公頃(86.80萬畝),占全市耕地的16.62%;位於2—6度坡度(含6度)的耕地33398.6公頃(50.10萬畝),占9.59%;位於6—15度坡度(含15度)的耕地107874.12公頃(161.81萬畝),占30.99%;位於15—25度坡度(含25度)的耕地134656.23公頃(201.98萬畝),占38.68%;位於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14338.78公頃(21.51萬畝),占4.12%。
(二)種植園用地71483.49公頃(107.23萬畝)
其中,果園69628.82公頃(104.45萬畝),占97.41%;其他園地1854.67公頃(2.78萬畝),占2.59%。靜寧縣園地面積較大,占全市園地的44.01%。
(三)林地466687.66公頃(700.03萬畝)
其中,喬木林地305166.14公頃(457.75萬畝),占65.39%;灌木林地49536.09公頃(74.30萬畝),占10.61%;其他林地111985.43公頃(167.98萬畝),占24.00%。靈台縣林地面積較大,占全市林地的22.82%。
(四)草地68572.19公頃(102.86萬畝)
其中,天然牧草地9414.79公頃(14.12萬畝),占13.73%;人工牧草地89.56公頃(0.14萬畝),占0.13%;其他草地59067.84公頃(88.60萬畝),占86.14%。草地主要分布在靈台縣,占全市草地的30.03%。
(五)濕地5810.19公頃(8.72萬畝)
濕地是“三調”新增的一級地類。其中,全市濕地中只涉及內陸灘涂一種地類。濕地主要分布在涇川縣,占全市濕地的21.99%。
(六)城鎮村及工礦用地73464.08公頃(110.20萬畝)
其中,城市用地3541.32公頃(5.31萬畝),占4.82%;建制鎮用地4890.06公頃(7.34萬畝),占6.66%;村莊用地63357.07公頃(95.04萬畝),占86.24%;採礦用地1394.36公頃(2.09萬畝),占1.90%;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281.27公頃(0.42萬畝),占0.38%。
(七)交通運輸用地18856.87公頃(28.29萬畝)
其中,鐵路用地616.36公頃(0.92萬畝),占3.27%;公路用地5007.55公頃(7.51萬畝),占26.55%;農村道路13229.8公頃(19.85萬畝),占70.16%;管道運輸用地3.16公頃(0.01萬畝),占0.02%。
(八)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5462.72公頃(8.19萬畝)
其中,河流水面3013.18公頃(4.52萬畝),占55.16%;水庫水面1009.44公頃(1.51萬畝),占18.48%;坑塘水面425.56公頃(0.64萬畝),占7.79%;溝渠218.23公頃(0.33萬畝),占3.99%;水工建築用地796.31公頃(1.19萬畝),占14.58%。靜寧縣水域面積較大,占全市水域的27.46%。

生物資源

平涼市境內植物種類共51科84屬254種,野生動物31種。中藥材主要有黨參、黃芪、甘草、大黃、貝母、冬花等150多種。

礦產資源

平涼市境內已探明的有煤、鐵、石灰岩以及石油、鋁、磷、油頁岩、黃鐵礦、石英砂、白雲岩、耐火、粘土等11種。

人口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78.58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6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5.89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8.09 %,比上年末提高1.3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1.37萬人,出生率為7.59‰;死亡人口1.83萬人,死亡率為10.1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2.54‰。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平涼市常住人口(2017—2022年)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

政治

平涼市領導(截至2024年1月)
市委
市委書記:王旭
副書記:白振海、王琳璽
市人大
市人大主任:馬琦
副主任:徐毅、白玉、趙小林、張弘、王宏林
市政府
市長:白振海
常務副市長:胡雄韜
副市長:劉國軍、陶衛方、丁富強、寇正德、楊恭、張拴會
市政協
市政協主席:宋全科
副主席:辛少波、郭宏、王廷佐、李志恩、曹敬宗、龔衛兵、陳玉梅、馬繼軍

經濟

綜述

2023年,平涼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68.5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3.98億元,增長6.0%;第二產業增加值190.98億元,增長2.9%;第三產業增加值313.60億元,增長6.6%。
固定資產投資
2023年,平涼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下降6.2%,降幅連續兩月收窄,較1—10月、1—11月分別收窄3.7、2.3個百分點。分領域看,製造業投資增長17.8%;受天平、莊靜等高速公路竣工通車影響,基礎設施投資下降32.9%;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27.7%,商品房銷售面積下降28.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同比下降0.9%;第二產業投資(全部為工業投資)增長61.0%,工業項目投資連續四個季度保持58%以上的增速;第三產業投資下降26.6%。除房地產開發投資,項目民間投資同比增長34.9%。
財稅收支
2023年,平涼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34億元,同口徑增長12.3%。其中,稅收收入23.75億元,同比增長12.9%;非稅收入13.58億元,下降31.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73.97億元,增長5.3%。
人民生活
2023年,平涼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956元,比上年增長6.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03元,比上年增長8.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為2.96:1,比上年同期縮小0.05。
2023年,平涼市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0.5%,八大類商品及服務價格“四漲四降”。其中,食品菸酒價格同比上漲0.9%,教育文化娛樂價格上漲1.7%,醫療保健價格上漲2.6%,其他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3.4%;衣著價格下降0.3%,居住價格下降0.1%,生活用品及服務價格下降0.2%,交通通信價格下降1.7%。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平涼市地區生產總值(2017—2022年)變化
參考資料來源

第一產業

農業
2023年,平涼市糧食播種面積435.13萬畝,同比增加3.81萬畝,增長0.9%。糧食產量達到116.77萬噸,同比增加1.14萬噸,增長1.0%。其中:夏糧產量31.92萬噸,下降4.8%;秋糧產量84.84萬噸,增長3.4%。園林水果產量207.97萬噸,增長8.8%。蔬菜種植面積48.82萬畝,增長8.2%;蔬菜產量79.03萬噸,增長9.2%。
畜牧業
2023年,平涼市牛存欄59.02萬頭,增長5.0%;牛出欄44.11萬頭,增長6.5%。
生產條件
2023年,全年全市農村用電量5.3億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2.56%。農用化肥施用量(折純)9.02萬噸,下降1.66%。

第二產業

工業
2023年,平涼市規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0.6%。分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長0.7%,製造業增長14.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下降10.7%。2023年,平涼市原煤產量2335.88萬噸,增長1.3%;水泥產量340.14萬噸,增長11.1%;鐵合金產量37357噸,增長43.8%;發電量186.89億千瓦時,下降8.0%;甲醇產量56.10萬噸,下降1.9%。2023年,平涼市規模以上工業21個行業中有13個行業增加值同比正增長,完成增加值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83.3%。8個行業兩位數以上增長,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139.8%,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53.8%,金屬製品業增長34.0%,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1.0%,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9.1%。
建築業
2023年,全年全市建築業增加值38.04億元,比上年增長0.4%。年末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193個,比上年末增加15個。

第三產業

服務業
2023年,平涼市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6%。其中,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3.7%、17.0%、9.8%和7.0%。1—11月,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24.21億元,同比增長14.1%。
國內貿易
2023年,平涼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5.22億元,比上年增長9.1%。從經營單位所在地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92.62億元,增長8.6%。鄉村消費品零售額22.61億元,增長14.4%,鄉村增速高於城鎮5.8個百分點。從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198.15億元,增長8.2%;餐飲收入17.08億元,增長21.2%。
對外經濟
2023年,平涼市進出口總值2.83億元,比上年增長32.5%。其中,出口總值2.81億元,增長32.0%;進口總值0.02億元,增長136.8%。
招商引資
2022年,平涼市實施招商引資項目303項,到位資金259.16億元,比上年增長30.72%。其中,實施省外招商引資項目220項,到位資金225.00億元,增長67.44%。
房地產業
2023年,全年實施招商引資項目501項,到位資金414.72億元,比上年增長60.0%。其中,實施省外招商引資項目462項,到位資金398.21億元,增長77.0%。
郵電通信
2023年,全年郵政業務總量34.51億元,比上年增長20.7%。郵政寄遞服務業務量4532.21萬件,增長8.0%。其中,郵政函件業務7.76萬件,包裹業務1.0萬件。快遞業務量1539.79萬件,增長35.8%;快遞業務收入2.23億元,增長25.6%。全年電信業務總量17.27億元,增長18.3%。年末電話用戶217.68萬戶,其中固定電話用戶21.78萬戶,行動電話用戶195.90萬戶,4G行動電話用戶92.70萬戶。年末網際網路寬頻接入用戶168.62萬戶,其中移動寬頻用戶137.08萬戶。全年移動網際網路用戶接入流量2.66億GB,比上年下降18.4%。
旅遊業
2023年,全年接待國內遊客3900.1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4.0%。國內旅遊收入190.47億元,增長25.0%。
金融業
截至2023年末,平涼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393.57億元,同比增長11.2%;各項貸款餘額929.44億元,增長11.5%。
保險業
2023年,全年全市保費收入26.45億元,比上年增長0.3%。其中,財險收入8.96億元,增長8.1%;壽險收入13.44億元,下降1.4%;健康險收入3.53億元,下降9.4%;意外傷害險收入0.51億元,下降9.1%。全年賠付額11.28億元,增長21.8%。其中,財險賠款5.96億元,增長6.1%;壽險賠款2.80億元,增長55.9%;健康險賠款2.53億元,增長37.7%;意外傷害險賠款0.16億元,增長17.9%。

交通運輸

交通

公路
截至2020年6月底,平涼市共有各類公路10108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82千米,一級公路10千米,二級公路661千米,三級公路923千米,四級公路5720千米,等外公路2612千米。
截至2020年6月30日,G8513平涼至綿陽高速公路平涼(華亭)至天水段(平天高速公路)累計完成投資97.75億元;G85彭陽至平涼至大橋村高速公路累計完成投資88.52億元;S25靜寧至莊浪高速公路累計完成投資57.60億元;S11華亭至涇源高速公路累計完成投資12.04億元;G312線鳳翔路口至平涼東段改建工程累計完成投資5.56億元;S28靈台至華亭高速公路一期工程累計完成投資7.08億元。
高速公路
福銀高速公路平定高速、西長鳳高速、福銀高速、平天高速公路(規劃建設)、平寶高速及連線線(規劃建設)
鐵路
寶中鐵路天平鐵路西平鐵路
航空
平涼機場性質為新建軍民合用機場,按軍用二級永備機場、民航4C級標準建設,近期(2025年)規劃機場跑道長2800米、寬45米,設定等長、寬23米的平行滑行道,跑滑間距176米,航站樓面積10000平方米,設定5個C類飛機民航站坪,估算投資8.1億元(不含征地拆遷14億元)。
2020年5月14日,西部戰區空軍與甘肅省人民政府簽訂《甘肅省人民政府投資遷建空軍平涼機場的框架協定》。

運輸

2023年,全年客運量1112.0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43.8%;客運周轉量10.76億人公里,增長88.0%;貨運量614.89萬噸,下降0.04%;貨運周轉量3.15億噸公里,增長11.3%。
2023年,年末全市民用汽車保有量29.45萬輛,比上年末增長2.7%,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27.05萬輛,增長3.2%。民用轎車保有量14.47萬輛,增長3.3%,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13.94萬輛,增長3.3%。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23年,全市爭取國家和省上科技項目63項,資金661萬元。其中,國家項目1項,落實資金138萬元,省列項目62項,落實資金523萬元。安排實施市列科技項目97項,經費739萬元。全年登記市級科技成果90項,增長119.5%。專利授權量973件,比上年下降6.2%;發明專利授權量43件,增長43.3%;有效發明專利168件,增長34.4%。全年共簽訂技術契約605項,技術契約成交金額19.63億元,比上年增長66.2%。
截至2023年末,全市氣象雷達觀測站點1個,衛星雲圖接收站點1個。

教育事業

截至2023年末,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1505所。其中,幼稚園764所,特教學校4所,國小561所,國中107所,九年制學校31所,完全中學13所,中等職業學校8所,獨立高中15所,普通高校2所。
2023年,全年全市普通高校招生5964人,在校生19403人,畢業生5540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5522人,在校生18077人,畢業生6114人。普通高中招生14594人,在校生43305人,畢業生13992人。國中招生25687人,在校生75959人,畢業生23131人。各類學校在校學生36.21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5.40%,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8.1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5.68%。
平涼市境內高校

文化事業

截至2022年末,全市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8個,公共圖書館9個,博物館7個。全市有廣播電台8座,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幹線網路總長8500公里,廣播電視衛星收轉站10座。年末全市廣播綜合覆蓋率99.29%,電視綜合覆蓋率98.61%。有線電視用戶5.47萬戶。

體育事業

截至2023年末,年末全市共有體育場地9768個,體育場地面積461.31萬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5平方米。全市運動員參加省級以上各類賽事獲得獎牌78枚,其中金牌21枚,銀牌28枚,銅牌29枚。

醫療衛生

截至2023年末,年末全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包括村衛生室、診所)2274個。其中,醫院、衛生院15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2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466個,婦幼保健院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個,衛生監督所8個,鄉鎮衛生院102個。衛生技術人員18072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6908人,註冊護士7912人。醫院衛生技術人員10914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技術人員829人,診所(衛生所、醫務室)技術人員684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技術人員342人,衛生監督所技術人員57人,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3892人。醫院、衛生院實有床位1.73萬張,全年總診療865.3萬人次,出院人數54.87萬人。

社會保障

截止2023年末,全市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24.2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092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26.76萬人,減少20847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98.77萬人,減少31153人。其中,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20.14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78.63萬人。全年資助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58.23萬人,醫療救助102.26萬人次。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3.17萬人,增加6770人。年末全市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1627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7.58萬人,增加8043人,其中參加工傷保險的農民工2.72萬人,減少4083人。參加生育保險14.80萬人,增加8024人。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59.83億元,各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支出60.74億元。
截止2023年末,全市共有2.41萬城鎮居民和13.30萬農村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7904人享受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全年臨時救助12.8萬人次。國家撫恤、補助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1.54萬人。
截止2023年末,全市共有社會福利院9個,床位894張,在院供養人數581人。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2582個,其中社會服務中心111個,社區服務站1541個,社區養老機構和設施32個,社區互助型養老設施898個。

基礎建設

2023年,全年農房抗震設防改造828戶。

環境保護

2023年,全年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326天,達標率為89.3%。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27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3.6%。大氣環境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為58微克/立方米,下降3.3%。二氧化硫(SO2)年均濃度為8微克/立方米,比去年增長14.3%。二氧化氮(NO2)年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下降6.3%。全市地表水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其中水洛河、葫蘆河全年水質綜合評價達到國家Ⅲ類水質標準要求,涇河、汭河、達溪河全年水質綜合評價達到國家Ⅱ類水質標準要求。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達標率100%。區域環境噪聲晝間52.0分貝,夜間43.8分貝,交通幹線噪聲平均值晝間63.9分貝,夜間59.2分貝。

安全生產

2023年,全年共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18起,比上年下降5.3%;死亡16人,下降5.9%。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0.024人,下降7.7%。煤礦百萬噸死亡人數0.043人,下降50.8%。全年發生道路交通事故8起,下降11.1%;死亡6人,下降14.3%;受傷5人,下降28.6%;直接經濟損失53.88萬元,增長641.1%。

歷史文化

綜述

平涼市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深厚的文化積澱與現代文明的有機結合,形成了多元、厚重、包容、開放的區域文化特色。
早在3000多年前,周朝先祖就在涇河流域創造了比較先進的農耕文化。公元376年,前秦前涼,置平涼郡,取“平定涼國”之意,平涼之名始見於史冊。
歷史上曾孕育出針灸醫學鼻祖皇甫謐、唐代著名宰相牛僧儒南宋抗金名將吳玠、吳璘,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趙時春等人物。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崆峒武術
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紀伏羲文化西王母遠古文化、皇甫謐醫學文化獨具魅力,出土的佛舍利金銀棺、西周青銅器和南宋貨幣銀盒子等文物,被譽為“中華之最”。崆峒武術等10多項民俗民間文化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文物古蹟

截至2022年,平涼市有各級各類野外文物點2262處,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轄區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性質主要由仰韶文化和齊家文化兩部分構成,其中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遍布隴山兩麓和涇河流域;馬家窯類型、半坡類型遍布平涼西部;齊家文化、常山下層文化在涇、渭河流域分布廣泛。位於平涼市西20千米處的安國東溝遺址,是寺窪文化安國式的重要發現地,在中國考古學上占有重要地位。平涼市有國有博物館7家,館藏文物總量22985件(實際數量47584件),其中一級文物224件。靈台的西周銅器、靜寧的史前玉器、華亭的石刻造像、涇川的佛教文物以及各市縣區的歷代陶瓷都各具特色。出土的佛舍利金銀棺、西周青銅器和南宋貨幣銀盒子等文物,被譽為“中華之最”。特別是涇川縣近50年間相繼3次出土佛舍利,在全國絕無僅有,被譽為“華夏佛寶聖地”“世界佛舍利供養地”。
平涼市境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名稱
批次
類型
地址
南石窟寺
第三批
石窟寺及石刻
涇川縣溫泉開發區蔣家村
武康王廟
第五批
古建築
崇信縣城東街
延恩寺塔
第六批
古建築
崆峒區東寶塔樑上
雲崖寺和陳家洞石窟
第六批
石窟寺及石刻
莊浪縣韓店鄉黃草村東南2.7千米
王母宮石窟
第六批
石窟寺及石刻
涇川縣西回山腳下
牛角溝遺址
第七批
古遺址
涇川縣白家村東莊社牛角溝涇河北岸
西山遺址
第七批
古遺址
靈台縣中台鎮許家溝村唐家河社西側
橋村遺址
第七批
古遺址
靈台縣西屯鄉北莊村橋村社一帶
成紀故城遺址
第七批
古遺址
靜寧縣治平鄉劉河村、李店鎮五方河村、王溝村交界處
崆峒山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群
第七批
古建築
崆峒區崆峒山
石拱寺石窟
第七批
石窟寺及石刻
華亭市上關鄉半川村石拱寺社
靜寧文廟
第八批
古建築
靜寧縣靜寧一中校園內

非遺保護

平涼市有涇川西王母信俗、華亭曲子戲、莊浪高抬3個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皇甫謐針灸術、崆峒派武術、平涼剪紙等29個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平涼民歌等170個市級非遺保護項目;泥塑、麵塑等428個縣級非遺保護項目。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8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78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878人。建成崆峒文武學校、崆峒笑談、皇甫謐針灸術、安口窯陶瓷等非遺項目保護基地、傳習所28個,基本構建了“非遺項目—傳承人—傳承基地”的非遺保護框架。

成紀文化

靜寧是中國史籍中記載的古成紀所在地,是“人文初祖”伏羲的降生地,也是“華夏民族”、“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這塊土地上,養育出了李廣、隗囂、吳玠、吳璘、劉錡等眾多英雄人物。
《史記》載,漢文帝十五年“黃龍見成紀”。《水經注》最早明確記載了成紀縣的地理位置:“瓦亭水南經成紀縣,東歷長離川謂之長離水,右與成紀水合,源導西北當亭川,東流出破石峽,津流遂斷,故瀆東經成紀縣,故帝太羲所生之處也”。這裡的瓦亭水即葫蘆河,成紀水即發源於通渭縣流經靜寧新店、治平、李店、仁大四鄉的治平河,今靜寧治平鄉劉河村東南的故城與酈道元所述的漢成紀縣城位置完全吻合。《舊唐書·地理志》記載:“成紀,漢縣,屬天水郡,舊治小坑川(今靜寧縣治平川),開元二十二年移治敬親川(今秦安縣顯親川)”。大中年後,成紀遷入秦州(天水)。清道光十八年,嚴長宦、張思誠等在撰修《秦安縣誌》中明確提出:“成紀縣治初在今靜寧州西南八十里之治平川,繼在今秦安北三十里之顯親川,最後入於今秦州”。並感嘆道:“不知成紀之在治平,則並大聖人里居而失之矣!”全國著名地理學家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所標西漢、三國時期的成紀縣城,約東經105.35°,北緯35.18°,就在今治平河南岸。復旦大學地理研究所編輯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名辭典》中簡要記述:“(成紀縣)西漢置,治所在今甘肅省靜寧縣西南。”
古成紀遺址現位於治平川劉河村東南一華里處,東西長600米,南北寬560米,總面積33.6萬平方米。近年來,文物考古工作者發現該遺址西北和東北殘存部分城牆,其中文化堆積以秦漢文化層最厚,在塌陷斷面上發現五口深約16米的豎筒狀井,其中四口為漢代,另一口早於漢代。城址內地表上散見無數秦漢時期的建築殘件,如板瓦、筒瓦、瓦當、回紋鋪地磚等。城周圍還出土了大量戰國到秦漢的文物。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資料表明,在大地灣文化時期(前5850—前5400年)已有先民在此定居;到仰韶文化時期(前5000年—前3000年),這裡的原始村落已具相當大的規模;到青銅器時代的齊家文化時期(前2000年左右),這裡已是商品交換和文化中心,並出現了一定的防禦設施如城堡等。為此,作為羲皇故里的成紀古城遺址,1993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崆峒文化

崆峒山位於平涼市崆峒區西11千米處,面積84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123.5米,涇河、胭脂河交匯環抱,古蹟、勝景遍於層巒疊翠之間。歷史上軒轅黃帝、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慕名而西至登臨,自古為宇內名山聖地。古往今來,眾多文人雅士題詠作畫,盛讚崆峒山。雄秀的山水,悠久的歷史孕育並創造出了豐富燦爛的崆峒文化,其中作為特有崆峒文化現象的“崆峒武術”,威峙西陲。
崆峒山名載《爾雅》,形入《山海西經》,古籍中有過“空同”、“空桐”、“雞頭山”、“薄落山”、“牽屯山”等異名,名定“崆峒山”始於唐代。經發掘考古鑑定的崆峒山四處史前齊家文化遺址表明,在距今3600—4000年前(夏代),這裡就有先民勞動、生息和繁衍,逐漸形成了崆峒氏族。他們經歷了艱難曲折的征程,同野獸作過生死搏鬥,學會了製造和使用武器,有過氏族部落之間野蠻和激烈的戰爭,使崆峒武術萌芽於崆峒山原始社會的生產勞動之中,在氏族部落戰爭中已初見端倪。歷史還作證,從周秦、西漢到唐宋,崆峒山地當西北要衝,“雄視三關、控制五原”,兵家必爭,世為用武之地,迄今崆峒山一帶仍留存有關寨城堡和古戰場遺址多處。在古代漫長的歲月里,這裡曾烽火連天,戰事不斷,在長期戰爭環境影響下,為了生存,崆峒先民們由不自覺到自覺地學習、吸收、掌握了那一時期內容樸素實用,招式簡單的攻防格鬥技擊之法,經過戰鬥實踐和經驗總結,脫離了古代軍旅武術,結合古代兵法演變,塑成了以個體為戰的攻防格鬥形式,同時吸收了崆峒山古代哲學思想家廣成子的“抱神以靜”、“陰陽有藏”觀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形成了古代崆峒武術。《爾雅·釋地》載:“空同之人武”;詩人李白詩曰:“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詩人杜甫詩曰:“防身一長劍,將欲倚崆峒。”這些歷史的見證,無不表明崆峒山是中華武術早期的發祥地之一。
崆峒武術源於崆峒山原始社會氏族部落戰爭中,崆峒氏族所掌握的攻防格鬥之法和格鬥技巧,為“居崆峒山石室之中”的廣成子總結並注入“陰陽有藏”觀為其合理核心而創,不斷發展演變而形成的一大武術流派,它是古代崆峒山先民直接創造和繼承的,是古代崆峒山先民智慧的結晶。《莊子·在宥》是一篇記載軒轅黃帝問道於崆峒山廣成子的戰國時代的文獻資料,它詳實記載了五千年前軒轅黃帝求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所傳的“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我守其一,以處其和”的修身習武之道。它不屬於宗教的範疇。它揭示演繹出的是動靜、虛實、開合、剛柔、進退等陰陽變化的互轉互補在崆峒武術理論指導上的內涵體現,強調的是生命的運動和延續,追求的是崆峒武術演練中人與自然的和諧,講究的是身體與精神、精神與自然的協調。故有廣成子“形將自正”、“乃可長生”、“物將自半”的“至道”論語。
廣成子不僅是中國古代早期探索宇宙生成、預測陰陽變化、研究存亡之道、考察人與自然關係的哲學思想家,而且還是一位集崆峒武術之大成的技擊家。《封神演義》是一部以歷史人物演繹的神話小說,拋其神話的一面,他在“殷”和“周”兩個氏族部落戰爭中能征善戰,他擅長“雌雄劍”、“落魂鐘”,善使“番天印”。是廣成子為崆峒武術的形成注入了哲學養料和技擊的內涵。根據中國武術形成的條件理論,殷周前以廣成子“至道論”和“雌雄劍”為代表的崆峒武術已形成並成為崆峒武術成熟的標誌。可以說古代戰爭是崆峒武術萌芽的種子,廣成子的“至道”學說和“雌雄劍”為其形成提供了營養和水份,崆峒山則是他生長壯大的沃土。因此,崆峒武術在歷史上才能走出崆峒,流傳於海內外,歷經千年,經久不衰。所以說,崆峒山是崆峒武術的發源地,廣成子是崆峒武術的創始人。
崆峒山武術是崆峒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在崆峒山歷史的長河中,攝取廣成子“至道”學說思想和老子“自然”之義而產生的崆峒山道教和隋末引入崆峒山的佛教,在崆峒武術的傳承、創新、發展中業績輝煌。隋唐時期,崆峒山道、佛兩教發展較快,都擁有一定的田畝、道觀和寺院,道人、僧人不少。由於崆峒山當時地處邊荒,又是一處重要的軍事戰略重地,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局部戰爭,而遭到殃及的道、佛兩教,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武裝以防不測,保護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因此,崆峒山僧、道士在參禪誦經修行之餘,將武術列入一項不可少的重要活動內容,他們強身藉以習武,練劍弄棒用以防衛,多尚武節,威名遠揚。

商周文化

靈台縣位於甘肅東部,地處涇渭之間,東拱關中,南依千隴,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發祥地。歷史上靈台境內曾建立姞姓密須國,前1057年周文王伐密須且築靈台,縣因此而名。西周初分封姬姓密須,延至密康公時,周共王滅密,發生了“三女喪國”的歷史事件。此後,靈台一直是周王朝的軍事要塞和西屏門戶。
據考古發現,靈台境內遍布周文化遺址,出土了大量珍貴的西周文物。1969年考古發掘的西屯白草坡西周墓共清理“潶伯”、“爰伯”等中小墓葬9座及車馬坑一座,出土了大量有銘文的青銅器和其他文物總計1800餘件。1972年以後,相繼在百里鄉洞山出土46公斤重的甘肅最大西周青銅鼎,蒲窩鄉鄭家窪出土西周早期“光作父戊”銅鼎,什字鎮姚家河出土了“乖叔作”銅鼎,吊街西嶺出土了“呂姜作殷”銅簋,百里鄉寺溝和中台鎮紅崖溝出土了西周中期回首夔紋銅鼎,新集崖灣出土了“並伯作寶尊彝”銅甗以及獨店鎮景村村出土的西周青銅器。這些西周時期的墓葬和一大批西周文物的發現,揭示了周文化在靈台域內的深厚積澱和歷史底蘊。
商周時期發生在靈台地區的重要歷史事件當屬文王伐密築靈台。周人同殷商一樣崇敬祖宗,迷信上天,每遇要事都必先進行卜問,以了解天意,抉擇吉凶,求得祖宗保佑。周天子經常舉行繁瑣的祭祀活動,最主要的是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和嘉禮這“五禮”。為此,周朝還專門設立了最大的祭祀官“太祝”和專門卜筮的官“太卜”,說明占卜和祭祀在周朝的政治生活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周文王討伐密須取勝後,在今靈台縣城舉行了一次隆重的“軍禮”祭祀。為了進行這項祭祀活動,他們驅使密須國的大批奴隸趕造了一座祭壇,稱“靈台”,以祭天慰民,廣播德化。古“靈台”歷經兩次重修,1986年重修後的“靈台”聳高33米,環繞“靈台”兩側的碑林,鑲嵌碑石192方,其中民國政府大員及各省、區軍政要人題碑系民國時期珍貴的歷史遺存,唱和《詩經》,書遵顏柳,洋洋大觀,台有碑襯,碑隨台名,成為隴上名勝。
商周文化是靈台現代文明的源頭,其當時的社會道德規範、物態、人的心態、行為均深刻影響並構築了現代靈台人的精神世界,其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無不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和區域性。靈台人熱情好客,崇尚禮儀,親友造訪,必殷勤招待,酸湯長面是款客常宴。遇婚喪娶葬,必置辦成套有序的佳肴酒宴。“吃”是一種地方風俗,也是一種民族文化意識,靈台的飲食中酸湯長面是周飲食文化的傳承。靈台民間現行的葬禮“三獻禮”堪稱周禮葬儀的活化石。

西王母文化

平涼市涇川縣境內,有一座回山。山“人”字形,正視如“天之柱”,側看則顯西方白虎之相,背依天池,面臨高峰、夸父峰,涇、汭兩河環抱瑤池交匯山前。山腳下,一處是建於北魏永平年間的王母宮石窟,一處是一天門和回屋;回屋山崖上存留著“回中降西王母處”七個大字,字下是一幅巨大的摩崖壁畫。
回山的路呈“之”字形,山腰處有直柱高擎、重檐翹角的二天門。上至山巔,有曉鐘亭、三天門、西王母大殿、玉皇殿、穆王殿、漢武帝殿等風格獨特的古式建築群。西王母大殿是王母宮正殿,坐西向東,高數十米,建築面積650平方米,殿內外51根仿大理石柱上鐫刻著名詩名聯和捐資者大名,二層琉璃瓦殿頂流光溢彩,金碧輝煌。殿廊左右是兩通巨碑,一通是宋陶谷所撰,一通為今日重修王母宮碑記。殿前兩側,兩尊巨大的墨玉石獅昂首欲吼,威武莊嚴。殿中央的龍椅上坐著雍容華貴、端莊典雅、慈祥秀麗的西王母,塑像高達4.6米,白虎侍者與青鳥侍者分立於兩旁,表情莊重。殿內兩側大型壁畫恢宏壯觀,記述了穆王西巡、王母夜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動人傳說。殿前南北兩側是配殿,乃周穆王殿和漢武帝殿,展現出道教建築及中國皇宮建築的布局和規格品位。整個王母宮大殿聚居了西王母的非凡事跡,濃縮了天地生成萬物演化的哲理,展列了中國道教關於天體形成的主體學說。
清光緒七年(1881年)遺存的《共成善果》上記載:涇川回山王母宮始建於西漢元封年間(前107年左右)”,是漢武帝給西王母建造的神廟所在,已有2100多年歷史。回山曾有王母宮、三清樓、玉皇殿、穆王廟、漢武帝廟以及亭台樓閣數百座。可惜,古西王母部族生息的這個地方,毀於清同治三年的戰火之中。據傳西王母姓楊名回,是形成中華民族的遠古祖先,與東王公分別主理造化萬物的陰、陽二氣,回山是她的降生地。現倖存的省級文物《王母宮頌碑》中,記述了古代西王母在回山上會見周穆王、漢武帝的全部細節。除此而外,遺存古人登回山拜謁西王母、稱頌西王母業績的宋碑極豐,晚唐詩人李商隱、宋代以重修岳陽樓著名的滕子京都在這裡留有詩文和碑石。農曆三月二十日,曾是宋朝重修回山王母宮的日子,所以後世沿傳為朝山盛會。如今到了這-天,四方信徒不避風雨路遙,都要到回山朝拜西王母。1991年,台灣同胞通過對史料和遺存考查論證,認定涇川回山是西王母發祥聖地,於是紛紛組團前來朝聖。為了弘揚中華文化和西王母業績,開發大陸西王母旅遊資源,擴大兩岸交流,在台辦、旅遊部門、社會團體及涇川縣“重修王母宮經理會”民間組織等共同努力下,於1992年古歷七月十八日西王母誕辰之時破土動工,開始了對回山王母宮古建築的修復工作。當時,台灣松山慈惠堂西王母信眾在郭葉子女士倡導下,數回大陸尋根朝聖,見王母宮重新修葺,倍感親切鼓舞,回台後遂熱忱為重修工程募捐180萬元,可謂同心助力,共成善果。

風景名勝

平涼市境內有“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區)、王母宮——西王母降生處的回中山(涇川縣)、人文第一祖——伏羲氏誕生地古成紀(靜寧縣)、西周第一台——古靈台(靈台縣)等歷史遺址和西周青銅器(靈台縣)、南宋銀本位貨幣銀合子、佛舍利金銀棺(涇川縣),被譽為“中華之最”。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崆峒山和王母宮、溫泉、柳湖、南石窟寺、龍隱寺、蓮花台、紫荊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雲崖寺,以及明代寶塔、李元諒墓等風景名勝、文物古蹟都是尋根訪古、觀光旅遊、避暑休閒的好去處。
截至2022年末,平涼市共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個,自然保護地15個,國家地質公園1個,省級地質公園2個,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省級森林公園6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
平涼市部分風景名勝
景點名稱
相關簡介
道教第一山,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地質公園,被評為“中國顧客最滿意的十大風景名勝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和全國首批30個“中國旅遊文化示範基地”之一。
西王母文化發祥地、國家重點民俗文化景區。
國家AA級旅遊景區,是中國史籍記載中“治平成紀”所在地,1993年被省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路的重要景點。
古靈台位於甘肅平涼市靈台縣城內,始建於前11世紀商紂時期,是周文王征服了位於今靈台縣百里鎮一帶的密須國後,為祭天昭德、與民同樂所築。
以“人修的龍門洞,天生的蓮花台”而久負盛名,1995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
第一個全國梯田化模範縣,百萬畝梯田成為黃土高原上一道獨特的生態風景線。

地方特產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平涼酒麩子(靈台乾甜醅)
酒香濃郁,入口香甜,品質絕佳。由於它是烘曬而成的,能長久保存而不壞,還便於攜帶,是饋贈親友的佳品,既可乾食,還可加少許開水食用。其製作歷史悠久,在省內外享有盛譽。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平涼毛皮
早在明代,平涼的制裘業已相當興盛,清代至民國期間,境內的皮毛市場被視為西北地區皮毛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皮襖製品可分為兩種。一是以老綿羊皮製成,毛長皮厚,堅固耐寒。二是羔皮製品,皮白而細長,毛端天然圈卷3至5環,美觀輕暖。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地方優良山藥品種,屬薯蕷科薯蕷屬長柱種的變種,雖有五百多年的栽培歷史,但早期因多種原因而未能得到重視。直到20世紀80年代,其營養價值和藥用功效受到專家學者的認可,始定名為平涼山藥。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平涼餄餎面
餄餎”是北方人自創的專有名詞。餄餎面有葷素之分,素的,吃一碗清淡之香,吃麵的原味,喝湯的地道。葷的講究油香。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平涼羊肉泡饃
“不吃羊肉泡,枉把平涼到”。1931年前後,經營這一風味小吃的有西盛樓、馬家館子、春華樓、清和館、聚美村等店鋪。它的主料選肉質肥嫩的料羊,切割後清湯下鍋,煮時不加調料。肉熟後肥白瘦紅,色澤新鮮,湯則清而不渾。吃時多由顧客按己之所好選擇肉塊,掌刀者按量切片入鍋。佐料有香料、油潑辣子、香菜、大蒜或糖蒜等。味道清香不膩,鮮美不膻,方便可口,是一種極富營養的美食。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平涼鍋盔
鍋盔是一種獨具特色的麵食,形狀為圓形,厚度大約10幾厘米,主要原料為小麥麵粉。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平涼釀皮
配方精細,加工考究,清亮爽口,調料鮮美,深得民族特色。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靈台涎水面
具有味美可口,冬熱夏涼之特點。製作時用精粉、蓬灰,扯為寬、細兩種麵條。下熟後以芥末油、油潑辣子、大蒜、精鹽、紅豆腐、汁湯拌勻,使麵條金黃髮亮,色香俱佳,加上少許囪肉後,吃起來麵條柔韌爽口,滑嫩,酸鹹辣齊具,味中有味。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平涼市靜寧縣的名食,亦稱靜寧滷雞,它以形色美觀、鮮嫩味美、外表晶亮、囟色褐紅、肉香味厚、爽口不膩,馳名甘、陝、寧等省(區),是西蘭公路上過往旅客爭相購買的風味食品。具有近百年的加工滷製歷史。
平涼市(甘肅平涼市)
是指產於平涼市的蘋果。“平涼金果”紅富士系列蘋果個大、色艷、硬度大、糖分高、無污染、耐貯存、貨架期長。

著名人物

平涼市部分著名人物
姓名
朝代
簡介
東漢
東漢時期名將,涼州三明之一
東漢時期名將,漢末三傑之一
西晉
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
前涼
前涼時期的開國君主
前涼時期第二位君主
前涼時期第三位君主
前涼時期第四位君主
前涼時期第五位君主
前涼時期第六位君主
前涼時期第七位君主
前涼時期第八位君主
前涼時期第九位君主
前涼時期第十位君主
隋朝
隋朝時期宰相
唐朝
唐朝時期大臣,牛李黨爭之中牛黨領袖
南宋
南宋時期名將,南宋七王之一
南宋時期名將,南宋七王之一
南宋時期名將
明朝
明朝時期文學家,嘉靖八才子之一

榮譽稱號

平涼市是道源聖地。
書畫之鄉。
武術之鄉。
針灸之鄉。
圍棋之鄉。
全國雙擁模範城。
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
世界養生大會指定宜居城市。
最佳全域旅遊目的地。
2005浙商最佳投資城市。
2007年12月,入選200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強。
2018《魅力中國城》優秀魅力城市。
2018年4月,獲“2018暢遊中國100城”稱號。
2018年,中國城市創新競爭力排名第40。
2018年12月,2018年度魅力中國城十大魅力榜單發布,平涼榮獲“年度魅力文旅扶貧城市”。
2019全國避暑旅遊十強城市。
2019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市。
2019年9月20日,獲得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榮譽稱號。
2019年10月23日,被確定為“第三批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示範城市”。
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2020年12月25日,被國家衛生健康委等授予“無償獻血先進省(市)獎”。
2022年5月,入選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城市名單。
2022年6月,平涼市成功入選首批中央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示範區。
2022年11月,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